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运端能卧可收,江山形势数荆州。当时若听韩嵩策,那得曹瞒享士牛。
天运端能卧可收,江山形势数荆州。当时若听韩嵩策,那得曹瞒享士牛。

xiāngyángyǒngshǐshíliúbiǎo--jùnmín

tiānyùnduānnéngshōujiāngshānxíngshìshùjīngzhōudāngshíruòtīnghánsōngcáománxiǎngshìniú

李俊民

李俊民

李俊民(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自号鹤鸣老人,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 ,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李俊民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6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¹去。
译文:早上从紫禁城归来,傍晚从长安城东出门。
注释:¹青门:京城东门。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译文:不再谈城东里面的小路曲折等事,此行要去的地方是江南。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扬鞭(biān)(cù)¹车马,挥手辞亲故。
译文:车马备齐扬起鞭儿上路了,挥挥手向亲人和故乡告别。
注释:¹簇:聚集。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译文:我生来就没有固定的处所,只要是内心坦然的地方就是我的归宿。

chūchūchéngliúbié--bái

cháocóngjìnguīchūqīngményánchéngdōng便biànshìjiāngnányángbiānchēhuīshǒuqīnshēngběnxiāngxīnānshìguīchù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jí)¹
译文:桃叶啊桃叶,桃叶轻巧,渡江不用划船桨就可以过去了。
注释:¹楫:船桨。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rǔ)¹
译文:你就渡江去吧,不要有什么苦恼,我自会迎接你回来的。
注释:¹汝:你。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垂老畏闻秋,年光¹逐水流。
译文:临近老年最怕萧瑟衰败的秋日,曾经的美好时光也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注释:¹年光:时光,岁月。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译文:天阴沉沉、岸边青草瑟瑟仆倒,急雨乱点滩头、小舟摇摇荡荡。
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
时事诗书沉(zhuō),军储¹岭海²愁。
译文:只能用文章表达对时事的担忧,两广的军粮储备也让人发愁。
注释:¹军储:军队的储粮。²岭海:指两广。因地处五岭以南,临近南海。
洊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
(jiàn)¹今有岁²,倚棹(zhào)³望西畴(chóu)
译文:倚在船边望向西边的农田,想到已经连续多年饥荒,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注释:¹洊饥:连续多年的饥荒。²有岁:好年成。³棹:船桨,借指船。⁴西畴:指西边的田野。

  秋天是草木凋零的季节.相对于人生来说,又象征着壮盛之期的逝去,垂老之年的到来。所以尽管秋光也很美,却很少有入能像唐人刘禹锡那样豪迈高唱: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康熙三、四年间,担任“江西参议”而分守“湖西道”的施闰章年交四十七、八,正将进入老年之期。“顷年在官,引疾不许”,在这样的年龄遇上阴沉的“立秋”天气,自不免要悚然畏警了:回想当年来到临江府,芷是东风骀荡的春日。倘说那时还曾满怀ff春风骑马到江城,正值繁花照眼弱”的由衷喜悦和勤于民事的几多热望的话;那么秋风数度,当诗人又在“萧水、章门三日路”的公务往返中迎来衰飒秋日的时候,却再没有多少令他欣慰的事了——岁月蹉跎,年光如流,壮盛有为的四年多,就这样,逐水”逝去。眼看就要临近老年,怎能不感到深深的怅惘?此诗开篇以“垂老”映对“秋”节,引出“年光一逝去的幽幽慨叹,正表现着许多仕人步入衰秋时共有的苦涩之情。

  而且诗人又是在孤舟客宦之中。如果遇上的是“秋风兮婿姻”的晴和之日,则船行江河之间,鸥飞白帆之上,虽说也难免会感到“水阔孤帆影,秋归万叶声”的清寥,毕竟还有青峰黛峦可眺、麦气豆香可赏.现在却是“阴云”沉沉、“急雨”敲篷,诗人所见副的,便只有岸草的瑟瑟偃伏和滩舟的颠荡乱雨之景了。“阴云沈岸草,急雨乱滩舟”二旬,即从眼前实景落笔,勾勒了一幅令人犯愁的动态画面。作为诗人孤消身影的黯淡背景,恰可有力地点示,诗人此刻的心境已变得怎样阴郁和纷乱。

  施闰章是一位优时悯乱之士,他的思绪,无疑要比寻常的羁旅之客深沉得多。这些年来,国家时局仍处在动荡不安之中:晚明桂王虽已被吴三桂征平,郑成功、张煌言领导的义师,却依然坚持着悲壮的抗清斗争。为了安靖东南,清政府调动重兵,屯驻江浙皖赣一带。康熙三年秋七月,还发动了钲台湾”之役。施闰章对动乱的时局颇为担忧,在《中秋对月》诗中,即发出了“好酌清尊满,休教恨白头。不知今夜月,几处战场秋”的叹息。但身为一介饱读“诗书”的文士,他对安定苍生又能有多大作为?“时事诗书拙,军储临海。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921页

zhōuzhōngqiū

shīrùnzhāng qīngdài 

chuílǎowèiwénqiū niánguāngzhúshuǐliú 
yīnyúnchénàncǎo luàntānzhōu 
shíshìshīshūzhuō jūnchǔlǐnghǎichóu 
jiànjīnyǒusuì zhàowàng西chóu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yuán)¹鱼踊²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mì)³
译文: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水波翻滚,这里自古流传着汨罗江(屈原)的故事。
注释:¹猿愁:猿哀鸣。²踊:往上跳。³汨罗:汨,汨罗江在湖南岳阳,为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pín)¹满盘无处奠(diàn),空闻渔父扣舷歌。
译文: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蘋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
注释:¹蘋藻:苹泛指没有根的浮水植物;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

  自从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之后,以屈原自喻、借凭吊屈原寄托失意之感便成了诗歌中常见的手法。韩愈此诗别具匠心,不写与屈贾同病相怜之苦,而是写英魂无处凭吊之情;不正面用典,而是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此诗的大意是:汨罗江畔山猿愁啼,汨罗江上鱼跃浪翻,这里自古就流传着屈原的故事。如今我空有满盘的频草,却找不到地方把屈原祭奠,只听到渔夫击舷歌唱的声音。

  贞元(785-805)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人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从而形成了《湘中》诗起调那种突兀动荡的气势:“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这两句语调拗折,句法奇崛。如按通常章法,应首先点出汨罗江名,然后形容江上景色,但这样语意虽然顺畅,却容易平淡无奇,流于一般写景。这里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江景: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首句又连用“猿”、“鱼”、“踊”等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因而,诗人虽然没有直抒见到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穷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诗人来到汨罗江本是为凭吊屈原而一泄心中的郁闷,然而就是在这里也得不到感情上的慰藉: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苹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当初贾谊尚能投书一哭,此时却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相传屈原贬逐,披发行吟泽畔,形容枯槁,遇一渔父相劝道:“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说罢,“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子已逝,渔父犹在,此时之渔父虽非昔日之渔父,然而此时之诗人正如昔日之屈原,贤者遭黜,隐者得全,清浊醒醉,古今一理。因此那悠闲的歌声似乎永远在嘲弄着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浑成无迹,构成清空孤寂的境界,与前两句激切哀愁的气氛在对比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这首诗寓激愤哀切之情和排奡跌宕之势于清空的意境和深长的韵味之中,成功地将探怪求新的特点和传统的表现方法揉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韩愈在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和深厚造诣。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00-801页

xiāngzhōng

hán tángdài 

yuánchóuyǒngshuǐfān liúchuánshìluó 
pínzǎomǎnpánchùdiàn kōngwénkòuxián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jì)¹竟何待²,朝朝空自³归。
译文: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注释:¹寂寂:落寞。²竟何待:要等什么。³空自:独自。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欲寻芳草去¹,惜与故人违²
译文: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注释:¹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归隐。芳草:香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²违:分离。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当路¹谁相假²,知音世所稀。
译文: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注释:¹当路:当权者。²假:提携。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寂 一作:索)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fēi)¹。(寂 一作:索)
译文: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注释:¹扉:门扇。

  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 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6-87页 .

liúbiéwángshìwéi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jìngdài zhāozhāokōngguī 
xúnfāngcǎo rénwéi 
dāngshuíxiāngjiǎ zhīyīnshìsuǒ 
zhǐyīngshǒu huányǎnyuánfēi  (zuò suǒ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