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桃李花,馨香满芳草。
红白桃李花,馨香满芳草。
开时人少年,落处人已老。
开时人少年,落处人已老。
风雨半夜来,飘扬满官道。
风雨半夜来,飘扬满官道。
行客为叹息,不忍便除扫。
行客为叹息,不忍便除扫。
犹有两三枝,香色晚更好。
犹有两三枝,香色晚更好。
把酒将奈何,攀折恨不早。
把酒将奈何,攀折恨不早。
张舜民

张舜民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 2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鸟有偿冤¹者,终年抱寸诚²
译文:鸟类中也有的懂得报仇的,能耐虽小却奋斗不停。
注释:学:仿效。诸进士:指应进士试的举子们。精卫:鸟名。古神话中说,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溺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石以填东海。¹偿冤:报仇。²寸诚:寸心,决心。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口衔(xián)山石细,心望¹海波平。
译文: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希望把那滔滔大海填平。
注释:¹心望:希望。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miǎo)¹功难见²,区区³命已轻
译文:看不见有多大的功效,依然视死如归往前行。
注释:¹渺渺:渺茫,毫无可能。²功难见:难以实现其事业。见:看见。³区区:小小的。⁴命已轻:性命轻微。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人皆讥造次¹,我独赏专精²
译文:人们都讥笑此举太荒唐可笑,只有我欣赏其精诚专一。
注释:¹造次:荒唐可笑。²专精:精诚专一。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岂计¹休无日²,惟应尽此生。
译文:何必考虑这没有终止的日期?本应如此度过一生。
注释:¹计:考虑。²休无日:没有终止的日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何惭刺客传¹,不著²报雠(chóu)³名。
译文:问心无愧报仇事,哪怕《刺客传》中不曾留名。
注释:¹刺客传:司马迁《史记》中有《刺客传》,记述侠客冒死行刺为人报仇之事。²不著:没有记载。³雠:同“仇”。

  这首诗借咏神话,赞美一种不畏艰险、立志复仇、终生不逾的坚毅精神。作者特别强调精卫的复仇行为,寄托了他自己刚烈无畏的品德。作品出于古而入于今,立意高远,感情鲜明。

  前六句,勾勒出一个生动感人的偿冤报仇的小鸟形象。前四句,从正面破题。虽未直接点破“精卫”二字,但“偿冤”一词已暗示之。“山石细”、“海波平”二词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五六两句描写了精卫填海的失败。特别是用“抱寸诚”、“衔细石”,与“心望海波平”的宏愿进行反差极大的对比,充分显示精卫鸟的心诚志坚;用“渺渺”、“区区”等叠词,与“功难见”、“命已轻”配搭,表达出对精卫鸟命运的无限同情。

  后六句,“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一句,是全诗主旨。从七八两句起,作者开始抒发议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个人的见解。“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人格化的精神品质。“人皆讥造次”,大致是指文人学士在对待精卫填海这件事上,纷纷祖述陶渊明的“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的无为、无奈的观点。“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赏专精”,是他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且应人传的观点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全诗以理入诗,具有滔滔不绝的雄辩力,作者着力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更具积极意义。此诗完全跳出试律窠臼,多称之。但关键在于作者当时不是进士身份,无汲汲于等第之心,故能格高品逸,写得气势磅礴,雄浑严整,而其情哀切动人,是韩愈心志之自然吐露。

参考资料:
1、 富金壁.中华文化经典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453
2、 郭振.古代诗人咏海:海洋出版社,1993:313
3、 彭国忠.唐代试律诗:黄山书社,2006年:87

xuézhūjìnshìzuòjīngwèixiánshítiánhǎi

hán tángdài 

niǎoyǒuchángyuānzhě zhōngniánbàocùnchéng 
kǒuxiánshānshí xīnwànghǎipíng 
miǎomiǎogōngnánjiàn mìngqīng 
rénjiēzào shǎngzhuānjīng 
xiū wéiyīngjìnshēng 
cánzhuàn zhùbàochóumíng 
忆妾初嫁君,花鬟如绿云。
忆妾初嫁君,花鬟(huán)¹如绿云。
译文:想起妾初嫁郎君,鬓发簪花仿若绿云。
注释:¹花鬟:美丽的髮髻;美髮。
回灯入绮帐,转面脱罗裙。
回灯入绮帐,转面脱罗裙。
译文:重新掌灯入绮帐,转过面容脱去罗裙。
折步教人学,偷香与客熏。
折步¹教人学,偷香与客熏(xūn)
译文:踮脚折步婉转轻盈,不知是偷香还是熏熏心意。
注释:¹折步:走路时摆动腰肢,扭捏作态。
容颜南国重,名字北方闻。
容颜南国重,名字北方闻。
译文:无双容颜,阿娇得金屋得天下名。
一从失恩意,转觉身憔悴。
一从¹失恩意,转觉身憔悴。
译文:自从君恩消散,独剩憔悴。
注释:¹一从:自从。
对镜不梳头,倚窗空落泪。
对镜不梳头,倚窗空落泪。
译文:对镜不再梳妆,只倚窗独自垂泪。
新人莫恃新,秋至会无春。
新人莫恃新,秋至会无春。
译文:新人别自骄自己是新宠,秋天来了怎么会没有春天。
从来闭在长门者,必是宫中第一人。
从来闭在长门者,必是宫中第一人。
译文:孤寂于长门终老,一定是宫中第一人。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人有卖人马者,比¹三旦²³市,人莫之。往见伯乐曰:“臣有人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¹⁰¹¹而视之。去¹²而顾¹³之,臣请献一朝之贾(jià)¹⁴。”伯乐乃¹⁵还而视之¹⁶,去而顾之,一旦¹⁷而马价十倍。
译文: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早晨守候在集市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一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早晨,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围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再回头看看,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于是就照着卖马人的话做了,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
注释:¹比:连续,接连。²旦:天。³立:站立。⁴于:在。⁵莫:没有谁。⁶知:知道,了解。⁷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⁸言:交谈。⁹愿:希望。¹⁰子:代词,代指伯乐。¹¹还:同“环”,围绕。¹²去:离开。¹³顾:回头看。¹⁴一朝之贾:一天的收入;贾:这里指贩卖商品所得的收入;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¹⁵乃:就 ,于是 。¹⁶之:代词,这里指千里马。¹⁷一旦:一天。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子规啼,不如归¹,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²,虚飘飘柳絮(xù)飞。一春鱼雁³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xián)
译文:春天的杜鹃叫了,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你走的时候说是春天就回来,而今春已到,人还未归。最近几天已显得疲惫憔悴,心绪不定,好似那虚飘飘的柳絮。整个春天音讯全无,而旧时檐前燕子早已归来,忙忙碌碌地营巢筑窝干得多欢!
注释:¹子规啼,不如归:子规啼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容易引起离人的乡愁。²憔悴:疲惫没有精神。³鱼雁:书信的代称。⁴则见双燕斗衔泥:只见一对对燕子争相衔泥筑巢。斗:竞相,争着。

  关汉卿的大德歌分别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以一位闺中女子的口吻抒发其久久盼望离人归来,而屡屡失望的相思之苦。这首是写春季的,以春季而人未归,抒写女主人公的哀怨情愫。

  此曲首二句“子规啼,不如归”,既写景,又写时。意为:春天的杜鹃叫了,好像在说“不如归去”。声声响在少妇耳旁,深深触动了她怀念远人的情怀。所以第三句写道:“道是春归人未归。”意为:你走的时候说是春天就回来,而今春已到,却不见你的踪影。由于盼人人不至,精神饱受折磨,于是引出“几日……絮飞”两句。“几日憔悴”是从外形上描绘其愁苦。“虚飘飘柳絮飞”,表面写的是景,实际是比喻少妇的心理状态。情侣在外是凶、是吉、是祸、是福都不得而知,不能不令人担心。因而心绪不定,正如虚飘飘的柳絮,无所适从。下句“一春鱼雁无消息”是说:她等了整整一个春天,九十个日夜啊,却一点消息也没等到,痛苦已极,百无聊赖。妙的是作者未从正面明写这种感情,而是宕开一笔,用“则见双燕斗衔泥”来反衬。燕是“双燕”,它们为筑爱巢在比赛着衔泥。此情此景,和孤居独处、落落寡欢的少妇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又添几分苦涩。

  曲子以“归”为诗眼。首句“子规啼”,因其声若“不如归去”,能发闺妇怀远之情。二、三句妙用三个“归”字,贴切、自然流畅,强烈地传达出思念的情感。在飘飘柳絮衬托之下,“添”字尤见精神,准确地把握了因“思”而起的恍惚神态。末句写眼前景,以双燕衔泥营巢继续映衬和强化浓郁的思念和独寂之情。

  此曲开头用的是比兴手法。中间写少妇的离别之苦,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最后用双燕衔泥反衬少妇的孤独之苦。全篇紧紧围绕一个“春”字,从各个侧面描绘,突出了少妇的思念。行文上惜墨如金,不蔓不枝。

··chūn--guānhànqīng

ziguīguīdàoshìchūnguīrénwèiguītiānqiáocuìpiāopiāoliǔfēichūnyànxiāojiànshuāngyàndòuxián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西上 一作:西岳)
西上莲花山,迢(tiáo)迢见明星¹。(西上 一作:西岳)
译文:西岳华山莲花峰上,远远地看见华山仙女。
注释:¹明星:传说中的华山仙女。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素手把芙蓉,虚步¹(niè)²太清³
译文:素手握着皎洁芙蓉,太空之中凌空而行。
注释:¹虚步:凌空而行。²蹑:行走。³太清:天空。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ní)(cháng)¹(yè)广带²,飘拂升天行。
译文:身穿云霓做的衣裙,拖着宽阔的飘带,轻盈飘拂地升天而行。
注释:¹霓裳:用云霓做的衣裙。²曳广带:衣裙上拖着宽阔的飘带。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至云台 一作:登云台)
(yāo)我至云台¹,高揖(yī)卫叔卿²。(至云台 一作:登云台)
译文:她邀请我登上彩云高台,拜见那仙人卫叔卿。
注释:¹云台:云台峰,是华山东北部的高峰,四面陡绝,景色秀丽。²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huǎng)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míng)¹
译文:恍惚之间与仙人同去,驾着鸿雁飞入高空。
注释:¹紫冥:高空。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俯视洛阳川¹,茫茫走²胡兵。
译文:俯视中原一带,到处都是安禄山叛军。
注释:¹洛阳川:泛指中原一带。²走:奔跑。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流血涂野草,豺狼¹尽冠缨(yīng)²
译文:鲜血淋漓涂满了野草,安禄山叛军都封爵簪缨。
注释:¹豺狼:比喻安史叛军。²冠缨:穿戴上官吏的衣帽。
这首诗一般都认为写于天宝十五载(756),时洛阳已陷于安史叛军之手,而长安尚未陷落。诗中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以此反衬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萧士赟注认为"此诗似乎记实之作,岂禄山入洛阳之时,太白适在云台观乎?"郁贤浩《李白选集》云:"疑安史乱起时,李白正在梁苑(今河南商丘)至洛阳一带,目睹洛阳沦陷,乃西奔入函谷关,上华山。此诗为天宝十五载春初在华山作。"朱谏注认为此时李白在庐山隐居。总之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

fēng ·shíjiǔ

bái tángdài 

西shàngliánhuāshān tiáotiáojiànmíngxīng  (西shàngzuò 西yuè )
shǒuróng niètàiqīng 
chángguǎng广dài piāoshēngtiānxíng 
yāozhìyúntái gāowèishūqīng  (zhìyúntáizuò dēngyúntái )
huǎnghuǎngzhī jiàhóng鸿língmíng 
shìluòyángchuān mángmángzǒubīng 
liúxuècǎo cháilángjìnguāny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