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冰霜念已乾,秦南燕北见君难。自怜野客都无着,拈得花枝不忍看。
阅尽冰霜念已乾,秦南燕北见君难。自怜野客都无着,拈得花枝不忍看。

méihuāshíliù--gōng

yuèjǐnbīngshuāngniàngānqínnányànběijiànjūnnánliándōuzheniānhuāzhīrěnkàn

李龏

李龏

宋平江府吴江人,字和父,一字仲甫,号雪林。不乐仕进,居于吴兴三汇之交,年登耄期。效元白歌诗,有《剪绡集》等。 ▶ 4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
五云山¹上五云飞,远接群峰²近拂堤(dī)³
译文:五色彩云在五云山顶环绕飘荡,向远处与众多山峰相连,近处山脚下即是钱塘江堤岸。
注释:¹五云山: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群山之一,邻近钱塘江。据传因有五色彩云萦绕山顶,经时不散而得名,故以“五云”名之。关于山的得名,民间还流传着观音大士去西天瞻拜佛祖,路经此山,流连忘返,遗落莲花,化为五色祥云的故事。²群峰:指的是西湖西南和南面诸峰,如北高峰、南高峰、美人峰、月桂峰、白鹤峰等。³堤:指钱塘江的江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¹啼。
译文:如果有人问杭州什么地方最美,在这座山中你可以听到野莺婉转鸣叫的声音。
注释:¹野莺:一种身体很小,褐黄色羽毛、嘴短而尖、叫声清脆的小鸟。

  这首诗是毛泽东于1955年来杭州疗养时所作。说到杭州,我们马上会联想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毛泽东对西湖这一城市名片绝口不提,反将笔墨都花费在杭州周边的群山上,看似有些买椟还珠,但内中却有其原因。其一,毛泽东生性豪爽,与西湖的柔媚绮靡本就扞格,而与雄峙苍莽的山峰甚是合拍,将这种性格融入诗歌之中,便总是倾心于编绘“倒海翻江卷巨澜”、“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壮容。于是我们在他的诗词中总是为“苍山如海”的娄山、“横空出世”的昆仑山、“望断南飞雁”的六盘山和“磅礴”的乌蒙山所打动。当然,他的诗作中也有许多写水的作品,但写水时写的也多是“浪遏飞舟”,如“铁马”、如“雪花”的怒涛,很少描绘平静柔美的水。这与毛主席一生戎马的经历和慷慨豪迈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其二,毛主席时有失眠之苦,在杭休憩期间,医生建议他多进行登山、游泳等活动。游泳时限制较多,相比之下,登山不仅可以放松心情、锻炼身体还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且条件更为便利。杭州的山峰地势平缓,植被繁茂,正是山行放松的好去处,据说毛泽东在杭州疗养时几乎日日携书登山,在山顶阅读休息片刻,再另行觅路下山,那根著名的、胡志明的烟斗都换不来的竹杖便是他在杭州期间为方便登山所制。精神上的契合与休养期间的频繁接触也许正是毛泽东对杭州诸山情有独钟的原因。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描绘了五云山的自然景色和地理位置:五云山上飘飞着五颜六色的云彩,形成一道奇妙的景观,让人大饱眼福;五云山远远地连接着西湖群山,近处轻轻地擦过钱塘江江堤。“五云山”是西湖群山之一。《云栖纪事》云:“山之巅有五色瑞云盘旋其上,因名。”可见,五云山因传说有五色彩云萦绕山顶经时不散而得名。

  明人张岱在《西湖寻梦》中对“五云山”有以下描述:“冈阜深秀,林峦蔚起,高千丈,周回十五里……五峰森列,驾轶云霞,俯视南北两峰,宛若双锥朋立。长江带绕,西湖镜开;江上帆樯,小若鸥凫,出没烟波,真奇观也。”说明五云山的自然景色自古有名,历史悠久。“五云山上五云飞”,这是一个让人叫绝的佳句,全句七个字,竟两写“五云”。此处的重复,恰好道出了该山的奇妙传说和动人景色。第一个“五云”言的是山,第二个“五云”说的是云。这种连珠妙语,形象美好,声律动听,在我国古诗中早有垂范。“远接群峰近拂堤”进一步写“云飞”的情况:它“远接”西湖周围的“群峰”,“近拂”钱塘江的大堤,可见“云飞”范围之广。“群峰”,指西湖西面和南面的北高峰、南高峰、美人峰、灵峰山、月桂峰、白鹤峰等诸峰。这里的“堤”,指邻近的钱塘江江堤。“接”为连接,“拂”指轻轻擦过。“接”、“拂”两个动词状写“云飞”的气势,十分传神。“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作者纵行五云山中,观祥云布展,流莺殷勤,忽有所悟,乃在末尾两句中以设问方式叙出。杭州西湖名满天下,赞者在在多有,但赞者越多,游人便越密,喧嚣嘈杂之际,再好的景色,也难免沦为“一无可看”。五云山名气不响,当时离市区又远,罕有人迹,但重峦叠嶂之间,杂花茂树,鸟语莺啼,自有一番清幽之趣。据说毛泽东游五云山的时候,没有通知随行的官员,只带上身边警卫等寥寥数人,轻装简从,从钱江果园沿山径而上,经五云山一直走到上天竺,在四个小时中不与外界联系,处于“失踪”状态,归来之后,兴而有作。毛泽东一生经过大风大浪无数,建国后又日理万机,至杭州本为休养身心。因此,热闹的西湖对他应该已难有什么吸引力;相反,置身山野,享受孤独漫步的心情,恐怕是他此时最需要的。

  五云山位于西湖南部群山之中,近与万岭山、琅珰岭、狮峰岭、棋盘山、上天竺联袂,远与南北二高峰对峙,而钱塘江堤则近在山脚下。故次句言“远接群峰近拂堤”。此句将五云山远近水光山色尽揽其中,气势不可谓不宏,境界不可谓不廓;而“接”、“拂”二字,又将“五云山”与毛泽东其他诗中的“怒涛”、“飞浪”等意象区别开来,于刚健之中自饶和婉。

  《五云山》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诗人注重描写自身感官的感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却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喜读,令人耐读,其主要原因在于作者真实地描写了自身感官感受,并且获得了成功。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总离不开人的感觉器官。目视、耳闻、品味……为了形象地描写客观事物,使读者也有切身的感受,作家常常细腻地描写人的感官的种种感受。本诗前两句“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诉诸视觉,后两句“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诉诸听觉,前者为后者作铺垫,重点突出“此中听得野莺啼”。由于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自身感官的感受,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毛泽东着重描写野莺之啼,意在表现他心中美好闲适的情调。

参考资料:
1、 曾禹.《毛泽东诗词书法鉴赏》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32页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三十¹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译文:有一位年方三十的羽林将军,一生多次为国戍边。
注释:王威古:又作王威吉,生平事迹不详。¹三十:指三十岁。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piān)¹
译文:春风和煦,吹拂着原野上的浅草,马蹄踩在上面,轻盈快捷。
注释:¹翩翩:轻快的样子。
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
插羽¹两相顾,鸣弓新上弦²
译文:战士们看到插着羽毛的军书,风风相顾,并在弓上装上新弦。
注释:¹插羽:古代军书插羽毛以示迅急。²新上弦:一作“亲上弦”。
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射麋(mí)¹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译文:进入深深的山谷去射杀麋鹿,又到荒野的溪涧里饮战马。
注释:¹麋:麋鹿,也称“四不像”。
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
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¹
译文:在马上频频取酒对饮,又在田野上姑且割取猎获的野兽肉下酒。
注释:¹鲜:鲜肉。此指猎获的野兽之肉。
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
相看未及饮,杂虏(lǔ)¹寇幽燕。
译文:喝酒还未尽兴,有消息传来说一队少数民族军队正进犯我幽州郡。
注释:¹杂虏:一作“杂胡”,指非正规的少数民族军队。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¹天。
译文:战火连绵不息,胡人军队扬起的尘土漫天盖地。
注释:¹际:至,接近。
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
长驱救东北,战解¹城亦全²
译文:接到命令后立即向东北长驱进军,去救援幽州,经过奋战,终于打败了敌人。战斗胜利结束,幽州城也保住了。
注释:¹解:结束。²全:保全。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报国行赴¹难,古来皆共然。
译文:作为边将,在国家危难之时前往解救是其本分,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
注释:¹行赴:前往。

zèngwángwēi--cuīhào

sānshílínjiāngchūshēnchángshìbiānchūnfēngchuīqiǎncǎolièpiānpiān

chāliǎngxiāngmínggōngxīnshàngxiánshèshēnyǐntóuhuāngquán

shànggòngqīngjiǔzhōngliáoxiānxiāngkànwèiyǐnkòuyōuyàn

fēnghuǒchéngāotiānzhǎngjiùdōngběizhànjiěchéngquán

bàoguóxíngnánláijiēgòngrán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我爱铜官¹乐,千年未拟还²
译文:我喜爱铜官山,这里乐无穷,住上千年也不愿离开。
注释:¹铜官:铜官山,在今铜陵市,盛产铜及其它有色金属矿藏,为中国有色金属矿的重要基地之一。铜官山矿历史悠久,唐以前就开采,唐时在此设置“铜官冶”、“铜官场”,铜官山由此而得名。²未拟还:言留恋铜官山,不想离开。拟:欲。
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要须¹回舞袖,拂(fú)尽五松山。
译文:我要天天长舒舞袖,拂遍五松山的山山水水。
注释:¹要须:需要,必当。

  这首诗写诗人对铜官山留恋的深情。诗说我爱铜官山的娱乐,住上一千年也不想离开,要是尽情跳起舞来,愿把五松山都蹈遍。表现出对铜官山的热爱,使用了夸张手法,兴致豪放。这首诗虽只是短短的五言绝句,但其间诗人思想情感高强度的抒发和艺术夸张手法的大胆使用让人们拍案叫“绝”。

  “我爱铜官乐”,诗中首句就开门见山点出全诗主旨。这里诗人直抒胸臆,豪爽坦荡,用侠人直语引出诗人对铜陵深沉爱的情感,夸张之源正在于此。爱铜陵之情,诗人先从眷恋不舍之情写起——“千年未拟还”。“千年”从时间上极度夸张,引出了诗人对铜陵爱的延绵,从时间(数字)的夸张,引出情感的夸张,表现诗人情感的真挚。诗人置酒铜官山,宴饮谈笑,挥动象征壮志的长剑助兴,拂动帘大的衣袖歌舞长啸,使读者羡慕其乐。由宴饮歌舞之乐,诗人又用夸张把情感推向高潮。

  三、四两句即言诗人对铜官山欢宴之乐还嫌不足以表达自己的爱意,尚须一回舞袖,拂尽秀色可餐的五松山。五松山山秀木荣,山上岗峦泉洞、花草树木,不可能教“舞袖”“拂尽”,这是浪漫色彩行为的空间上的夸张,表现了诗人对铜陵山山水水的深情蜜意。

  “拂尽”二字,表现了诗人内心似水柔情。诗中用的两处夸张,方式虽属相同,皆属于扩大夸张,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前者把时间往长处说,后者把空间往大处说),但细加斟酌,二者尚萌不同。前一夸张写得较虚较略,后一夸张写得较详较实,两者从时间、空间的不同角度烘云托月,在造成色彩强烈的艺术境界中,让诗人“我爱铜官乐“感情的积聚爆发。

  由此可见,在抒情诗里,夸张能把诗人的情感强烈鲜明地抒发出来。夸张的“失真”和悖理,诗情的真实和感人,二者反映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差异和联系。而正如艺术真实离不开生活真实一样,夸张当然也离不开诗人郁积的深沉强烈的思想感情。无此,夸张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法拨动读者情感共鸣的心弦。李白这首诗中夸张手法的成功就在于有雄厚的思想情感基础作后盾。

 

参考资料:
1、 铜陵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铜陵文史资料 第4辑 铜都历代诗粹.铜陵市:铜陵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1年:12-13页
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
寺出¹飞鸟外,青峰戴朱楼。
译文:寺院高出飞鸟之外,青青峰顶戴着红楼。
注释:¹出:高出。
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
¹壁跻(jī)²半空,喜得登上头。
译文:顺着峭壁来到半空,心中欢喜登上山头。
注释:¹搏:攀缘。²跻:登。
殆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
¹知宇宙阔²,下看三江流³
译文:只觉壁宙顿时开阔,俯看三江滔滔水流。
注释:¹殆:大概,这里有只是之意。²阔:深广。³三江流:指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嘉州地处三江会合处。
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
天晴见峨眉¹,如向波上浮。
译文:天睛气朗远望蛾眉,好似在那波上浮游。
注释:¹峨眉:峨眉山,在嘉州西部约六十里处。
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
(jiǒng)¹²烟景³,阴森棕楠(chóu)
译文:烟气笼罩气象开阔,树木葱郁遍布四周。
注释:¹迥:远。²旷:空阔。³烟景:风景。⁴豁:明朗开阔。⁵阴森:幽暗阴郁的颜色。⁶棕楠:棕榈树、楠树。
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
愿割¹区中缘²,永从尘外游。
译文:我愿割断世间缘分,永远去那尘外漫游。
注释:¹割:弃。²区中缘:尘世缘分。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
回风¹吹虎穴²,片雨³龙湫(qiū)
译文:旋风阵降吹过虎穴,把淋漓的小雨当做瀑布般宏大。
注释:¹回风:旋风。²虎穴:与下文“龙湫”均未详其处。³片雨:阵雨。⁴当:临。
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飕飕。
僧房¹云蒙蒙²,夏月寒飕(sōu)³
译文:寺院之间云气蒙蒙,夏日也觉凉风飕飕。
注释:¹僧房:指寺院。²蒙蒙:云雾迷茫的样子。³飕飕:阴冷貌。
回合俯近郭,寥落见行舟。
回合¹俯近郭²,寥落³见行舟。
译文:俯视近处城池环绕,眺望远处三二渔舟。
注释:¹回合:回环盘曲。²郭:外城,此处指嘉州城。³寥落:稀疏。
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
胜概¹无端倪²,天宫³可淹留
译文:眼前胜景难以望尽,天宫之上尽可久留。
注释:¹胜概:锦绣山河的美丽风光。²端倪:边际。³天宫:天上宫殿,此处指凌云寺。⁴淹留:逗留。
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
一官讵(jù)¹足道,欲去令人愁。
译文:身为一官本不足道,辞官离去又觉忧愁!
注释:¹讵:岂。

  作此诗时,诗人已届暮年,虽然历经坎坷但壮志未酬,歌行雄健之风依稀可见。

  开头两句,“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仍保留盛年时的风格。写凌云寺高耸之貌,借飞鸟青峰映衬,突出了凌云寺的高峻壮丽。飞鸟与青峰,从地面上看,都是高空之物,但在诗人笔下凌云寺却高出飞鸟,跃出青峰。起笔遒劲,形象传神。把寺上红楼比喻为戴帽,凌云寺俨然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佛寺如此奇伟,现在得以于半山腰攀援登临,自然是“喜得”之事。

  然而,“喜得登上头”的喜悦,主要不在登寺本身,而在于凭高远眺,开阔眼界,拓宽胸襟。因而在咏寺之高以后,紧接着语气一转,抒发出“殆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的情思。如此,从写寺过渡到写寺外的宇宙三江,峨眉烟景,就显得合乎自然了。

  身登高寺,峨眉山景,尽收眼底。写峨眉山,一咏一叹,用了六句。“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迥烟景豁,阴森棕楠稠。”今日天晴气朗,得以看清楚了峨眉山的状貌:山岭蜿蜒起伏,如波涛滚滚;辽远的云雾似袅袅青烟,使山景空旷浩茫;棕树楠树漫山遍野,蓊郁阴森,一派肃穆。以上四句勾勒峨眉山景,接着直抒胸臆,发出慨叹:“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诗人眼界高远空阔,触景生情,故有此叹。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诗人看破凡尘,对纷扰的世俗产生了厌倦情绪,希望超凡脱俗,云游尘外。有了这番念头,才把眼光转向佛寺内部和佛寺的周围环境。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虎穴洞、龙湫潭都在附近,山风回旋,细雨濛濛,这是寺上的气象;“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飕飕。”间间僧舍,如蒙蒙云朵,若水月光,寒气袭人,这是寺中气氛;嘉州府城,坐落山下,片片风帆,撒于江面,这是寺下景象。

  写罢诸景,又是一番慨叹:“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寺美景无边,诗人很想在这宝刹天宫之中长留久住。然而,虽然“一官讵足道”,是“欲去令人愁”,最终只落得满腹忧愁。诗人到嘉州后,心情一直很不舒畅,这在此时的一些诗作中屡有反映。这首诗中说“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并且最后以“愁”字作结,正概括了这一时期诗人的心境。

  此时诗人的情绪,显得有些消沉、悲观,写作手法上也与先前不同,不是一气写景,高调抒情,而是边咏边叹,一咏三叹,错综起伏。这大约与安史乱后唐朝江山颓败、诗人壮志未酬的心境有关联。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六):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52-154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308-311
小楼连远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
小楼连远横空¹,下窥绣毂(gǔ)雕鞍(ān)²³。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鞍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yuān)(zhòu)
译文:小楼横空伸向远方,俯视纵马奔驰的男子渐渐离去。朱帘半卷,春暖时候刚刚换上单衣,轻风破暖细雨弄晴雨丝似有似无,已经再听不到叫卖杏花的声音,斜阳映照的院落花落如雨,飘飞在用砖石砌成的台井之处。
注释: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双调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¹连远横空:犹言横空伸向远方。远,一作“苑”。²绣毂雕鞍:华贵的车马,此指纵马奔驰的男子。绣毂,车的美称。³骤:马奔驰。⁴单衣初试:是说春暖时候刚刚换上单衣。⁵破暖轻风:春暖之中轻风微拂,又有点冷。⁶弄晴:玩弄晴天。本来是晴,却又下起小雨,好像雨在逗弄晴天。故称“弄晴”。⁷红成阵:落花如同阵雨。红,指花。⁸鸳甃:用对称的砖瓦砌成的井壁,此指井台。甃,砖。
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韁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玉佩¹丁东²别后。怅佳期、参差³难又。名韁(jiāng)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¹⁰依旧。
译文:心上人跨着鞍马离别之后,伤感相会佳期几次错过再难相聚。只为了追求功名利碌错过了佳期,老天如果知道也会憔悴。鲜花掩映的重重院落中,柳边深巷中依依惜别的情景,如梦而令人不堪回首。如今只有当时那多情的明月,依旧照着离人更增添愁苦!
注释:¹玉佩:古人衣带上所佩戴的玉饰。²丁东:玉佩相击声。³参差:乃“差池”一音之转,意犹“磋跎”,谓与事乖违、错过机会。⁴难又:难再。⁵名缰利锁:为名利所拘系。⁶“天还”二句:如果上天知道我这种苦况的话,他也会消瘦的。⁷重门:一道道门户。⁸当时:指当年欢聚之时。⁹皓月:鞍月。¹⁰向人:一作“照人”。

  这是一首赠妓词,上片从女方着笔,描写她在楼上窥视恋人驾着车马飞奔而去的情景,下片从男方着笔,抒发自己不忍离别而不得不别的怅惘之情。这首词是一首较有特色的艳情词,其特色在于深情绵邈,婉转凄恻,从男女两方抒写别情,两副笔墨写出一种心情。这首词铺叙展衍,写足实情实景;委婉含蓄,轻点彼此心境。

  上片从女方着笔,写她在楼上看到恋人身骑骏马,奔驰而去。这个开头是用“顿入”的手法,一下子闪出两个人物形象。然后便写别时景物。“朱帘”三句,承首句“小楼”而言,谓此时楼上佳人正穿着春衫,卷起朱帘,凝望着远去的情郎。“破暖”三句,表面上是写微雨欲无还有,似在逗弄晴天,实际上则缀入女子的感情——她也像当前的天气一样阴晴不定。如果说相别的时间在早晨或午后,那么这位女子便是一个人在楼上一直等到红日西斜。以下四句就是写这种等待的过程和情绪。轻风送来的卖花声轻脆悦耳,充满着生活的诱惑力,如梦如幻,把人引入诗意一般的甜美境界,也易触动人们的绮思幽怨。女主人公想去买上一枝,插在鬓边。可是纵有鲜花,无人适为容矣。她没有心思去买花,只好让卖花声过去,直到它过尽。

  “过尽”二字,用得极妙,从中可以想像女主人公谛听的神态,想买又终于不买的惋惜之情。特别巧妙的是,词人将声音的过去与时光的流逝结合在一起写,若是一字一顿地吟诵“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便会体会到女主人公绵绵不尽的幽思。歇拍二句,则是以景结情。落红成阵,飞满井台,景象是美丽的,感情却是悲伤的。花辞故枝,象征着行人离去,也象征着红颜憔悴,最易使人伤怀。它同词人在《千秋岁》中所说的“飞红万点愁如海”相比,意境有些相似,但却没有点明愁字。不言愁而愁自在其中,因而蕴藉含蓄,带有悠悠不尽的情味。

  下片从男方着笔,写别后情怀。“玉佩丁东别后”,虽嵌入娄琬之字“东玉”二字,然十分自然,无人工痕迹,读后颇有“环佩人归’之感。“怅佳期、参差难又”,是说再见不易。刚刚言别,马上又担心重逢难再,可见人虽远去,而留恋之情犹萦回脑际。至“名缰利锁”三句,始点出不得不离别的原因。古代士人,既向往爱情的幸福,也要追求功名富贵,这是当时社会造成的一种思想矛盾。为了功名富贵,不得不抛下情人,词人思想上是矛盾的、痛苦的,因此发出了诅咒。“和天也瘦”,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化来。但以瘦易老,却别有情味。明王世贞对此极为赞赏,他说‘瘦’字极妙。”这个“瘦”字概括了人物的思想矛盾,突出了相思之苦。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辗转反侧,都包含在一个“瘦”字中。

  至“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三句,愈出精彩。此时男主人公虽策马远去,途中犹频频回首,瞻望所恋之人的住处。着以“不堪”二字,更加刻画出难耐的心情,难言的痛苦。歇拍三句,饶有余味,写对月怀人之感,颇有“见月而不见人之憾”。古代许多诗人也常写对月怀人,或以美好的祝愿,带给读者以怡悦欣慰之情;或以凄然的远望,带给读者以惆怅迷惘之思。少游则不然,他赋予皓月以人的感情,说它当初曾多情地照着男女双方,如今虽仍像从前一样当空高照,但只照着男子的孑然一身。一种孤独之感,凄然言外。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27-33
2、 吕美生.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黄山书社,1990:656-657
3、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822-82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