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剑从羁役,岁月已一终。借问所经行,非夷亦非戎。
抚剑从羁役,岁月已一终。借问所经行,非夷亦非戎。
中遭世运否,言依盖世雄。尘埃纵满目,肯污西来风。
中遭世运否,言依盖世雄。尘埃纵满目,肯污西来风。
举世嘲我拙,我自安长穷。孤客难为辞,寄意一言中。
举世嘲我拙,我自安长穷。孤客难为辞,寄意一言中。

táoyuānmíngjiǔshǒuèr--dàiliáng

jiàncóngsuìyuèzhōngjièwènsuǒjīngxíngfēifēiróng

zhōngzāoshìyùnfǒuyángàishìxióngchénāizòngmǎnkěn西láifēng

shìcháozhuōānzhǎngqióngnánwèiyánzhōng

戴良

戴良

(1317—1383)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28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shū)¹(wán)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扇²,新样钗符艾虎³。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yōng)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译文:深深的庭院中石榴花刚刚吐艳,我撩起画帘,穿着葛衣摇着绢扇,让风儿把暑气驱除。少男少女各自夸耀着自己的新装,头上插戴着式样新颖的钗符和艾虎。早已有人在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我年纪老大,懒于前去凑趣,任凭裹着头巾的儿郎摇旗击鼓。船桨打起水珠如急雨迸溅,江面上一片浪花飞舞。
注释:¹綀衣:葛布衣,指平民衣着。²结扇:妆扇、打扮。³钗符艾虎:钗符:又称钗头符,端午节时的一种头饰。艾虎:旧俗端午节用艾作虎,或剪彩为虎,粘艾叶,戴以辟邪。⁴逢场作戏:原指艺人遇到合适的地方就表演,后指嬉游的活动。慵:懒得,表明“我”不想参加。⁵陌头:裹着头巾。陌:头巾。⁶争旗鼓:摇旗击鼓,为龙舟助威。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灵均标致¹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²,更怀椒³(xǔ)。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shǔ)。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译文:屈原的形象是如此高大,暗想他平生佩带兰草以示芳洁,又怀揣香酒礼神肃穆。谁相信千载之后,他会在波涛之下垂涎角黍?又说什么怕蛟龙嘴馋发怒。倘若他清醒地活到今天,还不如当年醉死,免受这般痛苦。姑且以此作为笑谈,来凭吊他英灵千古。
注释:¹灵均标致:屈原风度。屈原字灵均。²纫兰佩:联缀秋兰而佩于身,意谓品德高雅。³椒:香物,用以降神。⁴醑:美酒,用以祭神。⁵角黍:粽子。⁶把似:假如。⁷差无苦:几乎没有什么痛苦。差,差不多。
本词为端午节吊古之作,咏端午节的风俗人情,提起端午节自然联想到屈原。词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愤之情。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事物风光,少年们身穿盛装,争渡看龙舟,而词人却因年纪大,疏懒于此,这是情怀的不同。开头写石榴花开,点明季节。接下写自己的轻闲自在,实质却有“闲愁最苦”的意味,要从反面见意。“任陌头”几句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动态感很强。下片赞颂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评,认为是对屈原的愚弄,有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笔诙谐,已开元曲先声。“把似”两句忧愤尤深,设想屈原今日觉醒,真不知作何感想。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作者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只能长歌当哭而已。黄蓼园深深理解词人的意思,他说:“非为灵均雪耻,实为无识者下一针砭。思理超超,意在笔墨之外”(《蓼园词选》)。此乃深中肯綮之言,可谓先获我心。

xīnláng ·duān

liúzhuāng sòngdài 

shēnyuànliúhuā huàliánkāi shūwánshàn fēngqīngshǔ érfēnfēnkuājiéshù xīnyàngchāiài zǎoyǒu yóurénguān lǎoféngchángyōngzuò rèntóu niánshàozhēng  lànghuā 
língjūnbiāozhìgāo shēngpíng rènlánpèi gènghuái怀jiāo shuíxìnsāohúnqiānzàihòu chuíxiánjiǎoshǔ yòushuōshì jiāochánlóng érjīnxǐngdàoliǎo liàodāngnián zuìchā liáoxiào diàoqiān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
苍苍雾连空,冉冉¹月堕(duò)水。
译文:漾漾雾气在空中弥漫,月亮慢慢地沉落水中。
注释:邵伯湖:湖名,在江苏省中部,位于扬州北面,北接高邮湖。¹冉冉:慢慢地。
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飘飖(yáo)¹双鬓风,恍惚²无定止。
译文:阵风不停地吹动我的双鬓,我的船飘荡着恍恍惚惚地向前行驶。
注释:¹飘飖:飘荡。²恍惚:迅疾或疾速。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译文:风鼓动船帆,船只轻快地航行用不着摇桨,哗哗惊浪始终在耳边震响。
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
江湖日浩荡,行役¹方未已。
译文:天天面对着浩浩荡荡的江湖,我的旅程才刚开始,前程正长。
注释:¹行役:因服军役、劳役或公务而在外跋涉。
羁栖在愁绝,况乃中夜起。
(jī)(qī)¹在愁绝,况乃中夜起。
译文:作客他乡满怀着忧愁,更何况半夜难眠披衣起床。
注释:¹羁栖:作客他乡,寄寓他方。

  这首诗前二句写湖上:夜空景象,写的是远景,着重从视觉来写;后四句写湖面上的风势与浪声,写的是近景,着重写听觉上景物;诗的最后四句抒怀,着重抒发了诗人南下途中羁旅的情怀。此诗借景抒怀,情思勃郁,意蕴浑厚,格调高古。

  “苍茫雾连空,冉冉月堕水。”此写湖上夜景。邵伯湖北接广阔的高邮湖,两个湖到了晚上上,水气蒸腾、扩散,形成茫茫大雾,像是与天相接一般,辽阔无垠,一片灰白。开篇第一句就把湖上夜晚的特有景观勾勒了出来,它宛然“帘幕无重数”的大舞台布景,宏阔气派,又飘忽朦胧如梦如幻。紧接着出台的便是洞府仙子月姑娘,她皎洁如玉、脉脉含情仿佛被这洁净浩秒的湖水所招引,“冉冉”而下,不偏不倚,像要“堕”入这湖水的怀中,尽情地沐浴一番。

  开头两句看似寻常,实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蕴含丰富,耐人寻味。诗人一是选用了“连”字写雾使人感到雾在弥漫,已与高空融为一体;一是选用了“堕”字写月,月本是静物,由于船行很快,船上人看月却疑惑月在直“堕”,这是因为视觉造成的心理错觉起了作用,也反映了船行月移相对运动的感觉。诗利用这种错觉化静为动,显得别有趣味。同时“望”有沉重感,是诗人心情的自然流露。眼前景致虽美,但不与诗人内心情感吻合,此请乐景不为哀情所欣赏。因此“堕”字下得有分量,与结句“愁”字遥相呼应,使得诗情前后浑然不可分割。

  以上二句,还只是邵伯湖的大背景,再下四句,则是“夜过”邵伯湖的正题了。这四句都着力在一个“风”字上。“飘翻双鬓风,恍惚无定止”,这风吹来,恍恍惚惚,不知所起、不知所迄不知何时方休,这正是湖上风的特色;但休说它“恍惚”,它还真有力量,吹乱了船头诗人的双鬓,这还是其小者也。“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这才是湖上风八面威风的时候。“不用楫”,是说风大大了,鼓足了船帆,船再也不必靠划桨助行了。既轻快,又惊险。风使船飞驶,船一任风播弄,只听惊涛骇浪拍击着船板。捱过了这样的时刻,诗人马上提起笔来,记下这夜过邵伯湖的难忘之景。可以说,促使诗人写作此诗的,不是雾、不是月,而是这湖上的风。从全诗的情绪看,诗人对这风似乎并无好感,但这四句实在是非亲身经历不能道得的妙句,不管诗人主观感情如何,它们都为邵伯湖增色不少。

  最后四句抒发诗人内心情感。“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诗人由运河至高邮湖、邵伯湖,水面日益宽阔,水势日益盛大,而行程正处中途,远远没有结束。按理最象越来越开阔,心情也应越来越畅快,可“方未已”三字所表露的却是对长久栖身他乡水上的无限厌倦,含有赶快终止这种动荡不安的羁旅生活的企盼。所以,末了诗人不禁感慨道:“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这两句一方面紧扣“衣”,一方面点明“愁”,题意遂获得了突出。

  以浩大开阔的自然境界衬托诗人忧愁郁闷的情怀,这也是以乐景写哀的一种方式。由于这种主观内心情绪在起作用,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客观物象也就难免不染上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对前面所写的雾、月、风、浪和烟波浩渺的江湖,就都可以理解为是诗人“愁”的感情载体,都不免附有“愁”的情绪。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385页
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黄帝)战蚩尤于涿鹿。帝师不胜,蚩尤作大雾三日内外皆迷。帝用忧愤,斋于太山之下,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精思告天,必有太上之应。”
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黄帝)战蚩尤于涿(zhuō)鹿。帝师不胜,蚩尤作大雾三日内外皆迷。帝用忧愤,斋¹于太山²之下,王母遣使³披玄狐之裘(qiú),以符授帝曰:“精思告天,必有太上之应。”
译文:九天玄女,是黄帝的师傅,圣母元君的弟子.....(黄帝) 和蚩尤在涿鹿大战。黄帝不能取胜,蚩尤凭借妖术,使三日三夜大雾冥冥。黄帝忧思不已,难以入眠,虔诚地在泰山之下祈祷,感动了西王母。西王母派遣使者披着玄狐的皮衣,授予黄帝真符说:“精诚祷告上天,一定会得到感应。”
居数日,大雾冥冥,昼晦。玄女降焉。乘丹凤,御景云,服九色彩翠之衣,集于帝前。帝再拜受命。玄女曰:“吾以太上之教,有疑可问也。”帝稽首曰:“蚩尤暴横,毒害蒸黎,四海嗷嗷,莫保性命。欲万战万胜之术,与人除害,可乎?”玄女即授帝六甲六王兵信之符,灵宝五帝策使鬼神之书,制妖通灵五明之印,五阴五阳遁元之式,太一十精四神胜负握机之图,五兵河图策精之诀。
居数日,大雾冥冥¹,昼晦(huì)²。玄女降焉。乘丹凤,御景云³,服九色彩翠之衣,集于帝前。帝再拜受命。玄女曰:“吾以太上之教,有疑可问也。”帝稽(qǐ)曰:“蚩尤暴横,毒害蒸黎,四海嗷嗷,莫保性命。欲万战万胜之术,与人除害,可乎?”玄女即授帝六甲六王兵信之符,灵宝五帝策使鬼神之书,制妖通灵五明之印,五阴五阳遁元之式,太一十精四神胜负握机之图,五兵河图策精之诀。
译文:过了几天,大雾弥漫,天气晦暗,玄女降临。乘着红色的凤凰,驾驭景云,穿着九色华彩衣服,来到黄帝的面前。黄帝拜了两次 (准备) 接受命令。玄女说:“我是太上的徒弟,你有什么疑问尽管问。”黄帝叩头说:“蚩尤残暴横行,毒害百姓,四海之内的人民哀号,难以保全性命。我想要得到常胜不败的技术,为民除害,可以吗?”玄女于是授予黄帝六甲六壬兵信之符,灵宝五帝驱使鬼神之书,制妖通灵五明之印,五阴五阳遁元之式,太一十精四神胜负握机之图,五兵河图策精之诀。
复率诸侯再战蚩尤于冀州,蚩尤驱魑魅杂妖以为阵,雨师风伯以为卫,应龙蓄水以征于帝。帝画之遂灭蚩尤于绝辔之野中冀之乡,分四冢以葬之。由是榆冈拒命,又诛之阪泉之野,北逐埙斋,大定四方。步四极凡二万八千里,乃铸鼎立九州,置五行九德之臣以观天地,祠万灵垂法设教,然后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黄龙来迎乘龙升天。《墉城集仙录》
复率诸侯再战蚩尤于冀州,蚩尤驱魑(chī)(mèi)¹杂妖以为阵,雨师风伯以为卫,应龙蓄水以征于帝。帝画之遂灭蚩尤于绝辔之野中冀之乡,分四冢以葬之。由是榆冈拒命,又诛之阪泉之野,北逐埙斋,大定四方。步四极凡二万八千里,乃铸鼎立九州,置五行九德之臣以观天地,祠万灵垂法设教,然后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黄龙来迎乘龙升天。《墉城集仙录》
译文:(黄帝) 再次率领诸侯和蚩尤在冀州大战,蚩尤驱使鬼怪组成的军队,用雨师、风伯为护卫,命令应龙蓄水淹死黄帝。黄帝摆下“奇门遁甲”阵,在绝辔之野中冀之乡一举灭了蚩尤,将它分成四块埋葬。因此榆冈拒绝命令,黄帝又在阪泉之野消灭了它;在北方逐走埙斋,这样使四方安定。四方共有两万八千里,便铸造铜鼎立于九州,设立有五行九德的大臣来管理天地事务,祭祀万灵以垂示法则、教化万民,然后采来首山的铜,在荆山下铸鼎,黄龙迎接黄帝升天。
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
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¹
译文:农民因灾难频繁生活艰苦要向君主申诉。
注释:¹人主:古时专指一国之主,即帝王。
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
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
译文:他们不知上天意志,徒然埋怨风不调雨不顺。
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
将论草木患(huàn),欲说昆虫苦¹
译文:田里庄稼歉收,虫害又很严重。
注释:¹草木患、昆虫苦:即庄稼歉收、昆虫为害的情景。
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吐。
巡回宫阙(què)(bàng),其意无由¹吐。
译文:当朝言路闭塞无处申述,只好来到京城,徘徊在宫阙门外,也无法见到皇帝吐露自己的悲苦。
注释:¹无由:指没有门径和机会。
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
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
译文:整天在都城里痛哭,泪水都哭干了才回到乡里。
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译文:但愿我的这首诗能被朝廷采诗之官收集去,当有助于皇帝了解民情,纠正时政之弊端。
此诗是作者《系乐府》十二首之九,《系乐府》十二首写于天宝十载,是盛唐时较早的新乐府诗。此诗托古讽今,揭露朝廷失政,农民积怨,奔走呼号。这首诗虽是咏叹前朝,但借古讽今,对时政弊端的揭露还是相当深刻的。

nóngchényuàn--yuánjié

nóngchénsuǒyuànnǎigànrénzhǔ

shítiānxīnrányuànfēng

jiānglùncǎohuànshuōkūnchóng

xúnhuígōngquēbàngyóu

cháodōushìlèijǐnguītián

yáosòngruòcǎizhīyándāng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西湖¹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²。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³。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yán),灯火优傒(xī),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¹⁰闺秀¹¹,携及童娈(luán)¹²,笑啼杂之,环坐露台¹³,左右盼望¹⁴,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¹⁵低唱¹⁶,弱管轻丝¹⁷,竹肉¹⁸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zé)¹⁹,酒醉饭饱,呼群三五²⁰,跻(jī)²¹入人丛,昭庆²²、断桥²³,嚣(xiāo)²⁴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²⁵,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huǎng)²⁶,净几暖炉,茶铛(chēng)²⁷(xuàn)²⁸煮,素瓷静递²⁹,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³⁰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³¹看月者,看之。
译文:西湖七月半的时候,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有看那些来看七月半景致的人。那些来看七月半景致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戴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美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叫喊声,环坐在大船前的露台上,左盼右顾,置身月下但其实并没有看月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歌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萧管伴和着歌声齐发,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又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也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去里湖逃避喧闹,尽管在看月,而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可以看看。
注释:¹西湖:即今杭州西湖。²“止可看”句:谓只可看那些来看七月半景致的人。止,同“只”。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³以五类看之:把看七月半的人分作五类来看。⁴楼船:指考究的有楼的大船。⁵箫鼓:指吹打音乐。⁶峨冠:头戴高冠,指士大夫。⁷盛筵:摆着丰盛的酒筵。⁸优傒:优伶和仆役。⁹看之:谓要看这一类人。下四类叙述末尾的“看之”同。¹⁰娃:美女。¹¹闺秀:有才德的女子。¹²童娈:容貌美好的家僮。¹³露台:船上露天的平台。¹⁴盼望:都是看的意思。¹⁵浅斟:慢慢地喝酒。¹⁶低唱:轻声地吟唱。¹⁷弱管轻丝:谓轻柔的管弦音乐。¹⁸竹肉:指管乐和歌喉。¹⁹帻:头巾。²⁰呼群三五:呼唤朋友,三五成群。²¹跻:通“挤”。²²昭庆:寺名。²³断桥:西湖白堤的桥名。²⁴嚣:呼叫。²⁵无腔曲:没有腔调的歌曲,形容唱得乱七八糟。²⁶幌:窗幔。²⁷铛:温茶、酒的器具。²⁸旋:随时,随即。²⁹素瓷静递:雅洁的瓷杯无声地传递。³⁰匿影:藏身。³¹作意:故意,作出某种姿态。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杭人¹游湖,巳²出酉(yǒu)³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kào)门军酒钱。轿夫擎(qíng)(liào),列俟(sì)岸上。一入舟,速¹⁰舟子¹¹急放¹²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¹³以前,人声鼓吹¹⁴,如沸如撼¹⁵,如魇(yǎn)¹⁶如呓(yì)¹⁷,如聋如哑¹⁸。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gāo)¹⁹击篙,舟触舟,肩摩²⁰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zào)²¹喝道²²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²³,灯笼火把如列星²⁴,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译文: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像聋子一样,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像哑巴一样;大船小船一齐靠岸,什么都看不见,只看见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摩擦,脸与脸相对而已。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注释:¹杭人:杭州人。²巳:巳时,约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³酉:酉时,约为下午五时至七时。⁴是夕好名:七月十五这天夜晚,人们喜欢这个名目。“名”,指“中元节”的名目,等于说“名堂”。⁵犒:用酒食或财物慰劳。⁶门军:守城门的军士。⁷擎:举。⁸燎:火把。⁹列俟:排着队等候。¹⁰速:催促。¹¹舟子:船夫。¹²放:开船。¹³二鼓: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左右。¹⁴鼓吹:指鼓、钲、箫、笳等打击乐器、管弦乐器奏出的乐曲。¹⁵如沸如撼:像水沸腾,像物体震撼,形容喧嚷。¹⁶魇:梦中惊叫。¹⁷呓:说梦话。这句指在喧嚷中种种怪声。¹⁸如聋如哑:指喧闹中震耳欲聋,自己说话别人听不见。¹⁹篙:用竹竿或杉木做成的撑船的工具。²⁰摩:碰,触。²¹皂隶:衙门的差役。²²喝道:官员出行,衙役在前边吆喝开道。²³怖以关门:用关城门恐吓。²⁴列星:分布在天空的星星。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吾辈始舣(yǐ)¹舟近岸,断桥石磴(dèng)²始凉,席其上³,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huì),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nì)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zhù)¹⁰¹¹,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¹²,酣(hān)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¹³人,清梦甚惬(qiè)¹⁴
译文: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在上面摆设酒席,招呼客人开怀畅饮。此时月亮像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歌妓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注释:¹舣:通“移”,移动船使船停靠岸边。²石磴:石头台阶。³席其上:在石磴上摆设酒筵。⁴纵饮:尽情喝。⁵镜新磨:刚磨制成的镜子。古代以铜为镜,磨制而成。⁶靧面:一作“颒面”,洗脸。⁷向:方才,先前。⁸往通声气:过去打招呼。⁹韵友:风雅的朋友,诗友。¹⁰箸:筷子。¹¹安:放好。¹²纵舟:放开船。¹³拍:扑。¹⁴惬:快意。

  作者先描绘了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慵懒之徒四类看月之人;与这些附庸风雅的世俗之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后一类,即作者的好友及佳人,其观景赏月时行为的持重高雅、情态气度与西湖的优美风景和谐一致。作者对五类人的描述,字里行间不见褒贬之词,然孰优孰劣、孰雅孰俗则昭然若示。文章表面写人,又时时不离写月,看似无情又蕴情于其中,完美而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抑浅俗、颂高雅的主旨。

  农历七月半,正当月圆之际,此时游湖,本应赏月观景,文章一开头却说“一无可看”,先将题目正面一笔扫倒,接着说“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从反面揭题,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抒写自己的观感。开头这闲闲两句,简练警切,不落俗套,且直接导出下文。

  接着即写“看七月半之人”。七月半游湖之人千千万万,何能遍看,作者自有手眼,即“看五类看之”。

  其一,是有身分、有地位的官僚,坐着豪华的大船,摆开丰盛的宴席,奴仆侍奉,演员献艺,船上灯火通明,声乐齐鸣,好不气派。这种人“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即有意自炫而无心赏月,作者一语刺破此辈假冒风雅的嘴脸。

  其二,是豪富之家,千金闺秀,携带美貌家童,露坐于船上的平台上,哭哭笑笑,娇声娇气,左张右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这一类人是乘机玩乐,本不想看月,也不必作出看月的样子,其有别于第一类者在于不借“看月”之名,虽然庸俗,却不假冒风雅。

  第三类,船上有声歌,有名妓闲僧随侍陪游,可见也非等闲之辈。浅斟低唱,颇有韵致,且“亦看月”,较之“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和“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前二类人,似乎要风雅一些。作者用了四个“亦”字,正是比较而言。但这一类人虽然“亦看月”,更重要的却在于“欲人看其看月”,则不免有意做作,其“风雅”也要大打折扣了。

  第四类,是一批市井好事之徒,他们与前三类大不同,不坐船,不乘车,衣衫不整,三五成群,在人丛中乱挤乱撞,专拣热闹处钻。他们大呼小叫,旁若无人,甚至假装酒醉,东倒西歪,手舞足蹈,嘴里哼着走了调的流行曲调,左顾右盼,洋洋自得。此辈“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无所不看,而“实无一看”。他们看此为乐,什么雅与俗,统统不在话下。古往今来,大凡在人群簇拥的热闹场合都能碰到此辈。作者在此白描传神。

  第五类,是清雅之士。他们坐的是小船,船上还挂着细薄的帷幢,大约是不想露面吧。明净的几案,通红的沪火,煮好茶,慢慢地品味,二三好友,绝色佳人,一同赏月,确实雅兴不浅。但是他们不想被人看见,有的把小船隐蔽在树荫下,有的则悄悄地划向里湖,躲避喧闹的人群。他们在清净处得看从容看月,而不被别人看见,他们的看月纯是兴之所至,自然而然,并无做作之态。

  作者写五类人,观察细致,描绘生动,各色人等,无不现身纸上,而作者似乎不动声色,五个“看之”,大有冷眼旁观之概。然而他的主观褒贬之情还是从笔下的形象中表现出来了,第一类是假冒风雅的官僚,第二类是无意风雅的豪门,第三类则欲显风雅而不免做作,第四类是不知风雅为何物的市井好事之徒,第五类是不欲显其风稚而真正风雅的文人雅客。作者对前二类人显然嗤之看鼻;对第三类有所肯定,也有所讥刺;对第四类虽然不作肯定,却似乎欣赏其放荡中亦有几分天真;对第五类则显然引为同调。五类人,依次写来,如镜头推移,声态各异,境界不同。纷杂的情景再现于笔下,作者并不现身评点,却于客观的画面中分雅俗、寓褒贬,兼有史笔与传神之妙。

  第二段写杭人游湖好虚名,凑热闹。“已出酉归,避月如仇”,即喜欢白天游湖,像怕见仇人一样躲开月亮。袁中郎在《晚游六桥待月记》中也批评过杭人只爱白天游湖,不会选择时间,白白放过西湖最美的时刻。农历七月十五之夜,例应游湖,杭人出于好名,则成群结队而出。西湖在杭州城西,游湖须经城门,而城门关闭有定时,这一晚就多赏给守门的兵士一些酒钱,好晚些关门。二更看前,湖上人声乐声,闹成一片,“如沸如撼,如魔如吃,如聋如哑”,连下六喻,形容声音嘈杂,含糊难辨一。这一片刺耳的嘈音,破坏了西湖月夜的静谧气氛。这是写听觉感受的不堪。从视觉一面来说,则“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连用四个短句,将湖上密密麻麻舟船相触,肩摩踵接的拥挤状况形容尽致。拥挤中的人群,哪里还有兴致赏月,见到的无非是一张张贴得很近的油汗淋漓的面孔罢了。这与其说是游湖,不如说是赶市。“少刻兴尽”,狂热的兴头维持不了多久,官老爷们宴席已散,衙役喝道,率先离去。船上的人也纷纷上轿,轿夫还看城门将闭来催促人们上岸,岸上的人也争先逐队进城。各色人等作鸟兽散。灯笼火把,排列成行,如闪烁的星星在夜幕中移动消失。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莫名其妙,名为游湖看月,实与西湖风月毫不相干。这一段插叙,回应开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的论断,具体描写,缴足其意,同时又为下文作铺垫和反衬。

  “吾辈始般舟近岸。”最后一段从前面第三人称的叙述,突然转为第一人称的“吾辈”,叙述角度变换了,加强了主观的抒情色彩。“始”字,很可玩味,表示喧闹嘈杂的场面一告结束,西湖恢复了宁静安闲的本貌,湖山美景即开始属于“吾辈”,“吾辈”也就开始登场了。“断桥石瞪始凉”,这个“始”字,则表示被人踩热的石阶也刚刚退烧,恢复平静,这是一种外化了的心理感受。“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三句,则写一种崭新的审美感受,唯“此时”才能有此感受。一规圆月,如新磨之镜,清光格外皎洁可爱;湖光山色,如美人重新梳妆打扮,益发显得容光照人。此时,对景畅怀,与客纵饮,“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浅斟低唱者”即前文所写之第三类人,大醇小疵,还算有赏月雅兴;“匿影树下者”则为第五类清雅之士。五类人中唯此二者独留,故与之声气相通,有共同语言,拉来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著安,竹肉发”,这四个短句,写相得共赏之乐,节奏欢快,心情亦极欢快。“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写通宵盘桓,兴尽方散,与前文众人游湖匆匆聚散恰成对照。兴尽而散,却并不急于回城,而复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这个富有诗意的结尾,更显得雅韵流溢,余香沁人。可见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一被俗人点污,则一无可看;一成为雅人的世界,则处处是诗。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毛病。

  此文写人物场景,极纷繁复杂,而又极有条理。五类人物,两种场景,写来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其观察之深人细致,笔墨之精练老到,确实令人佩服。行文错综,富于变化,转接呼应,均极自然。开头奇警峭拔,结尾则韵味悠长,全篇运用对比映照,严于雅俗之分,而又妙在不作正面按断。

参考资料:
1、 吴功正.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1332-1337
2、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总1729-1733
3、 陆沉,神笔之画:《西湖七月半》[J],名作欣赏,2011
4、 陆承洛,清高雅洁 隽永别致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青苹果,200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