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峰近列砚池头,光照文房烂不收。冰壑夜寒龙独卧,雪山春煖兔群游。
三峰近列砚池头,光照文房烂不收。冰壑夜寒龙独卧,雪山春煖兔群游。
彩毫倚阁功应就,银管依栖价未酬。别有珊瑚新琢样,策勋毕竟是谁优。
彩毫倚阁功应就,银管依栖价未酬。别有珊瑚新琢样,策勋毕竟是谁优。

shuǐjīngjià--zhāngzhù

sānfēngjìnlièyànchítóuguāngzhàowénfánglànshōubīnghánlóngxuěshānchūnnuǎnqúnyóu

cǎiháogōngyīngjiùyínguǎnjiàwèichóubiéyǒushānxīnzuóyàngxūnjìngshìshuíyōu

张翥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 68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公府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公府¹日无事,吾徒只是闲。
译文:公府之中每日无事可办,我们同僚只是觉得清闲。
注释:¹公府:即岑参及其同僚的办公处。
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
草根侵柱础(chǔ)¹,苔色上门关²
译文:野草根根扎到柱下基石,青苔片片已将大门爬满。
注释:¹柱础:柱子的基石。²门关:门闩。
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饮砚(yàn)¹根见鸟,卷帘晴对山。
译文:砚水之中时而掠过鸟影,卷起帘子面对青天群山。
注释:¹饮砚:鸟影掠过,如饮砚水。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
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¹
译文:新的诗作至今尚未吟成,昨天夜间又在梦中东还。
注释:¹东还:东归。诗人在西北边塞,故云。

  诗的首联中“日无事”、“只是闲”从两个方面点出“闲”字。“日”、“只”都对“闲”加以强调。“闲”是此诗所写的主要内容,也是此诗的基本情调,以疏谈的笔调引起全诗。

  诗的中间四句用公府所见所闻的景物写闲静生活和闲适情调。“草根侵柱础,苔色上门关”,这两句写公府之内景物。无人频繁往来,以致野草滋生、青苔蔓延,可见“公府日无事”,而诗人得以有足够时间对柱础间的草根、门关上的苔色作细致观察,可见“吾辈只是闲”这两句上句从形着笔,下句从色落墨,一“侵”一“上”,写出草根、青苔潜移默化的发展形态,刻画极细致入微。“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这两句写公府之外景物。前一句写飞鸟并不直接去写,却以鸟影掠过砚水来写,由府内自然转到府外,手法很高明。而用一“饮”字,把鸟影掠过砚水好似啄水的形态写得既十分形象,又很有情趣。这种闲情是只在“无事”时才有的。后—句用“卷帘”把诗人的视线由府内转到府外,与上句是同样巧妙的手法。而晴空之下,满目青山,场面却是松开阔极有边塞特征的。这种逸致也是“无事”时才有的。上下两句,由近及远,一动一静,均突出了闲静情趣。

  诗的最后两句承上文写乡思:“新诗吟未足,昨夜梦东还”。能在边地字斟句酌,从容吟诗,仍流露“闲”字,而新诗未足即被乡梦打断,写“闲”中乡思愈切,十分符合闲居异地的生活情调。

  这首诗以“闲”字为贯串全诗的线索,而以乡思作结,中间四句写闲居所见景物,写近景则刻画入微,写远景则场面开阔,笔法轻松疏谈。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0-242
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60-61

jìngchóupànguān使shǐyuànshìjiànchéng--céncān

gōngshìzhǐshìxián

cǎogēnqīnzhùchǔtáishàngménguān

yǐnyànshíjiànniǎojuǎnliánqíngduìshān

xīnshīyínwèizuómèngdōnghái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晨上散关¹山,此道当何难²
译文:早晨,行进在散关山上,道路是多么地艰难!
注释:秋胡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清调曲》。¹散关:即大散关。在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扼川陕间交通,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当何难:应当多么艰难。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译文:早晨,行进在散关山上,道路是多么地艰难!
牛顿不起,车堕谷间。
牛顿¹不起,车堕(duò)²谷间。
译文:健牛因困顿倒下,倾刻间,车辆坠入山谷。
注释:¹顿:停顿。²堕:掉下,坠落。
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坐盘石¹之上,弹五弦之琴²
译文:坐在大石头上,弹起五弦琴,心中有许多感慨。
注释:¹盘石:似盘之石,即磐石、大石,喻稳定坚固。²五弦之琴:五弦琴,古琴。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作为清角韵(yùn)¹。意中²迷烦³
译文:那音调凄怨的清角古曲啊,让我感到迷乱和烦忧。
注释:¹清角韵:以清角曲的歌辞为韵脚。清角,角,古代五音之一。古人以为角音清,故曰清角。²意中:心意之中。³迷烦:迷惑烦恼。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歌以言志¹。晨上散关山。
译文:早晨,我终于登上了散关山,写下这首诗来表达我的心意。
注释:¹言志:表明心志。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有何¹三老公²,卒³来在我傍(bàng)
译文:有三位不知名的老翁,突然来到我的身旁。
注释:¹有何:有什么。²三老公:三个老人。应是对道家的三天尊的戏称。³卒:突然。同“猝”。仓促,急速。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译文:有三位不知名的老翁,突然来到我的身旁。
负揜被裘,似非恒人,
负揜(yǎn)¹被裘(qiú)²,似非恒人³
译文:他们身穿狐裘,外披罩衣,看起来不像是平常人。
注释:¹负揜:背负着遮掩物。揜,弇,遮蔽,掩藏。应是指头顶华盖。²被裘:披着裘衣。³恒人:永恒的人,常人,一般的人。
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
¹(qīng)²³困苦以自怨
译文:问我为什么会这样地困苦和自我怨恨呢?
注释:¹谓:说道。²卿云:公卿说。³何:什么,多么,如此。⁴以:而。⁵自怨:自怨自艾。
徨徨所欲,来到此间?
徨徨¹所欲²,来到此间?
译文:为什么会心神不安地来到这里?心中有什么欲求?
注释:¹徨徨:彷徨貌。心惊不宁貌。²所欲:有所欲求,想要点什么。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译文:三位不知名的老翁啊,我要用诗歌表达我的心意?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¹居昆仑山²,所谓者真人³
译文:我们住在昆仑山,就是人们所说的神仙。
注释:¹我:曹操自己。多被解为仙人。²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是仙人所居,上有瑶池、阆苑、增城、悬圃等仙境。³者真人:真人者,是真人者。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译文:我们住在昆仑山,就是人们所说的神仙。
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
道深¹有可得²,名山历观³
译文:虽然成仙之道深不可测,但是只要诚心追求,就一定会得到。
注释:¹道深:道行深。²有可得:有所得,有所得道。³历观:游历观看,逐一地看。
遨游八极,枕石嗽流饮泉。
(áo)游八极¹,枕石嗽(sòu)²饮泉。
译文:我们遍观名山,遨游八方极远之处,枕着石头睡觉,用流水漱洗。
注释:¹八极:八方极远之地。²嗽流:用流水漱口。嗽,漱。
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沉吟¹不决,遂(suì)²³升天
译文:喝着山泉水,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三位老翁已经飞身上天了。
注释:¹沉吟:间断地低声自语,迟疑不决。²遂:遂即。³上:上腾。⁴升天:升至天空。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译文: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我们住在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去去¹不可追,长恨²相牵攀(pān)
译文:仙人走了,已经很难再追回来,我真恨自己为世事牵绊,不能追随他们而去。
注释:¹去去:去者已去。谓远去。永别,死。²长恨:长长的恨意。牵攀:牵扯羁攀。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译文:仙人走了,已经很难再追回来,我真恨自己为世事牵绊,不能追随他们而去。
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
夜夜安得寐(mèi)¹,惆(chóu)(chàng)²以自怜³
译文:自从仙人走了以后,我每夜都不能安睡,惆怅哀怨啊,自我怜悯。
注释:¹安得寐:哪得入睡。²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³自怜:自我怜惜。
正而不谲,辞赋依因。
正而不谲(jué)¹,辞赋²依因³
译文:齐桓公德行端正,从来没有欺诈行为。因此,有德能的宁戚通过唱歌前去依附他。
注释:¹不谲:不诡诈。²辞赋:歌辞诗赋。³依因:依从因袭,顺应,利用。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经传¹所过²,西来所传³
译文:经传记载了齐桓公西伐大夏的事情,这一功劳为后世传颂。
注释:¹经传:经典和传记,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经指有权威性的著作,传是阐释经文的著作。²所过:所读过,所研习过。³西来所传:西方所传来。西,应指西面的周朝或西方的乐曲,如乐府里的西方曲子。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译文: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心意,仙人离去不可追。

  这首诗语言虽粗略,境界却是相当优美,显示了曹操个性中不常展露的一面。

  第一解开头二句重复咏唱,大约是为了适应曲调的需要而有意拉长的。(每一“解”的末二句,是演唱时的和声,无实义。)但从实际效果来说,这一重复,使得感叹的情绪显得格外沉重。这里,诗人不会真是感叹道路之艰难。无论以曹操的英雄性格,还是以他的丞相地位所享有的条件,都不会把道路的艰难当作一回事。这一唱三叹的调子,只是借道路的艰难,表达人生艰难的感慨罢了。下面写牛困车堕,独坐盘石之上,弹琴奏清角之韵(悲凉的乐调),更是从经历散关的见闻中,激发起来的想像和虚构。以曹操的身份,他给自己虚构这样一种艰难跋涉、困顿山谷、独坐无侣、心中烦苦的遭遇,这是很有趣的事情。

  第二解写遇仙。正当虚构的主人公弹琴抒发内心烦苦之际,忽然有三位老人来到他的身旁。“负揜”不易解,“被裘”即披着裘衣。这句同下句,大概是说三位老人遮掩在宽大的裘衣之下,看上去不像是平常人。他们问主人公:你为何如此困苦,自怨自艾?你惶惶然来到这里,是想寻求什么?这个情节,使故事向神异的方向发展,形成幻想性的趣味,并便于作象征的抒情表现。“三老公”的发问,一方面从旁观者的眼光,进一步强化前一节所说“心中迷烦”的困苦气氛,一方面,又在不知不觉之中,把事不得已的失足(牛顿车堕)情节,转变为似有所求而来到此间的情节。就字面来说,因是不知情者的发问,所以与前文并无牴牾;但从抒情的需要来说,作者正是要表达一种试图摆脱现实矛盾、探求某种新的人生出路的欲望。这一节文字虽不很讲究,却相当巧妙地完成了一种过渡。

  第三解从开头到“枕石”一句止,是仙人自述。他们本来似乎也是常人,修道既深,乃能得道,于是摆脱了凡人所遭受的束缚,自由自在地游历名山,飘飘然行于天地之间。他们的生活是简朴而无所求的,倦了便睡在石头上,饥渴时只需喝一点泉水,因此决没有常人因贪欲而造成的无数困苦。

  有各种资料可以证明,曹操实际是不相信神仙的。那么,这一节虚构就有较深的意味。从大处说,即使一个不相信神仙的人,也并不能摆脱人生短暂所带来的烦忧,和对永恒存在的向往,而神仙的形象,正是永恒的象征。从小处说,神仙也可以比喻从世俗矛盾中解脱的境界。权势名位,物欲情欲,是导致人类相互竞争、引发无数冲突与烦恼的根本原因。倘能舍弃这一切,也就超越了现实生活的痛苦。“枕石漱流饮泉”,与世无争,就不会有什么麻烦。至于整个这一节,到底是从哪一方面说,还是兼而有之,无法加以确定。文学形象的意义,总是很宽泛的,读者只需将它理解为一种超越和自由的象征就行了。

  如果主人公听了“真人”即仙人的话,便跟着走了,这诗就变成了真正的游仙诗,也就没有多少味道了。在曹操的笔下,主人公对“真人”的陈述,反应却是“沉吟不决”;而正在他犹豫之间,“真人”已弃他而去,“遂上升天”。这也许意味着,所谓永恒自由是一个抓不住的幻影,它只是扰人心烦而已;也许还意味着:所谓从现实中解脱,也只是一种幻想,事实上不可能作出这样的抉择。确实,如果说从曹操临死时对种种琐碎后事的安排中,可以看出他懂得一切辉煌的事业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却也必须知道相反的一面:像他这样一个豪杰之士,若无不凡的成就,生命的欲望更不能得到满足。人本质上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他必须在某个对象上建立自我,但这对象到头来仍旧不是自我;然而反过来说,没有对象,却又根本没有自我。

  第四解自“正而不谲”以下,文字已无法理解,也许是流传中产生了讹误。但从开头到“惆怅以自怜”,意思是清楚的。主人公正“沉吟不决”,“真人”已“遂上升天”,他忽然惊觉,想要追上前去,却已经根本追赶不上。失去这样一个机缘,从此抱恨不已,夜夜难寐,惆怅自怜。这一节在视觉形象的描绘上,显得十分优美动人。似乎可以看到:三位仙人冉冉升空,驾着风云悠悠而去,渐渐消逝在天边,而山谷间那个凡夫俗子,一面仰首呼喊,一面踉跄奔逐,不时被葛藤、岩石绊倒,直到什么也看不到的时候,终于落下痛悔的眼泪。

  这里写的人生情绪,应该就是人对完美的人生理想的追逐。这种理想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却永远高于人们的生活现实;人们想要追上它,却永远也追不上。就是在永无止境的追逐中,人们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途。对于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人说来,大概未必会感觉到人生有这一种痛苦;但任何一个具有强烈的人生欲望的人,最终都将明白:无论他走过多长的路,有过多少成功,他也终究要绊倒在追逐的路途上。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96-200
2、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46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
烟水¹寻常事²,荒村³一钓(diào)
译文:生活漂泊不定、风雨变幻是极平常的事,这好比在荒凉的村庄钓徒驾着小舟飘荡。
注释:¹烟水:义同“烟波”。指江湖上风雨变幻、飘泊不定的艰苦生活。²寻常事:极平常的事。³村:荒凉的村庄。也是暗喻所住大陆新村寓所。⁴钓徒:钓鱼人。亦是作者自喻。
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深宵(xiāo)¹沉醉²起,无处觅(mì)(gū)³
译文:深夜从沉醉中惊醒,只见荒村萧索江水茫茫,找不到一张栖身的席草,一点充饥的米粮。
注释:¹深宵:深夜。²沉醉:大醉,在此诗中含有双关意义,带有讽刺意味。³菰蒲:植物名。菰,禾本科,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蒲,水草,嫩芽可食,蒲叶可编席。菰蒲,代指最低饮食所需。

  作者以“钓徒”自况,孤身一人,终年出没于烟水浩淼间,然此亦寻常事矣。头两句写处境之艰窘险恶,但也隐含着“世路如今已惯”的意思,“寻常”二字,或许多少有一点自得。然而深宵酒醒,发现连一个可以挣饭吃的地方也找不到了。诗到最后,不免怆然有怀。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从字面上看似乎有点消极。这里“荒村钓徒”是作者鲁迅的自况,一般说来,这不是一位“战士”而是一位“隐者”的形象。身在山水之间,心在江湖之上,以钓为乐,远避尘世,这种人没有什么积极于人世可言。然而,仔细推敲,作者鲁迅这里虽以“钓徒”自况,但在第一句看似轻松自然地写了一句“烟水寻常事”,对这一句可至关重要,因为这一句旨在说明,他是一位久经风浪,见过世面,敢于“直面人生”的战士。他对风波的险恶不但毫不畏惧,而且已经习惯,可谓是“大风浪里好行船”的水手,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钓者”。在这里,“荒村钓徒”不过是一个比喻,一个代号。即使从字面意思上也说明:在军阀当局的迫害下,危机四伏,荆棘遍地,为了避开特务的监视和袭击,作者鲁迅只能像一个飘泊江湖的渔夫,过着动荡不定的生活。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因此也不以为然,只把它当成正常的情况。

  “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是这首诗的重点。这两句诗,含意十分丰富,感情也十分沉重,表现出作者因军阀当局的迫害而生的悲愤就像飘泊于江湖的渔人,深宵酒醒,江水连天,四处茫茫,既寻不到一张栖身的蒲席,也找不到一点充饥的菰米,“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衬托出艰苦困顿的处境,作者鲁迅这里也没有表现出一种消极无奈的情绪,因在前两句诗中,他已经说出了自己对险恶处境十分习惯,并不会被困难和险恶吓倒,这里之所以再一次强调自己所处的境地,更多的还是在揭露和抨击军阀当局对包括鲁迅在内的革命的和进步的文化界人士的残酷打击和迫害,也表现了自己不畏艰难,要继续斗争下去的革命精神。

  这首诗在艺术上形象鲜明,意境幽远。全诗短短数句,即有简练明晰的印象,眼前就像展现一幅烟水垂钓图,甚至有如身历其境的感觉,将各种景象完全融化在一起。诗中并无激烈慷慨之语,但诗的后面汹涌着澎湃的激情,有不尽的想象,不尽的思索。全诗比喻都是明喻(如“烟水”、“钓徒”、“深宵”、“菰蒲”等),却又十分含蓄,“明”和“隐”,“含”和“露”,矛盾统一,紧密结合,反而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
1、 孙中田.鲁迅诗词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202-203页

yānshuǐxúnchángshì

xùn jìnxiàndài 

yānshuǐxúnchángshì huāngcūndiào 
shēnxiāochénzuì chù 

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豆蔻(kòu)¹(shāo)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²。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³
译文:豆蔻枝头浮现着浅浅的春意,闺中少女换上了新做的薄纱衣,和煦的春风轻拂着她长长的衣袖。红日高照,姑娘卷起帘幕,只见画楼阴凉处,燕子双双飞舞。
注释: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¹豆蔻:植物名,又名草果。²软:和暖。³双飞燕:既表春来,古诗词中又常用作男女欢爱成双的象征或比喻。
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拢鬓(bìn)步摇¹青玉碾(niǎn)²,缺样³花枝,叶叶蜂儿(chàn)。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译文:见景思情,不由想起远方思念的人儿,于是插上用青玉磨成的步摇,戴上新颖别致的花枝,花叶上还缀有栩栩如生的蜜蜂,仿佛在起伏颤动。梳妆罢,她倚着栏杆凝望远处,只见那一片平坦如剪的芳草地上,仍不见他的身影。
注释:¹拢鬓步摇:古代附在妇女簪钗上的一种首饰,上有垂珠,行步则摇动,故名。多以金玉为之。²青玉碾:指步摇上的配饰以青玉细磨而成。³缺样:此处指式样新颖,为普通式样中所缺少。⁴蜂儿:指以制作精巧的蜜蜂为饰物。⁵阑干:栏干。⁶凝望:长时间眺望。⁷烟草:指笼罩着如烟薄雾的春草。⁸平如剪:似剪刀剪过一样平整。

  谢逸是典型的婉约词人,他的词如其名,风韵飘逸,不沾脂粉香泽,尤其是闺怨词,写得温婉含蓄,深具花间派遗风。这首《蝶恋花》写闺怨,却不着一字言幽怨之意,情感表达十分曲折。

  “豆蔻”一句,写“春色”刚至,豆蔻梢头新生的花苞颜色尚“浅”。此时春意还未成熟,正如闺中少女的年华。首句用“豆蔻”隐喻闺中人的芳龄,可以想见少女如花一般含苞待放的娉婷和羞涩。

  天气渐渐回暖,因此少女“新试纱衣”,“纱”字点出新衣的质地,少女穿着薄纱,“拂袖东风软”,柔软的东风吹动她长长的袖。此处用一个“软”字,既点出东风的慵懒和软,也表现出少女所穿纱衣质料之软。她站在那里,长袖在暖风中缓缓飘舞,其袅娜多姿的倩影,令人心折。

  “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一句,写少女起床卷帘所见。从她睡到“红日三竿”才起床这一细节可以猜测,少女也许长夜难眠,所以天亮之后昏睡不起;也许她早早醒来,在床上百无聊赖地辗转反侧,直到日上三竿,不得不起来,才懒懒下床。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可见出少女的寂寞。

  起床之后,她走到窗边,将重重帘幕卷起,却见画楼的阴影中,有一双燕子飞过。燕子双飞,衬出人的形单影只。由此,闺怨情怀已暗暗溢出。词人虽未描写少女的心情,但她独倚窗边,对景伤情的模样,却如在眼前。

  下片并未承接上片末句所见之景,抒发情感,而是继续围绕少女的行动进行叙述。“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二句,写少女盛妆打扮。她对镜细细将鬓发收拢,在发髻里插上青玉步摇,戴上精致而罕见、上缀蜂儿的花枝。词人对头饰的描写,重点在于突出其华丽、摇漾微颤的特点,由此活现出美人的盈盈之姿。

  诗词中写闺中怀人,一般写女子“首如飞蓬”(《诗经·伯兮》)、“懒更妆梳”(杜安世《鹤冲天》),以表现幽居独处,无人眷赏的遗恨与哀怨。而此词却写少女精心打扮,表现她盼归的心情。一样的情怀,不同的描写,收到的效果也不一样。“不梳妆”言其独居等候之久,想念之深,心境之怨苦;而“盛妆”则符合少女天真的心性,也将怨情描写得不露痕迹。

  少女之所以盛妆,是为了等待远方的人归来,由此引出末句“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凝望处,没有归人的身影,只看见一川烟草,如剪刀剪过一样平坦无垠。萋萋“烟草”暗示游子不归之意(《楚辞·招隐士》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从盼归到无人归,由希望到失望,一扬一抑,将少女的怨怀描写得更加细腻深刻。词人不直说人未归,也不直写少女哀怨失落的心情,而用她倚栏所见之景收尾,使词境变得广阔,情思显得绵长。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307

diéliànhuā··dòukòushāotóuchūnqiǎn--xiè

dòukòushāotóuchūnqiǎnxīnshìshāxiùdōngfēngruǎnhóngsān竿gānliánjuǎnhuàlóuyǐngshuāngfēiyàn

lǒngbìnyáoqīngniǎnquēyànghuāzhīfēngérchànlángànníngwàngyuǎnchuānyāncǎopíngjiǎn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重冈(gāng)¹已隔红尘²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³,窗中远岫(xiù),舍后丰松。
译文:重重叠叠的山峰隔断了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更觉得年丰人寿在我们这个小村落。移居到想要去的人迹罕至之所,那里有窗口可以看到碧绿的山峰,还有屋后茂密的松柏一棵棵。
注释:¹重冈:重重叠叠的山冈。²红尘:这里指繁华的社会。³要就:要去的地方。⁴远岫:远山。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译文:种植那十年成材的树木,耕作那一年收获的谷物,都交给那些年轻人吧。老夫我所要做的,只是清早醒来,欣赏那将落的明月;醉饱之后,充分享受那山间的清风拂面而过。

  整首小令的上半阕,写他为什么要“卜居外家东园”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这就是诗人认为十分理想的卜居之地,是诗人心中向往的优美的幽居佳境。下半阕写移居新环境中的新生活,人活着,总要吃饭穿衣,作为平民种木、种谷之类的事,不干是不行的。而他年事已高,不宜体力劳动,所以“十年种木,一年种谷”的体力劳动,全都交付给子女去干。而自己呢?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这是诗人晚年的生活写照。

  整首小令表面上看,只是对山林间悠然自得的生活,没有任何一字提及诗人对当时的元朝暴政的不满之情。但细细咀嚼,又字字句句语含沉痛,蕴藏着对暴政的不满之意。虽不言情,但通过写景抒情,情藏景中,充满了诗人悲愤之情,情深意挚,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rényuèyuán ·wàijiādōngyuán

yuánhàowèn jīncháo 

chónggānghóngchénduàn cūnluògèngniánfēng yàojiù chuāngzhōngyuǎnxiù shèhòuchángsōng 
shíniánzhòng niánzhòng dōuértóng lǎowéiyǒu xǐngláimíngyuè zuìhòuqīngf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