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千里政声扬。问何处、是黄堂。遗爱几时忘。试听取、人歌召棠。
太行千里政声扬。问何处、是黄堂。遗爱几时忘。试听取、人歌召棠。
锦衣年少,插花跃马,休负好风光。三万六千场。但暮暮、朝朝醉乡。
锦衣年少,插花跃马,休负好风光。三万六千场。但暮暮、朝朝醉乡。
李俊民

李俊民

李俊民(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自号鹤鸣老人,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 ,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李俊民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6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携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
携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
岂是不能扃户坐,忍寒犹可忍饥难。
岂是不能扃户坐,忍寒犹可忍饥难。
啼号升斗抵千金,冻雀饥鸦共一音。
啼号升斗抵千金,冻雀饥鸦共一音。
劳汝以生令至此,悠悠大块果何心。
劳汝以生令至此,悠悠大块果何心。

  这组诗描述了这样的情景:皑皑雪中,惯风凛冽,行人稀少,只见一位衣服褴褛的卖菜老人,伛偻着身子,挑着箩筐,踏着冰雪,走门串户,嘶哑的叫卖声,颤颤悠悠,回荡在大街小巷。这是一幅“雪中叫卖图”。

  “携箩驱出敢偷闲”,首句发问,一“敢”字道出卖菜老翁的无可奈何。二句对不敢偷闲的原因未作回答,而直写“雪胫冰须惯忍惯”。雪胫,指被埋于雪中的小腿;冰须,结着冰的胡须。前者极写雪之深,后者极写天之惯。而一“惯”字把卖菜老翁饱经风霜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无论雪再大,天再惯,卖菜老翁总是要挑着箩筐,走街穿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卖菜老翁天生并不是这样一副苦命,当然他也想坐在温暖的屋里和亲友围炉畅叙。三句再问,四句不作正面回答,而用“忍惯”、“忍饥”作比较,一个“犹可”,一个“难”,个中原委,无需多说,读者自可品味。对于一般人来说,忍惯、忍饥都是难事。但对于卖菜老翁来说,惯冷已经算不了什么,可饥饿实在难熬。可见他过的是怎样一种饥惯交迫的生活!

  卖菜老翁的叫卖声多么凄厉,简直和受冻的雀儿、挨饿的乌鸦的叫声没有什么两样,叫声之苦,让人不堪去听。苦苦地叫卖,为的是多卖出一些鱼菜。一升一斗的粮食在他看来,就和一千金那么难得,也许冻饿了一天的妻子儿女在盼着他换些粮食回家开锅呢。对于关心民生疾苦的范成大来说,听到这凄苦的叫卖声,是不会无动于衷的。因此,诗人感慨万分,愤愤问天:“悠悠大块果何心?”大块,指大自然。《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意思是说,大自然负载着我的形体,它用生命使我劳苦,用老年使我闲适安佚,用死使我安息。这里仅用此意,是说,生活竟然使人劳苦到如此地步,悠悠苍天啊,你到底安着什么心呢?这里是同情,是怜悯,更是控诉。一个封建士大夫文人能够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穷人民鸣不平,实在难能可贵。

  范成大29岁中进士,历任徽州司户参军、吏部员外郎等职,官至参知政事。官位不浅,但他关心社会现实,同情人民苦难,留下相当多诗篇。如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咏河市歌者》以及这两首绝句,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心,和唐代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颇相同。

xuězhōngwénqiángwàicàizhěqiúshòuzhīshēngshényǒugǎn--fànchéng

xiéluóchūgǎntōuxiánxuějìngbīngguànrěnhán

shìnéngjiōngzuòrěnhányóurěnnán

hàoshēngdòuqiānjīndòngquègòngyīn

láoshēnglìngzhìyōuyōukuàiguǒxīn

明招山中人,高义无等伦。
明招山中人,高义无等伦¹
译文:隐居明招山中讲学的朱熹,品德高尚满世界无人能比。
注释:¹等伦:与之同等或同类。
恨子弗见之,一去五百春。
恨子弗¹见之,一去五百春。
译文:遗憾是你没有机会见到他,因他他已经离开五百年了。
注释:¹弗:不。
我学如赘疣,未成先误身。
我学如赘(zhuì)(yóu)¹,未成先误身。
译文:我学他只是了解皮毛点滴,事业未成却先耽误了自己。
注释:¹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
误身身不淑,误世心不仁。
误身身不淑,误世心不仁。
译文:耽误自己也无非个人不好,误导世人那可就不仁不义。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惠远祠(cí)¹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译文:惠远祠前蜿蜒着古晋国的青溪,翠绿的萍叶和银白的浪花清澈见底,
注释:¹惠远祠:即晋祠,北宋熙宁中称晋祠为惠远祠。
水上西山如卧屏,郁郁苍苍三十里。(三十 一作:三百)
水上西山¹如卧屏,郁(yù)郁苍苍三十里。(三十里 一作:三百里)
译文:水上的悬瓮山像是卧着的屏风,一派清清苍苍长达三百余里。
注释:¹西山:指晋祠背后的悬瓮山。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
中原北门¹形势雄,想见²城阙(què)云烟中。
译文:你这中原的北门气势多么雄壮,云烟笼罩着城阙还能让人想象,
注释:¹中原北门:晋阳是北方重镇,是中原地区的北大门。²想见:想见当时晋阳城巍巍高耸插入云端。
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望川亭¹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译文:山上的望川亭看够古今巨变,只留下春风吹起的阵阵麦浪!
注释:¹望川亭:在晋祠圣母殿后悬瓮山巅,北齐时所建。
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
君不见,系舟山¹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fù)没。
译文:那龙头般的系舟山被砍去龙角,白塔无端被毁,城池惨遭扫荡,
注释:¹系舟山:在太原市北百余里。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
薛王¹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zú)
译文:薛王已经投降,人民还在抵抗,屋瓦就是箭头,纷纷飞向敌方!
注释:¹薛王:即刘继元,刘承钧养子,本姓薛,即王位后称薛王,公元979年降宋。
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fén)流决入大夏门¹,府治移著唐明村²
译文:汾河水淹没了晋阳古城,太原府被迫迁到唐明村。
注释:¹大夏门:晋阳城北门之一。太原古称大夏,故名。²唐明村:即唐明镇,今太原市旧城街以北至西羊市一带。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只从巨屏¹失光彩,河洛²几度风烟昏。
译文:自从失去这道屏障的光彩,河洛一带便遭受外族的入侵!
注释:¹巨屏:指晋阳城为北方巨大屏障。²河洛:指中原一带为契丹、金、蒙铁骑蹂躏。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
东阙苍龙西玉虎¹,金雀觚(gū)(léng)²上云雨。
译文:想当年宫殿上雕着苍龙玉虎,高耸的金雀直上空中的云雾,
注释:¹苍龙、玉虎:指晋阳城宫殿的雕饰物。²金雀觚棱:喻雕物的精致和建筑的 高大。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译文:不论是民居,还是官府衙门,以及那百余座佛寺道庐,
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译文:花费了多少人力和财力,为什么一把火烧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¹河南往来苦。
译文:到如父老们仍旧对天哭诉,恨当年被掠往河南被遭痛苦。
注释:¹死恨:宋灭北汉后,将太原四万居民从太原迁往洛阳。
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冈。
南人¹鬼巫好禨祥,万夫畚(běn)(chā)²开连岗³。(开连岗 一作:开连冈)
译文:南方人迷信凶兆吉祥,将毁坏的城址开辟成田冈。
注释:¹南人:这句说宋朝统治者讲究迷信。²畚锸:音本叉,指箩筐和铁锹。³开连岗:指来毁灭晋阳城之后,在唐明镇筑太原新城。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官街¹十字改丁字,钉(dìng)破并州渠(qú)²亦亡。
译文:新建的太原将十字街改成丁字路,然而,谁毁坏并州谁就跟着灭亡!
注释:¹官街:宋朝统治者为了钉死太原龙脉,把太原街道建成丁字形。²渠:他,他们,指赵末统治者。
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几时却到¹承平了,重看官家²筑晋阳。
译文:什么时候才是太平盛世哟,好让人看到朝廷重建晋阳。
注释:¹却到:等到。²官家:对皇帝的称呼。

  诗的前八句,写作者登上悬瓮山顶的望川享,鸟瞰眼前景色,美不胜收,并引触了深深盼感慨。惠远祠前的晋溪水,从悬瓮山麓汩汩流出,清澈透碧,水中绿萍嫩翠、锦鳞腾跃,掀起了一层层银白色的浪花;溪上的悬瓮山象一座巨大的卧屏,群峰竞秀,气势磅礴,草木葱清,景象万千;这里风景优美,形势雄伟,是中原大地的北大门,当年的晋阳故城就座落在这里,可以想见那巍峨的城阙高耸入云,景象无比壮观。站在望川亭上,回想起这座古城的兴衰变迁,感慨万端,如今眼前所展现出的,只有那千顷沃野上,一层层麦浪在春风中摇曳翻滚,那座悠久的历史故城已经不复存在了。

  接着,次八句,诗人回顾了晋阳故城被赵宋统治者废毁的历史。保宁元年(969),宋太祖赵匡胤率兵进攻北汉,围困晋阳。在外敌入侵时,人民表现出积极御敌、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薜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簇”,就是晋阳人民面对侵略自发抵抗的爱国爱家精神的体现。然而城池被毁,生民被迁,河山虽然依旧形胜,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便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中原北门”毁废后,给中原广大人民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战乱之灾。

  此后八句又从宋朝毁灭晋阳文明古迹的角度予以鞭挞。“阙”指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楼。“觚棱”,殿堂屋角的瓦脊成方角棱形。用“苍龙”“玉虎”“金雀”等词形容之,极显其金碧辉煌、凌云欲飞的景象气势。如此宏伟壮丽的古迹,竟被付之一炬,且将民居尽焚,以致“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往来”二字,概括了数百年来无数人民的辛酸,它不仅鞭挞了宋统治者给山西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山西人民眷念故乡的传统。据传被掳至河南的山西人总不忘岁时回乡祭祀祖先,“往来”时还带些特产以充路资,此亦为晋商之渊源。“南人鬼巫”四句,则矛头直指宋王朝,斥其不重人事,迷信风水,导致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可悲下场。

  末二句乃全诗主旨所在,前面从军事、政治、文化的角度阐述利弊,旨在希望金统治者再振围威,重建晋阳。

  全诗曲折往复,词语慷慨,气势雄放。抒发了强烈反对战争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龙德寿.元好问萨都剌集:凤凰出版社,2011.12:18
2、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1242-1243
洞庭波浪飐晴天,君山一点凝烟。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
洞庭波浪飐(zhǎn)¹晴天,君山²一点凝烟。此中真境³属神仙。玉楼珠殿(diàn),相映月轮边。
译文:洞庭碧波荡涤着万里晴空,君山一点仿佛凝在烟波中。山中的美景真是神居仙境,楼阁如玉砌,殿堂连珠影,镶嵌在月轮边上,与明月相映。
注释:¹飐:风吹颤动。²君山:在湖南洞庭湖中,又名湘山。³真境:神仙境界。玉楼珠殿:指君山上的湘妃祠。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橘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下,有路暗相连。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cēn)¹。橘(jú)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²下,有路暗相连。
译文:平湖万顷凝着秋色的清冷,天边闪烁着时隐时现的晨星。经霜的橘林色更鲜浓。听人传说,罗浮山下,有暗道与仙境连通。
注释:¹参然:星光闪烁,时隐时现的样子。²罗浮山:仙山名,在广东省增城、博罗、河源等县间,长达百余公里,风景秀丽。相传罗山之西有浮山,为蓬莱之一阜,浮海而至,与罗山并体,故曰罗浮。传称葛洪曾得仙术于此,被道家列为第七洞天。

  这首描绘的是洞庭湖秋夜的景色,即使没有标题,也仍然表现了泛舟游览的景致。

  上片第一句,极言洞庭之大,可说是抓住了这湖的特色。句中的“飐”字,表现了风吹浪动的场面。但此句并非写浪涛的汹涌,而是湖面的广阔。第二句,写在湖面上遥望君山,如一点凝烟。这里仅用“一点凝烟”来描绘,既反衬出湖面宽广,更为画面添了一种神秘朦胧的情韵。第三句紧承上句,说明神秘朦胧的君山是神仙的世界。第四、五两句“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是作者对仙境的想像。这两句承上君山、仙境而下,“相映月轮边”,景色奇丽,又自然的交代了作者游湖是在夜间。

  下片开头,“万里平湖秋色冷”作者以“秋色”点名时令。后又着一“冷”字,则使境界全出,妙不可言。一个“冷”字不仅表现了湖水宽阔,为秋色增寒,让人仿若身临其境。天为秋夜,湖面之气温,人之体肤心理感受,都包容于此一字中。这种冷,只有身处水天空阔之中才感觉得真切。第二句以星斗下垂,写湖面视野开阔的景象,与杜甫《旅夜书怀》中所写下“星垂平野阔”意境相同。第三句写的是洞庭湖畔桔林,经秋霜一压,桔子成熟,更显得红艳娇美。给人以视觉享受。最末两句,将洞庭湖与号称道教“第七洞天”的罗浮山联系起来,表现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

  牛希济《临江仙》共七首,都是咏往昔神仙之事,其共同的特点是语言芊绵温丽,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其凭吊凄凉之意,蕴含其中,深得咏史之体裁。而从此首词来看,作者运用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充分的驰骋想像,淋漓尽致的写出洞庭湖的神韵。在文字的运用上,自然平易,有一种清新明丽之感。

  这秋景是真境,或是幻境,该是真真幻幻,真中有幻,幻中有真吧。洞庭素称"八百里"。说波浪连天,湖中君山犹似一点,虽不免夸张,终属真境,说君山是神仙所居,上有"玉楼珠殿",与明月交辉,则是神话传说,属幻境。说湖中星影参差,随波上下,湖畔霜华遍野,橘林如丹,是真境;说洞庭与千里之外岭南的罗浮山相连,却是传闻之词,应属幻境。真境,固然歌颂了山河壮阔,幻境,也为这壮阔著上虹霓船的奇丽色彩。真真幻幻,虚虚实实,共同构成这阔大的词境共同衬托出词人阔大的襟怀。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211-212 .
王孙重离别,置酒峰之畿。
王孙¹重离别,置酒峰之畿(jī)²
译文:参加宴会的人心中别离之情深深,在何山山峰的山麓摆下送行的酒宴。
注释:¹王孙:犹言公子,此处泛指参加宴会的人。²畿:此处指何山山麓。
逶迤川上草,参差涧里薇。
(wēi)(yí)¹川上草,参(cēn)(cī)²(jiàn)里薇。
译文:青青的参差披拂的薇草绵绵延延,一直到水边一直蔓延到山涧。
注释:¹逶迤:伸展绵延的样子。²参差:薇高矮不齐的样子。
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
轻云纫(rèn)远岫(xiù)¹,细雨沐山衣。
译文:轻轻飘浮的云朵连着远处的峰峦,细丝一样的小雨润湿山峦。
注释:¹远岫:远处的峰峦。
檐端水禽息,窗上野萤飞。
檐端水禽息,窗上野萤飞。
译文:房檐上水鸟在静静地栖息,窗纱上萤虫在不停地飞舞。
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
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
译文:你这就要随着水流去到远方,我也要跟着清风归去。

  作品前二句叙事,在叙事中推出题旨,表明惜别之意。首句的“王孙”犹言公子,此处泛指参加宴会的人。“重离别”既是将行者之感,亦是送行者之情。并且“重离别”三字已暗点题中“送”字。次句从主人落笔,因重远别,故置酒饯行,点出题中“集”字。“峰之畿”点题中“何山”。“畿”,疆也,限也,此处指何山山麓。随后,诗人描绘了“峰之畿”的景色。

  “逶迤”为伸展绵延之貌,写草由近而远,青翠无边;“参差”写薇高矮不齐之状。写薇亦是写草,草亦含薇。前者横向延伸,后者向高处生长,姿态各异。这些草与薇由山麓伸向涧中、川上,直与游子离去之路相接,似乎草亦含情。“逶迤”二句由山写到草而及于川;“轻云”二句则由山向上写到云。云与远处峰峦连缀在一起。“沐”是润湿之意,因是“细雨”,故称“沐”。且“细雨”又与“轻云”相合。

  “檐端”二句写山间庐舍之景。这庐舍即置酒聚会之处。天色将晚,水禽息,野萤飞,写出环境清幽美好,令人流连忘返。“水禽”与前面“川上”相呼应;“野萤”也与“峰之畿”相印合。唯独在此环境中才有这禽与萤。且禽息而恋巢,萤飞犹绕窗,都表现出一种依恋之态。《古诗十九首》中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句,写出马和鸟对家乡乃至与家乡有关物的依恋。此诗中的禽与萤既点缀出环境的清幽,同时也表达出重土慎迁之意。这几句写草、云、雨、禽、萤,其实也是写人。这里的一切都与人同其情愫,都隐约与人的重离别的心态相应。

  末二句直接写刘余杭上路及作者的感受。“随绿波”指乘舟离去。一个“远”字,明写刘余杭舟行,暗写诗人久立岸边,目送征帆。“逐清风”则写出主人因刘余杭离去而产生的孤寂之感,这又与首句的“重离别”相呼应。全诗主旨在惜别,却不直接写离愁,而是在叙事、写景中浸透了“重离别”之意,使得作品的意境委婉深致、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89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