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霭忽空无,春晖正满湖。船头载家乐,花里驻行厨。
山霭忽空无,春晖正满湖。船头载家乐,花里驻行厨。
乐任喧呼动,归从酩酊扶。使君留客意,更为倒金壶。
乐任喧呼动,归从酩酊扶。使君留客意,更为倒金壶。

péidōngquánxuéshìfàn--zhāngzhù

shānǎikōngchūnhuīzhèngmǎnchuántóuzàijiāhuāzhùxíngchú

rènxuāndòngguīcóngmǐngdīng使shǐjūnliúgèngwèidàojīn

张翥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 68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¹据崤(xiáo)²之固,拥雍(yōng)³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¹⁰。于是秦人拱手¹¹而取西河¹²之外。
译文:秦孝公占据觳山与函谷关的险固关隘,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这些地盘,以便伺机夺取衰弱的东周王朝,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的意愿,有并吞八方、统一中国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确立法律制度,致力农耕纺织,修缮防守与进攻用的器械,对外推行连横之策并使诸侯相互争斗。于是秦人很容易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注释:¹秦孝公:生于公元前年,死于前年,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名渠梁。穆公十五世孙。他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²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固,险要的地理位置。³雍州:包括今陕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⁴周室:这里指代天子之位的权势,并非实指周王室。战国初期,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万多人口。⁵席卷天下:与下文“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同义铺排。席,像用席子一样,名词作状语。下文的“包”“囊”同此。⁶八荒:原指八方荒远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⁷商君:即商鞅,约生于公元前年,死于前年。战国时卫人。姓公孙,名鞅。因封于商,号曰商君。先仕魏,为魏相公叔痤家臣。痤死后入秦,相秦十九年,辅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富强。孝公死,公子虔等诬陷鞅谋反,车裂死。⁸外:对国外。⁹连衡:也作“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连衡”一句为虚笔,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即公元前年,是商鞅死后十年的事。¹⁰斗诸侯:使诸侯自相争斗。斗,使动用法。¹¹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¹²西河:又称河西,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愿与为好会而罢兵。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而袭夺其军。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孝公既没(mò)¹,惠文、武、昭襄²蒙故业,因³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y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zòng)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¹⁰(zòng)¹¹¹²,兼¹³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¹⁴、苏秦¹⁵、杜赫(hè)¹⁶之属为之谋,齐明¹⁷、周最¹⁸、陈轸(zhěn)¹⁹、召(shào)²⁰、楼缓(huǎn)²¹、翟(zhái)²²、苏厉²³、乐(yuè)²⁴之徒通其意,吴起²⁵、孙膑(bìn )²⁶、带佗²⁷、倪(ní)良、王廖(liáo)²⁸、田忌²⁹、廉颇、赵奢³⁰之伦制³¹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³²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³³。秦无亡³⁴(shǐ)遗镞(zú)³⁵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zòng)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³⁶其弊³⁷,追亡³⁸逐北³⁹,伏尸百万⁴⁰,流血漂橹(lǔ);因⁴¹⁴²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⁴³之日浅,国家无事。
译文: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人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了重大的城邑。六国诸侯都很害怕,于是结盟商讨削弱秦国的办法,不惜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体。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公子,都明达聪慧而又忠诚讲信用,宽宏厚道而又爱惜人民,尊敬贤才而又重视士人,他们相约合纵结盟,以离间秦国的连横之策,聚合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等国的民众。于是,六国的谋士,其中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些人为他们谋划;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们合纵抗秦的主张;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以百万士兵的军队,攻打函谷关而攻击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秦人没有破费一支箭杆失去一支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离散,盟约失败,六国诸侯们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秦国也就有了富余的力量制服他们,追击逃走的败兵,杀得败军横尸百万,流的血水竟能漂浮起盾牌来:秦国趁着有利的条件,乘着好的形势,宰割诸侯的国家,占有诸侯的山河。强大一些的国家请求接受归顺,弱小一些的国家则前去朝拜称臣。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统治的日子很短,国家没有发生什么战争。
注释:¹没:通“殁”,死。²惠文、武、昭襄: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³因:动词,沿袭。⁴膏腴:指土地肥沃。⁵要害之郡:指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⁶爱:吝惜,吝啬。⁷致:招致,招纳。⁸合从:与秦“连横”之策相对,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⁹四君:指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魏信陵君魏无忌。他们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皆以招揽宾客著称。¹⁰约,结。¹¹离,使离散。¹²衡,通“横”。¹³兼,兼并、统一。¹⁴徐尚:宋人。¹⁵苏秦:洛阳人,是当时的“合纵长”。¹⁶杜赫:周人。¹⁷齐明:东周臣。¹⁸周最:东周君儿子。¹⁹陈轸:楚人。²⁰召滑:楚臣。²¹楼缓:魏相。²²翟景:魏人。²³苏厉:苏秦的弟弟。²⁴乐毅:燕将。²⁵吴起:魏将,后入楚。²⁶孙膑:齐将。²⁷带佗:楚将。²⁸倪良、王廖:都是当时的兵家。²⁹田忌:齐将。³⁰廉颇、赵奢:赵将。³¹制:统领、统帅。³²叩关:攻打函谷关。叩,击。³³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九国,就是上文的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据《史记·六国表》载,并没有“九国之师”齐出动的情况,“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不尽合历史事实。³⁴亡:丢失,丢掉。³⁵镞:箭头。³⁶制:制裁,制服。³⁷弊:弱点,毛病。³⁸亡:逃亡的军队,在此用作名词。³⁹北:败北的军队,名词。⁴⁰伏尸百万: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秦击六国杀伤人数史书皆有记载,如前年击韩伊阙,斩首万;前年,破赵长平军,杀卒万。⁴¹因:趁着,介词。⁴²利:有利的形势,用作名词。⁴³享国:帝王在位的年数。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及至始皇,奋六世¹之余烈,振长策而御²宇内,吞二周³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qiāo)扑而鞭笞(chī)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¹⁰。乃使蒙恬北¹¹筑长城而守藩(fān)¹²,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¹³之道,焚百家之言¹⁴,以愚黔(qián)首;隳(huī)名城¹⁵,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¹⁶,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¹⁷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¹⁸,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nǔ)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hē)¹⁹。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²⁰之固,金城²¹千里,子孙帝王²²万世之业也。
译文:等到秦始皇即位,他发扬了六代君王遗留的功业,挥鞭用武力来征服各国,终于吞并了西周、东周而且灭亡了诸侯各国,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各种刑具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撼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领,只得低着头用绳子捆住脖子表示投降,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狱吏掌握。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赶退七百余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放马,六国的勇士再也不敢拿起弓箭来复仇。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来愚化百姓;毁掉著名的城池,杀掉了许多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阳,销熔兵刀箭头,铸成了十二尊铜人,用这种办法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高达万丈的华山,又面对深不见底的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又派优秀的将领拿着强劲的弓弩守卫着战略要地,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来往行人。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像是千里长的铜铁铸成的城垣,正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
注释:¹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²御:驾御,统治。³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西周灭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东周灭于秦庄襄王元年,不是始皇时事,作者只是为了行文方便才这样写的。⁴履至尊:登帝位。⁵制:控制。⁶振:通“震”,震惊(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⁷南:向南。⁸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⁹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顺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¹⁰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审讯。¹¹北: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¹²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藩,篱笆。¹³先王:本文指的是秦自孝公以来六代君王。先,已死去的长辈。¹⁴焚百家之言: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百家之言,诸子百家各学派的著作。言,言论,这里指著作。¹⁵隳名城:毁坏高大的城墙。¹⁶销锋镝:销毁兵器。销,熔化金属。锋,兵刃。镝,箭头。¹⁷弱:使(天下百姓)衰弱。¹⁸亿丈之城:指华山。不测之渊,指黄河。¹⁹何:通“呵”,缉察盘问。²⁰关中:秦以函谷关为门户,关中即指秦雍州地。²¹金城:坚固的城池。金,比喻坚固。²²子孙帝王:子子孙孙称帝称王。帝王,名词活用动词。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¹。然陈涉瓮(wèng)(yǒu)绳枢(shū)²之子,氓(méng)³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dí)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niè)足行(háng)之间,而倔起阡(qiān)(mò)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译文: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注释:¹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²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替代户枢系门板,形容家里贫穷。瓮,用瓮做。牖,窗户。绳,用绳子系。枢,门扇开关的枢轴。³氓隶:农村中地位低下的人。陈涉少时为人佣耕,所以称他为“氓隶”。氓,古时指农村居民。隶,奴隶。⁴迁徙之徒:被征发戍边的人,指陈涉在秦二世元年被征发戍守渔阳。⁵中人:一般人。⁶蹑足行伍: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蹑足,蹈,用脚踏地,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以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故以“行伍”代指军队。⁷倔:通“崛”,突起(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⁸阡陌: 本是田间小道,这里代指民间。⁹赢粮而景从: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赢,担负。景,同“影”。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且夫¹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yōu)²(jí)³(qín),非铦(xiān)于钩(jǐ)长铩(shā)也;谪(zhé)(shù)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xié)¹⁰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shèng)¹¹之势,序八州¹²而朝同列¹³,百有(yòu)¹⁴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乡 同:向)
译文: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注释:¹且夫:复合虚词,表递进,相当“再说”“而且”。小弱,变小变弱。²櫌:同“耰”(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古时的一种碎土平田用的农具,似耙而无齿。³棘:酸枣木。⁴矜:矛柄,这里指木棍。⁵铦:锋利。⁶钩:短兵器,似剑而曲。⁷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⁸铩:长矛。⁹及:动词,赶得上,追得上。¹⁰絜:衡量。¹¹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故又以万乘代指天子。乘:古时车辆叫乘。¹²序八州:给八州按次第排列座次。序,座次、次序,这里是排列次序的意思。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¹³朝同列: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朝,使……来朝拜。同列,同在朝班,此指六国诸侯,秦与六国本来都是周王朝的同列诸侯。¹⁴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这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主要说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多用排比句或对偶句,本篇固不例外(如第2段中从“于是六国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领起,贯穿下面三句,罗列了大量历史人物,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业”以下四句,每两句一对仗,就是对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对偶的句式,如开头说秦孝公“有之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这只是从表面现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文章并不少,却不一定篇篇气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然而读起来并不感到气势磅礴。可见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只是增强文章气势的因素之一,属于外在的艺术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该篇之所以气盛而传诵不朽,之所以使人觉得有说服力,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最主要的,即这篇文章虽是议论文,其中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用叙事来议论,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个特点为什么能使文章读起来有气势呢?关键在于:

  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笔墨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内容丰富,自然觉得它饱满充沛,思路自然而然地跟随着作者的笔锋,因此会显得气“盛”;

  二、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条理清晰,他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于是读者会不由自主地顺着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读,作者不中断,读者便不能中断,作者不节外生枝,读者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这也给人带来了气盛的感觉。

  第二个使读者感到文章气盛的原因,亦即该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议论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这篇文章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1段“有之卷天下”四句,“之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辞赋作家。作为作家,贾谊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作为作品,《过秦论》同样具有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第三个原因,也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不稀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而文章气盛的道理,便不难理解了。

  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国实力愈来愈强大;三、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第1段着重写秦有野心,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第3段兼而写之。全篇的铺排和对比都从这三方面入手,把具体史实贯穿进去,用概括的语言勾画出大的轮廓来,使叙述的内容有了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如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和第3段结束处写“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等,都是极写秦之野心和实力,极写其得天下并不难。与此同时,作者也写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国之师”“六国之士”等,愈写对方强大也就愈衬托秦之强大,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们却感到:愈写秦之强大,就愈见秦之骄横愚昧;愈写秦之过度自信 ,就愈见秦之主观片面;愈写秦之野心极大,就愈见秦之眼光短浅。作者虽处处叙而不论,却处处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在“蓄势”。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感到饱满酣畅了。

  第二段结尾只说了九个字:“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当然是事实,但也并非一点可写的事件都没有。然而,作者不准备在这里多费笔墨,只把那一条贯穿于秦各个时期的纵线画出来便止。从行文方面来说,一篇气盛的文章也不能毫不喘息。第3段开头的十几个字,就给全篇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明代古文家归有光就说过,这是“如人吐气”(见归有光《评点史记》)。我们固然不能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硬要在一气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个“气口”;但文章写到这里,自然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如人吐气”还是有必要的。

  第三段写秦始皇:野心与实力,兼而写之。但第3段与第2段不一样。第2段是用正反对比手法两面写,第3段却全从正面写,把秦始皇的实力与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愈写愈足。甚至到了第4段开头处,还要找补两句:“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吴闿生夹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然而,作者笔锋一转 ,又改从陈涉写起,却处处对陈涉寓褒于贬,这就更加体现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论”和“断”,仍用对比手法把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所谓“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便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

  这篇文章在当时确实起了积极的影响。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认识到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在于失掉民心和过分迷信武力,封建统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终于被人民灭亡。有了这个认识,统治阶级才开始考虑如何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这才说明农民起义真正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有了贾谊这一番描绘,汉朝的皇帝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

guòqínlùn (shàngpiān )

jiǎ liǎnghàn 

    qínxiàogōngxiáohánzhī yōngyōngzhōuzhī jūnchénshǒukuīzhōushì yǒujuǎntiānxià bāonèi nángkuòhǎizhī bìngtūnhuāngzhīxīn dāngshìshí shāngjūnzuǒzhī nèi gēngzhī xiūshǒuzhànzhī wàiliánhéngérdòuzhūhóu shìqínréngǒngshǒuér西zhīwài 

    xiàogōng huìwén  zhāoxiāngméng yīn nánhànzhōng 西 shǔ dōnggāozhī běishōuyàohàizhījùn zhūhóukǒng huìméngérmóuruòqín àizhēnzhòngbǎoféiráozhī zhìtiānxiàzhīshì zòngjiāo xiāngwéi dāngzhīshí yǒumèngcháng zhàoyǒupíngyuán chǔyǒuchūnshēn wèiyǒuxìnlíng jūnzhě jiēmíngzhìérzhōngxìn kuānhòuéràirén zūnxiánérzhòngshì yuēzònghéng jiānhán wèi yān chǔ  zhào sòng wèi zhōngshānzhīzhòng shìliùguózhīshì yǒunìngyuè shàng qín zhīshǔwéizhīmóu míng zhōuzuì chénzhěn shàohuá lóuhuǎn zháijǐng  yuèzhītōng  sūnbìn dàituó liáng wángliáo tián lián zhàoshēzhīlúnzhìbīng chángshíbèizhī bǎiwànzhīzhòng kòuguānérgōngqín qínrénkāiguānyán jiǔguózhīshī qūnxúnérgǎnjìn qínwángshǐzhīfèi értiānxiàzhūhóukùn shìzòngsànyuēbài zhēngérqín qínyǒuérzhì zhuīwángzhúběi shībǎiwàn liúxuèpiāo yīnchéngbiàn便 zǎitiānxià fēnlièshān qiángguóqǐng ruòguócháo yánxiàowénwáng zhuāngxiāngwáng xiǎngguózhīqiǎn guójiāshì 

    zhìshǐhuáng fènliùshìzhīliè zhènchángérnèi tūnèrzhōuérwángzhūhóu zhìzūnérzhìliù zhíqiāoérbiānchītiānxià wēizhènhǎi nánbǎiyuèzhī wéiguìlín xiàngjùn bǎiyuèzhījūn shǒujǐng wěimìngxià nǎishǐ使méngtiánběizhùchángchéngérshǒufān quèxiōngbǎi réngǎnnánxiàér shìgǎnwāngōngérbàoyuàn shìfèixiānwángzhīdào fénbǎijiāzhīyán qiánshǒu huīmíngchéng shāháojié shōutiānxiàzhībīng zhīxiányáng xiāofēng zhùwéijīnrénshíèr ruòtiānxiàzhīmín ránhòujiànhuàwéichéng yīnwéichí 亿zhàngzhīchéng línzhīyuān wéi liángjiàngjìngshǒuyàohàizhīchù xìnchénjīngchénbīngérshuí tiānxiàdìng shǐhuángzhīxīn wéiguānzhōngzhī jīnchéngqiān sūnwángwànshìzhī 

    shǐhuáng wēizhènshū ránchénshèwèngyǒushéngshūzhī méngzhīrén érqiānzhī cáinéngzhōngrén fēiyǒuzhòng zháizhīxián táozhū dùnzhī nièhángzhījiān érjuéqiānzhīzhōng shuàizhī jiàngshùbǎizhīzhòng zhuǎnérgōngqín zhǎnwéibīng jiēgān竿wéi tiānxiàyúnxiǎngyìng yíngliángérjǐngcóng shāndōngháojùnsuìbìngérwángqín 

    qiětiānxiàfēixiǎoruò yōngzhōuzhī xiáohánzhī ruò chénshèzhīwèi fēizūn chǔ yān zhào hán wèi sòng wèi zhōngshānzhījūn chúyōuqín fēixiāngōuchángshā zhéshùzhīzhòng fēikàngjiǔguózhīshī shēnmóuyuǎn hángjūnyòngbīngzhīdào fēixiàngshízhīshì ránérchéngbàibiàn gōngxiāngfǎn  shìshǐ使shāndōngzhīguóchénshèduóchángxié quánliàng tóngniánér ránqínzhī zhìwànchéngzhīshì zhōuércháotóngliè bǎiyòunián ránhòuliùwéijiā xiáohánwéigōng zuònànérmiàohuī shēnrénshǒu wéitiānxiàxiàozhě  rénshīérgōngshǒuzhīshì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¹
译文:荆州不是我的家乡,却长久无奈地在这里滞留?
注释:¹滞淫:长久停留。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方舟泝(sù)大江¹,日暮愁我心。
译文:极目望去,大船在江心正溯流而上,天色渐晚更勾起我思乡的情愁。
注释:¹方舟泝大江:方舟,方形的小船。泝,通“溯”:逆流而上。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山冈有余映,岩阿(ē)¹增重阴²
译文:山坡上映着太阳的余晖,沟岩下的阴影显得更加灰暗。
注释:¹岩阿:到处都是岩石的山阿。阿,山丘。²增重阴:更黑暗。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译文:奔跑的狐狸忙着赶回自己的洞穴,飞翔的鸟儿在鸟巢上盘旋。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译文:大江上涌动的浪花轰然作响,猿猴在临岸的山林长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迅风拂裳袂(mèi)¹,白露沾衣襟。
译文:迅猛的江风掀起我的下衣和衣袖,秋天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襟。
注释:¹裳袂:下衣裙和上衣袖子。袂,袖子。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独夜不能寐,摄¹衣起抚琴。
译文:夜深了我孤独难眠,便又披衣起床拿起了桐琴。
注释:¹摄:整理。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丝桐¹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译文:桐琴象理解我的心思一样,为我发出悲凉的乡音。
注释:¹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拣丝为弦,故称。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jī)¹无终极,忧思壮²难任³
译文:在外寄人篱下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心中充满了难以排遣的忧愁。
注释:¹羁旅:被羁绊而旅居在外,引申为长久寄居他乡。²壮:盛,指忧思深重。³难任:难以承受。

  “荆蛮”四句写诗人久客荆州的苦闷和日暮乘船泛江时所引起的思乡之情。起句自问,喷射出强烈的感情,直抒久留荆州的怨愤。为销愁乘船泛江散心,不想销愁愁更愁。江上日落余辉,并船逆流而上,引起诗人思乡怀归的无限忧愁。“愁”字虚笼全篇,诗篇始终处于这悲愁的氛围之中。

  “山冈”以下八句写日暮时的自然景色,抒发诗人思归的凄苦之情。诗人摄下了落日西沉时大自然姿态的倏忽变化:山脊之上犹存夕阳余辉,山谷本来就很阴暗,天将晚则更显得阴暗幽深。起两句写了山色秀拔,给人以清新之感;又因日将西落,山谷愈暗,造成了一种凄清气氛。“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这两句取《楚辞·哀郢》“鸟飞还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之意。日暮时刻,狐狸归穴,鸟下窠巢。狐狸和飞鸟尚且思归自己的穴巢,何况于人。“流波激情响,猴猿临岸吟。”湍急的江流声浪激越,山上的猴猿在岸边凄厉嘶叫,气氛越发凄凉。“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迅疾的江风吹动着衣袖,阴凉的露水沾湿衣裳。诗句点明秋季。秋风萧瑟迅猛,白露阴寒湿衣,气氛更为阴冷。以上八句诗人用寒秋日暮、荒江的寂寞、凄凉的景色,来映衬自己内心思乡念归的悲凄。情动于中而发于景,景见真情而感人。对仗优美,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烈,读来十分流畅。这样的例子古诗里固然少见,在建安诗里也是极少的。它已经突破了汉诗古朴浑厚的风格,下开两晋南朝风气了。

  “独夜”以下六句,由写景转入集中抒情,写诗人夜不能眠忧思难忍的情状。“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羁旅之客难以返归,愁思不绝,夜不能眠。由“不能寐”而“摄衣起抚琴”,暗示着一种烦忧的过程。接下两句,诗人以拟人手法赋物以人的情感,借以衬托、强化思归感伤之情。琴也通晓人的心情,为诗人的不幸而哀鸣。这“悲音”体现了诗人无处寄托又无从宣泄的哀愁。通过物之情表现人之情,这是传统诗歌中常用而又精巧的描写手法。最后两句悲愤低沉,哀怨不绝。寄居他乡永无尽头,沉重忧伤难以承担。这悲愤的结句同扣篇首诗句,哀怨之情直露,毫不掩饰愁思深重的离人形象,令人黯然神伤。

  王粲久留荆州,不得舒展大志,此时此地,他忧多、愁多、愤懑多。这首诗抒发了他的沉痛之情,也是诗人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个人抱负无从施展的忧愤心情的流泻。诗中具有相当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增添了抒写思归之情的浓郁效果。

āishīsānshǒu ·èr

wángcàn liǎnghàn 

jīngmánfēixiāng wèijiǔzhìyín 
fāngzhōujiāng chóuxīn 
shāngāngyǒuyìng yánēzēngchóngyīn 
chíxué fēiniǎoxiánglín 
liúqīngxiǎng hóuyuánlínànyín 
xùnfēngchángmèi báizhānjīn 
néngmèi shèqín 
tónggǎnrénqíng wèibēiyīn 
zhōng yōuzhuàngnánrèn 
古人比父子为桥梓,比兄弟为花萼,比朋友为芝兰,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今人称诸生曰秀才,称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古人比父子为桥梓¹,比兄弟为花萼(è)²,比朋友为芝兰³,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今人称诸生曰秀才,称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译文:古时候的人,把“父子”比喻为乔和梓木,把“兄弟”比喻为花与萼,将“朋友”比作芝兰香草,因此,有心想敦睦人伦的人,由万物的事理便可推见人伦之理。现在的人称读书人为“秀才”,称被举荐入太学的生员为“明经”,又叫举人为“孝廉”,因此读书人可以就这些名称,明白自己应有的内涵。
注释:¹桥梓:古人以乔木喻父,而梓木喻子,因为乔木高高在上,而梓木低伏在下。²花萼:花萼喻兄弟,因为同出一枝,彼此相依。³芝兰:比喻朋友;《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朋友贵在相劝,故以芝兰比喻朋友。⁴敦伦:敦睦人伦。⁵秀才:读书人的通称。⁶贡生:科举时代因学行优良,被举荐升入太学的生员。⁷明经:唐制以经义取士,谓之明经。⁸举人:明清时在乡试被录取的人。⁹孝廉:明清举人的别称。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
不择¹南州尉,高堂²有老亲³
译文:杨瑗因为家中年老的父母须要奉养,所以不嫌南海荒僻而赴任。
注释:杨瑗:未详。底本瑗下注:“一作张子。”尉南海:赴任南海县尉。尉,用作动词,任县尉。南海,《旧唐书·地理志》:岭南道广州有南海县。在今广东广州市北。¹不择:不加选择,不嫌。²高堂:指父母所居之正室。³老亲:年老的父母。
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楼台重¹(shèn)²,邑里³(jiāo)
译文:因为临海,这里有重重叠叠的海市蜃楼,城乡居民多有鲛人混杂。
注释:¹重:重叠。²蜃气:即海市蜃楼。³邑里:城乡。⁴杂:混杂往来。⁵鲛人:传说中的海底人鱼。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海暗三山¹雨,花明五岭²春。
译文:大海昏暗三峰常下雨,岭上春花鲜艳五岭如春。
注释:¹三山:在南海县境,临江三峰并起,高三十余丈。在今广州市南。²五岭:大庾、骑田、都庞、萌渚与越城岭的总称。在今广东、广西省边境。
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
此乡¹多宝玉²,慎莫厌清贫。
译文:这个地方多产宝玉,千万不要嫌厌那里生活的清贫。
注释:¹此乡:指南海。²多宝玉:多产珍宝珠玉。据韩愈《送郑尚书序》,南海多珠宝象犀玳瑁奇物。

  诗的首联说杨瑗因为家中有年老的父母须要奉养,所以不嫌南海荒僻而赴任,孝情可感。古人有亲老不择官的说法,《说苑·建本》:“子路曰:‘负重道远者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者不择地而仕。’”此诗即用其意。这两句在赞美杨瑗孝顺老亲的同时,已经暗含了不宜前去南海为官的意思;如果不是父母年老,当官是不会选择这样的荒蛮之地的,更何况不过是县尉这样的小官。

  颔联言南海的风土人情,与中原大地不同。此处提及“海市蜃楼”和“鲛人”,意在强调其地独特的风土人情。海市蜃楼在今人看来乃是人间胜景,但在南海这个特定的环境里,未尝不是边远怪异之象,如韩愈所说:“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潮州刺史谢上表》)而当地居民也多“非我族类”的鲛人,未尝开化,很难交流。设想朋友就要到这样的地方去生活,虽只是平实写来,而矜悯之情,自然流露于言外。这两句描写南海的奇异风物,自然有岑参好奇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形容其地荒蛮,不适合北方人居住。

  颈联继续描写南海的风物,色彩则趋于明朗。海边夏雨气象阔大,岭上春花色彩鲜明。律诗中的第三联是要“转”一下的,作者也不愿过多渲染南海生活环境不如人意,毕竟还是要安慰一下远行者,所以又从劝慰的角度讲此处风景之美。

  诗人在尾联对杨瑗亲切嘱咐:南海这个地方多产宝玉,你千万不要嫌厌那里生活的清贫。诗人语气如此沉重,本意是要朋友转换心态,结果反而可能强化对方忧远伤别的心理;不过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勤珍重的关怀之意。诗人下笔也有言外之意,既然南海多宝玉,何必加一“慎”字,可见他真正的意思是希望杨瑗以节操清廉为重。

  在唐代,今天的两广地区还是尚未开化的蛮夷之地,说起来也算是“边塞”了。只不过那里并没有成就功名的机会,派去那里做官,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贬谪和惩罚措施。韩愈被贬谪潮州时心情就极度郁闷,担心自己不再能生还,写诗对侄孙韩湘说:“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所以当朋友要去南海做一个小小的县尉时,岑参赠别的基调就是同情和安慰。

参考资料:
1、 张学君编著.岑参: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55-59

sòngyángyuànwèinánhǎi--céncān

nánzhōuwèigāotángyǒulǎoqīn

lóutáizhòngshènjiāorén

hǎiànsānshānhuāmínglǐngchūn

xiāngduōbǎoshènyànqīngpín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来是空言¹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译文:她说过要来的,其实是句空话,一去便杳无影踪。我在楼上等着,直到残月西斜,传来五更的晓钟。
注释:¹空言:空话,是说女方失约。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译文:因为远别而积思成梦,梦里悲啼,久唤难醒;醒后便匆忙提笔写信,心情急切,墨未磨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蜡照¹半笼²金翡(fěi)³,麝(shè)微度绣芙蓉
译文:蜡烛的余光,半罩着饰有金翡翠的帷幕;兰麝的香气,熏染了被褥上刺绣的芙蓉。
注释:¹蜡照:烛光。²半笼:半映。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³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⁴麝熏:麝香的气味。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这里即指香气。⁵度:透过。⁶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刘郎¹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²一万重。
译文:我像古代的刘郎,本已怨恨蓬山仙境的遥远;我所思念的人啊,哪堪更隔着蓬山千重万重!
注释:¹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 乡。后也以此典喻“艳遇”。²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sà)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¹外有轻雷²
译文:飒飒的东风吹来阵阵的细雨,阵阵轻雷响彻荷花池塘内外。
注释:¹芙蓉塘:荷塘。²轻雷: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像君之车音。”起二句以风、雨、雷等景物起兴,烘托女子怀人之情。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金蟾(chán)¹(niè)²锁烧香入,玉虎³牵丝(jí)井回。
译文:从金蟾的炉内飘出缕缕清香,转动玉虎辘轳可以汲上饮水。
注释:¹金蟾:金蛤蟆。古时在锁头上的装饰。²啮:咬。³玉虎:用玉石作装饰的井上辘轳,形如虎状。⁴丝:指井索。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贾氏¹窥帘韩掾(yuàn)²少,宓(fú)³留枕魏王才。
译文:贾氏隔帘偷窥韩寿英俊年少,宓妃赠送玉枕钦慕曹植文采。
注释:¹贾氏:西晋贾充的次女。她在门帘后窥见韩寿,爱悦他年少俊美,两人私通。贾氏以皇帝赐贾充的异香赠寿,被贾充发觉,遂以女嫁给韩寿。²韩掾:指韩寿。韩曾为贾充的掾属。³宓妃:古代传说,伏羲氏之女名宓妃,溺死于洛水上,成为洛神。这里借指三国时曹丕的皇后甄氏。相传甄氏曾为曹丕之弟曹植所爱,后来曹操把她嫁给曹丕。甄后被处死后,曹丕把她的遗物玉带金缕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途径洛水,梦见甄后来相会,表示把玉枕留给他作纪念。醒后遂作《感甄赋》,后明帝改为《洛神赋》。⁴魏王:指魏东阿王曹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心¹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译文:爱情的种子不要和春花开放寸寸相思只会化成寸寸尘灰。
注释:¹春心:指相思之情。
含情春晼晚,暂见夜阑干。
含情春晼(wǎn)¹,暂见夜阑干²
译文:含情脉脉地凝望不觉春日已晚,短暂见上一面也已经是夜深时分。
注释:¹春晼晚:春暮。晼:一作“院”。晼晚:日暮。²夜阑干:夜深。
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
楼响将登怯,帘烘(hōng)¹欲过难。
译文:听到楼梯响起想登上去又胆怯,灯光明亮透出窗帘欲去探访又很难。
注释:¹烘:灯光明达透出窗帘的情状。
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
多羞钗(chāi)上燕¹,真愧镜中鸾(luán)²
译文:不如钗上之燕,可整日接近其人;不如镜中之鸾,能频对其人倩影。
注释:¹多羞钗上燕:《洞冥记》谓汉武帝元鼎间有神女留玉钗与帝,至昭帝时化白燕升天,因名玉燕钗。句言己不能如钗上燕接近其人,故“羞”。²镜中鸾:指镜背的鸾鸟图案。句谓己不如镜中鸾之频对其人倩影。
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
归去横塘晓,华星¹送宝鞍。
译文:怅然归去经过横塘堤天已拂晓,微弱的晨星宛如在送着宝马金鞍。
注释:¹华星:犹明星。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何处哀筝¹随急管²,樱花永巷³垂杨岸。
译文:哪儿传来阵阵清亮的筝声,伴随着急骤的箫管?在樱花怒放的深巷,在垂杨轻拂的河岸。
注释:¹哀筝:高亢清亮的筝声。²急管:急促的管乐。³永巷:深长的街巷。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东家老女¹嫁不售²,白日当天三月半。
译文:东邻的贫家中有位姑娘,年纪大了还嫁不出去,对着这当空的丽日,对着这暮春三月半。
注释:¹东家老女: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此处用此意暗示这位老女是容华美艳的姑娘。²嫁不售:嫁不出去。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lì)阳公主¹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²
译文:溧阳公主刚刚十四岁,在这清明回暖的日子,与家人一起在园墙里赏玩。
注释:¹溧阳公主:梁简文帝的女儿。这里泛指贵家女子。²同墙看:谓东家老女也随俗游春,同在园墙里看花。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译文:这位贫家姑娘回到家后一夜辗转无眠,只有梁间的燕子,听到她的长叹。

  《无题四首》包括两首七律、一首五律和一首七古。体裁既杂,各篇之间在内容上也看不出有明显的联系,似乎不一定的同时所作的有统一主题的组诗。

  第一首是一首艳情诗。诗中写女主人思念远别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梦为远别”为一篇眼目。全诗就是围绕“梦”来写离别之恨。但它并没有按远别——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写。而是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这样的艺术构思,曲折宕荡,有力地突出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全诗充满迷离恍惚的情怀。

  首句凌空而起,次句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而相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梦中相会而来的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止的梦啼。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远别造成的深刻伤痛,强化了刻骨的相思。因此对句写梦醒后立刻修书寄远。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有在“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连墨也成磨浓。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六、七句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很富有象征暗示色彩。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所见的室内景象在朦胧光影中浑为一片,分不清究是梦境还是实境。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疑梦境为实境,写恍惚迷离中一时的错觉与幻觉极为生动传神。

  幻觉一经消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室空人杳的空虚怅惘,和对方远隔天涯、无缘会合的感慨。尾联借刘晨重寻仙侣不遇的故事,点醒爱情阻隔,“已恨”“更隔”,层递而进,突出了阻隔之无从度越。

  第二首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痛苦,是一篇“刻意伤春”之作。

  首联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东风细雨,容易令人联想起“梦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说:“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筑的渺远的艺术意境,一种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颔联写女子居处的幽寂。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它们衬托出女子幽处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东西,这从两句分别用“香”、“丝”谐音“相”、“思”可以见出。总之,这一联兼用赋、比,既表现女主人公深闭幽闺的孤寞,又暗示她内心时时被牵动的情丝。

  颈联出句使用贾充女与韩寿的爱情故事。见《世说新语》载: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一次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充之西域异香赠寿。被充所发觉,遂以女妻寿。对句使用甄后与曹植的爱情故事。见《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曹植感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改名《洛神赋》(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联的“烧香”引出贾氏窥帘,赠香韩掾;由“牵丝(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断,藕断丝连。这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无论是贾氏窥帘,爱韩寿之少俊,还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之强烈,奔放。

  末联突然转折,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热情转化成幻灭的悲哀和强烈的激愤。以“春心”喻爱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不仅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显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之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第三首也是写失意的爱情。而这种失意的爱情中又常常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在相思成灰的爱情感慨中也可窥见他仕途失意的不幸遭际。

  第四首开头两句只是描写环境,人物并未出场,但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人物的感情活动。“哀筝随急管”,不只表现出急管繁弦竞逐的欢快、热烈和喧闹,也暗示出听者对音乐的那种撩拨心弦的力量的特殊感受。照一般的写法,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樱花永巷垂杨岸,哀筝急管相驰逐”,现在却以“何处”发问领起,先写闻乐,再写乐声从樱花盛开的深巷、垂杨飘拂的河边传出,传神地表现了听者闻乐神驰、寻声循踪的好奇心。

  三、四句写“东家老女”婚嫁失时,自伤迟暮。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说:“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指女儿)。”可见东家老女之所以不嫁,并非貌不美,只是家境贫寒。这两句先推出人物,再展开一幅丽日当天,春光将暮的图景。不用任何说明,读者自能想见容华绝世而婚嫁失时的东家老女面对春光将暮之哀伤。
五、六句写另一女子。溧阳公主是梁简文帝的女儿,嫁侯景,为景所宠。这里借用此名代称贵家女子。同样是阳春三月,丽日当天,一边是年长难嫁,形单影只;一边却是少年得志,夫妇同游。用对比鲜明的图景,表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地位的女子完全不同的境遇。

  结尾写东家老女归来后的情景。暮春三月、芳华将逝的景色,丝管竞逐、赏心乐事的场面,贵家女子得意美满的生活,触动了她身世孤孑之感,增添内心的苦闷与哀怨。在漫长难挨的深夜展转难眠。末句以不解人意的梁燕犹“闻长叹”,反衬东家老女的痛苦心情却无人理解与同情,侧面虚点,倍觉隽永而有余味。

  历代诗家都有以美女的无媒难嫁,朱颜的见薄于时,寓才士不遇的诗歌传统。这首无题从内容到写法,都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曹植的《美女篇》、《杂诗·南国有佳人》以及其他一些比兴寓言体作品。

  李商隐的无题,以七律为主要形式。这类无题,以抒情的深细婉曲,意境的含蓄朦胧为主要特色,多取抒情主人公内心独白的表达方式,很少叙写事件、人物和客观生活场景。这首七古无题却不主抒情,不作心理刻画,以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描写出一幕有人物、有事件的生活场景,诗的旨意通过生活场景表现出来。语言朴素无华,与七律无题那种华美而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语言有所区别,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60-116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