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风露恰知寒,风在絺衣月在盘。一樽浊酒对明月,千里佳人应共看。
夜深风露恰知寒,风在絺衣月在盘。一樽浊酒对明月,千里佳人应共看。

zhōngqiūxíngzhāoyǐnyīnsòngdōngmíngyuèmíngniánchùkànzhīzuòzhōngqǐngmíngchūxíngyùnèrshǒujiēyòngsāndiéréngmìngzhēnèr--yǒurén

shēnfēngqiàzhīhánfēngzàichīyuèzàipánzūnzhuójiǔduìmíngyuèqiānjiārényīnggòngkàn

许有壬

许有壬

许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学家。字可用,彰(zhang)德汤阴(今属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进士及第,授同知辽州事。后来官中书左司员外郎时,京城外发生饥荒,他从"民,本也"的思想出发,主张放赈(chen 四声)救济。河南农民军起,他建议备御之策十五件。又任集贤大学士,不久改枢密副使,又拜中书左丞。他看到元朝将士贪掠人口玉帛而无斗志,就主张对起义农民实行招降政策。 ▶ 3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¹老树昏鸦²,小桥流水人家³,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¹枯藤:枯萎的枝蔓。²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³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⁴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⁵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⁶瘦马:瘦骨如柴的马。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tiānjìngshā ·qiū

zhìyuǎn yuándài 

ténglǎoshùhūn xiǎoqiáoliúshuǐrénjiā dào西fēngshòu yáng西xià duànchángrénzàitiān 
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
有客游濠(háo)¹,频酌(zhuó)淮河水。
译文:有个来到濠州游历的客人,频频不断地畅饮淮河水。
注释:淮河:位于中国东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宋金对峙的界河。¹濠梁:即濠州,今安徽凤阳县。
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
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
译文:据说江南的水多半带咸味,不如这里的水来得鲜又美。
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
春风吹绿波,郁郁¹中原气。
译文:春风吹皱绿波,使人感到一股中原特有旺盛的气息。
注释:¹郁郁:浓厚的香气,旺盛的气息。
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
莫向北岸汲(jí)¹,中有英雄²泪。
译文:请你不要舀取北岸的江水,那里边藏着多少英雄的眼泪。
注释:¹汲:打水。²英雄:指当时在淮北继续对金抗战的人民群众。

  此诗借对淮水的赞美来反衬作者对淮北沦陷地区恋念的感情,最后两句更写出作者对于当时活跃在淮河北岸的抗金军民的深切怀念,抒情细腻而深刻。全诗即景抒情,离意深沉,含蓄蕴藉,寄托了诗人的惆怅、悲愤和无限感慨。

  首联写客人游濠梁时的反常举动。濠梁在皖豫交界一带地方的淮河流域。游客到了此地,就像游子回到故乡;频频不断地畅饮淮河水,对此水表现了无限的深情。

  颔联写频酌的原因。当时南宋国都在临安,地处国家东南沿海地区,海水是咸的,不少井水也带咸味,这是实写,诗中的“多咸”,其内涵决不仅如此。南宋的最高统治者,他们对金人妥协退让,纳币称臣,以求编安一隅,过其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多少有爱国思想的有识之士,对他们都极为痛恨和憎恶,以至对他们所盘据的美丽的西子湖畔也反感起来。连饮水也觉得味道不好。

  颈联则又进一步写出淮河水为什么会那样美。春风吹拂,绿波荡漾,这是从视觉上写淮河的美,更重要的是从淮河水里体味出了浓厚的中原民族精神。看到淮河水,就像看到了中原的大好河山;饮了淮河水,就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尾联以告戒语气出之,写得极为沉痛。淮河作为界河,中流以北,便属于金国掌管。多少爱国的志士仁人,抗击金兵的英雄豪杰,他们为祖国被践踏,被分割而啼血落泪,东流的淮河水,里边搀入了许多中原父老的珠泪,完全不忍心汲取饮入腹中。

参考资料:
1、 田军等主编. 中国古代田园山水边塞诗赏析集成[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1.12.第1045-1046
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逎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渔之赡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
巨马水¹又东,郦亭沟水²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³于逎(qiú)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yuán)宅其阴¹⁰,西带巨川,东翼¹¹兹水,枝流津通,缠络¹²(xū)(pǔ)¹³,匪(fěi)¹⁴田渔之赡(shàn)¹⁵可怀¹⁶,信¹⁷为游神¹⁸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
译文:巨马水又向水流,有郦亭沟水注入其中。郦亭沟水上口在遒县的水边,承接督亢沟水,向水南流,途径紫渊水面。我的六世祖是乐浪郡的太守,从涿郡的先贤乡迁居到这里,于是就住在水南,西面环绕着巨马大河,水面分列着这沟水,支流贯通,缠绕田园,不仅有丰富的农产品和水产品令人怀恋,实在也是遨游嬉娱的佳境。这支水水南流,又名为郦亭沟。
注释:¹马水:今称拒马河,在河北省西部,流经郦道元家乡郦亭沟。²郦亭沟水:拒马河的支流。³督亢沟水:拒马河支流,流经今北京市房山区、河北省涿州市、固安县、高碑店市入白沟河。⁴逎县:古县名,治今河北省涞水县北。逎,同“遒”。⁵紫渊:在今河北省涿州市西南。⁶乐浪:郡名,汉武帝时置,治今朝鲜(今朝鲜平壤市)。⁷府君: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后仍沿用。⁸涿:今河北省涿州市。⁹爰:助词,无义。¹⁰阴:山北水南为阴。¹¹翼:分列左右。¹²缠络:缠绕,环绕。¹³墟圃:田园。¹⁴匪直:不只是,不仅仅。¹⁵赡:丰富,充足。¹⁶怀:怀念。¹⁷信:的确,实在。¹⁸游神:游玩嬉娱。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清晨发陇(lǒng)西¹,日暮飞狐(hú)²
译文:在天刚破晓的时分,就从陇西出发飞奔;要于夕阳落山之前,赶到狐谷客店安身。
注释:¹陇西:郡名,在今甘肃省内。²飞狐谷:关名,在今河北涞源县。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秋月照层岭¹,寒风扫²高木³
译文:金秋皓月当空照,凉气充满万山林;西风呼啸连日不停,折断高树扬起沙尘。
注释:¹层岭:重重山岭。²扫:扫落树叶。³高木:高大的树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zhóu)¹
译文:雾气漾漾露水成珠,寒气袭来侵入衣襟;千山万岭道路崎岖,天咧即走何等艰辛。
注释:¹催轴:催促行车。轴,车轴,这里指车轮的转动。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君去欲何之¹?参差间²原陆³
译文:您这次远去他乡,是要到哪里扎根?高原平地参差错落,相距遥远颠簸难行。
注释:¹之:到,往。²间:间隔。³原陆:原野大地。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一见终无缘(yuán)¹,怀悲空²满目。
译文:从今以后各一方,无缘用范太伤心;我胸怀离愁别恨,满目凄然暗昏昏。
注释:¹缘:机会,缘分。²空:空自,徒然。

  “清晨”二句是应柳诗“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而来,设想分手之后,柳恽的行色匆匆,日夜兼程。“陇西”是郡的名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飞狐谷”即柳恽诗中所说的“飞狐关”,是古代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古称“飞狐之口”。这两句举出两个遥远的地名,极言柳恽所去之地的辽远。“陇西”与“飞狐谷”相去不啻数千里,但这里说朝发夕至,自是夸张之辞,形容柳恽的行旅匆忙,道途艰险。这两句中用两个具体的地名,给读者以实在的感受;同时它又是想像的、夸张的,用了虚写的手法,由虚实的结合,令诗意更为明朗而形象。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因为是夜行,所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峥嵘的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高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则将人点缀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写自己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君去”两句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友人远去,去向那参差起伏的高原和平陆之间,正因为路途遥远,因而最后说,今后会面恐不容易,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伤,空怀追忆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问从描写行旅而过渡到抒怀,极为自然。“参差”二字描写高原平陆,也很形象,最后落实到送友,别情离绪,油然而生。

  吴均是描写山水的能手,他的诗文多模山范水之作,风格清新挺拔,此诗描述离情,却能从想象中的旅况落笔,构思巧妙。诗中刻画山川阻隔,风露凄凉,形象而准确,体现了诗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领。同时,诗的炼意炼字也都相当著力,如“寒风扫高木”之“扫”字,“雾露夜侵衣”之“侵”字,“关山晓催轴”之“催”字,都是锤炼得之,开了后代诗中“字眼”的风气,令读者想象出旅途中的风霜之苦,行程的匆遽无息,由此加强了诗的感染力,令离愁别绪更有了基础,“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就不是无病呻吟了。

  吴均的诗文后人以为“清拔有古气”(《南史》本传),即指出他的诗貌似信手写来,却不乏清新劲拔之气。此诗的描述中就可见既遒练清劲,又古朴自然的风格,全诗一气流走,似行云流水,自然写来,却不乏匠心,所以被后人视为一首成功的惜别之作。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85-1086页

liǔyùn--jūn

qīngchénlǒng西fēi

qiūyuèzhàocénglǐnghánfēngsǎogāo

qīnguānshānxiǎocuīzhóu

jūnzhīcānchàjiānyuán

jiànzhōngyuán怀huáibēikōngmǎn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yōu)¹鹿鸣,食野之苹²。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吹笙鼓簧(huáng)³,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shì)我周行(háng)
译文: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注释:¹呦呦:鹿的叫声。²苹:藾蒿。³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⁴承筐:指奉上礼品。⁵将:送,献。⁶周行: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hāo)¹。我有嘉宾,德音²³昭。视民不恌(tiāo),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以敖(áo)¹⁰
译文: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蒿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注释:¹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²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³孔:很。⁴视:同“示”。⁵恌:同“佻”。⁶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⁷旨:甘美。⁸式:语助词。⁹燕:同“宴”。¹⁰敖:同“遨”,嬉游。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qín)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dān)²。我有旨酒,以燕乐(lè)嘉宾之心。
译文: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芩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奏琴勤相邀,融洽欢欣乐尽兴。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注释:¹芩:草名,蒿类植物。²湛:通“耽”,深厚。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此诗主题,历来有争论,大致有美诗和刺诗两种意见。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

  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16-318

鹿míng

míng xiānqín 

yōuyōu鹿míng shízhīpíng yǒujiābīn chuīshēng chuīshēnghuáng chéngkuāngshìjiāng rénzhīhào shìzhōuháng 
yōuyōu鹿míng shízhīhāo yǒujiābīn yīnkǒngzhāo shìmíntiāo jūnshìshìxiào yǒuzhǐjiǔ jiābīnshìyànáo 
yōuyōu鹿míng shízhīqín yǒujiābīn qín qín qiědān yǒuzhǐjiǔ yànjiābīnzhīx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