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关消息到长安,处处砧声捣夜阑。想得月残哀响断,一灯清泪剪刀寒。
玉关消息到长安,处处砧声捣夜阑。想得月残哀响断,一灯清泪剪刀寒。

wénzhēn--quán

guānxiāodàozhǎngānchùchùzhēnshēngdǎolánxiǎngyuècánāixiǎngduàndēngqīnglèijiǎndāohán

郦权

郦权

金临漳人,字元舆,号披轩。工诗,与王庭筠、党怀英齐名。世宗大定十年进士。官至著作郎。 ▶ 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酒边红树碎珊瑚,楼下名姬坠绿珠,枝上翠阴啼鹧鸪。谩嗟吁,一半儿因风一半儿雨。
酒边红树碎珊瑚,楼下名姬(jī)坠绿珠¹,枝上翠阴啼鹧(zhè)(gū)。谩(màn)²(jiē)(yù),一半儿因风一半儿雨。
译文:这落花像酒桌上击碎了珊瑚树,红色的碎片四下散抛;又像名姬绿珠从楼上坠下,玉殒香消。枝上换成了一片翠绿,鹧鸪在叶荫间哀怨地啼叫。我禁不住为落花叹息,可惜只是徒劳,一半儿是因为风狂,一半儿是因为雨暴。
注释:¹绿珠:西晋石崇的歌姬,后为报主知遇之恩而坠楼自杀。²谩:徒然。

  《世说新语》载西晋时石崇与王恺斗富,王恺是国戚,得到晋武帝的援助,赐他一株二尺来高的珊瑚树,作为炫耀的资本。殊不料石崇举起铁如意,当场狠命一击,珊瑚宝树顿时应声而碎。石崇随即取出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树作为赔偿,王恺羞惭而去。这段故事并非发生在“酒边”,但该篇首句的“碎珊瑚”,无疑是化用了这则典故。“酒边”是为了加映珊瑚之红,而以宝物的碎溅来比喻落花的飞散,于形象之外更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效果。

  第二句的用典也与石崇沾边,即著名的“金谷园绿珠坠楼”。侍中孙秀垂涎石崇的爱姬绿珠,指名索取,石崇坚决拒绝。孙秀就矫诏逮捕了石崇。《晋书·石崇传》对此有一段简练而传神的叙写:“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官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以美人坠楼喻落花殒香,同样是既逼真又惨怛。“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可见这一比喻是诗人的通感。

  第三句语意直白,不像再有什么故实,但仍使读者不禁联想起杜牧的《叹花》:“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狂风落尽深红色”,不就是“落花”命运的写照。作者在“绿叶成阴”即所谓“枝上翠阴”中,还添上了“鹧鸪”的悲啼,让它来悲挽落花的飞尽。元诗人萨都剌《过嘉兴》:“春风一曲鹧鸪吟,花落莺啼满城绿。”可见“啼鹧鸪”确是落花时节固有的景观。

  小令的这三句鼎足对,首句从树上繁英纷落的角度着笔,即所谓花雨;次句则是落花飘坠的特写,暗含“一片花飞减却春”(杜甫《曲江》句)的寓意;第三句返回枝上,则是绿叶成荫,片红全无,彻底消抹了落花的存在。这样的三部曲步步推进,转接无痕,使人浑然不觉对仗的存在,却强烈地表达出“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的惋伤。

  诗人把落花的蒙难归咎于风雨,两者各负“一半儿”责任。“谩嗟吁”,则一派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神情。与张可久同时的曲家徐再思,也有一首《一半儿·落花》:“河阳香散唤提壶,金谷魂销啼鹧鸪,隋苑春归闻杜宇。片红无,一半儿狂风一半儿雨。”两曲不存在渊源关系,却出现了结尾的巧合,可见“风雨落花愁”的意识,在古人是根深蒂固的。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一半儿·落花

bànér··luòhuā--zhāngjiǔ

jiǔbiānhóngshùsuìshānlóuxiàmíngzhuì绿zhūzhīshàngcuìyīnzhèmánjiēbànéryīnfēngbànér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则扇父母之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¹汉时黄香,江夏²人也。年方³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则(shàn)父母之帷(wéi),令枕席清凉,蚊蚋(ruì)¹⁰避,以¹¹待亲之安¹²¹³;至于¹⁴冬日严寒,则以¹⁵身暖¹⁶其亲之衾(qīn)¹⁷,以待¹⁸亲之暖卧。于是¹⁹名播²⁰京师²¹,号²²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译文:汉朝时有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人。年龄正好九岁,就已经懂得侍奉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热的夏季来临,黄香就用扇子给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注释:¹昔:往昔。²江夏: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³方:正好。⁴事:侍奉。⁵则:就。⁶扇:扇风。⁷帷帐:帐子。⁸令:使,让。⁹蚋:吸人血的小虫。¹⁰远:形容词作动词用。使……远。¹¹以:让。¹²安:舒服的,安心的。¹³寝(qin):睡。¹⁴至于:到了。¹⁵以:用。¹⁶暖:形容词作动词用。使……暖和。¹⁷衾:被子。¹⁸待:等待。¹⁹于是:因此。是:这。²⁰播:传播,流传,散布,传扬。²¹京师:京城;国都。²²号:称,宣称。
倚栏杆不尽兴亡。数九点齐州,八景湘江,吊古词香,招仙笛响,引兴杯长。远树烟云渺茫,空山雪月苍凉。白鹤双双,剑客昂昂,锦语琅琅。
(yǐ)栏杆不尽兴亡¹。数九点齐州²,八景湘江³,吊古词香,招仙笛响,八兴杯长。远树烟云渺(miǎo)茫,空山雪月苍凉。白鹤双双,剑客昂昂,锦语琅(láng)琅。
译文:倚着栏杆对历代兴亡变迁的感慨绵绵不尽,数神州九点小小烟尘,看潇湘八景。凭吊古迹抒怀赋诗,招八仙人竹笛鸣响,激情奔放举杯痛饮美酒。远处树林笼罩云雾青烟迷离朦胧,空山上明月辉映白雪落寞苍凉。看云天白鹤一双双自在飞翔,大道上剑客游侠意气昂扬,锦绣闺房里笑语琅琅。
注释:¹不尽兴亡:指对历代兴亡变迁的感慨绵绵不尽。²九点齐州:齐州,即中国。古时中国分为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九州。³八景湘江:即潇湘八景。⁴吊古词香:指凭吊古迹抒怀赋诗。⁵八兴杯长:谓兴致佳饮酒多。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在昔¹闻南亩²,当年竟未践(jiàn)³
译文:往日听说南亩田,未曾躬耕甚遗憾。
注释:¹在昔:过去,往日。与下句“当年”义同。²南亩:指农田。³未践:没去亲自耕种过。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lǚ)¹既有人²,春兴³岂自免。
译文:我常贫困似颜回,春耕岂能袖手观?
注释:¹屡空:食用常缺,指贫穷。²既有人:指颜回。诗人用以自比像颜回一样贫穷。³春兴:指春天开始耕种。兴:始,作。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己缅。
(sù)¹装吾驾²,启涂³情己缅(miǎn)
译文:早晨备好我车马,上路我情已驰远。
注释:¹夙晨:早晨。夙:早。²装吾驾:整理备好我的车马。这里指准备农耕的车马和用具。³启涂:启程,出发。涂通“途”。⁴缅:遥远的样子。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鸟哢欢新节,泠(líng)¹送馀善。
译文:新春时节鸟欢鸣,和风不尽送亲善。
注释:¹泠风:小风,和风。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寒竹被荒蹊(xī)¹,地为罕人远²
译文:荒芜小路覆寒草,人迹罕至地偏远。
注释:¹被荒蹊:覆盖着荒芜的小路。²地为罕人远:所至之地因为人迹罕至而显得偏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是以植杖翁¹,悠然²不复返³
译文:所以古时植杖翁,悠然躬耕不思迁。
注释:¹植杖翁:指孔子及弟子遇见的一位隐耕老人。植:同“置”,放置。杖:木杖。²悠然:闲适的样子。³不复返:不再回到世俗社会。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即理¹愧通识²,所保³(jù)乃浅
译文:此理愧对通达者,所保名节岂太浅?
注释:¹即理:就这种事理。指隐而耕。²通识:识见通达高明的人。这里指孔子和子路。³所保:指保全个人的名节。⁴讵:岂。⁵浅:浅陋,低劣。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先师¹有遗训²,忧道不忧贫³
译文: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¹先师:对孔子的尊称。²遗训:留下的教诲。³忧道不忧贫:君子只忧愁治国之道不得行,不忧愁自己生活的贫困。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瞻望¹(miǎo)²难逮³,转欲志长勤
译文: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注释:¹瞻望:仰望。²邈:遥远。³逮:及。⁴长勤:长期劳作。勤:劳。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¹(lěi)²欢时务³,解颜农人。
译文: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
注释:¹秉:手持。²耒:犁柄,这里泛指农具。³时务:及时应做的事,指农务。⁴解颜:面呈笑容。⁵劝:勉。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平畴(chóu)¹²远风,良苗³亦怀新
译文: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注释:¹平畴:平旷的田野。畴:田亩。²交:通。³苗:指麦苗,是“始春”的景象。⁴怀新:指麦苗生意盎然。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虽未量岁功¹,即事²多所欣。
译文: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
注释:¹岁功:一年的农业收获。²即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耕种有时息,行者¹无问津²
译文: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注释:¹行者:行人。²津:渡口。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日入相与¹归,壶浆劳²近邻。
译文: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
注释:¹相与:结伴。²劳:慰劳。这两句是说黄昏时和农民结伴而归,再提一壶酒浆去慰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长吟掩柴门,聊¹为陇(lǒng)亩民²
译文: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注释:¹聊:且。²陇亩民:田野之人。

  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堪称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是诗人用田园风光和怀古遐想所编织成的一幅图画。诗分两首,表现则是同一题材和思想旨趣。

  第一首以“在昔闻南亩”起句,叙述了劳动经过,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缅怀古圣先贤,赞颂他们躬耕田亩、洁身自守的高风亮节。他早就听说过南亩,只恨自己没有尽早赶来,过这俯身躬耕的日子。这里他提到《论语》里“屡空”的颜回。陶渊明不怕贫穷。这正是他用以反抗世俗的安贫乐道。他喜欢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他从村落清新的晨曦里一路走出来,架好车马,下地干活,他的胸中饱胀着自然的情怀。鸟声婉转,风中送来弥漫的花草清香,凉爽,和善,绝不寒冷。田地上的白雪潮水般褪去,荒草覆盖了冬后大地的无数小径。这偏远的、人迹罕至的地方叫人惊喜。他可以在这里找到自由。不需要繁华、光荣和热烈的事物,以及任何一个多余的人。他甚至觉得,汲汲于功名的人类是可笑的。他理解了植杖翁的遁世选择。陶渊明觉得隐居的道理应该为人生的通识感到惭愧。隐,还是不隐,一直是个问题。这个世界的通识就是,不隐,要入世,功成名就,出人头地。陶渊明还不想归隐,时候还没到,但他的愧对只是暂时的不安。他终将心安理得地归去。

  但是,作者却意犹未尽,紧接着便以第二首的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他很失望,渐渐生出一颗叛逆之心,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

  这两首诗犹如一阕长调词的上下片,内容既紧相联系,表现上又反复吟咏,回环跌宕,言深意远。可整首诗又和谐一致,平淡自然,不假雕饰,真所谓浑然天成。仿佛诗人站在读者的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既不假思虑,又不择言词,只是娓娓地将其所作、所感、所想,毫无保留地加以倾吐。这诗,不是作出来的,也不是吟出来的,而是从诗人肺腑中流泻出来的。明人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一则说:“靖节诗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有似《孟子》一书。谓孟子全无意为文,不可;谓孟子为文,琢之使无痕迹,又岂足以知圣贤哉!以此论靖节,尤易晓也。”再则说:“靖节诗直写己怀,自然成文。”三则说:“靖节诗不可及者,有一等直写己怀,不事雕饰,故其语圆而气足;有一等见得道理精明,世事透彻,故其语简而意尽。”这些,都道出了陶诗的独特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冲淡自然是一种文学风格,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境界。在这种境界里,我融于物,全忘我乃至无我;神与景接,神游于物而又神随景迁。这种境界的极致是悠远宁谧、一派天籁。因此,陶渊明的“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就成了千古不衰的绝唱。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不过,这中间确也有诗人的艰苦的艺术劳动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扎实的苦功是难以达到这种艺术创作境界的。

  这组诗写田野的美景和亲身耕耘的喜悦,也还由此抒发作者的缅怀。其遥想和赞美的是贫而好学、不事稼穑的颜回和安贫乐道的孔子,尤其是钦羡古代“耦而耕”的隐士荷蓧翁和长沮、桀溺。虽然,作者也表明颜回和孔子不可效法,偏重于向荷蓧翁和长沮、桀溺学习,似乎是乐于隐居田园的。不过,字里行间仍透露着对世道的关心和对清平盛世的向往。如果再注意一下此诗的写作时代,这一层思想的矛盾也就看得更清晰了。在写这两首诗后的两年,作者还去做过八十多天的彭泽令,正是在这时,他才终于对那个黑暗污浊的社会彻底丧失了信心,并表示了最后的决绝,满怀愤懑地“自免去职”、归隐田园了。这是陶渊明式的抗争。如果不深入体会这一点,而过多地苛责于他的逸隐,那就不但是轻易地否定了陶渊明的大半,而且去真实情况也不啻万里了。

  有人认为,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所表现的诗意与襟怀现实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说,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可以认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渊明站在“天地境界”对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时超越。这就是陶渊明选择返归田园过耕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勇气与智慧的思想资源,也是陶渊明为人为诗何以超绝凡俗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42-544页

guǐmǎosuìshǐchūnhuái怀tiánshèèrshǒu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zàiwénnán dāngniánjìngwèijiàn 
kōngyǒurén chūnxīngmiǎn 
chénzhuāngjià qíngmiǎn 
niǎolònghuānxīnjié língfēngsòngshàn 
hánzhúbèihuāng wéihǎnrényuǎn 
shìzhízhàngwēng yōuránfǎn 
kuìtōngshí suǒbǎonǎiqiǎn 

xiānshīyǒuxùn yōudàoyōupín 
zhānwàngmiǎonándài zhuǎnzhìchángqín 
bǐnglěihuānshí jiěyánquànnóngrén 
píngchóujiāoyuǎnfēng liángmiáohuái怀xīn 
suīwèiliàngsuìgōng shìduōsuǒxīn 
gēngzhòngyǒushí xíngzhěwènjīn 
xiāngguī jiāngláojìnlín 
chángyínyǎncháimén liáowéilǒngmín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淡月¹疏星²绕建章³,仙风吹下御(yù)香。
译文:月光淡星儿稀围绕着建章宫阙,御炉里的香灰被仙风悄悄吹落。
注释:¹淡月:淡淡的月光。²疏星:稀疏的星星。³建章:汉代的皇宫名,这里借指宋代皇宫。 即建章宫。⁴仙风:这里喻宫中吹来的风。⁵御炉:皇宫中用的香炉。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侍臣鹄(hú)¹通明殿²,一朵红云³捧玉皇
译文:通明殿臣子们鹄鸟般伸颈肃立,此刻捧天帝的是一簇红色云朵。
注释:¹鹄立:像天鹅般引颈直立。²通明殿:玉皇大帝宫殿名。借指宋皇宫。³红云:比喻穿红袍的侍臣。⁴玉皇:天宫中最高的统治者,借指宋帝。

  首句“谈月疏星绕建章”描绘出仙境般的宫殿外观:淡淡的月光清冽,寥寥的寒星闪烁,巍峨的宫殿在它们的环绕下,恍若天上宫阙,缥缈犹如仙境,照映着雄伟的建章宫。月谓“淡”,星谓“疏”,有两重含义。一是实写正月十五特有的景象。十五月圆,群星自然隐烁稀疏,不可能繁星满天。而时值冬末春初,月光寒淡,不会像八月十五皓月当空,清光四溢。所以暗示了时令;二是要使月和星与建章(宫殿)构成一组完整意象。诗人用了个“绕”字点明宫为主,星月为宾的关系,为全诗定下了飘飘若仙的基调。同时,也以宫殿与星月的关系来暗示君臣关系,从而为诗的最后两句实写埋下伏笔。

  次句“仙风吹下御炉香”承上而来,将上句创造的气氛坐实为仙境。写宫殿内景:似是天上宫阙,阵阵仙界之风吹过,吹送着御炉前的袅袅香烟,使偌大的皇宫清香流荡。诗人以馥郁香气的到来,暗示了皇帝即将驾临。

  三句“侍臣鹄立通明殿”,照应诗题“侍宴”。写侍宴的群臣像鸿鹄一样,引颈肃立,宫殿满堂生辉,气氛庄严而祥和。此时,群臣们静立恭候皇帝驾临,但诗人此时已犹如置身仙境、浮想联翩。“鹄”,一说指天鹅,一说为鹤。这里应理解为鹤。因为不仅鹤立与鹄立是同义词,而且更重要的是释成鹤更增强了仙界的气氛。鹤在古人看来是仙鸟,称为仙鹤,认为它们是神仙的座骑。在诗人眼中,此时群臣们像仙鹤一样引颈挺立,静待主人的骑乘。“通明殿”,表面上指举行宴会的宫殿灯火通明,金碧辉煌,而实际双关天上玉帝的宫殿。“上帝升金殿,殿之光明照于帝身,身之光明照于金殿,光明透彻,故为通明殿。” (宋代王十朋注引《敦误明星保留传》)典故的妙用,更增添了仙界气氛。

  末尾“一朵红云捧五星”突出画面的主题:像朵朵红云烘托朝阳一样,身着红袍的侍臣们簇拥着皇帝,场面热烈壮观。这本是指皇帝驾临筵席,但诗人夸张地写成在玉阶紫殿上,红霞千朵,金光万道,簇拥着天上至高统治者玉皇大帝出现。可见,诗人早已感到置身于仙境,水到渠成地产生了这种幻象。

  此诗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层层铺垫,节节拔高,使仙界气氛越来越强。表现在与仙境直接相关的字眼越来越多。首句的淡月疏星与建章都是实写,但只用了一个“绕”字,便创造出了仙界的气氛。二句用了“仙风”两字。三句用了“鹄立通明殿”五字。而第四句则是七字。这样,层层叠加铺垫,让仙境更加美妙空幻。

  第二,实景虚写,虚景实写。首句本是实写所见之景,但用了“疏”、“淡”、“绕”等形象不具体的飘忽的字眼,所以造成了一种虚幻缥缈的境界。而尾句写诗人对皇帝出现场面的幻觉联想,是个虚景,但用了范围明确如“一朵”,色彩鲜明如“红”、 “玉”等字眼,反倒显得很具体可感。

  此诗虽写颂扬皇家之辞,但十分得体,有君臣之仪,无阿谀之意。全诗设境肃穆隆重,明朗壮美,语言自然而形象,如身临其境,见到了宋王朝升平时期的一次皇家盛典。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阎琦主编.《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26

shàngyuánshìyàn

shì sòngdài 

dànyuèshūxīngràojiànzhāng xiānfēngchuīxiàxiāng 
shìchéntōngmíngdiàn殿 duǒhóngyúnpěnghu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