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春江,迷望眼、蒲萄涨绿。春过也、萧疏庭户,寂寥心目。念远不禁啼鴂闹,愁多易遣修蛾蹙。向小窗、时把彩笺看,翻新曲。晴昼永,便新浴。相思泪,不成哭。空无言憔悴,暗销肌玉。目断碧云无信息,试凭青翼飞南北。听掀帘、疑是故人来,风敲竹。
渺渺春江,迷望眼、蒲萄涨绿。春过也、萧疏庭户,寂寥心目。念远不禁啼鴂闹,愁多易遣修蛾蹙。向小窗、时把彩笺看,翻新曲。晴昼永,便新浴。相思泪,不成哭。空无言憔悴,暗销肌玉。目断碧云无信息,试凭青翼飞南北。听掀帘、疑是故人来,风敲竹。

mǎnjiānghóng··miǎomiǎochūnjiāng--zhàoshīxiá

miǎomiǎochūnjiāngwàngyǎntáozhǎng绿chūnguòxiāoshūtíngliáoxīnniànyuǎnjìnjuénàochóuduōqiǎnxiūéxiàngxiǎochuāngshícǎijiānkànfānxīnqíngzhòuyǒng便biànxīnxiānglèichéngkōngyánqiáocuìànxiāoduànyúnxìnshìpíngqīngfēinánběitīngxiānliánshìrénláifēngqiāozhú

赵师侠

赵师侠

赵师侠(生卒年不详)一名师使,字介之,号坦庵,太祖子燕王赵德昭七世孙,居于新淦(今江西新干)。淳熙二年(1175)进士。十五年为江华郡丞。饶宗颐《词籍考》卷四:“其跋孟元老《梦华录》云:”余侍先大父,亲承謦咳,校之此录,多有合者,今甲子一周,故老沦没,因镌木以广之。淳熙丁未(1187)十月,浚仪赵师侠介之书于坦庵。‘似师侠生于建炎元年(1127)以前。集中有重明节词,则当光宗以九月四日为重明节之世。所署最后年干为乙巳,则宁宗庆元三年(1197)也。有《坦庵长短句》一卷。 ▶ 1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悟彼蟋蟀唱,信此劳者歌。
悟彼蟋蟀¹唱,信此劳者歌²
译文:明白了《诗经·唐风·蟋蟀》的意思也弄懂了《诗·小雅·伐木》是劳动者的歌。
注释:¹蟋蟀:《诗经·唐风·蟋蟀》。²劳者歌:《诗·小雅·伐木》。
有来岂不疾,良游常蹉跎。
有来岂不疾,良游常蹉(cuō)(tuó)¹
译文:可是岁月往来倏忽美景良游常因不得其时而错过,这一回终于没有错过了!
注释:¹蹉跎:指虚度光阴,任由时光流逝却毫无作为,可以用于形容人做事毫无斗志,浪费时间。
逍遥越城肆,愿言屡经过。
逍遥越城肆,愿言屡(lǚ)¹经过。
译文:我们在大街上逍遥而过直奔西池,还真希望这样的日子能常有啊!
注释:¹屡:多次。
回阡被陵阙,高台眺飞霞。
回阡(qiān)¹被陵阙,高台眺飞霞。
译文:在纡回的西池路上有高陵城阙,在望高台之上则可远眺飞霞。
注释:¹回阡:曲折的道路。
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
惠风¹荡繁囿(yòu),白云屯曾阿。
译文:和风吹拂,轻摇着苑囿中繁茂的草木,白云如絮,屯聚在层峦深处。一片清新,一片幽丽。
注释:¹惠风:和风。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景昃¹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译文:游览中,不觉天色渐晚,在夕阳斜照之下,飞鸟归巢,鸣叫着欢聚枝头。此刻,落日的余晖流洒在池面树梢,水含清光,树现秀色,水清木华,西池的傍晚更加迷人。
注释:¹景昃:太阳偏西。
褰裳顺兰沚,徙倚引芳柯。
(qiān)¹顺兰沚,徙倚引芳柯。
译文:沿着生满香草的小洲提起衣襟涉水而过,手攀芳林枝条细细把玩让人留恋徘徊。
注释:¹褰裳:撩起下裳。
美人愆岁月,迟暮独如何?
美人愆(qiān)¹岁月,迟暮独如何?
译文:日月不居青春难驻不知错过了多少良游机缘,而今垂垂老矣面对暮年暮景该当如何呢?
注释:¹愆:错过;耽误。
无为牵所思,南荣戒其多。
无为牵所思,南荣戒其多。
译文:不要汲汲于功名利禄撄于世网自受其害啊。老子的门徒庚桑楚已经教导他的学生南荣趎过很多这样的话了。

  开头两句,借《诗经》的两首诗言志抒怀,无端而来,突兀而起,出手不凡。“悟彼蟋蟀唱”,指《唐风·蟋蟀》所写的人生道理,既要及时行乐,又要自警不要太过分,以免自取灭亡。“信此劳者歌”,指《小雅·伐木》所写的交友道理,劳者相与“伐木丁丁”,鸟儿相与“嘤嘤求友”,乌儿尚知求友,人不可无友。诗人撮取两诗大意,抒写结交良友,畅游山水的情志。可是,岁月倏忽,美景良游常因不得其时而错过,故而紧接出:“有来岂不疾,良游常蹉跎。”它又包含着逝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的意思,表达出此次得与友朋游览西池的满足。于是五六两句直扣本题,转入出游西池的叙述:“逍遥越城肆,愿言屡经过。”一写结伴出游,穿过街市,逍遥容与;一写殷望此路常经,良游永得,显露出出游西池的欢欣心情。

  在纡回的西池路上,有高陵城阙在望,高台之上则可远眺飞霞丽景,所以说:“回阡被陵阙,高台眺飞霞。”一路前行,风光满目,美不胜收。在大自然的感召下,诗人情动于中而辞见于外,将西池清美景色一一收揽笔底,连续写出四句:“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和风吹拂,轻摇着苑囿中繁茂的草木,白云如絮,屯聚在层峦深处。一片清新,一片幽丽。游览中,不觉天色渐晚,在夕阳斜照之下,飞鸟归巢,鸣叫着欢聚枝头。此刻,落日的余晖流洒在池面树梢,水含清光,树现秀色,水清木华,西池的傍晚更加迷人。这四句写高低远近之景,动静相间,视听并用,清丽骚雅,格高调逸,充满良游乐趣。西池的美景使诗人流连忘返,虽已暮色黄昏,犹然赏爱不尽,滞而不去,故而说:“襄裳顺兰沚,徙倚引芳柯。”上句写沿着生满香草的小洲,提起衣襟涉水游览的情趣,下句写手攀芳林枝条,细细把玩,留恋徘徊的情景。芳柯与兰沚,和上句“水木湛清华”相照应,但在视听之外又用了嗅觉,芳馨幽香,沁人肺腑,进一层丰富了西池的动人之处。

  西池的景色,使人陶醉,而日暮昏黄之景又触发了诗人迟暮之感,因而取用屈原的象征手法,倾吐时不我待的情怀:“美人愆岁月,迟暮独如何。”日月不居,青春难驻,不知错过了多少良游机缘,而今垂垂老矣,面对暮年暮景,该当如何呢?在深刻的人生自我反思中,诗人终于从《庄子》寻到了答案,这就是:“无为牵所思,南荣戒其多。”世俗之人,汲汲于功名利禄,撄于世网,自受其害,能从中醒悟,迷途知返者实在不多。可是,远在上古之世,老子的门徒庚桑楚已经教导他的学生南荣趎说:“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虑营营。”后来,南荣趎又就教于老子。进一步领悟到守道抱一,忘我忘世,无欲无心的至道,因而自戒俗念之多,深得全年养生之术。所以这收尾两句,实际上是诗人自我诫勉之辞,目的仍在于澄心悟道,摒弃俗念,不为功名所累,而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享受山水之乐。

  谢混在山水文学史上是一个颇受重视的作家,这首诗又是他的代表作。《宋书·谢灵运传论》说:“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檀道鸾《续晋阳秋》也说玄言诗“至义熙中谢混始改”。可见在改变玄言诗风,创作山水新诗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谢混无可怀疑地有荜路蓝缕之功,是他的族侄谢灵运的先驱者。从这首诗也可见出他在玄风弥漫诗坛的情况下,为开拓新路,变革诗风所作出的努力,颇能令人一新耳目。谢混的《游西池》,集中力量刻画山水景物的诗篇,才开始给玄言气氛笼罩着的士族诗坛带来了一点新鲜的空气,冲散了长期来讲玄理的文辞,使虚浮的玄音渐趋淡薄。

yóu西chí

xièhún wèijìn 

shuàichàng xìnláozhě 
yǒulái liángyóuchángcuōtuó 
xiāoyáoyuèchéng yuànyánjīngguò 
huíqiānbèilíngquè gāotáitiàofēixiá 
huìfēngdàngfányòu báiyúntúncéngē 
yǐngmíngqín shuǐzhànqīnghuá 
qiānchángshùnlánzhǐ yǐnfāng 
měirénqiānsuìyuè chí 
wéiqiānsuǒ nánróngjièduō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寻得桃源¹好避秦,桃红²又是一年春。
译文:当年的桃源人找到桃花源躲避秦末乱世,每次看到桃花盛开才知新的一年来到了。
注释:庵:古时的庙的名称,和尚住居为庙,尼姑居处为庵;亦有把文人的书斋称为庵的。¹桃源:指晋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的地方。故事说,有打渔的人顺水中的桃花,找到源地。由泂洞口入桃花源,另是一番世界。²桃红:桃花开放。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花飞莫遣(qiǎn)¹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jīn)²
译文:倘若我在那里定不让桃花花瓣随水流出,为的是怕再有打渔人找到入口进来啊!
注释:¹遣:让。²津:渡口。这里进入桃花源的洞口。

  诗题的是自己门前的桃花,但诗直接由题宕开,从桃花联想到桃花源。桃花源是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世界,文中说武陵有个渔夫,见到一条小溪,溪边长满桃花,落英缤纷,他顺溪水找到了一个地方,人民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自称是避秦乱而迁移至此,遂与世隔绝,不知外面的世界已几经变更。渔夫回家后,告诉了当地太守,再去找那地方,却再也找不到了。诗首句就是借桃花源,说自己找了块与世隔绝的地方隐居,目的是为了躲避新朝。诗人在感情上已经把自己等同于桃花源中躲避秦末暴政的人物,万事不关心,因此第二句说自己自从避世后,连时间概念都没有了,只是见到眼前桃花盛开,方才知道,又是一年春天到来。这两句虽然读来觉得平易自然,实际上隐含着诗人无数的伤心血泪在内;他的避居,完全是不得已,他何尝不是天天在祈祷有人起来推翻元蒙统治,恢复宋朝河山呢?

  三、四句,把基调更降下一层。桃花源中的人,因为桃花随着流水而出,被渔夫所追逐而发现了隐避之所。诗人当时变姓埋名,更怕被人知道,因此他担心地提出,门前的桃花凋谢时千万不要随流水淌出,怕有人见到,跟寻而至,发现自己隐居的地方。诗人这样说,不仅仅是表示不愿让人知,更多地是宣言自己绝不与新朝合作。全诗随手设譬,既符合自己身世与当时社会现实,又明白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自然熨帖。

  不过,诗人最终还是被人发现了,程文海、留梦炎等人交相荐举他出仕,他都严词拒绝,最后元世祖也下令他到京城大都去,在福建参政魏天祐的强逼下,他到了大都,不肯做官,绝食而死,实现了自己与新朝不两立的誓言。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7.12(2012.7重印):第1352-1353页

qìngquánāntáohuā

xièfāng sòngdài 

xúntáoyuánhǎoqín táohóngyòushìniánchūn 
huāfēiqiǎnsuíliúshuǐ yǒulángláiwènjīn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寂寞天宝后¹,园庐²³(hāo)(lí)。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译文: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注释:¹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里家的原因,引出下文。²庐:即居住的房屋。³但:只有。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里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¹因阵败²,归来寻旧蹊(xī)
译文: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注释:¹贱子:这位里家者的自谓。²阵败:指邺城之败。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久行见空巷,日瘦¹气惨凄,但对狐与狸(lí),竖毛怒我啼²
译文: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注释:¹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²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译文: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qí)。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pí)
译文: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虽从本州役,内顾里所携(xié)¹。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²
译文: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注释:¹携:即离。里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²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¹。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²
译文: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注释:¹齐:齐同。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是说家乡已经一里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²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¹。人生里家别,何以为蒸黎²
译文: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注释:¹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酸嘶,失声痛哭。²蒸黎:指劳动人民。蒸,众。黎,黑。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天宝后”如此,那么就会想到天宝前的情况。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像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以下六句,层层转折。“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这使“我”一辈子都难过。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意思是: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诗人还善用简练、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谁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也不敢横行无忌。“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其他如“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为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生,好容易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然而事与愿违,看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jiābié

 tángdài 

tiānbǎohòu yuándànhāo 
bǎijiā shìluàndōng西 
cúnzhěxiāo zhěwéichén 
jiànyīnzhènbài guīláixúnjiù 
jiǔxíngjiànkōngxiàng shòucǎn 
dànduì shùmáo 
línsuǒyǒu èrlǎoguǎ 
宿niǎoliànběnzhī ānqiěqióng 
fāngchūnchú huánguàn 
xiànzhīzhì zhàolíng 
suīcóngběnzhōu nèisuǒxié 
jìnxíngzhǐshēn yuǎnzhōngzhuǎn 
jiāxiāngdàngjìn yuǎnjìn 
yǒngtòngchángbìng niánwěigōu 
shēng zhōngshēnliǎngsuān 
rénshēngjiābié wéizhēng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tuān)¹直下,跳珠²倒溅;小东横截,缺月初弓³。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译文:重峦叠嶂向西奔驰,像千万匹马回旋一般,这许多的山要掉头向东而去。恰好湍急的水流直直地落下,进跳的水珠四处溅下;小桥横架在急流之上,像不圆的月亮和刚拉开的弓。人老了应当过闲散的日子,可老天给我多事,来掌管十万棵高大的松树。我的房舍小,但在松树盘曲的枝干影子的外边,在风风雨雨的声音中间。
注释:¹惊湍:急流,此指山上的飞泉瀑布。²跳珠:飞泉直泻时溅起的水珠。³缺月初弓:形容横截水面的小东像一弯弓形的新月。⁴合:应该。⁵投闲:指离开官场,过闲散的生活。⁶检校:巡查、管理。⁷长身:高大。⁸龙蛇影:松树影。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¹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²;相如庭户,车骑雍(yōng)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³,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yǎn)湖何日,烟水濛濛?
译文:雨雾消散,重峦叠嶂露出面容,争着和人见面。看早晨清新凉爽的空气从一座座山峰扑面而来。座座山峰好像谢家子弟,衣着潇洒,长相英俊;又好像司马相如的车骑一般雍容华贵。我感觉这其中,有的如司马迁的文章一样,雄浑深沉,典雅劲健。在刚刚修好的偃湖堤的路上,问偃湖哪一天能够展现烟水的美好景色?
注释:¹爽气朝来:朝来群峰送爽,沁人心脾。²磊落:仪态俊伟而落落大方。³雄深雅健:指雄放、深邃、高雅、刚健的文章风格。⁴太史公: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曾继父职,任太史令,自称太史公。

  读辛弃疾这位大词人的山水词,就会发现他多么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似乎已经进入一种“神与物游”的境界,他笔下的山水似乎和人一样,有思想,有个性,有灵气,流连其间,言感身受,别有新的天地。这首《沁园春》便有这种特色。

  头三句写灵山群峰,是远景。再写近景:“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东横截,缺月初弓。”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晶莹的水珠,如万斛明珠弹跳反射。还有一弯新月般的小东,横跨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词人犹如一位高明的画师,在莽莽苍苍丛山叠嶂的壮阔画面上,重抹了几笔韶秀温馨的情韵。

  连绵不断的茂密森林,是这里的又一景色。辛弃疾在一首《归朝欢》词序中说:“灵山齐庵菖蒲港,皆长松茂林。”所以词人接着写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辛弃疾面对这无边无垠的高大、葱郁的松树林,不由浮想联翩:这些长得高峻的松树,多么像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战士。想自己“壮岁旌旗拥万夫”,何等英雄,而今人老了,该当过闲散的生活,可是老天爷不放他闲着,又要他来统率这支十万长松大军呢!诙谐的笑语抑或是乐?抑或是苦?抑或是自我解嘲?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儿。内心深处确实隐隐有一份报国无门的孤愤在。

  在这种地方,词人轻轻点到即止,顺势落到自己山中结庐的事上来。齐庵,是辛弃疾在灵山修建的一所茅庐。他说,这房子选的地点还是不错的,“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每当皓月当空,可以看到状如龙蛇般盘屈的松影,又可以听到声如风雨的万壑松涛,别有一番情趣啊!

  上片写灵山总体环境之美,下片则是词人抒写自己处于大自然中的感受了。辛弃疾处于这占尽风光的齐庵中,举目四望,无边的青山千姿百态。拂晓,在清新的空气中迎接曙光,东方的几座山峰,像天真活泼的孩子,一个接着一个从晓雾中探出头来,争相同他见面,向他问好。红日升起了,山色清明,更是气象万千。看那边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峻拔而潇洒,充满灵秀之气。它那美少年的翩翩风度,不就像芝兰玉树般的东晋谢家子弟吗?再看那座巍峨壮观的大山,苍松掩映,奇石峥嵘,它那高贵亮丽的仪态,不就像司马相如赴临邛时那种车骑相随、华贵雍容的气派么!词人惊叹:大自然的美是掬之不尽的,置身于这千峰竞秀的大地,仿佛觉得此中给人的是雄浑、深厚、高雅、刚健等诸种美的感受,好像在读一篇篇太史公的好文章,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享受。此中乐,乐无穷啊!在作者心目中,灵山结庐,美妙无穷,于是他关切地打听修筑偃湖的计划,并油然而生一种在此长居的感觉。

  这首词通篇都是描写灵山的雄伟景色,在写景上颇有值得注意之处,它不同于一般描写山水之作,它极少实写山水的具体形态,而是用虚笔传神写意。如写山似奔马,松似战士,写得龙腾虎跃,生气勃勃,实是词人永不衰息的斗争性格的写照,即他词所说青山与我“情与貌,略相似”也。显然,作者写此词,力图透过山峰的外形写出其内在的精神;力图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内在的美写出来。要传山水之神,光用一般写实的方法不行,于是辛弃疾借助于用典,出人意料地以古代人物倜傥儒雅的风采来比拟山峰健拔秀润的意态,又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来刻画灵山深邃宏伟的气度。表面上看来,这两两相比的东西,似乎不伦不类,风马牛不相及,而它们在精神上却有某些相似之点,可以使人生发联想。这种独特的比喻,真可说是出神入化了!当然,为山水传神写照,是纯粹写观赏风景之人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与作者的胸襟、与作者的思想境界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境界,正像辛弃疾自己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词作者这种传山水之神的写意笔法,在山水文学上开创了一代先河,值得后人仿效。

  词通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词上片写景由远至近,由大至小,景已写足。不想转入下片不仅仍写景,而且仍写山,但一反上片的写山之“形”而转写山之“神”,连用三个立意新颖、构思别致的比喻:“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可见稼轩的磊落胸怀,用典取事驱遣自然,语既超旷,意又平和,新奇健雅,韵味无穷。最后,以景结情:“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漾漾?”似问非问,姿态、情韵已完全具备了。

qìnyuánchūn ·língshānānshízhùyǎnwèichéng

xīn sòngdài 

diézhàng西chí wànhuíxuán zhòngshāndōng zhèngjīngtuānzhíxià tiàozhūdàojiàn xiǎoqiáohéngjié quēyuèchūgōng lǎotóuxián tiānjiàoduōshì jiǎnjiàochángshēnshíwànsōng xiǎo zàilóngshéyǐngwài fēngshēngzhōng 
zhēngxiānjiànmiànchóngchóng kànshuǎngzhāoláisānshùfēng xièjiā guānlěiluò xiàngtíng chēyōngróng juéjiān xióngshēnjiàn duìwénzhāngtàishǐgōng xīn wènyǎn yānshuǐméngméng 
蝇头老子五千言,鹤背扬州十万钱。白云两袖吟魂健,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蝇头¹老子五千言²,鹤背扬州十万钱³。白云两袖吟魂健,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名不上琼(qióng)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译文:每日里用蝇头小楷书写《老子》,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除了天上的白云,一无所有,唯有作诗的灵感勃兴。有时赋颂庄生《秋水》篇,布袍宽松眼前风光月色美无边。名不上那琼林殿,梦不到那豪富的金谷园,做一个海上神仙。
注释:¹蝇头:小字。²老子五千言:指春秋思想家老了所著《道德经》,全书约五千字。《史记·老子列传》:“(老子)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³“鹤背扬州”句:喻幻想中的财富。《商芸小说》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话。⁴白云两袖:言除了天上的白云,一无所有。白云,喻洁白无瑕,纤尘不染。⁵吟魂健:指作诗的灵感勃兴,诗兴浓。吟魂:作诗的灵感。赋:这里指诵读。⁶庄生《秋水》篇:《庄子·外篇》的一个篇名。它是以齐万物、一死生为主旨的。⁷风月无边:言无限美好的景色。⁸琼林殿:欢宴新及第进士的场所。琼林:即琼林苑,北宋时皇帝赐宴新科进士的场所,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城西。⁹金谷园:晋豪富石崇的亭园,极豪华富丽,旧址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北。

  这首曲淋漓尽致的发露出作者对道家生活的向往。

  该曲起首两句的对仗就出手不凡。在动物门、身体门、专名、数字都一丝不移的工整前提下,作者尽量拉大了两句意象的距离,满足了“正对为劣,反对为优”的对仗标准。前句不明言自己细读老子《道德经》,而以“《老子》五千言”的蝇头小楷代表了这一意境。这种借描叙受作用的客体来反映作用者主体的借意手法,是中国诗歌特有的一种表现手段,如李商隐的“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风雨》)就是一例(《宝剑篇》为唐郭元振借抒壮怀的诗作,本身并不含凄凉之意)。以下“鹤背”句则将“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故事集中于一句之中,而主旨则在于“鹤背”,表现出成仙得道所拥有的极度快意。两句都作奇兀的盘空硬语,显示了诗人倜傥不群的豪迈情兴。

  “白云两袖”是翱翔高处的夸语,却同时也是在运用一段道家的典故。南朝齐的道人陶弘景,隐居句曲山,与白云为侣,曾作诗回答齐武帝问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而笔记载他在山中娱乐宾客,能振袖放出云气(见《古今怪异集成·云》)。结合这一典故,全句便带上了在肉体和精神上都离尘出世的高士韵味。“吟魂健”,所吟咏赋出的是像庄子《秋水篇》那样的至理道言;身着道家的宽大布袍,胸中包罗了天地万象。这接下来的三句,完满地绘现了得道高士的风神。道家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宗旨与文人希冀获得个性解放的心理颇易合拍,像大诗人李白就曾加入道籍,所以作者在曲中的虔心皈依,是毫不奇怪的。

  末三句则点明了全曲的题旨。“名不上琼林殿”是藐视功名,“梦不到金谷园”是鄙弃富贵。“海上神仙”则是这两句的诠释,也是对全曲的总结。然而唯因有了“琼林殿”、“金谷园”这些人事因素的陪衬,作者所塑造的“海上神仙”,便更多了避世抗俗的积极意味,而与纯粹宗教意义上的求道成仙有了截然的区别。全曲给人以豪放的印象,而无夸诞的嫌疑,其原因也正在于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