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洞桃花千树春,回看风物总成尘。凭君莫恨人难遇,何限人间不遇人。
玉洞桃花千树春,回看风物总成尘。凭君莫恨人难遇,何限人间不遇人。
郑学醇

郑学醇

广东顺德人,字承孟。隆庆元年举人。任武缘知县。有《句漏集》。 ▶ 5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神传于目,而目则有胞,闭之可以养神也;祸出于口,而口则有唇,阖之可以防祸也。
神传于目,而目则有胞,闭之可以养神也;祸出于口,而口则有唇,阖(hé)¹之可以防祸也。
译文:人的精神往往由眼睛来传达,而眼睛则有上下眼皮,合起来可以养精神。祸事往往由说话造成,而嘴巴明明有两片嘴辱,闭起来就可以避免闯祸。
注释:¹阖:关闭;闭合。
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
到得洪都¹又一年,祖生击楫(jí)²至今传。
注释:¹洪都:旧南昌府的别称。隋、唐、宋三代曾以南昌为洪州治所,又为东南都会,因而得名。这里指江西省的南昌市。²祖生击楫:祖生,祖逖。击楫,敲打船桨。祖逖率师渡江北伐,中流击楫,立誓说,如果不能平定中原而再渡江者,有如大江。
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
闻鸡¹久听南天雨²,立马曾挥北地鞭³
注释:¹闻鸡:这里化用闻鸡起舞的典故。《晋书·祖逖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祖逖和刘琨年轻时都有大志,互相勉励振作,因此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后以“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奋起行动。²南天雨:指在南方的战斗生活。³挥北地鞭:指北方的战斗生活。
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
(bìn)¹飞来成废料²,彩云长在有新天。
注释:¹鬓雪:形容头发苍白。²废料:指人因衰老而无用。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年年¹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²处处鲜³
注释:¹年年:每年。²江草江花:比喻新人新事。³处处鲜:祖国河山的锦绣前程。

  此诗风格上具有作者青壮年时期诗词那种豪气张扬、气势雄浑的一贯特点而且表现了他在艰辛探索中急切进取的伟大政治家情怀。

  这首诗抒怀明志。借典咏史,抒发诗人报效祖国、改造社会的豪情壮志,同时歌颂新中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伟大事业,寄托对祖国未来的殷殷期望。

  首联以诗人到历史名城洪都之行起兴,引发思古之情,藉以通过“祖生击楫”典故的运用,表达坚持革命事业的信念。

  颔联生动形象地对诗人大半生的革命生涯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久听南天雨”即是诗人对自己在南方经历种种急风暴雨革命斗争经历的回忆。“曾挥北地鞭”同样是诗人对自己在北方几十年戎马生涯的一种概括总结。可以说,诗人在首联和颔联引用祖逖北伐和祖逖、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意为表现对以往革命斗争的回顾、歌颂之情和表达继续革命的雄心壮志。

  颈联以对比的手法表现诗人对祖国新天地与光明前途的瞻望。诗人自己虽然老了,但是祖国却“彩云长在有新天”。尾联是说革命自有后来人,一代更比一代强,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接班人的殷切期望与热情激励。全诗意蕴深长,用典恰当,气势豪迈,格调昂扬。

参考资料:
1、 毛润之.毛泽东选集.邯郸创建的晋察冀日报社印刷:人民出版社,1944
2、 辜正坤.毛泽东诗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1
3、 王玉孝.毛泽东诗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玉斝澄醪,金盘绣羔,茱房气烈,菊芝香豪。左右进而言曰:“维芳时之令月,可藉野以登高,矧上林之伺幸,而秋光之待褒乎?”
玉斝(jiǎ)¹澄醪(láo)²,金盘绣羔,茱房³气烈,菊芝香豪。左右进而言曰:“维芳时之令月,可藉野登高,矧(shěn)上林之伺幸¹⁰,而秋光之待褒(bāo)¹¹乎?”
译文:玉杯清酒,金盘绣糕,茱萸气浓,菊花飘香。近臣进言说:“良辰美景,正可野外登高。更何况山林正等待大王游猎,而秋光也正等待大王去欣赏呢?”
注释:却:拒绝,推辞。登高: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¹玉斝:玉制的酒器。斝,商代盛行的青铜酒具,似爵而较大,三足、两柱、一鋬,圆口平底。这里用以形容玉质酒杯的典雅。²澄醪:泛指清醇的美酒。醪,汁渣混合的酒,又称浊酒,也称醪糟。³茱房:亦称“茱萸房”“萸房”,茱萸花的子房,这里指代茱萸。⁴芳时:花开时节,良辰。⁵令月:吉月。⁶藉野:在野外席地而坐。⁷以:与。⁸矧:况且。⁹上林:即上林苑,古宫苑名。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这里指代可供游猎的山林。¹⁰伺幸:盼望君王驾临。¹¹待褒:等待褒扬。
余告之曰:“昔时之壮也,意如马,心如猱,情槃乐恣,欢赏忘劳,悁心志于金石,泥花月于诗骚,轻五陵之得侣,陋三秦之选曹,量珠聘伎,纫彩维艘,被墙宇以耗帛,论邱山而委糟,年年不负登临节,岁岁何曾舍逸遨;小作花枝金剪菊,长裁罗被翠为袍。岂知萑苇乎性,岂知忘长夜之靡靡,宴安其毒,累大德于滔滔?”
余告之曰:“昔时之壮也,意如马,心如猱(náo)¹,情槃(pán)²乐恣(zì)³,欢赏忘劳,悁(juàn)心志于金石,泥花月于诗骚,轻五陵之得侣,陋三秦之选曹,量珠聘伎,纫(rèn)彩维艘(sōu)¹⁰,被墙宇以耗帛(bó)¹¹,论邱山¹²而委糟,年年不负登临节,岁岁何曾舍逸遨(áo);小作花枝金剪菊,长裁罗被翠为袍。岂知萑(huán)¹³乎性,岂知忘长夜之靡(mǐ)¹⁴,宴安¹⁵其毒,累¹⁶大德¹⁷于滔滔?”
译文:我告诉他们说:“我年轻时候,心思流荡散乱,如猿马难以控制,总是纵情欢乐,游赏忘疲。写心中感想于文章,赋风花雪月于诗篇。视五陵结伴遨游为寻常,在京城地区做官为浅陋。花费巨资聘买歌妓,使用彩绳来栓系游船,耗费丝帛装饰房屋,丢弃的酒槽堆积如山。年年参加登临节,岁岁不舍选乐游。轻剪金菊头上戴,罗长我作青。岂知人性如萑苇一样卑贱,忘记了放纵亡国的历史教训;逸乐如同毒药,使德行修养付诸东流?”
注释:¹意如马,心如猱:意谓心猿意马,心思流荡散乱,如猿马之难以控制。猱,兽名,猿类,身体便捷,善攀缘。²槃:同“盘”,快乐。³恣:放纵。⁴悁心志于金石:谓用心于写作。悁,耗费。一说郁结。金石,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这里泛指刻于金石之上的文字。⁵泥:迷恋,使人流连。⁶诗骚:《诗经》《楚辞》的并称。这里代指诗赋创作。⁷轻五陵之得侣:意谓以得知交遨游繁华之地为寻常之事。五陵西汉五个皇帝陵墓所在地,亦即五县: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威阳附近。汉元帝以前,每立陵墓,辄迁徙四方富豪及外戚于此居住,令供奉园陵,称为陵县。这里指代繁华的游乐场所。⁸陋三秦之选曹:意谓视在京城地区做官为浅陋。三秦,秦亡以后,项羽三分关中,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因其地在长安一带,故后泛指京城地区。选曹,官名主铨选官吏事。⁹量珠聘伎:花费巨资聘买歌妓。量珠,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上:“绿珠井,在白州双角山下。昔梁氏之女有容貌,石季伦为交趾采访使,以真珠三斛买之。”后因以“量珠”为买妾的代称。¹⁰纫彩维艘:意谓使用彩绳来栓系游船,炫耀其豪华。纫,搓,捻。维,系,拴缚。¹¹被墙宇以耗帛:意谓耗费丝帛装饰房屋,这里在显示奢侈。墙宇,指房屋。论邱山而委糟:意谓丢弃的酒槽堆积如山。这里在显示纵情饮乐。委,丢弃。¹²邱山:一作“丘山”,泛指山。¹³萑苇:两种芦类植物。兼长成后为萑,葭长成后为苇。蒹、葭都是价值低贱的水草,亦常用作谦词。¹⁴长夜之靡靡:指酗酒无度。商纣曾作靡靡之乐,长夜之饮,后用以指放纵亡国的历史教训。¹⁵宴安:指逸乐。¹⁶累:损。¹⁷大德:生命,也指君子品德。
“今予之齿老矣,心凄焉而忉忉,怆家艰之如毁,萦离绪之郁陶。陟彼冈矣企予足,望复关兮睇予目。原有鸰兮相从飞,嗟予季兮不来归,空苍苍兮风凄凄,心踟蹰兮泪涟洏,无一欢之可作,有万绪以缠悲。於戏噫嘻!尔之告我,曾非所宜。”
“今予之齿¹老矣,心凄焉而忉(dāo)(dāo)²,怆家艰³之如毁,萦离绪之郁陶。陟(zhì)彼冈矣企予足,望复关兮睇(dì)予目。原有鸰(líng)兮相从飞,嗟予季兮不来归,空苍苍兮风凄凄,心踟(chí)(chú)¹⁰兮泪涟(lián)(ér)¹¹,无一欢之可作,有万绪以缠悲。於(wū)(hū)¹²噫嘻¹³!尔之告我,曾非所宜¹⁴。”
译文:“现在我年岁已老,内心凄凉,为父亲去世而哀伤,为兄弟离别而忧愁。登上山冈踮起脚尖,纵目远望寻找手足。鹡鸰在原相从而飞,可是我的兄弟还没有归来。天苍苍风凄凄,心中难受泪流满面。无一丝欢乐可作,有万缕悲丝缠上心头。唉!唉!你们要我做的,实在不合适。”
注释:¹齿:这里指人的年龄。²忉忉:忧思貌。³家艰:指父母的丧事。这里指李煜父亲李璟的丧事。⁴如毁:出《诗经·周南·汝坟》:语“鲂鱼赪尾,王室如毁。”毁,因居丧过于哀痛而损害健康。⁵郁陶:忧闷于怀。⁶陟彼冈矣企予足:意谓登上山冈葛起脚盼望兄弟归来。企足,踮起脚跟。《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冈兮,瞻望兄兮。”⁷望复关兮睇予目:意谓纵目远望兄弟所在的地方。复关即重关的意思,在近郊设重门以防异常。此借为指心中关切的兄弟所在。睇目,纵目。睇,视,望。⁸原有鸰:比喻兄弟之情。鸰,即鹡鸰。后以“鹡鸰”比喻兄弟,以“鹡鸰在原”比喻兄弟友爱之情。⁹季:兄弟姊妹排行最小的,后泛指兄弟姐妹中幼小的,这里指邓王。¹⁰踟蹰:徘徊。一作“踯躅”。¹¹涟洏:亦作“涟而”,泪流貌。¹²於戏:叹词。於,叹词。戏,同“呼”。¹³噫嘻:叹词,表示慨叹。¹⁴宜:应该。

  李煜在这篇文章中,极力表达的是对过去奢靡生活的追悔之情。李煜写这篇文章时,萦绕在心中的不仅有思念兄弟之情,更多的是对国事的忧威,即所谓“怆家艰之如毁”,只不过惧于当时的情势,不敢言明而已。

  在这篇文章中,李煜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述了自己手足不得相见的悲伤之情,以及对年轻时候兄弟们奢侈享乐生活的怀念:“量珠聘伎,纫彩维艘。被墙宇以耗帛,论邱山而委糟。”他感觉到,如今的手足分离,和当年这种不思振作的生活恐怕不无关系。“原有鸰兮相从飞,嗟予季兮不来归。空苍苍兮风凄凄,心那用兮泪涟满。无一欢之可作,有万绪以缠悲”可谓此文名句。就在当年的三月,李煜继续派自己的弟弟李从谦如宋进贡珍宝器用金帛、并买宴钱,数量加倍。

  文章以“尔之告我,曾非所宜”为结束,呼应开头的“左右进言”,说明在国破家亡与兄弟离索的悲痛心情下庆祝节日并不合适。

参考资料:
1、 东篱子.李煜词全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208-215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七¹兮。不如子²之衣,安³且吉兮。
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注释:¹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²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³安:舒适。⁴吉:美,善。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岂曰无衣?六¹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yù)²兮。
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¹六:一说音路,六节衣。²燠:暖热。

  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子,天子也”。又云:“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六’者,谦也,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亦幸矣。”朱熹的解释,完全服从于他对于这首诗主题的理解。这首诗既然是述晋武公向周釐王请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解释为“天子”。前二者与晋武公的诸侯身份相当,后者则与周釐王的天子地位相称。其说固然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见,然与诗的本意可能相去甚远。

  从对此诗主题的理解出发,“七”和“六”俱为数词,也可以看作虚数,极言衣裳之多。而“子”则为第二人称的“你”,也即缝制衣裳的妻子。这样的理解,应该是符合诗的本意的。

  全诗分为两章,字句大体相同,唯两起变动一个字:“七”易为“六”;两结也变动一字:“吉”易为“燠”。这主要为的是适应押韵的需要。从全篇来说,相同的句式重复一遍,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妙,读者在吟诵中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情韵。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34页

shījīng·guófēng·tángfēng xiānqín 

yuē  zhī ānqiě 
yuē liù zhī ānqiě 

谁教春去也?人间恨,何处问斜阳?见花褪残红,莺捎浓绿,思量往事,尘海茫茫。芳心谢,锦梭停旧织,麝月懒新妆。杜宇数声,觉馀惊梦;碧栏三尺,空倚愁肠。
谁教春去也?人间恨,何处问斜阳?见花褪残红,莺捎浓绿,思量往事,尘海¹茫茫。芳心²谢,锦梭(suō)停旧织,麝(shè)³懒新妆。杜宇数声,觉馀惊梦;碧栏三尺,空倚愁肠。
译文:是谁让春天离开的?人间的怨恨,惟有对斜阳发问:你在何方?看腥红的花儿凋谢,莺儿捎来浓浓的绿荫;想想过往的情事,只是人海茫而已。美好的理想已幻灭,还是停下手中的织布锦梭吧,也不愿对着镜子打扮。杜鹃的几声哀鸣,把我从睡梦中惊醒;靠在三尺的碧栏杆上,剩下的是满腹的惆怅和悲哀。
注释:¹尘海:人海;人间。²芳心:女子的情怀。欧阳修《蝶恋花》词:“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³麝月:月亮,指代镜子。徐陵《玉台新咏序》:“金星将婺女争华,麝月与嫦娥竞爽。”
东君抛人易,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留下长杨紫陌,付与谁行?想折柳声中,吹来不尽;落花影里,舞去还香。难把一樽轻送,多少暄凉。
东君¹抛人易,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留下长杨²紫陌³,付与谁行?想折柳声中,吹来不尽;落花影里,舞去还香。难把一樽(zūn)轻送,多少暄凉
译文:春神就这么匆匆地抛人而去,回首之处,还是那年年长满青草的池塘。它留下了高高的柳树和宽阔的道路,也不知道是要把这些东西托付给谁?想起那表达离情别绪的《折柳曲》,吹出来的是人们对故国的不尽思念;凋零的花儿在空中无声地飘洒,在临飞的那一瞬留下了浓浓的香气。岂能用一杯酒就把春天那么轻易地送走,这其中又饱含了多少人间的悲欢冷暖!
注释:¹东君:司春之神。辛弃疾《满江红·暮春》词:“可恨东君,把春去,春来无迹。”²长杨: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周至东南。³紫陌:指帝都郊野的道路。刘禹锡《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⁴折柳:古曲名,多用以惜别怀远。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⁵暄凉:炎凉,也指岁月的变迁。韦应物《端居感怀》诗:“暄凉同寡趣,朗晦俱无理。”

  这是李雯甲申国变之后的作品。人生的际遇真是难以言说,有处世出于自己禀赋的志意怀抱的情况,可是也有行事遭遇外在环境操纵逼迫的情况。李雯正是一个才华横溢却遭际不幸的人。他陪父亲到京师,没多久李闯王占领北京,他的父亲就殉明死难了。李雯是“絮血行乞三四日,乃得版榇以敛”,他当时几乎饿死,却又不敢死,因为还没有尽到一个做儿子的责任,未把父亲的灵柩送回故乡。当时清廷有一些欣赏李雯才华的人把他推荐给满清的中枢内院。李雯之仕清是不得已的,他又是个感情很敏锐,而且很自责的人,所以其国变以后的作品一直写得非常悲哀痛苦。

  《风流子》这首词一开头就是个疑问的句子,“谁教春去也”,短短的五个字,就有一种非常深刻曲折的意思。李后主的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写得感情奔腾汹涌,一泻无余。因为他是个比较任纵的帝王,没有约束节制自己的习惯。李雯却是个自我反省、压抑而又自责的人,同样是写亡国的悲痛,可是他与李后主表现得迥然不同。“谁教春去也?”是对命运发出的质疑。天下的事情有许多为什么,国家为什么有这样的下场?我李雯为什么有这样的遭遇?这种疑问的句子表示出来的,常常是一种悔恨、不平。正所谓诗词无理而妙,李词“春去也”已是一重悲哀,“谁叫春去也”,这是又一重更深的悲哀,如此美好的事物为什么转瞬即逝?没有谁能给出答案,更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挽回。

  “人间恨、何处问斜阳?”又是一个问句。人间到处都是悲恨,这一“人间恨”,既是紧扣“送春”的题目而发的现实中之送春伤春之恨,也是文物繁华尽皆破灭的亡国失家之恨,更是自己的失身之恨。李雯在去世的前一年给陈子龙的书信里说:“三年契阔,千秋变常。失身以来,不敢复通故人书札者,知大义之已绝于君子也。”真是声声皆泪,人间为什么有这么多悲哀?为什么有这么多缺憾?这些人间恨事,你又能去问谁呢?屈原问天,李雯却要问斜阳。斜阳本身就是无常的,快要沉落的,它又能够回答你什么呢?因此开篇的两个问句,所表达的悲哀不只是字面上的,而是从内心里传达出的彻骨的无可奈何的伤痛。

  “花褪残红,莺捎浓绿”,表面上当然是说落红缤纷,花朵凋零,黄莺在浓绿的枝头飞掠过去,完全是扣题而说的暮春风景。可是“落花”又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语言代码,花的零落代表了所有美好事物的凋零残败。李雯的故国不会再恢复了,与当年和他一起读书、作诗的陈子龙等人的交游,也不会再有了,那美好的少年时代,充满了理想和欢乐的时代,那些故人知交,都已是“花褪残红”,不再复返了。“小径红稀,芳郊绿遍”(晏殊《踏莎行》),春天的花落尽,树叶就显得更浓密繁多,俗话说莺燕争春,那莺燕是要在百花时节忙着享受春天,所以浓绿的枝头有不少的莺燕。这正如满朝的新贵,在朝廷易代之间做着自己的打算。改朝换代中,有多少人殉节死难了?又有多少人投降以争取高官厚禄?这是“花褪残红”与“莺捎浓绿”的对比,所以是令人“思量往事,尘海茫茫”,人间的尘世就如同沧海的波涛,变化无常不可追寻。

  “芳心”,代表了一个人一切美好的理想和志意,从李雯的诗文集中,确实可以看到他是许身不凡的人,可现在是“芳心谢”,对李雯来说,那所有美好的理想都已失去了,自己没有脸面做任何的事情,抱任何的希望了。“锦梭”两句,表面是写女子的生活起居,织布梳妆。李雯把自己比成一个女子,本在编织一个美丽、珍贵的梦想,可是国破家亡,自己降志辱身,有了污点,就像华美珍贵的锦缎再也织不下去。“麝月”是将黄颜色的麝香在额间涂出新月的形状以做装饰,可是当一切理想志意消失,连生活的意义都没有了,再弄妆梳洗又有什么必要呢?这个女子懒得再装饰,她又能为谁装饰呢?这是两个工整的对句,“旧织”暗喻了李雯过去的美好的理想,“新妆”比喻迎合与奉承新朝,李雯之仕清是出于不得已,在他的内心并不想追求富贵,更不愿去曲媚迎合新朝。

  “杜宇”即杜鹃,为送春之鸟,当它啼叫之时,春天也就走了。杜宇又是古蜀王名,号望帝,死而化鸟。作为一个带有丰富文化背景的语言代码,其含意可用李商隐《锦瑟》诗“望帝春心托杜鹃”一语概括之。杜鹃代表死去的皇帝,象征明朝的覆亡。而杜宇的啼声似“不如归去”,旧日的国家朝廷、朋友志意都已一去不复返,所以“不如归去”的叫声更徒添伤心,李雯又能回到哪里去呢?杜宇悲鸣,惊醒了他年少时代编织的美梦,而父死国变的发生也恍如一场噩梦,即所谓“觉余惊梦”。而“碧阑三尺,空倚愁肠”,“碧阑”是指碧玉雕成的栏杆。李商隐的《碧城》诗有句云:“碧城十二曲阑干。”李商隐说“碧城十二”,李雯说“碧阑三尺”,数目并不是用来计数的,“十二”和“三”都是代表多的意思。他说我靠在那曲折珍贵的玉栏杆上,这么美的“碧阑”,本是让人倚栏凭眺春天的美景的,可是春天已经走了,也就只剩下满腹的惆怅悲哀。

  “东君”是春天的神,“东君不做繁华主”,是说春天的神不为万紫千红做主,没有保护它们,因此是“抛人易”,春天这么快地过去,这么容易就把我们抛弃了。这既是扣住题目来说的“送春”,又有引申出的旧日朝廷和生活对自己的抛弃。正有李后主“别时容易见时难”(同上)的感叹。

  最能代表春天的,就是柳树,而柳树又往往长于池塘水边。王夫之《蝶恋花》曾说:“叶叶飘零都不管,回塘早似天涯远。”在中国的传统中,杨柳“拂水飘绵”的姿态才是最美的。所以说“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正所谓“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晋书·周顗传》),京城还是往日之京城,李雯的故乡云间还是往日之云间,可是往日之人物文明却不再依旧了。“留下长杨紫陌,付与谁行?”“行”是一个表示受语宾语的词尾助词。暮春三月,当花落以后,树叶浓荫茂密,正是柳树长得茂盛的时候,这是承接上句“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来说的。“留下”句,表面上写的就是因为东君这位春神轻易就不为春天做主了,那么留下高大的杨柳树和宽阔的道路要托付给谁呢?可是“紫陌”不是平常的路,它特指京城的道路,刘禹锡《看花》诗“紫陌红尘拂面来”句,指的就是当时的首都长安。而任何地方的高大柳树都可以叫做“长杨”,可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长杨”又指汉朝都城的一座宫殿“长杨宫”,扬雄有一篇《长杨赋》,写的就是长杨宫。因此“长杨紫陌”又代表了国家的都城。明朝不在了,它的首都交付给谁了呢?江山又交付给谁了呢?当然是归于新的统治者满清。无疑而问,沉痛至极。

  “想《折柳》声中,吹来不尽”,笛曲中有一支曲子叫《折杨柳》,是用来表示离别、怀念的,所以李白《洛城闻笛》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当无数的杨花被风吹落,春天也就越来越远了,当《折杨柳》的笛声响起,它带给人的是对故园、故国、故人的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是道不尽、说不明的。杨花被吹落了,但李雯不直接说“落花”,因为“落花”是个实物,他说“落花影里”,正可见词这种文学体式的细致与微妙。杨花在落花飞舞的影子里飘落凋零了,可是与李雯另一首《浪淘沙·杨花》之“可惜章台新雨后,踏入沙间”相较,“舞去还香”一句,使杨花在飘零之前有一个振起,表明即使飘零也还要有一种舞动的姿态。李雯是玷辱了,是被踏入了沙间,可是他还有多少的感情志意并未完全消磨。

  “难把一樽轻送,多少暄凉。”古人有饮酒送春的习俗,韩偓《惜花》诗说“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一杯酒就把春天送走了。可是李雯呢?他能轻易地用一杯酒把明朝的春天送走,把过去的理想志意送走吗?李雯是自责的,他不能忘怀于自己的亏欠、玷辱,他有羞耻和惭愧。那么多的恩怨是非、悲欢冷暖,这其中的痛苦实在不是可以轻易就排遣的。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先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