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我穷途醉未醒,年来不复叹飘零。
道山朋旧如相问,为说生涯一草亭。
顾我穷途醉未醒,年来不复叹飘零。
道山朋旧如相问,为说生涯一草亭。
蔡戡

蔡戡

蔡戡(1141—1182),南宋官吏。字定夫,福建仙游人,蔡襄五世孙,蔡伸嫡孙。始居武进,初以荫补溧阳尉,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累官宝谟阁直学士。七年,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八年,知江阴军。历广东、京西转运刮宫,广东、湖南提刑。淳熙十年(1183)由湖广总领徙建康府总领,寻徙淮西总领。光宗绍熙元年(1190)为浙东提刑,召除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五年,兼知临安府,再任湖广总领。宁宗庆元二年(1196)知隆兴府。嘉泰元年(1201)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勤政爱民,赢得清声。生性洒脱,不肯与权奸为伍。韩侂胄掌权后,便告老还乡。才华出众,著作甚丰。 ▶ 24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万里乘风¹去复来²,只身东海³挟春雷
译文:千万里远途我像腾云驾雾一样去了又回,我独自一人穿越东海往返伴随滚滚春雷。
注释:¹乘风:即乘风而行的意思。此用列子乘风的典故,兼用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见《宋史·宗悫传》)。²去复来:往返来去。指往返于祖国与日本之间。³只身东海:指单身乘船渡海。⁴挟春雷:形容胸怀革命理想,为使祖国获得新生而奔走。春雷,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苏醒,故此处有唤醒民众之意。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忍看¹图画²³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译文: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
注释:¹忍看:反诘之词,“怎忍看”的省略。²图画:指画在地图上割给日本的中国领土。³移:改变。⁴颜色:地图上为辨认方便,把各国都涂上不同的颜色。移颜色,即指中国的领土变成日本的领土。日俄战争后,俄国将对中国旅顺、大连湾的租借权让给日本。⁵“肯使”:“岂肯使”的省略。⁶劫灰:遭到劫掠之后的灰烬,佛家语。此处指遭到瓜分惨祸。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zhuó)酒不销忧国泪¹,救时²应仗³出群才
译文: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
注释:¹“浊酒”句:言其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销,消除。²救时:挽救时局命运。³仗:依靠。⁴出群才:指杰出的人才,出类拔萃的人物。出群,犹超群。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拼将¹十万²头颅(lú)血,须把乾(qián)(kūn)³力挽回。
译文: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
注释:¹拼将:舍弃。将,语助词。²十万:泛言极多。³乾坤:天地,此指中国危亡的局势。

、  此诗开头两句写自己胸怀壮志,寻找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接着四句转入正题,就日俄战争图抒发感慨。最后两句表示诗人不惜牺牲生命,誓将用鲜血拯救祖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决心。全诗篇幅不长,却情辞激越,令人为之动容。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瑾在浙江绍兴起义,失败后不幸被捕,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她以自己的热血履行了自己的誓言。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大气磅礴,展现出意气风发的诗人主体形象。颔联点出观图之事,从而引发对日俄横行东北的极大愤恨。干宝《搜神记》说,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挖到深处全是灰墨,问学识渊博的东方朔是怎么回事,东方朔说要西域人才知道。到了东汉明帝时,西域有道人来,问道人,回答是:圣经上说,天地大劫将尽,着劫烧,灰墨便是劫烧的余灰。这里借指战火的灰烬,说岂能把大好河山给人作战场,遭受战火的破坏。这两句写忧国怀抱,渴望有救国的志士能出现,也含有以出群之才自期的意思。颈联两句充分表现诗人的忧国之情,并由忧国而思济世。尾联表达愿为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志向。

  全篇所写,都是忧国的思想和救时的抱负,充满动人的爱国激情。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忍看”“拚将”“须把”等词语的运用,将悲愤而激昂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劲健有力。全诗语言浅显明快,风格刚健豪放。情愫真率,披襟见怀;字重千钧,力能扛鼎。一腔豪气喷薄而出,丝毫不见女儿态。

参考资料:
1、 叶君远、邓安生.元明清诗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491-493
2、 潘国琪.秋瑾诗《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试析.齐鲁学刊,1978,04

huánghǎizhōuzhōngrénsuǒbìngjiànézhànzhēng

qiūjǐn jìnxiàndài 

wànchéngfēnglái zhīshēndōnghǎixiéchūnléi 
rěnkànhuàyán kěnshǐ使jiāngshānjiéhuī 
zhuójiǔxiāoyōuguólèi jiùshíyīngzhàngchūqúncái 
pīnjiāngshíwàntóuxuè qiánkūnwǎnhuí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少时学语苦难圆¹,只道工夫半未全。
译文:年轻的时侯学讲话,总是讲不圆满,自己以为是因为学问功夫还没有到家。
注释:¹圆:圆满。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¹
译文:到年纪老了才知道,学死了也没有用,因为再努力也只有三分,剩下的七分只能靠天意啊。
注释:¹三分人事七分天:做事三分靠自己,七分靠天意。这里引申为努力只能达到三分,剩下的七分,恐怕只有天才才能够达到吧。
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广陵船。金焦在眼苦难攀。
昨夜新看北固山¹,今朝又上广陵²船。金焦³在眼苦难攀(pān)
译文:昨夜才游览了壮丽的北固山,今朝又登上了去扬州的客船。最遗憾的是,金山、焦山入望不远也无法攀登。
注释: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¹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东北江滨。²广陵:扬州的别名。³金焦:金山和焦山。金山在镇江西北。
猛雨自随汀雁落,湿云常与暮鸦寒。人天相对作愁颜。
猛雨自随汀(tīng)¹落,湿云²常与暮鸦寒。人天³相对作愁颜。
译文:一阵暴雨随着沙汀上的雁行降落,浓湿的云层下暮鸦归飞,更觉荒寒。人和天,无言相对,彼此都充满着愁绪。
注释:¹汀船:船常栖息于沙汀中,故云。²湿云:温度很大的云。³人天:人与天。

  “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广陵船。金焦在眼苦难攀”,三句接连写出了四个地名,而且都是旅游胜地,初看给人一种游玩山水的感觉,细看却并非如此。首先到了京口北固山却只能“看山”而不能登山,这是一层遗憾。其次,纵然看山未能在白天而是晚上,这又是一种遗憾。而离开镇江的时候,有名的金山和焦山就近在眼前,却无缘享受登山之乐,这是第三层遗憾。这三句,完全是叙事的“赋”笔却又非单纯叙事。

  “猛雨自随汀雁落,湿云常与暮鸦寒”,是在船中所闻所见。这两句看似单纯写景,其实是情景交融,浸透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因为雁与鸦都是大自然中的生命,都有求生的需求,看着它们遭受大自然风雨的打击。就使作者联想到人在谋生的奔波劳苦所受的打击。

  “人天相对作愁颜”仍是写实:羁旅悲哀是人的愁颜,阴雨打开是天的悉颜。但在写实的同时,这种人天相对而愁的情景又给读者以更多的联想。

  这实在是一种对人生很悲观的态度,而这首词就流露出作者的这种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126
2、 吴蓓.王国维人间词阅读分析——清词代表性文本阅读之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41

huànshā··zuóxīnkànběishān--wángguówéi

zuóxīnkànběishānjīncháoyòushàng广guǎnglíngchuánjīnjiāozàiyǎnnánpān

měngsuítīngyànluò湿shīyúnchánghánréntiānxiāngduìzuòchóuyán

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
春风骄马五陵(líng)¹,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²(yīng)花市³。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
译文:春风轻拂五陵子弟骑着马儿游逛,正是西湖三月风和日暖之时,到处莺花盛开,管弦弹奏的乐声在湖上飘荡。不是知音不要到这里来,尽情地唱歌、饮酒、吟诗。
注释:¹五陵儿:指豪贵子弟。五陵,指长安郊外五座汉代皇帝的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和平陵,为豪富聚居之地区,因建陵时迁豪富与其地故得名。²管弦触水:指管弦弹奏的乐声在湖上飘荡。管弦,管乐和弦乐。³莺花市:指莺啼花开的春色迷人之处。
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
山过雨颦(pín)眉黛¹,柳拖烟堆鬓(bìn)²,可喜杀睡足的西施。
译文:阵雨过后,春山妩媚得好像西施颦眉,柳絮纷飞远看有如垂柳托着烟霭,好像西施蓬松的鬓发,美丽的西湖啊,就像睡足初醒的西施那样娇柔。
注释:¹颦眉黛:形容远处的雨后春山,好像西施皱着的青黑丽眉。²鬓丝:鬓发。

  写西湖之春的诗词曲可谓汗牛充栋,然此曲别是一番情调。前三句写西湖繁华,抓住了游人在春风暖日中徜徉之感受,突出一个“闹”字,管弦、莺歌,更有花团锦簇;“不知音”二句乃言西湖春景之“宜”,即所谓“宜晴宜雨”,“宜酒宜诗”等等一西湖无时不美,无处不美;

  最妙自然还在末三句,作者感受之细微与独到,是极饶创造性的。特别是末句,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春之西湖与睡足了的西施醒来之比并,真可谓神来之笔,大可玩味。

参考资料:
1、 任中敏,卢前;王星琦注评 .元曲三百首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45

shuǐxiān ·chūnfēngjiāolíngér

zhìyuǎn yuándài 

chūnfēngjiāolíngér nuǎn西sānyuèshí guǎnxiánchùshuǐyīnghuāshì zhīyīndào jiǔshī 
shānguòpínméidài liǔtuōyānduībìn shāshuì西shī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昔闻李供奉¹,长啸(xiào)²独登楼。
译文:我听说从前李白曾独自登上这楼台,吟咏诗作。
注释:¹李供奉:即李白。²啸: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这里指吟咏。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此地一垂顾¹,高名百代留。
译文:他一来到这里,此地和他的大名就一起百代流传。
注释:¹垂顾,光顾,屈尊光临。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白云海色曙(shǔ)¹,明月天门²秋。
译文:白云悠悠,海上霞光映照,明月皎洁升起,秋色宜人。
注释:¹曙:黎明色。²天门:星名。属室女座。此指天空。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欲觅重来者,潺(chán)(yuán)¹济水²流。
译文:想要寻觅一个如太白般的人登临此楼,再觅不见,只有楼外济水缓缓而流。
注释:¹潺湲:水缓缓流动的样子。²济水:古水名,源出河南王屋山,东北流经曹卫齐鲁之地入海,下游后为黄河所占,今不存。济宁为古济水流经地域,金代为济州治所,故由此得名。

  此时王世贞与李攀龙主盟文坛,名重天下。登太白楼,追寻前朝天才诗人的足迹,心中有很多感想。所以,诗的一开头就写当年李白登楼情景:“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不称“李太白”而称“李供奉”,称李白刚刚去职的官衔,这就巧妙地交代了李白登楼的时间和背景,李白到山东任城,是在任翰林供奉之后,并说明他虽然被“赐金放还”,却满不在乎,照样地纵情诗酒,放浪山水之间。“长啸独登楼”,“长啸”是魏晋时代阮籍嵇康的名士风度撮口发出悠长情越的声普。这个细节描写,突出了李白的潇洒风神。一个“独”字,更写出其超逸不群和“眼高四海空无人”的气概。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座本来不为人注意的济宁南城小楼,一经大诗人“垂顾”,从此百代留名了。这里流露了王世贞景慕、缅怀李白之情,在无限景慕中,也隐隐蕴蓄着作者追踪比附之意。王世贞此时想的是:当年李太白垂顾此地,百代留名,我王世贞如今也来步他的后尘了。明里是颂扬前贤,暗里寄寓着个人的抱负。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王世贞写自己登楼望断天涯的情景。可是诗人笔下之景,并非全是济宁城楼即目所见,而更多的是作者心中想像的一种海阔天高的境界。此时登上太白楼的王世贞思接千载,多么想与才华盖世的李太白精神上千古相接。于是,他也像李白那样,运用充满神奇幻想的浪漫主义笔法表现自己对这位天才诗人的神往。李白《登太白峰》:“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王世贞在登临凭吊之际,也进入李白写的那种幻觉境界:仰望海天,明月当空,曙光朦陇,仿佛自己也听到诗仙李白的召唤,即将凌虚乘风而去,进入天界之门,去与他“相期邀云汉”了。

  当他猛然从幻境中清醒过来时,又从天上跌落尘寰,不禁产生一种失落感。他感叹:像李白这样的夭才多少年才出一个,酒楼啊酒楼,自李白光临之后,还会有像他这样的人再来登临,使酒楼重新蓬壁生辉么?“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他心潮澎湃,望着东流入海的济水出神:那i滔滔江水啊,洪波涌起,后浪逐前浪,一浪高一浪。“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类发展史文学发晨史,也是这样。他感咽的神情中,大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百年”之慨。

  这首《登太白楼》写作上一个显著的特色,把李白当年登楼和自己今日登楼捏合到一起写,明写大白,暗写自己,写得极有才情,极富个性,表现了王世贞敢于与李白攀比的雄心、气魄,李贽称王世贞“少年跌宕,······气笼百代,愈不可一世”(《藏书》卷二十六)。王世贞这种个性,在这首诗中表现得很突出。这首诗写得也像李白,海阔天空,气条调古,颇得李白诗歌之韵。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0-122
2、 钱仲连 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615-617

dēngtàibáilóu

wángshìzhēn míngdài 

wéngòngfèng chángxiàodēnglóu 
chuí gāomíngbǎidǎiliú 
báiyúnhǎishǔ míngyuètiānménqiū 
chóngláizhě chányuánshuǐli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