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团一榻上,坐到夜将分。
窗月灯昏见,岩泉雨歇闻。
茶葡胜饮酒,禅语当论文。
只恐红尘迹,涴师松下云。
蒲团一榻上,坐到夜将分。
窗月灯昏见,岩泉雨歇闻。
茶葡胜饮酒,禅语当论文。
只恐红尘迹,涴师松下云。
真山民

真山民

处州丽水人。李生乔尝以为不愧其祖真德秀,故知姓真。自呼山民,因以称之。或云名桂芳。宋末进士。痛值乱亡,深自湮没。所至好题咏。有《真山民集》。 ▶ 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有自岳阳¹至者,以滕侯²之书、洞庭³之图来告曰:“愿有所洞。”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yǎn)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jīng)、潭、黔(qián)、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译文:有位从岳州到滁州来的人,带着滕侯的书信、洞庭湖的全图对我说道:“希望能为滕侯所建的新堤写一篇记文。”我打开书信和地图,见从岳阳门到金鸡堤的右方,有一道隆起的标记,又高又长,名叫偃虹堤。我问来人此堤是何人所修,客人回答说:“是我岳州郡守滕大人修建的。”我又问修建这道堤坝能带来何种利益,客人回答说:“洞庭湖乃是天下最险要的去处之一,而岳州又当湖北、湖南、夔州、成都四路的要冲。以往在湖中来往的船舶,进到湖中却无处停泊,故而都只能停靠在南岸津渡,那些需要到岳州办事的人,到州衙十分遥远,往来也很辛苦,又经常遇到狂风巨浪的袭击,有颠覆沉没的危险。如今到岳州的船只都可以停靠在偃虹堤下,需要到州衙办事的,既便捷又没有危险。”我继续询问此堤的大小规模、用了多少劳力,客人答道:“堤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是自上而下增加二尺,堤的最上部厚度相当于底部的三分之二,总共用了一万五千五百个劳力,没用一季就建成了。”我又问此堤修建之前是如何谋划的,客人回答说:“州里把这个计划上报给转运司,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该计划是否可行,反复了数次,最终上报朝廷,由三司来最后决定,三司审议后认为可行,这些上级部门一概没有改变我们滕侯的方案。”客人说完催促我道:“这是有德之人的举动,完全值得为此写一篇记文。”
注释:偃虹堤:滕子京任岳州知州时修建的一座堤坝。¹岳阳:宋朝时为岳州,属荆湖北路,在今湖南岳阳。²滕侯:岳州知州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与范仲淹同年进士,西夏元昊反叛。除知泾州。西北帅臣范仲淹举荐他自代,擢知庆州。御史梁坚劾奏他在泾州时耗费公钱十六万贯,降知岳州,后改知苏州,卒。³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最北部。⁴按图:按照地图,文中指看着地图。⁵利害:文中偏指好处。⁶荆、潭、黔、蜀四会之冲:指岳州当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夔州路、益州路四路的要冲。荆:指以江陵为中心的湖北地区;潭:潭州,在今湖南长沙,为荆湖南路安抚使司所在地;黔:指夔州路,指长江三峡往西一带地区;蜀:指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川中地区。⁷三司:北宋前期主管全国经济运转的部门,包括户部司、度支司和盐铁司。三司最高长官的地位相当于副宰相,北宋称为“计相”。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yú)¹,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译文:大凡考虑百姓利益比较深入的人,在谋划某些事情时都是十分精审的,所以能做到用工少而取得的功效却很大。就是这道百步之长的堤坝,却可以抵御天下最险恶的风波和无法预料的凶险,惠及了当地百姓,同时也方便了湖北、湖南、夔州、成都广大地区出行之人,只要是往来于湖中的人,不论远近,都会享受到这道堤坝带来的便利。而岳阳又是四路往来的要冲,每天往来船只需要在此地停泊的,不知道要有多少艘呢!如果堤坝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太守惠及的人事,还能用数字来计算吗?事情不怕做不成,只怕时间久了容易损坏。建筑者最初并不是不想让它长久坚牢,然而后来者却经常会把它荒废弃置。自古以来那些有道德有才干的仁人,总想着为百姓兴利除弊,他们留下的遗迹到处都能见到。如果后来者都能像初建者那样用心,那么百姓直到今天依然能够得到实惠,普天之下还有不受恩惠的事情发生吗?这也正是滕太守担心的事,所以托我写篇记文留给后来者。
注释:¹虞:忧患。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¹之时,尝显用²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译文:滕太守志向远大、才干超群,是当世颇有名声的良吏。眼下正是朝廷用兵用人的时候,他曾经得到过朝廷的重用。还没能建立丰功伟业,便被迫退下担任了一州太守,其实他并没有用太多的心思,只是略施其余,希望能给一州百姓带来一点恩惠。由于他深思熟虑,故而事半功倍,这种做事的方法很值得后来者效法,这是我写这篇记文的第一个理由。不单纯为了博取当世人的赞誉,而是考虑如何让子孙万代都由此获利,告诫后来者不要将它废弃,这是我写这篇记文的第二个理由。岳州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希望有人为滕太守留下一篇记文,这是我写此文的第三个理由。有上述三个理由就不能不写了,于是写下了此篇文字。
注释:¹急人:用人。²显用:重用。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洞。
译文: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第一段,通过作者同送信人的问答,介绍偃虹堤的概况。作者观看图景,四次发问,送信人一一作了回答。从回答中可以看出修堤的目的是为人民兴利除患:“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修建此堤,是为了解决到岳州办事人路远辛劳、风波覆舟的危险。这就突出了滕子京关怀同情民生疾苦的思想品德。按照儒家的仁政,为官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滕子京可谓处江湖之远而忧其民了。受诬陷被贬官,而能勤劳政事,为民兴利,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作者问到修堤的筹划经过,送信人答道:“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日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修堤之事由下至上经过多次反复,都未能改变滕子京原来的设计。这说明开始时考虑、设计细致周密,突出了膝子京的精明能干。四次问答,介绍了偃虹堤的概况,赞扬了膝侯的高尚品德和优异才能。写法精巧,言约意丰。

  第二段,高度评价膝子京修偃虹堤的功绩。修堤的目的是为民兴利除患,所以这段围绕一个“利”字,进行层层论述:“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承上启下,点出“功”字。滕之功,便是民之利。修堤于民有何利?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溯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荆、潭、黔、蜀四州之民来往洞庭湖,可避免“至险不测之虞”,都得到利益。说明受利地域之广,人数之众。“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说明受利时间之长久。那么,偃虹堤究竟能保持多长时间,这是作者不能不考虑的。于是作者接写道:“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从大处着眼宕开一笔,论述事物成与坏、存与废的一般规律。古代仁人志士,为民兴利除患,“遗迹往往而在”,可见工程荡然无存。作者希望“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最后将笔收回,“此朦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滕侯求我作记,为的使后来人能长久保住偃虹堤,使人民永远不失掉舟船之利,而不是为自己留名后世。既关心人民眼前的利益,又关心人民的长远利益,滕侯的功绩实在是值得称道。

  第三段,点明作记缘由。偃虹堤为膝子京兴修,为堤作记当然要写到修堤之人。这段一开始写道:“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滕子京的大志和材干,《宋吏》本传中没有明显记载,但从他的朋友的诗文中可以约略看出。他去世后,苏舜钦《滕子京哀辞》云:“论兵虚玉帐,问俗失朱辂”。“忠义平生搴,声名夷翟闻。言皆出诸老,勇复冠全军。”可见,他是一个运筹帷幄、忠义兼备、智勇双全的人物。像这样一个人应当是功业显赫的。然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滕子京是在西夏元吴叛乱,陕西危急时任泾州知州的,不久又知庆州,两处都是当时与西夏斗争的要地,但功业未建,就被人诬陷“动用公使钱”而贬岳州。作为放臣逐客,郁郁不得志时,犹能为民除患兴利,仅凭这一点也应该大书特书的。接着,作者又从三个方面写出自己作记缘由:“夫熟虑谋深,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记,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不书,乃为之书。”这“三宜书”,再一次评价、赞扬了滕子京修建偃虹堤的功绩和人民对他的爱戴。因而为偃虹堤作记,实乃义不容辞。

  作记,是为歌颂膝子京的政绩,也是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作者为谏官时,为治理黄河水患曾三次上书。在滁州、扬州、颖州等处作地方官时,也曾为人民办了不少兴利除害的好事。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如此热情地歌颂滕子京,写出这篇思想进步、意义深刻的优秀记文。

参考资料:
1、 李之亮注译.唐宋名家文集 欧阳修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01:第120-123页
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
二仪¹积风雨²,百谷漏波涛。
译文:天地间风雨不止,条条山谷倾泄着波涛。
注释:¹二仪:天和地。²积风雨:久雨。
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
闻道洪河坼(chè)¹,遥连沧海高。
译文:听说黄河已经决口,高高的水浪与远处的大海连成一片。
注释:¹坼:即决口。
职司忧悄悄,郡国诉嗷嗷。
职司¹忧悄悄²,郡国诉嗷嗷³
译文:治水的官吏忧心忡忡,灾区的百姓哭诉哀号。
注释:¹职司:职在防河的有司(官吏)。²忧悄悄:出自《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忧愁的心情难以消除。悄悄,忧愁的样子。³“郡国”句:言灾区的地方官吏诉说灾民嗷嗷待哺的惨况。
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
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¹
译文:弟弟屈身在临邑县供职,官为主簿负责防治河水。
注释:¹簿曹:官名。
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
尺书¹前日至,版筑²不时操³
译文:前天收到你寄来的信,信中说你们正在紧张地加固堤防。
注释:¹尺书:书信。古时写信用一尺见方的绢,故称尺书。²版筑:用两块板夹土,捣实。此指筑堤坝。³不时操:是说无时无刻不在筑堤。
难假鼋鼍力,空瞻乌鹊毛。
难假¹(yuán)(tuó)²,空瞻³乌鹊毛
译文:难以借助鼋鼍之力抵御洪水,徒然仰望鸟鹊前来搭桥。
注释:¹假:假借。²鼋鼍力:《竹书纪年》称,周穆王起兵,行至九江受阻,呼来鼋鼍作桥梁。鼋,元鱼。鼍,鳄鱼。³瞻:仰望。⁴乌鹊毛:《尔雅·翼》称,每年七月七日,乌鹊到天河上为织女架桥,头上的毛皆被踩落。
燕南吹畎亩,济上没蓬蒿。
燕南¹吹畎(quǎn)²亩,济上³没蓬蒿。
译文:燕南地区庄稼全毁,济南兖州蓬蒿皆没。
注释:¹燕南:河北省南部。²畎:田中小沟。³济上:济南兖州一带。
螺蚌满近郭,蛟螭乘九皋。
螺蚌满近郭,蛟螭乘九皋(gāo)¹
译文:螺蚌无数,生满城外;蛟螭肆虐,在深泽中横行。
注释:¹九皋:深泽。
徐关深水府,碣石小秋毫。
徐关深水府,碣(jié)¹小秋毫。
译文:徐关沦为深深的水府,碣石山变成小小的秋毫。
注释:¹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
白屋留孤树,青天失万艘。
白屋¹留孤树,青天²失万艘。
译文:百姓的茅屋被水冲走只留下孤零零的树木,青天之下竟有许多船只失事沉没。
注释:¹白屋:百姓住的茅草屋,为水所冲,故只留孤树。²青天:没有狂风暴雨的天,但还是有许多船只失事沉没。
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
吾衰同泛梗¹,利涉想蟠桃。
译文:我身体衰弱形同漂浮的桃梗,却仍想涉过大水去摘蟠桃。
注释:¹泛梗:《说苑》:土偶谓桃梗日:“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去,泛泛乎不知所止。”由于诗的内容是写大水,同时杜甫这时还是一个没有职位的野人,所以自比“泛梗”。
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
却倚天涯钓,犹能掣(chè)¹巨鳌(áo)²
译文:摘来蟠桃当作钓饵,倚在天边钓起那酿造水患的巨鳌。
注释:¹掣:就是制服。传说巨鳌能致河溢之灾,故杜甫有此想头。杜甫说这种大话,意在宽慰兄弟。²巨鳌:传说中的大龟。

  这是杜甫反映现实情况最早的诗歌;开头叙暴雨成灾,郡国嗷嗷,堤防之患,主事所忧;接着描写想象中山东、河北洪水汹涌情状,也是河南一带惨重灾情的真实反映;最后戏为大言以宽慰其弟。全诗铺写灾情的严重,表达了治服水患的理想,夹杂了个人遭遇的阴郁苍凉的情绪。相较于杜甫成熟时期的作品,此诗在情感表达上还显得空泛。

  杜甫写这首诗时虽然也尝到了考进土落第的痛苦,但他的经济生活还是比较优裕的,用他自已的话来说是“放荡齐越间,裘马颇清狂”,“快意八九年”。正是这种裘马清狂的快意生活,使他脱离了人民,因而他对人民疾苦的体验就不如日后那么深切。《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这首诗便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诗中诚然对黄河水灾作了较为形象生动的描绘,但应当指出,这种描绘只是客观地再现了水势之大以及人民房屋被淹、庄稼受灾等表面现象,面没有深入展示灾民的具体苦难,特别是看不出诗人关怀灾民的强烈感情色彩。后面四句,诗人只是用制平息水患这种神语传说来勉励弟弟,显得空泛无力,看不出有何对人民同情之处:即便说这是同情的话,那么,这种同情是很不强烈的。只要比较一下十三年之后,也就是天宝十三年秋(754年),长安霖雨为灾,杜甫写的《秋雨叹》这一组诗,问题便很清楚。《秋雨叹》共有三首,其中第一首是写人民苦难的:“禾头生耳素穂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绸,相许宁论两相值。”前面两句是说庄稼受到涝灾,但农夫田父没有消息,生死存亡,无人过问,这是因为当时奸相杨国忠报喜不报优,在唐玄宗面前隐瞒灾情。房琯反映了所在地的灾情,结果遭受打击,所以史载“天下无敢言灾者”,上面这两句诗,便是这一情况的真实反映。后两句则写城市贫民的情况。据史载,“秋霖雨,物价暴贵,人多乏食,令出太仓米一百万石,开十场,以济民。”诗人揭露官吏们利用所谓“贼”乘机剥削人民,进行不等价交换,斗米换衾绸。人民出于无奈,只要官员“相许得粮借以活命,根本不考虑衾绸和斗米是否“相值”了,杜甫这几句诗,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而且揭露了造成人民苦难的因素,除了天灾之外,还有人祸一一政治黑暗腐败,官府更趁火打劫,盘剥人民,和《临邑舍弟书至苦雨》相比,《秋雨叹》这首诗对人民的同情就更加鲜明了。

  再看杜甫同时写的另一首诗《九日寄岑参》,这首诗开头写到诗人为雨所阻,不能外出访问岑参,对他表示怀念。接着便写到霖雨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数,安得诛云师,时能补天漏!”将这四句和《临邑舍弟书至苦雨》结尾四句相比,前者的感情是强烈的,而后者是空泛的。这除了前面提到过的生活地位的不同,接近人民还是脱离人民等原因外,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即对描写对象是否具有生活实。杜甫写《临邑舍弟书至苦雨》是在东都洛阳,他并未目睹临色黄河水灾惨状,更没有直接受到水灾的痛苦,缺乏生活实感.所以体现在《临邑舍弟书至苦雨》这首诗中的感情显得空泛。

  上述情况说明,即使是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也有一个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他早期的诗作还带有过渡性和不成熟性。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看,不能和困守长安十年这一时期的诗作相比,特别是不能和日后离开朝庭走向人民时的诗作,如“三吏”“三别”等相比。

参考资料:
1、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1-52
2、 王滋源.浅谈杜甫的早期创作——兼评《临邑舍弟书至苦雨》[J].社会科学研究,1983(06)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胡马嘶(sī)风,汉旗¹翻雪,彤(tóng)²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一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³。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译文:北方的骏马迎着烈风嘶叫,大宋的旗帜在雪花里翻搅,黄昏时天边又吐出一片红艳的晚霞,夕阳从一竿高的地平线低低地投射着残照。苍老的枯林连接着天空,无数的山峦重叠耸峭,暮色中走遍漫漫平沙处处皆衰草。幽静的馆舍上星斗横斜,无眠的夜实在难熬。灯芯凝结出残花,相思徒劳。鸭形的熏炉里香雾浓郁缭绕,蜡烛淌泪像冰水凝晶,夜色沉沉总难见霜天破晓。
注释:¹汉旗:代指宋朝的旗帜。²彤云:红云,彩云。³老:残。⁴香鸭:鸭形香炉。
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长记小妆¹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²,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译文:总记得淡淡梳妆才完了,别宴上杯酒尚未饮尽,已引得离情翻涌如潮。醉里的秋波顾盼,梦中的幽欢蜜爱,醒来时都是烦恼。算来更有牵惹情怀处,怎忍细思量、她附在耳边的情话悄悄:“啥时能跃马归来,还能认得迎门的轻柔欢笑!”
注释:¹小妆:犹淡妆。²秋波:形容美人秀目顾盼如秋水澄波。《青门饮》,词调名,始见于时彦、秦观词。

  此词为作者远役怀人之作。词的上篇纯写境界,描绘作者旅途所历北国风光,下篇展示回忆,突出离别一幕,着力刻绘伊人形象。

  本词上片开始几句,作者将亲身经历的边地旅途情景,用概括而简练的字句再现出来。“胡马”两句,写风雪交加,呼啸的北风声中,夹杂着胡马的长嘶,真是“胡马依北风”,使人意识到这里已离边境不远。抬头而望,“汉旗”,也即宋朝的大旗,却正随着纷飞的雪花翻舞,车马就风雪之中行进。“彤云”两句,写气候变化多端。正行进间,风雪逐渐停息,西天晚霞似火,夕阳即将西沉。“一竿残照”,是形容残日离地平线很近。借着夕阳余晕,只见一片广阔荒寒的景象,老树枯枝纵横,山峦错杂堆叠;行行重行行,暮色沉沉,唯有近处的平沙衰草,尚可辨认。

  “星斗”以下,写投宿以后夜间情景。从凝望室外星斗横斜的夜空,到听任室内灯芯延烧聚结似花,还有鸭形熏炉不断散放香雾,烛泪滴凝成冰,都是用来衬托出长夜漫漫,作者沉浸思念之中,整宵难以入睡的相思之情。

  下片用生活化的语言和委婉曲折的笔触勾勒出那位“宠人”的形象。离情别意,本来是词中经常出现的内容,而且以直接描写为多,作者却另辟蹊径,以“宠人”的各种表情和动态来反映或曲折地表达不忍分离的心情。

  “长记”三句,写别离前夕,她浅施粉黛、装束淡雅,饯别宴上想借酒浇愁,却是稍饮即醉。“醉里”三句,写醉后神情,由秋波频盼而终于入梦,然而这却只能增添醒后惜别的烦恼,真可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了。这里刻画因伤离而出现的姿态神情,都是运用白描和口语,显得宛转生动,而人物内心活动却从中曲曲道出。

  结尾四句,是作者继续回想别时难舍难分的情况,其中最牵惹他的情思,就是她上前附耳小语的神态。这里不用一般篇末别后思念的写法,而以对方望归的迫切心理和重逢之时的喜悦心情作为结束。耳语的内容是问他何时能跃马归来,是关心和期待,从而使想见对方迎接时愉悦的笑容,于是作者进一层展开一幅重逢之时的欢乐场面,并以充满着期待和喜悦的心情总收全篇。

  这首词写境悲凉,抒情深挚,语言疏密相间,密处凝炼生动,疏处形象真切。词中写景写事笔墨甚多,直接言情之处甚少。作者将抒情融入叙写景事之中,以细腻深婉的情思深深地感染读者。

qīngményǐn ·chǒngrén

shíyàn sòngdài 

fēng hànfānxuě tóngyúnyòu gān竿cánzhào liánkōng luànshānshù xíngjìnshāshuāicǎo xīngdǒuhéngyōuguǎn mián dēnghuākōnglǎo nóngxiāng bīngnínglèizhú shuāngtiānnánxiǎo 
chángxiǎozhuāngcáiliǎo bēiwèijìn huái怀duōshǎo zuìqiū mèngzhōngzhāo dōushìxǐngshífánnǎo liàoyǒuqiānqíngchù rěnliáng ěrbiāncéngdào shènshíyuèguīlái rènyíngménqīngxiào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xīn)¹
译文:官职虽小,我的志向已经满足。时局清静,不必去砍柴背草。
注释:¹负薪:背负柴草。谓从事樵采之事。
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
¹(qī)且得地,荣耀不关身。
译文:谦恭地栖息,暂且拥有此地。功名荣耀,与我没有关系。
注释:¹卑:谦恭。
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
自爱赏心处,丛篁(huáng)¹流水滨。
译文:只爱着赏心悦目的景色,丛生的竹子旁水流淙淙。
注释:¹丛篁:丛生的竹子。
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
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
译文:我躺在高高的枕头上,闻着飘来的真正荷花香,青山的景色整个南郡都可以看到。
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
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
译文:只要道在我就足够自娱自乐,忘记功名利禄我怎么会厌恶贫穷。
却愁丹凤诏,来访漆园人。
却愁丹凤诏¹,来访漆园²人。
译文:只害怕帝王的诏书,来拜访我这个隐居的人。
注释:¹丹凤诏:指帝王诏书。²漆园:庄子是漆园小吏,这里是以庄子自比。

xiànzhōngchízhúyán怀huái--qián

guānxiǎozhìshíqīngmiǎnxīnbēiqiěróng耀yàoguānshēn

àishǎngxīnchùcónghuángliúshuǐbīnxiānggāozhěnshānmǎnnánlín

dàozàiwèiwàngníngyànpínquèchóudānfèngzhàolái访fǎngyuánrén

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
胡雁¹鸣,辞燕(yān)²,昨发委羽³朝度关
译文:胡雁飞鸣,辞别燕山,昨日从委羽山出发,今日早晨便度过了雁门关。
注释:¹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各民族。²燕山:在今河北省东北部。³委羽:传说中的北方极地。此指北方。《淮南子·地形训》:北方曰委羽。高诱注:委羽,山名也。在北方之阴,不见日也。⁴关:一说指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一说指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
一一衔芦枝,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接翼往复还。
一一衔(xián)芦枝¹,南飞散落天地关,连行接翼往复还。
译文:胡雁一个个都口衔芦枝,向南飞翔,散落存于天地之关。它们连行接翼,不断地沿着这条路线往返。
注释:¹衔芦枝:《淮南子·修务训》:夫雁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
客居烟波寄湘吴,凌霜触雪毛体枯。
客居烟波寄湘¹吴, 凌霜²触雪毛体枯。
译文:胡雁客居于湘吴之关,由于要抵御霜雪而体衰羽枯。
注释:¹湘:指湖南,吴指江苏南部。此泛指南方。居烟波,寄湘吴,在修辞上为互文。²凌霜:抵抗霜寒。常用以比喻人品格高洁,坚贞不屈。
畏逢矰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
畏逢矰(zēng)(zhuó)¹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²
译文:因怕人射猎而惊相叫呼,整日心惊胆颤,即使听到弓弦的虚响也会从天下掉下来,实在是令人怜惜。
注释:¹矰缴:系有丝绳以射鸟的短箭。同“矰弋”。矰:用绳子栓着的箭。缴:拴箭的绳子。²良可吁:实可叹。
君更弹射何为乎?
君更弹射何为¹乎?
译文:胡雁这样的可怜,诸君为什么还要射猎它们呢?
注释:¹何为:即“为何”,为什么,何故。宾语前置用法。

  候鸟迁徙的习惯,自古以来一直没有改变。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雁每年冬天都要从北飞到南,春天又从南飞到北。代代如此,毫无变更。这种因历史文化地理因素产生的生态平衡现象,一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的题材。李白的这首《鸣雁行》就是借写胡雁迁徙的艰辛,抒发对“暗箭”的畏恐心理。

  “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开头三句写北雁辞别故乡南来。雁鸣中天,划空而过,似乎是为了逃离某种灾难或留恋故乡而悲鸣,它们从燕山一带南下,一直不曾停留。雁鸣声在历代诗人笔下往往带有凄厉的伤感色彩如谢灵运诗“嗷嗷云中雁,举翮自委羽。”“昨发委羽朝度关”一句写雁南徙的速度之快,显示大雁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也写出人通过对候鸟的观察从而感受春秋代序。

  据说雁在长途跋涉时为了防范人的弋射,便口衔芦苇,令箭不得截其翼,所以成群结队“一一衔芦枝”。《古今注》说,雁自河北渡江南,瘦瘠能高飞,箭射不到,所以不怕被射杀。但是到南方后,气候的温润,物产丰饶,换过羽毛后便增加了体重,到了要回到北方时,体肥不能高飞,怕被人捕获,经常口衔芦苇数寸,以防被射中。“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接翼往复还”,两句概括了南来北往的雁阵的这一特殊求生现象。虽然这体现出雁群防御的本能,但是这种防范措施在捕射者看来的确微不足道。这就更显出大雁被射杀的命运不可避免,以及诗人的担忧。

  接写南飞的大雁寄居之处:“客居烟波寄湘吴。”江南地区以湘、吴最为平沃,潇湘洞庭又常作为江南鱼米之乡和古代诗词描绘诗人理想去处的代名词,因为那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而此处的“客居”又带有李白的生活经历。李白遭谗言,愤而离开玄宗,又因参加永王李璘的西征而被流放,许多忧愤无处申说,而在这种境地里,历尽艰辛的大雁的形象又分明寄寓了诗人的感情了。尽管是局部的寒冷气候,“凌霜触雪”也足以让这些南来之禽“毛体枯”了。“凌霜触雪”表明环境的严酷,大雁为了生存,需要觅食出行,但终因内外环境的险恶而需付出重大代价,还要经常处在一种担心被捕杀的害怕状态之中,所谓“畏逢矰缴惊相呼”。这句大意说,大雁经常互相以鸣叫声来招呼同伴,好象这种方法可以躲过被射杀的厄运似的,但实际上却是完全不由自主。一“惊”字,生动地写出大雁惶惑恐惧之情状。

  诗人设想,在这种情形中,只要听到有弓弦的声音,大雁便会从空坠落。“闻弦虚坠良可吁”,是说这种境遇的危险,生命的毫无保障,是多么的可悲可叹。因此诗人愤而责问:“君更弹射何为乎?”或许它们还在充当信使,为远方的人们传递信息哩,为什么要对这种毫不妨碍人类生存的义禽动杀机?这里流露出诗人的不平和愤激。

  鲍照的《鸣雁行》叹雁之辛苦霜雪,为了在自然环境中竞争生存而付出重大代价,李白则在本诗中感叹雁之无辜遭弹射;增加了人为的险恶环境。不难看出,写雁的遭遇正是为自己的逢难寓感。这一用意,明代的胡震亨早已指出。明代文徵明有《鹧鸪天·秋雁》词,其中“江湖满地皆矰缴,何处西风有稻梁。”也是借大雁随时都有罹难的危险,表达封建社会文人的忧患心态,可以看出受李白的影响。或者说封建社会的文人就如雪中雁,随时都有遭射杀的危险,所以鸿雁传书的义举、迁徙的悲鸣与艰辛等情形就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结合自己的遭遇写出的观感就更真切感人。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47-150

míngyànxíng

bái tángdài 

yànmíng yānshān zuówěizhāoguān 
xiánzhī nánfēisǎnluòtiānjiān liánxíngjiēwǎnghuán 
yānxiāng língshuāngchùxuěmáo 
wèiféngzēngzhuójīngxiāng wénxiánzhuìliáng 
jūngèngtánshèwè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