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观水必观澜,一滴涓流一滴寒。放取黄陂千万顷,莫教龙口吐吞难。
古人观水必观澜,一滴涓流一滴寒。放取黄陂千万顷,莫教龙口吐吞难。

qìnyuánshíèryǒngshùchí--jùnmín

rénguānshuǐguānlánjuānliúhánfànghuángbēiqiānwànqǐngjiàolóngkǒutūnnán

李俊民

李俊民

李俊民(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自号鹤鸣老人,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 ,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李俊民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6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洁白孤高生不同,顶丝清软冷摇风。窥鱼翘立荷香里,
洁白孤高生不同,顶丝清软冷摇风。窥鱼翘立荷香里,
慕侣低翻柳影中。几日下巢辞紫阁,多时凝目向晴空。
慕侣低翻柳影中。几日下巢辞紫阁,多时凝目向晴空。
摩霄志在潜修羽,会接鸾凰别苇丛。
摩霄志在潜修羽,会接鸾凰别苇丛。
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
城头叠鼓¹声,城下暮(mù)²³清。
译文:傍晚时分,城头上传来重迭的鼓声,城下江水汩汩,似乎在低声诉说。
注释:¹叠鼓:重迭的鼓声。这里指繁杂的鼓声。²暮:傍晚时分。³江:指长江。
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
欲问渔阳掺¹,时无祢(mí)正平²
译文:要想学那一曲《渔阳掺挝》,只是这时世已经没有祢正平。
注释:¹渔阳掺:即《渔阳掺挝》,鼓曲调名。掺:三挝鼓。掺、挝,都是“击”的意思。²祢正平:即东汉文人祢衡(173-198),字正平。

  此诗写城头鼓声引出缅怀东汉末年祢衡击鼓骂曹的联想,抒发作者愤世嫉俗、蔑视权贵的感情。前两句写景,交代了暮色中听鼓的事实;后两句从暮色中的鼓声联想到当年击《渔阳掺挝》的人祢衡。全诗寄慨遥深,意蕴丰厚,多层意蕴环环相扣,对往事的追忆、对现实的感慨,融汇成一股郁愤之气,回旋往复。运用典故却并不晦涩;语言平实而气韵深婉。

  “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两句写景。薄暮时分,诗人漫步城外。只见古老的城墙矗立在夕阳余辉中,显得那么肃穆,似乎在沉思;城墙下,江水汩汩,似乎在低声诉说。黝黑森严的古城墙、流经千载的江水,再加上朦胧的暮色,这番景象很容易在人们心头唤起一种地老天荒、宇宙无穷的感慨。此刻,城头上又传来激昂的击鼓声、悠长的号角声。鼓角之声融入苍茫暮色,飘落在江面上,与呜咽的流水声,汇成一首奇异的乐曲。它仿佛是热烈的呐喊、愤怒的呼唤,又仿佛包含着凄历的呻吟。它使人激动不安,又使人凝神深思。“城头迭鼓声,城下暮江清”,从字面上看,只是交代了暮色中听鼓这一事实,然而它却渲染出了一种苍凉而幽怨的气氛。

  那时急时缓、抑扬顿挫的击鼓声使诗人想起了历史上有名的击鼓骂曹的故事:三国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威震朝野;而一介书生祢衡(正平)却偏偏不肯奉迎他。曹操为了羞辱祢衡,故意令他充任鼓吏。一日,曹操大宴宾客,令祢衡击鼓娱众。祢衡从容不迫,裸体更衣,击《渔阳掺挝》,声节悲壮,听客莫不为之动容。随后,他又大骂曹操弄权。曹操虽恨之入骨,但又恐杀之而招致物议,便把他送到刘表处;祢衡又得罪了刘表,最后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被杀。诗人此时所滞留之地,正是当年祢衡被杀的地方,那在苍茫暮色中显得格外悲怆、浑远的鼓声,自然使他想起当年击《渔阳掺挝》的人。诗人不禁慨然叹道:“欲问渔阳掺,时无祢正平。”

  由所闻之鼓,想起《渔阳掺挝》;由《渔阳掺挝》,想到击此调而丧身的人,可谓联想自然,一气贯通。见景生情,追忆往事,这是第一层意思。“欲问渔阳掺”,说明诗人又清醒地意识到眼下所闻并非祢衡所击之曲;之所以听不到那悲烈之调,乃是因为“时无祢正平”。由追忆往事而回到眼下情景,发出惋惜之叹,这是第二层意思。然而,当今世上多是阿奉权势、趋时媚上之流,正需要像祢衡这样的人慷慨击鼓,以《渔阳掺挝》的清亮之音扫荡混浊之气,使媚俗者自惭,使权势者知羞。可惜如今既听不到那曲《渔阳掺挝》,也见不到像祢衡这样的人。其时,正是牛党当权,李党纷纷被逐之时,国事日非,诗人愤慨极深。追昔抚今,一吐胸中块垒,这是第三层意思。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对往事的追忆、对现实的感慨,融汇成一股郁愤之气,回旋往复,寄慨遥深。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08-209

tīng

shāngyǐn tángdài 

chéngtóudiéshēng chéngxiàjiāngqīng 
wènyángchān shízhèngpíng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¹远相寻。
译文:白云绕山山路幽深,禅门弟子远来相寻。
注释:¹东峰弟子:犹言东山弟子,即禅门弟子。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黄梅东山,引接学人,故称东山法门。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译文:僧熟路踏苍苔归寺,鹿在林踩红叶有声。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qìng)发禅心。
译文:高阁燃清香生静境,夜堂鸣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¹直到今。
译文:自从紫桂岩前告别,不见南能直到如今。
注释:¹南能:指禅宗南宗惠能六祖。
温飞卿本出身名门,又颇有才气,但由于他恃才逞气,喜讥刺权贵又不受羁束,一生坎坷,漂泊潦倒。在他的一生中,喜与禅僧来往,诗集中有不少这类诗作。温庭筠曾任襄阳巡官,并曾在江淮一带长期游处,使他颇受南宗禅的影响。在广东罗定县西南有云际山,该诗中所写之云际寺或坐落于该山之上。云际寺里有一位僧人,温庭筠以前曾结识过。分手之后,这位僧人回到了云际寺。或许是两人有深契,这次,温庭筠以一名禅门弟子的身份远远地寻他而来。尽管他已走了很远的路程、尽管他已爬了很高的山峰,但眼前的一幅幅美丽淡雅而又含蕴深远的图画,使他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苍苔上本没有路,但寺僧熟悉这里的一切,他踏着苍苔归去。落叶本是无声,但由于山林静谧,小鹿嬉闹踏着落叶发出了“沙沙”响声。这两个细节写出了寺僧、小鹿在这座寂静的山林里的自在。以一种自然的融洽为背景,作者写禅僧的参禅生涯:燃起清香、鸣起疏磬,由此而进入清静的禅境。见到这一切,作者不由将久不见面的这位南方禅师比作惠能。不过,该诗所写的是温庭筠这位才子眼中的禅僧,他与南宗慧能的禅风是有区别的。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13-114页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
九疑浚(jùn)¹倾奔,临源²委萦(yíng)回。
译文:潇水奔腾出九疑,临源湘水逶迤行。
注释:¹浚:此处指水深。²临源:山名。
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
会合属空旷,泓(hóng)¹停风雷²
译文:二水会合空旷处,水清流缓波涛平。
注释:¹泓澄:水清而广。²停风雷:谓波平涛息,水流转缓。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
高馆合霞表¹,危楼临山隈(wēi)
译文:江岸高馆耸云霄,更有危楼倚山隈。
注释:¹合霞表:高耸于云霄之外。合,飞貌。
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
兹辰始澄霁(jì)¹,纤云尽褰开。
译文:雨后初晴天色朗,纤云舒卷碧空尽。
注释:¹澄霁:天色清朗。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
译文:秋高气爽日正中,江天一色无纤尘。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yǎo)¹渔父吟,叫叫羁(jī)鸿哀。
译文:才闻渔父低声唱,忽听羁鸿哀声鸣。
注释:¹杳杳:远貌。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
境胜岂不豫¹,虑分固难裁²
译文:见此胜景岂不乐?难以自制思绪分。
注释:¹豫:欢乐。²裁:自制。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¹来。
译文:登高欲遣杂念去,更招思念故乡情。
注释:¹远念:对远方故乡的思念。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归流驶¹且广,泛舟绝沿洄(huí)²
译文:无心游玩驾舟返,小舟徘徊人迟疑。
注释:¹驶:快速行进。²沿洄:顺流而下曰沿,逆水而上曰洄。
这是一首写景诗,状写山川之美,乃是柳宗元的拿手好戏。汪森在《韩柳诗选》中曾说:“柳州于山水文字最有会心,幽细淡远,实兼陶谢之胜。”近代藤元粹在《柳柳州诗集》卷三中评论此诗时则说得更具体:“开旷之景,叙来如见,宛然一幅活画。”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柳宗元是怎样描绘这幅“活画”的。诗人先写远景:潇湘二水的发源地,但江流一缓一急,一蜿蜒而来,一直奔而至,一幅颇具特色的远景江流图已经呈现在读者面前。接下来,诗人便仔细描摹二水会合口的胜景。先看水面,空旷开阔,碧水连天,波涛不惊,水的动景反而变成了静景;而两岸危楼高耸,则又化静为动,让人看来怵目惊心;顺着危楼再往上看,一幅蓝天白云的美妙景观便呈现眼前,那雨后初晴的灿灿阳光,那悠悠飘过的缕缕白云,好一幅秋高气爽的绝妙佳境,而且是水天一色,绝无纤尘,这简直就是一个神仙世界,不染半点世俗的浊气。读到这里,免不了心驰神往,诗人身处如此仙境,就更当飘飘欲仙了。然而且慢,立即便有世俗的浊气传来:“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因为有了“羁鸿”的哀鸣作陪衬,“渔父”之“吟”便也有了悲音,这悲音其实并非来自渔父之口,而是发自诗人的心底,由“羁鸿”的哀鸣,诗人不能不想到自己被贬他乡羁留穷乡僻壤的痛楚,因而再美妙的景色也不属于他,这景色不仅不能使他愉快起来,相反,他越想借它来排遣乡思,乡思反而越来越浓。仙人的佳境他已没有心思欣赏,只好驾舟回程。然而,回程之路又在哪里呢?作为被贬之人,他又不能不想到自己只能“羁留”于此的处境:故乡不能去,有家不能归。他所能回的“家”,与“羁所”同名,与“监狱”无异,他又何必急急忙忙地回到那“监狱”中呢?更为可怕的是,不回到那“监狱”他便无处可去,无法抉择的两难处境,更增添了诗人的愁苦,小舟漂泊于宽阔的江面,徘徊不前,虽是风平浪静,也给人岌岌可危之感,这不是小舟的危急,而是诗人心境的危急。
烧痕惨淡带昏鸦,数尽寒梅未见花。
烧痕¹惨淡²带昏鸦,数尽寒梅未见花。
译文:黄昏里一群乌鸦飞临,带起点点惨淡的烧痕,举目不见半朵春花,且把枝枝寒梅数尽。
注释:¹烧痕:火烧后留下的痕迹,实指火耕。²惨淡:阴暗、凄惨。
回雁峰南三百里,捕蛇说里数千家。
回雁峰¹南三百里,捕蛇说²里数千家。
译文:北望大雁回还的回雁峰,三百里中烟霭葱茏,数千户野居的人家,捕蛇的生涯急急匆匆。
注释:¹回雁峰:在湖南衡阳。传说北来大雁到此处停息,其南为永州。²捕蛇说:柳宗元在永州时写有《捕蛇者说》,此代永州城。
澄江绕郭闻渔唱,怪石堆庭见吏衙。
(chéng)¹绕郭²闻渔唱,怪石堆庭见吏衙(yá)
译文:一条大江绕城而过,几支渔歌声音朦胧,古老的衙门,还掩映在怪石之中。
注释:¹澄江:清澈的江水,当指愚溪。²郭:外城。
昔日愚溪何自苦,永州犹未是天涯。
昔日愚溪¹何自苦,永州犹未是天涯²
译文:当年的子厚何必兴叹,永州并不算地角天边。
注释:¹愚溪:在零陵西南,东北流入潇水。柳宗元谪居永州时自号愚溪,此即指柳宗元。²天涯:喻作者此行的目的地安南。

  湖南永州在古代被称为僻远之地,属于南荒。旅行到这样一个地方,骚人墨客就倍增惆怅。陈孚的这首诗,却有一个特点,就是结合了柳宗元的经历、诗文来写,其中有景有情,也寄寓了自身的感慨。结合柳宗元的诗文写,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永州的历史文物并无驰名于世的记载,只因有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写下了《永州八记》等游记文而令永州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一席地。所以陈孚就以他为吟咏的对象了,既写永州所见,也写柳宗元其人。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前六句着力描写永州蛮荒的景物,而后两句则突然转折,和前面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整首在结构章法上和李白的《越中览古》颇为相似,不过李白诗是七绝,此诗是七律。永州是古老而又荒僻贫苦的地区,郊野可看到火燎后的痕迹,黄昏时分有乌鸦绕树三匝、择枝而栖的景象。这见虽有梅树,可是还未绽蕊开花,而著名的衡阳回雁峰距离永州却有三百见之远。永州小城有江水绕城而过,黄昏之际可听到渔舟唱晚的欺乃之音;而小小的衙门却有垒石成堆,使得庭院狭窄可笑。在这样一个地方,柳宗元滞留其间,做一个冷官,无怪他藉选择愚溪山丘以筑室,写《愚溪对》以自怨自艾了。陈孚想到这见,不禁既同情柳宗元的际遇,又惋惜他的衰颓:“何必太过自苦呢?永州虽远,比之天涯海角,毕竟聊胜一程啊!”

  柳宗元被贬南荒,曾有“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岭南江行》)、“非是白蒴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一身去国六千见,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的吟咏,可见他的牢愁与痛苦是如何深沉。而陈孚抒发的“永州犹未是天涯”,也不过是自我慰藉而已,其实他自己也感到非常荒寒寂寞。

  这首诗充分反映了元初永州一带的萧条惨淡景象,陈孚诗中的诗句“烧痕惨淡带昏鸦,数尽寒梅数枝花”,正是当时永州惨淡景象的真实写照。因此,这首诗也成为研究当时永州经济社会情况的重要史料。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李观鼎主编.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04月:1057
2、 曾敏之著.古诗的艺术魅力: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0:353-354

yǒngyǒngzhōu--chén

shāohéncǎndàndàihūnshùjǐnhánméiwèijiànhuā

huíyànfēngnánsānbǎishéshuōshùqiānjiā

chéngjiāngràoguōwénchàngguàishíduītíngjiàn

yǒngzhōuyóuwèishìt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