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醅新拨一尊浓,准拟君来笑语同。缘底留连过初约,凭栏日日望归蓬。
香醅新拨一尊浓,准拟君来笑语同。缘底留连过初约,凭栏日日望归蓬。
邹浩

邹浩

邹浩(1060—1111)字志完,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28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赏功,王亦大梁一布衣耳!
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明天子¹²地赏功³,王亦大梁一布衣耳!
译文:今日不能允许我的存在,明日岂能允许您存在呢?一旦圣明的天子换个地方奖酬功勋,大王也不过是大梁城一介平民而已。
注释:遗:送交。吴越王:指钱俶(929—988),钱镠之孙,继任为吴越王,公元948年至978年在位。太平天国三年(978),宋灭吴越,钱俶入开封,被封为淮海国王,后改封汉南国王,又改南阳国王、许王。端拱元年(988),改封邓王,旋即暴卒。¹明天子:圣明的天子。这里指宋太祖赵匡胤。²易:改变。³赏功:一作“酬勋”,对有功勋的人给以爵位等奖赏。⁴大梁:古地名。战国时为魏都,在今河南开封西北。隋唐以后,通称今河南开封为大梁。这里即指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⁵布衣:布制的衣服,后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

wèiyuèwángshū

 dài 

jīn míngyǒujūn dànmíngtiānshǎnggōng wángliángěr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吹箫凌¹极浦²,日暮送夫君³
译文:洞箫声声哀婉悠扬飘渺,长天日暮送君离去。
注释:¹凌:渡过,逾越。这里指箫声远扬。²极浦:远处的水边。³夫君:指作者的朋友。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¹白云。
译文:湖上回望山川,青山白云依旧,而友人却渐去渐远,心中一片惆怅。
注释:¹卷:(白云)弥漫的样子。
这是一首送别诗。洞箫声远,长天日暮,湖上回首,山静云飞,一片萧瑟哀婉的意象,烘托出离别的气氛。诗中动静相交,声色间杂,无一字言情,离情却浓郁其中。全诗境界开阔,意味深沉。唐汝询《唐诗解》:“摩诘辋川诗并偶然托兴,初不着题模拟。此盖送客欹湖而吹箫以别,回首山云,有怅望意。”
参考资料:
1、 爱词霸.欹湖

wángwéi tángdài 

chuīxiāolíng sòngjūn 
shànghuíshǒu shānqīngjuǎnbáiyún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qióng)¹,透岩穿岭²。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译文:十二年前曾经登上齐山绣春台顶,当时双脚稳健不用拐杖穿山越岭兴致撮浓,年老俸衰后狂荡豪放之气渐渐消失,虽然依旧面对着过去一样的美好风景,遥想当年杜牧之登齐山所作诗篇,千年之后还令人神驰心往,而今故人不见空山寂寂格外凄冷。
注释:¹筇杖:竹杖。²透岩穿岭:穿山越岭。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山之下,江流永¹。江之外,淮山暝(míng)²。望中原何处,虎狼³犹梗。勾蠡(lǐ)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译文:齐山之下,江水永远滚滚不停,江本岸边,淮山上残阳返照暮霭沉沉,遥望中原在哪里呢,虎狼般的敌人还盘踞其中,勾践范蠡破吴获胜长期准备决非浅近之力,谢安谢玄大破苻坚抓住时机顷刻成功,问宇宙中古往今来兴亡盛衰这是为什么呢,其中道理啊没有人能懂。
注释:¹永:水流悠长。²暝:日暮。这两句是说江北淮山笼罩在暮色之中。³虎狼:喻敌人。⁴梗:阻塞。⁵勾蠡:指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⁶石苻:指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⁷俄顷:一会儿。这里暗以石苻喻金国。⁸宇宙:天地万物的总称。

  词的上片写登临齐山的今昔之感。词起笔“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从昔日登此山写起,说明这次是旧地重游。昔日登山的情景怎样呢?即十二年前诗人凭着一股少年锐气,迈开轻健的双脚,不需借助竹杖,翻山越岭,直奔台顶,是何等的潇洒、豪放。这是诗人对昔日登临的深情回忆。“双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十二年后,旧地重游,风景依旧美好,而自己当年的狂放之气却逐渐消失了。当然“渐消”,还没有完全消失。但不难看出,诗人这时的心境是较为悲凉的。这样,又由眼前景而联想到曾登临此山赋诗抒怀的前辈:“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诗人看到眼前破碎的山河,严峻的现实,心境是悲凉的,再没有年轻时的“狂气”了;而且也没有杜牧那么超脱,所以当他想到如果杜牧在千载之下,还来神游故地,将只见寂寞空山。“空山冷”,是对国事日非的曲折反映,是诗人主观心境的感受,表现了一种深沉的失落感。

  换头处紧承上片“空山冷”而来,写其居山而望。山下江水长流,山北淮山暝暝,中原一带仍然被敌人盘踞。“淮山”,指淮水两岸的山,宋、金以淮水为界。以江北淮山笼罩在暮色之中,暗喻中原沦陷区暗无天日,看出诗人对中原父双的深切同情。“望中原何处”,即何处望中原?作一提顿,引人注目。诗人站在绣春台上向北方金兵占领区一望,河山已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弦外之音,中原土地,已非我有。“虎狼犹梗”,即中原一带敌人还盘踞着,以“虎狼”喻敌人,可见诗人对异族统治者为害中原的切齿痛恨。一个“犹”字,表明对长期丧失国土的无比痛惜。面对眼前“虎狼犹梗”的现实情景,诗人借古喻今,提出自己的主张:“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勾蠡”,指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勾践曾大败于吴,屈服请和。此后他卧薪尝胆,并用范蠡、文种等整顿朝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攻灭吴国。勾践复国灭吴,皆因有长期计划,故曰“非浅近”。“石苻”,指五胡十六国时的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他们在位时间都很短,故曰“真俄顷”。这里暗以石苻喻金国,认为金的统治不会长久。诗人在这里一方面指出恢复中原须作长期努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只要发愤图强,收复失地是完全能做到的。这反映出诗人对国事的关心和他卓越的政治见解。但可惜的是诗人晚年受谗被贬,只能发出济时忧国的慨叹:“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古往今来,天地万物兴亡盛衰的道理,又有谁能理解呢?全词以“无人省”作结,颇耐人寻味。

  此首写词人追忆十二年前登齐山的少年狂兴。开头三句点出追忆。“双脚”二句勾勒少年登山的狂兴,出语新奇。“双去”二句转笔感慨,联想杜牧尚能神游千载,反映了词人的达观态度。以“空山冷”束拍,转入下片感国事。换头四句渲染登山远眺之景,“望中原”二句点出金寇盘踞。“勾蠡”_二句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与石勒、苻坚政权短命作对比,期望效法越王勾践,表达对国事的关心。歇拍一问,寄慨深砀。全词慷慨而不消沉,悲愤而不衰飒,表现出一种悲壮豪放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马丽选注,满江红,东方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第66页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百啭(zhuàn)千声¹随意²移,山花红紫树高低³
译文:画眉鸟千啼百啭,随着自己的心意在林间飞动,在那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穿梭。
注释:¹百啭千声: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啭:鸟婉转地啼叫。²随意:随着自己(鸟)的心意。³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始知¹锁向金笼²听,不及³林间自在啼。
译文:现在才知道: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注释:¹始知:现在才知道。²金笼:贵重的鸟笼,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³不及:远远比不上。

  这是一首咏物诗,既不同于咏花赏鸟的消闲之作,又有别于一般咏物寄情的诗,它本是一首含有深邃理趣的哲理诗。诗中通过对画眉鸟自由生活的赞美,抒发了诗人贬官外任后的忧郁情怀。表现了诗人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的种种拘系与禁锢的强烈憎恶和否定。

  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

  最后,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前二句,通过声音与色彩的对比,描绘出山林中一种自由无拘、生机勃勃的景象:画眉鸟自由自在,鸣声婉转动人,其生存环境又是那样美好。作者这种写法的真正用意,在于和后二句构成鲜明的对比。而后二句又通过“金笼”与“林间”的对比,说明了“锁向金笼听”远远不如“林间自在啼”的歌声优美,其原因就在它受到拘禁,失掉了自由。这样,“锁向金笼”四个字,与前二句描写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诗人由此抒发了深长的感慨,呼唤自由,歌唱自由,追求自由,使自由成为全诗的主旋律。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对照分明,反差强烈,有利于突出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情景结合,寓意深远,反映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参考资料:
1、 张鸣 .宋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89 .
2、 黄进德 .欧阳修诗词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88 .

huàméiniǎo

ōuyángxiū sòngdài 

bǎizhuànqiānshēngsuí shānhuāhóngshùgāo 
shǐzhīsuǒxiàngjīnlóngtīng línjiānzài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平章宅(zhái)¹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译文:宰相的家中有一栏牡丹花,待到开花时主人却不在家。
注释:和:即唱和,古代诗人相互间应答酬谢所作的诗词。令狐相公:即令狐楚。相公指宰相,令狐楚曾任宰相,故称。令狐楚入相在宪宗元和十四年。牡丹:是时京师盛行赏牡丹之风俗,“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当时人多以此为诗料。¹平章宅:平章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平章事”的简称,亦指宰相。中唐之后,凡任宰相,均加此衔。
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莫道两京¹非远别,春明门²外即天涯³
译文:不要说长安和洛阳不算遥远,出了春明门处处皆是天涯。
注释:¹两京:指当时的上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此处因旧习以西京称长安东京称洛阳,合而称两京。²春明门:唐代长安城外郭东面正中的城门。³天涯:天边,意极遥远。唐代诗人王建罢官后,卜居长安西南“百里”之遥的原上,曾赋诗“长安无旧识,百里是天涯。”(《原上新居十三首》其三)。

  此诗是刘禹锡以牡丹为题的唱和诗作。诗人以牡丹入题,借物抒怀,写别牡丹而实叹别京国,一句“春明门外即天涯”道尽沉浮感慨。

  诗作前句与令狐楚唱和,从其诗意点明了临到开放主人却不在的创作背景,平铺直叙不起一字波澜。值得体会的,是诗人借别牡丹写别家别京城的写作手法,以牡丹的鲜明形象寄托了家和京国的含义在其中,字在牡丹而意属别离,使得诗意委婉清新。

  而紧随话锋突转:“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莫道”两字戳破“两京非远别”之谬,用否定的句式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春明门”则以小处着眼,以出春明门这离京赴东都的必经之门代指离京去国。“即”字是言离京一步便是天涯,情感强烈,笔法夸张。从“一栏花”之小,到“天涯”之大;以“春明门”之近,到“天涯”之远。作者用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句式、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十分精炼的表达了离京的深深感慨。前句委婉清新,后句却尽意抒怀,前后情感强度反差也使诗中情感愈加鲜明,更是将离京之凄楚眷怀诉说的淋漓尽致。全诗借牡丹为题,言在牡丹,韵系离愁,道尽去京国赴天涯的沉浮感慨,是一篇借物抒怀之佳作。

  刘禹锡唱和之作较令狐楚诗情感更强烈,能言令狐楚所未能言,此宜结合作者生平体会。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连贬远州司马,又受尽谗言所害,一生多数时间都是远离京国的逐放生涯。故而尽管是写令狐楚离京,刘禹锡唱和为友不平,又何尝不是杂糅了刘禹锡对自己坎坷仕途的感慨,此诗非是为一人而不平。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名家精注精评本刘禹锡集.江苏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6-18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