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仪三院,循良著六州。
誉高青琐闼,名动紫云楼。
经世余闳议,兴邦閟远猷。
君王问黄发,柱石可能留。
风采仪三院,循良著六州。
誉高青琐闼,名动紫云楼。
经世余闳议,兴邦閟远猷。
君王问黄发,柱石可能留。
韩元吉

韩元吉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号南涧。汉族,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韩元吉词多抒发山林情趣。著有《涧泉集》、《涧泉日记》、《南涧甲乙稿》、《南涧诗余》。存词80余首。 ▶ 4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昨夜离心正郁(yù)¹,三更白露西风高。
译文:昨夜里因为友人的离别一直心神不宁,西风高吹白露如霜夜已三更。
注释:¹郁陶:忧思积聚貌。《尚书·五子之歌》:“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孔传:“郁陶,言哀思也。”陆德明释文:“郁陶忧思也。”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萤飞木落¹何淅(xī)(lì)²,此时梦见西归客。
译文:萤火乱飞,落叶淅淅沥沥作响,此时又梦见了西归友人的身影。
注释:¹木落:即叶落。²淅沥:象声词,雨滴声。此处形容落叶的声音。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liáo)钟寥(liáo)¹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译文:清越的晨钟响了三四声,忽然听到东邻马叫令我心惊。
注释:¹寥亮:同“嘹亮”,指声音清越响亮。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译文:披上衣服出门忙去送客,只看见那天上的行云纵横交错。

  这首诗写分别后的思念朋友之情,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前三句写梦前的秋夜景象:白露、西风、流萤、落木,构成一幅凄清的图景;第四句写梦中,只交代梦见已经西归之故人,却没有详写梦中景象;后四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梦后之景,因闻晓钟、马嘶而惊醒,可见梦之短,醒后唯见天边归云纵横,心绪寥落。满心离怀是全诗主脑,归客入梦,嘶马惊人,皆源于此。

  此诗构思和声律都不同一般,别有情致。一般的送别诗总爱写临歧分手的场面,因为这个场面最能体现主客间的情谊,可是此诗偏偏撇开这个场面不写,而写送客的主人一夜离心郁陶,等待着第二天送朋友上路,可归客不忍心与朋友当面话别,而在黎明西分悄悄地策马离去,使主人欲送不成而留下离思。此诗的特色,首先就在于送别从别后写起,切入角度很独特;其次在于只有一句记梦却用大半篇幅写梦前和梦后的秋夜清冷景象,以之烘托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深;其三,情与景之间形成若有若无似隐似现的关系—西风落木正像离人忧思,归云如归客,纵横如心绪,而友情的热烈与秋夜的清冷又形成反差;最后,真幻杂糅的别致构思,在夜半白露萤飞中入梦,仿佛若真;因闻曙钟、听嘶马而惊醒,恍惚中以为归客又将上路,于是急急出户相送,在虚实交错中写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另外,这首七言古诗共八句,却用了三个韵,较为少见,似乎是作者为了配合场面的转换和感情的跌宕而有意为之。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2:86-87
2、 李 丹.高适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M].武汉:崇文书局,2020:302-303
3、 孙钦善 等.高适岑参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59-60

sòngbié--gāoshì

zuóxīnzhèngtáosāngèngbái西fēnggāoyíngfēiluò

shímèngjiàn西guīshǔzhōngliáoliàngsānshēngdōnglín使shǐrénjīng

lǎnchūxiāngsòngwéijiànguīyúnzònghéng

频去教人讲,不去自家忙。若得相思海上方,不道得害这些闲魔障。你笑我眠思梦想,则不打到你头直上。
¹去教人讲,不去自家忙²。若得相思海上方³,不道得害这些闲魔障(zhàng)。你笑我眠思梦想,则不打到你头直上
译文:频繁地去看望,怕人们说闲话,要是一天不去,自己就坐立不安,心里发慌。如果能得到治相思病的好药主,就用不着这样被相思手折磨得像犯了魔障。你嘲笑我故作多情瞎思乱想,要是轮到你头上你也会这样。
注释:醉扶归:仙吕宫曲牌。句式:五五、七五、七五。¹频:频繁、急迫、紧急。²忙:此处指内心忙乱、急迫不安。³海上方:指有奇效的仙方。秦始皇曾派方士到海上去寻求长生不老的药方,故名。⁴不道得:意为不见得,不至于,不一定。⁵闲魔障:此指相思病。⁶打到:俗语,碰到。⁷头直上:即头上、直上、上面。

zuìguī··pínjiàorénjiǎng--zhǐān

pínjiàorénjiǎngjiāmángruòxiānghǎishàngfāngdàohàizhèxiēxiánzhàngxiàomiánmèngxiǎngdàotóuzhíshàng

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
仙官¹欲往九龙潭²,旄(máo)³朱幡(fān)倚石龛(kān)
译文:方尊师想到河南太室山上的九龙潭去,他摆着杖,放着幡旗,靠在石阁的旁边。
注释:方尊师:未详何人。尊师:道士的尊称。嵩(sōng)山: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市北。嵩山古名外方山,又名嵩高山,为五岳的中岳。道教视嵩山为神仙洞府所在地和道士修行佳处,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六洞天。隋唐是嵩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大批道士居此修道。¹仙官:有爵位的神仙。此处尊称方尊师。²九龙潭:在登封市东二十五里嵩山东峰太室山上。³旄节:以竹为节杖,上缀以牦牛尾。⁴朱幡:红色长幅下垂的旗。旄节和朱幡都是道士所用的法物。⁵石龛:供奉神佛的小石阁。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山压¹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译文:嵩山居天下之中央,高达半天之上,九龙潭洞府深邃曲折,其下与长江相连,可直通江南。
注释:¹压:坐镇。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¹忽成岚(lán)²
译文:瀑布倾泻,水花四溅,山上的松杉就像常常带雨一样。青翠的山峦在夕阳辉映下呈现出的斑斓色彩。
注释:¹苍翠:一作“彩翠”,指青翠的山峦在夕阳辉映下呈现出的斑斓色彩。²岚:山林中的雾气。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¹送苏耽²
译文:请问来迎接方尊师的白鹤,你们是曾经在衡岳送过苏仙公的那两只吗?
注释:¹衡岳:指南岳衡山。²苏耽:传说中的仙人,郴县(今属湖南)人。

  这首诗写送别方尊师前往嵩山修道,以如画彩笔描绘嵩山的奇丽景色,以浪漫的神仙传说渲染方尊师的仙人风姿。全诗描写景物引人入胜,结构紧凑,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

  一二句先点明题意,说方尊师将回到嵩山九龙潭。他庄重地站在石龛旁,手执旄节和朱幡。

  三至六句写嵩山的景物,也即是想象方尊师归嵩山后的生活情况。诗人说,嵩山又高又大,山腰云彩遮掩,远远看去好像是从天上压下来而停留在半天上一样。九龙潭的洞穴幽深,直通江底,而流向江南各地。这样一个高大、幽深的境界,自然最宜于炼性修道,达到清静无为。诗人还说,嵩山长满杉松,巨大的瀑布日夜迸流,使它们经常受到雨点的滋润,因而长得非常苍郁茂盛。当夕阳残照披在苍峰翠峦间时,山林间便忽地腾起一阵阵雾气来。道教强调皈依自然,回归自然,这样一个瀑布飞奔、林木苍茂、夕阳斜照、雾气轻笼的地方,对道士来说,是美妙而理想的。对于方尊师将要回去的嵩山,诗人着力作如此精妙的描写,实际是寄托着一番良好的祝愿,认为他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道业上必将会有更大的成就。诗人对于方尊师的情谊也从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最后两句用双鹤送苏耽赴南岳衡山的典故,但略加变化,说:借问迎面前来的一双白鹤,你们大概是曾经参加过从衡岳迎接苏耽上仙界的吧?这意思是说,方尊师归嵩山就像当年苏耽登天一样,有着白鹤来迎,方尊师是和苏耽一样道学有成就要飞举上天的真人。

参考资料:
1、 潘人和主编.儒道释诗汇赏 道诗卷.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100-101

sòngfāngzūnshīguīsōngshān--wángwéi

xiānguānwǎngjiǔlóngtánmáojiézhūfānshíkānshāntiānzhōngbàntiānshàng

dòng穿chuānjiāngchūjiāngnánshānsōngchángdàiyángcāngcuìchénglán

jièwènyíngláishuāngbáicénghéngyuèsòngdān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夜鄜(fū)¹月,闺中²只独看(kān)
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注释:¹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²闺中:女子所住的地方。这里指作者的妻子。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遥怜¹小儿女,未解²忆长安。
译文:远在他方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注释:¹怜:想。²未解:尚不懂得。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香雾¹云鬟(huán)²湿,清辉玉臂寒。
译文:沾湿的云鬟散发着阵阵香雾,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注释:¹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²云鬟:指乌黑秀美的头发。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何时倚虚幌(huǎng)¹,双照²泪痕³干。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帘或帷幔旁,让月光擦干两人的思念的泪。
注释:¹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²双照:共照两人。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³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颔联是说,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前四句中,“怜”字和“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联之中。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长安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共忆长安的往事,已经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深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和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妻子为自己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香雾怜鬟湿,清辉玉臂寒。”颈联是说,蒙蒙雾气,也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怜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全诗诗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参考资料:
1、 李渗.杜甫诗集选.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412-413
2、 戴燕.历代诗词曲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121-122

yuè

 tángdài 

jīnzhōuyuè guīzhōngzhǐkàn 
yáoliánxiǎoér wèijiěchángān 
xiāngyúnhuánshī湿 qīnghuīhán 
shíhuǎng shuāngzhàolèihéngān 
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
君平¹既弃世,世亦弃君平。
译文:蜀人严君平弃世不仕,朝廷亦弃严君平任其隐沦。
注释:¹君平:严君子,名遵,西汉蜀郡人。
观变穷太易,探元化群生。
观变穷太易¹,探元化群生。
译文:他潜心钻研太易以观变化,探索玄机以化度众生。
注释:¹太易:是指阴阳的分化尚未出现,广大无垠的原始虚空,当这一阶段,没有光明没有形象,没有形状,也没有名称。寂静无形,这就叫做太易。
寂寞缀道论,空帘闭幽情。
寂寞缀(zhuì)道论,空帘闭幽情。
译文:终日研究,过着闭门读书的闲居生活。
驺虞不虚来,鸑鷟有时鸣。
(zōu)(yú)¹不虚来,鸑(yuè)(zhuó)²有时鸣。
译文:驺虞这样的仁兽不会在世间平白地出现,凤凰这样的神鸟有时也会降临人间鸣叫。
注释:¹驺虞: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仁兽,在传说中它是一种虎躯猊首,白毛黑纹,尾巴很长的动物。据说生性仁慈,连青草也不忍心践踏,不是自然死亡的生物不吃。²鸑鷟:凤凰之别名。
安知天汉上,白日悬高名。
安知天汉¹上,白日悬高名。
译文:怎知在天河白日之上没有高悬的我的名姓?
注释:¹天汉:古时指银河。
海客去已久,谁人测沉冥。
海客去已久,谁人测沉冥。
译文:只是那位访过牵牛的海客早已不在,现在到哪里去请严君平这样的高人来测算我的命运和前途呢?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