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曾林下见臞仙,惆怅红尘未断缘。不惮广文寒处坐,屡逢元亮醉时眠。
记曾林下见臞仙,惆怅红尘未断缘。不惮广文寒处坐,屡逢元亮醉时眠。
难逃辰巳贤人岁,有负齑盐太学年。落落天才无地用,却还英气与山川。
难逃辰巳贤人岁,有负齑盐太学年。落落天才无地用,却还英气与山川。

diàoliúxiáng--jùnmín

cénglínxiàjiànxiānchóuchànghóngchénwèiduànyuándàn广guǎngwénhánchùzuòféngyuánliàngzuìshímián

nántáochénxiánrénsuìyǒuyántàixuéniánluòluòtiāncáiyòngquèháiyīngshānchuān

李俊民

李俊民

李俊民(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自号鹤鸣老人,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 ,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李俊民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6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我思古人,伊¹郑之侨²。以礼³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xiāo)。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pǐ),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mǐ)。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译文:我崇敬的古人,第一个就是郑国的子产。(他开始执政的时候),用礼制治理国家,大家还不理他那一套。来到辩论的场所--乡校,众人议论纷纷。有人对子产说:“毁掉乡校议论就停止了。”子产说:“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以把它变成好事。哪能说是议论多了呢?也就是各抒己见嘛。对的,我们就采纳;不对的(或者可能把事情搞坏的),我们就防止;是好是坏,我们就观察一下嘛!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国家就要衰败了!”乡校没有毁掉,而郑国得以治理好。
注释:¹伊:句首语气词。²侨:子产的名。³礼:指治国的礼法纲纪。⁴嚣嚣:喧哗的声音。⁵维:语气词。⁶否,恶。⁷弭:止。⁸理:治,指平治。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¹;及其已衰,谤(bàng)²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译文:周初兴盛,(是因为)奉养老成有德之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周厉王)衰败,是派人监视有意见的人的结果。成功失败的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注释:¹养老乞言:周朝兴盛的时候,曾奉养一些年老而有声望的人,让他们提意见,帮助把国家治理好。²谤者:指批评国政的人。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维是¹子产,执政之式²。维³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hū)!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sì)之?我思古人!
译文:这子产啊,执政的方式(难得)。只因为难得,才治理一个郑国。真的都用子产执政的方式,帮助天下的君王,(天下就能)政通景明,达到无限。哎!天下没有治理好,(是因为)只有君王没有贤臣啊。谁能继承子产之风?(谁又具有子产之才)?我思慕古人。
注释:¹是:指示代词,这个。²式:法式,榜样。³维:通“惟”。这两句是说只因子产没有遇到圣君,他的教化就只限于一个郑国。⁴化,教化。⁵於虖:同“呜呼”。

  子产不毁乡校和周厉王监谤的故事,人们都不陌生。但韩愈却在他的《子产不毁乡校颂》中把二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这就使人感到很有新意,而且能够从中得到深刻的历史教训。

  春秋时,“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当时执政的是子产,他以礼法纲纪治国,进行了一些大胆改革。这就招致一些人的不满,批评,甚至攻击。有人建议毁乡校,子产坚决反对。他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同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子产对别人的批评采取的这种态度,是完全正确的,用现在的观点来分析,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的。两千多年前的子产能够有这样的气度和认识,是十分难能的。孔子对子产的作法也十分赞赏。据《左传》记载:“仲尼闻是语(指上述子产的话)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孔子把仁当作崇高的政治、伦理道德的标准,从不轻易以仁许人,现在居然据此即称子产为仁。这说明孔子认为这种作法就是仁的一种表现,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作法和孔子的中庸学说是一致的。孔子的所谓中庸,并不是要人们对人处事不分是非,模棱两可。对于那种巧言令色的佞人、乡愿,孔子是非常鄙视的。孔子的所谓中庸,就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之行也,度于礼,……事执其中。”(《左传·哀公十一年》)中庸学说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的两端,互相矛盾,又互相联结,应取长补短,以得其中,否则就会“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要避免事物的任何一端超过了界限(用现代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度”),就要求使两端(即矛盾的双方)都能及时暴露出来,使人们及时了解,采取措施,否则就会使问题堆积起来,变得积重难返,甚或酿成大祸。子产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否则“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同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这些话正是这个意思。

  正确的认识方法,导致了良好的效果。当子产执政头一年,有的人对他整顿田地疆界和沟洫等改革措施不理解,不满意,就怨恨他,叫喊“孰杀子产,吾其与之!”正如韩愈在诗中所说的“国口嚣嚣”,仇视到了极点。但子产既不因为这些人的不满而停止自己的改革措施,也不对不满的人采取镇压(毁乡校)的办法。而是如韩愈所说的那样,“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结果,子产执政三年之后,舆(国)人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郑人从实践中认识到子产的正确,对子产的态度也从仇恨变成爱戴,起了根本的变化。正因为如此,韩愈在诗中称颂“维是子产,执政之式(榜样)。”这样的颂词,子产是当之无愧的。

  韩愈在诗中,也举了反面的例,就是《国语·周语》中著名的周厉王使卫巫监谤的故事。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批评他,他不但不改,反而派卫巫监谤,加以镇压。大臣召公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建议他多方设法听取各种意见,然后斟酌采行。但是,厉“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可能是由于吸取了周厉王失败的教训,子产才能悟出乡校不可毁的道理(前面引述的子产的一些话和召公的话很相似)。

  经过这样的对比,韩愈在诗中说:“成败之迹,昭然可现。”他通过两个历史故事,两种方法带来两种结果,说明管理国家应该采取甚么方法。当然,韩愈只是从巩固封建制度的立场出发的,但从认识论角度看,却有普遍的意义。

  韩愈最后为子产的善政“化只一国”(他的教化只限于一个郑国),而大发感慨。”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韩愈以为天下之所以得不到正确的治理,就在于没有称职的良臣。因此,他对子产特别怀念。其实,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象子产这样的良臣,是很难被重用的,纵使一时能执掌权柄,实施改革,也免不了要遭到保守势力的攻击,一旦失势或死亡,其改革的善政便又复归失败,即所谓政以人举,也必以人亡是也。

  历史的经验证明,健全的政治,不能只靠个别的圣君贤相,而要靠健全的政治法律制度,以保证人民群国可以批评议论执政者及其作为,社会上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也都能及时反映出来,以便使人们通过实践、试验和比较,认识真理。否则就会如韩愈在诗中所说的“下塞上聋,邦其倾矣!”同时,制度还要保证使那些思想品质好、有才干的人材能不断地被选拔出来,担任重要的职务,使他们能大展宏图。

chǎnhuǐxiāngxiào

hán tángdài 

    rén zhèngzhīqiáo xiàngguó rénwèiānjiào yóuxiāngzhīxiào zhòngkǒuxiāoxiāo huòwèichǎn  huǐxiāngxiàozhǐ  yuē  huànyān chéngměi duōyán zhì shànxíng shàn wéishànwéi shì chuānfáng yán xiàshànglóng bāngqīng  xiāngxiàohuǐ érzhèngguó 

    zàizhōuzhīxīng yǎnglǎoyán shuāi bàngzhěshǐ使jiān chéngbàizhī zhāozāiguān 

    wéishìchǎn zhízhèngzhīshì wéi huàzhǐguó chéngshuàidào xiàngtiānxiàjūn jiāochàngpáng yín  hǎisuǒ yǒujūnchén shuízhī rén 

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
鸡鸭成群晚不收,桑(sāng)麻长过屋山¹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²饱便休。
译文:鸡鸭成群到了晚上也不关起来,桑麻生长超过了房脊。什么都不在乎,我正羡慕农村生活;什么都不要,吃饱就行。
注释:¹屋山:即屋脊。²要底都无:别无所求。
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余家即聘周。(余家 一作:金家)
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¹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余家即聘(pìn)²周。(余家 一作:金家)
译文:新生的柳树,旧日的沙洲,去年溪水是打那边流。人们说此地的儿女们,不是嫁给余家,就是娶了周家。
注释:¹打:即从。²聘:即以礼物订婚。

  该词所描写的就是带湖附近一个偏远山村的风土人情。这里鸡鸭成群,桑麻茂盛,山民吃饱便罢,别无所求,嫁女娶媳,怡然自乐,宛若世外桃源。此词题为“戏”作,故笔触轻灵,情趣盎然,流露出词人对田园生活的欣喜之情。词中描述鸡鸭成群,桑麻生长的生活,这朴实、安静、平稳的农村生活使词人羡慕。他希望做个农民,过过这种生活,什么都不用想,只要能吃饱,安安静静的生活就算了。“新柳树,旧沙洲”,农村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冲击和变化,只有这条小河水,去年从那边流,今年从这边流。就是这个地方的儿女,不嫁余家就聘周。这就以典型的细节描写,反映出农村极为朴实的生活情景。

  词人写农村的朴实,是为衬托官场的复杂;写农村的简朴安静,是为了反衬官场的恶浊与倾轧,从而表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热爱农村生活的思想。

  语言清新,内容朴实是这首词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第233页

zhètiān··cūnshě--xīn

chéngqúnwǎnshōusāngzhǎngguòshāntóuyǒufāngxiànyàodōubǎo便biànxiū

xīnliǔshùjiùshāzhōuniánbiānliúyánshēngérjiàjiāpìnzhōu((jiāzuòjīnjiā))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西湖¹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²。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³。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yán),灯火优傒(xī),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¹⁰闺秀¹¹,携及童娈(luán)¹²,笑啼杂之,环坐露台¹³,左右盼望¹⁴,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¹⁵低唱¹⁶,弱管轻丝¹⁷,竹肉¹⁸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zé)¹⁹,酒醉饭饱,呼群三五²⁰,跻(jī)²¹入人丛,昭庆²²、断桥²³,嚣(xiāo)²⁴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²⁵,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huǎng)²⁶,净几暖炉,茶铛(chēng)²⁷(xuàn)²⁸煮,素瓷静递²⁹,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³⁰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³¹看月者,看之。
译文:西湖七月半的时候,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有看那些来看七月半景致的人。那些来看七月半景致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戴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美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叫喊声,环坐在大船前的露台上,左盼右顾,置身月下但其实并没有看月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歌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萧管伴和着歌声齐发,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又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也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
注释:¹西湖:即今杭州西湖。²“止可看”句:谓只可看那些来看七月半景致的人。止,同“只”。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³以五类看之:把看七月半的人分作五类来看。⁴楼船:指考究的有楼的大船。⁵箫鼓:指吹打音乐。⁶峨冠:头戴高冠,指士大夫。⁷盛筵:摆着丰盛的酒筵。⁸优傒:优伶和仆役。⁹看之:谓要看这一类人。下四类叙述末尾的“看之”同。¹⁰娃:美女。¹¹闺秀:有才德的女子。¹²童娈:容貌美好的家僮。¹³露台:船上露天的平台。¹⁴盼望:都是看的意思。¹⁵浅斟:慢慢地喝酒。¹⁶低唱:轻声地吟唱。¹⁷弱管轻丝:谓轻柔的管弦音乐。¹⁸竹肉:指管乐和歌喉。¹⁹帻:头巾。²⁰呼群三五:呼唤朋友,三五成群。²¹跻:通“挤”。²²昭庆:寺名。²³断桥:西湖白堤的桥名。²⁴嚣:呼叫。²⁵无腔曲:没有腔调的歌曲,形容唱得乱七八糟。²⁶幌:窗幔。²⁷铛:温茶、酒的器具。²⁸旋:随时,随即。²⁹素瓷静递:雅洁的瓷杯无声地传递。³⁰匿影:藏身。³¹作意:故意,作出某种姿态。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杭人¹游湖,巳²出酉(yǒu)³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kào)门军酒钱。轿夫擎(qíng)(liào),列俟(sì)岸上。一入舟,速¹⁰舟子¹¹急放¹²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¹³以前,人声鼓吹¹⁴,如沸如撼¹⁵,如魇(yǎn)¹⁶如呓(yì)¹⁷,如聋如哑¹⁸。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gāo)¹⁹击篙,舟触舟,肩摩²⁰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zào)²¹喝道²²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²³,灯笼火把如列星²⁴,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译文: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像聋子一样,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像哑巴一样;大船小船一齐靠岸,什么都看不见,只看见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摩擦,脸与脸相对而已。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注释:¹杭人:杭州人。²巳:巳时,约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³酉:酉时,约为下午五时至七时。⁴是夕好名:七月十五这天夜晚,人们喜欢这个名目。“名”,指“中元节”的名目,等于说“名堂”。⁵犒:用酒食或财物慰劳。⁶门军:守城门的军士。⁷擎:举。⁸燎:火把。⁹列俟:排着队等候。¹⁰速:催促。¹¹舟子:船夫。¹²放:开船。¹³二鼓: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左右。¹⁴鼓吹:指鼓、钲、箫、笳等打击乐器、管弦乐器奏出的乐曲。¹⁵如沸如撼:像水沸腾,像物体震撼,形容喧嚷。¹⁶魇:梦中惊叫。¹⁷呓:说梦话。这句指在喧嚷中种种怪声。¹⁸如聋如哑:指喧闹中震耳欲聋,自己说话别人听不见。¹⁹篙:用竹竿或杉木做成的撑船的工具。²⁰摩:碰,触。²¹皂隶:衙门的差役。²²喝道:官员出行,衙役在前边吆喝开道。²³怖以关门:用关城门恐吓。²⁴列星:分布在天空的星星。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吾辈始舣(yǐ)¹舟近岸,断桥石磴(dèng)²始凉,席其上³,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huì),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nì)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zhù)¹⁰¹¹,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¹²,酣(hān)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¹³人,清梦甚惬(qiè)¹⁴
译文: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在上面摆设酒席,招呼客人开怀畅饮。此时月亮像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歌妓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注释:¹舣:通“移”,移动船使船停靠岸边。²石磴:石头台阶。³席其上:在石磴上摆设酒筵。⁴纵饮:尽情喝。⁵镜新磨:刚磨制成的镜子。古代以铜为镜,磨制而成。⁶靧面:一作“颒面”,洗脸。⁷向:方才,先前。⁸往通声气:过去打招呼。⁹韵友:风雅的朋友,诗友。¹⁰箸:筷子。¹¹安:放好。¹²纵舟:放开船。¹³拍:扑。¹⁴惬:快意。

  作者先描绘了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慵懒之徒四类看月之人;与这些附庸风雅的世俗之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后一类,即作者的好友及佳人,其观景赏月时行为的持重高雅、情态气度与西湖的优美风景和谐一致。作者对五类人的描述,字里行间不见褒贬之词,然孰优孰劣、孰雅孰俗则昭然若示。文章表面写人,又时时不离写月,看似无情又蕴情于其中,完美而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抑浅俗、颂高雅的主旨。

  农历七月半,正当月圆之际,此时游湖,本应赏月观景,文章一开头却说“一无可看”,先将题目正面一笔扫倒,接着说“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从反面揭题,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抒写自己的观感。开头这闲闲两句,简练警切,不落俗套,且直接导出下文。

  接着即写“看七月半之人”。七月半游湖之人千千万万,何能遍看,作者自有手眼,即“看五类看之”。

  其一,是有身分、有地位的官僚,坐着豪华的大船,摆开丰盛的宴席,奴仆侍奉,演员献艺,船上灯火通明,声乐齐鸣,好不气派。这种人“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即有意自炫而无心赏月,作者一语刺破此辈假冒风雅的嘴脸。

  其二,是豪富之家,千金闺秀,携带美貌家童,露坐于船上的平台上,哭哭笑笑,娇声娇气,左张右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这一类人是乘机玩乐,本不想看月,也不必作出看月的样子,其有别于第一类者在于不借“看月”之名,虽然庸俗,却不假冒风雅。

  第三类,船上有声歌,有名妓闲僧随侍陪游,可见也非等闲之辈。浅斟低唱,颇有韵致,且“亦看月”,较之“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和“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前二类人,似乎要风雅一些。作者用了四个“亦”字,正是比较而言。但这一类人虽然“亦看月”,更重要的却在于“欲人看其看月”,则不免有意做作,其“风雅”也要大打折扣了。

  第四类,是一批市井好事之徒,他们与前三类大不同,不坐船,不乘车,衣衫不整,三五成群,在人丛中乱挤乱撞,专拣热闹处钻。他们大呼小叫,旁若无人,甚至假装酒醉,东倒西歪,手舞足蹈,嘴里哼着走了调的流行曲调,左顾右盼,洋洋自得。此辈“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无所不看,而“实无一看”。他们看此为乐,什么雅与俗,统统不在话下。古往今来,大凡在人群簇拥的热闹场合都能碰到此辈。作者在此白描传神。

  第五类,是清雅之士。他们坐的是小船,船上还挂着细薄的帷幢,大约是不想露面吧。明净的几案,通红的沪火,煮好茶,慢慢地品味,二三好友,绝色佳人,一同赏月,确实雅兴不浅。但是他们不想被人看见,有的把小船隐蔽在树荫下,有的则悄悄地划向里湖,躲避喧闹的人群。他们在清净处得看从容看月,而不被别人看见,他们的看月纯是兴之所至,自然而然,并无做作之态。

  作者写五类人,观察细致,描绘生动,各色人等,无不现身纸上,而作者似乎不动声色,五个“看之”,大有冷眼旁观之概。然而他的主观褒贬之情还是从笔下的形象中表现出来了,第一类是假冒风雅的官僚,第二类是无意风雅的豪门,第三类则欲显风雅而不免做作,第四类是不知风雅为何物的市井好事之徒,第五类是不欲显其风稚而真正风雅的文人雅客。作者对前二类人显然嗤之看鼻;对第三类有所肯定,也有所讥刺;对第四类虽然不作肯定,却似乎欣赏其放荡中亦有几分天真;对第五类则显然引为同调。五类人,依次写来,如镜头推移,声态各异,境界不同。纷杂的情景再现于笔下,作者并不现身评点,却于客观的画面中分雅俗、寓褒贬,兼有史笔与传神之妙。

  第二段写杭人游湖好虚名,凑热闹。“已出酉归,避月如仇”,即喜欢白天游湖,像怕见仇人一样躲开月亮。袁中郎在《晚游六桥待月记》中也批评过杭人只爱白天游湖,不会选择时间,白白放过西湖最美的时刻。农历七月十五之夜,例应游湖,杭人出于好名,则成群结队而出。西湖在杭州城西,游湖须经城门,而城门关闭有定时,这一晚就多赏给守门的兵士一些酒钱,好晚些关门。二更看前,湖上人声乐声,闹成一片,“如沸如撼,如魔如吃,如聋如哑”,连下六喻,形容声音嘈杂,含糊难辨一。这一片刺耳的嘈音,破坏了西湖月夜的静谧气氛。这是写听觉感受的不堪。从视觉一面来说,则“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连用四个短句,将湖上密密麻麻舟船相触,肩摩踵接的拥挤状况形容尽致。拥挤中的人群,哪里还有兴致赏月,见到的无非是一张张贴得很近的油汗淋漓的面孔罢了。这与其说是游湖,不如说是赶市。“少刻兴尽”,狂热的兴头维持不了多久,官老爷们宴席已散,衙役喝道,率先离去。船上的人也纷纷上轿,轿夫还看城门将闭来催促人们上岸,岸上的人也争先逐队进城。各色人等作鸟兽散。灯笼火把,排列成行,如闪烁的星星在夜幕中移动消失。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莫名其妙,名为游湖看月,实与西湖风月毫不相干。这一段插叙,回应开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的论断,具体描写,缴足其意,同时又为下文作铺垫和反衬。

  “吾辈始般舟近岸。”最后一段从前面第三人称的叙述,突然转为第一人称的“吾辈”,叙述角度变换了,加强了主观的抒情色彩。“始”字,很可玩味,表示喧闹嘈杂的场面一告结束,西湖恢复了宁静安闲的本貌,湖山美景即开始属于“吾辈”,“吾辈”也就开始登场了。“断桥石瞪始凉”,这个“始”字,则表示被人踩热的石阶也刚刚退烧,恢复平静,这是一种外化了的心理感受。“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三句,则写一种崭新的审美感受,唯“此时”才能有此感受。一规圆月,如新磨之镜,清光格外皎洁可爱;湖光山色,如美人重新梳妆打扮,益发显得容光照人。此时,对景畅怀,与客纵饮,“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浅斟低唱者”即前文所写之第三类人,大醇小疵,还算有赏月雅兴;“匿影树下者”则为第五类清雅之士。五类人中唯此二者独留,故与之声气相通,有共同语言,拉来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著安,竹肉发”,这四个短句,写相得共赏之乐,节奏欢快,心情亦极欢快。“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写通宵盘桓,兴尽方散,与前文众人游湖匆匆聚散恰成对照。兴尽而散,却并不急于回城,而复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这个富有诗意的结尾,更显得雅韵流溢,余香沁人。可见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一被俗人点污,则一无可看;一成为雅人的世界,则处处是诗。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毛病。

  此文写人物场景,极纷繁复杂,而又极有条理。五类人物,两种场景,写来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其观察之深人细致,笔墨之精练老到,确实令人佩服。行文错综,富于变化,转接呼应,均极自然。开头奇警峭拔,结尾则韵味悠长,全篇运用对比映照,严于雅俗之分,而又妙在不作正面按断。

参考资料:
1、 吴功正.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1332-1337
2、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总1729-1733
3、 陆沉,神笔之画:《西湖七月半》[J],名作欣赏,2011
4、 陆承洛,清高雅洁 隽永别致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青苹果,2005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南园满地堆轻絮(xù),愁闻一霎(shà)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译文:南园地上堆满飘落的柳絮,忽然听得一阵清明时节的急雨骤然而来。急雨过后夕阳斜挂天边,飘落泥中的杏花仍带着芳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píng)¹掩。时节欲黄昏,无憀(liáo)²独倚门。
译文:被雨惊醒的女子容颜显出几分匀和秀美,起身将那枕后的屏山轻掩,窗外已是日暮苍茫的黄昏时分,无聊地靠在门楣上望着那黄昏风景。
注释:¹屏山:如屏之山,指屏风;床头小屏,亦名枕屏、枕障。²无憀:即无聊。憀:通“聊”。

  刘熙载在《艺概》中称温庭筠词“精妙绝伦,然类不出乎绮怨。”这首《菩萨蛮》写的就是一个独处闺中的女子春昼睡起后的生活情态。上阕纯写时节景物,勾画出一幅典型的暮春景象;下阕描写在这种环境薰染下女主人公的百无聊赖的心情。

  上阕纯写时节景物。

  作者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典型的暮春景象,而于其略露人情。“愁闻一霎清明雨”一句是上阕的关键,说“闻”即有人在,而且是“愁闻”,更透露出人情。前后三句的景物,都是“愁闻”的人感受到的。从下阕首句看,其人闻雨是在床榻上,并是被雨惊醒的,闻雨而愁,是下意识的惜春之情的流露。首句先从景物表明时节。柳絮飞于春暮时。“轻絮”前用一“堆”字形容花絮清积之厚,在杨柳树多的地方即有这种景象。次句明言节候。“一霎”的雨是阵雨,下面两句即是阵雨后的景象。

  “雨后”二句写暮春阵雨后的光景:雨余气清,斜阳照射,清花犹香,一切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官,总的给人以凄艳的感觉。“却”字为倒转之意,雨与阳光乃是相反的气象,而“雨后”即出现“斜阳”,故用一“却”字表示感觉的特异,亦有助于对整个境象的新鲜之感。雨停下来了,天空中出现斜阳,只见那零清的杏花,依旧散着芳香。但清花之香给予人的并不是美的享受,而是心灵上的刺激,只能加重伤春情绪。

  下阕描写主人公的情态,在这种环境薰染下的百无聊赖的心情。

  “无言”二句为午睡初起的表情。“无言”二字可见主人公冷寂的心情,也可看出她是独处香闺的。“匀睡脸”则是由冷寂心情产生的懒散容态,只是略匀面脂而未着意梳妆。

  “枕上”句是对睡处的回顾,只淡淡地把屏、枕物象略提一下,暗露主人公从起身后离开屏枕时感到的空虚心情,也是产生“无言”句那种表情的环境气氛,因为在这样的处境中,人自然地要懒洋洋的了。“屏山”是床畔的掩蔽物,即屏风。这里只提“枕上屏山掩”,因起身后枕上空虚,最是关情。

  末二句以主人公之黄昏无聊,觉光景人情,一片黯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黄昏时候人世间有多少浪漫故事发生。她也是人,也有爱情婚姻的要求,她的那颗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便无聊地起身依门张望。至于是望谁,能否达到目的,词中没有说,留下了悬念。此词上阕所布设的时节景物,如堆絮、清花、愁雨、斜阳,与下阕描写人的活动如无言匀脸、无聊倚门,情境同此索寞,互为表里,可见匠心。

  李白著名诗篇《玉阶怨》,也是写富女秋怨的。两者结合读,更能体会个中滋味。

参考资料:
1、 胡国瑞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9-50

mán··nányuánmǎnduīqīng--wēntíngyún

nányuánmǎnduīqīngchóuwénshàqīngmínghòuquèxiéyángxìnghuālíngluòxiāng

yányúnshuìliǎnzhěnshàngpíngshānyǎnshíjiéhuánghūnliáomén

栖乌喜林曙,惊蓬伤岁阑。
栖乌喜林曙(shǔ)¹,惊蓬²伤岁阑(lán)³
译文:栖息在林中的乌鸦最喜初沐晨光,我抚摸着一头乱发为一年将尽而伤感。
注释:¹曙:天刚亮。²蓬:散乱。这里指散乱的头发。³岁阑:岁暮,一年将尽的时候。
关河三尺雪,何处是天山。
关河三尺雪,何处是天山。
译文:空有一腔抱负,哪里才是我的用武之地呢?
朔风无重衣,仆马饥且寒。
(shuò)¹河重衣²,仆马饥且寒。
译文:北风呼啸而没有多余的衣物御寒,奴仆跟马匹都是饥寒交迫。
注释:¹朔风:北风,寒风。²重衣:谓重复多餘的衣服。
惨戚别妻子,迟回出门难。
惨戚(qī)¹别妻子,迟回²出门难。
译文:与妻儿告别时悲伤难抑,对于自己即将远行更是犹豫徘徊和悲痛。
注释:¹惨戚:亦作“惨慼”。悲伤凄切。²迟回:犹徘徊。
男儿值休明,岂是长泥蟠。
男儿值休明¹,岂是长泥蟠(pán)²
译文:但是志气男儿在如今这开明盛世,又怎能一直处于困厄之中呢。
注释:¹休明:用以赞美明君或盛世。²泥蟠:蟠屈在泥污中。亦比喻处在困厄之中。
何者为木偶,何人侍金銮。
何者为木偶,何人侍金銮(luán)
译文:且看朝堂之上谁是木偶,谁又是真正的有识之士。
郁郁守贫贱,悠悠亦无端。
郁郁守贫贱,悠悠亦河端。
译文:我郁郁寡欢的过着贫苦的生活,久久想不出端由来。
进不图功名,退不处岩峦。
进不图功名,退不处岩峦。
译文:成功后不求功名利禄,失败后也不会隐居遁世。
穷通在何日,光景如跳丸。
穷通在何日,光景如跳丸¹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时光飞逝,岁月不等人。
注释:¹跳丸:比喻日月运行。谓时间过得很快。
富贵苦不早,令人摧心肝。
富贵苦不早,令人摧心肝。
译文:人生真正际遇难道都是暮年才会来到吗?这真是让人悲愤不已啊!
誓期春之阳,一振摩霄翰。
誓期春之阳,一振摩霄翰(hàn)
译文:只盼望这一天早早到来,我就能一展抱负。

yóuziyín--chéntáo

línshǔjīngpéngshāngsuìlán

guānsānchǐxuěchùshìtiānshān

shuòfēngzhòngqiěhán

cǎnbiézichíhuíchūménnán

nánérzhíxiūmíngshìzhǎngpán

zhěwèiǒurénshìjīnluán

shǒupínjiànyōuyōuduān

jìngōngmíng退tuìchùyánluán

qióngtōngzàiguāngjǐngtiàowán

guìzǎolìngréncuīxīngān

shìchūnzhīyángzhènxiāoh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