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能留客,柴门便反关。落梅点衣上,飞雪堕杯间。
野老能留客,柴门便反关。落梅点衣上,飞雪堕杯间。
地僻偏宜竹,窗幽更对山。自怜真野逸,瓶罄不知还。
地僻偏宜竹,窗幽更对山。自怜真野逸,瓶罄不知还。

tiánjiāduìxuě--yǒurén

lǎonéngliúcháimén便biànfǎnguānluòméidiǎnshàngfēixuěduòbēijiān

piānzhúchuāngyōugèngduìshānliánzhēnpíngqìngzhīhái

许有壬

许有壬

许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学家。字可用,彰(zhang)德汤阴(今属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进士及第,授同知辽州事。后来官中书左司员外郎时,京城外发生饥荒,他从"民,本也"的思想出发,主张放赈(chen 四声)救济。河南农民军起,他建议备御之策十五件。又任集贤大学士,不久改枢密副使,又拜中书左丞。他看到元朝将士贪掠人口玉帛而无斗志,就主张对起义农民实行招降政策。 ▶ 3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莫唱当年长恨歌¹,人间亦自有银河²
译文: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
注释:¹长恨歌: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之诗,写的是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的政治悲剧与爱情悲剧。²银河:天河。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隔开,不得聚会。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石壕(háo)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¹上多。
译文: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太多。
注释:¹长生殿:旧址在陕西骊山华清宫内。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引发了很多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白居易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长恨歌》和《石壕吏》是有名的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莫唱当年长恨歌”,莫唱是因为《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对杨贵妃之死,对唐玄宗之无奈,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歌颂了他们的爱情专一,为后代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题材,如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元白朴的《梧桐雨》,明吴世美的《惊鸿记》、清洪昇的《长生殿》等等,莫不受其影响。与其大书特书皇帝的悲欢离合,不如深入细致地描写普通人的生离死别,故“莫唱”二字又引出了第二句“人间亦自有银河”。“人间”就将银河这个民间传说引入现实生活中来。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战争频繁,有开边之战,也有内战,其中规模大的,如用兵吐蕃,讨伐南诏,尤其是安史之乱,伤亡惨重,丁壮或死于战场,或死于徭役,或久戍不归,在人间划出了无数条银河,而最令作者痛心的,要数石壕村的一对老夫妻了。“老翁逾墙走”,老妇河阳役的惨状。杜甫还在同一时期作品《新婚别》中拟写一个“席不暖君床”的新娘子,送别刚刚结婚的新郎官应征入伍,造成一对新婚夫妇“暮婚晨告别”的痛苦。在《垂老别》中,又描写了一个“子孙阵亡尽”的老翁,在风烛残年之时还要应征入伍,与其老伴依依借别、“塌然摧肺肝”的情景。由此可见,“石壕村里夫妻别”是当时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作者感叹地说:“泪比长生殿上多。”长生殿上泪,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泪没有多少,而要大书特书,深表同情,而不书及比长生殿上泪更多的石壕村。这里,作者严肃地批评了白居易,自有其道理在。似乎可以这样悦,袁枚的这首《马嵬》诗,高出于前人所有咏马嵬之事者。

  这首诗借吟咏马嵬抒情,提倡诗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主张,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文学创作观点。此诗虽为抒情之作,实际是议论之诗。前两句借马嵬为题提出论点,后面两句借用典故论证上述观点。论点和论据的材料本来都是旧的,但作者化陈腐为新奇,使其为自己提出新的观点服务,旧的也变为新的,颇有点铁成金之妙。全诗正如作者自己所云:“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随园诗话》)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比照。全诗两组比照:一组是《长恨歌》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比照。这一比照,不仅批判了白居易的《长恨歌》,而且突出了人间牛郎织女才值得同情。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运用“银河”,对唐玄宗与杨贵妃讥笑牛郎织女攀进行了再讥笑,很有情趣。第二组是石壕村与长生殿比照。石壕村是百姓的村落,长生殿是皇帝皇后的夜殿,这一比照,暗示出村里泪是殿上人造成的,马嵬事变,恶果自食,不值得同情,值得同情的倒是劳动人民。这两组比照又有不同,前者深沉,后者浅近,前者重在映照,后者重在对比。两相配合,共同表达了作者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198-1199
2、 萧哲庵.清诗鉴赏辞典:重庆出版社,1992:639-640

wéi

yuánméi qīngdài 

chàngdāngniánchánghèn rénjiānyǒuyín 
shíháocūnbié lèichángshēngdiàn殿shàngduō 
惜花人何处,落红春又残。倚遍危楼十二阑,弹,泪痕罗袖斑。江南岸,夕阳山外山。
惜花人何处,落红¹春又残。倚遍危楼十二阑(lán)²,弹,泪痕罗袖³斑。江南岸,夕阳山外山。
译文:爱惜花的人在哪儿?花已经凋落,春意也渐渐退去。我在有着许多曲折栏杆的高楼上俳徊着,眼泪止不住的落下来,沾湿衣袖留下了斑斑泪痕。此时的江南岸边,夕阳也渐渐西沉,消失在重重远山外。
注释:¹落红:落花。²阑:同“栏”,栏杆。³罗袖:这里指袖子。

jīnjīng ·chūnwǎn

zhāngjiǔ yuándài 

huārénchù luòhóngchūnyòucán biànwēilóushíèrlán tán lèihénluóxiùbān jiāngnánàn yángshānwàishān 
曾作金陵烂漫游,北归尘土变衣裘。
曾作金陵烂漫¹游,北归尘土变衣裘(qiú)
译文:我曾经在金陵有过放浪形骸的一段生活,北归之后风尘仆仆,连衣裘也变旧了。
注释:¹烂漫:原意为色泽绚丽。这里有散漫、放浪之意。
芰荷声里孤舟雨,卧入江南第一州。
(jì)¹声里孤舟雨,卧入江南第一州。
译文:那时乘着扁舟在湖中游荡,听着雨打芰荷犹如美妙音乐的清脆声音,在舟中高卧欣赏,真的十分陶醉。
注释:¹芰荷:指菱叶与荷叶。《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
我车既攻¹,我马既同²。四牡庞庞³,驾言(cú)
译文:我的狩猎车早已整治坚利,供我驱驰的马儿早已备齐。看那四匹雄马有多健壮啊,驾起车竟直奔往东部郡地。
注释:¹攻:修缮。²同:齐,指选择调配足力相当的健马驾车。³庞庞:马高大强壮貌。⁴言:句中语气词。⁵徂:往。⁶驾:驾都洛阳。
田车既好,四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
田车¹既好,四牡孔²(fù)³。驾有甫草,驾言行狩(shòu)
译文:我的狩猎车早已准备完善,看那四匹雄马有多么强健。东都洛邑有很大一块圃田,驾起车奔往那里打猎射雁。
注释:¹田车:猎车。²孔:甚。³阜:高大肥硕有气势。⁴甫:通“圃”,地名,在今河南中牟西。⁵行狩:行狩猎之事。
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建旐设旄,搏兽于敖。
之子¹于苗²,选³徒嚣(áo)。建旐(zhào)设旄(máo),搏兽于敖(áo)
译文:天子在夏季安排狩猎活动,点数步卒随从一派喧哗声。车上遍插龟蛇旗和旄尾旗,驾起车去敖那里打猎兜风。
注释:¹之子:那人,指天子。²苗:毛传:“夏猎曰苗。”³选:通“算”,清点。⁴嚣嚣:声音嘈杂。⁵旐:绘有龟蛇图案的旗。⁶旄:饰牦牛尾的旗。⁷敖:山名,在今河南荥阳驾北。
驾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会同有绎。
驾彼四牡,四牡奕奕¹。赤芾(fú)²金舄(xì)³,会同有绎
译文:驾驭四匹雄壮宝马来狩猎,这四匹马儿跑起来多和谐。诸侯们穿着红蔽膝金马靴,从四方赶来会朝络绎不绝。
注释:。
决拾既佽,弓矢既调。射夫既同,助我举柴。
¹²既佽(cì)³,弓矢(shǐ)既调(tiáo)。射夫既同,助我举(zī)
译文:射箭的板指护臂早已戴上,强弓和羽箭也已调适停当,射手随从们都已集合到位,就等着帮我把猎物来抬扛。
注释:¹决:用象牙和兽骨制成的扳指,射箭拉弦所用。²拾:皮制的护臂,射箭时缚在左臂上。³佽:“齐”之假借字,齐备之意。⁴调:调和,相称。⁵同:合耦,指比赛射箭的人找到对手。⁷举:取。⁸柴:即“紫”,或作“胔”,堆积的动物尸体。
四黄既驾,两骖不猗。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四黄¹既驾,两骖(cān)²不猗(yǐ)³。不失其驰,舍矢
译文:只见四匹黄骠马齐驱并驾,辕两侧的骖马照直往前拉;驭手驱车进退转旋皆有法,天子诸侯显身手箭不虚发。
注释:¹四黄:四匹黄色的马。²两骖:四匹马驾车时两边的马叫骖。³猗:通“倚”,偏差。⁴驰:驰驱之法。⁵舍矢:放箭。⁶如:而。⁷破:射中。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徒御不惊,大庖不盈。
萧萧¹马鸣,悠悠²旆旌。徒御³,大庖(páo)不盈。
译文:猎罢得宽馀马儿萧萧长鸣,旌旗猎猎随晚风轻轻飘动。步卒驭手们静悄悄地列队,君王的后厨堆满了猎物。
注释:¹萧萧:马长鸣声。²悠悠:旌旗轻轻飘动貌。³徒御:徒步拉车的士卒。⁴不:语助词。无义,下句同。⁵惊:“警”之假借字,机警。⁶大庖:天子的厨房。
之子于征,有闻无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之子于¹²,有闻无声。允³矣君子,展也大成
译文:大队人马井然有序转回程,只闻车马行进不闻人语声。君王是多么仁义可信赖啊,一定会成就伟业天下治平!
注释:¹于:往。²征:行,此处指田猎归来。³允:确实。⁴君子:指天子。⁵展:诚然,的确。⁶大成:成大功。

  这是一首记述天子会同诸侯田猎故事的诗篇。《诗经》中涉及田猎的诗篇有许多,而描写场面之宏大,当首推此诗。全诗八章,艺术地再现了举行田猎会同诸侯的整个过程。

  第一章是全诗的总貌,写车马盛备,将往东方狩猎。战马精良,猎车牢固,队伍强壮,字里行间流露出自豪与自信。第二、三章点明狩猎地点是圃田和敖山。在那里人欢马叫,旌旗蔽日,显示了周王朝的强大声威。第四章专写诸侯来会。个个车马齐整,服饰华美,显示了宣王中兴、平定外患、消除内忧后国内稳定的政治状况。第五、六两章描述射猎的场面。诸侯及随从士卒均逞强献艺,驾车不失法度,射箭百发百中。暗示周王朝军队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第七章写田猎结束,硕果累累,大获成功,气氛由紧张而缓和。第八章写射猎结束整队收兵,称颂军纪严明。赞语作结,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按田猎过程依次道来,有条不紊,纹丝不乱。运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射猎的场面及各种不同的景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写射猎,仅用四句十六字就绘声绘色地将大规模的场面呈现于读者眼前。“不失其驰,舍矢如破”凝炼传神;“萧萧马鸣,悠悠旌旆”,画出一幅队伍归来的景象,尤意境宏大而优美,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61-364

chēgōng

míng xiānqín 

chēgōng tóng lónglóng jiàyándōng 
tiànchēhǎo kǒng dōngyǒucǎo jiàyánxíngshòu 
zhīmiáo suànáoáo jiànzhàoshèmáo shòuáo 
jià  chìjīn huìtóngyǒu 
juéshí gōngshǐtiáo shètóng zhù 
huángjià liǎngcān shīchí shěshǐ 
xiāoxiāomíng yōuyōupèijīng jǐng páoyíng 
zhīzhēng yǒuwènshēng yǔnjūn zhǎnchéng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冬,晋文公卒(zú)。庚(gēng)辰,将殡(bìn)¹于曲沃²。出绛³,柩(jiù)有声如牛。卜偃(yǎn)使沃夫拜,曰:“君命沃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沃捷焉。”
译文: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注释:¹殡:停丧。²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³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⁴柩:装有尸体的棺材。⁵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⁶沃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沃事。⁷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⁸过轶:越过。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qǐ)¹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²其北门之管,若潜³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jiǎn)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bèi)。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¹⁰、 西乞¹¹、白乙¹²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¹³,尔墓之木拱¹⁴矣!”
译文: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注释:¹杞子:秦国沃夫。²掌:掌管。管,钥匙。³潜:秘密地。⁴国:国都。⁵访:询问,征求意见。⁶远主:指郑君。⁷勤:劳苦。⁸无所:一无所得。⁹悖心:违逆之心,反感。¹⁰孟明:秦国沃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¹¹西乞:秦国沃夫,字西乞,名术。秦国元老蹇叔之子。¹²白乙:秦国沃夫,字白乙,名丙。秦国元老蹇叔之子。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¹³中寿:有两种解释。1.参见中寿。2.中等年纪。不管哪种解释,就句意,均为秦穆王讽刺蹇叔现已年老昏聩,要是你蹇叔只活个差不多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¹⁴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蹇叔之子与(yù)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xiáo)¹,崤有二陵²焉。 其南陵,夏后皋(gāo)³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秦师遂东。
译文: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注释:¹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²陵:沃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³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⁴尔骨:你的尸骨。⁵焉:在那里。

  蹇叔的论战之道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称道,被奉为“知己知彼”的楷模。然而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正确意见。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执意要派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白乙丙、西乞术(蹇叔的两个儿子)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实际上已失去进谏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弃努力——以“哭师”的形式来进谏,直言不讳地指出此次袭郑的必然结果。在送别秦国出征之师的时候,痛哭流涕地警告官兵们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我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 “哭师”召来了秦伯的诅咒、辱骂,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蹇叔继续进谏——以“哭子”的形式来进谏,准确地指出晋国“必御师于崤”。想通过“哭子”的形式再次使自己的意见传导给国君。

  文中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谓“君命大事”,不过是个借口,人们根据经验 完全可以作出类似的判断,乘虚而入,乱而取之,是战争中常用的手法。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不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应 当属于不称职之列。从蹇叔一方看,他作为开国老臣,也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对手并非等闲之辈,不可能在非常时刻没有防备,因此,此时出征无异于自投罗网。

  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识性的错误,违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敌手早有防备,以逸待劳,必定获胜;劳师远袭,疲惫不堪,没有战斗力,必定惨败。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 连常识都顾不上,当然是咎由自取。马有失前蹄的时候,人也有过失的时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况下所犯的错误,则是不可宽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识性的错误,更是不可宽恕。

  再说,当初秦国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订立盟约。此时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觊觎的 对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不讲任何道义、仁德,这同样应当遭天谴,遭惩罚。当人心目中没有权威之时,便没有了戒惧;没有了戒惧,就会私欲急剧膨胀;私欲急剧膨胀便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春秋的诸侯混战,的确最充分地使人们争权夺利的心理。手法、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也使命运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东西。弱肉强食是普遍流行的无情法则,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国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区区小国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发起来。由此可见,“先知”是没有的;而充满睿智并富有经验者,往往被人们认为是“先知”。

  这篇文章虽短,但结构上却充分体现了《左传》的叙事特色,即情节曲折多变,行文起伏跌宕,叙述有条不紊。文章以秦国老臣蹇叔谏阻、哭师、哭子为线索,复以秦穆公拒谏、诅咒相间其中,使全文在结构上起伏有致、曲折多变。

  其次,这篇文章在塑造形象上也充分体现出《左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性格,将人物与情节结构融为一体的特色。这篇文章虽短,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老成先见、忧国虑远的老臣形象和一个刚愎自用、利令知昏的君主形象。两个形象一明一暗,一显一隐,然而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俗话说,姜是老的辣。蹇叔虽老,但仍不失足智多谋、思深虑远。

参考资料:
1、 陈应好.哭谏成篇 千古佳文——漫谈《蹇叔哭师》的结构与形象:《爱语文》杂志社,2004年第四期:3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