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督邮道,鱼复永安宫。
建平督邮道,鱼复永安宫。
若奏巴渝曲,时当君思中。
若奏巴渝曲,时当君思中。

shǔdàonán··--xiāogāng

jiànpíngyóudàoyǒngāngōng

ruòzòushídāngjūnzhōng

萧纲

萧纲

萧纲(503―551),梁代文学家。即南朝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第三子。由于长兄萧统早死,他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 ▶ 2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世间怪事那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
世间怪事那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
译文:世间哪有如此的怪事,四十万人同一天去死。
注释:长平:战国时赵邑,在今山西高平西北。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攻赵,与赵军对垒于长平。当时,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任用“徒读父书”、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廉颇为将。结果,赵括被秦军射死,赵军四十万人皆被白起坑杀于长平。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白骨高于太行雪,血飞迸作汾流紫。
白骨高于太行雪¹,血飞迸(bèng)作汾(fén)²紫。
译文:堆积的白骨比长年积雪的太行山还要高,鲜血飞迸胜似汾水的溅激。
注释:¹太行雪:长年积雪的太行山。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海拔最高处为二千米。²汾流:指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在山西中部。
锐头竖子何足云,汝曹自死平原君。
锐头竖子¹何足云,汝曹²自死平原君³
译文:那白起算得了什么,你们这四十万人为平原君卖命,甘愿找死。
注释:¹锐头竖子:指秦将白起。竖子,鄙贱的称谓,犹小子。²汝曹:你们这些人,指四十万被坑赵卒。³平原君:赵胜,战国时赵国贵族,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号平原君。任赵相。平原君贪图韩之上党,是造成长平之战的直接原因之一。
乌鸦饱宿鬼车哭,至今此地多愁云。
乌鸦饱宿鬼车¹哭,至今此地多愁云。
译文:只是至今这里仍阴云密布,夜夜听得到乌鸦和鬼车的哭声。
注释:¹鬼车:传说中的妖鸟。《正字通》说:“一名九头鸟。”
耕农往往夸遗迹,战镞千年土花碧。
耕农往往夸遗迹,战镞(zú)¹千年土花碧²
译文:耕田的农夫常常发现遗迹,那是千年前的武器上了苔痕。
注释:¹战镞:指当年长平之战时遗埋土中的武器。镞,箭头。²土花碧:指发掘出土的武器上的绿色锈斑。
即令方朔浇岂散,总有巫咸招不得。
即令方朔¹²岂散,总有巫咸³招不得。
译文:东方朔也驱不散这里的晦气,巫咸也招不完这里的冤魂。
注释:¹方朔:东方朔,汉武帝时为大中大夫,性恢谐机智,善辞令,当时称为“滑稽之雄”。²浇:消除,即“浇愁”之“浇”,与上“愁云”句相应。³巫咸:古代传说中的神巫名,能占卜吉凶。招:招魂。
君不见,新安一夜秦人愁,二十万鬼声啾啾。
君不见,新安¹一夜秦人愁,二十万鬼声啾(jiū)²
译文:新安演出了同样的悲剧,厉鬼一夜叫去了二十万秦军。
注释:¹新安:故城在今河南渑池东。²啾瞅:形容声音轻细凄惨。
郭开卖赵赵高出,秦玺也送东诸侯。
郭开¹卖赵赵高²出,秦玺(xǐ)³也送东诸侯。
译文:就这样郭开出卖赵国赵高出卖秦国,国家总被奸臣连累到献玺投降而灭亡。
注释:¹郭开:战国时赵悼襄王的宠臣。秦国派大将王翦攻赵,赵国名将李牧率兵抵抗。秦国派人用巨金收买郭开,郭开促使赵王迁中了秦的反间计把李牧杀死,赵军大败,赵王被俘,赵国灭亡。²赵高:秦宦官,本赵国人。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赵高诱同李斯伪造遗诏,逼使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独揽大权。后又杀死二世,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所杀。³玺:帝王的印章。《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王子婴投降刘邦时,曾系丝带于颈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于轵道旁。

  诗中诗人将秦军制造的长平之坑与项羽制造的新安之坑这两件惊心动魄、惨不忍睹的历史事件加以精心的绾合,以涵蓄亭泳、开阖流宕的笔触巧妙地点明秦的暴虐残酷是自取灭亡的根本原因,揭露了统治阶级之间进行的兼并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骇人听闻的深重灾难。全诗构思佳妙、文笔流丽、反思深刻、感叹沉雄。

  这首诗的第一部分是前十二句,是回忆长平惨案。诗的头两句如石破天惊,突兀而来。“怪”字,在此是令人惊骇之意。“白骨高于太行雪,血飞迸日汾流紫”两句,则是用夸张的笔法,极力渲染当时的惨状,因而有惊心动魄之效。“锐头竖子”两句,是诗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评价。这两句似乎天外飞来,一反上面惨烈凝重的气氛。诗人似乎从对当时血肉横飞、鬼哭神嚎场面的回想中突然醒悟,以异常轻松的口吻说道:“那白起算得了什么,你们这四十万人为平原君卖命,甘愿找死。”显然是正话反说,孔衍《春秋后语》:“平原君对赵王曰:渑池之会,臣察武安君(白起)为人也,小头而锐,敢断行也。”故诗中以“锐头竖子”呼白起。

  以下两句又回到惨烈的气氛中。“乌鸦饱宿鬼车哭”一句是写当时深夜,专啄腐肉的乌鸦食饱尸肉,心满意足地缩头栖息枝头;月明星稀,那传说中专收人魂的九头恶鸟(鬼车)发出一声声凄厉的叫声。这是何等阴森恐怖的场景。“至今此地多愁云”一句是写现在。那四十万鬼魂不散,使近两千年后的此地,仍时时笼罩在鬼魂组成的阴云之下。此句承上启下,由历史过渡到现实。接下来的四句,又是一组轻松与凝重的对比。当地农夫们并不以为历史上的大悲剧有值得悲痛之处,而相反,以此为谈资。“即令方朔”两句,照应“此地多愁云”。

  第二部分是十三、四句,写新安惨案。诗人忽然宕开笔墨,记述了另一起惨绝人寰的大悲剧:公元前206年,楚霸王项羽将秦将章邯部下的降卒二十余万人在新安(属今河南省)城南全部诛杀。诗人显然认为,这是长平惨案的再现。两事相隔仅仅半个世纪。

  第三部分是十五、六句,写了赵国与秦国的灭亡的相似。公元前229年,秦国攻伐赵国,秦国私下买通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散布谣言,赵王听信谗言,杀害忠臣,此后仅三个月,秦国大破赵军,赵国灭亡。赵高在秦始皇死后,指鹿为马,专权跋扈,使秦朝迅速灭亡,所以诗人认为,因“赵高出”而使“秦玺”易手。

  整首诗运用对比手法揭露了历史事件的惊人相似之处,发人深省。叙事详略得当,详写长平惨案而略写新安惨案,盖二事略类,不必重笔。“郭开卖赵赵高出”句巧妙运用顶针格,写出赵、秦痛史悲恨相续的意味,亦见意匠经营。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397-398页
有贵介公子,生王谢家,冰玉其身,委身糟丘,度越醉乡。一日,谓刘子曰:“曲蘖之盛,弃土相似,酿海为酒。他人视之,以为酒耳。吾门如市,吾心如水。独不见吾厅事之南,岂亦吾之胸次哉?矮屋数间,琴书罢陈。日出内其有余闲,散疲苶于一伸。摩挲手植之竹,枝叶蔚然其色青。此非管库之主人乎?其实超众人而独醒。”
有贵介¹公子,生王谢²家,冰玉³其身,委身糟丘,度越醉乡。一其,谓刘子曰:“曲蘖(niè)之盛,弃土相似,酿海为酒。他人视之,以为酒耳。吾门如市,吾心如水。独不见吾厅事之南,岂亦吾之胸次哉?矮屋数间,琴书罢陈。其出内其有余闲,散疲苶于一伸。摩挲(suō)手植之竹,枝叶蔚然其色青。此非管库之主人乎?其实超众人而独醒。”
译文:有位世族公子,出身高贵,清白自守。出入于糟丘,沉湎于醉乡。一天,他对刘过说:“我家酒糟多如尘土,酒池大如海,他人叹为观止。谁知我虽门庭若市,心却静如清水。我家南侧有矮屋数间,内有琴书。可以在闲暇之时,消除疲劳。我又喜欢在房前屋后竹间徘徊,去抚摩那一片青绿。这难道不成了管家之人了吗?其实是超众人而独醒。”
注释:¹贵介:尊贵之意。²王谢:高门世族的代称。³冰玉:比喻高贵皎洁。⁴糟丘:酒糟堆成的小丘。⁵醉乡:指醉中的境界。⁶曲蘖:酒母,指酒,一说指好酒。⁷厅事:私宅的堂屋称厅事。⁸摩挲:抚养,抚摸。
刘子曰:“公子不饮,何有于醉?醉犹不知,醒为何谓?若我者,盖尝从事于此矣。少而桑蓬,有志四方。东上会稽,南窥衡湘,西登岷峨之颠,北游烂漫乎荆襄。悠悠风尘,随举子以自鸣。上皇帝之书,客诸侯之门。发《鸿宝》之秘藏,瑰乎雄辞而伟文。得不逾于一言,放之如万马之骏奔。半生江湖,流落龃龉。追前修兮不逮,途益远而日暮。始寄于酒以自适,终能酕醄而涉其趣。操卮执瓢,拍浮酒船。痛饮而谈《离骚》,白眼仰卧而看天。虽然,此特其大凡尔。有时坠车,眼花落井。颠倒乎衣裳,弁峨侧而不整。每事尽废,违昏而莫省。人犹曰:‘是其酩酊者然也。’至于起舞捋须,不逊骂坐,芥视天下之士;以二豪为螟蛉与蜾赢,兆谤稔怒,或贾奇祸,矧又欲多酌我耶?今者不然,我非故吾。觉非其未远,扫习气于一除。厌饮杯酒,与瓶罂而日疏。清明宛在其躬,泰宇定而室虚。臂犹醯酸出鸡,莲生于泥;粪壤积而菌芝,疾驱于通道大都而去其蒺藜。当如是也,岂不甚奇矣哉!夫以易为乐者由于险,以常为乐者本于变,是故汩没于垦非者,始知真是;出人于善恶者,始认真善。今公子富贵出于襁褓,诗书起于门阀,颉颃六馆,世袭科甲,游戏官箴,严以自律。所谓不颣之珠、无瑕之璧,又何用判醒醉于二物?”
刘子曰:“公子不饮,何有于醉?醉犹不知,醒为何谓?若我者,盖尝从事于此矣。少而桑蓬,有志四方。东上会(kuài)(jī)¹,南窥衡湘²,西登岷(mín)(é)³之颠,北游烂漫乎荆襄。悠悠风尘,随举子以自鸣。上皇帝之书,客诸侯之门。发《鸿宝》之秘藏,瑰乎雄辞而伟文。得不逾于一言,放之如万马之骏奔。半生江湖,流落龃(jǔ)(yǔ)。追前修兮不逮,途益远而其暮。始寄于酒以自适,终能酕(máo)(táo)而涉其趣。操卮(zhī)执瓢,拍浮酒船。痛饮而谈《离骚》,白眼仰卧而看天。虽然,此特其大凡尔。有时坠车,眼花落井。颠倒乎衣裳,弁(biàn)¹⁰峨侧而不整。每事尽废,违昏而莫省。人犹曰:‘是其酩(mǐng)(dǐng)¹¹者然也。’至于起舞捋(lǚ)¹²,不逊骂坐,芥视天下之士;以二豪¹³为螟(míng)(líng)¹⁴与蜾(guǒ)¹⁵,兆谤稔(rěn)怒,或贾奇祸,矧(shěn)又欲多酌我耶?今者不然,我非故吾。觉非其未远,扫习气于一除。厌饮杯酒,与瓶罂而其疏。清明宛在其躬,泰宇定而室虚。臂犹醯(xī)酸出鸡¹⁶,莲生于泥;粪壤积而菌芝,疾驱于通道大都而去其蒺藜。当如是也,岂不甚奇矣哉!夫以易为乐者由于险,以常为乐者本于变,是故汩没于垦非者,始知真是;出人于善恶者,始认真善。今公子富贵出于襁褓,诗书起于门阀,颉(xié)(háng)六馆¹⁷,世袭科甲,游戏官箴,严以自律。所谓不颣之珠、无瑕之璧,又何用判醒醉于二物?”
译文:刘过说:“公子不饮酒,知道什么是醉,什么是醒?若论醒醉,我才是过来人。我在少壮时,即心系天下,志在四方。曾东上会稽、南窥衡湘、西登岷峨之顶峰,北游繁荣昌盛的荆襄。乾坤之大,任随我等士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上书皇帝,作诸侯的幕僚,阐发《鸿宝》的奥秘,雄辞伟文,实在瑰丽。无一句脱离常轨。言出如万马骏奔。流浪江湖,半生坎坷。追踪前贤,力有不逮,路途遥远,痛感老之将至。于是寄情于酒,以解胸中之块垒。有时醺醺大醉,执杯把盏,拍浮酒船,痛饮而谈《离骚》,白眼仰卧而看天。虽然这样,这仅仅是大概情况。有时坠车,眼花落井,衣裳颠倒,冠斜不整。每每做事都不成,迷惑昏乱而不能省悟。甚或起舞捋须,辱骂同坐,视天下之士如草芥,以权豪为螟蛉和蜾赢,招谤结怨,致遭奇祸。情况如此,我又何必贪杯?今日之我,已非旧我。深知往日之迷途未远,决心扫除嗜酒成癖的积习。于是神朗气清,明敏依旧,神稳心静。犹如肉腐来蝇、醋酸生虫,荷出污泥;粪壤堆集而菌生,通都大道不生荆蒺。当处于这种心境时,难道不是太奇怪了吗?贪图平静生活的人,多半是走过险路的人;喜欢安定的人,多半是经历过变乱的人。由此可知:沉没于是非场中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什么是正确;出入于善恶之地的人,才是真正知道什么是善良。公子从小生于富贵之家,诗书门第,曾求学于六馆,金榜自然题名,视做官如游戏,又能严于律己。真是无疵之珠,无瑕之璧。又何必苦苦判别什么是醒,什么是醉呢?”
注释:¹会稽:山名,在今绍兴境内。²衡湘:即衡山和湘水,二者均在湖南境内。³岷峨:即岷山和峨眉山,二者均在四川竟内。⁴荆襄:均为地名。都在湖北境内。⁵举子:旧时对读书人的通称。⁶龃龉:牙齿参差不齐。比喻抵触、不合。⁷前修:古代有品德的人。⁸酕醄:大醉貌。⁹操卮执瓢:手举动酒杯。卮,古代盛酒的器皿。瓢,用葫芦做的舀水器具。¹⁰弁:帽子。¹¹酩酊:大醉。¹²捋须:抚摸自己的胡须。¹³二豪:本指桑上小青虫与蜘蛛。¹⁴螟蛉:幼小的蛾虫。¹⁵蜾赢:细腰蜂。¹⁶醯酸出鸡:醋弄常酸竟生出小飞虫。醯,醋。鸡,蜹,一种小飞虫。¹⁷六馆:按唐代学制,国子监下设六馆:国予学、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
公子闻而笑曰:“夫无伦者醉之语,有味者醒之说。先生舌虽澜翻而言有条理,胸次磊落而论不讹杂。子固以我为未知醒之境界,我亦以子为强为醉之分别。”
公子闻而笑曰:“夫无伦者醉之语,有味者醒之说。先生舌虽澜翻而言有条理,胸次磊落而论不讹杂。子固以我为未知醒之境界,我亦以子为强为醉之分别。”
译文:公子听了笑着说:“语无伦次是醉语;话中有味是醒语。先生语如波澜,而言之有理;胸怀磊落,而妙语成章。你固然以我为不知醒之境界,我看你倒是强为醉做辩解。”
于是取酒对酌,清夜深沉,拨活火兮再红,烛花灿兮荧荧。淡乎相对而忘言,不知其孰为醉而孰为醒。
于是取酒对酌,清夜深沉,拨活火兮再红,烛花灿兮荧荧。淡乎相对而忘言,不知其孰为醉而孰为醒。
译文:于是取酒对饮,清夜深沉,炉火熊熊,烛光明灭。二人淡然相对,得意而忘言,且不知谁为醉而谁为醒。

  这篇赋先写贵介公子的自以为清醒,在叙述作者的生平和志向,然后写贵介公子对作者醉酒独醒的不完全赞同,最后写二人淡然相对,不知谁醉谁醒。全赋议论纵横而不板滞,描写生动而富于形象,句式以短句为主,长句与短句、骈句与散句结合自然。

  作者在赋中写道,贵介公子以冰玉之身委于糟丘,度越醉乡。没有丝毫现实生活的砥砺,却自诩“吾门如市,吾心如水”,过着悠然自得、从容闲适的生活,自以为清醒得很、清高得很。而作者作为一位爱国者、一位狂士,一生奔波,却累遭困踬,饱尝辛酸而不得不醉。他“少而桑蓬,有志四方。东上会稽,南窥衡湘,西登岷峨之巅,北游烂漫乎荆襄。悠悠风尘,随举子以自呜。上皇帝之书,客诸侯之门……半生江湖,流落龃龉。”在这种日暮穷途的状况下, 才 “始寄于酒以自适”,不得不醉。至于“痛饮而谈《离骚》,白眼仰卧而看天”,“起舞捋须,不逊骂坐,芥视天下之士”等等行为,乃是在黑暗现实中知音难觅、理想难达的愤懑的抒发。其后的“汩没于是非者始真是;出入于善恶者始真善”数语,尤为作者深刻的经验之谈。最后贵介公子对作者的醉酒独醒,虽不能完全赞同,却不得不承认“先生舌虽澜翻而言有条理,胸次磊落而论不讹杂”。于是二人又取酒对酌,开怀畅饮,及至相对言志,不知其孰为醉,孰为醒。

  全赋议论纵横而不板滞,描写生动而富于形象,把叙事和议论,抒情和言志自然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求任杳然,隐游难忍的矛盾心情,指明那些自诩清醒的贵胄子弟实则处于昏醉糊涂之中。句式以短句为主,长句与短句、骈句与散句结合自然,达到了说理抒情的极致。写法上明显地受苏轼《前赤壁赋》的影响,体现了宋文议论化的倾向。

参考资料:
1、 赵逵夫 主编. 历代赋评注 6 宋金元卷.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452-458
2、 巨才 选编.辞赋一百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218-219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当年书剑揖(yī)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译文:想当年我文武双全,三公贵族也刮目相看;谈吐间气势如虹,豪气冲云天。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zān)华发¹醉秋风。
译文:沙场上战鼓雷鸣、烟尘蔽日,我独有壮志满怀;现如今却只见白发丛生,秋风中自斟独醉伤怀。
注释:¹华发:花白得头发。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梦回松漠榆(yú)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译文:屡屡梦回榆关之外的大漠,醒来后却只能在乡村中慢慢变。
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奇士¹久埋巴硖(xi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译文:我的朋友独孤策长眠在巴峡,我在灯前感慨还有谁能倾听我想上阵杀敌的壮志雄心?
注释:¹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经故去十年。

gǎnjiù--yóu

dāngniánshūjiànsāngōngtánshéyúnhóng

shízhàngzhànchénzhuàngzhìzānhuázuìqiūfēng

mènghuísōngguānwàishēnlǎosāngcūnmàizhōng

shìjiǔmáixiádēngqiánkāngkǎishuítóng

似水轻纱不隔香。金波初转小回廊。离离丛菊已深黄。
似水轻纱不隔香。金波¹初转小回廊(láng)²。离离³丛菊已深黄。
译文:月光如水,隐隐香气透过来,是她从开遍菊花的回廊深处走过来了。
注释:¹金波:谓月光。²回廊:曲折回环的走廊。³离离:繁茂的样子。
尽撤华灯招素月,更缘人面发花光。人间何处有严霜。
尽撤华灯¹招素月²,更缘人面发³花光。人间何处有严霜(shuāng)
译文:这样的夜晚,不需要灯盏,她的脸庞在月光下显得光洁夺目。人间多么美好,哪里有什么寒冷秋霜呢?
注释:¹华灯:光辉灿烂的灯。²素月:明月。³发:激发,激起。⁴严霜:浓霜,也比喻严厉。

huànshā··shìshuǐqīngshāxiāng--wángguówéi

shìshuǐqīngshāxiāngjīnchūzhuǎnxiǎohuílángcóngshēnhuáng

jǐnchèhuádēngzhāoyuègèngyuánrénmiànhuāguāngrénjiānchùyǒuyánshuāng

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才尘忝后,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别纸¹累幅²过当,老病废忘,岂堪³英俊如此责望。少年应科目英,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¹⁰,才尘忝(tiǎn)¹¹,便被举主¹²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¹³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¹⁴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¹⁵。又别作¹⁶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¹⁷,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¹⁸,与涉猎者¹⁹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²⁰之术。可笑可笑。
译文:上次你的来信中,好几页都是称赞我的华丽辞藻,褒奖得有点过分了,如今我年老多病,荒废遗忘,哪里担当得起你这样的年轻才俊对我抱有这么高的期望呢?我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所死记的东西,与现今科举考试的情况大致相同。当时也有少数应考时难度较大的文章,因我才疏学浅,有幸列为榜尾被录取,就被主考官拿去,现在都已经没有了。不过那些文章就算在也没有什么作用。实在没有抄近路获取学问的方法。只是像你这样有很高的天赋、很强的能力,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学习,自然会获取做学问的门道,这其实都是命中注定的,不需外力辅助。只是我认为年轻人做学问,每读一本书都应精读几遍才算读完。世上书多得如大海,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有,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读完它们,只能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罢了。因此希望求学的人每读一遍书,都要确定一个目标,来指导自己的研究探讨,比如想探求古今国家的兴衰存亡以及圣人贤人所发挥的作用,就单独去探求这一个方面,不要生发其他的念头,以免分散精力。另外再读一遍,探求人物事迹、历史旧事、典制掌故,也采用这个办法。探求其他方面都可以效仿这种做法。这种读书法看起来虽然迂阔笨拙,但是有一天学业有成了,就可以应付各种情况,与那些泛览群书而不作深入钻研的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远不是速成的方法。我的这些意见是十分可笑的。
注释:王庠:字周彦,荣州(今四川荣县)人,苏辙的女婿。¹别纸:指王庠来信中的附笺。²累幅:几页文字。³堪:担当,承当。⁴英俊:气概才能不凡的年轻人,指代王庠。⁵责望:期望,要求。⁶邪:同“耶”。⁷应:参加。⁸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指为了应科举必须死记的一些东西。⁹少:少数。¹⁰节目文字:指应考英难度较大的文章。节目,原指树木枝干交接处,文理纠结不顺的地方,引申为难度较大的。¹¹才尘忝后:指科举制度被录取。才尘,才能低下、微小。忝后,名列榜后。忝,辱,有愧,谦词。¹²举主:主考官。¹³得:成功。¹⁴卑意:我的意思。卑,用以自称的谦词。¹⁵余念:多余的念头。¹⁶别作:另外。¹⁷迂钝:迂阔蠢笨。¹⁸八面受敌:指可以应付各种情况。¹⁹涉猎:这里指泛览群书而不作深入地钻研。²⁰速化:速成的方法。

  这是苏轼晚年回答其侄女婿王庠问学的一封书信。这封书信文笔简练,语气谦逊,循循善诱,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也表现了作者的长者风范。

  苏轼在信中用语十分谦虚虚,对王庠的赞语认为“过当”,“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谈自己的看法时用“卑意”一词,最后又用“可笑可笑”作结。苏轼是欧阳修以后的北宋文坛的第一人,他不但对宋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就,而且在诗词,绘画、书法等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这样的一个文坛巨匠,在青年学子面前却如此谦虚,完全是一个谦谦君子,表达了他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也表现了他的长者风范。

  苏轼在信中就读书方法谈了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是反对死记硬背。苏轼认为“少年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不值一提,自应举时的“节目文字“亦无用。这就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苏轼的作文原则,他主张作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表达了崇尚自然反对雕琢的文艺主张。

  二是认为求学无捷径,“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青年人往往急于求成,希望走捷径,惟有靠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在实践中摸索求学之道。

  三是求学要讲究方法。这其中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指出求学不能贪多。苏轼认为“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他告诉王庠读书不能贪多,而应围绕”所欲求“的目的,也就是要有所选择。第二层指出读书要钻研得深。苏轼认为“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即书要读多遍,每读一遍要能集中研究一个问题。“勿生余念”,研究其他问题也是这样,这不是浏览速成的读书法所能奏效的。这些读书方法是苏轼一生治学的经验之谈,在后世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值得借鉴。

参考资料:
1、 胡俊华.《又答王庠书》助读[J].中学语文园地,2004(5):17-1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