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远祠(cí)¹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译文:惠远祠前蜿蜒着古晋国的青溪,翠绿的萍叶和银白的浪花清澈见底,
注释:¹惠远祠:即晋祠,北宋熙宁中称晋祠为惠远祠。
水上西山如卧屏,郁郁苍苍三十里。(三十 一作:三百)
水上西山¹如卧屏,郁(yù)郁苍苍三十里。(三十里 一作:三百里)
译文:水上的悬瓮山像是卧着的屏风,一派清清苍苍长达三百余里。
注释:¹西山:指晋祠背后的悬瓮山。
中原北门¹形势雄,想见²城阙(què)云烟中。
译文:你这中原的北门气势多么雄壮,云烟笼罩着城阙还能让人想象,
注释:¹中原北门:晋阳是北方重镇,是中原地区的北大门。²想见:想见当时晋阳城巍巍高耸插入云端。
望川亭¹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译文:山上的望川亭看够古今巨变,只留下春风吹起的阵阵麦浪!
注释:¹望川亭:在晋祠圣母殿后悬瓮山巅,北齐时所建。
君不见,系舟山¹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fù)没。
译文:那龙头般的系舟山被砍去龙角,白塔无端被毁,城池惨遭扫荡,
注释:¹系舟山:在太原市北百余里。
薛王¹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zú)
译文:薛王已经投降,人民还在抵抗,屋瓦就是箭头,纷纷飞向敌方!
注释:¹薛王:即刘继元,刘承钧养子,本姓薛,即王位后称薛王,公元979年降宋。
(fén)流决入大夏门¹,府治移著唐明村²
译文:汾河水淹没了晋阳古城,太原府被迫迁到唐明村。
注释:¹大夏门:晋阳城北门之一。太原古称大夏,故名。²唐明村:即唐明镇,今太原市旧城街以北至西羊市一带。
只从巨屏¹失光彩,河洛²几度风烟昏。
译文:自从失去这道屏障的光彩,河洛一带便遭受外族的入侵!
注释:¹巨屏:指晋阳城为北方巨大屏障。²河洛:指中原一带为契丹、金、蒙铁骑蹂躏。
东阙苍龙西玉虎¹,金雀觚(gū)(léng)²上云雨。
译文:想当年宫殿上雕着苍龙玉虎,高耸的金雀直上空中的云雾,
注释:¹苍龙、玉虎:指晋阳城宫殿的雕饰物。²金雀觚棱:喻雕物的精致和建筑的 高大。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译文:不论是民居,还是官府衙门,以及那百余座佛寺道庐,
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译文:花费了多少人力和财力,为什么一把火烧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¹河南往来苦。
译文:到如父老们仍旧对天哭诉,恨当年被掠往河南被遭痛苦。
注释:¹死恨:宋灭北汉后,将太原四万居民从太原迁往洛阳。
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冈。
南人¹鬼巫好禨祥,万夫畚(běn)(chā)²开连岗³。(开连岗 一作:开连冈)
译文:南方人迷信凶兆吉祥,将毁坏的城址开辟成田冈。
注释:¹南人:这句说宋朝统治者讲究迷信。²畚锸:音本叉,指箩筐和铁锹。³开连岗:指来毁灭晋阳城之后,在唐明镇筑太原新城。
官街¹十字改丁字,钉(dìng)破并州渠(qú)²亦亡。
译文:新建的太原将十字街改成丁字路,然而,谁毁坏并州谁就跟着灭亡!
注释:¹官街:宋朝统治者为了钉死太原龙脉,把太原街道建成丁字形。²渠:他,他们,指赵末统治者。
几时却到¹承平了,重看官家²筑晋阳。
译文:什么时候才是太平盛世哟,好让人看到朝廷重建晋阳。
注释:¹却到:等到。²官家:对皇帝的称呼。

  诗的前八句,写作者登上悬瓮山顶的望川享,鸟瞰眼前景色,美不胜收,并引触了深深盼感慨。惠远祠前的晋溪水,从悬瓮山麓汩汩流出,清澈透碧,水中绿萍嫩翠、锦鳞腾跃,掀起了一层层银白色的浪花;溪上的悬瓮山象一座巨大的卧屏,群峰竞秀,气势磅礴,草木葱清,景象万千;这里风景优美,形势雄伟,是中原大地的北大门,当年的晋阳故城就座落在这里,可以想见那巍峨的城阙高耸入云,景象无比壮观。站在望川亭上,回想起这座古城的兴衰变迁,感慨万端,如今眼前所展现出的,只有那千顷沃野上,一层层麦浪在春风中摇曳翻滚,那座悠久的历史故城已经不复存在了。

  接着,次八句,诗人回顾了晋阳故城被赵宋统治者废毁的历史。保宁元年(969),宋太祖赵匡胤率兵进攻北汉,围困晋阳。在外敌入侵时,人民表现出积极御敌、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薜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簇”,就是晋阳人民面对侵略自发抵抗的爱国爱家精神的体现。然而城池被毁,生民被迁,河山虽然依旧形胜,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便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中原北门”毁废后,给中原广大人民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战乱之灾。

  此后八句又从宋朝毁灭晋阳文明古迹的角度予以鞭挞。“阙”指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楼。“觚棱”,殿堂屋角的瓦脊成方角棱形。用“苍龙”“玉虎”“金雀”等词形容之,极显其金碧辉煌、凌云欲飞的景象气势。如此宏伟壮丽的古迹,竟被付之一炬,且将民居尽焚,以致“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往来”二字,概括了数百年来无数人民的辛酸,它不仅鞭挞了宋统治者给山西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山西人民眷念故乡的传统。据传被掳至河南的山西人总不忘岁时回乡祭祀祖先,“往来”时还带些特产以充路资,此亦为晋商之渊源。“南人鬼巫”四句,则矛头直指宋王朝,斥其不重人事,迷信风水,导致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可悲下场。

  末二句乃全诗主旨所在,前面从军事、政治、文化的角度阐述利弊,旨在希望金统治者再振围威,重建晋阳。

  全诗曲折往复,词语慷慨,气势雄放。抒发了强烈反对战争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龙德寿.元好问萨都剌集:凤凰出版社,2011.12:18
2、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1242-1243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惠远祠前蜿蜒着古晋国的青溪,翠绿的萍叶和银白的浪花清澈见底,

水上的悬瓮山像是卧着的屏风,一派清清苍苍长达三百余里。

你这中原的北门气势多么雄壮,云烟笼罩着城阙还能让人想象,

山上的望川亭看够古今巨变,只留下春风吹起的阵阵麦浪!

那龙头般的系舟山被砍去龙角,白塔无端被毁,城池惨遭扫荡,

薛王已经投降,人民还在抵抗,屋瓦就是箭头,纷纷飞向敌方!

汾河水淹没了晋阳古城,太原府被迫迁到唐明村。

自从失去这道屏障的光彩,河洛一带便遭受外族的入侵!

想当年宫殿上雕着苍龙玉虎,高耸的金雀直上空中的云雾,

不论是民居,还是官府衙门,以及那百余座佛寺道庐,

花费了多少人力和财力,为什么一把火烧成焦土!

到如父老们仍旧对天哭诉,恨当年被掠往河南被遭痛苦。

南方人迷信凶兆吉祥,将毁坏的城址开辟成田冈。

新建的太原将十字街改成丁字路,然而,谁毁坏并州谁就跟着灭亡!

什么时候才是太平盛世哟,好让人看到朝廷重建晋阳。

注释

惠远祠:即晋祠,北宋熙宁中称晋祠为惠远祠。

西山:指晋祠背后的悬瓮山。

中原北门:晋阳是北方重镇,是中原地区的北大门。

想见:想见当时晋阳城巍巍高耸插入云端。

望川亭:在晋祠圣母殿后悬瓮山巅,北齐时所建。

系舟山:在太原市北百余里。

薛王:即刘继元,刘承钧养子,本姓薛,即王位后称薛王,公元979年降宋。

大夏门:晋阳城北门之一。太原古称大夏,故名。

唐明村:即唐明镇,今太原市旧城街以北至西羊市一带。

巨屏:指晋阳城为北方巨大屏障。

河洛:指中原一带为契丹、金、蒙铁骑蹂躏。

苍龙、玉虎:指晋阳城宫殿的雕饰物。

金雀觚棱:喻雕物的精致和建筑的 高大。

死恨:宋灭北汉后,将太原四万居民从太原迁往洛阳。

南人:这句说宋朝统治者讲究迷信。

畚锸:音本叉,指箩筐和铁锹。

开连岗:指来毁灭晋阳城之后,在唐明镇筑太原新城。

官街:宋朝统治者为了钉死太原龙脉,把太原街道建成丁字形。

渠:他,他们,指赵末统治者。

却到:等到。

官家:对皇帝的称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作者南渡黄河之前。此年二月,蒙元兵曾围攻太原。宋初对北汉首都晋阳发动围攻,双方伤亡惨重。北汉主刘继元降宋,宋太宗焚晋阳。在故城东北筑新城,即今太原市之前身。元好问登上悬瓮山,眼望晋阳故城,目睹残垣断壁,写下了此首诗。

参考资料:
1、 申维辰.辽金文学第三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01:320
赏析

  诗的前八句,写作者登上悬瓮山顶的望川享,慨瞰眼前景色,美不胜收,并引触了深深盼感慨。惠远祠前的晋溪水,从悬瓮山麓汩汩流出,清澈透碧,水中绿萍嫩翠、锦鳞腾跃,掀起了一层层银白色的浪花;溪上的悬瓮山象一兴巨大的卧屏,群峰竞秀,气势磅礴,草木葱郁,景象万千;这里风景优美,形势雄伟,是中原大地的北大门,当年的晋阳故城就兴落在这里,可以想见那巍峨的城阙高耸入云,景象无比壮观。站在望川亭上,回想起这兴且城的兴衰变迁,感慨万端,如今眼前所展现出的,只有那千顷沃野上,一层层麦浪在春风中摇曳翻滚,那兴悠久的历史故城已经不复存在了。

  接着,次八句,诗人回顾了晋阳故城被赵城统治者废毁的历史。保宁元年(969),城太祖赵匡胤率兵进攻北汉,围困晋阳。在外敌入侵时,人民表现出积极御敌、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薜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簇”,就是晋阳人民面对侵略自发抵抗的爱国爱家精神的体现。然而城池被毁,生民被迁,河山虽然依旧形胜,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便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中原北门”毁废后,给中原广大人民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战乱之灾。

  此后八句又从城朝毁灭晋阳文明且迹的角度予以鞭挞。“阙”指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楼。“觚棱”,殿堂屋角的瓦脊成方角棱形。用“苍龙”“玉虎”“金雀”等词形容之,极显其金碧辉煌、凌云欲飞的景象气势。如此宏伟壮丽的且迹,竟被付之一炬,且将民居尽焚,以致“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往来”二字,概括了数百年来无数人民的辛酸,它不仅鞭挞了城统治者给山西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山西人民眷念故乡的传统。据传被掳至河南的山西人总不忘岁时回乡祭祀祖先,“往来”时还带些特产以充路资,此亦为晋商之渊源。“南人鬼巫”四句,则矛头直指城王朝,斥其不重人事,迷信风水,导致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可悲下场。

  末二句乃全诗主旨所在,前面从军事、政治、文化的角度阐述利弊,旨在希望金统治者再振围威,重建晋阳。

  全诗曲折往复,词语慷慨,气势雄放。抒发了强烈反对战争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龙德寿.元好问萨都剌集:凤凰出版社,2011.12:18
2、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1242-1243
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 7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几日行云¹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mù)。百草千花寒食²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译文:这几天,他像流云飘哪里?忘了回家,不顾芳春将逝去。寒食路上长满了野草闲花。他车马又在谁家树上系?
注释:¹行云:此指所思情郎。²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日。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依依 一作:悠悠)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¹?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译文:泪眼倚楼不断自言语,双燕飞来,路上可与他相遇?纷乱春愁如柳絮,梦中到哪寻他去?
注释:¹泪眼二句:陈廷焯《词则·大稚集》卷一:“‘双燕’二语映首章。”

  这首词从字面看,是描写一女子对她游荡在外的丈夫久久不归既埋怨又难以割舍的缠绵感情。从一开头的“行云何处去”到最后的“梦里无寻处”,女主人公的情感始终在怨嗟与期待、苦闷与寻觅的交织中徘徊。作为一首优秀的闺情词,由于抒情的深刻与典型,往往容易唤起人们更广泛的联想,因而这首词中所抒发的“忠厚缠绵”之情,似乎也概括了更广泛的人生体验。

  词写闺怨。上片以飘荡不归的行云,比作浪子。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这三句是闺中少妇的幽怨之词,表现出她对情郎的惦念。这里以“行云”比喻在外四处游荡的情郎,非常形象贴切。“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春将暮”字面上是指春光将尽,亦指女子的美好年华将逝,这两句为女子的自问自答之词,充满无穷悲叹:美好的春光将要逝去了,而情郎却仍不见归来。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百草千花”,用辞也典丽双关,暗中包括那些招蜂引蝶的女人,颇带鄙薄意识。“香车”,代丈夫的行踪。车子停在谁家树下,意指丈夫在谁处冶游。这样写,既切合女主人公倚楼眺望的情景,又形象鲜明,情思宛转,耐人反复寻味。

  下片则写闺中少妇的孤独与凄苦,她眼含泪水,倚立楼头,不免如痴如呆,独自念念叨叨。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她想到自己的丈夫在外纵行放荡,心中是多么的悲伤呀。“泪眼”写其忧伤;“倚楼”写她对丈夫的盼望;“频独语”三字,把女主人公那种伤心欲狂的精神状态清晰地刻画出来。“双燕”两句是她的询问,她频频问那归来的双燕是否见到自己的夫君。燕子无情,怎听得懂她的言语,这一问极写女主人公之痴。

  “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问燕燕无语,这令她多么惆怅,多么悲痛,心中那春愁顿时如柳絮一般,凌乱无序。这里词人以柳絮喻愁,将无形之愁具体化,极写其纷乱。“悠悠梦里无寻处”,既然他不归,她又那般惦念着他,那么便到梦里将他寻觅吧,但梦却那般悠长,令她茫然而不得寻觅。这最后两句写得千回百转,情意缠绵,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哀怨与痴情。

  这首词连用了三个问句:“几日行云何处去?”“香车系在谁家树?”“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一次比一次问得更迫切,从而描绘出女主人公越到后来越濒近绝望的心情。这是一种层层加码式的手法。双燕尚懂得归来而人却不知,离愁被春光撩拨得像悠悠扬扬的柳絮,漫天飞舞,使你在梦里也觅不到踪迹。作者以轻灵缥缈之笔写朦胧梦境,怨而不怒,蕴藉深婉,可谓别开新境。

参考资料:
1、 蔡厚示,黄拔荆著.南唐二主暨冯延巳词传李璟、李煜、冯延巳: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4
2、 (清)朱孝臧编选;思履主编.宋词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44
3、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29
4、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08:154-155

quèzhī ·xíngyúnchù

féngyán dài 

xíngyúnchù wàngquèguīlái dàochūnjiāng bǎicǎoqiānhuāhánshí xiāngchēzàishuíjiāshù 
lèiyǎnlóupín shuāngyànláishí shàngxiāngféngfǒu liáoluànchūnchóuliǔ mèngxúnchù  (zuò yōuyōu )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胡马嘶(sī)风,汉旗¹翻雪,彤(tóng)²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一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³。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译文:北方的骏马迎着烈风嘶叫,大宋的旗帜在雪花里翻搅,黄昏时天边又吐出一片红艳的晚霞,夕阳从一竿高的地平线低低地投射着残照。苍老的枯林连接着天空,无数的山峦重叠耸峭,暮色中走遍漫漫平沙处处皆衰草。幽静的馆舍上星斗横斜,无眠的夜实在难熬。灯芯凝结出残花,相思徒劳。鸭形的熏炉里香雾浓郁缭绕,蜡烛淌泪像冰水凝晶,夜色沉沉总难见霜天破晓。
注释:¹汉旗:代指宋朝的旗帜。²彤云:红云,彩云。³老:残。⁴香鸭:鸭形香炉。
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长记小妆¹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²,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译文:总记得淡淡梳妆才完了,别宴上杯酒尚未饮尽,已引得离情翻涌如潮。醉里的秋波顾盼,梦中的幽欢蜜爱,醒来时都是烦恼。算来更有牵惹情怀处,怎忍细思量、她附在耳边的情话悄悄:“啥时能跃马归来,还能认得迎门的轻柔欢笑!”
注释:¹小妆:犹淡妆。²秋波:形容美人秀目顾盼如秋水澄波。《青门饮》,词调名,始见于时彦、秦观词。

  此词为作者远役怀人之作。词的上篇纯写境界,描绘作者旅途所历北国风光,下篇展示回忆,突出离别一幕,着力刻绘伊人形象。

  本词上片开始几句,作者将亲身经历的边地旅途情景,用概括而简练的字句再现出来。“胡马”两句,写风雪交加,呼啸的北风声中,夹杂着胡马的长嘶,真是“胡马依北风”,使人意识到这里已离边境不远。抬头而望,“汉旗”,也即宋朝的大旗,却正随着纷飞的雪花翻舞,车马就风雪之中行进。“彤云”两句,写气候变化多端。正行进间,风雪逐渐停息,西天晚霞似火,夕阳即将西沉。“一竿残照”,是形容残日离地平线很近。借着夕阳余晕,只见一片广阔荒寒的景象,老树枯枝纵横,山峦错杂堆叠;行行重行行,暮色沉沉,唯有近处的平沙衰草,尚可辨认。

  “星斗”以下,写投宿以后夜间情景。从凝望室外星斗横斜的夜空,到听任室内灯芯延烧聚结似花,还有鸭形熏炉不断散放香雾,烛泪滴凝成冰,都是用来衬托出长夜漫漫,作者沉浸思念之中,整宵难以入睡的相思之情。

  下片用生活化的语言和委婉曲折的笔触勾勒出那位“宠人”的形象。离情别意,本来是词中经常出现的内容,而且以直接描写为多,作者却另辟蹊径,以“宠人”的各种表情和动态来反映或曲折地表达不忍分离的心情。

  “长记”三句,写别离前夕,她浅施粉黛、装束淡雅,饯别宴上想借酒浇愁,却是稍饮即醉。“醉里”三句,写醉后神情,由秋波频盼而终于入梦,然而这却只能增添醒后惜别的烦恼,真可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了。这里刻画因伤离而出现的姿态神情,都是运用白描和口语,显得宛转生动,而人物内心活动却从中曲曲道出。

  结尾四句,是作者继续回想别时难舍难分的情况,其中最牵惹他的情思,就是她上前附耳小语的神态。这里不用一般篇末别后思念的写法,而以对方望归的迫切心理和重逢之时的喜悦心情作为结束。耳语的内容是问他何时能跃马归来,是关心和期待,从而使想见对方迎接时愉悦的笑容,于是作者进一层展开一幅重逢之时的欢乐场面,并以充满着期待和喜悦的心情总收全篇。

  这首词写境悲凉,抒情深挚,语言疏密相间,密处凝炼生动,疏处形象真切。词中写景写事笔墨甚多,直接言情之处甚少。作者将抒情融入叙写景事之中,以细腻深婉的情思深深地感染读者。

qīngményǐn ·chǒngrén

shíyàn sòngdài 

fēng hànfānxuě tóngyúnyòu gān竿cánzhào liánkōng luànshānshù xíngjìnshāshuāicǎo xīngdǒuhéngyōuguǎn mián dēnghuākōnglǎo nóngxiāng bīngnínglèizhú shuāngtiānnánxiǎo 
chángxiǎozhuāngcáiliǎo bēiwèijìn huái怀duōshǎo zuìqiū mèngzhōngzhāo dōushìxǐngshífánnǎo liàoyǒuqiānqíngchù rěnliáng ěrbiāncéngdào shènshíyuèguīlái rènyíngménqīngxiào 
双脸,小凤战蓖金飐艳。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双脸¹,小凤战蓖(bì)²金飐(zhǎn)³。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译文:啊!多么漂亮的脸蛋啊!饰有彩凤的小篦子别在头上,闪着金光。她穿着旧日的舞衣,因风停息舞衣若无力般地下垂着,青白色与浅蓝色互相掩映。
注释:¹双脸:两鬓。²小凤战蓖:精细的彩凤绘在蓖子之上。战蓖,即蓖子,疑是如蓖子形的首饰。篦:梳头的工具,比梳子齿密。³金飐艳:金光闪闪,艳丽耀眼。飐,风吹浪动也。⁴敛:收敛,引申为停歇。⁵藕丝:颜色之一,指青白色,这里借代为衣裙。⁶秋色:浅蓝色。
锦帐绣帷斜掩,露珠清晓簟,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
锦帐绣帷¹斜掩,露珠清²晓簟(diàn),粉心黄蕊花靥(yè)³,黛眉山两点。
译文:锦绣的帷帐半掩着门窗,窗外的露珠使簟席更觉得清凉。她仍然戴着红心黄蕊色的花靥,眉间涂的黛色如两条远山。
注释:¹绣帷:绣花帷幕。²清:使簟席清凉,形容词使动用法。³花靥:妇女面上的妆饰物。

  这首词与《归国遥·香玉》一样,也是写美女形象的,两阕的表现手法也一致。只是《归国遥·香玉》写的是春天,而《归国遥·双脸》写的是秋天。 第一句:“双脸。”人们看一个女子,大约首先都是看她的脸。而这一眼就美得人惊讶。只此二字,竟来不及仔细地形容。固然这是词律的要求,但他妙就妙在他的选字。手法虽相同,但在具体的写法上,却又和《归国遥·香玉》有异。那阕是首先写对她的总体的感觉,而这里则是先着眼于脸这一点。这就是大家的手笔,绝不重复自己。

  第二句由脸而及首饰。而将第三四两句合写服饰。又与《归国遥·香玉》有别。首饰和那阕的一样,故较为简单,这次头上的凤钗不是玉而是金的,自然凤口中也衔着宝石的流苏;它在头上不停地颤动着,这就使人物也生动了起来。古时妇女的头上还会插上一些梳子、篦子,那也许是金的,故他这里着了一个“艳”字,那是金光闪闪的。

  第三句“舞衣”,点出了词中的主人公是个舞妓或侍姬的身份。“舞衣无力风敛”,这是形容她舞罢的样子。舞衣因停止了舞蹈,无风而自敛,若无力般地垂着。自然,这“无力”也可以是写舞女的娇慵。这一场舞,使她用尽了浑身的气力。还有一层意思是她穿上了昔日的舞衣,然而因为无须舞了,这舞衣也和人一样,因情绪的低落而无力地垂着。从整个词读来,似乎更应是这后者。她此时的穿着旧时的舞衣,是忆旧,也是惋惜。今日无可舞者,司马迁说:女为悦己者容。无可舞者,也就是无可悦的了。司马迁同时相并的还有一句是:士为知己者用。故这二者的情愫是可以相通的。“舞衣无力风敛”,旧愁新怨都从这一打扮上透露了出来。无力,是说舞衣质地的极其轻薄,仿佛不能自持,故而经风一吹,都紧紧地贴在了身上,显出了窈窕的身子和飘飘欲仙的姿势。同时,也是衣著者的慵态。读来未免楚楚动人。最后说明了衣服的质地是如藕丝织成的那样轻薄,而颜色则是金黄色的。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故以黄色为秋色。这舞衣质地之美,与衣著者的无力之神态,这就做成了一种不和谐的美,它透露出的消息,决不是快乐而是忧伤。这忧伤不论是出之于外力还是发自于自己,总之,读得人满是愀心的疼痛。

  下片,同样是全景式的描写:因为秋凉了,故而把竹帘换成了锦帐绣帏,然而同低垂的帘子一样,它也无需撩开,故而仍任它们自在地斜斜的掩着。写出室中人一幅百无聊赖的样子。晓则晓矣,说什么“清晓”,这是从人的心理上过渡来的。天光了,这个早晨却是这样的清冷。因为帘子半撩着,所以也看得见早晨外面的露珠,不知怎地,让人由露珠而感到她那床上垫着的篾簟子,一定也是冰凉的。这都是极写她的孤寂。

  末二句,可谓伤心已极之句。人没有来,然而她仍然盛妆着。将一张粉脸,打扮得如花一样,粉心、黄蕊、眉山,这都是当时的时样打扮。下文词人没有说。然而其实他通首都说了,纵然打扮得再美,也不过是再一次的重复昨日而已。因而,此情却极其可悯。

  其实,温庭筠虽然在字面上写得极其香艳,而实际上,内里却又是极其悲凉。外热而内冷。他是在将美撕毁给人看,所以他所写的实际是一曲悲剧,是脂粉中的不和谐音。

guīguóyáo··shuāngliǎn--wēntíngyún

shuāngliǎnxiǎofèngzhànjīnzhǎnyànfēngliǎnǒuqiūrǎn

jǐnzhàngxiùwéixiéyǎnzhūqīngxiǎodiànfěnxīnhuángruǐhuādàiméishānliǎngdiǎn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榴枝婀(ē)(nuó)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译文:碧绿的石榴树婀娜迎风,鲜红的石榴像挂满灯笼。里面有一层透明的薄膜,白玉般的石榴子鲜美齐整。
注释:石榴: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是从西域引进中原的。
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
可羡(xiàn)¹瑶池碧桃树,碧桃²红颊(jiá)一千年。
译文:瑶池的碧桃树有什么值得羡慕,哪比得上石榴树扎根民众。碧桃虽美结果要经千年,石榴每年都能带来农家小院的笑声。
注释:¹可羡:何羡,岂羡。²碧桃:传说中长于仙山的异树。

  石榴是美丽女子与纯洁爱情的象征,诗人盛赞了婀娜的榴枝、繁富的榴实、轻盈的榴膜、鲜丽的榴子,表现了自己的爱慕之情,然而尽管石榴比碧桃还要美丽娇艳,却也无法红颜“一千年”。《石榴》既是生命的挽歌也是爱情的悼亡诗。“榴”字凡四叠,分别写其枝、实、膜、子,突出了石榴的美艳,读来春风扑面,不独上下句复辞,联内亦复辞。“碧桃”联袂而出,深叹人间红颜易逝,唯有深藏于心底的真诚与美好的情感才真的可以“碧桃红颊一千年”。

  在艺术特色上,此诗运用了复词重言的手法,从而使节奏回环,词脉婉曲。李商隐写过许多这样的诗。有同步往复的,如“一弦一柱思华年”,“此花此叶长相映”。有同句双步往复的,如“一夕南风一叶危”,“半留相送半迎归”。这种同句不同音步的重叠往复,又可以组成对仗的一联,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画堂西畔桂堂东”;“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还有同联内前后一次单复的,“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还有同联前后蝉联的,如“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也有同一联前后句首尾衔顾,使回环增大,涵盖全联的,如“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回肠九回后,犹有剩回肠”。惟独这《石榴》一首诗内多次连环回复,大小回环相套,读来意韵连绵,回味无穷,绕梁三日,挥之不去。

参考资料:
1、 王红军.李商隐诗复叠辞格之美[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第4期).
2、 郭清扬.石榴[J].青少年日记(小学版),2016,(第12期)

shíliú

shāngyǐn tángdài 

liúzhīēnuóliúshífán liúqīngmíngliúxiān 
xiànyáochítáoshù táohóngjiáqiānnián 
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诏报蕃臣。
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诏¹报蕃(fān)臣。
译文:刚刚奔波万里回来报奏君主近况,很快就拿着君主的诏书出使西蕃。
注释:却使:回使,报使。¹天诏:天子诏书。
本是诸生守文墨,今将匹马静烟尘。
本是诸生¹守文墨,今将匹马静烟尘²
译文:本来一介与文墨相伴的儒生,如今率领千军万马平定边地战乱。
注释:¹诸生:儒生。²烟尘:边境的烽烟战尘。
旅宿关河逢暮雨,春耕亭障识遗民。
旅宿¹关河逢暮雨,春耕亭障²识遗民³
译文:夜宿关河,恰逢暮雨潇潇,认出在边塞堡垒处春耕的是曾经的大唐百姓。
注释:¹旅宿:旅途夜宿。²亭障:边塞的堡垒。³遗民:沦陷区的百姓。
此去多应收故地,宁辞沙塞往来频。
此去多应收故地,宁辞¹沙塞(sài)²往来频。
译文:这一次前往应多多收复故地,哪里会推辞边塞的频繁往来。
注释:¹宁辞:哪里会推辞。²沙塞:沙漠边塞。

sòngchángshìquè使shǐ西fān--wéiyīng

guīzòushèngcháoxíngwànquèxiántiānzhàobàofānchénběnshìzhūshēngshǒuwén

jīnjiāngjìngyānchén宿guānféngchūngēngtíngzhàngshímín

duōyīngshōuníngshāsāiwǎngláipí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