荦确初开百亩荒,四明山麓有丹房。种来玉子双双白,凿破云根寸寸方。
荦确初开百亩荒,四明山麓有丹房。种来玉子双双白,凿破云根寸寸方。
赤水洞天宜避世,全椒道士可休粮。会寻瀑布声中去,一洗吾生浩劫忙。
赤水洞天宜避世,全椒道士可休粮。会寻瀑布声中去,一洗吾生浩劫忙。

shítiánshānfángwèimáoshūzuò--zhāngzhù

luòquèchūkāibǎihuāngmíngshānyǒudānfángzhǒngláizishuāngshuāngbáizáoyúngēncùncùnfāng

chìshuǐdòngtiānshìquánjiāodàoshìxiūliánghuìxúnshēngzhōngshēnghàojiémáng

张翥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 68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¹
译文: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
注释:诮(qiào):讥讽。¹丈夫:指有作为的男人。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知否兴风狂啸者¹,回眸(móu)²时看小於(wū)(tú)³
译文:知不知道在山林里兴风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呢。
注释:¹兴风狂啸者:指老虎。虎啸风生,形容猛虎之威。²眸:指眼睛。³於菟:老虎的别名。

  这首诗的前两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坚实有力,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是流传较广的名句。作者没有多用笔墨去铺叙事情的原委,一开始就用哲理性的诗句,雄辩地提出那种“无情”之辈未必是真正的豪杰,而“怜子”者倒完全可以是大丈夫。诗句有力地回击了那些抽象地玩弄“有情”、“无情”的论客,严正指出,以“无情”自嘘的人并不就是英雄,用攻击别人的“怜子”,以显示自己的“无情”更是卑鄙可笑。在鲁迅看来,是否英雄,不在于它是否怜子,而在于他对敌人是否无情。诗句,先用一个“未必”,否定了“无情”论者,又用一个“如何”,诘问攻击“怜子”者,使之无言以对。这两句诗,是对仗的写法,但不是情对,也不是景对,而是理对。它的哲理性很强。气势也很壮。鲁迅在当时的众矢飞射之下,理直气壮地热爱其子,并把这种感情泛而至于广大人民,并不失为丈夫本色,而那些标榜“无情”的人却跟豪杰一点也不沾边。诗人痛斥“无情”论者,没有回避“怜子”,相反地正以“怜子”来证明攻击者的卑鄙,这就完全取得了主动的地位。这两句诗语意深刻,对仗天成,有否定,有肯定,有判断,有诘问,毫不费力,轻而易举,使得讥讽者自讨没趣,本相毕露。

  后两句“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把“怜于如何不丈夫”的句意,扩展开来,在生动的比喻中给攻击者以嘲笑和挖苦;把老虎虽猛也要怜子之意充分表现出来。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曾记述说:“海婴性格活泼,鲁迅曾对我说:这小孩非常淘气,有时弄得我头昏。他竟问我:爸爸可不可以吃的?我答:要吃也可以,自然是不吃的好。我听了一笑,说他正在幻想大盛的时期,而本性又是带神经质的。鲁迅颇首肯。后来他《答客诮》一诗,完全写出了这种爱怜的情绪。”

  这首诗,作者鲁迅分别通过否定句、反问句、疑问句,完成了诗的“起”、“承”、“转”;诗的首句“无情未必真豪杰”采用了否定句,这在诗歌创作中并不常见,但直白易懂,起到了开宗明义的作用;第二句“怜子如何不丈夫”承接第一句,通过反问句式,在意思上更进一层,把“丈夫”与“怜子”联系起来。全诗的题旨更加具体显豁,范围由一般意义的“豪杰”缩小到有孩子的“丈夫”们;第三句干脆不再讲究委婉与周严,直接用“知否”打头,发出无可辩驳的质问——“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推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语气也更加坚定。“未必”、“如何不”、“知否”都有否定语,却使立论步步深入,也使感情越来越强烈,为最后一句的“合”做了充分的铺垫。

参考资料:
1、 张紫晨.鲁迅诗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75-177页
2、 王志刚 熊畅.新编大学语文: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62页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承宫¹,琅(láng)(yá)²姑幕人。少孤³,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¹⁰(chī)¹¹之。门下生¹²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qiáo)¹³执苦¹⁴,数¹⁵十年间,遂通其经。
译文:承宫,琅琊姑幕人,幼年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屋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因此忘记了他的猪,一心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去寻他。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这本经书。
注释:¹承宫:东汉人。²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³少孤:少,年少;孤,丧父。⁴明:精通;懂得。⁵授:传授;教。⁶诸:所有的。⁷庐:屋,此指书舍。⁸好:喜欢,爱好,喜好。⁹怪:对......感到奇怪。¹⁰欲:想要,欲望。¹¹笞:用竹鞭鞭打。¹²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¹³樵薪:砍柴。¹⁴苦:干苦活。¹⁵数:几。
勤奋能使不能人有所作为。
学习须勤奋。
承宫的特点是好学上进,吃苦耐劳
学习要有毅力方可成大业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¹
译文:我们成为结发夫妻,到如今一共有十七年。
注释:¹十七年:梅尧臣与其夫人谢氏于天圣六年(1028)结婚,至庆历四年(1044)妻子去世,一共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¹
译文:互相厮守还嫌不够,何况现在是永远失去!
注释:¹长捐:这里指永远失去。捐,抛弃,舍弃,丢弃。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我鬓(bìn)¹看多白,此身宁²久全?
译文:我鬓发看多见斑白,这肉身还能坚持多久?
注释:¹鬓:本指耳边的头发,这里代指头发。²宁:难道。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终当与同穴¹,未死泪涟(lián)²
译文:与你同穴为期不远,未死时还是涕泪涟涟。
注释:¹同穴:同葬。²涟涟:泪流不止的样子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每出身如梦¹,逢人强意²多。
译文:每次出门如同梦游,逢人只能勉强应付。
注释:¹身如梦:指精神恍惚,神志不清的状态。²强意:指勉强与人寒暄周旋之意。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¹
译文:归来时孤寂之感更厉害,又能向谁诉说?
注释:¹谁何:谁人,哪个。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窗冷孤萤(yíng)¹入,宵²长一雁过。
译文:长夜难眠,耳听窗中飞孤萤天空雁叫声。
注释:¹孤萤:数量少的萤虫。²宵:夜晚。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世间无最苦,精爽¹此销磨²
译文:世间没有比这更痛苦的,精神从此销磨。
注释:¹精爽:指精神。²销磨:同“消磨”,逐渐消退。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译文:人生寿命不齐本属自然,哪里还敢质问苍天?
注释:修短:寿命的长短。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译文:见过无数人间女子,没有谁比我妻美丽贤惠。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pì)¹令愚者寿,何不假²其年?
译文:如此让愚者寿贤者夭,为什么贤者不能延年?
注释:¹譬:假如。²假:挪借。
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
忍此连城宝¹,沉埋向九泉!
译文:不忍心我这连城宝,就这样沉埋在九泉之下!
注释:¹连城宝:价值连城的宝物,指爱妻谢氏。

  第一首是总写。“结发”两句以总叙起,着重在“十七年”。“十七年”而“相看犹不足”,便见爱之深、情之挚。“相看不足”之时,忽然中路“长捐”,诗人十分悲痛。语愈平淡,情愈真切。

  元稹《遣悲怀三首》诗中说“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梅尧臣也写谢氏身后的个人心情:由自己“鬓已多白”料想到“身宁久全”,逆计“同穴”之期当在不远,可强作宽解;然而在“未死”之前,则一息苟存,即有“泪涟涟”而不能自止。几番转折,愈转而愈深。

  第二首则突出一点,作具体刻画。情是抽象的,必须因事因景才能写出;至于写得“尽意”,则尤其难得。梅尧臣先从自己的“出门”与“归来”写起。司马迁写自己的悲痛心情,有“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注”,即是从“居”、“出”着笔的。梅尧臣的“每出身如梦”,比“不知所往”,表达更明晰。心在谢氏身上,故出门也像做梦一样;“出门”“逢人”,也只是勉强应付。“出门”时有人谈论,还可稍解悲戚;“归来”时则孤寂之感更甚。潘岳《悼亡》诗“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亦即此情此景之写照。人在“出门”时有所见闻,回来总想向亲人讲讲,可是人亡室空,无人可以倾诉了。这一点写出了最难写的情意。接下去写“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古人把丧妻之夫,比作鳏鱼,谓其夜不闭眼。这两句也就是描写长夜失眠的景况。由于长夜难眠,所以窗中飞入“孤萤”、天空一声雁叫,皆能察觉得到。这两句刻画得尤为真切。正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世间无最苦”,谓世上没有比此更痛苦的事了,他的精神全部被这难熬的时光销磨殆尽了。语近夸张,但非此写不出镂心刻骨之痛。

  第三首,以“问天”形式,写出爱情之专与悲哀之深。但他不直说问天,而先说“从来有修短”。人生寿命不齐,本属自然;但为什么愚者寿而贤者夭,那就要“问苍天”了。设想之奇,正见用情之挚。特别是“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表面上夸张,却又最合情理,因为在他心目中正是如此。有人戏谓其“情人眼中出西施”;难在做了“十七年”夫妇,还能持此看祛,其用情之专一,在当时士大夫中是颇为少见的。诗中把妻子写得愈贤愈美,则妻子死后,诗人就愈加悼惜。陈石遗曾指此谓“从《诗经·卫风·硕人》中来”。梅尧臣虽不一定是有意摹拟《诗经》,而千古诗人的思路往往是前后相同的。“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正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诗句)了。

  哀婉诗要求率直,于平淡中见真情。梅尧臣这三首悼亡诗,以质朴见长,曲折而凄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语言平淡,情真意切,把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起来,副有很强的感染力。可谓是言情诗的杰作。

参考资料:
1、 李元强,卢晋.宋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0-51

dàowángsānshǒu

méiyáochén sòngdài 

jiéwéi jīnshínián 
xiāngkànyóu kuàngshìchángjuān 
bìnduōbái shēnnìngjiǔquán 
zhōngdāngtóngxué wèilèiliánlián 

měichūshēnmèng féngrénqiǎngduō 
guīláiréng xiàngshuí 
chuānglěngyíng xiāochángyànguò 
shìjiānzuì jīngshuǎngxiāo 

cóngláiyǒuxiūduǎn gǎnwèncāngtiān 
jiànjìnrénjiān měiqiěxián 
lìngzhěshòu寿 jiǎnián 
rěnliánchéngbǎo chénmáixiàngjiǔquán 

淮西客舍,接得陈敬止书有寄。
淮西¹客舍,接得陈敬止²书有寄³
译文:淮西客舍接得陈敬止书,有寄:
注释:¹淮西:淮河上游地区,即今安徽合肥和凤阳一带。²陈敬止:作者的友人。³有寄:指作此词寄给陈敬止。
驿馆吹芦叶,都亭舞柘枝。相逢风雪满淮西。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
驿馆吹芦叶¹,都亭舞柘(zhè)²。相逢风雪满淮西。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
译文:我在驿馆寂寞地吹芦叶,又去都亭观舞听《柘枝》。记得去年相逢时,风雪充满了整个淮西,你我畅谈到深夜,残烛照着游子身上衣。
注释:¹驿馆吹芦叶:驿馆,即客舍。吹芦叶,吹芦叶卷成的哨子。²都亭舞柘枝:都亭,古时城郭附近的亭舍。柘枝,舞曲名。
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长安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
曲水¹东流浅,盘山²北望迷。长安³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
译文:遥想家乡东流清浅的曲水,却无法回到家乡去;北望你所在的东五台,却只看到天边烟雾凄迷。怨京城路途太遥远,你的书信太少稀。如今一年过去了,秋色又染遍了大地。
注释:¹曲水:古代有阴历三月上巳日在水边宴饮以祓除不详的风俗,后人便引水曲环成渠,流觞取饮为乐,称为曲水。王羲之《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这里指家乡萧山附近的曲水,有思乡之意。²盘山:即东五台,位于北京附近的蓟县境内,这里借指陈敬止所在的地方。³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借指都城北京,也指陈敬止所在的地方。

  “淮西”指淮河上游一带,今安徽合肥市及凤阳地区。《元史·地理志》: “庐州路,宋为淮西路。”陈敬止,毛的朋友,余不详。这首是羁旅中怀念友人之词。前一年,两人在淮西客舍相逢,剪烛话旧,其后陈到京师,毛仍滞留淮西。陈寄书来,毛因而赋这首《南柯子》寄给陈,表达怀乡念友之情。上半阕写去年的相会。“驿馆吹芦叶,都亭舞柘枝。”两句破空而来,异常工稳。“芦叶”,指卷芦叶为哨子吹,“柘枝”是舞曲名。芦之叶,柘之枝,对仗何其工稳。驿馆都亭,字面亦工。或以为两者合掌,实际不然。驿馆吹芦叶,写旅途凄冷,芦叶哨音令人难忍。“都亭舞柘枝”,淮西相逢,共看歌舞,值得欣慰。“相逢风雪满淮西”,点出相逢的季节环境。这“风雪”固然与时令有关,同时“最难风雨故人来”,“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风雪中逢故人,尤其难得,这“风雪”二字也就是前人所谓“着色”。“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这一句唤醒,一切都是去年发生的事。去年的事,今年还记得清楚,可见两人的交情非比一般。“残烛照征衣”写出剪烛话旧兼话别的特点。四句小词,却采用步步逆入的手法,耐人寻味。

  上半阕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两人淮西客舍的相遇,下半阕用顺叙写今日的旅愁和对知己的怀念。“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两句字面对得异常工稳,内容却大开大合。王羲之《兰亭集序》有“引以为流觞曲水”的话。毛是萧山人,曲水就在附近,“曲水东流浅”,想象家乡景物,然而不能亲临。“盘山北望迷”,翘首故人所在,又望不到。盘山在北京附近蓟县境内,又名东五台。这里借指北京故人之所在。引 “盘山”就是为字面上跟“曲水”对得更工稳。一句东思故乡,一句北望故人,空间开阔。“长安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题目里是得到陈敬止的信才寄这首词,按常理应写收到信的高兴,但他却出人意外好象责备对方: “长安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信寄得太少,去年冬天分别,今年秋天才寄一封信。这种象是责怪,比正面写收到信的喜悦要清新和深刻得多,正是因为友情太深、相思太切,接到信反而怪写少了寄迟了。这首小词立意、布局和琢句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是《毛检讨词》中的精品。谭献评这首词用 “北宋句法”(《箧中词》),说得也是中肯的。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雪争春未肯降(xiáng)¹,骚人²(gē)³笔费评章
译文: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注释:¹降,服输。²骚人:诗人。³阁:同“搁”,放下。⁴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须逊(xùn)¹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文: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注释:¹逊:不及,比不上。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价。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06-507
2、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344-345

xuěméi

yuè sòngdài 

méixuězhēngchūnwèikěnxiáng sāorénfèipíngzhāng 
méixùnxuěsānfēnbái xuěquèshūméiduànxi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