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自总角,识君先大夫。闺门脩子职,乡里号名儒。
我昔自总角,识君先大夫。闺门脩子职,乡里号名儒。
仁者偶不寿,善人宜有孤。肯堂能自勉,泉下慰榛芜。
仁者偶不寿,善人宜有孤。肯堂能自勉,泉下慰榛芜。

biéxié--wángshípéng

zǒngjiǎoshíjūnxiānguīménxiūzizhíxiānghàomíng

rénzhěǒu寿shòushànrényǒukěntángnéngmiǎnquánxiàwèizhēn

王十朋

王十朋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 16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
年年此夕费吟呻¹,儿女灯前窃²笑频³
译文:年年除夕都要哼哼唧唧地作诗,儿女看见,便在灯前掩口而笑。
注释:¹吟呻:朗诵的声音,指作诗。²窃:私自、暗自。³频:屡次。
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
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¹心力作诗人。
译文:你们别笑,我也自悔不该写诗,枉费心力做个诗人,却一无所用。
注释:¹枉抛:空费。

  这首诗写诗人在家中和子女的对话,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全诗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言近旨远,用贴近生活、朴实自然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心中对现实的忧虑和感愤。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示了自己对于成为诗人感到后悔。此时,他正在家中掌灯,与儿女围坐在桌旁。写作此诗时,他生有一女一子,他们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龄。当诗人一边敲韵一边思考诗句时,他的小儿女们见了,只是掩口而笑,并不理解他的行为。“窃笑”一词表现了小儿女们似懂非懂的表情,“频”字则突出了诗人思考诗句之久。

  面对这种情景,诗人感到非常悲伤,他用一半责备一半自责的语气倾诉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尔辈何知”,他对儿女们的窃笺行为感到责备,但同时也宽恕了他们,因为毕竟他们还太小,无法理解自己热衷于吟诗的真正意义。他转而自责,后悔自己写诗,并说“枉抛心力作诗人”。“枉抛”强调了自己精力白白浪费,没有任何价值。但实际上,诗人并不是真的后悔写诗,只是用“自悔”、“枉抛”这些词语来表达自己对于被埋没人才的黑暗政治的曲折抗议。

  诗人在这首诗中喊出的,又不仅仅属于他所处的特定时代,而且也是历史上所有的怀才不遇的文人学士的共同心声。“英抛心力作词人”与“枉抛心力作诗人”之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原因也正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303页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¹;发而皆中节,谓之和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注释:¹中: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²和: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博学¹之,审问²之,慎(shèn)³之,明辨之,笃(dǔ)之。有弗(fú)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决不罢休。别人一次就能做成的事情,自己做一百次;别人要十次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千次一定也能做好。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注释:¹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²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³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⁴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⁵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
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
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
译文:嗷嗷待哺的空城雀,生计是多么的戚促啊!
本与鹪鹩群,不随凤凰族。
本与鹪(jiāo)(liáo)¹群,不随凤凰族。
译文:本与鹪鹩为群,不随凤凰之类逐飞。
注释:¹鹪鹩:鸟名,似黄雀而小。
提携四黄口,饮乳未尝足。
提携四黄口¹,饮乳未尝足。
译文:提携、哺育着四只雏鸟,饮乳常常不足。
注释:¹黄口:雏鸟。
食君糠秕馀,尝恐乌鸢逐。
食君糠(kāng)秕馀,尝恐乌鸢(yuān)¹逐。
译文:吃人间的秕糠的时候,常常畏惧乌鸢来抢逐。
注释:¹鸢:鹰类的猛禽。
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
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sù)¹
译文:以涉太行险为耻,羞于相随着覆车粟而飞往食之。
注释:¹覆车粟:这里运用的是典故。
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
天命有定端,守分¹绝所欲。
译文:天命自有定数,安守着自己的职分,不得不屡屡断绝自己这小小的欲望。
注释:¹分:名分,职分。
《空城雀》,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人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是自己志向不得伸展,又不想屈节钻营,只能过着悲苦日子的愤懑与无奈之情。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呜呼!惟我皇考¹崇公²,卜吉³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译文:唉!想我先父崇¹国公,占卜选择吉地于泷冈以后的六十年,他的儿子欧阳修才能够作了墓表,刻在碑上竖立于墓道。并不是敢有意迟缓,而是因为有所等待。
注释:泷(shuāng)冈:地名。在江西省永丰县沙溪南凤凰山上。阡(qiān)泷:即墓碑。阡:墓道。¹皇考:指亡父。²崇公:欧阳修的父亲,名观,字仲宾,追封崇国公。³卜吉:指风水先生找到一块好坟地。⁴克:能够。⁵泷:墓泷,是记述死者公德的文体。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¹。太夫人²守节自誓³;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¹⁰也,汝父免于母丧¹¹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¹²¹³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¹⁴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¹⁵,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¹⁶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¹⁷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¹⁸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¹⁹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译文:修很不幸,生下来四岁,父亲就去世了,太夫人(母亲)发了誓愿守节,家境贫寒,以自己的力量谋取衣食,扶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太夫人谆谆告诫我说:“你的父亲做官清廉,喜欢布施别人,又喜爱招待宾客。他的俸禄虽然微薄,常常不使有剩余。他说:‘不要因为金钱连累了我的清白!’所以他去世后,没有一片瓦盖的房子,没有一亩地可以耕种,能叫你赖以生活,我依靠什么能自守呢?我对你的父亲,大概能知道一二,所以对你有所期待。自从我嫁到你家做媳妇,没有来得及侍奉婆婆,但知道你父亲是很孝顺地供养老人的。你幼年丧父,我不知道你一定会有所成就,但知道你父亲一定有后代。我开始到你家的时候,你父亲服满祖母的丧,才过了一年,逢年过节祭祀祖先的时候,必然哭泣说:‘祭祀即使很丰盛,也比不上活着时薄薄地奉养!’有时他自己吃着酒食,则又哭泣说:‘从前常嫌酒食不够,现在有余了,但来不及供养母亲了!’我开始见到一两次,以为他是才满了丧服,偶然有所感遇罢了。但以后他经常是这样,一直到终身,没有不如此的。我虽然来不及侍奉婆婆,从这些事知道你父亲是孝顺供养祖母的。你父亲做官,经常在夜里点着蜡烛,审理刑事案卷,屡次发出长长的叹息。我问起原因,他说:‘这是要判死刑的案卷,我想放一条生路而办不到!’我说:‘生路可以求吗?’他说:‘放一条生路而办不到,那么死者和我都没有遗恨。也确实有求一条生路,因而救活一个人的,就知道不去求生路而死者会有遗恨。就这样经常求生路,一不小心,仍旧会处死刑,而世上人常常希望这些人死去。’回头看着乳娘,抱着你站在一旁,因而指着你叹息说:‘占卦的人说我在年岁有戌的一年,将会死去。如果占卦人的话是真的,我就见不到儿子长大成才了,以后应当把我的话告诉儿子!’他平时在家教育子弟,常常说起此话,我听熟了,所以能详细地说给你听。他在外面办事,我不知道。在家中的时候,没有一点矜持文饰,不摆架子,而所以这样,是真正地发于内心的!唉!他的心地厚道而注重仁义方面,这就是我知道你父亲必定有后代的原因,你应当自己勉励才对。供养长辈不在于丰厚,而在于孝顺;利益虽然不能普及于众人,而在于心地厚道内存仁义。我不能教导你,这是你父亲的志向。”修哭泣着,牢牢记住,永不敢忘。
注释:¹孤:古时年幼就死了父亲称孤。²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古时列侯之妻称夫人,列侯死,子称其母为太夫人。³守节自誓:意思是,郑氏决心守寡,不再嫁人。⁴居穷:家境贫寒。⁵衣食:指生活。⁶以长以教:一边抚养(欧阳修)一边教育他。以……以:一边,一边。泷示两个并列。⁷俾(bǐ):使达到某种程度。⁸姑:丈夫的母亲,这里指欧阳修的祖母。⁹养:奉养,指孝顺父母。¹⁰始归:才嫁过来的时候。古时女子出嫁称归。¹¹免于母丧:母亲死后,守丧期满。旧时父母或祖父死,儿子与长房长孙须谢绝人事,做官的解除职务,在家守孝二十七上月(概称三年),也称守制。免,指期满。¹²间:间或,偶尔。¹³御:进用。¹⁴适然:偶然这样。¹⁵官书:官府的文书。这里指刑狱案件。¹⁶求其生不得:指无法免除他的死刑。¹⁷矧:(shěn):况且。¹⁸剑:抱。《礼记·曲礼上》:“负剑辟咡诏之。”郑玄注:“剑谓挟之于旁。”¹⁹戌:地支的第十一位,可与天干的甲、丙、戊、庚、壬相配来记年。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¹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²判官³,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
译文:先父崇国公少年时没有了父亲,努力研究学习。在真宗咸平三年考中进士,出任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继任泰州判官,享年五十九岁,葬在沙溪的泷冈。
注释:¹咸平:宋真宗年号。²道州:地名,辖境为今天的湖南道县、宁远以南的潇河流域。³判官:官名,州郡长官的属官,掌管文书工作。⁴推官:州郡长官的属官,专管刑事。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太夫人姓郑氏,考¹²德仪,世为江南³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译文:太夫人姓郑她父亲名德仪,世代为江南名门大族。太夫人恭顺节俭仁爱知礼,起初封福昌县太君,又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从她家里贫贱时,以节俭治理家务,后来家里过日子也不超过一定的花费,她说:“我的儿子不能苟且迎合世俗人,要俭朴节约,以预备有患难的时候。”后来修被贬官到夷陵,太夫人谈笑自若,说:“咱们家原来是贫贱的,我已经过得习惯了。你能安心,我也能安心!”
注释:¹考:亡父。²讳:名讳。³江南:宋时地区划分为路,宋真宗时全国划分为十八路,江南为一路,辖区相当于今天的江西、江苏的长江以南,镇江、大茅山、长荡湖一线以西和安徽长江以南以及湖北阳新、通山等县。⁴夷陵:县名,今湖北宜昌市东南。年(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与宰相吕夷简不和,罢知饶州,朝臣多论救,独谏官高若讷以为当贬。欧阳修写信骂高“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并叫他“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高上其书于仁宗,欧阳修因此被贬为夷陵令。事见《宋史》范仲淹、欧阳修两传。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烈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烈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¹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²,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³,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译文:自从先父崇公死后二十年,修才得到朝廷的俸禄来奉养太夫人。又过了十二年,才位列朝官,开始封赠亲属。又过十年,修任职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这时候太夫人因病逝世于官府中,享年七十二岁。再过了八年,修以没有才能的人竟出任副枢密使,遂参与国家大政要事,又有七年才罢免职务。自从进入中书省、枢密院二府以来,天子推广他的恩德,褒扬我的三代,自从仁宗嘉祐年间以来,逢到国家庆贺大典,必定予以宠幸,大加封赏。先曾祖父,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先曾祖母,累封楚国太夫人。先祖父,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先祖母,累封吴国太夫人。先父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先母累封越国太夫人。当今神宗皇帝,到郊外祭天,赐先父爵位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封号为魏国夫人。
注释:¹龙图阁:宋真宗建。在会庆殿西偏,北连禁中,阁东曰资政殿、西曰述古殿。阁上供奉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及典籍、图画、宝瑞之物,及宗正寺所进属籍、世谱。有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等官。包拯曾为龙图阁直学士,人称包拯为包龙图即源于此。²南京:宋时南京为应天府,治所在今河南商邱市。³枢密:枢密使,官名,全国最高军事长官。⁴推恩:施恩惠于他人。⁵嘉祐:仁宗年号。⁶妣:已故母亲。⁷今上:当今的皇上,指神宗赵顼xū。⁸郊:祭天。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¹之锡命,是足以泷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熙宁²三年,岁次庚戌³,四月辛酉,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泷。
译文:于是小子修哭泣着说:“唉!行善没有不报的,只是迟速不同罢了,天理经常是这样的!我的祖先,积行善事成就了德行,应该享受这隆重的待遇。虽然不能活在世上享受,但赏赐封赠爵位,显示荣耀,褒扬光大,实在有三朝的宠幸诰封,足以表见扬名于后世,荫庇于子孙了!”所以序列世系家谱,刻在碑石上,后又记载先父崇国公的遗言训诫,以及太夫人所教导、希望我的话,一道揭示于墓表上;使大家知道小子修的德行浅薄,才能低小,逢到时运窃取了官位,幸而能保全大节,没有辱没先人,其实是有原因的。神宗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初一后十五日乙亥,儿子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邑一千二百户,欧阳修表。
注释:¹三朝:仁宗、英宗、神宗。²熙宁:神宗年号。³庚戌:庚戌年,前文有“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年将死”。⁴辛酉:天干地支所记月份。⁵朔:初一。

  本文是追悼亡父的.但父亲亡故时,欧阳修年仅四岁,无法知悉父亲的生平行状,所以作者避实就虚,巧妙地以其母太夫人郑氏之口,从侧面落笔来写父亲。这样即表现了父亲的孝顺与仁厚,同时又颂扬了母亲的贤良。(《东都事略·欧阳修传》记载“母郑氏守节自誓,亲教修读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在选材上,都是些琐事琐谈,不事描绘,而又句句人情。这一点深刻影响了明代归有光的家庭记事小品,如《项脊轩志》《先姚事略》等。这些琐事,看似随意而选,实则经过精心筛选。欧阳修在《论尹师鲁墓志》中曾指出写人切忌备举人物的全部事迹,而要选择一二重要实例来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其事不可遍举故举其要者一二事以取信)“居家廉洁、奉亲至孝、居官仁厚”这三方面典型事例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得知,欧阳修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只有四岁,所以他要想通过自己与父亲的直接接触来追忆父亲是很难的。因此,欧阳修便采取了十分巧妙的一条路,即通过母亲之口来追忆父亲、还原父亲的形象。

  文章中对父亲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二段,而第二段除了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外,都是来自欧阳修母亲的叙述,可谓娓娓道来、真挚感人。通过其母亲的叙述,一个廉洁好施、孝敬父母、宅心仁厚的父亲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然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其母亲追忆其父亲的过程中,欧阳修又以神来之笔于不经意间向读者展示了其母亲自身的优秀品质。

  首先,欧阳修的父亲为官廉洁又喜宴宾客,所以在去世后并没有留下什么可赖以生存的家财。但是欧阳修的母亲对自己的丈夫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了欧阳修身上,所以尽管家境贫困,她仍然守节自誓、衣食自力,将欧阳修抚养成人。其次,从欧阳修母亲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了解其夫、敬佩其夫,并谨记其夫的遗训,在欧阳修成长的过程中进行谆谆教诲。由此,一个好妻子、好母亲的形象逐渐变得清晰而饱满。

  来到文章的第三段和第四段,欧阳修先介绍了其父亲居官的情况,然后又着重描写了其母亲俭约治家的精神。由于在第二段中,欧阳修父亲的事迹和形象皆出自其母亲之口,再加上其母亲贤妻良母的形象得以潜移默化地彰显,所以此时再描写母亲的勤俭持家便显得自然而真切。而且尤为不易的一点是,欧阳修的母亲竟然能料想到自己儿子日后恐有磨难,“晋儿小能苟介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这充分体现出欧阳修的母亲对他的了解之深,而另一方面也可说这正是欧阳修的母亲“晋知汝父之必将有后”的有力证据!及至日后欧阳修当真被贬至夷陵,其母亲却可言笑自若、处之泰然。至此,欧阳修母亲坚贞、贤良、勤俭的美好品质得以自然流露。

  因此,欧阳修的《泷冈阡表》明表其父、暗表其母,可谓一碑双表、二水分流,明暗交叉、互衬互托,让人不得不赞叹其构思之巧妙!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纤就曾评注道:“文为表其父阡,实则表其母节,此不待言而知。那知通篇主意,注重即在一‘待’字,佐以无数‘知’字,公虽不见其父,而自贤母口中述之,则崇公之仁心惠政,栩栩如生。”

  本文结构严密,层次甚为醒目。大致首段“有待”二字乃一篇之主,对后面的文字有着领起的作用。作者在写罢父母的为人后,便一一列出祖宗三代所得的封赠名号,并插进一段写他立表的用心,继而郑重地署上自己官名的全称,就内容言,作者意在说明他未辜负父母的教诲和期望,同时也是借自己的成就以显父母之德,所谓“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而从文章布局言,则是和前面的“有待”紧相呼应。

参考资料:
1、 杨婉秋.千古祭文《泷冈阡表》深度解读[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03-15
2、 欧阳修.泷冈阡表(节选)[J]:考试(高考语文版),2006-11-01

shuānggāngqiānbiǎo

ōuyángxiū sòngdài 

     wéihuángkǎochónggōng shuānggāngzhīliùshínián xiūshǐbiǎoqiān fēigǎnhuǎn gàiyǒudài 

    xiūxìng shēngsuìér tàirénshǒujiéshì qióng shí zhǎngjiàozhìchéngrén tàiréngàozhīyuē wéilián érhàoshī bīn fèngsuī chángshǐ使yǒu yuē  shìwéilèi  wáng zhī lǒngzhīzhí érwéishēng shìérnéngshǒu  zhīèr yǒudài wéijiā shì ránzhīzhīnéngyǎng éryòu néngzhīzhīyǒu ránzhīzhījiāngyǒuhòu zhīshǐguī miǎnsāngfāngnián suìshí  yuē  érfēng yǎngzhī  jiànjiǔshí yòu yuē  cháng érjīnyǒu   shǐèrjiànzhī wéixīnmiǎnsāngshìráněr érhòuchángrán zhìzhōngshēn wèichángrán suīshì érzhīzhīnéngyǎng wéi chángzhúzhìguānshū fèiértàn wènzhī yuē   qiúshēngěr  yuē  shēngqiú  yuē  qiúshēngér zhějiēhèn shěnqiúéryǒu yǒu zhīqiúérzhěyǒuhèn chángqiúshēng yóushīzhī érshìchángqiú  huízhějiànérpáng yīnzhǐértàn yuē  shùzhěwèisuìxíngzàijiāng shǐ使yánrán jiànérzhī hòudānggàozhī  píngjiào chángyòng ěrshúyān néngxiáng shīwàishì néngzhī jiā suǒjīnshì érsuǒwéi shìzhēnzhōngzhě  xīnhòurénzhě zhīzhījiāngyǒuhòu miǎnzhī yǎngfēng yāoxiào suī yāoxīnzhīhòurén néngjiào zhīzhì  xiūérzhìzhī gǎnwàng 

    xiāngōngshàoxué xiánpíngsānniánjìnshì wéidàozhōupànguān miánèrzhōutuīguān yòuwéitàizhōupànguān xiǎngniánshíyǒujiǔ zàngshāzhīshuānggāng 

    tàirénxìngzhèngshì kǎohuì shìwéijiāngnánmíng tàiréngōngjiǎnrénàiéryǒu chūfēngchāngxiàntàijūn jìnfēngān ānkāng péngchéngsānjùntàijūn jiāshàowēishí zhìjiājiǎnyuē hòuchángshǐ使guòzhī yuē  érnénggǒushì jiǎnsuǒhuànnàn  hòuxiūbiǎnlíng tàirényánxiàoruò yuē  jiāpínjiàn chǔzhīyǒu néngānzhī ān  

    xiāngōngzhīwángèrshínián xiūshǐéryǎng yòushíyǒuèrnián lièguāncháo shǐzèngfēngqīn yòushínián xiūwéilóngzhíxuéshì shàngshūlángzhōng liúshǒunánjīng tàirénzhōngguānshè xiǎngniánshíyǒuèr yòunián xiūfēicáishū suìcānzhèngshì yòuniánér dēngèr tiāntuīēn bāosānshì gàijiāyòulái féngguóqìng jiāchǒng huángzēngjūnlèizèngjīnguāng tàishī zhōngshūlìng zēnglèifēngchǔguótàirén huángjūnlèizèngjīnguāng tàishī zhōngshūlìngjiānshàngshūlìng lèifēngguótàirén huángkǎochónggōnglèizèngjīnguāng tàishī zhōngshūlìngjiānshàngshūlìng huánglèifēngyuèguótàirén jīnshàngchūjiāo huángkǎojuéwéichóngguógōng tàirénjìnhàowèiguó 

    shìxiǎoxiūéryányuē   wéishànbào érchíyǒushí zhīcháng wéikǎo shànchéng xiǎnglóng suīyǒugōng érjuéshòufēng xiǎnróngbāo shíyǒusāncháozhīmìng shìbiǎojiànhòushì érlàisūn  nǎilièshì bēi yòuzǎihuángkǎochónggōngzhīxùn tàirénzhīsuǒjiào éryǒudàixiūzhě bìngjiēqiān zhīxiǎoxiūzhīnéngxiǎn zāoshíqièwèi érxìngquánjié xiānzhě láiyǒu níngsānnián suìgēng yuèxīnyǒushuò shíyǒuhài nántuīchéng bǎo chóngrén dàigōngchén guānwéndiàn殿xuéshì jìn xíngbīngshàngshū zhīqīngzhōujūnzhōushì jiānguǎnnèiquànnóngshǐ使 chōngjīngdōngānshǐ使 shàngzhùguó ānjùnkāiguógōng shíqiānsānbǎi shíshífēngqiānèrbǎi xiūbiǎo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关雎》,后妃之德¹也,风之始²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译文:《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的。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
注释:¹德:美德。²始:起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jiē)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文: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注释:¹嗟叹:叹息。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¹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²;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³;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译文: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所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诗歌来使夫妇之道入于正常,使子女对父母成孝敬之心, 使人伦关系淳厚,使教化美满,使风俗改变。
注释:¹情:情感。²政和:政治平和。³乖:不顺利,不如意。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jué)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译文:所以诗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面的(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面的(平民百姓),下面的(平民百姓)用“风”来讽喻上面的(统治者),用深隐的文辞作委婉的谏劝,(这样)说话的人不会得罪,听取的人足可以警戒,这就叫“风”,至于王道衰微,礼义废弛,政教丧失,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各异,于是“变风”、“变雅”的诗就出来了。国家的史官明白政治得失的事实,悲伤人伦关系的废弛,哀怨刑法政治的苛刻,于是选择吟咏自己情感的诗歌,用来讽喻君上,这是明达于世上的事情(已经)变化,而又怀念旧时风俗的,所以“变风”是发于内心的情感,但并不超越礼义。发于内心的情感是人的本性;不超越礼义是先王教化的恩泽犹存。因此,如果诗是吟咏一个邦国的事,只是表现诗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风”;如果诗是说的天下的事,表现的是四方的风尚,就叫做“雅”。“雅”,就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政所以衰微兴盛的缘由。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颂”,就是赞美君王盛德,并将他的成功的事业告诉祖宗神明的。(“风”、“小雅”、“大雅”、“颂”)这就是“四始”,是诗中最高的了。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yǎo)(tiǎo),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译文:然而,《关雎》、《麟趾》的教化,原是周文王时的“风”,(但“风”只讲一个邦国的事,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只能)记在周公的名下。“南”,是说天子的教化自北向南。《鹊巢》、《驺虞》的德行,本是邦国诸侯的“风”,是先文王用来教化的,(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就记在召公的名下。《周南》、《召南》,是规范衡量初始时的标准,是王道教化的基础。因此,《关雎》是赞美得到贤淑的女子,来匹配给君子的,而忧虑的是如何进举贤才,并非贪恋女色;怜爱静雅的美女,思念贤良的人才,却没有伤风败俗的邪念。这就是《关雎》的要义。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