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元罢后久忘机,三见东山拜诏时。
言在典谟经舜问,规留廊庙许曹随。
人间岁月尊黄发,方外讴谣续紫芝。
举酒祝公千万寿,逍遥长与赤松期。
调元罢后久忘机,三见东山拜诏时。
言在典谟经舜问,规留廊庙许曹随。
人间岁月尊黄发,方外讴谣续紫芝。
举酒祝公千万寿,逍遥长与赤松期。
宋祁

宋祁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 12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
欲出鸿都门¹,阴云蔽城阙(què)²
译文:侠客经鸿都门出城,当时天空正彤云密布,整个城池都被遮蔽这一片阴暗之中。
注释:¹鸿都门:东汉洛阳宫门名,其内置学及书库。²城阙:城门两边的望楼,此处指整座城楼。
宝剑黯如水,微红湿馀血。
宝剑黯(àn)如水,微红湿馀(yú)¹
译文:身上的宝剑在黯淡的夜色中反射出如水的寒光,剑上还沾染着仇敌微红的馀血。
注释:¹“宝剑”句:言宝剑在黯淡的夜色中反射出如水的寒光。
白马夜频惊,三更霸陵雪。
白马夜频惊¹,三更霸(bà)²雪。
译文:胯下的飞马频频地发出惊叫,三更时分到达霸陵,这正是一个清冷孤寂的雪夜。
注释:¹惊:《乐府诗集》作“嘶”。²霸陵:汉文帝的陵墓及陵邑。汉文帝霸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毛西村,汉霸陵城在灞桥区谢王庄附近。

  此诗开头,“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是写侠客出发时的天气。“鸿都门”,点明出行的地点。此时彤云密布。这“阴云”,是自然景色。天昏地暗,前路未卜,为侠客的行侠描述出一个恶劣环境。同时,也隐约地渲染出侠客的义无反顾、知难而进的坚毅性格。这“阴云”,又是侠客心境的写照。世路艰辛,郁悒萦怀;世事不平,义愤填膺。心情自然是苦涩沉甸。这就暗示出侠客行侠的缘由。诗一开始便以阴云般浓厚的艺术气氛。

  “宝剑黯如水,微红湿余血。”宝剑是侠客的武器,是侠客的伴侣,正可用它衬托侠客的形象。诗的上一句是用比喻说明剑的锋利。晚唐诗人沈彬《都门送行》中“一条灞水清如剑”,是以剑喻水,由剑的寒光来写水的清沏。而此诗却以水喻剑,由水的清沏来写剑的寒光。二诗异曲同工,均具神似之妙。相传春秋时,越王允常聘用冶工欧冶子铸造五把名剑,一曰“纯钩”(一作“纯钧”)。其剑“光乎如屈阳之华,沈沈如芙蓉始生于湖,观其文如列星之行,观其光如水溢于塘”(见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绝书》亦云:“太阿剑色,视之如秋水”。后来许多诗人皆以水比剑。诗中侠客所持之剑,竟同“纯钩”“太阿”一般,寒光如水,锋芒逼人。诗的下一句是从剑身看剑的锋芒。侠客剑上沾染着的“微红”,正是仇敌的“馀血”。以此剑出手刃敌,干净利落、痛快淋漓。由此可见宝剑之锐不可挡。诗人正面写剑,却侧面显示了侠客行侠的结果。诗中不提侠客,只言宝剑。实际上,正是通过写宝剑的锋利,展现出仗剑游侠的英姿壮采。

  结尾二句“白马夜频惊,三更霸陵雪”,由侠客胯下的飞马来交代游侠的行迹。“白马金羁侠少年”(《古乐府》),马亦是侠客的伴侣,可用马来衬托侠客的形象。诗中的白马与黑夜形成了反差,飞奔的白马为漫漫的黑夜带来了一点亮色。而频频的马叫声,又打破了寒夜的寂静,使夜幕下的大地有了活力。诗人从视觉到听觉,描绘出清冷孤寂的环境,渲染出一股旅途萧瑟的气氛,反衬出侠客于天寒地冻之中英勇奋进的雄姿。侠客自洛阳出发,三更时分到达霸陵。诗以描写霸陵的雪夜风光作结,这既照应了开头阴云蔽城的天气,首尾相应,清楚交代出侠客的行踪。

  同时,诗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汉文帝为西汉时代“文景之治”的盛世明君。侠客由阴云遮天的洛京到达白雪铺地的霸陵,十分巧妙地暗示出侠客行侠的目的。诗人所寄寓的无限感叹和不尽之意自在言外。可以看出,温庭筠终身坎坷,不为世用,他在对可钦可敬的侠士精神的赞美中,自有一种抱负不得施展的感慨。这首诗写得风骨遒劲,豪迈警奇,与温诗的秾艳纤细之作,大相径庭,正显示出诗人丰富的艺术个性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80-82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18-619

xiáxíng--wēntíngyún

chū鸿hóngdōuményīnyúnchéngquē

bǎojiànànshuǐwēihóng湿shīxuè

báipínjīngsāngènglíngxu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数里闻寒水¹,山家²少四邻³
译文:几里远就能听到凄寒的水声,山区人家居住分散没有近邻。
注释:¹寒水:此指清冷的流水。²山家:山野人家。³四邻:周围邻居。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怪禽(qín)¹²旷野³,落日恐行人
译文:怪禽从旷野上传来声声鸣叫,昏惨的落日惊恐过路的行人。
注释:¹怪禽:此指鸱鸮(chīxiāo)一类的鸟。²啼:后省略“于”字。³旷野:空阔的原野。⁴恐:此处为使动用法,使……惊恐。⁵行人:出行的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初月¹未终夕²,边烽(fēng)³不过秦
译文:一弯新月未得照彻漫漫长夜,边关的烽火并没有越过三秦。
注释:¹初月:新月。²终夕:通宵,彻夜。³边烽:边境上报告战事的烽火。⁴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萧条¹桑柘(zhè)²外,烟火³渐相亲。
译文:远处几棵萧条的桑柘树外面,袅袅炊烟渐觉与人相近相亲。
注释:¹萧条:此处为稀疏之意。²桑柘:此处用本意,桑木与柘木。³烟火:指炊烟,泛指人烟。

  贾岛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著称,这一首羁旅诗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

  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数里闻寒水”。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首联点题,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

  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怪禽”大概是鸱鸮一类的鸟。这种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这两句诗写声写色,声色均骇人听闻。诗的境界幽深险僻,自是贾岛本色。

  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开。颈联转写夜景:“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这时候诗人逐渐走近山庄。

  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结句“烟火渐相亲”,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相当敏锐,体验深刻,又着意炼句,因此,诗里的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

  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

  诗的形象写得险怪寒瘦,境界幽深奇异,在中唐诗歌中确实别具一格。明胡应麟推崇“浪仙之幽奇”为“五言独造”(《诗薮·内编》卷四)。从风格这一角度上看,这一评语也说得中肯。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65-966页

guòshāncūn

jiǎdǎo tángdài 

shùwénhánshuǐ shānjiāshǎolín 
guàiqínkuàng luòkǒngxìngrén 
chūyuèwèizhōng biānfēngguòqín 
xiāotiáosāngzhèwài yānhuǒjiànxiāngqīn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九日龙山¹饮,黄花²笑逐(zhú)³
译文:九日在龙山宴饮,黄色的菊花盛开似在嘲弄我这个逐臣。
注释:¹龙山:在当涂县南十里,蜿蜒如龙,蟠溪而卧,故名。见《太平府志》。²黄花:谓菊花。菊花有多种颜色,古人以黄菊为正色,故常以黄花代称。³逐臣:被贬斥、被驱逐的臣子,诗人自称。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醉看风落帽¹,舞爱月留人。
译文:醉眼看看秋风把我的帽子吹落,月下醉舞,明月留人。
注释:¹风落帽:用晋孟嘉九日登高落帽事。

  在咏菊诗中,“龙山之会”、“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李白把这个典故与自己的龙山之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内心的失意愤懑、旷达洒脱的复杂感情。

  在重阳节之际,诗人登上了当涂附近的名胜之地龙山,与好友痛饮菊花酒,借吟诗来倾泻胸中之情。首句点明时间地点,既写诗人的宴饮,也扣晋桓温同宾僚的宴饮,这样写就使以后的用典不仅自然吻合,且合情合理,亦即顺理成章。次句“黄花笑逐臣”,着重写宴饮时菊花的神态。“笑”,十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菊花盛开时的美艳的容颜。在登龙山之际,联想起这里曾经上演过的名士清流之事,以“逐臣”自比的李白,暂时忘却了政治上的不得意,把自己比作被风吹落帽的名士孟嘉,表达了对名士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三、四句“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前一句用典,重在“醉”字,后一句写实,重在“舞”字。饮美酒赏黄花,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能舞人自舞,体现出饮酒赏花的乐趣,表现出诗人放旷的性格、浪漫的气质。“陶然共忘机”,正是此情此景的真实描绘。可见,后两句诗是前两句诗的深化。诗的最后一句“舞爱月留人”,巧妙地将月亮拟人化,以“月留人”收尾,显得生动别致,表面上是说月亮挽留诗人,而实际上是诗人留恋这脱俗忘尘的自然之境,不愿割舍而去。

  孟嘉九日龙山落帽事,是魏晋名士飘逸风度的典型体现,历来文人多爱诵之。李白在这里以孟嘉自比,临风醉酒落帽,对月起舞弄影,自有一分超放的情味。但“逐臣”一语,也透出了他胸中的牢落不平,这就使本诗不仅仅是一篇吟赏前辈风流之作,同时也有其现实遭际的感慨在。

参考资料:
1、 葛世奇 杨春鼎编.历代咏花诗词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9月第1版:435-436
2、 蔡毅 胡有清.中国历代饮酒诗赏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77

jiǔlóngshānyǐn

bái tángdài 

jiǔlóngshānyǐn huánghuāxiàozhúchén 
zuìkànfēngluòmào àiyuèliúrén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chú)¹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注释: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谁知盘中餐¹,粒粒皆辛苦?
译文: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注释:¹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6-918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有妇人昼(zhòu)¹²小儿沙上而浣衣³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chù),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¹⁰,竟不知。虎亦寻¹¹¹²¹³。噫(yī)¹⁴,虎之食人,先被¹⁵之以威,而不惧¹⁶之人,威亦无所施欤(yú)
译文: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终于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来吓唬人;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注释:¹昼日:白天。²置:安放。³浣衣:洗衣服。⁴驰:向往。这里指:老虎从山上(往沙滩)跑下来。⁵仓皇:匆忙而慌张。⁶自若:神情不紧张。⁷熟: 仔细。⁸首:头。⁹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¹⁰痴:此指无知识。¹¹寻:副词,随即,不久。¹²卒:最终。¹³去:离开。¹⁴噫:估计。¹⁵被:施加,给......加上。¹⁶惧:害怕 。

  1、人对人倒常常是这样的。最终还是要凭实力决定一切的。

  2、有时候知道的东西多了,成熟了,反而唯唯诺诺,害怕很多事情,没有勇气了,其实是赞赏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的.

  3、小儿因“痴”不畏虎,“虎亦寻卒去”。这样的稀奇事引起作者思考。他获得的结论是:“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从这一启示说开去,对所有的艰难困苦,挫折磨练,不也应该如此认识吗?望而生畏,自伤锐气;无所畏惧,成功有望。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