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本则忧,物以地为贵。
人无本则忧,物以地为贵。
如何山芋辈,天下称宋卫。
如何山芋辈,天下称宋卫。
张舜民

张舜民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 2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¹。心之忧矣,曷(hé)²³其已
译文: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
注释:¹里:衣服的衬里。²曷:何,怎么。³维: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⁴已:止息,停止。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cháng)¹。心之忧矣,曷维其亡²
译文: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上衣黄下裳。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忘!
注释:¹裳:下衣,形状像现在的裙子。²亡:用作“忘”,忘记。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绿兮丝兮,女(rǔ)¹所治²兮。我思古(gù)³,俾(bǐ)无訧(yóu)兮。
译文: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我思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
注释:¹女:同“汝”,你。²治:纺织。³古人:故人,古通“故”,这里指作者亡故的妻子。⁴俾:使。⁵訧:古同“尤”,过失,罪过。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chī)¹兮绤(xì)²兮,凄其³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译文: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
注释:¹絺:细葛布。²绤:粗葛布。³凄其:同“凄凄”。凄:凉而有寒意。⁴以:因。一说通“似”,像。⁵获:得。

  此诗表达丈夫悼念亡妻的深长感情。由衣而联想到治丝,惋惜亡妻治家的能干。想到亡妻的贤德,“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正是俗话所言,家有贤妻,夫无横祸。描写细腻,情感丰富。构思巧妙,由外入里,层层生发。衣裳多色见于外,衣裳之丝见于内。再由“治”丝条理,联想办事的条理,才使“无訧”,讲而深入到身心内部,体肤由而凉爽,再到“实获我心”的情感深处,若断若续,含蓄委婉,缠绵悱恻。

  这首诗有四章,也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鉴赏之时,要四章结合起来看,才能体味到包含在诗中的深厚感情,及诗人创作此诗时的情况。

  第一章说:“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表明诗人把故妻所作的衣服拿起来翻里翻面地看,诗人的心情是十分忧伤的。

  第二章“绿衣黄裳”与“绿衣黄里”相对为文,是说诗人把衣和裳都翻里翻面细心看。妻子活着时的一些情景是他所永远不能忘记的,所以他的忧愁也是永远摆不脱的。

  第三章写诗人细心看着衣服上的一针一线(丝线与衣料同色)。他感到,每一针都反映着妻子对他的深切的关心和爱。由此,他想到妻子平时对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规劝,使他避免了不少过失。这当中包含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第四章说到天气寒冷之时,还穿着夏天的衣服。妻子活着的时候,四季换衣都是妻子为他操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妻子去世后,自己还没有养成自己关心自己的习惯。到实在忍受不住萧瑟秋风的侵袭,才自己寻找衣服,便勾起他失去贤妻的无限悲恸。“绿衣黄里”是说的夹衣,为秋天所穿;“絺兮绤兮”则是指夏衣而言。这首诗应作于秋季。诗中写诗人反覆看的,是才取出的秋天的夹衣。人已逝而为他缝制的衣服尚在。衣服的合身,针线的细密,使他深深觉得妻子事事合于自己的心意,这是其他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所以,他对妻子的思念,他失去妻子的悲伤,都将是无穷尽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诗是写得十分感人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3-54

绿

shījīng·guófēng·bèifēng xiānqín 

绿 绿huáng xīnzhīyōu wéi 
绿 绿huángcháng xīnzhīyōu wéiwàng 
绿 suǒzhì rén yóu 
chī fēng rén shíhuòxīn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十一年前¹南渡(dù)²客,四千里外³北归人。
译文:于永贞元年九月诗人被贬永州,如今北归走了四千里,从永州回到了长安。
注释:¹十一年前:指公元805年。诗人被贬离开长安的时间。²南渡:指被贬到永州。³四千里外:永州北距长安约四千里。四千里:这里说“四千”,是举其成数。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zhào)书许¹²阳和³至,驿(yì)开花处处新。
译文:朝廷下诏许可在暖和的春天返回京城,在回途的官道上两旁处处开放了新花。
注释:¹许:许可。²逐:跟随。³阳和:暖和的春天。⁴驿路:官道,古时供传车、驿马通行,沿途设有驿站。

  头两句是说,11年前被贬于4000里外的永州,此时终于回来了,语含喜悦,也有感慨。后两句借用景物来描写回京路上的欢快心情。春光,鲜花,是实景,但也是作者心理状态的反映。这样借景抒情比直接叙述更加生动,真切。末句“处处新”三字用得精当,值得好好体味。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这里看来是对事实的描述,其实精炼地概括了诗人复杂和激动的情感。其中包含着他对当年遭受贬斥的愤懑,对长期放逐生活的回忆,以及重回长安时的激动心情。交集的百感凝聚在诗句的朴素描绘之中,增强了抒情力量。

  “诏书”使他伴随着温暖的春天一同回到长安来,路上的景物明媚喜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朝廷诏返京城,又是红这阳春季节,驿路上花开簇簇,既清新又温暖,此时面对此景,再有一步就可迈入长安东城门的诗人不能不深感激动、喜悦,激动、喜悦而不明说,仅用“处处新”三字来见意,便胜过了万语千言。因此“驿路开花处处新”,这是诗人自己精神状态的写照,反映出诗人的愉快心情和愿望。这是写花,更是写人,是将人的情意寄托于花,又由花来表人之情意,含蓄蕴藉而不失自然流转,堪称得体。

  然而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是不可调和的,事实上,顽固保守势力并没有放松对他的打击,他回到长安后所得到的却是再一次贬逐。所以,诗篇在抒发他的战斗理想的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大地主顽固派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对顽固派头子唐宪宗始终存有幻想,反映出诗人自己的阶级局限性。

参考资料:
1、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二九六一部队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法家诗歌选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76年04月
2、 姚立岩 王少阁 刘金城.历代绝句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08月
3、 尚永亮.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zhàozhuīdōuèryuèzhìtíngshàng--liǔzōngyuán

shíniánqiánnánqiānwàiběiguīrén

zhàoshūzhúyángzhì驿kāihuāchùchùxīn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丰年¹多黍(shǔ)²多稌(tú)³,亦有高廪(lǐn),万亿及秭(zǐ)。为酒为醴(lǐ),烝(zhēng)(bì)祖妣(bǐ)。以洽(qià)¹⁰百礼¹¹,降福孔¹²¹³
译文:丰收年景谷物多,高大粮仓一座座。储存亿万新稻粮,酿成美酒甜又香,献给祖先来品尝。配合祭典很适当,普降福禄多吉祥。
注释:¹丰年:丰收之年。²黍:小米。³稌:稻子。⁴高廪:高大的粮仓。⁵万亿及秭:周代以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秭。⁶醴:甜酒。此处是指用收获的稻黍酿造成清酒和甜酒。⁷烝:古代冬天祭祀。⁸畀:给予。⁹祖妣:男祖先称“祖”,女祖先称“妣”。¹⁰洽:配合。¹¹百礼:指各种祭祀礼仪。¹²孔:很,甚。¹³皆:普遍。

  此诗的开头很有特色。它描写丰收,纯以静态:许许多多的粮食谷物(黍、稌),贮藏粮食的高大仓廪,再加上抽象的难以计算的数字(万、亿、秭)。这些静态汇成一片壮观的丰收景象,自然是为显示西周王朝国势的强盛,而透过静态,表现出后面亿万农夫长年辛劳的动态。寓动于静之中,写来笔墨十分经济,又给读者留下思想驰骋的广阔天地。不过,在周王室看来,来之不易的丰收既是人事,更是天意,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丰收归根结底是上天的恩赐,所以诗的后半部分就是感谢上天。

  因丰收而致谢,以丰收的果实祭祀最为恰当,故而诗中写道:“为酒为醴(用丰收的粮食制成),烝畀祖妣。”祭享“祖妣”,是通过先祖之灵实现天人之沟通。也由于丰收,祭品丰盛,能够“以洽百礼”,面面俱到。“降福孔皆”既是对神灵已赐恩泽的赞颂,也是对神灵进一步普遍赐福的祈求。身处难以驾驭大自然、难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时代,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愿望尤其强烈,《周颂·丰年》既着眼于现 在,更着眼于未来,与其说是周人善于深谋远虑,不如说是他们深感缺乏主宰自己命运能力的无奈。

  “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四句,在周颂的另一篇作品《周颂·载芟》中也一字不易地出现,其情况与颂诗中某些重复出现的套话有所不同。在《周颂·丰年》中,前两句是实写丰收与祭品(用丰收果实制成),后两句则是祭祀的实写;《周颂·载芟》中用此四句,却是对于丰年的祈求和向往。可见《周颂·载芟》是把《周颂·丰年》中所写的现实移植为理想,这恰恰可以反映当时丰年的难逢。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68-669

fēngnián

míng xiānqín 

fēngniánduōshǔduō yǒugāolǐn wàn亿 wéijiǔwéi zhēng qiàbǎi jiàngkǒngjiē 

金谷无烟宫树绿,嫩寒生怕春风。博山微透暖薰笼。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
金谷¹无烟宫树绿,嫩寒²生怕春风。博山³微透暖薰(xūn)。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
译文:是不举烟火的寒食节,名贵的树木在园子里隐隐透出绿色。嫩生生的寒意,在春风中瑟瑟抖动着。薰笼内,焚烧香料的博山炉还微微透出暖气。深浓的春色围着小小的阁楼,在轻柔的雨声里,我们做着温馨的梦。
注释:¹金谷:金谷园,本为晋代石崇的别墅,这里代指词人的宅第。²嫩寒:微寒。³博山:指香炉。⁴薰笼:罩在香炉上的竹笼。
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海棠花下去年逢。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
别浦(pǔ)¹鲤鱼²何日到,锦书³封恨重重。海棠花下去年逢。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
译文:在我们分手的渡口,送信的鲤鱼哪一天才能来到呢?它捎来的,该是一封包裹着千愁万恨的信吧!还记得,我们是在去年,一株海棠花下认识的,由于相思的折磨,她一定瘦多了。啊,也许此刻她正含着泪,在独自寻找那片片残红罢!
注释:¹别浦:分别的水边。²鲤鱼:指书信。³锦书:用锦织成的信,一般指情书。用窦滔妻苏氏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以赠其夫事。⁴随分:照例,相应。⁵残红:残花。

  “金谷无烟宫树绿”,以“金谷无烟”出之,表明这是寒食、清明节问,“金谷”一词,含着许多意思,令人想起高门大户人家的庭园,里面应该住着美慧多情的女子。“宫树绿”一语,加深了景物朦胧暗碧的效果,起一种伤感的感情引诱作用,这与女子的脆弱多情的伤春感情正相融。所以,起笔虽然没有直接写人、写情,却通过用典和造境,在这两方面作了暗示。

  “嫩寒生怕春风”,以倒装句式突出春寒恻恻,给予未出场的女主人公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不适。“生怕春风”,写得细,写得透,仿佛作者与她通感着似的。

  “博山微透暖薰笼”,转入楼内,渲染出女子居处的温馨气氛,并为她创造出一个典型的怀人环境。然而以下又不正写,而是把她的思念之情转到她的幽梦中去,这样写,比正写更雅致——隔着梦的帷幕来思念人,总有一些朦胧美,有几分差涩感;也更有深致——连梦中都不能免除思念,醒时的情状就不用多说了。但又不明出——没有写她幽梦的内容,只是渲染出的这个情调使读者不得不往词人暗设的那条思路想去。

  “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这两句的含蓄蕴藉和情蕴的丰富,以及对仗的工致,足以与晏几道的抒情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媲美。“幽梦”一句,写情尤其多致,这样的雨声,在她的幽梦中,又是一番别样的景致了。

  “别浦鲤鱼何日到”,“何日到”,实际是说“无书到”,在渡口相别分手之后从没有收到过书信。

  “锦书封恨重重”一句,怨书信不来,怨书信即是怨人。上两句言分手之后就一直没有音信,不由得叫人怨恨重重了。“海棠花下去年逢”,海棠花又开了,自己只能流连树下,追忆去年这个时候与情人在此相会的情景了。这一句写得温馨香软,足见对初相遇的记忆之深、之美好,甚至连他写到的那海棠,似乎也都成了伊人风采的暗示。

  “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细节化的猜测,猜测她的必然消瘦,想像她在觅残红——这是男性作者所造的女子伤时伤别之情的经典意象。这样的猜测,无疑显示出对伊人的极度钟情。

  这首词怨春怀人,却不直说,而说“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而说“嫩寒生怕春风”、“忍泪觅残红”,婉转细腻,深沉含蓄,其怨春怀人之情愈为深切。辛弃疾是豪放派大家,而该词通篇以婉丽词句写出,体现了这位“豪气”与“柔情”并于一身的大词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母庚才、顾之京副主编.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编著.《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6年01月第1版:第364页—第365页
2、 林音等编著.《婉约词三百首注析》:三秦出版社,2003年09月第2版:第252页
3、 郑小军编注.《众里寻他千百度 辛弃疾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5.06:第77页—第78页
误语成疑意已伤,春山低敛翠眉长。
误语成疑意已伤,春山¹低敛(liǎn)翠眉长。
译文:无意说错话,竟成猜疑,少妇只能黯然神伤,弯弯细眉,低敛凝愁,仿佛春天黛色的远山。
注释:¹春山:指眉。因眉弯如山峰,古人常把眉和山互喻,以山喻眉,以眉喻山。
鄂君绣被朝犹掩,荀令熏炉冷自香。
(è)君绣被¹朝犹掩,荀(xún)翠熏炉²冷自香。
译文:早晨还是情意缠绵,如胶似漆,此刻唯有熏炉清冷,余香缭绕。
注释:¹鄂君绣被:这是用以指男女欢爱。²荀翠熏炉:这是指熏衣的香炉。
有恨岂因燕凤去,无言宁为息侯亡?
有恨岂因燕凤¹去,无言宁为息侯亡?
译文:有恨含怨,岂是因为叹旧情已逝;无言沉默,哪是由于对故人思念?
注释:¹燕凤:即燕赤凤,《飞燕外传》记汉成帝后赵飞燕私通宫奴燕赤凤。
合欢不验丁香结,只得凄凉对烛房。
合欢¹不验²丁香³结,只得凄凉对烛房。
译文:合欢草呵,人们都说你能消忿解忧,何不洗去怨妇心头的哀愁?留下她独守空房,伴随着烛泪滴洒。
注释:¹合欢:古人认为合欢草可以使人消除怨忿互相合好。²验:效验,起作用。³丁香:古诗常用以作愁结不解的象征。

  此诗实写一女子的爱情纠葛。

  “误语成疑意已伤”,按杨亿原作之一:“才断歌云成梦雨,斗回笑电作雷霆。”可知此女子与当时的爱人原本相恩爱,然而因自己无意间说错了括,引起猜疑,欢笑顿然变作雷霆之怒。杨诗又说“不待萱苏蠲薄怒,闲阶斗雀有遗翎”,说的是其爱人发怒的意思,虽有忘忧的萱草,亦未可缓解,因此这女子只得独自神伤,“春山低敛翠眉长”,她低首蹙额,那涂着黛翠的修眉,如同春山般秀美,如今却也染上了一抹薄雾愁云。相传卓文君容貌娇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西京杂记》),又传西施常患心痛,以手捧心,眉尖若蹙,二句合用二典,刻画出含愁佳人楚楚可怜的情态。

  《说苑·善说》记鄂君子皙泛舟于中流,为他摇桨的越女歌道:“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问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于是鄂君“乃掩修袂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又东汉荀彧是有名的美男子,他曾为尚书令,人称荀令君,《襄阳记》载其衣带生香,“至人家,坐处三日香”。三四二句用此二典,承上而言,朝来还是唱随绸缪,恩爱犹如鄂君之与越女,而曾几何时,“斗回笑电作雷霆,他已一怒而去,只剩得他常日熏衣的香炉中的氤氲余香在勾起无尽的忆念。

  “有恨”、“无言”二句,继写女子的幽思并暗点这一场纠葛的原由。《飞燕外传》记汉成帝后赵飞燕与其妹一起私通官奴燕赤凤,争风反目,遂为先帝察觉。《左传》记楚国灭息国,载息夫人归,她三年不说话,楚王问她,她回答说:“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诗中“燕凤”、“息侯”均代指女子过去的情人。这两句说,自己现在含恨抱愁,并非因恋着过去的情人,而默默无言亦非为思念以往的恋情。因此,“误语”一句,原来是她对爱人戏说起旧时的情人,所谓“误”,这个情人可能并不是真有其人,而大抵为有失考虑的戏言。

  然而一时的失误,却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古今注》说:“欲蠲人之忿,则赠之青堂,青堂一名合欢,合欢则忘忿。”又“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杜甫《江头四咏·丁香》),因此一直作为愁结不解的象征,李商隐诗即说“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此刻,这女子纵有合欢在手,亦不能消去爱人的忿怒,而空落得满腹排遣不去的愁怨,正如杨亿原诗之二所说“合欢蠲忿亦休论,梦蝶翩翩逐怨魂”,子是她只得独处烛光似泪的空房而凄切怅惘。

  此诗虽然没有深刻的寄托,然而在表现手法上却深得李商隐无题诗的神韵。张采田评李商隐诗说“哀感沉绵刀、“宛转动情”(《李义山诗辨正·无题》),钱惟演此诗从造型、布局两方面都较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此诗活用典故与句法,运用巧妙,言简意长,耐人寻味。如“春山”句合用卓文君、西施二典,将美与愁相揉合,又以“翠眉长”作垫,女子楚楚可怜的神态毕现。中间二联,上下句均各用一典。二联上句正用,下句反用,又通过“朝犹掩”、“冷自香”中“犹”、“自”二虚字的勾联,表现了女子无限叹惋的心情。“朝”字言变化之迅疾,“冷”而仍“香”状恋情之绵长,更得氤氲吞吐之致。三联句法与二联相异,出句与对句同意,而均不明言,却用“岂因”,“宁为”连续二问,更将委婉曲折之情表现得百回千折。

  在布局上,先用“误语成疑”造成悬念,前四句引而不发,只是反复极写愁怨之态,直至三联方打转,呼应首句的“误语”,点明本末缘由,四联合拢,反照“意已伤”,起结开合;包蕴密致而舒回迂徐,尤能切合当事人的潜流的思绪。因为失意人总是在目睹身边事物(如绣被、熏炉),触发联想后,再进而反省事件的起由(如燕凤、息侯)的。如在“误语”后直接写燕凤、息侯,则全诗就直致而索然寡味了。这些就是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功处。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38-39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