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生。
瘦竹¹藤斜挂,丛²花草乱生。
译文:瘦长的竹节上挂满了藤蔓,花草密集地生长在一起。
注释:¹瘦竹:形容竹节瘦长坚硬的样子。²丛:花草密集的样子。
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林高风有态¹,苔滑水无声。
译文:由于树高,山风吹来,摇曳多姿,溪水从长满青苔的涧底流过,悄然无声。
注释:¹态:形状。这里指风吹林动的样子。

  这是写景之诗,而诗人很能捕住一系列富於特色的自然景物,把明丽而具动感的自然图景呈示读者眼前。

  首句写竹与藤,以“斜挂”两字把二者连在一起,竹为藤所绕,藤依竹而生,相依为命。次句写花草,一丛丛野花在幽僻的地方静静地开着,杂草亦随处乱生,花装点草,草映衬花。这二句,一个“瘦”字一个“幽”字,点出所在地的荒僻与恬静。一个“斜”字一个“乱”字则突显了山野植物自由自在的生长姿态。

  首二句是近景,三四句是远景。第三句写林与风,由於树高,山风吹来,摇曳多姿。末句写苔与水,由於青苔很滑,水从上面流过,了无声响,份外清幽。要是细察一下,这末二句写的景象都是以因果关系呈现的,而全诗四句是两两相对仗,十分工整!再说,诗人把八种自然景象通过有机的连接,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生动地写出山居的清幽环境,真是妙手。所以,不选金代绝句则已,若选,则此诗总会获选。

shānshī ·

yuánhàowèn jīncháo 

shòuzhúténgxiéguà cónghuācǎoluànshēng 
língāofēngyǒutài táihuáshuǐshē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瘦长的竹节上挂满了藤蔓,花草密集地生长在一起。

由于树高,山风吹来,摇曳多姿,溪水从长满青苔的涧底流过,悄然无声。

注释

瘦竹:形容竹节瘦长坚硬的样子。

丛:花草密集的样子。

态:形状。这里指风吹林动的样子。

赏析

  这是写景之诗,而诗人很能捕住一系列富於景色的自然景物,把明丽而具动感的自然图景呈示读者眼前。

  首句写竹与藤,以“斜挂”两字把二者连在一起,竹为藤所绕,藤依竹而生,相依为命。次句写花草,一丛丛野花在句僻的地方静静地开着,杂草亦随处乱生,花装点草,草映衬花。这二句,一个“瘦”字一个“句”字,点出所在地的荒僻与恬静。一个“斜”字一个“乱”字则突显了山野植物自由自在的生长姿态。

  首二句是近景,三四句是远景。第三句写林与风,由於树高,山风吹来,摇曳多姿。末句写苔与水,由於青苔很滑,水从上面流过,了无声响,份外清句。要是细察一下,这末二句写的景象都是以因果关系呈现的,而全诗四句是两两相对仗,十分工整!再说,诗人把八种自然景象通过有机的连接,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生动地写出山居的清句环境,真是妙手。所以,不选金代绝句则已,若选,则此诗总会获选。

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 7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峨峨¹东岳²高,秀极冲青天。
译文:雄伟高大的泰山,以极其清秀的灵气直冲青天。
注释:¹峨峨:嵯峨,山势高峻的样子。²东岳:指泰山。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¹中间(jiàn)²虚宇³,寂寞以玄
译文:它的山岩洞穴仿佛天然间隔的空虚宅院,寂寞无声,幽静深邃。
注释:¹岩:山崖。²间:分隔。³虚宇:指天地万物。虚,天空。宇,空间的总称。⁴寂寞:清静,无声。⁵幽:僻静,幽雅。⁶玄:奥妙,玄妙。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非工复非匠,云构¹²自然。
译文:它绝非人间工匠的制造,高山上的岩洞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注释:¹云构:高山上的岩洞。²发:出自。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器象¹尔何物?遂令我屡(lǚ)²
译文:变幻莫测的风云气象究竟是什么东西,竟然这样使我的思想波动不定。
注释:¹器象:物象。《易·系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²屡迁:指思想波动不定。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¹将宅斯宇²,可以尽天年³
译文:决定离开变化多端的人境,搬到泰山中生活,恬然无为,延年益寿,安享天命。
注释:¹逝:通“誓”。²宅斯宇:以斯宇为宅,指隐居泰山。³天年:指人的自然年寿。

  “峨峨东岳高”一句,开门见山,吟咏泰山巍峨高大,“秀极冲青天”,既勾画出直刺云霄、高耸陡峭的山势,又把静止的山峰写得生气蓬勃,富含动态之美。

  与前两句从大处着眼不同,下面四句则着眼于细部描绘。山石峥嵘竟然分割了天空,显得格外静穆幽远。此山此石仪态万方,看上去好像是能工巧匠精心雕琢而成,其实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诗中出现的“秀”、“幽”、“玄”、“自然”等词,与魏晋时期的思想崇尚及人物品评理论有关,在这里用来形容泰山,折射出鲜明的魏晋时代色彩,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赞叹与景仰。但诗人在感叹泰山神秀的同时,又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个人身世的坎坷与艰辛。诗人质问造化:你既令泰山如此迷人,却为何又使我遭受命运的坎坷,屡遭颠沛流离之苦。

  诗人的确与普通女子有很大不同,她在提出质问之后,并没有进一步作悲痛哀婉的泣诉,而是笔锋一转,在诗中融进自己刚强不屈的精神。面对高耸入云的泰山,面对神秘莫测的造物主,诗人没有因为自身遭遇而悲伤沮丧,而是决心投身于山川这雄奇壮伟的怀抱,以顺应自然,终亨天年。

  该诗虽有哀痛激愤之语,但对泰山之美的描写却并不是为了衬托这些情绪,而是为了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真挚而热烈的爱,这种爱与诗人坚强不屈的性格相交融,使诗人在面对泰山时淡定而又坚强,这是一种非凡的气度,是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崇高精神状态,也是诗人在遭遇困境时更加主动地融入自然,感受自然魅力的原因。

参考资料:
1、 莫砺锋著.《我见青山多妩媚 人与自然主题历代诗词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2:第224-225页
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
独坐对月心悠悠¹,故人²不见使我愁。
译文:独自一人与那清冷的月亮相对,心绪难平;朋友啊,见不到你我忧愁满腹。
注释:吴江亭:一名松江亭,在江苏省吴江县东吴淞江口。吴江,一名吴松江,古称松江,源出太湖,流经吴江(今江苏吴江)、吴县(今江苏吴县)等,向东北入海。张子野:张先(990—1078),字子野,湖州乌程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吴江知县,历京兆通判、尚书都官郎中。著名词人,亦擅诗。君谟蔡大:蔡襄(1012—1067),字君谟,仙游人。天圣八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著名书法家。¹悠悠:忧思。²故人:指张先。时已离吴江县令任,在都城开封。
古今共传惜今夕,况在松江亭上头。
古今共传惜今夕,况在松江亭上头。
译文:从古至今没有人不珍爱中秋佳节,更何况坐使你督造的松江亭中。
可怜节物会人意,十日阴雨此夜收。
可怜¹节物²会人意,十日阴雨此夜收。
译文:节令景物顺从人意令人欣喜,连续十几天的阴雨天气今夜便突然结束。
注释:¹可怜:即可爱、可喜。²节物:节令景物。
不惟人间惜此月,天亦有意于中秋。
不惟人间惜此月,天亦有意于中秋。
译文:看来不仅是人间看重中秋的月亮,上苍也同样富有雅趣。
长空无瑕露表里,拂拂渐上寒光流。
长空无瑕¹露表里²,拂拂渐上寒光³
译文:万里长空澄澈如洗,一轮明月渐渐升上天际,把似水的光华洒满大地。
注释:¹无瑕:没有瑕疵。²表里:这里指明月。³寒光:即月光。⁴流:照射。
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浮。
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bì)¹浮。
译文:松江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江中映出了月亮的倒影,唯见上下一双玉璧浮沉辉映。
注释:¹双璧:指天上的明月与水中的月影。
自视直欲见筋脉,无所逃避鱼龙忧。
自视直欲见筋脉¹,无所逃避鱼龙²忧。
译文:月光照射下自己也变得晶莹透明,可以看到自己的筋脉。大江更是明净得可以见底,潜伏的鱼龙要担心无处藏身了。
注释:¹筋脉:筋骨脉络。²鱼龙:此指水中之鱼。
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触斗牛。
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chá)去触斗牛¹
译文:我不疑惑是否身使人间,只怕飞上天空的木筏,把我带到银河去遨游。
注释:¹“只恐”句:《博物志》载,海与天河通,有个住在海边的人,见每年八月有木槎经过。一次,他乘上木槎,到了天河,见到牛郎织女。槎,木筏。斗牛,都为星辰名。这句借乘槎典,说自己怀疑置身天上。
景清境胜反不足,叹息此际无交游。
景清境胜反不足,叹息此际无交游。
译文:面对这清幽的情景我反而不觉得满足,只因为没有朋友与我一共游览。
心魂冷烈晓不寝,勉为此笔传中州。
心魂冷烈¹晓不寝,勉为此笔传中州²
译文:想到这我心绪颤动难以入睡,勉强拿起笔写了这首诗寄往中州。
注释:¹冷烈:快速地战栗颤动。²中州:河南一带,古为豫州,处九州之中,因名。这里指北宋京城开封。

  这是一首中秋怀人诗。诗用赋体,平铺直叙。第一层八句,写对月思友。前四句交代时地,丝丝入扣;下四句写得很满,说老天照顾到人们赏月的爱好,久阴变晴,特地让月亮出现。第二层八句,把月色写得美,显出末层四句怀人的伤感。

  全诗一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八句,借中秋对月直抒胸臆。开篇言“独坐”,造成一种“孤独”的氛围,与“中秋对月”形成强烈的对照,并自然地引出“心悠悠”——不见故人而产生的无限情思。接下去两句,扣住“中秋”和“松江亭”,进一步点出勾起思念之情的缘由:古往今来,人们都珍惜中秋之月,因为它象征着和亲人的团聚,更何况诗人“独坐”的吴江亭是友人张先所修治,并且亭上还留有另一位好友蔡襄的题词。可现在人去亭空,唯独诗人一个人坐在这里遥望着中秋之月。此时此景,大有“何事长向别时圆”之慨。诗人刚刚被逐出朝廷,远离世居的汴京,心绪难平。三四诗人并不愿意自溺于这种气氛中,笔锋一转,写出一件令人快慰的事——时令、气候也善解人意,连绵的阴雨在中秋之夜停止了。不仅人间珍重这中秋佳月,上天亦对之怀有深意。这四句从表面看,是在庆幸中秋见月,实质上正反衬出诗人徒见明月,不见故人的伤感。以上八句以感慨、议论为主,以情真取胜。

  第二层八句写中秋之月。头两句写明月渐升的情景:长空万里,天宇澄澈,一轮明月渐渐升起。寒光从空中直泻而下,仿佛水银在流动。接着写江、月互相辉映的景色。吴松江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江中映出了月亮的倒影,唯见上下一双玉璧浮沉辉映。这时的世界显得格外洁净,诗人觉得自己也在月光的照射下变得晶莹透明,可以看到自己的筋脉。而大江更是明净得可以见底,潜伏的鱼龙要担心无处藏身了(此句倒装,即“鱼龙忧”“无所遁”之意)。这奇异的景色,使诗人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仿佛离开人世,像海客乘上浮槎,到了天上,他担心会触上斗牛星座。这是十分奇特的想象。

  这里对月亮的尽情描写,与前文所表现的感慨有逻辑上的联系。苏舜钦慷慨有大志,是庆历革新的健将,却受到诬陷,被迫远离亲朋好友,来到苏州隐居。他希望朝政有澄清之日。诗中对月光洞照力的赞美,正寄托了这种理想。而对仙境的向往,则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最后四句,由写景再次转为抒怀。面对中秋佳景,诗人联想到自己悲凉的现状,虽有良宵美景,无奈孑然一身,远离亲朋,孤寂可悲。诗人辗转枕席,无法入眠,不觉到了天明。于是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诗,寄给远在中原的好友蔡襄,以寄托自已的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4-145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上马不捉鞭(biān)¹,反折杨柳枝。
译文:郎君上马后并不去取马背上的马鞭子,而是去折杨树和柳树上的枝条。
注释:¹捉鞭:拿起马鞭。捉:抓、拿。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dié)¹吹长笛²,愁杀行客儿。
译文:他盘膝坐在马背上,悠闲地吹起了长笛,过往的行人听着笛声只觉愁思难忍。
注释:¹蹀座:偏义复词,取“座”义。蹀:行;座,同“坐”。²长笛:指当时流行北方的羌笛。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腹中愁不吹,愿作郎马鞭。
译文:我现在因为浓重的愁苦而不快乐,我愿意成为郎君的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出入擐(huàn)¹郎臂,蹀座郎膝边。
译文:外出时牢牢地抓着郎君的胳膊,闲坐时盘膝在郎君身边。
注释:¹擐:系,拴。
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
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jī)¹
译文:我在两泉旁的小泽处、放牧我心爱的马儿,竟然忘记了给马套上马笼头。
注释:¹羁:马笼头。
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担鞍逐¹马走,何见得马骑。
译文:我背着马鞍、跟随着马走,怎么不见你骑马呢?
注释:¹逐:跟随。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遥看孟津河¹,杨柳郁²(pó)(suō)³
译文:遥看孟津河一带,茂密的杨树和柳树都随风摇曳着。
注释:¹孟津河:指孟津处的黄河。孟津:在河南孟县南。²郁:树木茂密状。³婆娑:盘旋舞动,此指杨柳随风摇曳的样子。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我是虏(lǔ)家儿¹,不解汉儿歌。
译文:我是北方民族的儿郎,不理解汉族人写的诗歌。
注释:¹虏家儿:胡儿,古代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之贬称。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译文:健儿要获胜,必须依靠骏马;但快马要显示出其善奔,亦须依靠骑术高明的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bì)(bá)¹黄尘²下,然后别雄雌(cí)³
译文:一群马儿快速飞奔,才能分出高下。
注释:¹跸跋:快马飞奔时马蹄击地声。²黄尘:指快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³别雄雌:分高低、决胜负。

  《折杨柳歌辞》,《吹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共五首,内容相贯,主要为征人临行之际与其情人相互赠答之词。折杨柳是古代送别的习俗,送者、行者常折柳以为留念。

  第一首是写“行客”告别亲友远行之际,“上马”理当挥鞭启程,可他却“不捉鞭”,反而探身去折一枝杨柳。柳者,留也,在古代习俗中是作为惜别的象征。这一细节,正表现出其依依惜别的心情。而此时更传来了悠悠长笛之声,岂不更令人怅惘,别情难抑!诗前三句纯用叙事代抒情,不明言离愁,而巧妙地用“柳枝”、“长笛”象征离情的事物意象作垫衬,逼出最后一句“愁杀”两字。

  第二首中,“愁不吹”点出与“郎”经常离别,故女子大发奇想,希望成为心上人的马鞭,终日伴随情郎身边。诗蕴藉有致,颇带南方吴声西曲的柔情;但又颇有不同,“愿作郎马鞭”的痴想就明显带有北方器物的特征。诗以刚健之笔抒温婉之情,于爽健之中寓缠绵之情致。

  第三首是写放马的情形。马不戴羁,人扛马鞍,人随马走,然后提出疑问“何见得马骑”,怎么不见你骑马呢。远离故乡前夕,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对未来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第四首诗写征人遥望漫漫征程,对此行怀有隐忧。此诗应当注意两点:(一)作者当是北方少数民族,或为鲜卑,或为其他,虽已难深究,但其显然习惯于北方大漠生涯,来到中原沃土为时未久。故“遥望”之际,对“杨柳郁婆娑”之中原景物倍觉新鲜。“郁婆娑”三字十分传神,令人想见垂柳成行、依依摇曳之美景。此种景物描写,在北歌中极为罕见。(二)此诗当原用北族语言,经过汉译。“虏家儿”者,即出诸汉人译笔,北方民族断不会用此贬词自称。至于诗中透露出其时南北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信息,亦值得重视。

  第五首诗是写一场激烈的马赛前的情景。赛马场上,人强马壮,跃跃欲试。作者不禁感叹:健儿要获胜,必须依靠骏马;但快马要显示出其善奔,亦须依靠骑术高明的健儿。两个“须”字,突出了人马互相依赖的重要关系。“跸跋黄尘”,动人心魄,展示出万马奔腾的壮阔景象。这是作者的揣想之辞,故云“然后”才能决一雌雄。诗有议论,有描写,场景阔大,给人一种阳刚的美感。

zhéyángliǔshǒu

míng nánběicháo 

shàngzhuōbiān fǎnzhéyángliǔzhī 
diézuòchuīcháng chóushāxíngér 

zhōngchóu yuànzuòlángbiān 
chūhuànláng diézuòlángbiān 

fàngliǎngquán wàngzhuólián 
dānānzhúzǒu jiàn 

yáokànmèngjīn yángliǔsuō 
shìjiāér jiěhànér 

jiànérkuài kuàijiànér 
huángchénxià ránhòubiéxióng 

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
锦水¹东北流,波荡双鸳(yuān)(yāng)
译文:锦江之水潺潺流向远方,水波荡漾,一对鸳鸯在水波荡漾处快乐相伴。
注释:¹锦水:即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南。
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
雄巢汉¹宫树,雌(cí)弄秦草芳。
译文:它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一个家在长安,一个家在芳草迷漫处。
注释:¹汉:指长安一带。
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
宁同万死碎绮(qǐ)(yì)¹,不忍云间两分张²
译文:但彼此心心相许,宁愿共死也不忍分离。
注释:¹绮翼:鸳鸯美丽的翅膀。²分张:分离。
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
此时阿娇¹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
译文:此时阿娇失宠了,长门宫前无限凄凉,她常常愁苦地独坐到天黑。
注释:¹阿娇:指汉武帝陈皇后。陈皇后失宠,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请司马相如作了一首《长门赋》,以表自己的悲伤之情。
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
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
译文:但愿汉武帝还能够顾念往日的恩情,为了这,又岂会顾惜黄金不让司马相如为自己作赋呢?
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
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
译文:相如作赋得到了黄金,就喜新厌旧,对卓文君怀有异心了。
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
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
译文:他要聘茂陵一女子为妾,卓文君十分伤心,作《白头吟》以相赠。
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归故林。(归 一作:羞)
东流不作西归水¹,落花辞条归故林²。(归 一作:羞)
译文:从来没有见过东流之水返回西去的,凋零落败的花朵也会重返故林。
注释:¹东流不作西归水:用“不见东流水,何时复归西”的语意。²归故林:重返故林。
兔丝固无情,随风任倾倒。(固 一作:本)
兔丝¹固无情,随风任倾倒。
译文:菟丝本就无情,任风倾倒。
注释:¹兔丝:即菟丝,一种寄生植物,茎细如丝,寄生缠绕在其他植物上。
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
谁使女萝¹枝,而来强萦(yíng)抱。
译文:但菟丝紧紧地缠在女萝上,与它萦抱在一起。
注释:¹女萝:菟丝有时缠在女萝上,比喻男女的爱情。
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
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
译文:自然界的两草尚且如此,人心却不如草那样执著坚定。
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
莫卷龙须席¹,从他生网丝²
译文:不要把龙须席子卷起来,任它落满灰尘,生满蛛网。
注释:¹龙须席:用龙须草编织的席子。²从他生网丝:任它生蛛网。
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
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
译文:暂且留着琥珀枕头,或许彼此还会有相梦的时候。
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
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重回。
译文:覆水难收,弃妾难以重回。
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
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¹
译文:自古以来,至死不相负的爱情,只有青陵台的韩凭及其妻子何氏。
注释:¹青陵台:战国时宋康王所筑造。在今河南商丘。
《白头吟》,传说最初为卓文君所作。司马相如要娶茂陵的女子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才停止纳茂陵女为妾。李白在这首诗里借女子的失宠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无奈。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晨趋(qū)紫禁¹中,夕待金门²诏。
译文:清晨赶赴宫中,晚间往金马门待诏。
注释:¹紫禁:犹言皇宫,皇帝所居之处。²金门:即金马门,汉宫门名。汉代东方朔曾待诏金马门,这里以翰林院比金马门。
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观书散遗帙(zhì)¹,探古穷至妙。
译文:翻看前人的残卷遗篇,探讨古贤的著述穷极奥妙。
注释:¹散帙:即打开书套读阅书籍。帙:书套。
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译文:哪怕只有片言与前人暗合,也不禁掩卷而笑。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青蝇(yíng)¹易相点,白雪²难妙调。
译文:苍蝇点污白玉轻而易举,《阳春》《白雪》却难以找到妙调。
注释:¹青蝇:比喻小人的谗言。盖青蝇遗粪白玉之上,致成点污,以比谗谮之言能使修洁之士致招罪尤也。²白雪:曲名。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因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很少。
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
本是疏散¹人,屡贻(yí)²(biǎn)³
译文:我本是疏懒散漫之人,却多次遭到狭隘之人的嘲笑。
注释:¹疏散:意谓爱好自由,不受拘束。²贻:遭致。³褊促:狭隘。⁴诮:责骂。
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
云天属清朗,林壑(hè)忆游眺。
译文:天高云淡正值秋高气爽,不禁回忆起昔日林壑间的游眺。
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
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
译文:有时清风徐徐吹来,闲倚着栏干我放声长啸。
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
严光¹桐庐溪²,谢客³临海(jiào)
译文:严光在桐庐溪畔垂钓,谢灵运通游天涯海角。
注释:¹严光:字子陵,东汉初隐士。²桐庐溪:即今浙江省桐庐县南富春江,江边有严陵濑和严子陵钓台,传说是严光当年游钓之处。³谢客:即谢灵运,南朝刘宋时的山水诗人,客是其小名。⁴临海:郡名,今浙江临海县。⁵峤:山尖而高叫峤。
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功成谢人间¹,从此一投钓。
译文:何时才能功成身退,从此在烟波间投钓?
注释:¹谢人间:意谓辞别世俗,遁隐山林。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诗歌的开始,使用了虚中带实的手法,概言自己在宫禁中的生活和感受。翰林院、集贤殿都在宫禁中,故言“晨趋紫禁中”。从表面看,又是“紫禁”,又是“金门”,不仅说明职务之重要,还更带有一种显赫的威势、甚至炫耀的口吻。的确,当时翰林供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而又显赫的。据《新唐书·百官志》载,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又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开元二十六年(738)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专掌内命,包括拜免将相、号令征伐诸大事。以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所以当时有“号为内相”或“天子私人”之称。李白夙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宏图,当他被诏供奉翰林时,内心是异常激动的,而且初入宫禁时,他也的确曾为自己所受的殊宠与显赫的地位而自豪。他在《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中曾以自诩的口吻说:“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彤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翰林秉笔回英盼,麟阁峥嵘谁可见?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然而,时隔不久,当李白发现现实并非如此,这种天真浪漫的情绪也就惭惭消沉了。所以尽管这两句诗表面上带有显赫的威势和炫耀的语气,但从“晨趋”与“夕待”两个词中,已向我们暗示了一种投闲置散而又焦虑如焚的心态。可以说“晨趋”、“夕待”也正是李白自入宫禁以来的形象写照。

  接下来具体写投闲置散的读书生活:“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我博览珍秘的群书,深入钻研其中的奥妙所在;如果发现有只言片语恰恰道出心曲之事,便会乐不自持、掩卷而笑。这几句写得轻松自如,可谓一片清机。但是,这种轻闲的读书生活与一个身居翰林供奉之职的人来说,却是极不协调、极不相称的。作为翰林供奉本来所应该做的事,已如前述,而事实上李白入宫之后,只不过被视为文学弄臣,是供奉帝王后妃遣兴愉乐的玩物。这对于李白来说,是痛心的,也更是悲哀的。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青蝇”句本陈子昂《宴胡楚真禁所》诗:“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白雪”句本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这两句在章法上是上承“片言”二字,可以说是“片言”的具体内容。这两句是说:我本来就是爱好自由,无拘无束之人,可每每总是遭到心胸狭隘之人的责骂。这是上承“会心”二字,从古人的至理名言中,领悟到自身遭遇的缘由所在。李白本是性格傲岸,行为放达不拘之人,但是入宫之后,却遭到高力士、张垍等奸臣的嫉妒与谗毁。“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阳冰《草堂集序》),愈来愈受到皇帝的疏远与冷落。李白在《感遇四首》其四中也说:“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洁。巫山赋彩云,郢路歌白雪。举国莫能和,巴人皆卷舌。一惑登徒言,恩情遂中绝。”尽管此时“恩情”尚未完全中绝,但李白早已预感到了。严酷现实的打击,迫使诗人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前程与人格的完善,因而诗歌的下半部分,就着重表白对另一种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或时清风来,闲倚栏下啸。”局促在宫禁之中,整日在嫉妒与谗毁中度日,不仅是对人格的迫害,也是对人性的压抑。此时此刻,诗人不禁回忆起昔日委运自然、遨游林壑的布衣生活。那是何等的惬意: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面对明媚的云天与幽静的林壑,清风徐来,倚栏长啸。一个“闲”字,道出了诗人的心境与大自然相融合的契机所在。

  接下来诗人继续写道:“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这两句反映了李白对严光和谢灵运的企慕,希望自己将来能象他们那样,摆脱世俗的烦恼,寄迹林下,度安闲隐逸的生活。因而诗歌的最后两句说:“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功成身退,是李白为自己设计的人生道路,也是他毕生的生活理想。他早在二十七岁时所写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就表示过:“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其《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诗亦云:“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可以看出,李白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是何等的执着,尽管在遭谗受谤,皇帝疏远的情况下,仍抱定功成然后身退的信念。因而在政治上的期待,暂时战胜了寄迹林下的愿望。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即从李白此时的心态与他初入宫禁时相比,则可以明显看出其心理的变化。上文所引《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诗中,已可以看出诗人当初那种春风得意、喜不自胜的情态。此外,李白在《效古二首》其一中也以相同的情调写道:“朝入天苑中,谒帝蓬莱宫。青山映辇道,碧树摇烟空。谬题金闺籍,得与银台通。待诏奉明主,抽毫颂清风。……快意切为乐,列筵坐群公。光景不可留,生世如转蓬。早达胜晚遇,羞比垂钓翁。”但是此时此刻,诗人已不再是“羞比垂钓翁”,而是希望要在“功成”之后,决绝地表示“从此一投钓”,要像严光那样,远离尘嚣,过着安闲自乐的隐居生活。

  总之,这首诗突出表现了诗人那傲岸不屈、不同流俗的高洁品质,其中有对好佞小人的斥责,也有对自身遭遇及仕途的深深忧虑。尽管诗人此时仍怀有建功立业的愿望,对朝廷也还抱有一线的希望,但此后不久,诗人尚未及“功成”,便愤然离开了朝廷,踏上了自得其乐的布衣漫游生涯。可以说这首诗正是李白在长安为官时期心理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是一首“言怀”之作,像是在同“诸学士”们娓娓而谈。它一反李白所常用的那种奔放的激情与奇特的夸张,而是将眼前之事及心中之想如实地一一道来,在婉转清爽的背后,蕴籍着十分深刻而又复杂的情感。这一特点的形成,与诗人当时所处的地位及其所特有的心理状态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55-356 .

hànlínshūyán怀huáichéngxiánzhūxuéshì--bái

chénjìnzhōngdàijīnménzhào

guānshūsànzhìtànqióngzhìmiào

piànyángǒuhuìxīnyǎnjuǎnérxiào

qīngyíngxiāngdiǎnbáixuěnántóngdiào

běnshìshūsànrénbiǎnqiào

yúntiānshǔqīnglǎnglínyóutiào

huòshíqīngfēngláixiánlánxiàxiào

yánguāngtóngxièlínhǎijiào

gōngchéngxièrénjiāncóngtóudià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