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游老眼,看黄尘堆里,风波千尺。雕浦归心唯自许,明秀高峰相识。谁谓峰前,岁寒时节,忽遇知音客。紫芝仙骨,笑谈犹带山色。君有河水洋洋,野梅高竹,我住涟漪宅。镜里流年春梦过,只有闲身难得。挥扫龙蛇,招呼风月,且尽杯中物。他年林下,会须千里相觅。
倦游老眼,看黄尘堆里,风波千尺。雕浦归心唯自许,明秀高峰相识。谁谓峰前,岁寒时节,忽遇知音客。紫芝仙骨,笑谈犹带山色。君有河水洋洋,野梅高竹,我住涟漪宅。镜里流年春梦过,只有闲身难得。挥扫龙蛇,招呼风月,且尽杯中物。他年林下,会须千里相觅。

niànjiāojiézhěwèirénxīnyǒuzhīdōnghuìránxiāng--càisōngnián

juànyóulǎoyǎnkànhuángchénduīfēngqiānchǐdiāoguīxīnwéimíngxiùgāofēngxiāngshíshuíwèifēngqiánsuìhánshíjiézhīyīnzhīxiānxiàotányóudàishānjūnyǒushuǐyángyángméigāozhúzhùliánzháijìngliúniánchūnmèngguòzhǐyǒuxiánshēnnánhuīsǎolóngshézhāofēngyuèqiějǐnbēizhōngniánlínxiàhuìqiānxiāng

蔡松年

蔡松年

蔡松年(1107~1159)字伯坚,因家乡别墅有萧闲堂,故自号萧闲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代文学家。宋宣和末从父守燕山,宋军败绩随父降金,天会年间授真定府判官。完颜宗弼攻宋,与岳飞等交战时,蔡松年曾为宗弼“兼总军中六部事”,仕至右丞相,封卫国公,卒谥“文简”。松年虽一生官运亨通,其作品在出处问题上却流露了颇为矛盾的思想感情。内心深处潜伏着的民族意识使他感到“身宠神已辱”,作品风格隽爽清丽,词作尤负盛名,与吴激齐名,时称“吴蔡体”,有文集《明秀集》传世。 ▶ 15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桂棹悠悠分浪稳,烟幕层峦,绿水连天远。赢得锦囊诗句满,兴来豪饮挥金碗。
桂棹¹悠悠分浪稳,烟幕层峦,绿水连天远。赢得锦囊²诗句满,兴来豪饮挥金碗³
译文:船儿分开波浪悠悠前行,烟雾缭绕中群山连绵,湖水缓缓流淌与天相接。游赏中想到许多好诗句,投满了锦囊,兴致高时,端着碗开怀畅饮。
注释:¹桂棹:指船。²锦囊:唐诗人李贺出游时,携一锦囊,当想到好诗句时,即刻写好投入囊中。³挥金碗:形容豪饮的狂态。
飞絮撩人花照眼,天阔风微,燕外晴丝卷。翠竹谁家门可款?舣舟闲上斜阳岸。
飞絮撩人花照眼,天阔风微,燕外晴丝卷。翠竹谁家门可款¹?舣(yǐ)²闲上斜阳岸。
译文:漫天飞舞的柳絮扑打在游人身上,五两岸繁华让人眼花撩换。天空辽阔,微风吹拂,燕子在“卷”着“晴丝”的碧蓝的天空下飞翔。已是夕阳西下,那绿竹掩映的人家,谁家可以款待我呢?停船上岸,叩门拜访人家。
注释:¹款:敲打,扣。²舣舟:停船靠岸。舣:使船靠岸。

  本词描写泛舟兰溪的闲情逸致,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山川风物的热爱。本词有和婉优美的意境,朴素平易的语言,轻捷明快的节奏,读之颇觉轻松,回味又觉恬淡温馨。

  开头一句说,船儿分开波浪,平平稳稳地前进,用“桂”修饰“棹”,说明这是一只装修精美、小巧玲珑的游艇;“悠悠”,说明船儿走得不紧不慢,反衬出船上人悠闲自在的情景。“烟幕层峦,绿水连天远。”这是词人在船上看到的景物,烟雾缭绕中群山起伏连绵,湖上荡漾的绿水一望无际,一直伸向远远的“天边”。风光美好,景色宜人,词人心旷神怡,不免诗兴大作,“赢得锦囊诗句满,兴来豪饮挥金碗。”美好景致的感染,使他灵感顿至,得到了不少优美的诗句。“赢得”,获得、得到;“满”,极言其多。创作的收获,使他得意之极,于是挥动“金碗”,开怀畅饮。“挥”字生动地写出饮酒时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神态。诗句盛满“锦囊”,不免有些夸张,但这种夸张手法用得恰当,“莫不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也。”(《文心雕龙夸饰》),所以读起来自然贴切,绝不会感到“言过其实”。

  过片之后,继续写景,同时表达词人的感受,曲折回环,极其细密。“飞絮撩人花照眼”,“撩”字和“照”字,把漫天飞舞的柳絮和五彩缤纷的花朵写活了。本来,“撩人”也罢,“照眼”也罢,是人的主观感觉,此句中的“人”,反而变成了被动者,“飞絮”和“花”反而成了“使动者”,似这样构思奇特、新颖的句子,可谓神来之笔。“天阔风微,燕外晴丝卷”两句,进一步写出天晴朗、风和日丽的时令特征,辽阔的天空,细微的云丝,本是静境描写,但有微风吹拂,燕子飞舞,又使静中有动,“外”字分明地勾勒出景物的层次,放眼望去,燕子是在“卷”着“晴丝”的碧蓝的天下飞翔的,因此才说是“燕外”这两句用字恰到好处,颇见功力。另一方面,也说明词人观察细致,因此能用了了数字,绘出符合生活真实的画面。 “翠竹谁家门可款?舣舟闲上斜阳岸。”一边观赏风景,一边饮酒赋诗,可知时间过得很快,夕阳西下,该回去了,遥望岸上,于是他想到,那绿竹掩映的人家,谁家可以款待我呢?想必那其中有他的熟人和亲友住居的处所,大概他已经考虑成熟,于是驱舟上岸。

  尾句与首句相呼应,从内容来说,叙述完了整个游程。由小船“分浪稳”起,到小船在“斜阳”中泊岸止,这样写就人的审美心理看,顺乎常情,且使全词上下贯通为浑然一体,结构更臻完善。

轩辕之初立也,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铁石,轩辕诛之于涿鹿之野。蚩尤能作云雾。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
轩辕之初立也,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铁石,轩辕诛¹之于涿(zhuō)鹿之野。蚩尤能作云雾。涿鹿今在冀州²,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
译文:黄帝刚即位时,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他们每个人都是铜头铁额,吃铁块、石头。 (因为他们桀鹜不驯,) 被黄帝诛杀于涿鹿的原野上。相传蚩尤能腾云作雾。涿鹿在现在的冀州。当地人信仰蚩尤神,传说他是人身牛蹄,有四只眼睛六只手。
注释:¹诛:杀死。²冀州:是汉籍《禹贡》所描述的汉地九州之一。《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现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辽宁省与内蒙部分地区。
今冀州人掘地得髑髅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
今冀州人掘地得髑(dú)(lóu)¹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
译文:如今冀州有人从地下掘得铜铁一般硬的头骨,传说就是蚩尤的遗骨。还有一枚蚩尤的牙齿,长二寸,十分坚硬,不能被砸碎。
注释:¹髑髅:指死人的头骨。
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觝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觝。汉造角觝戏,盖其遗制也。
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bìn)¹如剑戟(jǐ),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觝(dǐ)²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觝。汉造角觝戏,盖其遗制也。
译文:据秦汉民间传说中讲,蚩尤的耳朵、发鬓就像锋利的剑、戟;头上长着角,与黄帝军队战斗时,就用角顶人,人无法抵挡。现在冀州有一种游戏,叫作“蚩尤戏”。百姓三三两两,头戴牛角,相互抵触。汉代时发明角觝戏,就是从那时传来的。
注释:¹耳鬓:耳朵和鬓发。²觝:同“抵”。
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首疫,其俗遂为立祠。
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龟足蛇首,首疫,其俗遂为立祠。
译文:太原村落内祭祀蚩尤神,不用牛头。现在冀州有个叫作蚩尤川的地方,便是当年黄蚩大战的涿鹿之野。汉武帝时,太原曾发生蚩尤神白天显形的事,蚩尤呈现龟足、蛇头之形,便发生了大瘟疫,于是凡间立祠供奉他。
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
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江北江南¹几度秋,梦里朱颜(yán)²
译文:在江北送你乘船归去,再若相见该是在对岸的江南,江南江北几度秋风吹过,如梦的岁月会使我们都苍老了容颜。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王彦猷:王之道,字彦猷,号相山居士。¹江北、江南:指长江北岸、南岸地区。²朱颜换:衰老之谓。时王之道已六十七、八岁,周氏亦当半百以上。
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
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yàn)
译文:人就像是山头的云彩,谁也难料是聚是散,你好似一片孤云要飘向何方,我仿佛是一只离了群的大雁。

  上片直陈其事,直说别情。“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将江北与江南对举,由别离联根到聚会。二句所说,并非实写,而将这次别离推而广之,即将这次别离看作一般的聚散离合,而不仅仅是尔汝之间的别离。意即:聚久必散,散了还聚,送往迎来乃北生之常事。二句所说,似甚通达,并未将这次别离看得太重,而“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则流露出借别之情。谓:江北江南,几度春秋,北们对于不断的迎送似已司空见惯,但北的一生经不起几次迎送。“朱颜”在梦里更换谓岁月不饶北,只能在不断的迎送中老去。这里所谓“朱颜”更换,不是在镜中,而是在梦里,含有“北生如梦”之意。这是上片,既说别情,又抒发感慨。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抒说友情。上下片在形式上不换头,但词意却有所变化。“北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对上片所说聚散离合事发表议论。谓:北,就像是岭头云一般,忽聚忽散,乃自然现象。意即:不必为江北江南之别离感到难过。这是对于惜别情绪的自我解脱。但是,天不管云的聚散,北却管自己的聚散。因此,“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紧接着上一个比喻,再用两个比喻体现别情。上一个比喻谓“北是岭头云”,所说聚散,仍为一般现象。“君”与“我”,即由一般转向个别。君似孤云,我似离群雁。这里所说的“君”与“我”是特定意义上的“北”,其聚散离合也就不同一般。二句所写,形象地表现了离别之后“君”与“我”的孤单情景,这是很值得怜借的,因而进一步加深了此时此刻在“席上”所表现的惜别之情。这是下片,想自我解脱,又无法解脱。

  上下两片格式相同,但述事、蓄情曲折变化,将抒情主北公的内心世界体现得很充分,所抒友情十分真切动北。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古代言情赠友诗词鉴赏大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1052页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zhāo)王合五国之兵¹而攻齐,下七十馀(yú)城,尽郡(jùn)县之以属燕。三城²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³,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zhà)骑劫,卒(zú)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译文:昌国君乐毅,替燕昭王联合五国的军队,攻入齐国,连下七十多座城池,都划归燕国。还有三座城邑未攻下,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继位,中了齐人的反间计,怀疑乐毅,派骑劫代替他。乐毅逃到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齐国大将田单用计骗了骑劫,打败燕军,收复七十多座城邑,恢复了齐国的领土。
注释:¹五国之兵:赵、楚、韩、燕、魏五国联军。²三城:指齐国的聊城、莒、即墨三城,都在今山东省。³用齐人反间:齐将田单放出谣言,说乐毅想反叛燕国,自己做齐王。燕惠王信以为真。⁴骑劫:燕国将领。⁵望诸君:赵国给乐毅的封号。⁶田单:战国时齐国大将,屡立战功,封安平君,被齐襄王任为国相。⁷诈骑劫:田单派人向燕军诈降,骑劫被蒙蔽;又用千余头牛,角上缚兵刃,尾上扎苇草灌油,夜间点燃牛尾,猛冲燕军营帐,并以数千勇士随后冲杀,大败燕军,杀死骑劫。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bì)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¹乐毅,且谢之曰:“先王²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³。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xì),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译文:燕王后悔了,又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燕国战败之机来攻燕,便派人去责备乐毅,又向乐毅表歉意,说:“先王把整个燕国托付将军,将军为燕攻破了齐国,为先王报了仇,天下人莫不震动。寡人怎敢一刻忘记将军的功勋啊!不幸先王抛弃群臣而去,寡人刚刚继位,左右蒙骗了寡人。不过,寡人派骑劫代替将军,只是因为将军长久在野外作战,所以调将军回国,休养休养,共商国是。将军却误信流言,和寡人有了隔阂,抛弃燕国而投奔赵国。为将军自己打算,固然可以;但是又怎样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恩情呢?”
注释:¹让:责备。²先王:燕惠王之父燕昭王。³左右误寡人:指燕惠王左右亲近的人造谣。⁴过听:误信流言。⁵隙:隔阂。⁶捐:抛弃。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nìng)¹,不能奉承²先王之教,以顺左右³之心,恐抵(fǔ)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dùn)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¹⁰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译文:望诸君乐毅便派人进献书信,回答惠王说:“臣不才,不能奉承先王的遗命,顺从大王左右的心意,恐怕回来受到刀斧之刑,以致损害先王知人之明,又使您亏于君臣之义,只得投奔赵国,承担了不贤的罪名,也不愿表白。现在大王派人来数说臣的罪过,恐怕大王左右不能体会先王重用臣的理由,也不明白臣所以事奉先王的心意,才敢写信答复大王。
注释:¹不佞:没有才智。谦词。²奉承:秉承,领受。³左右: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表不敢直接称对方,只称呼对方的左右执事者。⁴抵:遭受。⁵斧质:刀斧与砧板,杀人的刑具。⁶足下:对对方的尊称。古时用于尊者,后代只用于同辈。⁷不肖:不贤。自谦之词。⁸为辞说:用言词辩解。⁹侍御者:侍侯国君的人,实指惠王。¹⁰畜幸:畜养宠信。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shòu)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¹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zhuó)²³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qīng)。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译文:“臣听说,贤圣的君主,不把爵禄私赏给自己的亲人,只有立功多的才授予;不把官职随便授予自己宠幸的人,只有才能相当的才任命。所以,考察才能而授官,是成就功业的君主;根据德行而结交,是树立名声的贤士。臣以所学的知识来观察,觉得先王处理国事,高于世俗的理想,因此借用魏王的使节,得以到燕国亲身考察。先王对臣过看重,从宾客中选拔出来,安置在群臣之上,不与王室的长辈商量,便任命臣为亚卿。臣自以为能够奉行命令、秉承教导,可以侥幸免于罪过,也就毫不辞让,接受了任命。
注释:¹假节:凭借符节。节,外交使臣所持之凭证。²擢:提拔。³之:我。⁴乎:同“于”,从。⁵亚卿:官名,地位仅次于上卿。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bà)¹之余教²而骤(zhòu)³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¹⁰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¹¹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dùn)走莒(jǔ)¹²,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¹³陈于元英¹⁴,故鼎¹⁵反乎历室¹⁶,齐器设于宁台¹⁷。蓟(jì)¹⁸之植,植于汶篁(huáng)¹⁹。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²⁰,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译文:先王命令臣,说:‘我跟齐国积累了深仇大恨,那怕国小力微,也想报齐国之仇。’臣回答说:‘齐国本来有霸主的传统,打过多次胜仗,熟悉军事,长于攻战。大王如果要伐齐,必须发动天下的兵力来对付它。要发动天下的兵力,最好是先同赵国结盟。还有淮北,本是宋国的土地,被齐国独吞了,楚魏两国都想得一份。赵如果赞同,约同楚魏尽力帮助,以四国的力量进攻,就可大破齐国了。’先王说:‘好!’臣便接受命令,准备符节,南下出使赵国。很快回国复命,发兵攻齐。顺应上天之道,倚仗先王的声威,黄河以北的齐国土地,都随着先王进兵济上而为燕国所有了,济水上的燕军,奉令出击,大获胜利。士卒轻装,武器锐利,长驱直入,攻占齐都。齐王逃奔至莒,幸免一死。所有的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归燕国所有。大吕钟陈列在元英殿上,燕国的宝鼎又运回历室殿,齐国的宝器都摆设在燕国的宁台。原来树立在蓟丘的燕国旗帜,插到齐国汶水两岸的竹田。自从五霸以来,没有谁的功勋能赶上先王。先王很惬意,认为臣没有贻误他的命令,所以裂土封,使臣得比于小国诸侯。臣不才,自信能够奉行命令,秉承教导,可以侥幸免于罪过,因此毫不推辞而接受了封爵。
注释:¹霸国:齐桓公曾称霸诸侯,故称齐国为霸国。²余教:留下的功绩。³骤胜:多次战胜。⁴遗事:往事。⁵闲:同“娴”,娴熟,熟练。⁶甲兵:铠甲兵器,借指军事。⁷径:直接。⁸淮北:淮河以北地区,是齐国属地。⁹宋地:今江苏铜山、河南商丘、山东曲阜之间的地区,为齐所吞并。¹⁰河北:黄河以北。¹¹济上:济水旁边。¹²莒:今山东莒县。¹³大吕:钟名。¹⁴元英:燕国宫殿名。¹⁵故鼎:指齐国掠夺的燕鼎,复归燕国。¹⁶历室:燕国宫殿名。¹⁷宁台:燕国宫殿名。¹⁸蓟丘:燕国都城,今北京市西南。¹⁹汶篁:齐国汶水边的竹田。²⁰不顿命:不辜负使命。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¹,蚤(zǎo)²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³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niè)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译文:臣听说,贤明的君主,建立了功业就不让它废弃,所以才能记载于史册;有预见的贤士,成名之后决不让它败坏,所以为后世称赞。像先王这样报仇雪恨,征服了万辆兵车的强国,没收它八百年的积蓄,直到逝世那天,还留下叮嘱嗣君的遗训,使执政任事的官员能遵循法令,安抚亲疏上下,推及百姓奴隶,这都是能够教育后世的啊。
注释:¹春秋:指一般史书。古代编年史都叫春秋。²蚤:通“早”。³八百岁:从姜太公建国到这次战争约八百年。⁴庶孽:妾生的儿子。⁵施:延续普及。⁶萌隶:指百姓。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臣闻善作者¹不必善成²,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xū)说听乎³(hé)(lǘ),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chī)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译文:“臣听说,善于创造不一定善于完成,善始不一定善终。从前,伍子胥说动了阖闾,因此吴王能够远征到楚国的郢都;夫差不这样做,将伍子胥赐死后装入皮囊,投于江中。夫差却不信伍子胥的预见能够立功,因此把伍子胥溺死江中而不悔;伍子胥不能预见新旧两主的气量不同,因此直到被投入江还不改变他的怨愤。
注释:¹善作者:善于开创事业的人。²善成:善于守业。³乎:同“于”,被。⁴远迹:在远处留下足迹,指长途伐楚。⁵郢: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西北。⁶鸱夷:皮革制的口袋。⁷先论:预见。⁸量:气量。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¹毁辱之非,堕(duò)²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译文:所以,脱身免祸,保伐齐的大功,用以表明先王的业绩,这是臣的上策。遭受诋毁和侮辱的错误处置,毁害先王的美名,这是臣最大的恐惧。面临着不测之罪,却又助赵攻燕,妄图私利,我决不干这不义之事。
注释:¹离:通“罹”,遭受。²堕:败坏。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译文:“臣听说,古代的君子,和朋友断绝交往,也决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含冤离开本国,也不为自己表白。臣虽然不才,也曾多次受过君子的教诲,只是恐怕大王轻信左右的谗言,因此冒昧回信说明,希望您多加考虑。”

  燕王哙时,齐湣王因燕乱起兵攻燕,掳掠燕国宝器运回齐国。燕人共立太子平为燕昭王。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联合五国的军队攻破齐国。后来燕国中了齐国的反间计,乐毅被迫出逃,齐人大破燕军。燕惠王因而写信给乐毅,乐毅写这封信来回答。

  乐毅针对燕惠王来信中说的“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从两方面予以回答:第一,写他为了报先王知遇之恩,作了详尽规划,再率军队彻底报了积怨。第二,考虑到“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所以“负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免得“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从而保留先王知人之明。这第二点,正是回答惠王责备他的“弃燕归赵”。最后再说明“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他在回答第二点时只用典而不点破,正是“不出恶声”;他不避“遁逃奔赵”,正是“不洁其名”。这封信,回答燕惠王的责问,措辞极为婉转得体;又恰到好处地显示出作者的善于谋划,善于用兵,以及善于全身保名。靠君臣知遇来建功立业,是古代不少有才能的人的愿望,所以这封信成为历代所传诵的名篇。

问人生、头白京国,算来何事消得。不如罨画清溪上,蓑笠扁舟一只。人不识,且笑煮、鲈鱼趁著莼丝碧。无端酸鼻,向岐路消魂,征轮驿骑,断雁西风急。
问人生、头白京国¹,算来何事消得²。不如罨(yǎn)³清溪上,蓑(suō)笠扁舟一只。人不识,且笑煮、鲈鱼趁著莼(chún)丝碧。无端酸鼻,向岐路消魂,征轮驿(yì)骑,断雁西风急。
译文:一辈子的时间、精力都耗费在朝廷里,究竟值不值得呢?还不如远遁到风景如画的水乡,着一身蓑笠,驾一叶扁舟,做一名普通百姓,过一番自由自在的生活。就像晋朝辞官归乡的张季鹰一样,趁着莼菰成熟的季节,煮美味的鲈鱼来吃。毫无来由地鼻梁发酸,这送别的时刻,在分手的路口上黯然伤神。你就要踏上远行的征程,此刻西风凛冽,孤雁南飞。
注释:摸鱼儿:词牌名,是原唐教坊曲名,本为歌咏捕鱼的民歌,后用作词牌。座主:科举考试之主考官、总裁官,亦称座师。蔡先生:蔡启僔(1619—1683年),字石公,号昆阳,浙江德清人。¹京国:京城。此指北京。 ²消得:值得。³罨画,色彩鲜明之图画,这里形容蔡先生家乡之美丽如画。
英雄辈,事业东西南北。临风因甚泣。酬知有愿频挥手,零雨凄其此日。休太息,须信道、诸公衮衮皆虚掷。年来踪迹。有多少雄心,几翻恶梦,泪点霜华织。
英雄辈,事业东西南北。临风因甚成泣¹。酬知有愿频挥手,零雨²凄其³此日。休太息,须信道、诸公衮(gǔn)皆虚掷。年来踪迹。有多少雄心,几翻恶梦,泪点霜华织。
译文:英雄人物从来志在四方,却为什么在风中流泪?频频挥手与知己道别,在这尽日的凄凉雨里。请不要叹息自己的贬谪遭遇,那些仍在朝廷上占据高位的人有哪个及得上你的才华?这一年来的人生旅途啊,多少雄心,又多少挫败,想起来不禁泪水飘零。
注释:¹临风因甚成泣:迎风而泣下。²零雨:慢而细的小雨。³凄其:凄凉。⁴太息:叹气。⁵诸公衮衮:即衮衮诸公,旧时称身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僚。衮衮:本指大水奔流不绝、旋转翻滚的样子,同“滚滚”。⁶霜华:即霜花,谓白发。

  上片以推心置腹的知心话语慰抚老师。纳兰性德词人直言人生在世,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让恩师在京城中熬到头发花白的,能够归乡隐居,在优美如画的清溪上垂钓,自得其乐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这是词人善解人意,对清白儒雅的老师在官场内部争斗中蒙冤后辞职归乡的选择,给予的最深切的同情与支持。

  下片写那些看似纵情享受荣华富贵的衮衮诸公,实际上得到的只是身外的得时浮华,是在虚度人生。当然,事出无端,与老师分别之际,车马萧萧,西风凄紧,孤雁南飞。恩师此番得去,就与自己再难见面了,因此纳兰性德心中悲凉不已,鼻酸泣下,细雨蒙蒙中,别情依依,唯有频频挥手以酬知己了。在伤心地慰藉老师之后,最后,纳兰性德还是忍不住吐露了自己愤世嫉俗的情怀:要知道,那些朝廷得势的形形色色的人,的确得到了许多身外浮名,但都是虚掷岁月,人生有多少雄心,就有几番噩梦,最终都是泪点霜华织。

  刚刚中举的纳兰性德,似乎应该是春风得意、前途无量的时候,然而这位年轻的贵公子,却写出这样词章,可知其内心深处对人生价值,另有不同凡俗的理解。这封学生写给老师的信,也成为文学史上同类作品中情深谊长的上乘之作。从全词看,词人的座师蔡德清先生此番被迫回归故里,可以说是受了不白之冤的。作为弟子除了填此以示同情和宽慰之外,也只能徒唤奈何了。但此篇中在慰藉座师的同时,也抒发了词人愤世嫉俗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张菊玲,李红雨著.纳兰词新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10:第18页
2、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210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