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君玉雪成老丑,知君近出太常后。求田问舍计差早,恐君不是扶犁手。
惜君玉雪成老丑,知君近出太常后。求田问舍计差早,恐君不是扶犁手。
长安冠盖闹于云,但说子真耕谷口。此心肯处万事了,直待钟鸣奈衰朽。
长安冠盖闹于云,但说子真耕谷口。此心肯处万事了,直待钟鸣奈衰朽。
溪山入眼画样新,雨翠烟岚浮户牖。松亭可琴水可舟,中有石田三百亩。
溪山入眼画样新,雨翠烟岚浮户牖。松亭可琴水可舟,中有石田三百亩。
剩锄乌豆种红秫,十分桑麻居八九。软浸豆屑饭晨犊,浓汤秫腴篘社酒。
剩锄乌豆种红秫,十分桑麻居八九。软浸豆屑饭晨犊,浓汤秫腴篘社酒。
冷盆缫丝给公上,挑灯纺绩裹妾妇。索钱豪吏喜食肉,准备羹材养鸡狗。
冷盆缫丝给公上,挑灯纺绩裹妾妇。索钱豪吏喜食肉,准备羹材养鸡狗。
荆棘满野独漏网,太常遗泽亦已厚。军兴科徭古不免,为劝比邻死莫走。
荆棘满野独漏网,太常遗泽亦已厚。军兴科徭古不免,为劝比邻死莫走。
残年得饱实大幸,傍舍偎篱插花柳。君家平日无杂宾,我辈过门须一扣。
残年得饱实大幸,傍舍偎篱插花柳。君家平日无杂宾,我辈过门须一扣。
若非代北少陵翁,定是周南紫阳叟。更阑朗咏除夜篇,聊与苍生洗尘垢。
若非代北少陵翁,定是周南紫阳叟。更阑朗咏除夜篇,聊与苍生洗尘垢。

zhàoqīnggēngyǐn--yánghuàn

jūnxuěchénglǎochǒuzhījūnjìnchūtàichánghòuqiútiánwènshěchàzǎokǒngjūnshìshǒu

zhǎngānguāngàinàoyúndànshuōzizhēngēngkǒuxīnkěnchùwànshìlezhídàizhōngmíngnàishuāixiǔ

shānyǎnhuàyàngxīncuìyānlányǒusōngtíngqínshuǐzhōuzhōngyǒushítiánsānbǎi

shèngchúdòuzhǒnghóngshúshífēnsāngjiǔruǎnjìndòuxièfànchénnóngtāngshúchōushèjiǔ

lěngpénsāogěigōngshàngtiāodēngfǎngguǒqièsuǒqiánháoshíròuzhǔnbèigēngcáiyǎnggǒu

jīngmǎnlòuwǎngtàichánghòujūnxìngyáomiǎnwèiquànlínzǒu

cánniánbǎoshíxìngbàngshěwēichāhuāliǔjūnjiāpíngbīnbèiguòménkòu

ruòfēidàiběishǎolíngwēngdìngshìzhōunányángsǒugènglánlǎngyǒngchúpiānliáocāngshēngchéngòu

杨奂

杨奂

杨奂,又名知章,字焕然,乾州奉天人。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卒于元宪宗五年,年七十岁。早丧母,哀毁如成人。金末,尝作万言策,指陈时病;欲上不果。元初,隐居为教授,学者称为紫阳先生。耶律楚材荐为河南廉访使,约束一以简易。在官十年请老。卒,谥文宪。奂著作很多,有还山前集八十一卷,后集二十卷,(元史作还山集六十卷,元好问作奂神道碑则称一百二十卷)近鉴三十卷,韩子十卷,槩言二十五篇,砚纂八卷,北见记三卷,正统纪六十卷等,传于世。 ▶ 1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碧溪留我武关¹东,一笑怀王²迹自穷。
译文:清澈的溪水汩汩地流过要留我在武关之东,可笑当年的楚怀王入关投秦却是到了尽穷。
注释:¹武关:战国时秦国设置的关隘,故址在令陕西商洛县东。²怀王:楚怀王熊槐(?一前295)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前328至前299年在位。据《史记·楚世家》和《屈原列传》,秦昭王致书楚怀王,约会于武关。怀王入武关,秦伏兵断绝其归路以求割地,怀王怒而不从逃往赵国,赵国惧秦不敢接纳。怀王只得又回秦国,结果死于秦国。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郑袖¹娇娆(ráo)²(hān)³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péng)
译文:郑袖得宠的娇艳妩媚之态就好像喝醉似的,屈原遭放逐到处流落他的形容就犹如乱蓬。
注释:¹郑袖:楚怀王宠妃。²妖娆:娇艳美好,妩媚多姿。³酣:畅快喝酒。⁴屈原:楚国大夫,早年曾得楚怀王信任,主张联齐抗秦,后来楚怀王听信谗言把他放逐外地,流放期间,始终心忧国李。⁵憔悴:面容黄瘦。⁶蓬:蓬草。蓬草随风飘转,常用来比喻人的身世飘零或行踪不定。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山樯(qiáng)¹谷堑(qiàn)²依然在,弱吐强吞³尽已空。
译文:如桅杆耸立的峰峦似壕沟深长的山谷还在,而弱肉强食七国争雄却像过眼烟云已成空。
注释:¹山樯:如桅杆般耸立的山峦。²谷堑:深长的峡谷。³弱吐强吞:形容战国时强国侵吞弱国的形势。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今日圣神¹家四海²,戍(shù)³长卷夕阳中。
译文:当今天子如此神圣四海为一家天下为统一,而如今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于夕阳中。
注释:¹圣神:对皇帝的敬称。²家四海:四海一家,天下统一。³戍旗:守卫边防的战旗。

  作为千古形胜之地的武关,诗人跋涉至此,不能不驻足凭吊一番。所以首联开门见山,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自己在武关的盘桓说成是“碧溪”的相留,这就将诗情十分自然地转到对这一历史陈迹的临风联想上来。

  “一笑怀王迹自穷”,是诗人对楚怀王的悲剧结局的嘲弄,其中更有对怀王其人其事的感叹、痛恨和反思。因此,颔联紧承这一脉络,以历史家的严峻和哲学家的深邃具体地分析了“怀王迹自穷”的根源。楚怀王原任命屈原为左徒,内政外交均很信任他。后来由于上官大夫的诬陷,怀王渐渐疏离了屈原。秦国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至楚,以重金收买了上官大夫靳尚之流,并贿赂了怀王稚子子兰和宠姬郑袖,谗害屈原。怀王在郑袖、靳尚等一群佞臣小人的包围下,终于走上绝齐亲秦的道路,放逐了屈原。最后怀王为秦伏兵所执而客死秦国。此后楚国国运日益衰败,一蹶不振。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怀王的悲剧结局完全是由于他亲小人、疏贤臣的糊涂昏庸所致,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因此,诗人在颔联中以形象化的语言,极为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内在的根源。这两句诗对比强烈,内涵丰富。郑袖“娇娆”,可见其娇妒、得宠之态,而“酣似醉”,足见怀王对他的宠幸和放纵;屈原“憔悴”,可见其形容枯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足见屈原遭放逐后到处流落,无所依归的漂泊生涯。诗人正是通过小人得势、贤臣见弃这一形象的对比,婉转而深刻地指责了怀王的昏聩,鞭挞了郑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由此思之,诗人在瞻眺武关时,面对“怀王迹自穷”的现实,不能不付之一笑。

  颈联在构思上是个转折,从对历史的沉思、叙述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喟。诗人通过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说明“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的历史教训。楚怀王正是因为在人事上的昏庸才导致了丧师失地、身死异国的悲剧。从这一意义来说,这一联的感慨实际上是对上联所叙述史事的寓意的进一步延伸。

  最后,诗人的眼光再次落到武关上。如今天子神圣,四海一家,天下统一;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残阳如血。这一联是全诗的出发点。杜牧不但才华横溢,而且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的理想社会就是盛唐时期统一、繁荣的社会。但是晚唐时期,尽管形式上维持着统一的局面,实际上,中央王朝在宦官专权、朋党交争的局面下势力日益衰败,地方藩镇势力日益强大,几乎形成了“无地不藩,无藩不叛”的局面。这不能不使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的诗人忧心忡忡。面对唐王朝渐趋没落的国运,诗人站在武关前,思绪万千。于是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忧思,一齐涌上心头,形于笔底。他希望唐王朝统治者吸取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振兴国运。同时也向那些拥兵割据的藩镇提出了警戒,不要凭恃山川地形的险峻,破坏国家统一的局面;否则,不管弱吐强吞,其结局必将皆成空。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09-610

guān--

liúguāndōngxiào怀huáiwángqióng

zhèngxiùjiāoráohānshìzuìyuánqiáocuìpéng

shānqiángqiànránzàiruòqiángtūnjǐnkōng

jīnshèngshénjiāhǎishùzhǎngjuǎnyángzhōng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父老争看乌角巾¹,应缘曾现宰(zǎi)²身。
译文:父老们争着看我这黑色的头巾,是因为我这个平民,曾有过官职在身。
注释:¹乌角巾:隐士之冠。²宰官:泛指官吏。作者因作宰官,借此自喻。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译文:而如今,溪边路口人独立,看夕阳西沉,数过路行人。
这首诗描写诗人处境的寂寞。组诗的前一首从寂寞写到热闹,这一首则从热闹写到寂寞。起二句说诗人出门时,有许多“父老”围着看他。他此时虽然像隐者、普通书生那样戴着“乌角巾”,但“父老”们知道他是一个曾经做过“宰官”的不平常人。角巾是隐士们喜戴的头巾,屡见于《晋书》记载。乌是黑色,杜甫《南邻》诗有“锦里先生乌角巾”之句。“现宰官身”,语出《法华经》,宰官,泛指官吏,用典无痕。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屡遭打击,屡受贬谪,但他才名极大,贬谪时经常有人欢迎他。他在黄州时如此,在惠州时也是如此,他诗中就有“到处聚观香案吏”、“父老相携迎此翁”之句。在儋州,“父老争观”,不只是“曾现宰言身”之故,而是他的文章、气节之名,也略传到海南中来。父老的亲近足以自豪,但诗人说“缘”(因为)的是“宰官身”,又足自悲。这二句写的是热闹中的寂寞,自豪中的悲凉。后二句专写寂寞,弥见悲凉。一阵的热闹过去之后,“路人”少到可“数”,环境的荒僻寂寞可知。诗人闲着无事在“数”这些“路人”,加以“斜旧”、“古路”,只身“独立”,显得悲凉之至。但诗句只写物象,不着议论,不抒情感,不露“寂寞”与“悲凉”的字样,而寂寞与悲凉自在物象中见出。一个才高一世,在文坛、政坛都能大显身手的苏轼,落到这种境地,就其自身来说,是不幸,就国家来说,又是十分不公平。但诗人却不自嗟叹,而用自我欣赏、自我回味的心境来对待它。他的旷达胸怀盖着内心的不平,但这种旷达只会把不平保持得更深微、更长久。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就是能用恬淡的笔触,不露痕迹地来反映悲凉情境,蕴蓄着身世的不幸和社会的不平,高情远韵,余味悠然,而客观上却会引起读者极大的同情和为之产生愤慨。
参考资料:
1、 陈祥耀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59-460
2、 韩林元.历代名人谪琼诗选注.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20-21

zòngsānshǒu ·èr

shì sòngdài 

lǎozhēngkànjiǎojīn yīngyuáncéngxiànzǎiguānshēn 
biānsānchàkǒu xiéyángshǔguòrén 
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
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¹,留得一钱何足赖²
译文:有位诗人穷不可奈,借辆车子搬家却无物可载。恰如杜甫袋里还有一文钱,买了咸盐却买不上青菜。
注释:¹“借车”句:孟郊《移居》诗:“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²“留得”句: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
晚年更似杜陵翁¹,右臂虽存耳先聩(kuì)²
译文:我如今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好耳朵已聋。
注释:¹杜陵翁:指杜甫,号杜陵野老。²聩:聋。
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
人将蚁动作牛斗¹,更觉风雷真一噫(yì)²
译文:现在有人把蚂蚁爬行当作牛斗,我把惊雷闪电只当作耳边风。
注释:¹“人将”句:《晋书·殷仲堪传》载,殷仲堪的父亲曾患过一种奇怪的耳病,听到床下的蚂蚁动,以为是牛斗。²噫:叹息。
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
闻尘扫尽根性空¹,不须更枕清流派。
译文:自觉近来已经变作超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用不着像孙楚那样去“枕流漱石”,人间祸福都是流水行云。
注释:¹“闻尘”句:佛家把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又进一步把这些器官的感觉称为“六尘”。譬如耳朵是“根”,听觉(闻)就是“尘”。闻尘扫尽,便是失去听觉,根性空,便是耳朵这个器官等于无用。
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坏。
大朴初散失浑沌(dùn),六凿相攘(rǎng)¹更胜坏。
译文:倏忽当初本是一片好心,见到浑沌没有五宫十分可怜。他用七天帮助浑沌凿成七窍,七窍凿成,浑沌便一命归天。
注释:¹攘:侵犯,这里指存在。
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
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¹不停诗有债。
译文:饮酒赋诗本是图个痛快酒后狂言,神仙见怪。人生识字便开始糊涂,写出了诗文都要还债。
注释:¹口业:佛教语,指妄言、恶口、两舌、绮语。这里喻祸从口出。
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
君知五蕴(yùn)¹皆是贼,人生一病²今先差。
译文:佛家把“五蕴”当作罪恶根源,我已经耳聋该可以稍稍心安。
注释:¹五蕴:佛家把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五蕴皆是贼”和“六凿相攘”意思相同。²人生一病:指听觉。差:通瘥,病愈。
但恐此心终未了,不见不闻还是碍。
但恐此心终未了,不见不闻还是碍。
译文:可惜佛门道行我没有修成,不见不闻还是心烦意乱!
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险怪。
今君疑更特佯(yáng)¹聋,故作嘲诗穷险怪。
译文:朋友说我作哑装聋,故作怪涛竭尽讥讽之能。
注释:¹佯:假装。
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
须防额痒出三耳¹,莫放笔端风雨快。
译文:劝我不要自作聪明多说话,防止有一天耳朵长上头顶。
注释:¹额痒出三耳:隋朝传说,有个叫张审通的秀才,夜间睡梦中在冥府任记录。一次,冥官为了奖励他,在他额头上也安上一只耳朵。审通醒来后,觉得额头发痒,转瞬间果真涌出一只耳朵,比原来的听觉更灵。于是一时传为奇事,称他是“三耳秀才”。但是这只耳朵有如鸡冠,顶在额头上,有损美观。

  诗的开头先从孟郊《移居》诗说起,因为他自己也正在“移居”(由徐州到湖州)。移居显得如此清贫,于是他又很自然地联想起杜甫的“留得一钱看”这句自慰兼自嘲的话。下两句转入耳聋。杜甫的另两句诗:“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左耳聋。”若只从字面上寻找,对得上号的仅是耳聋,可是,他引这两句杜诗,是想从整个精神上合拍,只有这样,典才用活。“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这些,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牢骚块垒。

  下面便是正面入题,用亦庄亦谐的口气发表议论。他说:一般人总是那么提心吊胆,那么战战兢兢,我才不哩!“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人家把蚂蚁之动看作牛斗,当成风雷,他听来不过是一声唉罢了。他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他根本就不听,“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患得患失之情,在他思想上已一扫而空,他已不必像古人那段“枕流洗耳”了。诗人这些话是有针对性的,因为自从他离开朝廷之后,多年来忧谗畏讥,不见不闻,反倒觉得洁净。

  接着,他又深一层抒发感慨说:“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坏。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一个人若是能浑浑沌沌就好了,一有知识,便有忧患,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知识愈多,必愈加敏感,这就更坏事了,纷纷扰扰,等于酒后生风,眼花缭乱,会惹下很多“口业”。这里,还同时提到“诗债”,很像是针对“乌台诗案”的谶语,但实际上诗人是不可能预知的。

  再下面,他的感慨愈旋愈深,索性倾吐出内心的真情。他说:“君知五蕴皆是贼。”对事物的敏感于已有害,幸而他已耳聋,“人生一病今先差”,尽可不闻不问了。但是,他关注时政的心还在,一切不闻不问的努力还是会化为徒劳,所以“不见不闻还是碍”,诗人欲求超脱、终究不能超脱的心情至此和盘托出。

  诗写到这里,意思已完全说清了。但为了让诗人自己和对方都轻松一下,他又强颜为笑,想用几句诙谐话遮盖住刚才所触及的衷曲。“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险怪。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意思是:你心疑我是装聋,所以写出这样险怪的诗来作调侃,可是,你须明白,你这种过分的聪明,会使你自己受到上天的戏弄,成了“三耳秀才”。

  这首诗,恰好总结了诗人在“乌台诗案”之前一段时间内的思想情绪:他忧谗畏讥,却又过于“托大”,此时还是“我觉风雷真一噫”,到乌台诗案之时,只能“魂惊汤火命如鸡”(系于狱中所作)了。他经此打击,创巨痛深,所以在“诗案”以后,诗作的风格上以至手法上都有改变,由刘禹锡那样的喜好讽刺,转而为白居易式的旷达、陶渊明式的恬适——一句话,不再那么天真了。

  天真,坦率,是诗人的本性,却又是他的苦难根源。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97-400

yùnqíntàijiàněrlóng--shì

jūnjiànshīrénjièchēzàiliúqiánlài

wǎnniángèngshìlíngwēngyòusuīcúněrxiānkuì

rénjiāngdòngzuòniúdòujuéfēngléizhēn

wénchénsǎojǐngēnxìngkōnggèngzhěnqīngliúpài

chūsànshīhúndùnliùzáoxiāngrǎnggèngshènghuài

yǎnhuāluànzhuìjiǔshēngfēngkǒutíngshīyǒuzhài

jūnzhīyùnjiēshìzéirénshēngbìngjīnxiānchà

dànkǒngxīnzhōngwèilejiànwénháishìài

jīnjūnyánglóngzuòcháoshīqióngxiǎnguài

fángéyǎngchūsāněrfàngduānfēngkuài

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
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
译文:躺着听到外面的衙役打早鼓的咚咚声,晚起睡眠充足心情变得很不错。
华簪脱后头虽白,堆案抛来眼校明。
华簪(zān)¹脱后头虽白,堆案抛来眼校明。
译文:华贵的冠簪脱掉后头上虽然什么都没有,但堆积的案子公文一眼一眼地仔细察明。
注释:¹华簪:华贵的冠簪。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鬈或冠的长针。
闲上篮舆秉兴出,醉回花舫信风行。
闲上篮舆(yú)¹秉兴出,醉回花舫信风行。
译文:闲时坐着篮舆乘兴而出,酒酣时乘着装饰华美的游船顺风而行。
注释:¹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类似后世的轿子。
明朝更濯尘缨去,闻道松江水最清。
明朝更濯(zhuó)¹尘缨(yīng)去,闻道松江水最清。
译文:向往去清澈的松江去洗濯尘缨,听说松江的水最清澈。
注释:¹濯:洗。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dī)¹
译文:在襄阳行乐之处,至今犹有人歌舞《白铜鞮》之曲。
注释:¹白铜鞮:歌名。相传为梁武帝所制。一说为南朝童谣名,流行于襄阳一带。
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译文:汉江之泽水回绕着江城,襄阳之花容月色实在是令人着迷。
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
山公¹醉酒时,酩(mǐng)(dǐng)高阳下。
译文:晋人山简醉酒之时,在高阳池醉态可掬。
注释:¹山公:即山简。晋代人,字季伦。“竹林七贤”之一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但他不理政务,只知饮酒游乐,故时人编了首《山公歌》。后成为流行在襄阳一带的一首儿歌。这首歌诙谐有趣,广为流传,常被游历襄阳的文人墨客所引用。
头上白接篱,倒著还骑马。
头上白接篱(lí)¹,倒著还骑马。
译文:他头上反戴着头巾,倒骑着马回家样子实在是可笑。
注释:¹白接篱:白色的头巾。山简每喝醉了酒,总是倒戴着头巾,倒骑着马回家。
岘山临汉水,水绿沙如雪。
(xiàn)山临汉水,水绿沙如雪¹
译文:岘山依着汉江,水绿如碧,沙白似雪。
注释:¹水绿沙如雪:一作“水色如霜雪”。
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
上有堕(duò)泪碑¹,青苔久磨灭。
译文:山上有纪念羊枯的堕泪碑,上面的字已经被青苔遮掩,看不清楚了。
注释:¹堕泪碑:在襄阳岘首山。这里用羊祜的典故。
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
且醉习家池¹,莫看堕泪碑。
译文:姑且在习家池觅得一醉,不去山上看堕泪碑了。
注释:¹习家池:又名高阳池,位于湖北襄阳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又名白马山)南麓,建于东汉建武年间。
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译文:也学一学山公欲上马的醉态,让襄阳小儿也笑上一笑。

  李白在襄阳所写的这组诗,既可见其性情,又可见其诗风。在襄岘汉水的背景之下,一个怀着未醉之心的醉翁形象,栩栩如生。

  组诗之第一首。这里的“白铜鞮”当指汉水在襄阳段的堤坝。这是襄阳群体娱乐的地方。江城被绿水环抱,襄阳的花,襄阳的月,真是迷人。读着这首诗,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场景,在月圆花好的夜晚,人们在江水边的长堤上载歌载舞,多么热闹多么生动传情。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和读者不能不忘我地陶醉在其中。这一首第三句在格律上有“失粘”之嫌,说明李白写诗并不受格律的严格约束。

  组诗之第二首。这是描写一个历史人物的醉态,这个人叫山简。山简是晋大将,性情豪放,酒醉后常反戴帽子倒骑马。酒醉后的人物神态生动活现,在阳光下,系着白头巾,倒着骑马,非常有趣。此诗活灵活现地塑造了一个醉态可鞠的人物形象。

  组诗之第三首。岘山、汉江、水色、沙色、山上的堕泪碑以及碑上的青苔,碑上被磨灭了的碑文等等物景,平实道来,没有雕饰,其中自有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山依旧,水仍绿,碑尚在,唯有碑石上生了青苔,碑文已被磨灭,其寓意就是时间的长河能淹没一切。

  组诗之第四首:习家池边旧有凤泉馆、芙蓉台、习郁墓,群山环抱,苍松古柏,一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鸟语,风景清幽,自古常有骚人墨客来此咏诗作赋。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来此饮酒,醉后自呼“高阳酒徒”,唐代孟浩然曾感叹:“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堕泪碑是为了纪念西晋羊祜而立的。羊祜生前都督荆州诸军事,驻襄阳。羊祜死后,其部属与当地百姓在岘山羊祜生前游息之地建碑立庙,每年祭祀。见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而称此碑为堕泪碑。酒醉了,堕泪碑也不去看了,欲上马而又上不了马,襄阳的小孩子们看着笑了。酒醉以后,人就不会有什么愁苦。“莫看”,“且醉”二句 ,是痛苦的潇洒。

xiāngyángshǒu

bái tángdài 

xiāngyángxíngchù báitóng 
jiāngchénghuí绿shuǐ huāyuèshǐ使rén 

shāngōngzuìjiǔshí mǐngdǐnggāoyángxià 
tóushàngbáijiē dàozhuóhuán 

xiànshānlínhànshuǐ shuǐ绿shāxuě 
shàngyǒuduòlèibēi qīngtáijiǔmiè 

qiězuìjiāchí kànduòlèibēi 
shāngōngshàng xiàoshāxiāngyángér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