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¹随之²³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¹⁰戏耳¹¹。”曾子曰:“婴儿非与戏¹²也。婴儿非有知¹³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¹⁴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pēng)¹⁵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哭,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你欺骗他,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于是就杀了猪把它煮了。
注释:曾参:孔子的学生,也叫曾子。¹子:孩子,子女(注意不是特指儿子)。²之:她,代曾子之妻。³而:则,就。⁴女:通“汝”,你,你们。⁵反:通“返”,返回。⁶彘:猪。⁷适:到……去。⁸止:制止。⁹特:只。¹⁰婴儿:小孩子。¹¹耳:罢了。¹²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¹³有知:懂事。¹⁴子:你,对对方的尊称。¹⁵烹:杀。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曾参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诚实守信,不能说了做不到和说谎。

  教育子女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到他人信任。以后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知道自己所做事情的后果,要为以后着想。以后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就不能信口雌黄。

céngcānpēngzhì--hánfēi

céngzizhīzhīshìzisuízhīéryuēháifǎnwèishāzhìshìshìláicéngzizhìshāzhīzhǐzhīyuēyīngérěrcéngziyuēyīngérfēiyīngérfēiyǒuzhīdàiérxuézhětīngzhījiàojīnzizhīshìjiàoziziziérxìnfēisuǒchéngjiàosuìpēngzhì

xuǎnhánfēiziwàichǔshuōzuǒshà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哭,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你欺骗他,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于是就杀了猪把它煮了。

注释

曾参:孔子的学生,也叫曾子。

子:孩子,子女(注意不是特指儿子)。

之:她,代曾子之妻。

而:则,就。

女:通“汝”,你,你们。

反:通“返”,返回。

彘:猪。

适:到……去。

止:制止。

特:只。

婴儿:小孩子。

耳:罢了。

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有知:懂事。

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烹:杀。

寓意

  曾参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诚实守信,不能说了做不到和说谎。

  教育子女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到他人信任。以后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知道自己所做事情的后果,要为以后着想。以后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就不能信口雌黄。

韩非

韩非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 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吴驾云阆海,凝春空灿绮。倒银海、蘸影西城,西碧天镜无际。彩翼曳、扶摇宛转,雩龙降尾交新霁。近玉虚高处,天风笑语吹坠。
天吴¹驾云阆(làng)²,凝春空灿绮。倒银海、蘸影西城,西碧天镜倒际。彩翼曳(yè)、扶摇³宛转,雩(yú)龙降尾交新霁。近玉虚高处,天风笑语吹坠。
译文:丰乐楼耸立西湖之滨,顶天立地,雄伟灿烂,好像水神屹立在茫茫大海边一般,给春日的西湖更添十分光彩。在旭日照映下,更显灿烂夺目,它的身影不但倒映在湖中,而且一直可遮掩到临安的西城中。从楼中远眺,湖水茫茫,天水一色,尽收眼底。丰乐楼建造得错落有致,重檐叠瓦,色彩斑烂。它耸立在雨后新晴的湖畔,扶摇直插云霄的身姿,与天上的彩虹交相辉映,难分彼此。高插入云,几乎可以接近玉虚天宫,因此当天风吹下仙子们隐约的笑语声时,就能被楼中人所听到。
注释:莺啼序:计五体,有二百三十六字,二百四十字者。此为二百四十字体,四段。第一段八句四仄韵,第二段十句四仄韵,第三段十四句四仄韵,第四段十四句五仄韵。丰乐楼:西湖湖滨之著名酒楼。节斋:《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条”载,节斋为赵与葱,本年在京尹任。¹天吴:神话中的水神。²阆海:广阔的海。³扶摇:自下而上盘旋的暴风。⁴雩:古代求雨时的祭祀。⁵玉虚:仙境。
清濯缁尘,快展旷眼,傍危阑醉倚。面屏障、一一莺花。薜萝浮动金翠。惯朝昏、晴光雨色,燕泥动、红香流水。步新梯,藐视年华,顿非尘世。
清濯(zhuó)(zī)¹,快展旷眼,傍危阑²醉倚。面屏障、一一莺花。薜萝³浮动金翠。惯朝昏、晴光雨色,燕泥动、红香流水。步新梯,藐视年华,顿非尘世。
译文:词人醉眼朦胧斜依在楼中阳台的栏干上,被清新的“天风”吹洗去一身俗尘,顿觉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爽,就舒适地浏览楼外的湖光山色。从楼窗外望湖光山色,好像一扇扇屏风上绘着的山水画,里面似乎还有隐者身著薜荔、女萝在金黄翠绿的山水间荡漾。酒客们常习惯于从早到晚来登丰乐楼观赏楼外西湖的“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晴雨美景;及春燕含泥、流水载红的款款风情。词人自己登上这座新建的丰乐楼,俯瞰滚滚尘世,顿生身入仙境的感觉。
注释:¹缁尘:尘污,喻世俗污垢。²危阑:高阑。³薜萝:薜荔、女萝。⁴红香:红花。
麟翁衮舄,领客登临,座有诵鱼美。翁笑起、离席而语,敢诧京兆,以役为功,落成奇事。明良庆会,赓歌熙载,隆都观国多闲暇,遣丹青、雅饰繁华地。平瞻太极,天街润纳璇题,露床夜沈秋纬。
¹翁衮(gǔn)(xì)²,领客登临,座有诵鱼³美。翁笑起、离席而语,敢诧京兆,以役为功,落成奇事。明良庆会,赓(gēng)熙载,隆都观国多闲暇,遣丹青、雅饰繁华地。平瞻太极,天街润纳璇题¹⁰,露床夜沈秋纬¹¹
译文:节斋身穿衮服、脚著朝靴,以楼主身份引导客人们登临丰乐楼参加宴筵。宴中有人交口称诵楼中厨师的手艺高超将鱼羹烧得鲜美可口。主人离席而起笑而致辞:为了要使京城中人都感到惊喜,我自动请缨,修建“丰乐楼”,现在高楼终于功到事成,修建成这座冠甲西湖的“丰乐楼”,也算是京都一大奇迹吧。主人选择吉日良辰设宴庆贺,席间又有歌舞助兴,这真的有点像《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景象。这种盛事只有在国家升平安宁时才有兴致筹办起来。词人从高楼上环视天地万物,耳闻胡床上乐师的筝弦之声,声声入耳,又有习习凉风爽身,不觉兴起,就在楼壁上即兴写下了这篇珠圆玉润般的《莺啼序》词。
注释:¹麟:指麒麟阁,唐李世民将开国功臣绘于其上。²衮舄:象征皇帝宗室传统。衮:天子礼服,称衮衣、龙衣。舄:复底加木的鞋。³鱼:指金鱼袋。著紫衣佩金鱼袋,是高官的服饰。⁴落成:指古代宗庙、宫室竣工时所举行的祭礼。⁵赓歌:作歌与人相唱和。⁶熙载:发扬事功。⁷隆都:扩大增高都城。⁸太极:指天地元始的混沌之气。⁹天街:古代称都城的街市。¹⁰璇题:在椽之两头以玉饰,极言华丽。¹¹秋纬:指秋降人间。
清风观阙,丽日罘罳,正午长漏迟。为洗尽、脂痕茸唾,净卷曲尘,永昼低垂,绣帘十二。高轩驷马,峨冠鸣佩,班回花底修禊饮,御炉香、分惹朝衣袂。碧桃数点飞花,涌出宫沟,溯春万里。
清风观阙,丽日罘(fú)(sī)¹,正午长漏²迟。为洗尽、脂痕茸唾³,净卷曲尘,永昼低垂,绣帘十二。高轩驷马,峨冠鸣佩,班回花底修禊(xì)饮,御炉香、分惹朝衣袂。碧桃¹⁰数点飞花,涌出宫沟,溯(sù)春万里。
译文:清风徐徐从窗隙等处钻进来;温煦的春阳也从围墙花窗中透射过来,使人渐渐感到困乏,不觉睡去。睡中不知道时间到底过去了多久。宴中酒醉,就在这重重绣帘遮挡下,睡了个甜蜜的午觉,消除了酒醉日长的疲劳。但醒后才发觉醉中曾失态,官服上还沾染着女子的脂粉迹、红茸唾以及陈酒气,所以赶快把它们洗刷干净,以免出丑。宴会散后,主客中那些官员就峨冠博带,乘着漂亮的马车赶去上朝,并打起精神,整顿朝服,点燃御香,去参加拔灾消祸的祭祀活动。宴罢词人归家,见路旁御沟中,飘流出几瓣桃花,从而推断出春的气息已经传遍了神州大地的结论。
注释:¹罘愚:古代设在宫门外城角的屏,形似网,上有孔,用以守望防御。词中指宫阙。²漏:指古代计时器滴漏。³茸唾:李煜‘《一斛珠》:“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⁴曲尘:酒曲发酵后表面浅黄色菌丝,后称淡黄色为曲尘。⁵十二:言绣帘朱户之多。⁶高轩驷马:指用四匹马拉的高篷车。⁷峨冠:高冠。⁸修禊:古人于春秋二季所举行的祭礼,临水灌濯,以祛不祥。⁹御炉:宫中所用香炉。¹⁰碧桃:仙桃。

  此词先从赞美丰乐楼入手,再叙登楼之感受,续之以主人在楼上宴客之过程,终以描述宴散作结。全词四阕,一气呵成,不落雕琢痕迹,充分显示了词坛名家之手笔。全词分为四段。

  第一段,写新建丰乐楼的地理位置及其景观。首韵写丰乐楼建在烟波浩渺的西湖岸边。“天吴驾云阆海”一句不仅写西湖水天空阔,而且以水神驾云的形象开章,既展示此处空气清新温润,又赋予神异色彩,出笔不俗。“凝春空灿绮”言此时是早春二月,春风骀荡,春花璀璨,斓漫如绮罗。“倒银海”一韵,写西湖水秀与丰乐楼倒影之美。“四碧天镜倒际”一句,既写西湖水清如碧,又写水平如镜及浩渺倒际。“彩翼曳”一韵,写丰乐楼的宏伟壮丽,“扶摇”化用《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词中借指楼直耸云天,言其宏伟。“宛转”写楼形外观层叠婉转多姿。“彩翼曳”写楼的挑詹如彩鸟翅翼高高翘起,似飞腾摇曳。“雩龙”写曲折的画廊如游龙舞动,“降尾交新霁”,描绘画廊曲折隐没,犹如龙在风雨新晴时的出没倒时。“近玉虚高处”一韵,写楼之高耸,可上接天庭,似能听到天神笑语。此段多用夸张、摹状。

  第二段,写登楼之所见。“清濯缁尘”一韵,言人醉倚高栏上,放眼远望,满目清新,似乎世俗的尘垢已洗涤一空,颇有出离尘世之感。“面屏障”言面对西湖近山,可见薜荔、女萝、莺花,闪烁着一派金黄色,又一一掩映在绿丛中。“惯朝昏”一韵,言站在高楼上,倒论清晨或黄昏,看那晴光、雨色都令人神往。还可听到燕语呢喃,看到燕衔紫泥,落红飘洒,随水远去。此景所写非一日一时之所见。“步新梯”一韵,言登上新梯,步步高升,如临仙境,忘却年华,顿怀出世之情。此段用笔多想象与联想。

  第三段,写京尹赵节斋在楼上宴请宾客的盛况。“麟翁衮乌”一韵,写京尹赵节斋着官服与宾客欢聚一堂。“以役为功”二句,写京尹以役建楼,成为一大奇景。“明良庆会”一韵,写宴请宾客正值良辰,客人中有的吟诗作赋,互相唱和;有的妙手丹青,作画倍添雅趣。“隆都观国”句,写站在高楼上俯视,可远观万国之景,“平瞻太极”句,写在楼上平视,可见到京城街道犹如秋露遍洒,润不生尘,街衢牌楼以美玉饰其题额,十分华美。此段多以实笔描绘宴会盛况。

  第四段,继写观京城之景并发感慨。“清风观阙”一韵,写在清风丽日中观看京城宫阙。“正午长漏迟”一句,表面似写宫中一片安谧静穆,实暗含对当权者怠于朝政的微辞。“为洗尽”一韵,笔墨宕开,希望当权者摆脱酒色金迷的生活。“脂痕茸唾”指脂粉美色。“茸睡”化用李煜《一斛珠》:“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净卷曲尘”以酒曲代指饮酒。“永昼低垂,绣帘十二”,此写后宫的宴饮达旦,“永昼低垂绣帘”似有“从此君王不早朝”之意。“高轩驷马”一韵,写身为命官应具有屈原的品格。“峨冠鸣佩”化用屈原《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峨冠长佩之服喻高尚品德。“御炉香、分惹朝衣袂”言为官者不仅是身穿官服,出入朝廷,分惹御炉香味而已。最后以“碧桃数点飞花”一韵作结,此写景,以景喻比意。此韵表面写仙桃开花,数点飞落,涌出宫廷,迎春风飞扬于万里高空。实则与第一段歇拍“近玉虚高处,天风笑语吹坠”,第二段歇拍“藐视年华,顿非尘世”相呼应,以暗喻委婉之笔希望新建丰乐楼的主人远离黑暗的尘世,步入理想境界。

  全词章法严谨,脉络贯串,层出不穷。第一段讲新建丰乐楼的地理位置,宏伟壮丽。第二段写登楼所见,有近景、远景、实景、虚景。第三段写建楼的京尹节斋宴请宾客之乐。第四段继写京城景观,引发感慨万端。此处揭示题旨。在景物描写,使事用典中寄托深意。

  另外,此词善于炼字炼词,虚字实字错综组织,以实化虚,以虚化实,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使词语飞动灵活富有表现力,颇有高华密丽之风。如写西湖广阔,则日“天吴驾云阆海”,以‘阆海’言其浩渺倒际,以水神驾云的形象,不仅形容水域广,而且写出水的润泽,“驾云”二字将西湖静景化为动景,并赋予神话色彩,其高华密丽可见。再如写丰乐楼在西湖的倒影,则日“倒银海、蘸影西城,四碧天镜倒际”。此不仅写出楼的倒影,而且将西湖水的平静、色彩、宽阔一一托出。又如写楼檐高翘,则曰“彩翼曳”。一个“曳”字化静为动。此外,此词中化典创新词,随处可见,如“天吴”、“扶摇”、“雩龙”、“隆都”、“茸唾”、“峨冠”、“修禊”等等。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编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2007.1:第522-526页
大道青楼望不遮,年时系马醉流霞。
大道青楼¹望不遮,年时²系马醉流霞³
译文:扬州城的大道两旁耸立着华丽的高楼,登楼眺望,回想当年我曾在楼前系马,倾饮美酒,不觉沉醉了。
注释:¹青楼:指豪华精美的楼房。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后常用指倡妓的居所。²年时:当年或那时也。³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仙酒名。《抱朴子。祛惑》:“仙人但以流霞一杯,与我饮之,辄不饥渴。”因以泛指美酒。
风前带是同心结,杯底人如解语花。
风前带是同心结¹,杯底人如解语花²
译文:她在风前飘拂的裙带,系的同心结。在高高举起的酒杯下,她的颜容像解语的鲜花那样娇美。
注释:¹同心结:用锦带打成的连环回交样式的结子,用作男女相爱的象徵。²解语花: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与贵戚们在太液池边赏白莲花时,指着杨贵妃对左右说:“争如我解语花?”后因用以比喻美人。
下杜城边南北路,上阑门外去来车。
下杜¹城边南北路,上阑²门外去来车。
译文:下杜城边,大路贯通南北;上阑门外,车子来来往往。
注释:¹下杜:地名,在陕西长安县南故杜县西。²上阑:即“上兰”,地名,在长安城西。下杜城与上阑门都是长安繁华的郊区,诗中借指扬州城郊。
匆匆觉得扬州梦,检点闲愁在鬓华。
匆匆觉得扬州梦¹,检点闲愁在鬓(bìn)²
译文:这岁月匆匆,恍如一觉扬州之梦。试查点昔日的闲愁,都变成了鬓边星星的白发了。
注释:¹扬州梦:唐诗人杜牧管在扬州住过很久,沉沦下僚,生活放浪不检,纵情酒色,曾有《遣怀》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²鬓华:指鬓边的花白的头发。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
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
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
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
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
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

  这是颜延之《五君咏》中的第二首,歌咏的对象是魏晋间的名士嵇康。嵇康因曾作过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他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故于当时司马氏的政治集团抱不合作的态度。他虽崇尚老庄,喜言养生服食之事,但富于正义感和反抗性,曾勇敢地抨击虚伪的礼法与附炎趋势之士,最后被司马昭所杀。此诗就是通过对嵇氏不谐流俗的倔强性格的歌颂,表现了颜延之本人的人生态度。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两句是对嵇康个性的总述。嵇康不能与世俗之人和谐相处,他自己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说自己想学习阮籍的口不论人之过,“然未能及”,就说明了他禀性的刚直,又说自己“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都体现了他不谐流俗,孤高自傲的品格。又据《黄庭经》注中说,餐霞是神仙家的一种修炼方法,指在幻觉中感到日中五色流霞环绕,于是便蒋甘光流霞吞入口中,是一种得道的途径。诗中说嵇康天生具有成仙得道的禀性,自然已高出众人之上。《晋书》本传中说他:“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可知嵇氏本人重视自然的禀赋,以为这是得道的根本。

  “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两句从“餐霞人”三字而来,说嵇康的学道求仙,“形解”就是“尸解”,指学仙者遗弃形体而羽化飞升。《文选》李善注中引顾恺之的《嵇康赞》云,南海太守鲍靓是个有道之士,东海徐宁师事之,徐宁半夜听到室内有美妙的琴声,很是奇怪,便跑去问鲍靓,鲍氏以为是嵇康在操琴,徐宁问道:“嵇康已被杀,何以还在这里?”鲍氏说:“叔度迹示终,而实尸解。”这就是所谓嵇康“形解”之说的依据。由“形解”而可以证明他已默然仙去。嵇康曾作《养生论》,专论修身养性,长生久视之道。孙绰的《嵇中散传》中说:“嵇康作《养生论》,入洛,京师谓之神人。”《晋书》本传上也说他以为“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都指出《养生论》一文是嵇氏的力作,这里所谓的“吐论”即指此。“凝神”二字语本《庄子》,如《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其神凝。”又《达生》中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凝神”即指精神达到宁静专一的境界。这里说由嵇康的《养生论》一文即可看出他的精神面貌与深厚的修养。

  如果说“形解”二句主要是说嵇氏的学仙出世思想,那么“立俗解流仪,寻山洽隐沦”二句则是说他处世的经历。嵇康是个桀骜不驯的人,对当时的政治黑暗深表不满,曾当面奚落过司马昭的心腹钟会,他在思想上非汤武而薄周孔,大异于世俗之人的见解。故诗中说他身在俗世却与流俗之见相背。史传上又载嵇康曾采药入山泽,乐而忘返,樵者见之,以为神人。又说他曾入山与隐士孙登、王烈等游,过往甚契,故此诗中说他居于山中能与隐者融洽相处。这两句表现了他与世俗相违而希企隐逸的思想祈尚。

  “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两句则是对嵇氏遭诬被害的解释和总结。据《晋书·嵇康传》中说,嵇康得罪钟会,钟会就在晋文帝司马昭面前进谗道:“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又说康曾助毋丘俭,遂遭到杀戮。然可见当时已有人将嵇氏比作龙,《晋书·嵇康传》中还说“人以为龙章凤姿”。故颜延之也以鸾、龙比喻嵇氏,以为它们虽然时常受到摧残,但其不屈的本性却是任何人也不能使之驯服的。言外之意是说嵇康虽时时受人诋淇甚至惨遭杀身之祸,然其不受世俗束缚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这也正是他受害的真正原因。作者以此歌颂了嵇氏的人品精神,同时也表示了他本人不肯屈从世俗的个性。

  颜延之的这组《五君咏》各诗在结构上相当严密而且一致。起二句为概述一人平生最重要之活动或思想核心如阮籍之韬晦隐沦,嵇康之不谐流俗,刘伶之寄情于酒,阮咸之高材美质,向秀之甘心淡泊,都于首二句中道出。后四句则叙述人物的主要行事与个性,往往取诸史传,择其典型,令人物的品行于数言之中揭出。最后两句则能在咏史的基础上翻出新意,以古证今,借古人之事而表现出自家怀抱。何焯评这组诗说:“既能自叙,仍不溢题。”就指它们能在紧扣论史题目的同时而自叙心迹,如此诗中“鸾翮”二句即表达了颜延之本人对人生与时事的态度。

  这组诗的结构也颇类似于后来的律诗。首二句总领起势,后四句铺填,最后议论作结,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对于颜诗结构的精严前人也已道及,如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就指出了颜氏体裁上的明晰与缜密,《五君咏》便是极好的例证。

zhōngsàn--yányánzhī

zhōngsànǒushìběncānxiárén

xíngjiěyànxiānlùnzhīníngshén

liúxúnshānqiàyǐnlún

luányǒushíshālóngxìngshuínéngxún

丐不如其乡里,明孝宗时,尝行乞于吴。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贮直之竹筒中。见者以为异,久之,诘其故,曰:“吾有母在,将以遗之。”有好事者欲窥其究,迹之行。行里许,至河旁,竹树掩映,一蔽舟系柳阴下。舟虽蔽,颇洁,有老媪坐其中。丐坐地,出所贮饮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母食尽,然后他求。一日乞道上,无所得,惫甚。有沈孟渊者,哀而与之食,丐宁忍饿,终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数年,母死,丐不知所终。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gài)不如¹其乡里,明孝宗时,尝²行乞于吴³。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贮(zhù)直之竹筒中。见者以为异,久之,诘(jié)其故,曰:“吾食母在,将以遗之。”食好事者欲窥(kuī)其究,迹之行。行里许,至河旁,竹树掩映,一蔽(bì)舟系柳阴下。舟虽蔽,颇洁,食老媪(ǎo)坐其中。丐坐地,出所贮饮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sì)¹⁰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母食尽,然后他求。一日乞道上,无所得,惫甚。食沈孟渊(yuān)者,哀¹¹而与之食,丐宁忍饿,终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数年,母死,丐不知所终。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译文:一个乞丐的生活状况不如他的同乡人。明孝宗年间,他曾经在吴地一带乞讨。凡是乞到的食物多数都不吃,每次都把它储存在一个竹筒中。看见的人都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时间长了,就食人问乞丐这是为什么,乞丐说:“我还食老母亲在世,这些食物将要送给她。”食好事的人想偷看事情的究竟,于是跟随着乞丐。走了几里路来到了一条河边,河岸竹树掩映,一叶小舟系在柳树下。小舟虽然破旧,但颇为整洁,舟中食一个老妇人坐在里面。乞丐坐在地上拿出储存的食物整理一下,然后端到船上。等母亲吃的时候,他就唱歌,表演儿戏,使母亲高兴,等母亲吃完了才做别的。食一天乞丐什么也没食乞到,十分疲惫,食一个叫沈孟渊的看他可怜给他食物,但是乞丐宁可饿着也要先给母亲吃,这样过了多少年后,乞丐的母亲去世了,以后也再看不到乞丐了,听乞丐说自己姓沈,年龄大约三十岁左右。
注释:¹如:比得上。²尝:曾经。³吴:古名地,今江苏浙江一带。⁴贮:储藏。⁵诘:问。⁶遗:送。⁷许:左右。⁸颇:十分。⁹奉:同“俸”。双手相持,表示尊敬。¹⁰俟:等到。¹¹哀:为....感到可怜。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於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河东¹薛存义将行²,柳子³载肉于俎(zǔ),崇酒於觞(shāng),追而送之江于(hǔ),饮(yìn)(sì)。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¹⁰,非以役民¹¹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¹²,出其什一佣乎吏¹³,使司平于我也¹⁴。今我受其直¹⁵,怠其事者¹⁶,天下皆然。岂惟怠(dài)¹⁷,又从而盗之¹⁸。向使佣一夫于家¹⁹,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chù)²⁰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²¹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²²。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²³?有达于理者²⁴,得不恐而畏乎!”
译文:河东人薛存义将要启程,我准备把肉放在盘子里,把酒斟满酒杯,追赶进而送到江边,请他喝,请他吃,并且告诉说:“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地方官的职责吗?(他们是)老百姓的仆役,并不是来役使老百姓的。凡是靠土地生活的人,拿出田亩收入的十分一来雇佣官吏,目的是让官吏为自己主持公道。现在自己做官的接受了老百姓的俸禄却不认真给他们办事,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哪里只是不认真?而且还要贪污、敲诈等行径。假若雇一个干活的人在家里,接受了你的报酬,不认真替你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进而赶走、处罚他。现在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而百姓却不敢尽情地把愤怒发泄出来并责罚他们,这是为什么呢?情势不同啊。地位情况不同而道理一样,对我们的老百姓该怎么办?有明于事理的人,能不惶恐并敬畏吗?”
注释:¹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²将行:将要离开(零陵)。³柳子:作者柳宗元自称。⁴载肉于俎:把肉放在器物里。载:承。俎:古代放肉的器物。⁵崇酒於觞:在酒杯里倒满了酒。崇:充实,充满,这里作动词用。⁶于:水边。⁷饮食之:请他喝,请他吃。给……吃,喝。⁸凡吏于土者:所有在地方上做官的人。吏,做官,作动词用。⁹若知其职乎:你知道他们的职责吗?若:你。其:指代“凡吏于土者”。¹⁰民之役:百姓的仆役。役,仆役,作名词。¹¹役民:奴役人民,驱使人民。役:奴役,作动词用。¹²凡民之食于土者:所有依靠土地生活的人。定语“食于土者”后置,中心词为“民”,倒装句式。¹³出其十一佣乎吏:拿出他收入的十分之一来雇佣官吏。意思是:人民给官府纳赋税,官吏的俸禄就从赋税中出。¹⁴使司平于我也:让官吏给我们百姓办事。司:官吏。平:治理。我:指代“民”、百姓。¹⁵我受其直:我(官吏)接受了他们(百姓)的报酬。我:指代“吏”。直:同“值”,指官吏所得的俸禄。¹⁶怠其事者:不认真给他们办事的。怠:懈怠。轻忽。其:指代人民。¹⁷岂惟怠之:还不仅仅是玩忽职守。岂:语气助词,难道。唯:只。之:指代“其事”,即“民之事”。¹⁸盗之:窃取百姓钱财,盗:指贪污和敲诈勒索。之:指代人民。¹⁹向使佣一夫于家:假若你家里雇佣一个仆人。向使:假若。²⁰黜罚:责罚、逐出。黜,就官吏而言,是降职或罢免的意思。这里是指主黜仆,可解释为“逐出”。²¹肆:爆发出来,表示出来。²²势不同也:官与民的关系,情势不同于主与仆的关系。意思是:人民没有办法黜罚官吏。²³如吾民何:对于老百姓能怎么样呢?如……何,文言固定格式,把……怎么样。²⁴达于理者:通达事理的人。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译文:薛存义代理零陵县令两年了。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晚上还在考虑问题,辛勤用力而耗费心血,打官司的都得到公平处理,缴纳赋税的都均衡合理,老的少的都没有内怀欺诈或外露憎恶的,他的行为的确没有白拿俸禄了,他知道惶恐和敬畏也明白无误。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译文:我低贱并且被贬谪。不能在官员的评议中参与什么评议,在他临行的时候,因此,赠给酒肉而再加上这些赠言。
这是一篇赠序体的政论文。作者针对中唐时期贪官污吏遍布天下,阶级矛盾日益加剧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官为民役”的进步观点。他认为人民与官吏应当是雇佣与被雇佣,主人与奴仆的关系。官吏必须“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以便做到“讼者平,赋者均”。官吏如果消极怠惰,甚至贪污受贿,徇私舞弊,人民就有权像对待不称职的奴仆那样惩罚和罢免他们。这种政治理想在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社会中虽然是无法实现的主观臆想,它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珍贵资料。文章从送别始,以送别结,中间借送别论吏治,首尾呼应,紧扣文题。“官为民役”的比拟,合情合理,见解卓越。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