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邻西舍两三家,簌簌墙头落枣花。惭愧画梁双燕子,笑人今日又天涯。
东邻西舍两三家,簌簌墙头落枣花。惭愧画梁双燕子,笑人今日又天涯。

bo--jùnmín

dōnglín西shěliǎngsānjiāqiángtóuluòzǎohuācánkuìhuàliángshuāngyànzixiàorénjīnyòutiān

李俊民

李俊民

李俊民(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自号鹤鸣老人,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 ,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李俊民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6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缚戎人,缚戎人,耳穿面破驱入秦。
缚戎人¹,缚戎人,耳穿面破驱²入秦³
译文:被捆绑的戎人,被捆绑的戎人,耳朵穿,面皮破,赶进了长安城。
注释:¹缚戎人:被绑缚的戎人。戎人是古代时西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俘获的吐蕃人。 唐代边防有“捉生”之说,即擒获敌方俘虏以报功,但到后期捉良冒功的现象十分严重。²驱:驱赶。³秦:指长安。
天子矜怜不忍杀,诏徙东南吴与越。
天子矜(jīn)¹怜不忍杀,诏徙(xǐ)²东南吴与越³
译文:皇上怜悯,不忍心屠杀,下了诏令,把他们迁往吴越。
注释:¹矜:怜悯,同情。²徙:迁移。³吴与越: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
黄衣小使录姓名,领出长安乘递行。
黄衣小使¹²姓名,领出长安乘(chéng)³行。
译文:黄衣内使记下他们的姓名,押送出长安,乘车前行。
注释:¹黄衣小使:指押解俘虏的宦官。黄衣,唐代宦官品服中最低的服色。使,指宫使,即宦官。²录:记录。³递:传车、驿车。
身被金创面多瘠,扶病徒行日一驿。
身被金创¹面多瘠(jí)²,扶病³徒行日一驿
译文:身上有刀剑的创伤,脸色瘦瘠,带着病勉强步行,每天只能走一驿。
注释:¹金创:刀剑的刨伤。²瘠:瘦。³扶病:带瘸勉强行动。⁴徒行:步行。⁵驿:驿站。古代供应公务人员旅途住宿、换马的处所。两驿之间为一站地。这句所说的“徒行”与上文“乘递”有矛盾之处。
朝餐饥渴费杯盘,夜卧腥臊污床席。
(zhāo)餐饥渴费杯盘¹,夜卧腥臊污床席。
译文:早晨进餐,饥渴得吃光了杯盘,夜晚歇息,一身的腥臊弄脏了床席。
注释:¹费杯盘:吃不够的意思。费,耗费。臊:腥臭。
忽逢江水忆交河,垂手齐声呜咽歌。
忽逢江水忆交河¹,垂手齐声呜咽²歌。
译文:猛然间见到江水,想起家乡交河,一齐垂下手,呜呜咽咽地唱起悲歌。
注释:¹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²呜咽:低声哭泣。
其中一虏语诸虏:“尔苦非多我苦多!”
其中一虏(lǔ)语诸虏:“尔苦非多我苦多!”
译文:其中有个吐蕃俘虏告诉其他俘虏说:“你们受苦不少,我受的更多。”
同伴行人因借问,欲说喉中气愤愤。
同伴行人因借问¹,欲说喉中气愤愤²
译文:同伴们就向他追问,刚要开口,喉中先就气忿忿。
注释:¹借问:请问。²愤愤:犹忿忿,心中不平。
自云乡贯本凉原,大历年中没落蕃。
自云乡贯¹本凉原²,大历年中没³落蕃(bō)
译文:他说: “我的家乡本在凉、原一带,大历年间沦陷于吐蕃。
注释:¹乡贯:一作“乡管”,指家乡籍贯。²凉原:凉州和原州,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原州在宁夏固原。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768年—779年)。³没:流落。⁴蕃:指吐蕃。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凉、原二州被吐蕃攻陷,因此诗中主人公于大历年间沦为吐蕃统治下的汉族遗民。
一落蕃中四十载,遣着皮裘系毛带。
一落蕃中四十载,遣(qiǎn)着皮裘(qiú)系毛带。
译文:一落入番中就过了四十载,身上披皮衣,腰间扎毛带。
唯许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
唯许正朝¹服汉仪²,敛(liǎn)衣整巾³泪垂。
译文:只准在正月初一穿汉人服装,整理衣冠我暗自悲伤。
注释:¹正朝:农历正月初一。²服汉仪:穿汉人的服装。³敛衣整巾:整一整衣帽。⁴潜:深藏不露。关于这句诗,白居易自注云:“有李如暹者,蓬子将军之子也。尝没蕃中。自云蕃法唯正岁一日许唐人之没蕃者服唐衣冠,由是悲不自胜,遂密定归计也。”
誓心密定归乡计,不使蕃中妻子知。
誓心密定归乡计,不使蕃中妻子知。
译文:于是立下决心,秘密定下归乡计,不敢让还在蕃占区的妻儿得知。
暗思幸有残筋力,更恐年衰归不得。
暗思幸有残筋力¹,更恐年衰归不得。
译文:我庆幸还有些残余的筋骨精力,更担心年纪衰老,回家不得。
注释:¹残筋力:剩余的筋力,还没有衰老的意思。
蕃候严兵鸟不飞,脱身冒死奔逃归。
蕃候严兵¹鸟不飞,脱身冒死奔逃归。
译文:蕃兵警戒森严,鸟都无法飞越,我冒死东归,侥幸逃脱。
注释:¹蕃候严兵:意思是说吐蕃的警戒森严。候,即斥候,负责侦察侯望的士兵。
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
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¹风沙恶。
译文:昼伏夜行通过了大漠,阴云遮蔽月光,风沙十分险恶。
注释:¹云阴月黑:意思是阴云遮月,没有月光。
惊藏青冢寒草疏,偷渡黄河夜冰薄。
惊藏青冢(zhǒng)¹寒草疏,偷渡黄河夜冰薄。
译文:网盘惊慌地躲进坟地,担心塞草稀疏,夜里偷渡黄河,又怕河冰太薄。
注释:¹青冢:本指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这里泛指长草的坟地。
忽闻汉军鼙鼓声,路傍走出再拜迎。
忽闻汉军鼙(pí)¹声,路傍走出再拜²迎。
译文:忽然听到唐兵敲击鼙鼓的声音,高兴得从路旁走出,再拜相迎。
注释:¹鼙鼓:古代骑兵用的一种小鼓。²再拜:古代汉族的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隆重。
游骑不听能汉语,将军遂缚作蕃生。
游骑¹不听能汉语,将军遂缚(fù)作蕃生²
译文:虽然我一口汉语,游骑却根本不听,将军把我绑起来,算是活捉的蕃兵。
注释:¹游骑:巡逻的唐朝骑兵。²蕃生:被俘虏的吐蕃人。生,生口,唐时口语,即俘虏。
配向东南卑湿地,定无存恤空防备。
¹向东南卑湿²地,定无存恤³空防备
译文:如今发配到江南的卑湿之地,准是没有慰问抚恤,只有严密的防备。
注释:¹配:发配,发送。²卑湿:低下潮湿。³存恤:存问抚恤,即慰问救济。⁴空防备:只是防范。
念此吞声仰诉天,若为辛苦度残年。
念此吞声¹仰诉天,若为²辛苦度残年³
译文:我想到这里忍气吞声,仰头上诉苍天,今后怎样去度过痛苦的晚年。
注释:¹吞声:不出声,有冤无处诉的意思。²若为:如何,那堪。³残年:余年,晚年。
凉原乡井不得见,胡地妻儿虚弃捐。
凉原乡井¹不得见,胡地妻儿虚弃捐²
译文:我的家乡凉原从此不能得见,胡地的妻子儿女也白白地弃捐。
注释:¹乡井:家乡。²弃捐:捐弃、丢弃。
没蕃被囚思汉土,归汉被劫为蕃虏。
没蕃被囚思汉土,归汉被劫¹为蕃虏。
译文:当年流落番邦被囚禁,思念汉土,今天回到汉土,又被劫持成为俘虏。
注释:¹劫:劫制,用武力逼迫。
早知如此悔归来,两地宁如一处苦!
早知如此悔归来,两地宁如¹一处苦!
译文:早知道这样,真是悔不该归来,两地受苦,倒不如一处受苦。
注释:¹宁如:怎如,哪如。
缚戎人,戎人之中我苦辛。
缚戎人,戎人之中我苦辛。
译文:被捆的戎人啊!在戎人里面,我最痛苦,最酸辛。
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
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¹
译文:自古以来,这样的冤屈哪儿有?汉人的心、汉人的语,却被当做吐蕃人!”
注释:¹吐蕃身:吐蕃人的身份,意思是被当作吐蕃俘虏来对待。

  白居易写过组诗《新乐府》五十首,首首都是“即事名篇”,《缚戎人》就是其一。

  “新乐府”是对旧乐府而言,初唐诗人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写乐府诗外,有的还另立新题。辞为乐府,声律不拘,故称为新乐府。

  “戎人”是我国古代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但《缚戎人》这首诗中所写的“戎人”,其实并非真正的西方少数民族,而是一个在战乱年代沦落于吐蕃的汉人。也正是利用这一点,白居易才写出了这首揭露朝政昏暗、边将险恶的讽刺性极强的新乐府诗。

  《缚戎人》这首诗以“戎人”的不幸遭遇为线索进行叙事抒情。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被缚戎人所受的凌辱与折磨。他们“耳穿面破”,满身刀伤,面黄肌瘦,“扶病徒行”,一天只能走一驿的路程。“朝餐饥渴费杯盘,夜卧腥臊污床席”,更写出了“戎人”一路的艰辛。对于“戎人”,白居易是抱着极大的同情来写的,但是,在这一部分中,也有“天子矜怜不忍杀,诏徙东南吴与越”的诗句。他婉转地为天子开脱,这其实是对皇帝隐约的赞颂。这种矛盾心情正是诗人早年仕途得意而又关心民瘼的真情流露。

  “忽逢”两句是过渡。“交河”,郡名,唐代所设,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这里写“戎人” “逢江水忆交河”,只是由“江”、“河”字意引起的联想,并非把“交河”作为河流来写。由于这两句诗的过渡,第二部分写“戎人”们忆旧也就显得自然了。

  诗的第二部分是本首诗的主干,通过对话回忆“戎人”流落吐蕃及被缚的经过。“其中一虏语诸虏”四句诗是第二部分长篇忆旧的“引子”,这引子安排得非常巧妙,它把众多“戎人”一路上的怨愤和议论,统统用四句诗概括。读了之后,又可以使人听到众“戎人”如泣如诉的言语,又可以看到他们愤愤不平的神情。另外,这样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省去了其他“戎人”的身世叙述,突出了“凉原戎人”这个重点。

  乡贯“凉原”(凉州、原州,在今甘肃、宁夏一带)的“戎人”,是作者在本诗中所塑造的一个完美的“穷民”形象。他原本也是汉人,大历年间沦落吐蕃,在异域四十年;过着“身着皮裘系毛带,唯许正朝(正月初一)服汉仪”的西方少数民族生活。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归汉,为思念故土,经常背着蕃中妻子“潜泪垂”,定密计。诗人大力渲染“戎人”的思归之心,并非指责其对妻子的无情,而是强调他对故土的眷恋,也是为了揭露唐朝边将的愚蠢和残忍。蕃地边境严兵把守,鸟都飞不过去,“戎人”冒死逃回,一路上冒风沙,藏青冢寒草,历黄河薄冰,“昼伏宵行”,好不容易进入唐境,却被故国官兵视为“戎人”擒缚。“能汉语”、“再拜迎”统统没用,“戎人”最终还是被“配向江南卑湿地”,落得个流放的下场。

  最后一部分,紧接着前面的诗句,诗人用“念此”二字一转,写出了这八句诗。这既是前面“自云”的继续,又是“戎人”心理活动的充分流露。这种进退维谷、不被人理解的处境是值得人们同情的。诗的结尾相当巧妙。“缚戎人,戎人之中我苦辛”,这是收笔之句,它与前面的“其中一虏语诸虏,尔若非多我苦多”照应。“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忠于祖国,反入冤狱,这既是诗中“戎人”的声泪控诉,也是诗人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无情揭露。至此,诗人对“穷民”的怜悯之情,才真正得到了表达。

参考资料:
1、 李春祥主编.《乐府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41—543页
检校停云新种杉松,戏作。时欲作亲旧报书,纸笔偶为大风吹去,末章因及之。
检校停云¹新种杉松,戏作。时欲作亲旧报书,纸笔偶为大欲吹去,末章因及之。
译文:巡视在停云刚种下的杉树时,游戏之作。本来给亲旧朋友回信的,然而纸笔被大风吹走,唯有写下这首词。
注释: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正体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¹停云:停云堂,是作者在铅山居所的西北隐湖山上修建的一处建筑,按陶渊明诗意,取名为停云。
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古来池馆,云烟草棘,长使后人凄断。想当年良辰已恨,夜阑酒空人散。
投老¹空山,万松手种,政²³(kān)叹。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古来池馆,云烟草棘(jí),长使后人凄断。想当年良辰已恨,夜阑(lán)酒空人散。
译文:叹老来唯以料理空山为事,满山松杉,亲手栽种。何日才长大成阴,我还能有几年,好似见晚生的儿孙成人。古来多少水榭楼馆,转眼成了荒草荆棘,长使后人凄凉断魂。想当年良辰美景烟消云散,空成遗恨无限。
注释:¹投老:将老,临老。²政:通”正”。³尔:如此,这般。⁴阴:同“荫”。指松树何时长大成材。⁵凄断:凄伤断肠,伤感。⁶夜阑:深夜。
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梦觉东窗,聊复尔耳,起欲题书简。霎时风怒,倒翻笔砚,天也只教吾懒。又何事,催诗雨急,片云斗暗。
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梦觉东窗,聊复尔耳¹,起欲题书简。霎时欲怒,倒翻笔砚(yàn),天也只教吾懒。又何事²,催诗雨急,片云斗暗³
译文:站在停云高处,谁知我老来投闲惟静,不问世间万事。梦醒东窗,闲居无聊,起身欲给亲友写信。片刻间,风怒号,倒翻纸笔,似天亦教我偷懒。可为什么,又突然片云昏暗,急雨来催诗。
注释:¹聊复尔耳:聊且如此而已。²何事:为何。³斗暗:突然昏暗。

  本词最显眼之处是其题目长达三十字,像一段叙说缘由的序言,提示了全词的主要内容是由新种杉树和修书未成引起的感慨,题虽为“戏作”,却非常真实地表现了词人在刚落职闲居时的不满和寄情山林的避世之志。这位老英雄一定在幻想这些长身直立的植物变成像自己一样一心报国的忠勇志士,而自己就可以指挥这些部众去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的梦想。但事实是词人此时再次被排挤在朝廷之外,“投老空山”正道出作者此时的处境:临老之时遭人陷害,落职闲居,只得于深山中种松植杉,消磨人生,不平之气跃然纸上。

  借事抒情,起笔即照应词前小序中所说的“检校停云新种杉松”,借此抒发面对世间沧桑所生的感慨。感慨古今兴废,宫阙池馆都湮没于黄土,“夜阑酒空人散”,这是落寞孤寂之感的体现。“政尔堪叹”,叹的是自己年岁渐高,恐怕看不到手植之杉松森然成荫的一天,更是感叹古来繁华皆成荒芜,历来欢娱惟留空恨,使后人凄然伤怀而已。两层感叹,结合了古今物人,涵盖十分宽泛,作者这样的感叹,也为下片作了铺垫。下片承接上文,作者发誓归隐之后誓不再理会闲事。寄希望于“万事不关心眼”,欲以超然物外来摆脱落职闲置的愤懑难平和百无聊赖。“梦觉东窗”以后,又想起陶渊明《停云》之诗,使词人开始思念亲戚故旧,于是想援笔作书以报之。无奈天气突变,似不欲让其写信,却又似在催其作诗,不知何意。作者心态彷徨,思绪纷乱,实际上是因其不甘寂寞,报国之情不泯而造成的,如若当时词人正在战场上指挥千万抗金志士进行北伐恢复的大业,就不会生此闲愁了。

  这首词虽云“戏作”,但格调低沉,风味特别。 上片起韵一面顺承“检校停云新种杉松”之意,一面又叹老嗟衰。其下一叹自己年老,二叹古来兴废盛衰、世事无常。过片一韵,借用陶渊明停云诗,写自己的出世之情。下面点题,借风吹纸笔暗用杜甫诗意,嘲讽“天心莫测”。从中折射出被迫“伏枥”的烈士暮年的真实状态。

参考资料:
1、 汪华光编著.辛弃疾在铅山 词作地名寻踪:金城出版社,2011.01,:第86-87页

yǒng··tóulǎokōngshān--xīn

jiǎnxiàotíngyúnxīnzhǒngshānsōngzuòshízuòqīnjiùbàoshūzhǐǒuwèifēngchuīzhāngyīnzhī

tóulǎokōngshānwànsōngshǒuzhǒngzhèngěrkāntànchéngyīnniányǒushìjiànérsūnwǎnláichíguǎnyúnyāncǎozhǎng使shǐhòurénduànxiǎngdāngniánliángchénhènlánjiǔkōngrénsàn

tíngyúngāochùshuízhīlǎoziwànshìguānxīnyǎnmèngjuédōngchuāngliáoěrěrshūjiǎnshàshífēngdàofānyàntiānzhǐjiàolǎnyòushìcuīshīpiànyúndòuàn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世乱同南去,时清¹(dú)北还。
译文:战乱时我和你一同逃到南方,时局安定你却独自北归家园。
注释:¹时清:指时局已安定。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¹
译文:流落他乡头上已经生出白发,战后的家乡也只能见到青山。
注释:¹“旧国”句:意谓你到故乡,所见者也惟有青山如故。旧国:指故乡。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晓月过残垒(lěi)¹,繁(fán)星宿故关。
译文:晓行要经过许多残破的营垒,夜里只能披星露宿荒凉故关。
注释:¹残垒:战争留下的军事壁垒。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译文:旷野里的飞禽与枯黄的野草,将处处伴随着你的悲苦愁颜。

  这首诗写于平定“安史之乱”之后,意在伤己独留南方,不能与朋友同来同返,并抒发了对乱后形势的忧虑之情。

  诗题为“贼平后送人北归”,“贼平”,指公元763年夏历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率残部逃到范阳,走投无路,自缢身亡,“安史之乱”最终被朝廷平定。“北归”,指由南方回到故乡,《新唐书》载司空曙为广平人,这个“广平”,据考证当在今河北或北京境内,是“安史之乱”的重灾区。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首联交代送人北归的原因,抒写自己不能还乡的痛苦,“世乱”之时,司空曙和友人一起逃到江南避难,如今天下已经太平,友人得以回去,自己仍滞留他乡,“独”字含义丰富,一指友人独自北还,一指自己独不得还,含有无限悲感。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上句“生白发”亦有双重涵义:一是形容乱离中家国之愁的深广,一是说时间的漫长,从战乱开始到结束,前后历时九年。“旧国”指故乡,“见青山”是说假如友人回到故乡,田园庐舍肯定是一片废墟,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从这句起,以下都是想象北归人途中的心情和所见的景物。律诗讲究“起承转合”,一般在第三联转折,此诗却在第二联完成“承”、“转”,章法上别具一格。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颈联及尾联单从友人方面落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这一联点明“残垒”,即残破的壁垒,泛指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故关”,为兵家必争之地,估计也残破不堪了。因而这一联着重写“贼平”后残破、荒凉之景,笔力所致,“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尾联继续虚写友人归途中所见所感。上句写景,“禽”和“草”本无知觉,而曰“寒禽”、“衰草”,正写出诗人心中对乱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写“愁”,言愁无处不在,“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这里与一、二两联遥相呼应,针线细密,用笔娴熟。

  这是一首酬赠诗,这类题材在“大历十才子”集中比比皆是,但多数思想平庸,艺术才力贫乏,缺少真情实感,这首诗却能独辟蹊径,通过送北归的感伤写出“旧国残垒”、“寒禽衰草”的乱后荒败之景,由送别的感伤推及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

zéipínghòusòngrénběiguī

kōngshǔ tángdài 

shìluàntóngnán shíqīngběihuán 
xiāngshēngbái jiùguójiànqīngshān 
xiǎoyuèguòcánlěi fánxīng宿guān 
hánqínshuāicǎo chùchùbànchóuyán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bì)开。
译文:好像是海神来过之后一样,又来了一阵恶风,巨浪拍击着天门山,打开了山门石壁。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浙江¹八月何如此?涛(tāo)似连山喷雪来²
译文:浙江八月的海潮能比得上这里的风浪吗?浪涛像连绵的山峰喷雪而来。
注释:¹浙江:此指钱塘江。²来:一作“东”。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指海潮,这里刚刚涨潮,潮还没退,狂风又来了,浪打在天门石壁上,似乎打开了天门的大门。天门,即天门山。“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八月”一词很令人费解,诗写的是江东,写到浙江去的原因,实际上不过是用浙江潮来说明横江浪涛之大。宋代的苏轼苏这样写浙江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农历八月是浙江潮最为壮观的时候,那凶险的程度非比寻常,而横江潮后之浪可与浙江潮相匹敌。可见李白是见过浙江潮的,随手捡来,不着痕迹。最后一句“涛似连山喷雪来”形容风起涛涌的凶险。
参考资料:
1、 陈伯海.唐诗汇评(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628-630

héngjiāng··--bái

hǎishénláiguòèfēnghuílàngtiānménshíkāi

zhèjiāngyuètāoshìliánshānpēnxuělái

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
路转山腰足未移¹,水清石瘦便能奇²
译文:道路转过半山腰脚步还没移,已看见水清澈石枯瘦一片奇丽。
注释:¹足未移:一作“未足移”。²便能奇:看见奇丽之景。
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
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
译文:白云兀自笼盖了东山西岭,上下各一轮明月分不清天上池底。
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橘半甜时。
黑黍(shǔ)黄粱¹初熟后²,朱柑绿橘³半甜时。
译文:果园中半甜的是红橙绿桔,田野里初熟了黑米黄米。
注释:¹黑黍黄粱:泛指谷类作物。²初熟后:一作“初熟候”。³朱柑绿橘:泛指果树。
人生此乐须天赋,莫遣儿曹取次知。
人生此乐须天赋¹,莫遣(qiǎn)儿曹²取次³知。
译文:人生这种陶情山水的愉悦须老天赐与,可别让儿辈知觉减损了乐趣。
注释:¹天赋:一本作“天付”。²儿曹:儿辈,一本作“儿郎”。³取次,随便。

  一二联描写寺景。首联概写。众人驻足观赏,故曰“足未移”,而脚下之路却逶迤盘陀,早已绕过了西菩山腰,因说“路转山腰”。这时,对大自然的奇妙美景一向有敏锐观察力的诗人,于俯仰之间,已经发现了西菩寺内、外的奇景:“水清石瘦便能奇”。颔联便分写水、石奇境。《於潜图经》云:“寺前有东西两山,或有云晦,遥望如岭焉”,《咸淳临安志》曰:“明智寺中,有清凉池、明月池”,寺景所奇便在此二山、二池上。诗人如此描写:先承“石瘦”写两山:“白云自占东西岭”。两峰屹然,直插云霄,白云浪涌,时掩峰顶,其情景便仿佛是那白云自己占据了东、西二岭。又承“水清”写二池:“明月谁分上下池”。天已向晚,一轮明月早已钻出了云缝,它一视同仁,不分上下,使两池共婵娟,而池水清澈,漾出了一双月影。在这两联中,诗人将他诗家的眼光所捕捉到的景物特点,以奇特的想象和灵动的笔致,加以渲染,便使那客观景物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情态逼真,奇趣横生,生动地展现了西菩寺的无限奇妙风光。

  颈联的描写,又变换了手法。诗人在游目庭院、田野时,看见了累累秋实:初熟的小米、高粱,半熟的柑和桔,就重研丹青,为它们分别抹上了黑、黄、朱、绿四种较实物更为浓艳而鲜明的色彩,绘成了一幅色泽斑斓的秋色图。入胜境而观奇景、美景,诗人的游览之乐于此时便达到了极点,尾联便直说其乐:人生这种登山临水、探奇访胜之乐,是要由老天爷踢给的,可千万别让小儿辈们随随便便得知个中消息。方其时,诗人似乎已全然忘却了胸中深藏的许多烦恼了,实则非也。“天赋”已暗兜“天教”,分明有慨;而“莫遣”句,出自《晋书·王羲之传》诗人之意为:自己的探胜幽趣,如果让儿辈们知道,也会遭到非议,使人败兴。虽有这种言外之意在,又妙在比前首更为含蓄。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49-50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0-6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