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浪连天,寒尚峭、空濛细雨。春去也、红销芳径,绿肥江树。山色云笼迷远近,滩声水满望艰阻。挂片帆、掠岸晚风轻,停烟渚。浮世事,皆如许。名利役,惊时序。叹清明寒食,小舟为旅。露宿风餐安所赋,石泉榴火知何处。动归心、犹赖翠烟中,无杜宇。
烟浪连天,寒尚峭、空濛细雨。春去也、红销芳径,绿肥江树。山色云笼迷远近,滩声水满望艰阻。挂片帆、掠岸晚风轻,停烟渚。浮世事,皆如许。名利役,惊时序。叹清明寒食,小舟为旅。露宿风餐安所赋,石泉榴火知何处。动归心、犹赖翠烟中,无杜宇。

mǎnjiānghóng··yānlàngliántiān--zhàoshīxiá

yānlàngliántiānhánshàngqiàokōngméngchūnhóngxiāofāngjìng绿féijiāngshùshānyúnlóngyuǎnjìntānshēngshuǐmǎnwàngjiānguàpiànfānlüèànwǎnfēngqīngtíngyānzhǔshìshìjiēmíngjīngshítànqīngmínghánshíxiǎozhōuwèi宿fēngcānānsuǒshíquánliúhuǒzhīchùdòngguīxīnyóulàicuìyānzhōng

赵师侠

赵师侠

赵师侠(生卒年不详)一名师使,字介之,号坦庵,太祖子燕王赵德昭七世孙,居于新淦(今江西新干)。淳熙二年(1175)进士。十五年为江华郡丞。饶宗颐《词籍考》卷四:“其跋孟元老《梦华录》云:”余侍先大父,亲承謦咳,校之此录,多有合者,今甲子一周,故老沦没,因镌木以广之。淳熙丁未(1187)十月,浚仪赵师侠介之书于坦庵。‘似师侠生于建炎元年(1127)以前。集中有重明节词,则当光宗以九月四日为重明节之世。所署最后年干为乙巳,则宁宗庆元三年(1197)也。有《坦庵长短句》一卷。 ▶ 1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¹压城城欲摧²,甲光³向日金鳞(lín)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注释:¹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²摧:毁。³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⁴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⁵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jiǎo)¹声满天秋色里,塞(sài)上燕(yān)(zhī)凝夜紫²。(塞上 一作:塞土)
译文: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战场上的血迹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注释:¹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²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临¹易水²,霜重(zhòng)鼓寒声不起³
译文: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注释:¹临:逼近,到,临近。²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³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¹君黄金台²上意³,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
译文: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¹报:报答。²黄金台: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其真正的故址位于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台上隶属于北章村,由黄金台在此而得名),遗址尚存。用来形容招纳贤才的地方或人才荟萃之地。³意:信任,重用。⁴玉龙:宝剑的代称。⁵君:君王。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忻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金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金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画面抹金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以金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诗人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报君黄金台金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金,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金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6-997

yànméntàishǒuxíng

 tángdài 

hēiyúnchéngchéngcuī jiǎguāngxiàngjīnlínkāi 
jiǎoshēngmǎntiānqiū sàishàngyānzhīníng  (sàishàngzuò sài )
bànjuǎnhónglínshuǐ shuāngzhònghánshēng 
bàojūnhuángjīntáishàng xiélóngwèijūn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朝作轻寒暮作¹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译文:阵阵轻寒,弥漫在清晨,片片阴云,笼罩在暮色时分。愁闷里,竟然未觉到春意已沉。
注释:壬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¹作:此处指天气变化。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春自古今¹
译文:落花滴泪,是因有风雨的侵临,啼鸟无情,此事自古而今。
注释:¹“落花”二句:实即杜甫《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意,作者偏从正面说出,以落花、啼鸟之无知,更进一步衬托出自己的深愁远虑。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译文:故国的江山啊,徒然入梦,中华英杰人物又一次消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龙蛇¹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chuàng)²客心。
译文:那醉梦独醒的猛士啊,四海之广,却无处可以立身,年年的寒食,徒然伤我客子之心。
注释:¹龙蛇:比喻隐伏草野,带时而起的志士。²怆:悲伤。

  首联写环境氛围,暗示斗争的情况和自己的心情。早晨飘飞的轻云到了傍晚就阴沉沉的了,在忧愁中的人全然不觉时间已进入了暮春。前句既是写的实际的天气,又是写的内心的感触:清的力量渐渐渗透已把天下遮掩。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后句,点出一个“愁”字,流露郁懑和时光逝去的失落之情。

  颔联用双关语对比地写眼前的现实。“有泪”,形容花上的露珠。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得意的“啼鸟”来比喻卖力为清廷帮腔的小人。这种写法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屈原就常用香花和臭草来比喻忠与奸。那“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卸,芳不得薄兮”就是这类构意的始祖了。这样的写法,能够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

  颈联感情强烈,饱含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徒”,“又”,将恢复理想成为空想的感伤,志士仁人白白消殒的沉痛,表达得淋漓尽致。有“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的深沉幽愤,也有“万里悲风随邮塞,三年明月照思乡”的沉痛遗恨,慷慨悲壮而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尾联流露出失望之情。“龙蛇”这里是借喻,代指志士。“龙蛇四海归无所”,指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抗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感。由此,表达了反清无望的幽愤。

rénqīngmíngzuò

jūn míngdài 

zhāozuòqīnghánzuòyīn chóuzhōngjuéchūnshēn 
luòhuāyǒulèiyīnfēng niǎoqíngjīn 
guójiāngshānmèngmèi zhōnghuárényòuxiāochén 
lóngshéhǎiguīsuǒ hánshíniánniánchuàngxīn 
春事阑珊酒病瘳,山家谷雨早茶收。
春事¹阑珊²酒病瘳(chōu)³,山家谷雨早茶收。
译文:春色将尽,酒病初愈,山里人家,谷雨时节,正是采茶的好时节。
注释:¹春事:春色;春意。²阑珊:衰落、凋零,将尽。³病瘳:疾病痊愈。
花前细细风双蝶,林外时时雨一鸠。
花前细细风双蝶,林外时时雨一鸠(jiū)
译文:细细的春风,轻轻吹来,双蝶在花前飞舞;时时的春雨,轻轻落下,一鸠在林外掠过。
碧海丹丘无鹤驾,绿蓑青笠有渔舟。
碧海丹丘¹无鹤驾,绿蓑青笠(lì)²有渔舟。
译文:想要寻仙访道,却没有仙鹤可供驱使;想要当一个自由自在的渔翁,前方倒是有渔舟可供实现。
注释:¹碧海丹丘:泛指仙境。²绿蓑青笠:指代渔翁。
尘埃漫笑浮生梦,岘首于今薄试游。
尘埃漫笑浮生梦,岘(xiàn)¹于今薄试游。
译文:即便短暂的浮生轻若尘埃,缈如梦境,这样笑着说也是徒然的,还不如试着登上岘首山游玩呢!
注释:¹岘首:即岘首山,位于如今的湖北襄阳。
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
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
译文:清晨登上北湖亭,遥遥瞭望瓦屋山。
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
天清白露下,始觉¹秋风还。
译文:天空萧肃白露漫地,开始感觉秋风西来。
注释:¹始觉:一作“始知”。
游子托主人,仰观眉睫间。
游子托主人,仰观眉睫间。
译文:游子生活寄托主人,言语行动必须察言观色。
目色送飞鸿,邈然不可攀。
目色¹送飞鸿,邈然不可攀。
译文:这鸟主人和卫灵公一样,目送飞鸿,不理睬孔夫子,邈然不可攀附。
注释:¹目色:一作“日色”。
长吁相劝勉,何事来吴关?
长吁相劝勉,何事来吴关?
译文:游子长吁互相劝导勉励,为什么要来吴关啊?
闻有贞义女,振穷溧水湾。
闻有贞义女,振穷溧水湾。
译文:听说这里有忠贞仗义之女的古坟,她曾经在溧水湾救助困穷的伍子胥。
清光了在眼,白日如披颜。
清光了在眼,白日如披颜。
译文:清美的风彩了然在眼,太阳也笑开了颜。
高坟五六墩,崒兀栖猛虎。
高坟五六墩,崒兀栖猛虎。
译文:高坟五六墩高,险峻高耸犹如猛虎栖息。
遗迹翳九泉,芳名动千古。
遗迹翳九泉,芳名动千古。
译文:遗体遮蔽在九泉之下,芳名感动千古之人。
子胥昔乞食,此女倾壶浆。
子胥昔乞食,此女倾壶浆。
译文:伍子胥曾经向她乞食,此女曾经箪食壶浆救济伍子胥。
运开展宿愤,入楚鞭平王。
运开展宿愤,入楚鞭平王。
译文:伍子胥得以转运,从而报仇泄愤,攻入楚国鞭打楚平王的尸体。
凛冽天地间,闻名若怀霜。
凛冽天地间,闻名若怀霜。
译文:她的英名凛冽长存于天地之间,闻她的芳名如胸怀霜雪一样高洁冰清。
壮夫或未达,十步九太行。
壮夫或未达,十步九太行。
译文:豪杰在没有发达的时候,走十步,有九步如同在攀登太行山。
与君拂衣去,万里同翱翔。
与君拂衣去,万里同翱翔。
译文:咱们一起拂衣而去,管他个臭主人,咱们一起万里翱翔去!

yóuyángběitíngwàngshān怀huáizèngtóng--bái

cháodēngběitíngyáowàngshān

tiānqīngbáixiàshǐjuéqiūfēnghái

yóuzituōzhǔrényǎngguānméijiéjiān

sòngfēi鸿hóngmiǎoránpān

zhǎngxiāngquànmiǎnshìláiguān

wényǒuzhēnzhènqióngshuǐwān

qīngguānglezàiyǎnbáiyán

gāofénliùdūnměng

jiǔquánfāngmíngdòngqiān

zishíqīngjiāng

yùnkāizhǎn宿fènchǔbiānpíngwáng

lǐnliètiānjiānwénmíngruò怀huáishuāng

zhuànghuòwèishíjiǔtàixíng

jūnwàntóngáoxiáng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衣上征尘¹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²
译文:衣服上满是灰尘和杂乱的酒渍,远行游历过的地方没有一处不让人心神暗淡和感伤。
注释:¹征尘:旅途中衣服所蒙的灰尘。²消魂: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神情恍惚。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此身合¹是诗人未²?细雨骑驴入剑门。
译文:我难道这一生就只该是一个诗人?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
注释:¹合:应该。²未:表示发问。

  这是一首广泛传颂的名作,诗情画意,十分动人。

  此诗首句刻画了人物形象,第二句概括自己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自问,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全诗别出心裁,构思新颖,含蓄地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衷情难诉的情怀。

  作者先写“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陆游晚年说过:“三十年间行万里,不论南北怯登楼”(《秋晚思梁益旧游》)。梁即南郑,益即成都。实际上以前的奔走,也在“万里”“远游”之内。这样长期奔走,自然衣上沾满尘土;而“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兴来买尽市桥酒……如钜野受黄河顿”(《长歌行》),故“衣上征尘”之外,又杂有“酒痕”。“征尘杂酒痕”是壮志未酬,处处伤心(“无处不销魂”)的结果,也是“志士凄凉闲处老”的写照。“远游无处不销魂”的“无处不”(即“处处”),既包括过去所历各地,也包括写这首诗时所过的剑门,甚至更侧重于剑门。这就是说: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又一次黯然“销魂”。

  引起“销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而是骑驴回蜀。就“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来说,他不能不感到伤心。当然,骑驴本是诗人的雅兴。李贺骑驴带小童出外寻诗,就是一个佳话。李白、杜甫、贾岛、郑棨都有“骑驴”的诗句或故事,而李白是蜀人,杜甫、高适、岑参、韦庄都曾入蜀,晚唐诗僧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写下了“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更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骑驴与入蜀,自然容易想到“诗人”。于是,作者自问:“我难道只该(合)是一个诗人吗?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不图个人的安逸,不恋都市的繁华,他只是“百无聊赖以诗鸣”(梁启超语),自不甘心以诗人终老,这才是陆游之所以为陆游。这首诗只能这样进行解释;也只有这样解释,才合于陆游的思想实际,才能讲清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这就是说,作者因“无处不销魂”而黯然神伤,是和他一贯的追求和当时的处境有关。他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写诗只是他抒写怀抱的一种方式。然而报国无门,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旋即又要去后方充任闲职,重做纸上谈兵的诗人了。这使作者很难甘心。所以,“此身合是诗人未”,并非这位爱国志士的欣然自得,而是他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如果不是故作诙谐,他也不会把骑驴饮酒认真看作诗人的标志。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一般地说,这首诗的诗句顺序应该是:“细雨”一句为第一句,接以“衣上”句,但这样一来,便平弱而无味了。诗人把“衣上”句写在开头,突出了人物形象,接以第二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概括于七字之中,而且毫不费力地写了出来。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既自问,也引起读者思索,再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正如前人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但真正的“功夫”仍在“诗外”(《示子遹》)。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34-936

jiànméndàozhōngwēi

yóu sòngdài 

shàngzhēngchénjiǔhén yuǎnyóuchùxiāohún 
shēnshìshīrénwèi jiànm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