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散林下风,霜毛极清润。为问载高轩,何如弄闲影。
萧散林下风,霜毛极清润。为问载高轩,何如弄闲影。

báitíng--céng

xiāosànlínxiàfēngshuāngmáoqīngrùnwèiwènzàigāoxuānnòngxiányǐng

曾几

曾几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 5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一从归白社¹,不复到青门²
译文:归乡隐居,再不沾染官场俗世。
注释:¹白社:洛阳里名,在今洛阳东,此处用董京事。后代指隐士居所。²青门:长安东门,这里借指长安。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¹倚檐(yán)前树,远看原²上村。
译文:经常倚靠着屋檐前的树,远眺平原上的村庄。
注释:¹时:经常,时时。²原:平原。
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
青菰(gū)¹临水拔²,白鸟向山翻³
译文:青翠的茭白掩映在清冽的水中,白鸟殿翅翻飞于苍茫的山间。
注释:¹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水中,叶如蒲苇。²拔:生长。³翻:飞。
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园。
寂寞於(yū)陵子¹,桔槔(gāo)²方灌园。
译文:就像那於陵子一样清净,用桔槔汲水浇灌园子。
注释:¹於陵子:齐国高士陈仲子的号。据《高士传》载:陈仲子认为其做官的史长不义,就带着妻子到了楚国,住在於陵,自号於陵子。楚王听说他很贤德,派人聘请他做宰相,他就又逃到别处替人浇灌园子。²桔槔: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在井旁树上或架子上用绳子挂一杠杆,一端系水桶,一端坠个大石块,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wǎngchuānxián--wángwéi

cóngguībáishèdàoqīngménshíyánqiánshùyuǎnkànyuánshàngcūn

qīnglínshuǐbáiniǎoxiàngshānfānlíngzigāofāngguànyuán

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
少年识事¹浅,强学²干³名利。
译文:年青时我涉世太浅,勉力追求功名禄位。
注释:¹识事:了解事实;懂得事理。²强学:勤勉地学习。³干:追求,追逐。
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
徒闻跃马¹年,苦无出人²智。
译文:只为听信跃马年华,却恨没有超人智慧。
注释:¹跃马:指获取功名富贵。多指科举应试。²出人:超出常人。
即事岂徒言,累官非不试。
即事¹岂徒言²,累官³非不试。
译文:面临世事哪只是说说而已,累积仕历也并非不被任用。
注释:¹即事:任事;作事。²徒言:空话;说空话。³累官:谓积功升官。
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
既寡(guǎ)遂性¹欢,恐招负时²累。
译文:既已缺少任我本性的快乐,恐怕还要招来背时的牵累。
注释:¹遂性:顺适性情。²负时:违时;不合时宜。
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
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
译文:明净的冬日可见远处群山,凝雪覆盖了山林的苍翠。
浩然出东林,发我遗世意。
浩然出东林¹,发我遗世²意。
译文:走出城东树林只见一片洁白,更触发了我遗落尘事的心意。
注释:¹东林:东边的树林或竹林。²遗世:遗弃人世之事。常说明人的离世隐居,修仙学道,有时也用作死亡的婉辞。这里作离世隐居讲。
惠连素清赏,夙语尘外事。
惠连¹素清赏²,夙(sù)语尘外³事。
译文:我惠连弟素有清高情趣,早就谈起过世外的情事。
注释:¹惠连:指南朝宋谢惠连。惠连幼聪慧,族兄灵运深加爱赏。后诗文中常用为从弟或弟的美称。²清赏:谓清标可赏。³尘外:犹言世外。
欲缓携手期,流年一何驶。
欲缓携(xié)¹期,流年²一何³驶。
译文:想要延缓携手同隐的日期,可流年多么容易消逝。
注释:¹携手:指携手一同归隐。²流年: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³一何:多么。

  这首诗的开篇,干脆利索,开门见山,一气呵成,将诗人内心愤懑苦恼的矛盾心理悉数展现在读者眼前。前八句直抒感慨,亦是对诗人前半生仕途的总结。少年气盛之时,不谙世事,尽力苦学只为求取功名利禄。行至途中,回首走过的仕途,却是那般苦不堪言。“强学”、“徒闻”、“苦无”、“闻徒言”、“累官”、“寡”、“恐遭”,这一连串如泻闸之水般喷涌而出的用词,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苦闷之情。在这开门见山的畅吐背后,不难想象出诗人仕途跋涉中的艰辛与烦恼,那苦不堪言的心情,身心俱碎的状态。然处在这样的仕途漩涡里,又是闻能奈何得了的。想要“遂性欢”,却又害怕遭来“负时累”。面对世俗纷繁的厌倦,对现实世界的进退维谷,矛盾交织的内心挣扎,低首徘徊的他,究竟又该何去何从。前八句一泻而下的倾诉,将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得遗漏无疑,在读者面前勾画出一位茫然徘徊,为人生追求而苦闷的仕者形象。

  诗的后八句,诗人笔锋一转,转而描绘出一幅清新高渺、晶莹剔透的画面,压抑沉重的氛围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焕然一新的画面,清冬的远山,清晰可见,晶莹的雪花,将苍翠的山林覆盖,天地间一片白雪皑皑的景象,几许透亮,几许静穆。如此心旷神怡之境,将尘世的繁杂与诗人内心的苦闷化为乌有,这才是他真正渴望追求的境界。“皓然出东林,发我遗事意。”这是此番自然景象给诗人的启迪,亦是诗人内心最深的夙愿。末两句是劝诫堂弟之语,堂弟素来追求高雅之趣,早年极言追求“尘外”之意,却仍陷世俗之中,诗人想与堂弟携手共同隐退而居,却怎奈世俗纷扰,仍有故得延缓归期,然时光却转瞬即逝,匆匆而过。末句看似对堂弟的规劝,实则也是对自己进退两难境地的慨叹,忧谗畏祸的心情溢于言表。

  此诗发言旷远,用笔委婉。前后部分的巧妙转折,是一个诗人心灵与自然对话的过程,自然的开阔之境将他从苦闷之际释放出来。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2-64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lán)¹风渐紧。为奴²吹散月边云。照见负³心人。
译文:遥望着窗外,朦胧的月亮就好像一团白银。夜深人静,身边风声渐紧。月亮被乌云遮住了。风呀,请你吹散月亮边上的乌云,让它照到我那负心汉。
注释:¹更阑:更残,即夜深。²奴:古代女子的谦称。³负:原误作“附”,王国维校改。

  这首敦煌曲子词,是一首失恋者之怨歌,或是一首民间怨妇词。但仅仅指出其中的怨意,是很不够的;还须体味词中蕴含的那一份痴情,须看到女主人公对“负心人”尚未心死,才能够味。

  前两句写景而兼比兴。“天上月”一一是思妇隔窗所见。身处室内I也能见月,表明月已升高,时届更深。更深而望月,反转来衬托思妇之无寐。夜深不寐,进一步暗示人被相思所苦。这三个字写月亮,却溶入了时间(深夜)、人物(思妇)以及人物的精神状态(相思)三个连锁意念。“遥望似一团银”一一正常的情祝下,月亮虽不比太阳的亮度强烈,却也晶莹刺眼。而思妇所见的月亮,却像质态浑贡、色调灰白的银团。这是朗月通过窗纸透映出来的形象,表现人在室内隔窗视月所得的视觉映象。按照抒情诗抒发人物主观感受的需要,高挂在天的月,通过人物感官的过滤,所以有如此的描写。这一句承接“天上月”而来,是从隔窗所见的角度对月亮的进一步描写,但它并不单纯是对隔窗之月的描写。用“望”字,表明人物在观察,这就巧妙地带出了望月的人物。“望”前加一“遥”字作空间状语,一则前面承接“月”之远挂高天,一则后面照应“负心人”之远离自己。

  从开头两句到下面两句,词意有个跳跃,形成一处空白,这就是夜阑天变,月被云遮,晦暗不明,所以下文有呼风驱散“月边云”之语。词中女子似未感觉到风起正是天变云生的征兆,反而寄望于风,求它“为奴吹散月边云”,痴态可掬。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急于让明月“照见负心人”。然而“照见”又如何,却不更说,意极含混,却能启发读者寻思。“听话听反话,心爱叫冤家。”即便骂对方为“负心人”,也未必是决绝语,反而见出自己的未能忘情。

  可见此词之妙,全在将俗语所谓“痴心女子负心汉”作了艺术的表现,且写得很有特色。此词表现手法之妙,在于将恋爱故事由女主人公口吻道出,情景浑然一体。而口语化的语言,又为词作增添了活泼生动的情致。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78-279页

wàngjiāngnán ·tiānshàngyuè

míng dài 

tiānshàngyuè yáowàngtuányín jiǔgēnglánfēngjiànjǐn wèichuīsànyuèbiānyún zhàojiànxīnrén 
疲策倦人世,敛性就幽蓬。
疲策¹倦人世²,敛(liǎn)³就幽蓬
译文:疲於奔波厌倦世事纷扰,要收敛情性,免为物欲所驱使回到东田家园。
注释:移病:上书称病辞职。还园:归还田园,即回家。¹疲策:疲于上司对自己的驱使。策,驱策。²人世:指官场。³敛性:约束自己平日的性情。⁴幽蓬:远离繁华场所的简陋草屋,此指家园。
停琴伫凉月,灭烛听归鸿。
停琴伫(zhù)凉月¹,灭烛听归鸿²
译文:停止拨琴伫立于清凉的月华之中,吹灭蜡烛看归飞的鸿雁。
注释:¹伫凉月:伫立于清凉的月华之中。²归鸿:归飞的鸿雁。
凉薰乘暮晰,秋华临夜空。
凉薰(xūn)¹琴暮晰²,秋华³临夜空。
译文:已凉的蕙草犹送香于将暮还明的时候,入秋的花朵仍高临于残暑未退的天空。
注释:¹薰:风。²暮晰:指明月。晰,明亮。³华:月光。
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
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
译文:树叶因露水浓重而低垂,山崖因凝结的云雾横抹山腰,而看似断折。
折荷葺寒袂,开镜眄衰容。
折荷葺(qì)¹寒袂(mèi)²,开镜眄衰容。
译文:折取荷叶来补衣服,有超然出世意味,揭开镜衣看着自己衰老的面容。
注释:¹葺:修补,此处是加厚、加强的意思。²袂:衣服的袖子。
海暮腾清气,河关秘栖冲。
海暮腾清气¹,河关²秘栖冲³
译文:时临傍晚,宽阔的江面雾霭纷纷,河水关山把我的深山居处与外界隔绝了。
注释:¹清气:清新、闲静之气。²河关:关山河川。³栖冲:山间居处。
烟衡时未歇,芝兰去相从。
烟衡¹时未歇²,芝兰³去相从。
译文:道德高尚的贤人时时都存在,我将要去随从他们了。
注释:¹烟衡:似葵而香,这里暗喻情操高尚的隐士。²歇:散尽。³芝兰:香草,这里暗喻自己。

  这首诗分三层。开头两句为第一层,诗人说自己疲于驰驱奔波,要移居栖遁。中间六句为第二层,通过描写秋季黄昏时分万籁俱寂的时刻,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微观察和体验,传达了一种极其幽静的意境。最后六句为第三层,描写内容由庄园扩展到更广阔的大自然界,在内容上也由诗人的所见变为所思,由直接观察变为一种印象和体验。这首诗句法清新,结构严谨,写景细致,意境极富韵味。

  诗题说是因病而告假回乡,诗的首句却说是因为“疲”于官场的奔波而离官的。做官虽是既荣华又富贵,但遇祸乱时便有危险。谢朓一生谨小慎微,今遇朝廷祸乱,自然害怕而想离官还乡。次句写“还园”。“敛性”二字承上启下,由“人世”官场转到“幽蓬”家园,生活环境和自己的地位都变了,原来为追逐名利而混迹俯仰于官场的贪欲邪念,此刻也必须随之而收敛,以适应“幽蓬”新环境。前句“倦”字以示无意于“人世”。下句之“就”,紧承“倦”字,点示“幽蓬”对诗人的无限吸引力。一“倦”一“就”,诗人厌恶“人世”,向往“幽蓬”之情表露无遗。

  “停琴”以下,全写诗人处身“幽蓬”情景。诗人厌弃“人世”,迁“就”这梦寐以求的“幽蓬”,自然是怡然自得,陶然忘机了。“停琴伫凉月,灭烛听归鸿。凉薰琴暮晰,秋华临夜空”四句全写“幽蓬”月夜。古代,琴是最能表达诗人幽情的,明月则更与隐者结下不解之缘。“停琴”是说,诗人本来是在悠闲地弹琴自娱的,当一轮明月从东方冉冉升起时,他立刻为月所迷,而骤停手中之琴,伫立于明月之中。前一“停”字,中一“伫”字,后一“凉”字,传神地活画出诗人凝神忘情见月而痴的神态。唯其“伫”立,故有月“凉”之感。有了月,自然就该灭了烛。灭了烛,能使月光更满,蓬境更幽,因而更能清晰地听到远方传来的归雁的飞鸣。“听归鸿”,不但丝毫无碍于蓬境之幽,而且反有“鸿鸣蓬更幽”之感。诗人从“停琴伫凉月”的夜初,一直玩赏到“秋华临夜空”的深夜,左右不见一人,唯薰草与月光相伴,可见诗人对幽蓬夜月迷恋之深。再细味“停琴”、“凉月”、“灭烛”、“归鸿”、“凉薰”等种种景色,又无不隐约地寄寓着倦于“人世”“疲策”而归“就幽蓬”的诗人自身的倩影。

  “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由夜转晨,写黎明景色。树叶因露水浓重而低垂,这是黎明所见近景;山崖因凝结的云雾横抹山腰,而看似断折,这是清晨所眺远景。“叶低”、“崖断”,是凭视觉直接看到的;“露密”、“云重”,是据生活知识间接悟到的。见“叶低”、“崖断”而见不出叶之所以低,崖之所以断,却以“叶低”、“崖断”提疑问,以“露密”、“云重”作答疑。以此自问自答,更得黎明朦胧景色之神趣。

  “折荷葺寒袂,开镜盼衰容”,二句由展转昼。古代隐士常标榜以荷为衣,以象征自己雅洁、幽香、清寒。时临深秋,折荷制衣,以示隐逸之志洁而且坚。因清水亦能照见人形,故此句中之“镜”,实指荷塘水面。对镜自见形容憔悴,可知久处“人世”“疲策”,所付出的代价。言外之意是:我早该离开“人世”了。

  “海暮腾清气,河关秘栖冲”二句,由白昼再转到傍晚。这二句是说:时临傍晚,宽阔的江面雾霭纷纷,河水关山把我的深山居处与外界隔绝了。“秘栖冲”与“就幽蓬”呼应。前句是“就”,是说刚来幽蓬,后句“秘”意在拒绝出山了。

  末两句“烟衡时未歇,芝兰去相从”进一步写“敛性”。这二句意思是说:情操高尚的人时时都存在,我要随从他们而去。“芝兰”相从“杜衡”,暗合诗题诗人“还园示亲属”之意。

  全诗十四句。先用粗笔概括交代诗人厌倦并离弃官场,回到自己故乡。再以细笔具体地描写故乡黄昏、月夜、黎明、白昼、再到傍晚的优美、幽静、高洁的景趣,以对比令人厌倦的官场。对官场的污秽不着一字,而其污秽自见于读者的心中。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年9月 :866-868

bìnghuányuánshìqīnshǔshī

xiètiǎo nánběicháo 

juànrénshì liǎnxìngjiùyōupéng 
tíngqínzhùliángyuè mièzhútīngguīhóng鸿 
liángxūnchéng qiūhuàlínkōng 
zhī duànshíyúnchóng 
zhéhánmèi kāijìngmiǎnshuāiróng 
hǎiténgqīng guānchōng 
yānhéngshíwèixiē zhīlánxiāngcóng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独坐悲双鬓(bìn),空堂¹欲二更²
译文: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注释:¹堂:泛指房屋的正厅。²欲二更:将近二更。二更: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雨中山果¹落,灯下²草虫鸣³
译文: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注释:¹山果:山上的野果。²灯下:点出夜。³草虫鸣:点出秋。草虫:草丛中的小虫子。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白发终难变,黄金¹不可成。
译文: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注释:¹黄金:道教炼丹术中一种仙药的名字。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欲知除老病¹,唯有学无生²
译文: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注释:¹老病:衰老和疾病。²无生:佛家语,谓世本虚幻,万物实体无生无灭。禅宗认为这一点人们是难以领悟到的。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像僧徒坐禅。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63-164

qiūzuò--wángwéi

zuòbēishuāngbìnkōngtángèrgèng

zhōngshānguǒluòdēngxiàcǎochóngmíng

báizhōngnánbiànhuángjīnchéng

zhīchúlǎobìngwéiyǒuxué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