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都峙南戒,陟历妨夏炎。缥缈想高际,远眺穷毫纤。
雄都峙南戒,陟历妨夏炎。缥缈想高际,远眺穷毫纤。
散步出近郭,绀塔铃语檐。拔地石笋峭,溜雨天花黏。
散步出近郭,绀塔铃语檐。拔地石笋峭,溜雨天花黏。
支撑仗调御,超忽惊蜚廉。上绝飞鸟飞,下有潜虬潜。
支撑仗调御,超忽惊蜚廉。上绝飞鸟飞,下有潜虬潜。
粤建自永乐,竭府供庄严。长干仿阿育,报母追嵫崦。
粤建自永乐,竭府供庄严。长干仿阿育,报母追嵫崦。
辇石万牛重,鞭血千夫歼。转轮斗般巧,卓笔称蒙铦。
辇石万牛重,鞭血千夫歼。转轮斗般巧,卓笔称蒙铦。
螺房寄诘屈,蜃窗眩回瞻。江流细如线,钟阜清于帘。
螺房寄诘屈,蜃窗眩回瞻。江流细如线,钟阜清于帘。
臂钏抱城堞,恒沙攒市阎。混茫元气浮,孤迥晨光暹。
臂钏抱城堞,恒沙攒市阎。混茫元气浮,孤迥晨光暹。
九层仅得七,足力谁能添。险作堕枝鹊,因此登竿鲇。
九层仅得七,足力谁能添。险作堕枝鹊,因此登竿鲇。
轻命总穷薄,稽礼惩危阽。百千万亿身,一笑花同拈。
轻命总穷薄,稽礼惩危阽。百千万亿身,一笑花同拈。
小憩话兴废,指画哦吟兼。不食武昌鱼,江东归紫髯。
小憩话兴废,指画哦吟兼。不食武昌鱼,江东归紫髯。
六代何草草,冬乌夏之蟾。颇亦崇象教,乞波罗蜜甜。
六代何草草,冬乌夏之蟾。颇亦崇象教,乞波罗蜜甜。
奢淫召兵燹,何以宁苍黔。皇图今无外,东鲽随西鹣。
奢淫召兵燹,何以宁苍黔。皇图今无外,东鲽随西鹣。
越裳涂所经,相风兹其占。高生辩而裁,王子文而谦。
越裳涂所经,相风兹其占。高生辩而裁,王子文而谦。
百闻证一见,不啻翻邺签。维时盛霖潦,远水铺白盐。
百闻证一见,不啻翻邺签。维时盛霖潦,远水铺白盐。
高田化沮洳,低禾横漫淹。阻圩悔捧士,不获胡腰镰。
高田化沮洳,低禾横漫淹。阻圩悔捧士,不获胡腰镰。
斗增故乡思,安得斯民恬。归来或问讯,吾舌牢生钳。
斗增故乡思,安得斯民恬。归来或问讯,吾舌牢生钳。
聊费少楮墨,能者当予砭。陆郎索我书,嗜痂心未厌。
聊费少楮墨,能者当予砭。陆郎索我书,嗜痂心未厌。
振笔了急逋,抵合浮图尖。
振笔了急逋,抵合浮图尖。
薛宁廷

薛宁廷

薛宁廷,字补山,雒南人。乾隆丁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有《洛间山人诗》。 ▶ 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¹将战。大司马²固谏(jiàn)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hóng)³。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¹⁰,门官¹¹歼焉。
译文: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不可,这样做是得不到宽恕的。”襄公不听。冬季,十一月初一日,宋襄公与楚国人在泓水边上作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注释:¹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²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³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⁴既:已经。⁵济:渡过。⁶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⁷告:报告。⁸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⁹败绩:大败。¹⁰股:大腿。¹¹门官:国君的卫士。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国人皆咎¹公。公曰:“君子不重(chóng)伤,不禽²二毛³。古之为军也,不以阻(ài)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qíng)之人,隘(ài)¹⁰而不列,天赞¹¹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gǒu)¹²,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¹³?明耻¹⁴教战¹⁵,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¹⁶,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¹⁷焉。三军¹⁸以利用¹⁹也,金鼓²⁰以声气²¹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chán)²²可也。”
译文: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注释:¹咎:怪罪,归罪,指责。重再次。²禽:通“擒”,俘虏。³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⁴阻:迫也。⁵隘:险也。⁶寡人:国君自称。⁷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⁸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⁹勍敌:强敌,劲敌。勍:强而有力。¹⁰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¹¹赞:助。¹²胡耇: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¹³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¹⁴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¹⁵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¹⁶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¹⁷服:(对敌人)屈服。¹⁸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¹⁹用:施用,这里指作战。²⁰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²¹声气:振作士气。²²儳: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在此篇文章中,体现了宋襄公是个目光短浅的君主。既然要讲仁慈,为何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了,却偏又讲起仁慈来了。实在是前后矛盾。若要对敌人讲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可讲得,否则不但受了伤,丢了性命便是连讲仁慈的本钱也丧失了啊。再不,就必须消敌于无形,我不为人人之敌,人人亦不以我为敌,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对敌人的仁慈,也正是对自己的残忍,子鱼在此之间,倒显得很倒霉,辅佐了这样一个‘妇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绘的是一个迂腐,愚昧的君主。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2、 程帆.古文观止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3、 杨振中.走进文言文: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4、 朱庆.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晋人归¹楚公子谷臣²,与连尹襄老³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襄(xún)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译文:晋人把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以此要求交换知罃。当时荀首已经是中军副帅,所以楚人答应了。
注释:¹归:送还。²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³连尹襄老:连尹襄楚国官名,襄老襄楚国的大臣。连尹、楚国主射之官。⁴求:索取。⁵于襄:在这个时候。⁶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送知罃(yīng),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¹,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guó)²。执事不以衅³鼓,使归即戮(lù),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译文:楚王送别知罃,说:“您恐怕怨恨我吧!”知罃回答说:“两国兴兵,下臣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自己的任务,所以做了俘虏。君王的左右没有用我的血来祭鼓,而让我回国去接受诛戮,这是君王的恩惠啊。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
注释:¹治戎:治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襄交战。²馘: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³衅:取血涂鼓,意思襄处死。⁴即戮:接受杀戮。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jì),而求纾(shū)其民,各惩¹其忿(fèn)²,以相宥(yòu)³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译文:楚王说:“那么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让百姓得到平安,各自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两国友好,下臣不曾与谋,又敢感激谁?”
注释:¹惩:戒,克制。²忿:怨恨。³宥:宽恕,原谅。⁴与及:参与其中,相干。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¹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译文:楚王说:“您回去,用什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无所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没有怨恨,没有恩德,就不知道该报答什么。”
注释:¹任:担当。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¹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²,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³,而使嗣(sì)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xiū)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jié)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译文:楚王说:“尽管这样,还是一定要把您的想法告诉我。”知罃回答说:“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到晋国,寡君如果加以诛戮,死了将很光荣。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下臣,把下臣赐给您的外臣荀首,荀首向寡君请求,而把下臣在自己的宗庙里诛戮,也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寡君诛戮的命令而让我继承宗族的世职,按次序承担晋国的政事,率领部分军队来治理边疆,即使碰到君王的文武官员,我也不会躲避,只有竭尽全力到贡献自己的生命,没有别的念头,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君王的。”
注释:¹外臣:指荀首,这襄知罃向楚恭王称呼自己父亲的谦称。²宗:宗庙。³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⁴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⁵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⁶致死:献出生命。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译文:楚共王说: “晋国是不能与之相斗争的。” 于是就对他重加礼遇而放他回去。”
《楚归晋知罃》记载的襄楚晋两国互相交换俘虏的事情。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国荀首射杀楚国连尹襄老、俘公子縠臣,其子荀罃(也作智罃、知罃)则被楚国俘虏。 前588年,晋国请求用公子縠臣与连尹襄老的尸首交换荀罃,当时荀首已任晋国中军佐(晋国三把手,地位仅在国君、中军将之下),所以楚国人答应了。楚共王对知罃(yīng)的句句逼问,知罃都巧妙回答。楚共王因此感叹“晋未可与争”,以隆重的礼仪送知罃归晋。知罃的对答也表现了他忠君爱国、对楚不卑不亢,精神难能可贵。

chǔguījìnzhìyīng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jìnrénguīchǔgōngchén liányǐnxiānglǎozhīshīchǔ qiúzhìyīng shìxúnshǒuzuǒzhōngjūn chǔrénzhī 

    wángsòngzhìyīng yuē  yuàn  duìyuē  èrguózhìróng chéncái shèngrèn wéiguó zhíshìxìn shǐ使guī jūnzhīhuì chénshícái yòushuígǎnyuàn  

    wángyuē  rán  duìyuē  èrguóshè érqiúshūmín chéngfèn忿 xiāngyòu liǎngshìléiqiú chénghǎo èrguóyǒuhǎo chén shuígǎn  

    wángyuē  guībào  duìyuē  chénrènshòuyuàn jūnrènshòu yuàn zhìsuǒbào  

    wángyuē  suīrán gào  duìyuē  jūnzhīlíng léichénguījìn guǎjūnzhīwéi qiěxiǔ ruòcóngjūnzhīhuìérmiǎnzhī jūnzhīwàichénshǒu shǒuqǐngguǎjūn érzōng qiěxiǔ ruòhuòmìng érshǐ使zōngzhí shì érshuàipiānshīxiūfēngjiāng suīzhíshì gǎnwéi jiézhì yǒuèrxīn jìnchén suǒbào 

    wángyuē  jìnwèizhēng  zhòngwéizhīérguīzhī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qī)萋春草秋绿¹,落落²长松夏寒。
译文:茂盛的春草,在秋天还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绿色。高大挺直的松树,夏季的树荫凉爽。
注释:¹绿:全诗校:“一作碧。”²落落:松高貌。孙绰《游天台山赋》:“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译文:牛羊无需人们去驱赶,自己会回到村里的小巷子。孩子们天真烂漫,不认识达官显贵。

tiányuánshǒu ·

wángwéi tángdài 

chūncǎoqiū绿 luòluòchángsōngxiàhán 
niúyángguīcūnxiàng tóngzhìshíguān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饥来驱我去¹,不知竟²何之³
译文: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
注释:¹驱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门。²竟:究竟。³何之:往何处去。之:往。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行行至斯¹²,叩门拙言辞³
译文: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
注释:¹斯:这。²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里。³拙言辞:拙于言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这里表现一种羞于启齿、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活动。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主人行余意¹,遗(wèi)²赠岂虚来³
译文:主人理行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
注释:¹行余意:理行我的来意。²遗:赠送。³岂虚来:哪能让你(指诗人)白跑一趟。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谈谐¹终日夕,觞(shāng)至辄(zhé)倾杯²
译文:畅谈终日话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
注释:¹谈谐:彼此谈话投机。²觞至辄倾杯:每次进酒总是一饮而尽。觞:进酒劝饮。辄:就,总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情欣新知¹欢,言咏²遂赋诗。
译文: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
注释:¹新知:新交的朋友。²言咏:吟咏。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¹子漂母惠²,愧我非韩才³
译文: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
注释:¹感:感激。子:对人的尊称。²漂母惠:像漂母那样的恩惠。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³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衔戢(jí)¹知何谢,冥报²以相贻(yí)³
译文: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
注释:¹衔戢: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戢:收藏。²冥报:谓死后在幽冥中报答,这是古人表示日后重报的说法,非关迷信与否。冥:幽暗,死者神魂所居。³贻:赠送。

  《乞食》一诗,是陶渊明躬耕生涯之一侧面写照,至为真实,亦至为感人。这首诗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渊明归耕之后,备尝农民之艰辛,尤其是饥饿。《有会而作》云:“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饮酒》第十六首云:“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皆可印证。起二句直写出为饥饿所逼迫,不得不去乞食的痛苦情形和惶遽心态,诗人自己也不知该往何处去才是。“竟”之一字,透露出反覆的思忖,既见得当时农村之凋敝,有粮之家太少,告贷几乎无门;亦见得诗人对于所求之人,终究有所选择。渊明乃固穷之士。萧统《陶渊明传》载江州刺史檀道济“馈以粱肉,(渊明)麾之而去”,就是一好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走啊走啊,不期然地走到了那一处墟里。由此可见,虽然“不知竟何之”,但下意识中,终究还是有其人的。此人当然应是一可求之人。尽管如此,敲开门后,自己还是口讷辞拙,不知所云。乞食,对于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毕竟是难于启齿的呵。“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主人见渊明此时的饥色和窘样,他全明白了,立刻拿出粮食相赠,诗人果然不虚此行。多么好的人呵!诗情至此,由痛苦惶遽转变、提升为欣慰感激。“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主人不仅急人之难,而且善体人情。他殷勤挽留诗人坐下相谈,两人谈得投机,不觉到了黄昏,饭已经做好了,便摆出了酒菜。诗人已经无拘无束了,端起酒杯便开怀畅饮。渊明爱酒。“倾”之一字,下得痛快,这才是渊明“质性自然”之本色呵。“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诗人为有这位新交而真心欢喜,谈得高兴,于是赋诗相赠。从“新知”二字,可见主人与诗人尚是新交,但诗人心知其人亦是一雅士,所以才“行行至斯里。”下面四句,正面表达感激之情,是全诗的主要意旨。“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絮),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后来韩信在刘邦部下立大功,封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诗人借用此一典故,对主人说,感激您深似漂母的恩惠,惭愧的是我无韩信之才能,难以报答于您。“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您的恩惠我永远珍藏在心里,今生不知如何能够答谢,只有死后我在冥冥之中,再来报答于您。中国古代有“冥报”的说法,如“结草衔环”的故事便是。“冥报”之语,表达的是至深至高的感激之忱。“冥报”之是否可能,虽可不论,但此种感激之忱,则至为珍贵。

  此诗的启示意义,超越了乞食一事。全幅诗篇语言平淡无华,却蕴发着人性美丽的光辉。主人急人之难,诗人感恩图报,皆至性真情,自然呈露,光彩照人。这是两种高尚人格的对面与相照。急人之难,施恩不图报;受恩必报,饮水不忘挖井人——这是中国民族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诗中映现的两种人格,深受传统美德的煦育,亦是传统美德的体现。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32-533

shí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lái zhījìngzhī 
xíngxíngzhì kòuménzhuōyán 
zhǔrénjiě wèizènglái 
tánxiézhōng shāngzhìzhéqīngbēi 
qíngxīnxīnzhīhuān yányǒngsuìshī 
gǎnpiǎohuì kuìfēiháncái 
xiánzhīxiè míngbàoxiāng 
铜雀台空锁暮云,金谷园荒成路尘。转头千载春,断肠几辈人。
铜雀台¹空锁(suǒ)暮云²,金谷园³荒成路尘。转头千载(zǎi)春,断肠几辈人。
译文:废弃的铜雀台上暮云笼罩,昔日的金谷园也早已成为路旁的尘土。一转眼已经经过千余年了,这世世代代该有多少辈的人曾经因王朝兴替而痛断肠啊。
注释:凭阑人:曲牌名。¹铜雀台:三国时曹操为显示自己的功业所造的楼台。²暮云:黄昏的云。³金谷园:西晋石崇所造的华丽别墅。

  这首小令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生情,作者借用两处历史遗迹,来表现对历史沧桑之变的感慨。这短短的四句,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感慨万千。

  “铜雀台空锁暮云,金谷园荒成路尘”两句,上下相对,句式工整,运用对偶和典故的手法。特别是一个“空。“字,一个“荒”字,将铜雀台和金谷园的如今颓败、衰落的形象展现了出来。铜雀台空空如也,只剩下那片乌云,金谷园也化作了路边的尘土。铜雀台与大英雄曹操紧密联系,金谷园与大富豪晋石联系密切。昔日的显赫一时,如今却也荒凉颓败,写实景,却也透着淡淡的叹息之情。

  “转头千载春,断肠几辈人”,一转眼,一切都成了历史,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大英雄、大富豪什么都没带走,只是令后人无限叹息。“转头”“断肠”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悲”写得深切、生动、形象。

  吊古伤今的诗曲不在少数,但该曲却有别于一般的作品。该曲用字凝练,意象丰富,且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极具对比性的意象来突出主旨,自成一格,印象深刻。

参考资料:
1、 (元)关汉卿等著;方青羽编著.元曲三百首彩图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03:第223页
2、 陈思思,于湘婉编著.元曲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577页

pínglánrén··chūn怀huái--zhàoshànqìng

tóngquètáikōngsuǒyúnjīnyuánhuāngchéngchénzhuǎntóuqiānzàichūnduànchángbèi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