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日祛愁雾,微和散积阴。
一窗尘外趣,万竹岁寒心。
士要崇清节,吾将老故林。
抱琴聊一醉,何用觅知音。
爱日祛愁雾,微和散积阴。
一窗尘外趣,万竹岁寒心。
士要崇清节,吾将老故林。
抱琴聊一醉,何用觅知音。
裘万顷

裘万顷

裘万顷(?~1219)南宋诗人。字元量,号竹斋,洪州新建(今江西南昌)人。淳熙十四年进士,历仕吏部架阁、大理司直、江西抚干,性至孝,有节操,有诗集行世,其诗清婉流利,描绘却颇有情致。 ▶ 23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译文:我的眼中噙满了泪水,幽幽滑落, 没有人明白我的伤悲,向谁诉说?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尺幅鲛(jiāo)(xiāo)¹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译文:感谢你今天给我送来这样美好的礼物,这小小的手帕却让我因此感慨伤悲!
注释:¹鲛绡:传说海中有鲛鱼(美人鱼),在海底织绡(丝绢),她流出的眼泪会变成珠子(见《述异记》)。诗词中常以鲛绡来指揩眼泪的手帕。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抛珠滚玉¹只偷潸(shān)²,镇日无心镇日闲。
译文:泪水像珍珠、玉石一样偷偷流下,整天心绪茫然整天闲愁。
注释:¹抛珠滚玉:泪水像珍珠、玉石一样流下。珠、玉,形容泪珠。²潸: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流泪的意思。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译文:枕上袖边的泪痕难以揩拭,任凭它们斑斑点点留在上头。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彩线难收¹面上珠,湘江旧迹²已模糊。
译文:彩线难以穿收起我脸上的泪珠,古典湘妃泪染斑竹的旧事已经模糊。
注释:¹彩线难收:难用彩线串起来的意思。²湘江旧迹:旧传娥皇、女英哭舜的泪迹。《述异记》:“舜南巡,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都嫁给舜为妃)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然。”亦见于晋人张华《博物志》。湖南湘江一带特产一种斑竹,上有天然的紫褐色斑点如血泪痕,相传是二妃泪水染成,又称湘妃竹。后两句即用其意。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¹香痕²(zì)也无³
译文:如今我的窗前也有千竿翠竹,不知它们是否已经染上了我的泪珠?
注释:¹不识:未知。²香痕:指泪痕。³渍也无:沾上了没有。

  这首组诗见于小说第三十四回。

  这三首绝句是林黛玉用泪写就的,是黛玉第一次比较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宝玉的感情和对未来的忧心,也是他们两人感情明朗化的一个开端。题写这三首诗之后,他们几乎没再有像之前那样的争吵过。

  第一首主要是林黛玉回顾与贾宝玉两情未通前的痛苦和两情相通后的喜悦;第二首进一步抒发黛玉对宝玉挨打的深切同情和悲哀,表现他对宝玉之爱的一片赤诚;第三首诗借湘妃的故事以古喻今,抒写黛玉对宝玉情义之深笃,也预示了他们爱情的悲剧结局。这三首诗是小说女主人公林黛玉对男主人公贾宝玉爱情的心血之流注。组诗通篇都闪烁着泪珠,黛玉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三首诗在小说中的作用,全在于联系宝玉挨打这件事,表明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同于他人。只有将它放在具体的情节中,对比薛宝钗、袭人的不同态度,才能看出贾宝玉、林黛玉的互相同情、支持。贾宝玉被打得半死,薛宝钗来送药时虽然也露出一副怜惜的样子,但心里想的却是“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这样吃亏”,还“笑着”说“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的。”处处卫道,处处维护贾政,实际上是用所谓“堂皇正大”的话把贾宝玉教训了一顿。袭人则乘机在王夫人面前进言,大谈贾宝玉“男女不分”,“偏好在我们队里闹”和“君子防未然”的道理,从中挑拨贾宝玉、林黛玉关系,建议“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她的话吓得王夫人“如雷轰电掣的一般”(据《红楼梦》戚序本),并骗取了王夫人的宠信,为后来抄检大观园作好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相互体贴、了解和林黛玉的一往情深、万分悲痛,顺便也写了贾宝玉身边唯一足以托付心事的忠诚信使——晴雯,这都是大有深意的。

  其次,“还泪债”在作者艺术构思中是林黛玉悲剧一生的同义语。要了解“还泪债”的全部含义,最好的办法是读曹雪芹原稿中后面所写的林黛玉之死的情节,但这一部分,后世读者已看不到了。不过,作者的写作有一个规律,多少可以帮助读者弥补这个遗憾,即他所描写的家族或人物的命运预先都安下了伏线,露出了端倪,有的甚至还先有作引的文字。描写小说的主要人物林黛玉,作者更是先有成竹在胸,作了全盘安排的。在有关林黛玉的情节中,作者先从各个方面挖好渠道,最后都通向她的结局。

  这三首绝句始终着重写一个“泪”字,而这泪是为她的知己贾宝玉受苦而流的,它与林黛玉第一次因贾宝玉摔玉而流泪,具体原因尽管不同,性质上却有相似之处——都为脂砚斋评语所说的知己“不自惜”。这样的流泪,脂砚斋评语指出过是“还泪债”。但好久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看法,以为林黛玉总是为自身的不幸而伤感,其实,贾宝玉的不幸才是她最大的伤痛。为了贾宝玉,她毫不顾惜自己。贾宝玉挨打,她整天地流泪,“任他点点与斑斑”。“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诗中将这个疑问提出,为“还泪债”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黛玉在此落泪,又似乎是在暗示她跟宝玉最终悲痛分离的结局。

参考资料:
1、 李楠 解译.红楼梦诗词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194-197
2、 孔庆东.红楼梦诗词(精选).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8:81-82
激浪输风,偏绝分、乘风破浪。滩声战、冰霜竞冷,雷霆失壮。鹿角狼头休地险,龙蟠虎踞无天相。问何人唤汝作黄巢?真还谤。
激浪输风,偏绝分、乘风破浪¹。滩声战、冰霜竞冷,雷霆失壮。鹿角狼头休地险²,龙蟠(pán)虎踞(jù)无天相³。问何人唤汝作黄巢?真还谤
译文:激浪卷起了狂风,我偏偏没机会去乘风破浪。滩声呜咽,如在酣战,雄壮过于雷霆,寒冷不逊冰霜。那鹿角狼头之滩算不上是险境,那龙盘虎踞之城也得不到老天护佑。是谁把你唤作“黄巢”,是真有其事?还是污蔑诽谤?
注释:黄巢矶:黄巢,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矶:江边山岩。黄巢矶当在湖北与江西相邻一段之长江边。¹“激浪”三句:形容矶势险峻。石矶突出江中,风浪激荡于此。“乘风破浪”句拟人自愉意甚微隐。语出《宋书·宗慤传》:“宗慤年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慤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拟人者拟黄巢。²“鹿角”二句:意谓此矶险峻之势较上游“鹿角狼头”、下游“龙蟠虎踞”诸地均远甚,相比之下,那些山矶算不上天险之地。鹿角、狼头:均为四川翟塘峡一带的险石矶滩。³“龙蟠”句指南京,那里有燕子矶等。⁴真还谤:是真的还是有意加此恶名以诽谤?由此亦足见此矶形势之险恶。
雨欲退,云不放。海欲进,江不让。早堆垝一笑,万机俱丧。老去已忘行止计,病来莫算安危帐。是铁衣着尽着僧衣,堪相傍。
雨欲退,云不放。海欲进,江不让。早堆垝¹一笑,万机俱丧²。老去已忘行止计,病来莫算安危帐³。是铁衣着尽着僧衣,堪相傍。
译文:秋雨欲退,愁云不收,海浪欲尽,江水不让。我早已登高一笑,忘掉了人世烦恼。人老了,不再想什么出处行止,病了,也不再算什么安危账,穿破铁衣后再拾起僧衣,自认为堪与我相伴。
注释:¹堆垝:即“堆豗”,独坐貌。豗、垝,读若“鬼”。²“万机俱丧”:丧,亡失。万机:世间一切事。意谓抛却尘缘,了不关心。³安危帐:个人和家国存亡之计。⁴“铁衣”句:谓黄巢“铁衣著尽著僧衣”的结局和经历和自己正相类,堪称古今互傍之侣。铁衣:军衣,古时盔甲均以铁片缀护。相传黄巢失败后出家为僧,故又有“铁衣”云云诗句之假托。此诗前一句谓“记得当年草上飞”,后两句是“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阑干看落晖”。见陶谷《五代离乱记》。赵与时《宾退录》则辩此诗乃割裂组合于元微之(稹)的《智度师》诗。金堡此处即地名而借其诗境以自拟心态。又,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李自成结局亦有为僧以终的传闻。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借景抒怀的词作。大约作于诗人抗清失败、削发为僧之后。

  唐末的黄巢,曾率领义军转战南北,先后渡过长江、黄河、湘江、北江等许多江河。黄巢矶当是他曾经渡过的一个险渡,故得此名。但是由于黄巢一生中经过的险渡很多,故现在已难以知道“黄巢矶”究在何处。黄巢,在封建时代中,当然是一个“逆贼”,而“黄巢矶”也就成为一个恶名。古人重名,所以当他们路经一些有“恶名”的地方时,往往会表示憎恶。传说“县名胜母而曾子不入,邑号朝歌而墨子回车”(《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对这种地方连经过都不愿意,更不用说作诗吟咏了。“黄巢矶”这样一个地方,谁愿意为它而动吟兴呢?然而世上本有非常之人,能作非常之诗,金堡就是一位非常之词人!他曾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后在南明永历政权中受党人倾轧,谪戍清浪卫。桂林失陷,遂绝世事,削发为僧,法名今释,号澹归。他坚持气节决不向清统治者屈服,实乃一位身披袈裟的奇士。当他路经黄巢矶时,其反映就不同流俗了。在他看来,此矶既是自然界的天险,又是历史上的古战场,面对着江中兼天的激浪和江边高耸的绝壁,思念起古代曾在此地叱咤风云的豪杰,不由得热血沸腾,奇情壮思奔涌而出。“激浪输风”、“滩声战、冰霜竞冷,雷霆失壮”,大风狂浪,挟带着愤怒的感情和不屈的斗志,这究竟是江面上的壮观,还是心海中的波澜呢?“鹿角声头”用杜诗“鹿角真走险,声头如跋胡”(《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之意,指山势险峻。“龙蟠虎踞”乃用诸葛亮语,指地形雄奇。如此险要之地,竟然说是“休地险”、“无天相”,意谓若无天时,则地险实不足恃。这是否指明代的江山终于亡于异族之手,虽有天险也无济于事呢?我们不能肯定,但诗人心头的愤懑之意却是可以感受到的。正因如此,诗人对天发问:把此地唤作“黄巢矶”,是真实还是诽谤?

  下片由怀古转入抒情。风雨难止,江海相激,这种波谲云诡、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正是世事沧桑的象征。对于诗人这种曾经沧海的人来说,世事沧桑早已是司空见惯之事,纵然面对大风巨浪,又何足道哉!更何足惧哉!据说黄巢兵败之后,避难隐居于雪窦寺为僧,曾作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危阑看落晖。”(原载陶谷《五代乱纪》)其实此诗是后人据元稹的《智度师》诗二首改写而成以嫁名于黄巢的,但是流传很广,词人也以之为黄巢诗。“铁衣着尽着僧衣”,这与他本人的经历是何等相似!“堪相傍”,这是说堪与“黄巢矶”相傍,还是说堪与黄巢相傍呢?这两种解读其实是一样的,因为这反正与黄巢这个人物有关。读到这里,我们才能给上片末句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诗人对黄巢是持肯定态度的,所以在他看来,把这个雄伟奇险的江矶称作黄巢矶,实在是名符其实的,这并不是诽谤。这种写法不但做到了前后的呼应,而且把当时不宜直接说出的意思蕴含在字里行间,相当巧妙。

  最后,此词题作“大风泊黄巢矶下”,意即因大风不能行舟而停泊于此。首句中“偏绝分、乘风破浪”即从侧面写出此意;“绝分”,犹无缘。然而这显然又有人生壮志不得实现一层意思在内,而这与下片中故作淡泊,似乎已忘却乘风破浪之志的表白互为表里。这样,题目自身的本意与所寓之深层意蕴融合无痕,这也是我们读此词时应该注意的。

鞭影落春堤,绿锦鄣泥卷。脉脉逗菱丝,嫩水吴姬眼。
(biān)¹落春堤(dī),绿锦鄣(zhāng)²卷。脉(mò)脉逗菱(líng)丝,嫩水³吴姬眼。
译文:骑一匹骏马,驰过长堤,步步催马,鞭影横飞,我要看尽这春色的美。骏马飞奔,马鞍两边垂障上的轻尘腾飞。路旁女子含情脉脉,目光炯炯有神,好比吴地佳丽的眼渡。
注释:¹鞭影:马鞭的影子。²鄣泥:即马鞯。垂于马腹两侧,用于遮挡泥土的东西。鄣:同“障”。阻塞,阻隔。³嫩水:指春水。⁴吴姬:指吴地的美女。
啮膝带香归,谁整樱桃宴。蜡泪恼东风,旧垒眠新燕。
(niè)¹带香逗,谁整樱桃宴²。蜡泪恼东风,旧垒(lěi)³眠新燕。
译文:我游遍全城,骑马归来,带回一缕春的芬芳。是谁主持了一场樱桃宴会,要来庆贺新科进士们。东风徐徐,蜡烛被吹得跳跃起来,弄得它“泪流满面”。去年的燕巢中钻进了新来的燕子,一切似乎如此春风得意。
注释:¹啮膝:良马名。²樱桃宴:科举时代庆贺新进士及第的宴席。始于唐僖宗时期。后来也指文人雅会。³旧垒:旧时的堡垒、营垒。

  上阕中写春色正浓,在这个时候横鞭策马,还有佳人含情的目光,一双“嫩水吴姬眼”把女子的美貌描绘得生动形象。“鞭影”、“绿障”、“春堤”、“菱丝”、“嫩水”,各种充满了动感、孕育着生命力的事物重合,将词人激动的心情,舒畅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下阙承接写至“归”。“归”为“啮膝带香归”,踏尽繁花,享受了众人艳羡的目光,即使归来,依旧满身余香。而为了迎接归来,又有人备好了“樱桃宴”,觥筹交错,均是庆贺之词,烛光闪烁,天色已晚,流年似水,这场宴会不知举办过多少次了,但今年却是轮到“新燕”。“蜡泪”本多为悲凉之意象,但在此,一个“恼”字却将红烛也写得俏皮了起来,红烛不再是孤独垂泪,顾影自怜,却似怨恼东风不该,更为人性化,与“东风”恰似一对冤家。最后一句以“新”“旧”对比,暗喻光阴流逝,“旧垒”住进“新燕”,虽有感慨,却依旧积极明媚,因为今年的词人,正是入眠的新燕,也正是如此循环往复,世界才得以生生不息 。

  《生查子》作为纳兰前期的代表作之一,可以从中看到年少的他意气风发,与往后纳兰厌倦官场后的缱绻之词有很大的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才可以看得出一个人的成长历程。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编著.纳兰词全编笺注典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第135页

shēngcházi··biānyǐngluòchūn--lánxìng

biānyǐngluòchūn绿jǐnzhāngjuǎnmàimàidòulíngnènshuǐyǎn

nièdàixiāngguīshuízhěngyīngtáoyànlèinǎodōngfēngjiùlěimiánxīnyàn

今宵好风月,阿侯在何处。
今宵好风月¹,阿侯²在何处。
译文:清风朗月之夜,心爱的人儿在哪里呢?
注释:¹风月:清风明月。泛指美好的景色。²阿侯:相传为古代美女莫愁的女儿。
为有倾人色,翻成足愁苦。
为有倾人色¹,翻成足愁苦。
译文:正因为她长得实在太美了,反令我苦苦相思不已。
注释:¹倾人色:一作“倾城人”。
东湖采莲叶,南湖拔蒲根。
东湖采莲叶,南湖拔¹(pú)²
译文:也许她正在东湖采莲叶吧?又可能她在南湖拔蒲葵根吧?平野漠漠,她究竟在哪里呢?她采的莲叶会给哪个人呢?
注释:¹拔:一作“折”。²根:一作“茸”。
未持寄小姑,且持感愁魂。
未持寄小姑¹,且持感愁魂(hún)²
译文:可不要先送给她的姐妹们,要是她知道我在如此苦苦地思念她,为了她而忧愁,她该先拿来送给我,一慰我的愁怀。
注释:¹小姑:此泛指少女。²愁魂:一作“秋风”。

  在李贺集中,这首诗的写法是很独特的。

  李贺作诗取法于《楚辞》早已是定论,至于有人说李贺之诗“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褒扬亦甚。可能是李贺太喜欢标新立异的缘故吧,其诗趣实迥异于楚《骚》,走入幽冷鬼怪一路。从而人们往往忽视李贺也曾从南朝乐府民歌中汲取过养料。这首《绿水词》就是明证。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在内容上与南朝乐府多言男欢女爱相一致,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素来喜用幽冷孤凄的字眼的诗人此番一反常态,诗歌所显现出来的情感是明快的,且多效仿南朝民歌近乎口语化的语言,很多词语还直接取自于乐府民歌,读来清新可爱。素性忧郁的诗人难得有这般轻快的心情。虽然此诗的主题,是良夜思忆所欢,中间渗透着一丝淡淡的苦味,但这在李贺已是很少见的了。

  除了李贺在此诗中的“取径”南朝乐府问题外,诗句本身几乎不用加以解释了。“今宵好风月,阿侯在何处?”梁武帝有诗云:“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又有人据别书说阿侯是妓女,此句则指诗人所想念的女子。梁武帝的诗很明显是从民歌中汲取养料的,阿侯也许是当时民间所传的人物。李贺此诗的第三句又从汉李延年的诗中化出。李延年原是伶人,其诗云:“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李贺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为有倾人色,翻成足愁苦。”相思不已,又无从寻觅,诗人心中因惦念她而产生许多遐想:也许她正在“东湖采莲叶”,又可能她在“南湖拔蒲根”。她采的莲叶会给哪个人呢?“未持寄小姑”,意谓:不要先送给她的姐妹们。“且持感愁魂”,感愁魂是说诗人苦苦地思念她为她而忧愁。意谓:她该先把莲叶拿来送给诗人。

  比较一下南北朝时的《采莲童曲》:“东湖扶菰童,西湖采菱芰。不持歌作乐,为持解愁思。”不难发现,李贺此诗的后半首与这首民歌的措词、含意非常相似。李贺平时作诗冥思苦索、呕心沥血,奇峭的风格往往使人们忘记李贺创作时曾那样苦心孤诣、曾经精心雕琢,但细心的读者还是可以见出他因刻意求工而露出那份雕琢的痕迹来的,而以这样洗炼、明快的语言表达诗人缠绵悱恻的情感,在李贺实为难得。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98-801

绿shuǐ--

jīnxiāohǎofēngyuèāhóuzàichù

wèiyǒuqīngrénfānchéngchóu

dōngcǎiliánnángēn

wèichíxiǎoqiěchígǎnchóuhún

悠然。长天。澄渊。渺湖烟。无边。清辉灿灿兮婵娟。有美人兮飞仙。悄无言。攘袖促鸣弦。照垂杨、素蟾影偏。
悠然。长天。澄渊¹。渺(miǎo)湖烟。无边。清辉灿灿兮婵娟²。有美人兮飞仙³。悄无言。攘(rǎng)袖促鸣弦。照垂杨、素蟾(chán)影偏。
译文:上有遥远的长天,下有清澈幽深的湖水,湖上有淡淡的轻烟,水势辽远无边。清辉灿灿啊明月,有美人啊嫦娥飞仙。她落在水边辉然无言,抹起衣袖急弹弦。水中倒映垂杨,月影也有些偏。
注释:云林:元代著名画家倪云林。作者夫妇喜爱收藏赏鉴古画,特别爱倪云林和唐伯虎的画。《湖月沁琴图》是倪云林的名作。¹澄渊:这里指湖水又清又深。²婵娟:月亮。³飞仙:指嫦娥。⁴攘袖促鸣弦:攘袖,把袖子往上抹。曹植《美女篇》。“攘袖见素手。”促,急。鸣弦,琴音。⁵素蟾:月亮。传说月中有蟾蜍。
羡君志在,流水高山。问君此际,心共山闲水闲。云自行而天宽,月自明而露漙。新声和且圆,轻徽徐徐弹。法曲散人间。月明风静秋夜寒。
羡君志在,流水高山¹。问君此际,心共山闲水闲。云自行而天宽,月自明而露漙。新声和且圆,轻徽²徐徐弹。法曲散人间。月明风静秋夜寒。
译文:画中弹琴的女子啊,我羡慕你志在流水高山。请问你这时,心境在山间还是水间?云随意飘行啊天很宽,月自然明亮啊露珠繁。新曲和谐又婉转,你在琴上缓缓弹,清雅的法曲散向人间,月儿明风儿静秋夜微寒。
注释:¹“羡君志在”两句:据《列子》和《吕氏春秋》载,伯牙弹琴,琴声志在高山,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琴声志在流水时,钟子期又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里用典,作者以画中弹琴女子的知音自许。²轻徽:指琴。法曲:道教音乐,音清而雅淡。

  西林顾春善绘事,尤擅花卉。《子春集》题自画诗词有牡丹、栀子、秋菊、海棠、水仙及折枝腊梅等数十幅。同李清照、赵明诚一样,顾春与奕绘也喜收藏赏鉴古画,尤好元倪云林和明朝唐伯虎画。明清两代士大夫对倪画十分倾倒,常以是否收有倪云林画而定其人品格之清浊高下。除《湖月沁琴图》外,顾春还收有《清秘阁图》,都是云林名作。

  这首词隽永灵妙,极烟水迷离之致。上片起首从俯仰两个视点绘出悠然长天,无边月色;湖烟渺茫,朦胧波影:天地间无半点纤尘的境界。诗人一落笔便将读者引入一个清净出尘的环境之中,诗心、画心,物境、艺境达到了和谐的统一。紧接着诗人忽作异想,她从清辉灿灿的婵娟月,联想到嫦娥飞下湖边,来形容画中操琴的女子。这巧妙的联想合天上的广寒,湖中的婵月,湖岸边的琴女而成一幅朦胧的写意画,而这一切都“沁”在澄碧的湖水和茫茫的烟雾之中。操琴女那无言攘袖、慢促鸣弦的神姿,是画中人,又象是来自广寒的仙女,又似乎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作者把全身心都沉浸在画图中,沉浸在“湖月沁琴”那缥缈混茫的艺术境界里。下片进一层阐释画情画意,将烟水迷离、寂静出尘的背景、画中人无言攘袖、慢促鸣弦的神韵,赋予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感情升华,词中有景、有人、有情、有意,唤起读者无限悠然的遐思。《列子》和《吕氏春秋》都记载着伯牙和钟子期的事,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琴声志在流水,钟子期也能听出,云:“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作者以钟子期“知音”自许,既切画意,又融情入画。而说“羡君”,正是诗人出俗遗世感情的流露。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很深。每当国势蹙弱、宦海风波之时,常置身局外,冷静观照;或产生一种超脱现实、返朴无为的人生哲学。志在流水高山,而不志在庙堂生民,正反映了西林顾春夫妇在道光年间不得志于朝廷的一种消极但不失为清醒的态度。奕绘《鹧鸪天·傀儡次太清韵》云:“日日无为无不为”,与顾春所流露的感情是相一致的。“问君”之后是此词的绝妙境界。“问君此际,心共山间水间?”画中琴女没有回答,唯有天宽云行,明月露清,还有那徐徐弹奏的琴声不绝如缕。弹什么呢?诗人根据倪画的意境,融入自己的心境,她认为琴女所弹的应是“法曲”。原来法曲是道家的音乐,是道观里演奏的所谓“仙曲”,其音清而近于雅淡。相传为唐明皇改编的《霓裳羽衣曲》,即是有名的法曲。据说道士叶法善引导明皇游月宫,听到仙乐,记住了一半,遂改编而成。词中“法曲”似即指此。轻徽指琴。“轻徽徐徐弹,法曲散人间,月明风静秋夜寒”,画境、乐境、词境,同画家、琴女、诗人的心境谐和融合;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尤其是末句,溶溶秋月,静静秋夜,淡淡秋心,微微秋寒,还有那托寄着悠悠远情的袅袅琴音,泠泠秋韵……

  大凡词格明白晓畅则忌俗滑;含蓄混茫又忌失晦涩。西林顾春词,炼意含蓄,造境混茫,而不失之晦;用辞明白,语势晓畅,但不落俗滑,故每于自然清隽之中具深稳沉著之致。她的题自画诗《海棠扇答云姜》云:“疏点愁飞雨,丰技欲化烟。”正是诗人题画词艺术风格的写照。所以况周颐赞其“极合宋人消息”、“饶有烟水迷离之致”。词中“清辉灿灿兮婵娟,有美人兮飞仙”的楚骚句式,“云自行而天宽,月自明而露”,两“而”字之自然流转,又令人想起苏轼《前赤壁赋》中的语句和意境:“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