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亭无恙时,从游孰非贤。
岁寒万木雕,松柏始杰然。
考亭无恙时,从游孰非贤。
岁寒万木雕,松柏始杰然。
裘万顷

裘万顷

裘万顷(?~1219)南宋诗人。字元量,号竹斋,洪州新建(今江西南昌)人。淳熙十四年进士,历仕吏部架阁、大理司直、江西抚干,性至孝,有节操,有诗集行世,其诗清婉流利,描绘却颇有情致。 ▶ 23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山边幽谷¹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译文:在山边的幽谷里和水边的村庄中,疏疏落落的梅花让过客魂断不舍。
注释:¹幽谷:幽静深邃的山谷。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¹²东风无意思³,更吹烟雨暗黄昏。
译文:一直遗憾的是东风没有情趣,越发地吹拂着烟雾似的朦胧细雨使黄昏更加暗淡。
注释:¹犹:仍然,还。²恨:悔恨,遗憾。³无意思:没有风情,情趣。⁴烟雨:像烟雾一样的朦胧细雨。

  在山边幽静的山谷和水边的村落里,疏疏落落的梅花曾使得过客行人伤心断肠。尤其憎恨东风不解风情,更把烟雨吹拂地使黄昏更暗淡。

  这首诗描写了开在山野村头的梅花,虽然地处偏远,梅花一样能给人带来含蓄的美,并给人带来情绪上的触动。

  这笔墨梅更是孑孓独立,清高脱俗,隐忍着寂寞,在孤独中悄然地绽放着,也与作者落寞又清高的心绪产生共鸣。

méi

zhāngniè sòngdài 

shānbiānyōushuǐbiāncūn céngbèishūhuāduànhún 
yóuhèndōngfēng gèngchuīyānànhuánghūn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
译文:在桃花、杏花盛开时它从不与其争奇斗艳;等到叶密成帐时才慢慢开始绽放。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晓艳远分金掌¹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译文:清晨艳丽的花朵好似金掌承接着洁净清凉的露水,傍晚幽香飘溢与那豪华富丽的住宅里的香风争惹。
注释:¹金掌:铜制的仙人手掌。
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
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
译文:兰草、杜若一类的名花要想改变得像牡丹那样,至少得一千年以后呢!你是花中之王,独占尊位,比动听的笙歌还醉人。
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译文:牡丹花啊,为什么像梦中的仙人一样飘走了,只空留下绿色似屏的叶子呢?

  牡丹,天香国色,堪称“国花”。特别在唐代,牡丹,也是咏花诗的“热点”。但稍加留意,诗人们赏牡丹、赞牡丹,多尽往富丽说,极从欢情言,往往把牡丹作为荣华显贵的象征。然而,韩琮著的这首《牡丹》,吟咏后却有另一番感慨。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在首联里先赞扬牡丹的品格:一是不出风头,在桃杏开花的早春时候,不与百花争艳;二是谨慎务实,不在自己条件成熟(“叶帐成阴”)时不崭露才华(红)。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接着在颔联里继续赞美牡丹的高雅和奉献。“晓艳远分金掌露”,说的是牡丹在早晨用它鲜艳如“金掌露”般的花苞在高处凝聚,承接那降落洁净清凉的露水。传说汉武帝求长生不老,以青铜铸造铜人,高擎铜盘,承接甘露称“金掌露”,以供服用。牡丹由于滋润着天赐的甘露,色更艳,香益浓,所以能“暮香深惹玉堂风”——在晚上它把幽香飘溢,与“玉堂(豪华富丽的住宅)”的香风争“惹”呢!这里,一“晓”一“暮”,概括总体,互为因果;“远分”“深惹”、上纵下横,动漪静美,尽情地把牡丹赞颂。看来诗中的牡丹,并非富贵荣禄之辈,而是赏雅惹俗的高士!

  “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在群芳中,牡丹却遭到嫉妒,可是嫉妒者仍然是徒劳一场。颈联中诗人先讥讽道:“名移兰杜千年后”。这里的“移”字作“改变”讲。意思是说:即使像兰草、杜若一类的名花要想改变得像牡丹那样,至少得一千年以后呢!接着才充满自信地赞道:还是你啊,牡丹!“贵擅笙歌百醉中”——你是花中之王,独占尊位,比动听的笙歌还醉人哩!

  “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牡丹的命运毕竟是不幸的:“如梦如仙忽飘零”,一个“忽”字,道出了官场风云变幻莫测的情景。“暮霞何处绿屏空”承上句“忽零落”而结。“暮霞”喻牡丹花;“绿屏”喻牡丹叶,喻比十分形象。这里诗人无限惆怅、无限深沉地感叹道:牡丹花啊,为什么像梦中的仙人一样飘走了,只空留下绿色似屏的叶子呢?此句颇有后人李清照“绿肥红瘦”的韵味。

  首联写牡丹的品格,颔联写牡丹的贡献,颈联转诉牡丹对嫉妒者的蔑视,尾联以落花飘零告终。全诗字字写花,处处喻人,紧密结合自己的心事,正似诗人在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以后失官时心情的自况。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晓夕¹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²不闲身³
译文:从早到晚整天采桑多苦辛,百花盛开季节养蚕忙煞人。
注释:¹晓夕:早晚。²好花时节:指百花盛开的时节,此时正是采桑大忙的时候,因此说农家妇女“不闲身”。³不闲身:没空闲时间。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若教解¹爱繁(fán)华事²,冻杀³黄金屋里人
译文: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妞们。
注释:¹解:了解,懂得。²繁华事:指赏花之类的事。³杀:死,用在动词后边,表示程度。一作“煞”。⁴黄金屋里人:这里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一说指有权有势的人。黄金屋:后人遂以“黄金屋”指代富贵人家女子的居处。

  人们谈起写蚕妇的诗,自然会提到宋代诗人张俞的《蚕妇》:“昨夜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而晚唐诗人来鹄的《蚕妇》与张俞的《蚕妇》题目相同,内容相似,而写法与格调迥异。来鹄的《蚕妇》不像张俞的《蚕妇》那样,用明显对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而是先从蚕妇整日采桑养蚕的辛苦谈起。

  “晓夕采桑多苦辛”一句紧扣诗题,“晓夕”二字直述采桑叶时问之长,突出劳动的艰苦。从这一句诗中,表现了采桑人的倦容,“多苦辛”三字又表现了作者同情蚕妇的思想感情。接下去诗人明确告诉人们,这些整天采桑叶的蚕妇并不是不爱盛开的百花,而只是在养蚕的大忙季节不得“闲身”而已。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假设及由这一假设推论出来的结果清楚地说明封建社会谁养活谁这一根本问题。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所以能在“好花时节”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百花,正是由于这些蚕妇在此时“晓夕采桑”的结果。如果这些蚕妇此时也去做这些“繁华事”,那么,那些“黄金屋里人”只能被‘冻杀”。原来,这些“黄金屋里人”是由这些蚕妇养活的。此两句陡转笔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完全是依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的这一事实。

  全诗笔致冷隽,构思深曲,耐人寻味,在对当时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揭示中,流露出了诗人的愤慨不平之情。运用通俗又略带诙谐的语言,通过叙述与假设的形式,通过暗含的对比,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50-151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99-201
3、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400-401

cán--lái

xiǎocǎisāngduōxīnhǎohuāshíjiéxiánshēn

ruòjiàojiěàifánhuáshìdòngshāhuángjīnrén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下马登邺(yè)¹,城空复何见。
译文:下马走到邺城上面,城池空空有何所见?
注释:¹邺城:春秋齐邑,战国魏都,三国时魏置邺都,与长安、洛阳等合称五都,北周大象二年(580)遭战火焚毁,民众南徙,隋开皇十年(590)复为邺县。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东风吹野火¹,暮入飞云殿²
译文:阵阵东风吹起野火,日幕飘入昔日金殿。
注释:¹野火:此指焚烧枯草的火。一说为磷火,也称鬼火。²飞云殿:无考,当为邺城宫殿一陈迹。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
城隅(yú)¹南对望陵台²,漳(zhāng)³东流不复回。
译文:城角与那望陵台遥遥相对,漳水滔滔东流一去不再回。
注释:¹城隅: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²望陵台:即铜雀台,曹操筑。³漳水:即漳河,流经邺城。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武帝¹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译文:武帝宫殿成废墟人已去尽,年年度度春色来又是为了谁?
注释:¹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首句点题,次句一个“空”字,统领全篇。此“空”,既是对邺都故址败落凄清环境的概括,又是诗人身临其境所产生的茫然无着心情的流露,悲戚怀古之情寓于其中。“复何见”三字,以一设问,自然引出中间四句的具体描绘。东风,在古诗中尤为常见,如李商隐《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如李煜《虞美人》“小春风吹醒万物,百花欣欣向荣。楼昨夜又东风”等等,暗示出春天已到来,呼应结句“春色”。飞云殿,从名称上可以使作者想见当年的气势。而今,在这样一个暮春的傍晚,却只有东风薛阵,野火飘飘,通过凄凉景象,写出“人去尽’。这两句例重从人事方面写“空”。

  以下两句侧重从事业方面写“空’。望陵台,为曹操当年饮酒作乐的地方,曾为曹操事业兴盛的标志,而如今漳水依然东流,高台却只与曹操陵墓空对,如诗人《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中所写:“邺都唯见古时丘,漳水还如旧日流”,城角的高台与城北的流水这种种形象之间的对照和映衬,便透露出事业付流水之意。上文说“城空”,本不该再有所见,但实际上,这四句所见更突出了“城空”,并且使“空”的内容更具体化。诗的最后两句用“人去尽”总承上顶四句,再度强调“空”,回应诗的开头,使“空”字成为首尾贯串的线索。春色依然,人事惧非,这两句又是对春色的感叹,实际是对古人不常在,事业不常在的感叹。开头说“复何见”,结尾说“为谁来”,两处问句迢迢呼应,加深了这种感叹的分量,全诗遂在不尽的感叹中结束。

  这首诗以“空”为主线,通过总括、细描、抒慨三个层次的渲染烘托,写出古都邺城的“四空”,凭吊古迹,惋叹人生,寓情于景。全诗语言素淡自然,朴茂浑涵,颇有汉魏古诗的悲凉慷慨的风格。诗篇前四句五言,后四句七言,五、七言并用,不拘一格,依物事的描写、感情的起伏而选择变化,使诗歌既有潇洒明快的格调,很适于表现怀古的主题并具饱满深厚的力度,为岑参早期诗歌代表作之一。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48-150
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90-91

dēngchéng--céncān

xiàdēngchéngchéngkōngjiàn

dōngfēngchuīhuǒfēiyún殿diàn

chéngnánduìwànglíngtáizhāngshuǐdōngliúhuí

gōngzhōngrénjǐnniánniánchūnwèishuílái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独坐悲双鬓(bìn),空堂¹欲二更²
译文: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注释:¹堂:泛指房屋的正厅。²欲二更:将近二更。二更: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雨中山果¹落,灯下²草虫鸣³
译文: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注释:¹山果:山上的野果。²灯下:点出夜。³草虫鸣:点出秋。草虫:草丛中的小虫子。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白发终难变,黄金¹不可成。
译文: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注释:¹黄金:道教炼丹术中一种仙药的名字。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欲知除老病¹,唯有学无生²
译文: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注释:¹老病:衰老和疾病。²无生:佛家语,谓世本虚幻,万物实体无生无灭。禅宗认为这一点人们是难以领悟到的。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像僧徒坐禅。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63-164

qiūzuò--wángwéi

zuòbēishuāngbìnkōngtángèrgèng

zhōngshānguǒluòdēngxiàcǎochóngmíng

báizhōngnánbiànhuángjīnchéng

zhīchúlǎobìngwéiyǒuxué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