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下骑驴不踏泥,花閒醉后复何之。慇勤骥子扶归去,明日重来别有诗。
花下骑驴不踏泥,花閒醉后复何之。慇勤骥子扶归去,明日重来别有诗。

lǎozuìguī--jùnmín

huāxiàhuāxiánzuìhòuzhīyīnqínziguīmíngzhòngláibiéyǒushī

李俊民

李俊民

李俊民(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自号鹤鸣老人,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 ,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李俊民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6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
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
一叶落,数声角,断羁魂,明日试看衣袂有啼痕。
一叶落,数声角,断羁魂,明日试看衣袂¹有啼痕。
注释:¹袂:衣袖。
这首小词抒写秋夜相思。梧桐夜雨,秋风落叶,数声画角,欲断羁魂。结句“明日试看衣袂有啼痕”,宛转含蓄地透露了相思之情。全词缠绵婉曲,清雅自然。

xiāngjiànhuān··qiūfēngchuīdàojiāngcūn--cǎi

qiūfēngchuīdàojiāngcūnzhènghuánghūntóngkāimén

luòshùshēngjiǎoduànhúnmíngshìkànmèiyǒuhén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锦衣红夺¹彩霞(xiá)明,侵晓²春游向野庭³
译文:富贵人家的公子们穿着锦缎做的比彩霞还要鲜艳的衣服,一大清早就骑着马去野外游春。
注释:¹夺:赛过。²侵晓:天刚亮。³野庭:田野。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蹋烂麦青青。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cōng)¹蹋烂麦青青。
译文:他们尽兴玩耍,根本不管农民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纵马奔驰,踏烂了无数的麦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富家子弟任意糟蹋庄稼的恶劣行径的气愤。
注释:¹骄骢:健壮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公子行》,是唐代专写纨绔子弟浮华生活的诗题。这首是揭露贵家公子在春游中,纵马踏坏麦苗的恶劣行为。首二句描写贵公子穿上比彩霞还鲜亮的锦衣,一大早就兴致勃勃地骑马去野外春游。字里行间明显地透露出其人的豪华与权势。诗人运用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以彩霞失色来反衬“锦衣”的华丽,可见其家世之贵显,生活之豪奢了。“锦衣红夺”,一个“夺”字,表现出锦衣色彩的鲜艳。

  后两句即紧切公子的身份来揭露其骄纵行为。“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骄骢”,是骄纵不驯的马。“骄”,指马骄,亦指人骄。一个“不识”,一个“骄骢”,活画出了愚蠢而又骄横的权豪子弟的丑恶形象。

  唐末颜仁郁的《农家》诗写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不识农家苦”的正是那些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他们过的是锦衣玉食的寄生生活,哪里懂得农民的辛苦和稼穑的艰难,所以他们只顾在田野上纵马狂奔,兜风赏景,全然不顾地里的庄稼,把踩烂麦苗视作儿戏。“不识农夫辛苦力”,这句诗看似平平,其实,这正是剥削阶级轻视劳动人民的表现。诗句非常切合贵族子弟的身份特点,也很能发人深思。

  唐末五代时期,统治者极其荒淫腐朽,娇惯子女的现象极为严重。据说诗僧贯休曾当着蜀主王建及其大臣的面,讽刺王孙公子“稼穑艰难总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少年行》)孟宾于的这首《公子行》,则是从另一个侧面鞭挞了他们为害农民的行为。

  在艺术方面,这首诗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踩坏麦苗,看来是寻常的事情。但这里所反映的并不是一般无意中踩着庄稼,而是贵族子弟随意践踏民田的行为。诗人将“踏烂麦青青”放在权豪子弟放荡游乐的背景上来表现,其害民的性质就愈加昭彰,揭露也更显得鞭辟入里。

gōngxíng

mèngbīn tángdài 

jǐnhóngduócǎixiámíng qīnxiǎochūnyóuxiàngtíng 
shínóngxīn jiāocōnglànmàiqīngqīng 
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¹者数年比²不登³,又有水旱疾疫(yì)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jiù)。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译文:近来连续几年作物欠收,又有水灾旱灾和疾病成灾,我非常担忧啊。我愚而不明,不知道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我想,我的政策有过失因而执政有过错吗?是天道有不顺、地利或许没有得到、人事大都失去了和睦、鬼神被遗弃没有祭祀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养官的俸禄是不是太多了,没用的事是不是做得太多了?为什么民众的粮食会匮乏呢?
注释:¹间:近、近来。²比:连续,频繁。³登:作物的成熟和收获。⁴咎:灾祸、祸根,也可引申为过失。这句是说,不明白它的祸根所在。
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夫度(duó)¹田非益寡,而计民未²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³、为酒醪(láo)以靡(mí)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¹⁰远思,无有所隐。
译文:计算(一下)田地没有更少,统计民众人口没有增加,按照人口来算田地,那比古人还有多余啊,但吃的东西非常不足的,它的根源在哪里呢?难道是百姓从事商业损害农业的地方很多,还是做酒浪费的谷子很多,禽畜吃掉的粮食很多吗?大大小小的道理,我没能明白它的主要原因,要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们讨论这个问题,有可以帮助百姓的办法,用心大胆地广开思路,不要有所隐瞒!
注释:¹度:量,计算,此处为丈量土地。²末:古有士、农、工、商的顺序,商排最末尾。有轻视商的意思。³蕃:繁多。⁴醪:酒。⁵靡:浪费。⁶六畜:即马、牛、羊、鸡、犬、豕。⁷义:道理,意义。⁸二千石:汉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这里是以禄俸为职务的代称。⁹博士:秦及汉初立博士,掌管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到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此后博士专讲经学传授,与文帝、景帝时的博士制度有区别。¹⁰率意:竭尽心意。
这篇文章全文共分四段:首段说疾忧虑民生的日益困苦。二段从朝廷行正和官吏方面设想民困的原因。三段从民情习俗方面设想民困的原因。末段令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等仔细讨论,不可以隐讳。通篇辞、意委婉,官式文书而如话家常,流露在字裏行间的爱民之心,特别感人。汉文帝刘恒是封建社会中一位比较能体贴民间疾苦的皇帝。

wénzuǒbǎixìngzhào

liúhéng liǎnghàn 

    jiānzhěshùniándēng yòuyǒushuǐhànzhīzāi zhènshènyōuzhī érmíng wèijiù zhězhènzhīzhèngyǒusuǒshī érxíngyǒuguò nǎitiāndàoyǒushùn huò rénshìduōshī guǐshénfèixiǎng zhì jiāngbǎiguānzhīfèngyǎnghuòfèi yòngzhīshìhuòduō mínshízhīguǎ 

    duótiánfēiguǎ érmínwèijiā kǒuliáng yóuyǒu érshízhīshènzhě jiùānzài nǎibǎixìngzhīcóngshì hàinóngzhěfán wéijiǔláozhěduō liùchùzhīshíyānzhězhòng zhī wèinéngzhōng chéngxiàng lièhóu èrqiānshí shìzhī yǒuzuǒbǎixìngzhě shuàiyuǎn yǒusuǒyǐn 

南山豆苗荒数亩,拂袖先归去。高官鼎内鱼,小吏罝中兔。争似闭门闲看书。
南山豆苗荒数亩,拂袖先归去¹。高官鼎(dǐng)内鱼,小吏罝(jū)²中兔。争似³闭门闲看书。
译文:家乡的田园已经荒芜了好几亩,赶紧拂袖归去吧。高官不过是鼎内的游鱼,小吏不过是网中的兔子。怎么比得上关上门闲适地看书。
注释:双调:宫调名,是元曲常用宫调之一。清江引:曲牌名。南曲属仙吕入双调;北曲属双调。多用为小令。句式定格为七、五、五、五、七。¹“南山”二句:意谓故乡田园已荒芜,应该赶紧归去。化用杨恽《报孙会宗书》与陶渊明《归去来辞》《归园田居》等诗文中的语句。²罝:捕兽的网。³争似:怎比,怎能像。
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
宝符藏山¹自可攻²,儿孙谁是出群雄。
译文:宝符藏山自可取,可子孙中谁是杰出英雄。
注释:白沟:指今河北容城东面的白沟河。北宋时,宋辽以此为界,故又名界河。¹宝符藏山:“宝符藏山”故事出自《史记·赵世家》。²攻:研究,借鉴。
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
幽燕¹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²
译文:宋朝明月照不到幽燕,没有刘邦的功业何必空唱《大风歌》。
注释:¹幽燕: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五代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借其势力建立了后晋王朝。²空歌海内风:意为宋太祖未能像刘邦那样威加四海,一统天下。空:徒然。
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
赵普¹²无四方志,澶(chán)³(kān)笑百年功。
译文:赵普反对宋太祖收复幽燕本无四方志,可笑求和的“澶渊之盟”竞成百年丰功。
注释:¹赵普:北宋大臣,官至宰相。²元:同“原”,根本。³澶渊:指澶渊之盟,北宋与辽所订和约。
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¹恐未公。
译文:辽金侵入中原江淮已成为宋金国界,只归罪于宋徽宗亡国恐怕未必公允。
注释:¹宣和:宋徽宗年号,此代指宋徽宗。

  首联开门见山,指出宋太祖曾图谋收取幽燕,但并未见诸行动,而予孙又不能继承伐燕的遗志,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颔联沉痛指出严重后果,诗人用两个地名构成对仗,指出北宋没有收复沦陷的国土,空有统一之名,而无统一之实。

  颈联举出两个具体事例构成对仗,开国大臣本无统一大志,而后来的真宗在战争胜利时,又订出屈辱求和的城渊之盟。所谓澶渊和约就遗笑百年。

  尾联议论作结。辽金入侵中原,北宋灭亡,靖康南渡,界河南移,由白沟推至江淮。产生这一局面,仅责怪徽宗,有欠公允。造成北宋覆灭之祸,未能实现统一,其直接原因是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一味妥协退让的结果。

  诗人激于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回顾了北宋一代的兴亡,批判了北宋开国后对敌退让求和的妥协政策。

  全诗“以议论入诗”,但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运用诗的语言,进行形象的描写。不说北宋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而蜕“幽燕不照中天月”。不说界河南移,而说“白沟移向江淮去”。诗中运用两个典故,自然贴切;而且由虚转实,引史论今。对北宋之亡不单是进行客观的剖析,而且注入了强烈的抒情。诗人对北宋的屈辱求和,给予严正的批判,其中饱含了深刻而沉痛的爱国之情。

参考资料:
1、 王烈夫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注解析译 第3册 宋朝、元朝:武汉出版社,2016.07:第766-767页

báigōu--liúyīn

bǎocángshāngōngérsūnshuíshìchūqúnxióng

yōuyànzhàozhōngtiānyuèfēngpèikōnghǎinèifēng

zhàoyuánfāngzhìchányuānkānxiàobǎiniángōng

báigōuxiàngjiānghuáizhǐzuìxuānkǒngwèig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