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罢琼林酒一杯,忙忙骢马出蓬莱。黎民喜遇三春雨,猾吏愁逢二月雷。
宴罢琼林酒一杯,忙忙骢马出蓬莱。黎民喜遇三春雨,猾吏愁逢二月雷。
带得一天新雨露,扫开宇内旧尘埃。文昌阁上人千万,争看神明夺锦回。
带得一天新雨露,扫开宇内旧尘埃。文昌阁上人千万,争看神明夺锦回。

huícháo--tǒuyuánzhēn

yànqiónglínjiǔbēimángmángcōngchūpéngláimínsānchūnhuáchóuféngèryuèléi

dàitiānxīnsǎokāinèijiùchénāiwénchāngshàngrénqiānwànzhēngkànshénmíngduójǐnhuí

钭元珍

钭元珍

钭元珍(一○七一~一一四○),字宝荣,绍兴(今属浙江)人。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进士。累官兵部左侍郎。事见清光绪《三洲大源钭氏宗谱》卷三。今录诗三首。 ▶ 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一团茅草¹乱蓬蓬,蓦(mò)²烧天蓦地空。
译文:一团乱蓬蓬的茅草燃烧起来,突然间火焰冲天,又顷刻间烟消火灭。
注释:题壁:据《宋诗纪事》卷九十六记载,这是题写在嵩山峻极中院的法堂后檐壁间的诗。¹茅草:即“白茅”,各种可用于或适于盖茅屋屋顶的常见高杆粗禾草的泛称。²蓦地:出乎意料地;突然。
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暖烘烘 一作:热烘烘)
争似¹满炉煨(wēi)²(gǔ)(duò)³,漫腾腾地暖烘烘。(暖烘烘 一作:热烘烘)
译文:倒不如炉子里塞满的烘干烤熟的树根,烟火缓慢地燃烧着,整个屋子都很暖和。
注释:¹争似:怎似。²煨:用微火慢慢地加热烘干烤熟。³榾柮:树根。⁴漫腾腾地:缓慢地。

  此诗用朴素粗犷的笔调,逼真地刻画出了茅草和榾柮两个生动的形象:一个风风火火,张牙舞爪,却无所作为;另一个不慌不忙,扎实行动,使人受益。全诗语言浅显,通过茅草与树根的对比,劝谕世人,做人不能虚空而要扎实;尽管带有打油诗的意味,却风格朴拙,意蕴深远。

  全诗可以分开来看,上下两句写的是两种不同的火:一种是野地里,一团乱蓬蓬的茅草燃烧起来,看似来势凶猛,一瞬间便可烧红半边天,但是也在一瞬之间,乱茅草就烧完了,火势自然不能随之延续,也就迅速的灭了。“蓦地烧天蓦地空”,两个“蓦”字,突出地表现了一团浮躁虚夸的茅草,来得快也去得快,闹哄哄地一场空,成不了什么气候。另外一种是在火炉里烧老树根疙瘩,它们埋在土里有些年头,早就腐朽了。也正因为腐朽,火劲儿也就小,烧起来慢腾腾的,看着并不张扬,反而能保持恒温,特别耐烧,因而冬天可以用来煨火,于平平淡淡间给人以长久的温暖。

  诗人用朴素粗犷的笔调,逼真地刻画出了茅草和榾柮两个生动的形象:一个风风火火,张牙舞爪,却无所作为;另一个不慌不忙,扎实行动,使人受益。这里概括了日常生活中的两种形象:一种是华而不实,好大喜功;另一种则是扎扎实实、默默作来以求实效。诗很浅显,却隐含深意。全诗以烧火为喻,通过茅草与树根的对比,劝谕世人,做人不能虚空而要扎实。此诗似乎在讽刺当时的王安石变法之政令繁复,执行草率,声势浩大,收效甚微。

  诗人在诗里并未留下明确的只言片语,对这两种火的形态进行评价,只是单纯地将这两种形态描述出来,诗便结束了。但诗人的态度已经很分明,他用这两种火的形态来喻指世人做事的两种不同风格,一种谓之爆发力,一种谓之持久性。辩证地来看,二者或许各有千秋,难说好坏,但诗人字里行间的意味,很显然是赞成后一种风格的,拒绝那种虚燥的、短暂的辉煌,而是去追寻踏实的、长久的温暖。所以,诗的前后两句之间要用“争似”二字来勾连。另外,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有特色。如茅草燃烧前后情况的对比。两个“蓦地”强调其时间之短、反差之大。又如烧茅草与烧树根不同状态对比。“蓦地烧天”与“漫腾腾地”突出茅草的轰轰烈烈与树根的不动声色。又如“蓦地空”与“暖烘烘”对比,强调二者结果一虚空、一实在。

  这首诗语言通俗,类似打油诗,但寓理于物,针砭时弊,也可说它是“主理”的宋诗一个典型。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72-173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玉不琢¹,不成²³;人不学,不知。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¹⁰,因物¹¹则迁¹²,不学,则虽¹³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¹⁴哉?
译文:(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物品,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器物,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注释:诲学:有说教、学习的意思。¹琢:雕刻。²成:成为;变成。³器:器具,有用的东西。⁴知:明白,懂得。⁵道:道理,也指学问。⁶然:表转折,但是。⁷之:在这里意为“的”。⁸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 德:品行,这里借指特性。⁹害:妨碍;影响。¹⁰性:本性。¹¹因物:受外界事物影响。¹²迁:改变。¹³虽:放弃。¹⁴念:考虑;思考,这里指“重视”。

huìxuéshuō

ōuyángxiū sòngdài 

    zhuó chéng rénxué zhīdào ránzhīwéi yǒubiànzhīcháng suīzhuówéi éryóuhàiwéi rénzhīxìng yīnqiān xué shějūnérwéixiǎorén niànzāi 
乌鸟私情虽孝恳,谀人藐主岂忠诚。
乌鸟私情虽孝恳,谀(yú)¹(miǎo)主岂忠诚。
译文:即便你说什么乌鸟私情,看似孝顺恳切;实则阿谀他人藐视主上,这怎么算是忠诚的表现?
注释:¹谀人:奉承的人。谀:媚,奉承。
堂堂在耙天潢派,何必陈情以伪名。
堂堂在耙(pá)天潢(huáng)¹派,何必陈情以伪名。
译文:堂堂天潢贵胄,何须假借亲情来伪饰你的名望?
注释:¹天潢:指皇族宗室子孙。

chénqíngbiǎo--jīnpéngshuō

niǎoqíngsuīxiàokěnrénmiǎozhǔzhōngchéng

tángtángzàitiānhuángpàichénqíngwěimíng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高馆张灯¹酒复清²,夜钟残月雁(yàn)归声³
译文:高大的客馆里灯火通明酒也清,直饮至夜钟响归雁鸣的月落时分。
注释:司士:官名。唐代州县设司士参军及司土,掌管工役事务。¹张灯:摆设灯火。²清:指酒的清醇。³雁归声:指雁归飞时的叫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只言啼鸟堪(kān)¹求侣²,无雁³春风欲送行。
译文:只说是啼鸟要求友朋,无奈那春风里要为您送行。
注释:¹堪:能。²求侣:呼唤同伴。³无雁:无奈、无可奈何。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黄河曲¹里沙为岸,白马津(jīn)²边柳向城。
译文:黄河曲里沙为黄河岸,白马津边柳向白马城。
注释:¹黄河曲:黄河湾。²白马津:古代黄河津渡名,在今天河南省滑县东北。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féng)¹
译文:不要为他乡离别而难过,知道您到处会有人逢迎。
注释:¹逢迎:迎接的意思。

  首联写馆舍夜宴。首句点高馆张灯夜宴,酒清香洌,见待客之殷勤,次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归声”三个与夜间及别离相关的意象,既显示时间之推移与宴席时间之长,又渲染浓郁的别离气氛。三种意象,或诉之视觉,或诉之听觉,但都带有凄清、寂寥的色彩韵味。

  次联明点送别。上句用典,“啼鸟堪求侣”,是说庆幸自己能够结识韦司士这样的才士为新交。“啼鸟”虽非实写,却关合春天的季候,与下句“春风”,一虚一实,正成对应。下句实指韦司士在这美好的春天将要离此继续前行。不说朋辈送别,而言“春风欲送行”,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朋友送别的温煦情意,设想新颖,诗味浓郁。妙在上下两句的开头,分别用“只言”“无那”两个虚词相勾连,既突出渲染了“乐莫乐兮新相知”的喜悦和乍会旋别的无奈,又构成了一气旋折的意致韵味,在流利俊逸的语调中蕴含着浓郁的人情味。吟诵品味这行云流水般的诗联,眼前会鲜明地浮现出诗人风流俊赏、神采清逸的自我形象。

  腹联是对韦司士行程所经的想象。唐时滑州州治白马城在黄河南岸。韦司士离此北去,头一站便是黄河岸边的白马津渡,故别后行程首先便写到“黄河曲”“白马津”。这一联写景,只用淡笔轻点,不施浓墨重彩,不加渲染刻画,但却显现出一种天然的风韵。评家或讥其景中无情,实则诗人此处并没有着意寓情于景,他只是要通过轻描淡写来构成一种摇曳生姿的情致。黄培芳说它是“盛唐高调”,倒是比较准确地道出了它的浑成自然而不刻露的韵致。

  尾联是对被送对象前路的祝愿,反结“别”字。“他乡暂离别”、“到处有逢迎”,说明韦司士此次在滑州是途中暂时停留,前路尚有逢迎与离别,就像在滑州有短暂的聚会与别离一样。但诗人却以体贴对方感情的口吻说:“希望韦司士不要因他乡的这次暂别而怨怅,因为前路方长,我深知你的为人和才名,你到处都会受到当地主人的热情接待与欢迎。”这就不但将伤别化解为对前路处处有逢迎的热情祝愿和乐观展望,而且对韦司士的为人作了热情的赞颂。这样的结尾,充满了乐观的情调,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撰.唐诗选注评鉴 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09:第478页

biéwéishì

gāoshì tángdài 

gāoguǎnzhāngdēngjiǔqīng zhōngcányuèyànguīshēng 
zhǐyánniǎokānqiú nuòchūnfēngsòngxíng 
huángshāwéiàn báijīnbiānliǔxiàngchéng 
yuànxiāngzànbié zhījūndàochùyǒuféngyíng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残雪¹凝辉冷画屏²,落梅³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lóng)
译文:残雪凝聚的余晖照射在绘有山水画的屏风上,透着阵阵寒意。已到三更时分,远处却传来《梅花落》的笛声。夜深人静突然忆起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像朦胧起来。
注释:¹残雪:尚未化尽的雪。²画屏:绘有彩画的屏风。³落梅:古代羌族乐曲名,又名《梅花落》,以横笛吹奏。⁴月胧明:指月色朦胧,不甚分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我是人间惆(chóu)(chàng)¹²,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译文:我是人世间一个惆怅的过客,我知道你为何事而泪流满面。怕是在断肠的笛声里,你回忆起了平生的点点滴滴。
注释:¹惆怅:伤感,愁闷,失意。²客:过客。

  这首词采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手法,是一首以抒发人生惆怅为主题的词。

  词的上片整体比较平实,主要下力在于营造氛围上。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点明了环境,包括地点是在书房,时三则是在稍有月色的残雪之夜。接着视觉转换,由视觉转移到听觉上。这句通过 “残雪”、“凝辉”、“落梅”、“三更”、“月胧明”等字句,营造出了一种既清且冷,既孤且单的意境,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而这种感觉大抵只能给人带来痛苦和茫然。

  下片在上片的情感氛围笼罩下,突然情感爆发出来。

  “我是人三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问句,可谓起的妙绝。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伤身世的哀叹。这两句中似乎有相对的主体,一个是“我是人三惆怅客”的“我”,另一个是“知君何事泪纵横”的君。但从词意看来,更应该是灵犀暗生的独自感慨,而不是朋友三当面的对谈倾诉。所以说,这个“君”指的是容若自己。当一个人倦了,累了,苦了,伤了的时候,便不禁地自言自语,自怨自艾,自问自答,何况是纳兰这样的至情至性之人。

  最后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更是点睛之笔,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泪下。见惯了哀而不伤,隐而不发,反而更容易被这样痛彻心扉的凄绝之美打动。闭上眼睛仿佛依然能看到词人在那一片断肠声里,落泪伤神。这句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联系了上片下片,将夜半笛声同忆平生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用一个结尾来营造一个新的开始,也就是“忆平生”三个字,这三个字能引导人们联想到词人的生活,去思考更多的东西,可以说是个很好的留白。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编著.中华经典藏书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1:154-155页

huànshā··cánxuěnínghuīlěnghuàpíng--lánxìng

cánxuěnínghuīlěnghuàpíngluòméihéngsāngènggèngrénchùyuèlóngmíng

shìrénjiānchóuchàngzhījūnshìlèizònghéngduànchángshēngpíng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