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知平地似天台,朱户深沈别径开。
岂知平地似天台,朱户深沈别径开。
曳响露蝉穿树去,斜行沙鸟向池来。
曳响露蝉穿树去,斜行沙鸟向池来。
窗中早月当琴榻,墙上秋山入酒杯。
窗中早月当琴榻,墙上秋山入酒杯。
何事此中如世外,应缘羊祜是仙才。
何事此中如世外,应缘羊祜是仙才。
方干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 3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贵贱贤愚(yú)¹,莫不营(yíng)²以惜生³,斯甚惑(huò)焉;故极陈形影之苦,斯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¹⁰,共取其心¹¹焉。
译文:人无论贵贱贤愚,都戮力劳心,操持经营,爱惜自己的生命。这种做法是实在是很困惑很糊涂的。因此极力陈述形影对此的抱苦含怨之辞,讲述神辨析自然之理来开释它们。关心此事的人们可以于此获取普遍的道理。
注释:¹贵贱贤愚:泛指各种各样的人。²营营:原是形容往来不绝。忙碌奔波的样子,这里指千方百计地谋求。³惜生:爱惜自己的生命。⁴斯:这,指代“营营以惜生”的人。⁵惑:迷乱,这里作“糊涂”解。⁶极陈:详尽地陈述。⁷辨:辨析。⁸自然:指自然之理。⁹释:开释,排遣。¹⁰好事君子:关心此事的人们。君子:对人的尊称。¹¹其心:指这组诗所阐明的道理。
形赠影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天地长不没¹,山川无改时²
译文:天地长久,永远不会湮灭,山川走形,永远不会变更。
注释:¹长不没:永远存在,不会消亡。²无改时:永恒不变。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草木得常理¹,霜露荣悴(cuì)²
译文: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草木,虽然生命短暂,但它们却拥有大自然恒久不变的道理:尽管冬霜使它们枯萎,然而当春天的露水降临时,它们又会重新焕发。
注释:¹常理:永久的规律。²荣悴之:使它开花与衰落。之:指草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秋冬之季,寒霜使草木凋零枯萎;春夏之季,雨露又使它们重新繁茂。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谓人最灵智¹,独复不如兹(zī)²
译文:人类是所谓的万物灵长,在生命这个话题上,却反而不能像那些植物一样得到永恒。
注释:¹谓人最灵智:是说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尊贵、杰出。²不如兹:指不能像天地草木那样。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¹见在世中,奄(yǎn)²(mǐ)³归期。
译文:适才还在世间相见,可转眼就去了另一个世界,永无归期。
注释:¹适:刚才。²奄去:忽然消失,指死亡。奄:忽然。³靡:无,没有。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xī)¹无一人²,亲识岂³相思。
译文:对于这个大世界来说,走了一个人,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亲戚朋友,哪有不思念的!
注释:¹奚觉:谁会感觉到。²无一人:少了一人。³岂:犹斯“其”,“岂不”的意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但余¹平生物²,举目情凄洏(ér)³
译文:放眼望去,只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物品,而这只能引起无限伤感。
注释:¹余:剩余,留存。²平生物:指生前所用之物。³洏:流泪的样子。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我无腾(téng)化术¹,必尔²不复疑。
译文:我只是一个形体,没有腾化成仙的法术,必然也会死去,这没什么可怀疑的!
注释:¹腾化术:修炼成仙的法术。²尔:那样,指死去。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愿君取吾斯,得酒莫苟(gǒu)¹辞。
译文:希望你能听从我说的话,得到了美酒,千万不要推辞。
注释:¹苟:草率,随便。
影答形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存生¹不可斯,卫生²每苦拙(zhuō)³
译文:长生不老地留存生命是不可能的,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是卫护生命保持健康,也让人很苦恼,没有好方法。
注释:¹存生:使生命永存。²卫生:保护身体,使人健康长寿。³拙:愚笨,指无良策。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诚愿游昆华¹,邈(miǎo)²兹道绝。
译文:我打心底里想到昆仑山和华山这样的仙境去学习养生之道,无奈路途遥远不可通。
注释:¹昆华:昆仑山和华山,传说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²邈然:渺茫。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与子¹相遇来,未尝异悲悦²
译文:自从我影跟你形在一起,就一直在一起不离,不管是悲还是喜,我们都一起承受。
注释:¹子:您,指形。²未尝异悲悦:悲哀与喜悦从来没有相异过,即指形悲影也悲,形喜影也喜。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qì)¹若暂乖²,止日终不别。
译文:其实在树荫下暂时分开,而止于阳光下,我们也始终不离别。
注释:¹憩荫:在荫影下休息。²乖:分离。止日:在阳光下。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此同既难常,黯(àn)¹俱时灭。
译文:可是,这种形影不离也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形总有一日会灭亡,而影也会跟着一起黯然俱灭。
注释:¹黯尔: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¹热。
译文:想到身子没了,但是名声也没有留下,实在是心情复杂。
注释:¹五情:亦泛指人的情感。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立善¹有遗爱²,胡为³不自竭(jié)
译文:如果多做些有德行的事,立些大功,就可以见爱于后人,为什么不竭尽你的能力为之呢?
注释:¹立善:古人把立德、立功、立斯叫做三不朽,总称为立善。²遗爱:留给后世的恩惠。³胡为:为什么。⁴竭:尽,谓尽力、努力。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酒云能消忧,方¹此讵(jù)²不劣!
译文:酒虽然能够消除忧愁,但是与此相比,岂不是太拙劣不堪了吗?
注释:¹方:比较。²讵:岂。
神释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大钧¹无私力²,万理³自森(zhù)
译文:大自然的造化,是没有私心的,万物自然生长,繁华而富有生机。
注释:¹大钧:指运转不停的天地自然。钧本为造陶器所用的转轮,比喻造化。²无私力:谓造化之力没有偏爱。³万理:万事万物。⁴森:繁盛。⁵著:立。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人为三才¹中,岂不以²³
译文:人可以列为天地人的“三才”之中,是因为神的缘故啊。
注释:¹三才:指天、地、人。²以:因为。³我:神自谓。⁴故:缘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与君¹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译文:虽然神与形和影相异,但是三者生而依附。
注释:¹君:你们,指形和影。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结托¹既喜同,安得²不相语。
译文:形影神相互依托,三者关系休戚相关,看到形与影如此为生命所困,作为高一等的神,自然不得不说几句话了。
注释:¹结托:结交依托,谓相互依托,共同生存。²安得:怎能。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三皇¹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译文:上古时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里?
注释:三¹皇: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彭祖¹²永年³,欲留不得住。
译文:彭祖传说活了八百岁,可是也会终结,再想留在人间实在不可能了。
注释:¹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者,生于夏代,经殷至周,活了八百岁。²爱:当是“受”字之讹,谓彭祖享受了八百岁高龄。³永年:长寿。⁴留:留在人间,不死。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¹²
译文: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是贤人还是小人,都难逃一死,死后没有区别。
注释:¹复:再。²数:气数,即命运。这两句是说,寿长、寿短同是一死,贤人、愚人也并无两种定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¹醉或能忘²,将非³促龄(líng)
译文:倘若如形所说,每天喝点酒,或许可以暂时缓解不能长生的苦恼,但是长期下去伤身子,说不定不但不能长生,反而减寿了。
注释:¹日:每天。²忘:指忘记对死亡的担扰。³将非:岂非。⁴促龄:促使人寿短。⁵具:器,指酒。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立善常所欣,谁当¹为汝(rǔ)(yù)²
译文:倘若如影所说,多做善事确实是件好事。可是留名于世是那么容易吗?又有谁来赞誉你的名声呢?
注释:¹当:会,该。²为汝誉:称赞你。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甚念¹伤吾生,正宜委运²去。
译文:老想着这些事啊,实在有损我们的生命,不如顺应天命,放浪与造化之间。
注释:¹甚念:过多地考虑。²委运:随顺自然。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纵浪¹大化²中,不喜亦不惧。
译文:听从天的安排,顺其自然,不因长生而喜,也不因短寿而悲。
注释:¹纵浪:放浪,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²大化:指自然的变化。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应尽便须尽,无¹复独多虑(lǜ)
译文: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尽头,那就到了。此外,不要为这些多虑了吧!
注释:¹无:同“毋”,不要。

  形神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特别是老庄哲学中涉及形神关系的论述很多,如《文子·下德》中引老子语曰:“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都表示了以神为主,以形为辅,神贵于形的观念。同时也指出了形神一致,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即指出了形、气、神三者对于生命虽各有各的功用,然三者互相联系,不可缺一。又如汉初推崇黄老思想的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说:“凡人之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太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更直接地指出了形神合一,这便是老庄哲学中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然而,在佛教兴起之后,佛教徒鼓吹形灭神不灭,灵魂永恒的唯心思想,如与陶渊明同时的沙门慧远曾作《形尽神不灭论》、《佛影铭》以发挥此种理论,《佛影铭》中就说:“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意在宣扬神形分离,各自独立的主张,这种对形、影、神三者关系的见解代表了佛教徒对形骸与精神的认识,在当时的知识界曾有过广泛影响。慧远就曾命其弟子道秉远至江东,请深受佛教影响的著名的文学家谢灵运制铭文,以充刻石。陶渊明的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慧远本人与渊明也有交谊,如慧远曾于义熙十年(414年)在庐山东林寺召集一百二十三人结白莲社,讲习佛教,他曾邀渊明参加,而渊明却“攒眉而去”,可见他们在论学旨趣上并不一致,如对形影神的看法就有很明显的分歧。渊明对此的认识可以说基本上本于道家的自然思想,这在他自己的小序中已加说明,陶渊明以为世间的凡夫俗子,不管贫富智愚,都在拚命地维持生命,其实是十分糊涂的事,因而他极力陈述形影的苦恼,而以神来辨明自然的道理,解除人们的疑惑。他揭出“自然”两字,以明其立论之根本。《老子》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家学说也以取法自然为核心,由此可知陶渊明的思想渊薮。此组诗中他让形影神三者的对话来表明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形体对影子说道:天地永恒地存在,山川万古如斯,草木循着自然的规律,受到风霜的侵袭而枯萎,得到雨露的滋润而复荣,然而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不能如此。人活在世上,就像匆匆的过客,刚才还在,倏忽已去,再也不能回来,而人们从此便忘了他,似乎世上从未有过这样一个人。亲戚朋友也不再思念他,只留下了些生前遗物,令人见了感伤不已。我作为形体又没有飞天成仙的本领,你影子也用不着怀疑我这最终的归宿,但愿听取我的劝告,开怀畅饮,不必推辞,还是在醉乡去寻求暂时的欢乐吧。

  接下去是影子回答形体的话:想求长生不老来维持生命是不可靠的,欲保养生命也往往落得苦恼又拙劣的下场。一心一意要去昆仑山修仙学道,却会发现此路的渺茫与不通。自从我影子与你形体相遇以来,一直同甘共苦,忧喜合一。我如憩息在树荫下,你就同我暂时分手;我若停在阳光下,你就和我不分离。这种形影相随的状况也难以永久持续,当我一旦离世,你便也不复存在。人死名也随之而尽,想起此事便令人心忧如焚,五情俱热。因而影劝形道:唯有立善可以立下美名,为何不去努力留名后世呢?虽说酒能消忧,但同立善相比较,岂不等而下之了!

  最后是神作的阐释:造化没有偏爱,万物都按着自己的规律成长繁衍,人所以能跻身于“三才”(天地人)之中,岂不就是因为有了我精神的缘故。我与你们形和影虽然不相同,但生来就互相依附,既然我们结合托体于一身,怎么能不坦诚地说说我的看法:上古时的三皇被称作大圣人,而今他们却在何处?活到了八百多岁的彭祖虽力求长生,但也留不住他人间的生命,老的、少的、聪明的、愚笨的都将同样走向坟茔,没有什么回生的运数可以挽救他们。每日沉湎于酒中或能忘忧,然如此岂不是反而促使生命尽快结束吗?立善常常是人们喜欢做的事,可是当你身后,谁会加以称赞呢?极力去思索这些事情难免丧害了自身,还是听其自然,随命运的安排去吧。在宇宙中纵情放浪,人生没有什么可喜,也没有什么可怕,当生命的尽头来临,那么就让生命之火熄灭吧,不必再有什么顾虑了。

  在这三首诗中陶渊明表达了他的人生哲学,故此三诗对理解陶渊明一生的思想极为重要。据陈寅恪先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所述,渊明笃守先世崇奉之天师道信仰,故以道家自然观为立论之本,既不同于魏晋时期的自然崇仰者,以放情山水,服食求仙为尚,如嵇康、阮籍等人,又不同于魏晋时期的尊奉孔孟、标举名教者,如何曾之流,而渊明既接受了老庄的思想,又有感于晋宋之际的社会现实,于是创为一种新的自然说。《形影神》这组诗中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思想。故此诗不仅体现了渊明个人之哲学观,而且对理解自曹魏末至东晋时士大夫政治思想、人生观念的演变历程有极重要之意义。按此说法,《形赠影》一首就是拟托旧自然说的观点,并加以批评。其中主旨在于说明人生之短暂,不如自然之永恒,这正是嵇康、阮籍等人对自然所抱的看法。持旧自然说的人又大多求长生,学神仙,而渊明诗中说:“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其抨击长生求仙之术的立场明显可见。同时魏晋之间崇尚自然的人又往往于酒中求得解脱,以求在乱世中苟全性命,如阮籍与刘伶等人,故陶诗中也拟其说而有“得酒莫苟辞”的说法。

  《影答形》一首,则是依托主名教者的口吻而对旧自然说进行的非难,并提出了对人生的看法。此诗首先指出长生不可期,神仙不可求,即意在指责主自然说者的虚无荒诞,同时,以为死生无常,形影相随,一旦离世,则形影俱灭,名同身亡。因而,他们主张由立善而留名,始可不朽,希望通过精神上的长生来达到永恒,这种主张得力于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思想,以为人有美名则可流芳百世,万古长存,因而不满于以酒消愁的处世态度,提倡追求身后之名。

  《神释》一首即体现了渊明新自然说的主张,借神的话批评了代表旧自然说的形和代表名教说的影。“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及“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等语意在诋諆主名教者鼓吹的立善可以不朽之说;“彭祖爱永年”以下六句则破除主旧自然说者的长生求仙与沉湎醉乡之论。最后提出纵浪大化,随顺自然,使个人成为自然的一部份,而无须别求腾化升仙之术,如此便可全神,死犹不亡,与天地共存。

  陶渊明主张冥契自然,浑同造化的思想是取于老庄哲学,如《庄子·天地》中就说:“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即充分肯定了神的重要,同时它是建立在德全与形全的基础之上的,即强调了神与形与德(此诗中称之为“影”)的一致。陶诗中对贤愚寿夭的等量齐观也一本于《庄子》思想,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也说明了陶诗的主旨出于《庄子》。陶渊明在形神的认识上有一个很不同于佛教徒的主张,即他认为形神的相互依赖与一致,《神释》中说“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都表达了这种观点,这与稍后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的意见相近,范氏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神灭论》)又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同上)陶渊明可以说是范缜的先驱者,他对形神问题的看法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

  此诗在艺术上也是颇有特色的,全诗用了寓言的形式,以形、影、神三者之间的相互问答来展开论述,可谓奇思异想,令这一哲学上的讨论富有生动活泼的意趣,即使在说理之中也时时注意到附合寓言中形象的个性。如形对影的赠言中说:“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正如一位主人请一位朋友来对酌而惟恐其推辞,后来李白《月下独酌》中说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等等,也是取陶诗之意。又如写影对形的说话云:“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因影子本身没有行动的能力,所以用一“愿”字说明其欲求成仙,可只是一种不可实现的愿望而已。又如“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数语状写形影不离的情景,可谓维妙维肖。

  此诗的遣词造句一气流走,自然矫健,无过多的修饰成份,如《神释》中说:“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说明神为形体之主的道理,十分简明有力。至如“纵浪大化中”四句,气势开阔,直出胸臆,而音调高朗,掷地可作金石之声,故陈祚明就对此诗能作理语而不落熟套,能寓辨论于刚健明快的诗句之中作了充分的肯定。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8-521

xíngyǐngshénsānshǒu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guìjiànxián yíngyíngshēng shènhuòyān chénxíngyǐngzhī yánshénbiànránshìzhī hàoshìjūn gòngxīnyān 

xíngzèngyǐng

tiāncháng shānchuāngǎishí 
cǎocháng shuāngróngcuìzhī 
wèirénzuìlíngzhì  
shìjiànzàishìzhōng yǎnguī 
juérén qīnshíxiāng 
dànpíngshēng qíngér 
ténghuàshù ěr 
yuànjūnyán jiǔgǒu 

yǐngxíng

cúnshēngyán wèishēngměizhuō 
chéngyuànyóukūnhuà miǎorándàojué 
xiānglái wèichángbēiyuè 
yīnruòzànguāi zhǐzhōngbié 
tóngnáncháng àněrshímiè 
shēnmíngjìn niànzhīqíng 
shànyǒuài wéijié 
jiǔyúnnéngxiāoyōu fāngliè 

shénshì

jūn wànsēnzhuó 
rénwéisāncáizhōng  
jūnsuī shēngérxiāng 
jiétuōtóng ānxiāng 
sānhuángshèngrén jīnzàichù 
péngàiyǒngnián liúzhù 
lǎoshàotóng xiánshù 
zuìhuònéngwàng jiāngfēilíng 
shànchángsuǒxīn shuídāngwéi 
shènniànshāngshēng zhèngwěiyùn 
zònglànghuàzhōng  
yīngjìnbiàn便jìn duō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暗香院落梅开后。无端夜色欲遮春,天教月上宫桥柳。
拨雪寻春,烧灯¹续昼。暗香院落梅开后。无端夜色欲遮春,天教月上宫桥柳。
译文:拨开积雪寻找初春的迹象,点亮灯火延续白日。梅花落后,小院里残留着暗香。夜色试图掩盖春天的气色,月亮渐渐爬上宫桥边的柳树梢上。
注释:¹烧灯:即燃灯。
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沉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ruì)雾笼星斗。沉香¹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译文:花市里游客散尽,尘埃落定,富贵人家的大门刻画得犹如锦绣。娇柔的薄云与祥瑞的雾气笼罩着星斗。沉香已经燃尽冷透,脸上精心打点的妆容也已只余下残缺,她沉浸在浓醇如酒的半衾轻梦之中。
注释:¹沉香:水香木制成的薰香。
腊梅开后,白雪残存,词人拨雪寻春,乃至燃灯续昼,其雅兴已似痴。月上柳梢,云雾笼星,沉香烟消,其梦境又如醉。词写得清丽宛转,韵味淳郁,上下片两结句尤觉尖新。
庾郎真好事,溪阁斩新开。
(yǔ)¹真好事,溪阁斩新²开。
译文:你像多才的庾信,特别爱好风雅和清赏,刚刚建造了一座楼阁,崭新地向着溪山开敞。
注释:鲁从事:作者友人,生平不详。从事:官名,知州的佐吏如别驾、主簿等。清晖阁:故址在江州(今江西九江)。¹庾郎:指北周诗人庾信,后借指多愁善感的诗人。此处借指鲁从事。²斩新:犹崭新、极新。
水石精神出,江山气色来。
水石精神出,江山气色来。
译文:登上高处四下眺望,水石佳秀的神采立即展放,江山挟带来气象风光,一片苍苍莽莽。
疏烟分鹭立,远霭见帆回。
疏烟分鹭(lù)立,远霭(ǎi)见帆回。
译文:疏疏烟雾里见白鹭行行分立,淡淡云气中看远帆点点归航。
公退资清兴,闲吟倚槛裁。
公退¹²清兴³,闲吟倚(yǐ)(kǎn)
译文:公事之余楼阁将助你清兴,想象你会常常依栏吟咏斟酌诗章。
注释:¹公退:谓办公之余。²资:助。³清兴:清雅的情兴。⁴裁:指斟酌、剪裁诗句。

  评论家论诗,讲求“诗趣”,宋人魏庆之在他的《诗人玉屑》中专辟“诗趣”一门,罗列了“天趣”、“奇趣”、“野人趣”、“登高临远之趣”以为“诗趣”之宗。穆修的五言律诗《鲁从事清晖阁》,以清新的笔触勾勒了一幅恬静、闲适的风景画,是一首得“天趣”之作。

  此诗咏友人新建楼阁而作。首联直书其事,写主人公于溪边新造楼阁,句中称其“庾郎”,以赞其风流儒雅。颔联写得很有气势,见出楼阁甫成,登高览远,万物为之气象一新的情景。颈联绘出烟霭迷离中所见动景,视野广阔,突出表现了楼阁之高迥。尾联写主人公公事完毕倚栏吟咏的清兴。全诗清新自然,颇有情致。

  诗题“鲁从事清晖阁”,“清晖阁”是鲁从事所建阁名,诗人赞扬他的这一举动是“真好事”。“溪阁斩新开”,用字新颖。首联交代了清晖阁的主人——鲁从事;点明了位置——水边,并点明这是一座刚刚落成的新楼阁。

  颔联写阁中所见,呼应首句“真好事”。“水石精神出”,意思是说,登上新建的楼阁一望,眼界顿开,原来隐而不露的水石佳处立时呈现在眼前。精神即指水石佳处。溪阁未建,佳处无人领略;溪阁一建,佳处立见。“出”字下得有力。“江山气色来”,临水之山,因水气熏蒸,显示出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生气。山水辉映之中,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所谓“气色来”,即指这种境界。

  颈联写远景。雾气氤氲之中,白鹭分行而立,境界优美,宛如一幅山水画。“疏”,表现出了山野的空旷与冷寂。“远霭见帆回”,诗人在远眺中;看到烟霭里船帆悠悠而行。既写出了江水在日光的照耀下朦朦胧胧的景象,又使归帆显得遥远而模糊,给人以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这两联前二句虚写,后两句实写,把读者引入了大自然清远高旷的境界。

  中间两联的写景寄寓了诗人的某种心境,而尾联则是直接的表露。诗人热爱这大自然的闲淡和高洁。他非常羡慕鲁从事在公务之余,能有这样一个赏心悦目的去处。

  宋初的诗歌,尚朱脱离唐人的窠臼。这首诗也不例外。但诗人运用清新的语言、虚实相间的笔法,描绘出鲜明的形象,为江山传神,亦不在唐人山水诗之下。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6-57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85-86

cóngshìqīnghuī--xiū

lángzhēnhǎoshìzhǎnxīnkāi

shuǐshíjīngshénchūjiāngshānlái

shūyānfēnyuǎnǎijiànfānhuí

gōng退tuìqīngxìngxiányínkǎncái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台榭绿阴浓,薰风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台榭(xiè)¹绿阴浓,薰风²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bì)。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译文:正值清明天气,愁绪萦怀,整日没精打采,如痴如醉。暖风轻拂,台榭的周围,绿树成荫。归来的燕子,新巢已经筑成,小小的池塘,长满了青青的荷叶。正是悠然欣赏游玩的时节,然而生活在这里的女主人公却只是将单衣随意披在肩上。
注释:鹤冲天:词牌名,双调八十四字,上片九句五仄韵,下片八句五仄韵。¹台榭:建在土台上的敞屋。²薰风:和风,初夏时之东南风。又同“南风"。蔽:遮盖,指荷叶长满荷池。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窗外数修篁,寒相倚。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石榴美艳,一撮(cuō)红绡(xiāo)¹比。窗外数修篁(huáng)²,寒相倚。有个关心处³,难相见,空凝睇(dì)。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译文:鲜红的石榴花就像红色的薄绸。女主人公倚靠在窗外几竿修长的竹子下。有一个她关心的人,却难以相见,只能白白的盼望。女子在深闺里一会儿坐下,一会儿又站起,坐立不安,也不想梳妆打扮,虽然思念使人憔悴,但即使打扮好了,遮盖了憔悴的颜色,又有谁来欣赏呢?
注释:¹红绡:红色薄绸。²修篁:修竹,高长之竹。³关心处:指关心之人。⁴凝睇:凝视,注视,注目斜视。

  这首词是北宋前期词人杜安世的作品,词风与柳永相近,长铺叙,少粉饰,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词。

  上片重点铺叙居住的环境和时序景致,也写出了环境中的人物。“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点出人物清明天气中的感受。清明是春分之后的一个节令,此时已入暮春,梅、杏、桃等花相继调谢,最容易引起思妇离人的愁怀。“愁如醉”,兼状愁人的内心感受和外表现。愁绪袭来,内心模模糊糊,外表则显现为表情呆滞。愁人是容易感到日长的,何况清明之后,白昼又确实是逐渐地长了起来,故曰“永日愁如醉”。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描写闺人所居住的环境。“台榭绿阴浓”至“新荷蔽”数句,活画出一幅春末夏初的园林美景。暖风轻拂;台榭的周围,绿树成荫;归来的燕子,新巢已经筑成;小小的池塘,长满了青青的荷叶。如此美景,“恰是逍遥际”,作者认为正是优游自地赏玩景物的好时光!但是却只“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词的抒情女主人公,一位肌肤柔软洁白的佳人披着件薄薄的夹衣,呆呆地站立那里。“半笼”两字,见出她披衣时的漫不经心;而开头“永日愁如醉”句已作了提示,这里作一呼应,写出她神情呆滞之状。另外,此处作者把写人和写景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优美的环境,衬托着美丽的闺人,恍如绿叶丛中簇拥着牡丹,相得益彰;同时环境和人物又构成了反衬:景物自佳而人物自愁,节奏并不协调,于是更显出了人物的愁绪之重。

  下片着重写闺人的幽怨情怀和憔悴情态,但却从景物写起:“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这是以“红绡”比石榴花之红以状其美。石榴夏季开花,花常呈橙红色,故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诗云:“石榴花似结红巾,容艳新妍占断春。”以红色的织物比石榴花,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作者看来是受到过白诗的启发的;其后苏东坡也有“石榴半吐红巾蹙”(《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之句。文学上的继承借鉴而又有所变化,就是如此。这两句是继续写园林美景,词意更见错综。

  “窗外数修篁”两句,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就是女主人公的窗外大概真的有几竿修竹;因为中国的园林中,竹子是必不可少的。虚写就是她并不一定真的去相倚;这里用了杜甫《佳人》诗中的意境:“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说明她也具有自怜幽独的怀抱而已。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人,其作用是从写景过渡到写人,而且本身已具有丰富的幽怨内涵。

  紧接着上面两句,作者揭示了女主人公心灵幽怨满怀、行动呆滞,是因为“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意即有一个她关心的人,却难以相见,只能白白地盼望。这行文上是水到渠成的一笔,对女主人公的情怀、表现那么多,其原因也该有一个交代了。

  结语三句:“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是对女主人公情态的进一步刻画,也是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补足性刻画。她深闺里行坐不安,形容憔悴,没有什么心思去梳妆打扮。经过了最后这几句的进一步刻画,一位因怀念远人而憔悴幽怨的闺中少妇的形象,呼之欲出了。

  这首词,前片着重写景,后片着重写人,但又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即闺怨。这样,词的气脉就一气贯串,不枝不蔓,人物形象也渐趋完满。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501-502页

chōngtiān··qīngmíngtiān--ānshì

qīngmíngtiānyǒngchóuzuìtáixiè绿yīnnóngxūnfēngyànzicháofāngjiùpénchíxiǎoxīnqiàshìxiāoyáodānjiāshangbànlóngruǎn

shíliúměiyàncuōhóngxiāochuāngwàishùxiūhuánghánxiāngyǒuguānxīnchùnánxiāngjiànkōngníngxíngzuòshēnguīlǎngèngzhuāngshūzhīxīnláiqiáocuì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奚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崇祯二年¹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yǎn)²。日晡(bū)³,至北固,舣(yǐ)江口。江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xùn)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江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奚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qí)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tián)¹⁰,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shā)¹¹眼翳(yì)¹²,翕(xī)然张口¹³,呵欠与笑嚏(tì)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译文:崇祯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经由镇江到兖州去。这天下午三四点左右,我抵达北固山,在江口靠岸停船。月光像从囊中倾泻出来似的,倒映于水中,江上波涛吞吐澎湃,江面露水蒸气弥漫,好像把天幕都喷染成了白色,我非常惊喜。船经过金山寺时都已经二鼓天了,路过龙王堂,进到大殿里,一切都是漆黑寂静的。树林里,从树缝里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残雪一般。我喊小仆人把唱戏的戏服道具拿过来,在大殿中大张旗鼓地点上明亮的灯火,演唱韩蕲王金山以及长江大战等多个剧目的戏。锣鼓声喧嚣嘈杂,整个金山寺的人都起来观看。有个老和尚用手背揩拭着眼睛,看得目瞪口呆,呵欠声、欢笑声、打喷嚏声一起响起。他们慢慢定晴望过来,想看看我们是哪里的人,因何事情于何时到了这里,可是都不敢发问。剧目唱完后,天快要亮了,我们解开缆绳,渡江而去。金山寺的僧人们都跑到山脚下,久久地目送我们,不知道我们是人、是神怪、还是鬼魂。
注释:金山: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金山寺位于此处。¹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明毅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²兖:即兖州,在今山东西南部。³晡:古代的时刻名称,指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点到五点。⁴北固:即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的长江边上,由前峰、中峰和后峰组成。⁵舣舟:船停靠岸边。⁶噀:喷水,喷吐。⁷漆静:漆黑寂静。⁸小奚:指小奴仆,未成年的仆人。⁹韩蕲王: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延安(今陕西绥德)人,两宋之际名将,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并称为“中兴四将”,死后被追封为蕲王。¹⁰喧阗:形容声音大而杂。¹¹摋:揉。¹²翳:眼翳,眼角膜上长出的一种妨碍视力的白斑。¹³翕然张口:张大嘴巴合不拢,形容目瞪口呆的样子。

  张岱是一位负奇才的杂家,他在戏曲方面造诣尤深,同时,他又是一位戏曲作家,可惜其戏曲作品未能流传下来。张岱写戏,不过是偶然为之,所谓“游戏词场”,但他酷爱戏曲艺术却是显而易见的。文章回忆了作者在崇祯二年(1629)路过镇江金山寺,兴致大发,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文中通过细致描写一位老僧的一连串动作,展现出了被惊醒的僧人们惊疑不定、惊喜交加的复杂情绪。全文语言流利畅达,刻画细腻传神。

  首先,是人的情绪非常之好,停舟江口,月光溶溶,江涛漭漭,因之才有“余大惊喜”之情绪。于是乘兴又开船游于江上,这个乘兴,当是忽发奇想的第一契机,时至二鼓,来到大殿前,景致又自不同:四围寂寂,月光如霰。这又是一个刺激,人的情绪更加兴奋。其次,也是更主要的,是由于金山寺这个特定的地方,古往今来,就是征伐麈战之处。油然间,作者想起了与京口有关的历代兴亡遗事:王濬楼船,旧垒神鸦,京江怒涛,金山战鼓,……当年韩世忠,梁红玉就是在这里以八千兵勇大败兀术金兵十万。因而,作者遂有“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之想。张岱在金山寺演的戏,名目不详,内容是很清楚的,后世京剧中有《战金山》,又叫《黄天荡》,都是取材《宋史》韩世忠本传及《说岳全传》,《双烈记》传奇的。张岱金山夜演的或即《双烈记》传奇的选出,亦未可知。

  当时作者是赴兖州途经镇江,参读《陶庵梦忆》卷四之《兖州阅武》中有“辛未三月,余至兖州”的话,可知此行历时不短。由此推测,作者大概是在游历访古。金山夜戏演的是武戏,到了兖州又有阅武之举,这隐约透露出作者这一时期对国力不支所感到的忧虑,联系明亡后他对故国的深沉怀念以及“披发入山”,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的气节,颇有助于了解张岱其人的思想。

  张岱为文,似无意于感人,然每每于寻常细寓的娓媚道来中,洋溢着深沉的情感,无论欢愉愁苦,都令人心驰神往,抚玩无厌。他特别善于点染,常常是在片言只语中传神入化。此则中写江上景物笔调十分别致:“月光倒囊入水”的“囊”字,“噀天为白”的“噀”字,都是神来之笔,颇耐寻味。特别是写老僧夜起看戏的一段,更令人叹为观止。写得一老僧活脱脱如在目前,一寺僧人便尽在眼底了,是谓一笔作百十笔用也。读张岱文,须特别注目于类似的筋节窍髓,其妙处每每在此。

参考资料:
1、 汤高才主编 沈伟麟 吉明周副主编.历代小品大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06:689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