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居苦羸疾,谁与破愁颜。世态浮云外,交情暮两间。
深居苦羸疾,谁与破愁颜。世态浮云外,交情暮两间。
襟怀期齐月,胸次要全山。梦寐神峰久,何时恣往还。
襟怀期齐月,胸次要全山。梦寐神峰久,何时恣往还。

bìngzhōngzhāishīzhòngyùn--ān

shēnléishuíchóuyánshìtàiyúnwàijiāoqíngliǎngjiān

jīn怀huáiyuèxiōngyàoquánshānmèngmèishénfēngjiǔshíwǎnghái

安熙

安熙

安熙(公元一二六九年至一三一一年)字敬仲,号默庵,藁城人。生于元世祖至元六年,卒于武宗至大四年,年四十三岁。少慕刘因之名,欲从之游。因没,不果,乃从因门人乌冲问其绪说,尊信力行。家居教授,垂数十年;四方来学者,多有成就。熙作有默庵集五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 7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薄露初零,长宵(xiāo)共、永昼分停¹。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yíng)。芝兰²为寿,相辉映、簪(zān)(hù)³盈庭。花柔玉净,捧觞(shāng)别有娉(pīng)
注释:¹分停:平分。²芝兰:香草,喻指佳子侄。³簪笏:官吏所用的冠簪和手板,这里指代众高官。⁴娉婷:此指美女。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鹤瘦松青¹,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²声名。东山高蹈(dǎo)³,虽卿(qīng)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注释:¹鹤瘦松青:鹤鸟寿长谓之仙鹤,松柏常年青翠,故合用为祝寿之辞。²日下:指京都。³东山高蹈:一则以隐居会稽东山的晋人谢安比喻寿主;二则寿主晁补之之原籍齐州,即今山东一带。在宋朝,人们习惯地把齐州一带叫做东山、东郡或东州。谢安,字安石。⁴苍生:指百姓。

  此词从明抄本《诗渊》录出,原词注明作者“宋李易安”,是近年发现的,孔繁礼《全宋词补辑》收之。

  这是一篇寿词,虽然也极尽褒誉,但却流露了忧国忧民之志,蕴含着一股壮气豪情。

  上片交代时间地点、场面气氛,词清句丽,风格典雅。“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是指:正当薄露刚开始洒落,夜晚与白昼长短完全相同的这个不同一般的时候;处身环水而起、高耸入云的楼阁亭榭之内,宛如来到了传说中的蓬莱、瀛州海上仙岛。“长宵共永昼分停”句中的“分停”,即“停分”,中分之意;一年之中只有春分、秋分这两天是昼夜所占时间相等,古人称这两天为“日夜分”。这里并未指明是春分还是秋分,从“薄露初零”看,似是仲秋之月的“秋分”,固为秋天到来,暑气渐退,昼热夜冷,容易有露水;然而再从下文馈礼中有兰花来看,或许是仲春之月的“春分”;当然如果“芝兰为寿”中的“芝兰”仅作为一种象征高雅来说,只能认为是虚写,而“薄露初零”却是实况描述,所以很可能是秋分时候。

  “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写的是友人在做寿,词人及众嘉宾来贺:大家献上了淡雅清香的兰花和益寿延年的灵芝,拜寿的人们簇拥着寿星老人一时间充塞了往日幽静的庭院,其中也不乏尚称风雅的达官贵人,他们的鲜明的服色、佩饰与名士清儒的布衣潇洒相辉映。寿筵开始了,气氛自是十分炽烈,但词作者却避开这些必然现象,笔下一滑,转向了筵席间穿梭般飞去飘来为客人倾酒捧觞的侍女们,“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之句,是作者从活动的大场面中捕捉的一个迷人的动作:她们像花一般柔媚,像玉一样晶莹,双手捧觞穿行席间向客人劝酒,翩翩风姿令人开怀一醉,表达了主人待客之真诚。上片寥寥数语,便将良辰、美景、主贤、宾嘉之乐都烘托纸上了。

  下片是对寿者的祝愿之词,尾句显示出作者爱国爱民的心愿,写得委婉、曲折、含蓄、脱俗。“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先以两个比喻句起兴,再引出直面的颂扬:愿您体魄健壮如鹤之清癯矍铄,如松之耐寒长青,愿您精神光照万物与朗朗秋月竞比光明;您的品德学问历来是独领风骚、名噪京城。至此便将一位德高望重、受人景仰的典范人物的形象勾画了出来,下面“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仍是溢美之辞,仍是使用比喻手法,但却因借用现成典故,便将内容表达更进一步、更深一层。“东山高蹈”,用的是晋代文学家、政治家谢安的故事。谢安,字安石,才学盖世,隐居东山,后应诏出仕,官至司徒。后人因以“东山”喻隐居之士;高蹈,在此也指隐居生活。该句是说:谢安隐居东山,却蜚声朝野,光耀无比,虽为王侯卿相,哪一个比得上他!以谢安隐居东山称比筵上的寿诞主人,可谓臻于至极了。尾句十分精彩,继续以谢安相比,赞誉、推崇之中加进了激励,且注入了以生民为重、迅速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急切心情,真是一句千钧:“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安石在东山隐居不肯应诏出仕之时,时人发出了“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叹惋,词人就该语加以引发以激励眼前这位名士:您一定要像谢安一样快快挺身出仕,揭露奸佞误国,挽救在战乱中受尽蹂躏折磨的黎民。易安居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使这首以祝寿为内容的词作在主题思想上得到了升华。

xīn ·chūlíng

qīngzhào sòngdài 

chūlíng chángxiāogòng yǒngzhòufēntíng ràoshuǐlóutái gāosǒngwànzhàngpéngyíng zhīlánwéishòu寿 xiānghuīyìng zānyíngtíng huāróujìng pěngshāngbiéyǒupīngtíng 
shòusōngqīng jīngshén qiūyuèzhēngmíng xíngwénzhāng chíxiàshēngmíng dōngshāngāodǎo suīqīngxiāng wéiróng ānshí yàotiānxiàcāngshēng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¹,开府南服²,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méi)³。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suī)庙及颜杲(gǎo)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译文:早先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鲁郡公在南剑州地方设立办事机构,我以普通老百姓身份投军在他麾下。第二年,在漳江边上与他分手。又过了一年,鲁郡公因事路过张睢阳庙和颜杲卿驻军处常山一带,慷慨悲歌,终于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如今他的遗诗都留在人间,可以为证。
注释:西台:在今浙江桐庐西富春山,与东台对峙,相传为东汉隐士严子陵垂钓之处,又名钓台。恸(tòng):极悲哀。¹唐宰相鲁公:明谓唐颜真卿,实指文天祥。²开府南服:在南方设立办事机构。³湄:水边。⁴张睢阳:即张巡。安史之乱时,起兵雍丘拒叛军,守睢阳达数月,终因粮绝城破遇害。⁵颜杲卿:颜真卿从兄。安史之乱时,与其子守常山,设计擒杀安禄山部将李钦凑等,受唐玄宗嘉许。后城破遇害。⁶卒:最终。⁷不负其言: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⁸从之游:追随张、颜的忠魂游于黄泉,即壮烈殉国。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余恨死无以藉手¹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xiè),云岚(lán)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pái)(huái)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²。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³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译文:我遗憾一死之后只能空着两手见鲁郡公于地下,幸而还偏偏记得与他分别时的言语,每当我想到这些情景时,就会在梦中重温一遍。有时遇到山水林池台榭及云霞草木,与我们分手时的情状恰巧相像时,就会令我徘徊流连仔细察看,悲痛异常而不敢哭泣。三年之后,我经过吴县。吴县是鲁郡公早年办公的府治所在地,对着姑苏台第一次为鲁郡公痛哭。又四年之后,我在越王台再次为他痛哭。又过了五年即到今天,我在严子陵钓台又设祭大哭。
注释:¹无以藉手:谓对国事没有贡献。藉手,手中的凭藉。²姑苏:今江苏苏州吴中区。³夫差之台:即姑苏台,在今苏州西南姑苏山上,传为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建。⁴越台:即大禹陵,在今浙江绍兴东南会稽山上。⁵子陵之台:即西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¹江涘(sì)²。登岸,谒(yè)子陵祠³;憩(qì)祠旁僧舍,毁垣(yuán)枯甃(zhòu),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yú),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yú);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tòng)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yè)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juàn)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yǎn)(yì)(bó),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zhòu)¹⁰焉食?”歌阕(què)¹¹,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jiè)¹²。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qì)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hé)¹³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译文:昨天,我与友人甲、乙、丙相约好第二天聚会。中午,雨还没停,我们在江边雇了条船;然后上岸,瞻仰严子陵祠堂;又在祠堂旁边僧房内休息。但见坏墙枯井,好像进入坟墓当中。回到船中,与船夫一道置办了祭祀用具。过了一会,雨停下,我们登上西台,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后下拜,跪下行礼。祝诵完毕后,又大哭三声,然后再下拜,起立。这时我又想起自己年轻时,经过这里一定要来祠堂瞻拜。起初来的时候,是跟随先父一起来的。如今我也快要老了,面对山河大地,风云人物,依恋不舍,如有所失。于是又对着东方哭拜不止。这时,有云从南边飘来,阴湿郁结,云气罩住了树林,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气氛。我用竹如意敲着石块,演奏楚歌来招他的魂,歌词是:“魂灵啊,你早上要飞往何方?晚上不要归来,因为关塞一片昏黑。你化为朱鸟虽然有了嘴,却能吃到什么?”歌毕,竹如意与石块俱已碎裂了,于是大家就相互感叹。我们又登上东台,抚摸青石,然后回到船中休息。船夫方才因我痛哭过而感到惊奇,说:“刚才有巡逻船在此经过,我们何不移舟别处?”因此移船到河中心,设酒举杯相劝,各自作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傍晚,雪飞风寒,舟中不可久留,就上岸住到乙家。夜里再次写诗怀古。到了第二天,风雪更大了,我就与甲在江边分手,仅与丙两人一同归去。走了三十里,又隔了一夜才到家。
注释:¹买榜:雇船。榜,船桨。²江涘:江边。³子陵祠:在西台下,北宋范仲淹所建。⁴甃:砖砌的井壁,这里借指井。⁵祝:敬悼。⁶弱冠:二十岁。⁷先君:亡父。⁸睠:同“眷”,怀念。⁹渰浥浡郁:云气蒸腾的样子。¹⁰:鸟嘴。¹¹阕:终了,完结。¹²感唶:感叹。¹³盍:何不。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¹;既济,疑有神阴相(xiàng)²,以著³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译文:这以后,甲寄来书信与赋别的诗歌,信中说:“这天风急浪高,船夫拼命摇橹,耽搁了很久才渡过河。过河之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我说:“唉!自从阮籍死后,空山之中已有千余年没有哭声了。这事是否有神灵相助当然不能确知,但这次聚游确实是件壮举。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实在是很可悲的。”我曾经想模仿司马迁作《秦楚之际月表》的体例作《季汉月表》。现在也许没有人能了解我的用心,但后代人一定会了解我的用心。这里我应当把此事记下来,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将来把它附在记载季汉事迹之后。
注释:¹济:渡河。指渡过富春江。²阴相:暗中相助。相,帮助。³著:显示。⁴阮步兵:即阮籍,字嗣宗,曾任晋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⁵良:诚然。⁶宜得书:应该记录下来。书,写。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huì)¹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²云。
译文:今天是先父登严子陵钓台后的第二十六年。先父名某字某,他登台那年是乙丑年。
注释:¹讳某:名某。古人避直称尊长之名,叫“讳”。²乙丑: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岁次乙丑。

  南宋丞相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杀后八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谢翱与其友人登西台祭之,并作此文以记其事。文章以唐代忠烈之臣颜真卿隐喻文天祥,以张巡、颜杲卿在安史之乱中奋力守卫睢阳常山城陷而惨遭杀害隐喻文天祥的英勇就义,通过对文天祥殉国的祭奠哭悼,展现了文天祥义无反顾的爱国之志,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英雄殉难的悲恸之情。全文寄意幽深,托辞婉曲,为避元朝统治者的文网,用语多隐蔽,但悲哀沉痛、泣血吞声之情,不能自掩。

  这是一篇缅怀抗元英雄、高扬民族正气的记叙性散文。文章是文天祥就义多年之后所写,作者情感因长期积淀,历久弥深;加之在元人的高压统治之下,有许多话不敢明言,内心极度压抑,一旦形诸文字,愈觉悲壮动人。在文中,作者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三哭”,来展示这种情感:始哭于姑苏夫差之台,是因为文天祥曾在苏州开府执事,他的临难死节,也在始哭的这一年;继哭于会稽越王之台,因为当年文天祥奉命使元,经过越王台,曾为勾践兴越灭吴事迹而赋诗述志;又哭于子陵之台,表明文天祥对严子陵这位古人高风亮节的无比景仰之情。

  谢翱的拜祭是对殉国英雄的哭悼,而且是在元人统治下的元朝哭悼一个反元的宋国将士,这既需要一定的勇气,而且还冒着杀头的危险。哭殉国英雄, 其实质是在哭已亡的故国。所以,谢翱的哭悼,自有他的为时为地为环境所限的特色。谢翱的恸哭基本上是无法出声,是尽量避免让外人听到,是自己的心灵在独自泣血。元朝建立后,统治大网铺天盖地,统治者对民众防范甚严,以防故国人民起反抗之心。就在谢翱在西台对文天祥进行哭悼时,“适有逻舟之过也”,可见形势之险恶。险象环生的环境决定了文章行文上的扑朔迷离,出语时的欲说还休。被奠者为谁,并不明示,而托名为唐宰相鲁国公颜真卿,通篇以无特指的“公”指代,绝不提文天祥的名字;同往西台者为谁,也不明示,而只是以甲、乙、丙代替。愈是扑朔迷离,愈能表现出情感的深切绵长。所以,谢翱的拜祭基本上是对形式竭尽完备之能事,而且对整个拜祭过程述说得极为细致,如哭悼分祭前、祭中、祭后三个层次,祭前又可分邀约和探路两个小层次。

  “先是一日”,即与友人邀约,不是暂时凑和,以表悼祭专诚;当天在风雨凄厉中先行探路,以备不测,在“毁垣枯甃,如入墟墓”中确证无元兵出入,“还,与榜人治祭具”,一个“还”字充分体现了拜祭者的心机缜密细致。然后进入正式的哭祭过程的描写,文词简略而又情浓意切。号恸再三, 跪拜有二,极备祭礼之程序。念及故人,念及自己,念及故国,“眷焉若失”、“泣拜不止”, 感情达到了悲怆的地步。而此时,就感到“有云从南方来”,仿佛阴云有意,万物同悼,越发让人感觉到情之深、意之浓。而“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魂,则是悲怆到了欲绝的地步。竹石都碎了,殉国英雄也玉石俱焚,现实让人无可奈何,绝望到了无所希望。“榜人”的惊问和“移榜中流”的建议,构现出险象环生的环境。两次风雪描述,渲染了氛围,景中传情,表现了作者凄冷的悲心。薄暮舟中赋诗,夜复赋诗,又凡两次,则以诗情添浓了文情。奠后四人相别交代一笔不苟,但“与丙独归”,具体归处,又显得吞吐迷茫。行文之迷茫则折射出时局之险恶。“甲”渡江疑有神助的感觉是心灵的幻觉,反转来透现出哭悼之情的精诚深挚。别后的“甲”书引起作者的悲慨:“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这次西台恸哭正是承响于阮籍。阮籍于晋代魏的险局中,佯狂烂饮,“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迷狂的行为方式包含着悲恸深沉的意识。谢翱正是引阮籍为同调,于千载之前找到自己的知音,表达了一腔愤激情绪。对于“神之助”,作者居于可信可疑之问,但视“兹游亦良伟”,因为这次哭奠祭悼的是民族英灵,作者及其友人又情尽意满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作者试图摹仿司马迁著《季汉月表》,撰《季宋月表》,以示宋亡,正统已绝,再次表现了他强烈的民族立场。尽管血沃中原,腥风四起中,“今人不有知余心”,怀着深深的寂寞感,但放眼未来,“后之人必有知余者”,情绪复归于坚定昂扬。作者对未来仍充满期待。

  对文天祥铭心刻骨的悼念和对元统治血腥专制环境的怵惕,这一对巨大矛盾,规定了这篇文章艺术上独特的表现形式,欲言又止,欲吐还休,隐晦曲折。这种“春秋笔法”更有助于表现作者悲恸情绪和民族精神。承题旨之“哭”,数反其言,使人悲不自胜。托名汉唐,隐姓匿名,不书元之年号,唯以甲子称之,等等,都表现了作者的难言隐衷和决不臣服元朝的鲜明立场。行文风格堪称沉郁顿挫,一字三叹,痛泪激溅满纸,铁钩银勒,成就了这篇声泪交并的泣血之作。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531-1534
2、 田桂香.心灵的独自泣血——读谢翱的《登西台恸哭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0(12):67-68
3、 吴功正.声泪交并的泣血之作——谢翱《登西台恸哭记》鉴赏.名作欣赏,1991(3):87-88

dēng西táitòng

xièáo sòngdài 

    shǐ réntángzǎixiànggōng kāinán cóngróng míngnián biégōngzhāngshuǐméi hòumíngnián gōngshìguòzhāngsuīyángmiàoyángǎoqīngsuǒchángwǎngláichù bēikāngkǎi yánércóngzhīyóu jīnshīzài kǎo 

    hènshǒujiàngōng érbiéshí měidòngniàn mèngzhōngxúnzhī huòshānshuǐchíxiè yúnláncǎo suǒbiézhīchùshíshìxiànglèi páihuáipàn bēigǎn yòuhòusānnián guò  gōngchūkāijiùzhì wàngchāizhītáiérshǐgōngyān yòuhòunián érzhīyuètái yòuhòuniánjīn érlíngzhītái 

    xiānshì yǒurénjiǎ ruòbǐngyuē yuè宿ér  wèizhǐ mǎibǎngjiāng dēngàn líng pángsēngshè huǐyuánzhòu  huán bǎngrénzhì  zhǐ dēng西tái shèzhǔhuāngtíng zàibài guì zhù háoértòngzhěsān zàibài  yòuniànruòguànshí wǎngláibàixià shǐzhì shìxiānjūnyān jīnqiělǎo jiāngshānrén juànyānruòshī dōngwàng bài yǒuyúncóngnánlái yǎn lín ruòxiàngzhùbēizhě nǎizhúshí zuòchǔzhāozhīyuē  húnzhāowǎng guīláiguānsàihēi huàwéizhūniǎoyǒuzhòuyānshí  què zhúshísuì shìxiàngxiànggǎnjiè dēngdōngtái cāngshí huánbǎngzhōng bǎngrénshǐjīng yún  shìyǒuluózhōuzhīguò zhū  suìbǎngzhōngliú jiǔxiàngzhǔ wéishīsuǒ  xuězuòfēnglǐn liú dēngàn宿jiā shīhuái怀 míng fēngxuě biéjiǎjiāng bǐngguī xíngsānshí yòuyuè宿nǎizhì 

    hòu jiǎshūbiéshīlái yán  shìfēngfānshǐ jiǔérhòu  yǒushényīnxiàng zhùyóuzhīwěi  yuē   ruǎnbīng kōngshānshēngqiěqiānnián ruòshénzhīzhùzhī rányóuliángwěi wéiwényīn chéngbēi  chángfǎng仿tàishǐgōngzhù hànyuèbiǎo   qínchǔzhī  jīnrényǒuzhīxīn hòuzhīrényǒuzhīzhě shū zhī hànshìhòu 

    shí xiānjūndēngtáihòuèrshíliùnián xiānjūnhuìmǒumǒu dēngtáizhīsuìzàichǒuyún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天地空搔(sāo)¹,频抽白玉簪(zān)²
译文:站在楼头望着残破的天地,忧国忧民一筹莫展竟使人焦虑得不断地在抽拔着头上的白玉簪。
注释:¹空搔首:一筹莫展,搔头也无法解决问题。²白玉簪:戴朝冠时用来插定发、冠的器物。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皇舆(yú)¹三极北²,身事五湖³南。
译文:想到君王乃是在这三极以北,而我却飘泊在五湖之南,难以报效国家。
注释:¹皇舆:国君所乘的高大车子,多借指王朝或国君。²三极北:东西南三极之北。地有四极,长安在北面,故称。³五湖:指洞庭、青草、具区、兆滆、彭蠡五个湖泊。五湖南,写自身所在,远离京都,难以报效国家。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
恋阙(quē)¹劳肝肺²,论³材愧杞楠
译文:依恋君主,思念之心极其苦切,但论才能则又觉得有愧于那可作栋梁的杞楠。
注释:¹恋阙:心恋京都,即依恋君主。阙:皇宫门前两边供嘹望的楼,此指皇帝居处,借指朝廷。²劳肝肺:五内俱劳,形容思念之心极其苦切。³论:一作“抡”。⁴愧杞楠:愧对栋梁之才。杞楠:都是高大乔木,材质坚硬,此指栋梁之才。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乱离¹难自救,终²是老³湘潭
译文:在乱离之中如今已经不能自救,我恐怕还是要老死在这边远的湘潭。
注释:¹乱离:因动乱而飘泊。²终:终究。³老:老死。⁴湘潭:县名,属潭州,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今湖南省湘潭市。这里泛指湖南。
这首诗于唐代宗大历四、五年(公元769—760)漂泊长沙时所作。代宗永泰、大历(765—766)之际,安史之乱虽已平息,唐帝国却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盛世。河北地区为安史余孽的蕃将集团所控制,成了国中之国。吐蕃仍占有河湟,威胁京师。唐朝腹地的东西川、荆南等地,诸将拥兵自重,时有争斗。杜甫虽是在野之身,无官守,无言责,面对这样的情势,忧国情殷,不能自已,时发于诗。杜甫于大历四年正月中旬自岳州南行,经青草湖,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投奔老友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刺史韦之晋,而到达衡州时韦之晋已改任潭州刺吏,于是又折回潭州。四月,韦之晋病没,四月初八夜,长沙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臧玢之乱”,杜甫连夜逃难,这年夏秋他又在湘潭度过,时年老多病,处境困难,登楼远望,有感于家国之忧,于是赋成了这首悲怆的《楼上》。
参考资料:
1、 政协湘潭市委员会.湘潭历代诗词选 上: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第3页
2、 凌朝汉.洗石集: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第345页
3、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第565页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
知人者智¹,自知者明²;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³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大。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本分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注释:¹智:聪明。²明:圣明。³强行:坚持不懈。⁴死而不亡:肉体死亡,“道”仍然存在。⁵寿:长寿。
垂杨门外,疏灯影里,上马帽檐斜。紫陌霜浓,青松月冷,炬火散林鸦。
垂杨¹门外,疏灯影里,上马帽檐(yán)²。紫陌³霜浓,青松月冷,炬(jù)散林鸦。
译文:垂杨小院,酒罢阑灯送客,扶醉上马,帽檐不正。郊外的路上一片霜气凝结,青松在两边相对,一轮明月当空。深夜中举火把行进,不时惊起林中栖息的乌鸦。
注释:少年游:词牌名,又名“小阑干”“玉腊梅枝”等。¹垂杨:垂柳。²帽檐斜:用“侧帽”事,引《周书·独孤信传》。³紫陌:京师郊野的道路。⁴炬火:火把。
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跌宕歌词,纵横书卷,不与遣年华。
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¹。跌宕(dàng)²歌词,纵横³书卷,不与(qiǎn)年华
译文:酒醒后,看见西窗上,灯光影印着窗外交错的竹影。提笔能写出才气横溢的歌词,胸中藏有无数的书卷。这样的才气,这样的气度正是一个文人追求的生活。
注释:¹交加:错杂。²跌宕:放荡不拘。³纵横:指书籍摆放杂乱交错。⁴不与:不为我。⁵遣年华:打发岁月。

  少年是人生最浪漫的时期,即使像王国维这样严肃的学者也不例外。垂杨小院,对酒当歌,美人流盼,目成心许。

  酒罢歌阑疏灯送客,垂杨门外扶醉上马。帽檐不正,似乎是有此醉态,但实际这用了一个典故。南北朝时北周大司马独孤信是个美男子,一次日暮打猎归来,帽子不正,第二天城里就有许多人故意斜戴帽子来模仿他。而王国维这里这个“上马帽檐斜”,倘结合下片的“酒醒”来看,他不但写才子风度,也写才子醉态。

  “紫陌”即刘禹锡所谓“紫陌红尘拂面来”。那本应是繁花盛开非常热闹的地方,但现在却是秋日的“霜浓”。这首词上片前三句写的是少年的风流和浪漫,后三句写归途景色的寂静和凄冷,“紫陌霜浓”正好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青松月冷”,再次强调时间已是夜里。“青”是冷色,月是冷光,青松沐浴在月光之下,且是在秋夜之中,就使人产生一种寒冷的感觉。王国维喜欢写这种酒散之后归途的寒冷之感。“炬火散林鸦”套用杜甫的诗句,表面上写刹那间的动,其实却反衬出整个归途的静。这三句写归侨夜景,写得声、光、色兼备,而且静中有动,景中有情,这是它的好处。

  下片写的是回到住处睡醒一觉之后那种特别清醒的感觉。“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其实是写月光,因为月光明亮才会把竹影映到窗上。正是这样境界中,就使得这个风流潇洒而又暗怀寂寞孤独的少年产生了对现状的不满足。“跌宕歌辞”和“纵横书卷”是内容放纵、音调美妙的歌词作品,是书案上堆积的书卷,同时也就是胸中的书卷。提笔就写出才气横溢的歌词,胸中藏有无数的书卷,这样的天赋才气和这样潇洒度日正是一个文人最理想的生活。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79

shǎoniányóu··chuíyángménwài--wángguówéi

chuíyángménwàishūdēngyǐngshàngmàoyánxiéshuāngnóngqīngsōngyuèlěnghuǒsànlín

jiǔxǐngkàn西chuāngshàngcuìzhúyǐngjiāojiādiēdàngzònghéngshūjuǎnqiǎnniánhuá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