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令一般用作抒情,用作描写人物则是少见,且是极为困难的。而这首词,却以精炼的笔触,描摹了一位多情的可爱的少女的形象。词的上片侧重静态的刻画,写出了少女外貌的美丽动人。下片侧重于动态的摩画,将其一刹那间复杂娇羞的心理表现的惟妙惟肖。全篇情景俱到,形神俱佳,生动感人。
上阕开头四字便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紧扣心弦,相爱者偶然相遇,心事却难以诉说, 只能四目交投,默默远走的场景。这种神态,恰是人物内心矛盾的真切表达,尽见苦闷之状。第二句通过细节描写写情人貌美好像一朵带露的芙蓉一样摇曳生姿,后二句是描摹美人突然间脸飞红晕,抖动的玉钗泄露了心事。恰是一幅静态人物素描。下阕承接上文:乍一相逢,再难见面,“待将低唤”,可是声音还未出口,又咽了回去。只因“恐人见”。可如此分开又心存不甘,于是抓紧时间,转过回廊,在不显眼的地方轻叩玉钗。这暗示的举动,在满是温情的心中又深蕴着万般无奈的凄苦,那是心上不变的暗号,容若知道,她也知道。其实有时候,绝了心念,也不是坏事。
这首词在艺术性上的成就,首先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塑造了一个含羞少女的形象。先写肖像,她是那么可爱,简直就是一朵带雨滴的荷花,脸庞羞得泛起红潮,就更加妩媚迷人。乍一相逢,机会难得,有多少话要互相诉说,但又怕别人看见,只好匆匆离开。动作描写,生动再现了少女轻叩玉钗的举动,不是轻佻,而是少女内心复杂活动排解矛盾后做出的重大决定,即情定终生。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少女复杂的内心世界。
其次是环境描写,把人物限定在回廊的一个典型的环境里,使这场会面更加难忘。就是在这个回廊里,他们幽情暗结。也许是初恋使人难以忘怀,在《虞美人》一词中他写有“回廊一寸相思地”;在《红窗月》中写有“犹记回廊影里誓生生”。因此,回廊也就成为这首词的一个重要意象。
蔷薇花,在花中并不岀众。此花花蔓柔靡,援墙而长,故名蔷薇。一名刺红,其茎多刺,花单而白,香气馥郁,开时连春接夏,用以结为屏幛甚佳。诗人正是抓住了蔷薇花的特点来写的。
开始,并没有具体写花形、花色,而从花的气质来写,一句“朵朵精神”四字写出了蔷薇花不同于其它花之处,接着一个“柔”字写出了它的特点,攀援之可能,正是花朵艳丽、枝叶柔软。具有点睛之笔,并为后面出现的典故打下了伏笔,用笔之精炼,构思之巧妙,可见一斑。
第二句,诗人转笔到花的香气。雨住天晴之后,蔷薇花香气拂面,一个“醉”字,点出花香之重,使人如醉酒一般。真使人如痴如醉一般。进一步写到了蔷薇花的特点,而不只是停留在花的外形上。
第三句,诗人用典。“石家锦帐依然在”,石家锦帐,典出《世说新语·侈仗》。王君夫(恺)作紫丝布障碧绫四十里,石崇作锦帷帐五十里和王恺争奢斗豪。诗人此时浮想联翩,由蔷薇花蔓靡援墙而长,想到古代的锦帐,运用典故,使诗的意境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最后一句实际上是一启始句。一个“闲”字,突出写蔷薇花不怕狂风,不怕黑夜,仍然开放,倔强性格特点。石崇等人作锦帐以御敌,那么今天,蔷薇花不也可以作成锦帐吗?欲说已止,令人在欣赏到花的特点之后,余味无穷。
杜牧此诗,从花写到史实。抓住花的几方面特点来写,结合用典,语气朴实无华,表达了诗人感慨万千的情怀。
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表演弹唱的歌女。作者如同养鸟人欣赏笼鸟一样,正以一种得意的心情以及赞许的目光欣赏着她的演出。
一二句以形写神,以“如欲进”与“未肯前”描写歌女“恃爱”与“含羞”的神态:她凭仗着主人的宠爱,仿佛正要向听歌的主人走去;但她终于没有前进,原来她害羞了。这两句写的的歌女弹唱前的神情体态。她是坐着准备弹唱的,实际上并不存在由于“恃爱”与“含羞”作出的“如欲进”与“未肯前”的表示。也许只是在调弦弹唱时向前略微欠一欠身子吧。诗人便故作多情,笔底澜翻,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
三四句继而正面写歌唱与弹奏,用大特写镜头展示口唱与指弹两个动作。注意演员的“口”与“指”,这原是一般人的欣赏习惯。出现在诗人眼前的是“朱口”与“玉指”,“口”是红润的,“指”是白净的。由此美的局部,令人联想起这是一位年轻貌美的歌者,同时从“朱”、“玉”这两个肯定性的修饰词中,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歌者的爱悦之情。歌称“艳歌”,弦名“娇弦”,则又进一步写出它弹唱的动人。一个“弄”字,包含了“轻拢慢捻抹复挑”种种纯熟的动作,亦传达出演奏者沉浸于曲调之中的热烈而又细腻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