刘顷兴亡转烛过,乱蝉吟破汉山河。长陵卧老咸阳月,沛上犹传击筑歌。
刘顷兴亡转烛过,乱蝉吟破汉山河。长陵卧老咸阳月,沛上犹传击筑歌。

fēngtái--liúáng

liúqǐngxìngwángzhuǎnzhúguòluànchányínhànshānzhǎnglínglǎoxiányángyuèpèishàngyóuchuánzhù

刘昂

刘昂

济南人,字次霄。以先有一刘昂,故称小刘昂。善诗。有才誉。章宗承安五年进士。历鄠、邹平二县令。 ▶ 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诏报蕃臣。
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诏¹报蕃(fān)臣。
译文:刚刚奔波万里回来报奏君主近况,很快就拿着君主的诏书出使西蕃。
注释:却使:回使,报使。¹天诏:天子诏书。
本是诸生守文墨,今将匹马静烟尘。
本是诸生¹守文墨,今将匹马静烟尘²
译文:本来一介与文墨相伴的儒生,如今率领千军万马平定边地战乱。
注释:¹诸生:儒生。²烟尘:边境的烽烟战尘。
旅宿关河逢暮雨,春耕亭障识遗民。
旅宿¹关河逢暮雨,春耕亭障²识遗民³
译文:夜宿关河,恰逢暮雨潇潇,认出在边塞堡垒处春耕的是曾经的大唐百姓。
注释:¹旅宿:旅途夜宿。²亭障:边塞的堡垒。³遗民:沦陷区的百姓。
此去多应收故地,宁辞沙塞往来频。
此去多应收故地,宁辞¹沙塞(sài)²往来频。
译文:这一次前往应多多收复故地,哪里会推辞边塞的频繁往来。
注释:¹宁辞:哪里会推辞。²沙塞:沙漠边塞。

sòngchángshìquè使shǐ西fān--wéiyīng

guīzòushèngcháoxíngwànquèxiántiānzhàobàofānchénběnshìzhūshēngshǒuwén

jīnjiāngjìngyānchén宿guānféngchūngēngtíngzhàngshímín

duōyīngshōuníngshāsāiwǎngláipín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晓月坠¹,宿云微²,无语枕频欹(qī)³。梦回芳草思(sī,旧时读sì)依依,天远雁声梦。
译文:拂晓的月亮从天空坠下,夜空云雾已经微淡,默默无语倚在枕上。梦醒仍恋芳草绵绵,雁声消失遥远天边。
注释:¹坠:落下。²微:疏淡。³欹:斜倚。
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埽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啼莺散,馀(yú)¹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埽(sǎo)²尽从伊³,留待舞人归。
译文:啼晓的黄莺散,零落的飞花乱,只留下寂寞画堂深深院。任落红遍地休扫它,留待跳舞人回当地毯。
注释:¹馀花:馀即余,残花。²埽:扫去。³尽从伊:这里指全由落花,任凭它飘落一地。

  李煜为南唐末代国君,虽不通为政之道,却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词皆妙,尤以词的成就。此词抒发春天的思念之情,写得悠然深远、余味无穷。上片“梦回”二字交待词人情感之引起,下片借场景继续抒写思念之情。这首词是其软禁生涯的泣血之作。

  词的上片写彻夜梦思的情状与伊人消息沉沉。这汹涌而来的思念,大抵是多日以来早在心理埋好伏线,以至于入梦时,李煜也舍不得将其丢掷一旁,多情伤别,梦寐萦怀,然而梦中究竟有多少字,他只字未提。“晓月坠,宿云微”,这两句对偶,描写晓月西沉,暮云渐上,一片祥和之色与梦回后的惆怅。这种气氛使得词人便更加思念远方的人,不知不觉魂归梦中,情思悠悠,伊人之芳香弥漫在词人整个心中,在梦乡里,只见雁影在苍宇之间渐飞渐远,却没有带来任何音信,词人因此伤感。而《清平乐》中“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更与“雁声梦”、“芳草”相印证,意趣更加明晰。这两句,扩大了空间,增强了离恨,心情尤觉不宁,所以只得频频欹枕,默默无言。上片坠月余辉、微云抹岫与梦里残痕、天边芳草暗相融洽,使人感到曲折深邃,缥缈汪洋。

  下片描写冷静堂院与词人的寂寞与伤感。“啼莺散,馀花乱。”莺散花落,春天也即将逝去;雁声梦少,啼莺也纷纷振翅而去,似有别处风光更加迷人,总会比这残花乱舞的寂寞画堂增添几分生气。“片红休埽尽从伊,留待舞人归”词人不扫落花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要留给欢爱的人看看,好花到了这个地步十分可惜,来引起她的警惕;第二是要让欢爱的人明白,惜花之人对此又是多么难堪,来引起她的怜惜。总之,希望从这里来感动她。秋色已尽,想必伊人也要赶快归来,以后不再远离,道来简单,意味却是深长,因为这正是大周后去世后的第一个春天,李煜是独自度过。在这寂静之中,陪伴词人的只有寂寞,只能凭空怀念当年一幕令人心旌神摇的风景。可惜李煜自己格外清楚,他思念的大周后,是不会再回来了,将逝的春景、已经逝去的美人,终究只是一场梦,无法挽回。陆淞《瑞鹤仙》词中有这么一段:“阳台路迥(一作‘远’),云梦雨,便无准。待归来,先指花梢教看,欲把心期细问,问因循过了青春,怎生意稳?”说的很透辟,这两者虽怀念对象不同,表达男女间的心情,正可互相印证。

  这首词在“晓月”“宿云”“芳草“雁”“莺”“花”“片红”等密丽意象中,融入词人的“闺阁”之思,将寂寞深情表现的伤感而优美.

参考资料:
1、 王光鹏.《李煜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5
2、 王树海主编.《通赏中国历代词》.吉林:长春出版社,2014:76
3、 上官紫微著.《春花秋月何时了· 遇见最爱的婉约词》.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51

qiānyīng ·xiǎoyuèzhuì

 dài 

xiǎoyuèzhuì 宿yúnwēi zhěnpín mènghuífāngcǎo tiānyuǎnyànshēng 
yīngsàn huāluàn huàtángshēnyuàn piànhóngxiūsǎojìncóng liúdàirénguī 
神兵十万忽乘秋,西碛妖氛一夕收。
神兵¹十万²忽乘秋³,西碛(qì)妖氛一夕
译文:十万大军趁着秋天草丰马壮,大军西征,一举消灭了西北边塞的敌人。
注释:种(chóng)谔:字子正,宋神宗时人。官至凤州团练使,知延州。为人残忍狡诈,但战功颇多。米脂川大捷:《宋史·种世衡传·附种谔传》载:“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米脂,宋时置米脂砦,因米脂河而得名,故址在今陕西省。川,平原,原野。¹神兵:神奇莫测的兵,这里称赞宋兵。²十万:种谔所领之兵实为九万三千,这里是举其成数。³乘秋:趁着秋天草丰马壮的季节进行战争。⁴西碛:西北沙漠地带,这里用以指西夏。⁵妖氛:妖气。本指凶灾、祸乱,这里指西夏的嚣张气焰及其对宋边的危害。⁶一夕:一旦,一日。⁷收:肃清。
匹马不嘶榆塞外,长城自起玉关头。
匹马不嘶榆(yú)¹外,长城自起玉关²头。
译文:边塞从此没有了战马嘶鸣,无仗可打,安定祥和。种谔有如长城,守卫着玉门关。
注释:¹榆塞:塞名,又称榆林塞、榆谿塞,据《汉书》记载为秦修长城所在,蒙恬曾于此处“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因以名之。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此处用为边塞通称,唐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诗中有“边烽警榆塞”之句。²玉关:指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疏勒河边,汉武帝时为内地通西域要道,宋以后逐渐衰落,关遂废圮。
君王别绘凌烟阁,将帅今轻定远侯。
君王别绘¹凌烟阁²,将帅今轻³定远侯
译文:他功高当世,定能绘图凌烟阁,青史扬名。他的功劳远远胜过班超。
注释:¹别绘:另外绘制。²凌烟阁:唐皇宫殿阁名。刘肃《大唐新语·褒赐篇》载,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图画开国功臣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尉迟敬德等二十四人于长安凌烟阁上,以褒彰其功业。太宗亲自作《赞》,褚遂良题阁,阎立本画。³轻:轻视。⁴定远侯:《后汉书·班超传》载,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威震西域三十六国,以功封定远侯,封地在今陕西省镇巴县。这句说种谔功胜班超,是溢美之词。
莫道无人能报国,红旗行去取凉州。
莫道无人能报国,红旗行去取¹凉州²
译文:不要说没有能够报国之人,此行高举战旗,定当一举收复凉州。
注释:¹取:收复。²凉州:古州名,西汉始置为州,东汉时所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及青海、内蒙古的一部分。西夏所辖地为古凉州的一部分。

  在宋与西夏的多次战争中,宋军常打败仗,所以听到种谔米脂川大捷的消息使诗人兴奋不已。诗人颂扬了这场胜仗,认为它可以一扫西夏的嚣张气焰,使西北边塞安宁,种谔等人的功劳不在班超之下,可与凌烟阁的功臣并举。全诗构思严谨,属对工整,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气概,风格雄奇,意境开阔。

  首联使用轻笔,点明战争已经取得胜利。“忽乘秋”,是说在深秋初冬,宋军突然发动攻击。“一夕收”,即一夜之间便把西夏兵消灭了,结束战事。这都说的是战争进展迅速,平中见奇,渲染了宋军的神奇莫测和迅捷勇猛。然而,诗中暗写宋军的强悍,西夏兵力的劣败。上句称颂“神兵”,下句贱称“妖氛”,爱憎分明。西夏政权的建立人之一李继迁曾经受过宋朝赠送的五州之地,并且担任节度使,而后背叛了宋朝,不以和睦相处,反以兵刃相向。加上王珪曾经为宋军督战而败北,那么他对西夏的感情可想而知,他对宋军此战取胜又是多么兴奋了。

  颔联写战果,乐观地展望了大捷后安宁和平的边塞局势。一方面西夏军逃遁,一方面宋阵巩固,边境得以安宁。西夏人以游牧为主,每当秋高草肥时就闯入宋境掠夺。唐宋时把加强西北边防叫“防秋”。首句说宋军“忽乘秋”,即暗用“防秋”意。现在防秋胜利了,北人逃了,边境那边无声无息,所以说“匹马不嘶榆关外”。长城故址西起临洮,到明代加以重修,才以嘉峪关为西端。这里说“长城自起玉关头”,是一种泛泛说法,意思是长城如今得以有首有尾,完整地起到保卫宋朝江山的作用。把这个意思深化一层,就是有了种谔这样的良将,朝廷可以信赖他,就像可以凭仗的长城屏障一样了。这一层曲笔点到了题旨,引起后半篇的感想。

  颈联盛赞种谔等人的卓越功勋。诗人没有直接颂扬,而是借用汉唐时代的两个典故,说种谔等人的功劳不在定远侯班超之下,可与凌烟阁的功臣相提并论。凌烟阁是唐太宗表彰武将战功的建筑物,因为把功臣像画在阁壁上,所以说“绘”。“别绘”,是说宋朝皇帝应该另外造阁,绘上宋将图像。一个“轻”字,大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和气概。

  尾联语重心长地指出并不缺乏报国志士,像种谔这样的良将,一定会高举战旗,乘胜去收复失地凉州。“莫道”句以否定句式充分肯定了种谔等宋军将士的爱国思想。“行去”以轻松的口吻直抒豪迈之情。结尾特别提到凉州,值得一思。凉州在唐代本来已是边城,到宋代早已不属朝廷管辖了。南宋陆游念念不忘的“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也正是北宋王珪梦寐以求的。

  这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慷慨激昂的感情。全诗构思严谨,布局恰当;属对工整,用笔稳健;风格雄奇,意境开阔,是一首颂捷奏凯的快诗。

参考资料:
1、 葛杰编. 中华浩歌[M]. 昆明: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7:156-159.
2、 刘凤泉,牟瑞平,蔡玉和主编. 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M]. 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9:368-369.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xīn)¹
译文:官职虽小,我的志向已经满足。时局清静,不必去砍柴背草。
注释:¹负薪:背负柴草。谓从事樵采之事。
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
¹(qī)且得地,荣耀不关身。
译文:谦恭地栖息,暂且拥有此地。功名荣耀,与我没有关系。
注释:¹卑:谦恭。
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
自爱赏心处,丛篁(huáng)¹流水滨。
译文:只爱着赏心悦目的景色,丛生的竹子旁水流淙淙。
注释:¹丛篁:丛生的竹子。
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
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
译文:我躺在高高的枕头上,闻着飘来的真正荷花香,青山的景色整个南郡都可以看到。
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
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
译文:只要道在我就足够自娱自乐,忘记功名利禄我怎么会厌恶贫穷。
却愁丹凤诏,来访漆园人。
却愁丹凤诏¹,来访漆园²人。
译文:只害怕帝王的诏书,来拜访我这个隐居的人。
注释:¹丹凤诏:指帝王诏书。²漆园:庄子是漆园小吏,这里是以庄子自比。

xiànzhōngchízhúyán怀huái--qián

guānxiǎozhìshíqīngmiǎnxīnbēiqiěróng耀yàoguānshēn

àishǎngxīnchùcónghuángliúshuǐbīnxiānggāozhěnshānmǎnnánlín

dàozàiwèiwàngníngyànpínquèchóudānfèngzhàolái访fǎngyuánrén

一树古梅花数亩,城中客子乍来看。
一树古梅花数亩(mǔ),城中客子¹(zhà)²来看。
译文:旅居南京时,听闻吉祥寺中数亩梅花开的正艳,于是前去观赏。
注释:吉祥寺:在南京东郊。据载,寺后有梅数十亩,铁干虬枝,引人观赏。¹客子:作者旅居南京,故自称“客子”。²乍:初次。
不知花气清相逼,但觉山深春尚寒。
不知花气清相逼,但觉山深春尚寒。
译文:身临其境,只觉得山深境幽,春寒料峭,却不曾想到这正是梅花冷香逼人的缘故。

  古诗中咏梅之作屡见不鲜,自北宋林逋称道梅花的“暗香”以来,诗人们更是常常笔底流香,盛赞梅花。林古度的这首《吉祥寺古梅》,也是众多“梅花颂”中的一篇,表现了作者对梅花清冷香气的由哀赞叹。

  开头两句用“赋”的写法,总说古梅概貌并自己初来观赏之缘起。首句直写所见,“一树古梅花数亩”,即上引《金陵览古》“拜梅庵”条记载的内容,不同之处是突出了“花”,“扶疏十亩”的,不仅有盘曲环绕的“虬枝”,而且还有缀满枝头、“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的繁花。在用字上,以“一”领起,前四字与后三字似对非对,梅才“树”,花有“数亩”,于描摹形相的同时,也流泄出诗人的赞叹之情。诗人在明朝灭亡后就住在南京,故以“客子”自称。从时间顺序说,第二句在前,先有来游的客子,然后才见到盛开的古梅,这里为了突出“吉祥寺古梅”,故将写古梅的笔墨提前。一、二句看似平淡,但品味一下,又觉得不是无关诗趣的冗笔。正因为初来乍到,看到盛开的古梅,新鲜感自然特别强烈,若不是“乍来看”,下文对于香气独特感受恐怕就不会那么深了。

  三、四两句凝聚着作者的亲身体验,也是此诗的意趣所在。作者本意是赞美梅花冷香扑面而来,但不从正面描写梅香,而是说赏梅时只觉得春寒料峭,袭人肌骨,却不知道这是梅花冷香逼人之故。这种春寒的感觉愈强,愈显出梅花幽香之清冷逼人。明写春寒,暗赞冷香;故意说“不知花气”,实则是深深感到了花气之冷,清冷到了使人都误以为春寒浸身的程度。这就是作者故作不知梅香而蕴含的妙趣。花香,是嗅觉所闻;寒冷,是触觉所感梅花的冷香竟使人产生寒的感觉,这是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段所产生的效果,真切地再现了梅花香气的特征。

  这首诗融合了视觉、嗅觉,触觉的感受来咏梅,清新自然,有一定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1343页

xiángméi--lín

shùméihuāshùchéngzhōngzizhàláikàn

zhīhuāqīngxiāngdànjuéshānshēnchūnshàngh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