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亭诗长沙酒,浩浩东流泻南斗。守德之宅扬子云,疾恶如风朱伯厚,仕虽可久耕欲耦。
荆江亭诗长沙酒,浩浩东流泻南斗。守德之宅扬子云,疾恶如风朱伯厚,仕虽可久耕欲耦。
龚璛

龚璛

璛字子敬,宋司农卿潗之子,自高邮再徙平江,家焉。宋亡,例遣北上,潗行至莘县,不食卒,璛悲不自胜,叹曰:国亡家破,吾兄弟不能力振门户,独不可为儒以自奋邪!与其弟理刻苦于学。戴帅初、仇仁近、胡汲仲皆与为忘年交,声誉籍甚。人称曰「两龚」,以比汉「两龚」云。 ▶ 2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栖乌喜林曙,惊蓬伤岁阑。
栖乌喜林曙(shǔ)¹,惊蓬²伤岁阑(lán)³
译文:栖息在林中的乌鸦最喜初沐晨光,我抚摸着一头乱发为一年将尽而伤感。
注释:¹曙:天刚亮。²蓬:散乱。这里指散乱的头发。³岁阑:岁暮,一年将尽的时候。
关河三尺雪,何处是天山。
关河三尺雪,何处是天山。
译文:空有一腔抱负,哪里才是我的用武之地呢?
朔风无重衣,仆马饥且寒。
(shuò)¹河重衣²,仆马饥且寒。
译文:北风呼啸而没有多余的衣物御寒,奴仆跟马匹都是饥寒交迫。
注释:¹朔风:北风,寒风。²重衣:谓重复多餘的衣服。
惨戚别妻子,迟回出门难。
惨戚(qī)¹别妻子,迟回²出门难。
译文:与妻儿告别时悲伤难抑,对于自己即将远行更是犹豫徘徊和悲痛。
注释:¹惨戚:亦作“惨慼”。悲伤凄切。²迟回:犹徘徊。
男儿值休明,岂是长泥蟠。
男儿值休明¹,岂是长泥蟠(pán)²
译文:但是志气男儿在如今这开明盛世,又怎能一直处于困厄之中呢。
注释:¹休明:用以赞美明君或盛世。²泥蟠:蟠屈在泥污中。亦比喻处在困厄之中。
何者为木偶,何人侍金銮。
何者为木偶,何人侍金銮(luán)
译文:且看朝堂之上谁是木偶,谁又是真正的有识之士。
郁郁守贫贱,悠悠亦无端。
郁郁守贫贱,悠悠亦河端。
译文:我郁郁寡欢的过着贫苦的生活,久久想不出端由来。
进不图功名,退不处岩峦。
进不图功名,退不处岩峦。
译文:成功后不求功名利禄,失败后也不会隐居遁世。
穷通在何日,光景如跳丸。
穷通在何日,光景如跳丸¹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时光飞逝,岁月不等人。
注释:¹跳丸:比喻日月运行。谓时间过得很快。
富贵苦不早,令人摧心肝。
富贵苦不早,令人摧心肝。
译文:人生真正际遇难道都是暮年才会来到吗?这真是让人悲愤不已啊!
誓期春之阳,一振摩霄翰。
誓期春之阳,一振摩霄翰(hàn)
译文:只盼望这一天早早到来,我就能一展抱负。

yóuziyín--chéntáo

línshǔjīngpéngshāngsuìlán

guānsānchǐxuěchùshìtiānshān

shuòfēngzhòngqiěhán

cǎnbiézichíhuíchūménnán

nánérzhíxiūmíngshìzhǎngpán

zhěwèiǒurénshìjīnluán

shǒupínjiànyōuyōuduān

jìngōngmíng退tuìchùyánluán

qióngtōngzàiguāngjǐngtiàowán

guìzǎolìngréncuīxīngān

shìchūnzhīyángzhènxiāohàn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chǔ)千砧(zhēn)捣欲穿。不为¹捣衣勤不睡,破除²今夜夜如年³
译文:头顶一轮斜挂在星空的寒月,迎着瑟瑟北风,我的思念之心好似快被无数的砧杵捣碎了。我并不是因为给你捣洗御寒的衣服而彻夜不眠,而是借这件事来排解长夜的孤寂。
注释:¹不为:不是因为。²破除:度过,打发。³夜如年:夜长如年,难以入眠。

  此词以浅近自然 、通俗流畅的语言和一波三折、寓意深长的笔法,借思妇捣衣的活动,抒写了思妇对征夫的无尽思念和她们内心巨大的孤寂,痛楚。

  “斜月下,北风前。”词的开始两句是写景,侧重对环境的描写,“斜月”点时间,“北风”说气候。这时夜已很深了,月轮已经西斜,清冷的月光笼罩着大地,勾起了思妇对征人的思念。飒飒的北风,带来刺骨的寒意,催促着思妇要及早捣制寒衣。这两句自然凝炼,仅六个字,就勾勒出一幅凄凉黯淡的深夜景色画面。接着“万杵千砧捣欲穿”一句,写在这样的背景下,响起了思妇月下捣衣声,此起彼伏的砧杵声,急促沉重,厚厚的石板要被捣穿。“穿”字一语双关, 真实地表现了思妇捣衣思人、心碎肠断的凄楚。而这种以声传情的手法,不言情而情自见,从这震撼人心的杵声中,分明体会到思妇对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其凄苦之情是不言而知的。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一般人也最易触动感情,因此也成为古典诗中常写的题材。庚信有“捣衣明月下,静夜秋风飘”;张若虚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李白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煜有“断续塞砧断续风,数声和月到帘栊”,都是描写这种情景,刻划这种境界,表现悲凉之情。

  贺词虽似前人语中化出,但他落脚于刻划思妇形象,写她在风前月下捣衣,几乎把石板捣穿了,把心都捣碎了。写得比前人更为感人。

  从写作构思上来讲,作者本可以拟想思妇的心理,细腻地代她们抒情。然而作者采取的却是描写她们捣衣的动作,从而折射出她们的心理状态。比起直接刻画心理活动来,这样同样深刻地表现了思妇们的痛苦与哀怨,而且更有一种如在眼前的决绝意味。

  词的歇拍“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更是直接从思妇的内心世界,独辟蹊径地两相比较来写她相思的痛苦。因为相比之下,尽管在北风月下独自捣衣,本是够痛苦的了,但觉得那长夜不寐、寂寞无聊的痛苦滋味,就更加难熬难耐了,作者运用这样曲折的笔法,通过衬托对比,就更加突出了思妇难以言状的痛苦和对远方征人情意的深挚。

  这首词继承了乐府诗、民间词的优良传统,清新流畅,含吐不露,意蕴深长。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红树¹青山日欲斜,长郊²草色绿无涯(yá)³
译文:红花满树,青山隐隐,白日西沉。广漠的郊野,草色青青一望无垠。
注释:¹红树:开红花的树,或落日反照的树,非指秋天的红叶。²长郊:广阔的郊野。³无涯:无边际。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游人不管春将老¹,来往亭前踏(tà)落花。
译文:游春的人们哪管春天将去,脚踏落花在丰乐亭前来来往往。
注释:¹春将老:春天将要过去。老:逝去。一作“尽”。

  丰乐亭在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西南丰山北麓,琅琊山幽谷泉上。此亭为欧阳修任知州时所建。他写了一篇《丰乐亭记》,记叙了亭附近的自然风光和建亭的经过,由苏轼书后刻石。美景,美文,美书,三美兼具,从此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但这组诗则撷取四时景色中最典型的春景先加描绘。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是说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有的本子“老”字作“尽”,两字义近,但“老”字比“尽”字更能传神。

  这首诗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在这批惜春的游人队伍中,当然有诗人自己在内。欧阳修是写惜春之情的高手,他在一首《蝶恋花》词中有句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真是令人肠断;而此诗“来往亭前踏落花”的多情游客,也令读者惆怅不已。。

  本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鲜艳斑斓,多姿多彩;抒情,明朗活泼而又含意深厚。

参考资料:
1、 周锡山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3-124

fēngyuètíngyóuchūn ·sān

ōuyángxiū sòngdài 

hóngshùqīngshānxiè chángjiāocǎo绿 
yóurénguǎnchūnjiānglǎo láiwǎngtíngqiánluòhuā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¹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注释:¹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征人所在的远方。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mèi)¹湿斑红泪²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注释:¹袂:衣袖。²红泪:泪从涂有胭脂的面上洒下,故为“红泪”。又解,指血泪。文学作品中常把女子悲哭的泪水称为“红泪”。

  这首词写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上片写小楼远望。一个“独”字写出她上楼并非为了赏心,而是怀念远人的表现;第二句写出所望的地点是“玉关”,以显示征人去地之远。“芳草路”虚实相生,有芳草萋萋,王孙不归的感叹。“消息”三句是“愁望”后的行动,表现了无可奈何的伤感。

  下片写空闺叹息:望落花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潸然泪下,罗衣湿透。结末二句,是女主人公的特殊心理活动:千山万水与征人相隔遥望,但自己却未去过。妙在“不曾行”三字,她归怨于不曾行千山万水,故梦魂难觅。翻腾一笔,声哀情苦。

  韦庄词的一个很大的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而叙事性的特点是它的动作性。即以此词为例,写一位闺中少妇思念远方良人,不是如一般词作者那样静止地以景物描写烘托她的愁思离绪,而是动态地写她此时此刻的行为举止,以此显现她内心世界中纷乱的愁云:她独自走上小楼,眺望远方的道路,未见人影而又怅然回到闺房之中。她寂寞地坐看着庭院中的落花,眼泪不觉又流了下来,沾湿了衣袖,滴湿了衣襟……这里看到的不是一个静态的画面,而是一连串不断变化着的动作。如果以此为脚本,让一位演员采表演,定然会作出几个连续性的小品。而这种特点在其他同类题材的词作中是比较少见的。

  下面沿着上下两阕的顺序进一步审视一下这首词动作性描写的特点:“独上小楼”,似乎看到女主人上楼时倦慵的步履。此时春天将尽,柳絮飘绵,独守空闺的少妇的缭乱春愁可以想见。她双眉不展,痴痴地望着蜿蜒曲折地通向玉关的小路,路边萋萋芳草益发引动了她念远的情思。古诗云:“春草兮萋萋,王孙兮不归”;“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芳草天涯正是离恨的象征、盼归的触媒。然而路上看不到一个人影。远方的消息仍是杳如黄鹤,于是她的希望又变成泡影,只好锁着眉头,又悻悻地下楼回屋,尽管是锦帐绣帘也令人难耐难栖……这一阕中连用“上”“望”“逢”“敛”“归”等五个动作性词语,大家不仅看到她敛眉的愁容,也看到她来往的身影,透过容态身影略已窥见她寂寞的灵魂。

  下阕写的是她“归绣户”后的情态和心迹,也仍然贯穿着动作性的特征,她坐看落花、空自叹息,罗袖掩面,泪珠频滴。这里连用“坐”“叹”“湿”“滴”四个动作性词语写出她的静中之动,大家似乎听到她叹息的声音,看到她久坐的身影,落花的飘零,泪珠的晶莹。“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虽然写的是女主人公“坐看落花”时的心理活动,但也仍然富有动作性的特征:从此地到玉关中间隔着万水千山,我从未走过一次,即使入睡后梦魂想去寻找他,也因不识去路而不知该怎样去寻觅。这里也连用“行”“觅”二字,表明动作性特点也渗透于心理活动的描写之中。这最后二句堪称妙词妙笔:白天未曾走过的路,夜间梦魂也无法去寻觅,这种推理好象具有逻辑的合理性;然而即使是白天作过的事,梦中怎么能够重复,这又显出了这种推理的想当然性。词人故意以这种带有很大或必然性的推理来表现人物思远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她在梦中也不能与良人相会,这就更表现出她的孤独和寂寞。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¹楼樽(zūn)²赋蒹(jiān)(jiā)³,南望潇湘水一涯。
译文:高楼上我借酒抒怀,遥望云水相隔的那一方。
注释:一览楼:位于作者家乡松江城内。¹危:高。²樽酒:杯酒,此指代借酒抒怀。³蒹葭:原意指芦苇,《诗经》中有《蒹葭》一篇,此指代思念南明政权。
云麓半涵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霞。
云麓(lù)¹半涵青海雾²,岸枫遥映赤(chì)³霞。
译文:云间山峰依稀笼罩着大海的雾气,岸边的红枫远映着赤城山的殷红。
注释:¹云麓:云山之意。²青海雾:以西北青海之雾代指满清势力已占领了半个江山。青海: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地,诗词中常用来代称边地。³赤城:山名,位于今浙江天台县西北,又称“烧山”、“消山”,此代指扶明抗清之决心。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译文:双飞的日月显得那么的神采奕奕,破碎的山河等待着补天的女娲。
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学就屠龙¹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译文:我白白学了屠龙的本领,如今却束手无策,可是我的宝剑却在跳跃, 并闪烁出冰冷的寒光。
注释:¹屠龙:比喻有本领,有绝技,代指身怀绝艺而无用武之处。

  该作一开始,以赋笔展示了诗人的登高赋诗。这里的“蒹葭”出自《诗经·蒹葭》,诗人借此透露出他对“潇湘一涯”的深深怀念。至于“云麓”、“岸峰”,则以优美的笔调,工整而又对仗地写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感观。乍一看它是顺“南望”而展开,其实在它的背后,包含着一层更深的含义。从历史上看,自从南京弘光倾覆之后,明“唐王”在黄道周、郑成功父子的拥戴下,于福州继皇帝位,改元隆武。明“鲁王”在张国维等的拥戴下,也在浙江绍兴“监国”。在东南一隅,同时出现了两个明朝皇帝,这也就是诗的颈联所说的“双飞日月”。显然,诗人“南望”而浮现在眼前的,更是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一种对隐藏在海雾、丹崖背后的那两个抗清政府的深深眷恋。明白了上述含义,“双飞日月”、“半缺山河”也显得容易理解了。在“神骏”、“女娲”的背后,分明寄托着诗人最良好的愿望和深深的祝愿。

  诗的尾联,则是抒发深深的感慨。曾几何时,面对清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暴行,陈子龙等“复社”中坚,曾揭竿而起,领导、发动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江南抗清起义。可是,由于起义缺乏统一的指挥,各地义军先后被清军击破。曾经飘扬过抗清旗帜的松江城。最后也终于陷落。诗人虽侥幸逃脱,面对亲朋好友纷纷遇难、面对敌人烧杀掳掠,他的心情,自也可以想象。诗中“屠龙”,正是流露出这样一种情绪。诗人借助《庄子》中的典故,把自己曾费尽心血,学会了“屠龙”本领,可是到头来,面对血雨腥风却一筹莫展的那种失望,表现了出来。当然,尽管如此,诗人并不就此消沉。结句的“剑锋腾踏”,诗人借助自己手中的宝剑所表现的那份躁动与闪闪寒光,披露出他急于重新投入战斗的决心。

  总之,这是一支英雄的悲歌。它是诗人面对惨淡的局势,而发出的出自内心的呼唤。字时行间,流露出他对南方小朝廷的深深祝福,同时也表现出壮志难酬、壮心不已的那种慷慨与悲凉。

  该诗虚实结合,所谓“实”,即诗人从登楼所见写起,“樽酒赋诗”“望潇湘”,见“青海雾”“赤城霞”等,都是写眼前人事与景物,都是实写;所谓“虚”,作者亟待女娲补天之手来力挽狂澜,以及他回想自己空有屠龙之术难以施展,但仍然要拔剑起舞等,都是虚写。

参考资料:
1、 蓝光中编著,民俗节日诗歌赏析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06,第27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