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心露祷倏经旬,一抚焦枯一怆神。闻说道中停辔日,屡将甘苦问疲民。
斋心露祷倏经旬,一抚焦枯一怆神。闻说道中停辔日,屡将甘苦问疲民。
程敏政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11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¹
译文:画里的松树好像真的松树一样,让我细细思考在哪里见过。
注释:¹无:犹么,疑问词。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曾在天台山¹上见,石桥南畔(pàn)第三株。
译文:好像曾经在天台山上见过,正是那石桥南畔的第三株!
注释:¹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郡,是甬江、曹娥江和灵江的分水岭。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城东北,多悬崖、峭壁、飞瀑、林泉之胜,石梁瀑布最为著名。隋代敕建的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陈隋之际高僧智顗(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于此创立天台宗。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均曾居此。

  好的艺术品往往具有一种褫魂夺魄的感召力,使观者或读者神游其境,感到逼真。创作与鉴赏同是形象思维,而前者是由真到“画”,后者则由“画”见真。这位盛唐诗僧景云(他兼擅草书)的《画松》诗,就维妙维肖地抒发了艺术欣赏中的诗意感受。作者用简朴的句子,不作写实的介绍,以虚写实,却顿现画中松的精妙之处。

  一件优秀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很新鲜、强烈,令人经久难忘。诗的首句似乎就是写这种第一印象。“画松一似真松树”。面对“画松”,观者立刻为之打动,由“画”见“真”了,这是不寻常的妙品。“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感,一种会心的喜悦,一种似曾相识的发现。

  于是,观画者进入欣赏的第二步,开始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联想,去玩味,去把握那画境。他陷入凝想沉思之中:“且待寻思记得无?”欣赏活动需要全神贯注,要入乎其内才能体味出来。“且待寻思”,说明欣赏活动也有一个渐进过程,一定要反复涵泳,方能猝然相逢。

  当画境从他的生活体验中得到一种印证,当观者把握住画的精神与意蕴时,他得到欣赏的最大乐趣:“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这几乎又是一声惊呼。说画松似真松,乃至说它就是画的某处某棵松树,似乎很实在。然而未有过“天台访石桥”经历的读者,毕竟不知某松到底是什么样子,似乎又很虚。然而细加玩味,此松之精神俱在。

  这是从天台石桥的特定环境暗示出来的。“天台”是东南名山,绮秀而奇险,“石桥”是登攀必经之路。“石桥南畔第三株”的青松,其苍劲遒媚之姿,便在不言之中。由此又间接传达出画松的风格。这就是所谓虚处传神了。

  诗言画松之逼真,具体到石桥南畔“第三株”,又似乎过于指实。其实,“天台”、“石桥”在唐诗中几乎作为奇境胜地的同义语被广泛运用,此诗对此未必是实写。或者应该更为确切地说,是实事虚用而已。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20-621页

huàsōng--jǐngyún

huàsōngshìzhēnsōngshùqiědàixúncéngzàitiāntáishānshàngjiànshíqiáonánpànsānzhū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
弹破庄周梦¹,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²
译文:挣破了那庄周的梦境,来到现实中,硕大的双翅驾着浩荡的东风。把三百座名园里的花蜜全采了一个空。
注释:¹庄周梦:庄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曾为漆园吏,有《庄子》一书。据说他曾梦见自己化为大蝴蝶,醒来后仍是庄周,弄不清到底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变成了蝴蝶。²一采一个空:一作“一采个空”。
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谁道 一作:难道)
谁道¹风流种²,唬(hǔ)³寻芳的蜜蜂。(谁道 一作:难道)
译文:谁知道它是天生的风流座,吓跑了采蜜的蜜蜂。
注释:¹谁道:一作“难道”。²风流种:一作“风流孽种”,风流才子,名士。³唬杀:犹言“吓死”。唬,一作“諕(huò)”。諕:吓唬;杀:用在动词后,表程度深。
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轻轻飞动¹,把卖花人搧(shān)过桥东。
译文:翅膀轻轻搧动,把卖花的人都搧过桥东去了。
注释:¹轻轻飞动:一作“轻轻搧动”。一本“轻轻”后还有“的”字。
这支小令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高度的夸张。作者紧紧扣住蝴蝶之大,甚至夸张到了怪诞不经的程度。但是,怪而不失有趣,它使人在忍俊不禁之余,反复寻味,逼着人们去思索。从语言上看,小令恣肆朴野,浅近通俗,几无一字客词装饰,虽如随手之作,其味却端如橄榄,这正是散曲的上乘之境。

zuìzhōngtiān ·yǒngdié

wángqīng yuándài 

tánzhuāngzhōumèng liǎngchìjiàdōngfēng sānbǎizuòmíngyuán cǎikǒng 
shuídàofēngliúzhǒng xiàshāxúnfāngdefēng  (shuídàozuò nándào )
qīngqīngfēidòng màihuārénshānguòqiáodōng 
古凿岩居人,一廛称有产。
古凿岩居人,一廛称有产。
虽沾巾覆形,不及贵门犬。
虽沾巾覆形,不及贵门犬。
驱牛耕白石,课女经黄茧。
驱牛耕白石,课女经黄茧。
岁暮霜霰浓,画楼人饱暖。
岁暮霜霰浓,画楼人饱暖。

shāncūnsǒu--fén

záoyánrénchánchēngyǒuchǎnsuīzhānjīnxíngguìménquǎn

niúgēngbáishíjīnghuángjiǎnsuìshuāngsǎnnónghuàlóurénbǎonuǎn

桃源水流清似玉,长恨姻缘误。闲讴窈窕歌,总是相思句,怕随风化作春夜雨。
桃源水流清似玉,长恨姻缘误。闲讴(ōu)(yǎo)(tiǎo)歌,总是相思句,怕随风化作春夜雨。
译文:桃源的水清澈似玉,一直遗憾姻缘被耽误。闲时唱起《窈窕歌》,里面总是些相思的句子,担心那些美好的情事随风化作春夜的雨。
注释:双调:宫调名,是元曲常用宫调之一。清江引:曲牌名。南曲属仙吕入双调;北曲属双调。多用为小令。句式定格为七、五、五、五、七。桃源:仙境。相传为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迷路遇仙女处。窈窕歌:即《诗经·周南·关雎》,泛指爱情歌诗。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狐 一作:皮)
营州¹少年厌(yàn)²原野,狐(hú)(qiú)³蒙茸(róng)猎城下
译文:营州一带的少年习惯在旷野草原上生活,穿着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
注释:¹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²厌:同“餍”,饱。这里作饱经、习惯于之意。³狐裘:用狐狸皮毛做的比较珍贵的大衣,毛向外。⁴蒙茸:裘毛纷乱的样子。“茸”通“戎”。⁵城下:郊野。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lǔ)¹千钟(zhōng)²不醉人,胡儿³十岁能骑马。
译文:他们即使喝上千杯酒也不会醉倒,这些少数民族的孩子10岁就能骑马奔跑。
注释:¹虏酒:指营州当地出产的酒。²千钟:极言其多;钟,酒器。³胡儿:指居住在营州一带的奚、契丹少年。

  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原野丛林,水草丰盛,各族杂居,牧猎为生,习尚崇武,风俗犷放。高适这首绝句有似风情速写,富有边塞生活情趣。

  从中原的文化观念看,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镇附近的原野上打猎,似乎简直是粗野的儿戏,而在营州,这些却是日常生活,反映了地方风尚。生活在这里的汉、胡各族少年,自幼熏陶于牧猎骑射之风,养就了好酒豪饮的习惯,练成了驭马驰骋的本领。即使是边塞城镇的少年,也浸沉于这样的习尚,培育了这样的性情,不禁要在城镇附近就犷放地打起猎来。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似属儿戏的城下打猎活动的特殊现象,看到了边塞少年神往原野的天真可爱的心灵,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崇武的精神,感到新鲜,令人兴奋,十分欣赏。诗中少年形象生动鲜明。“狐裘蒙茸”,见其可爱之态:“千钟不醉”,见其豪放之性:“十岁骑马”,见其勇悍之状。这一切又都展示了典型的边塞生活。

  这首绝句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上即兴寄情,直抒胸臆;表现上白描直抒,笔墨粗放。诗人仿佛一下子就被那城下少年打猎活动吸引住,好像出口成章地赞扬他们生龙活虎的行为和性格,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它的细节描写如实而有夸张,少年性格典型而有特点。诗人善于抓住生活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炼地表现出来,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在唐人边塞诗中,这样热情赞美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作品,实在不多,因而这首绝句显得可贵。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92页
2、 小学生导刊(低年级), Pupils’ Guide, 2006年Z3期

yíngzhōu

gāoshì tángdài 

yíngzhōushàoniányànyuán qiúméngrónglièchéngxià  (zuò  )
jiǔqiānzhōngzuìrén érshísuìn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