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遇中和景渐暄,自摩倦眼望前村。
雕锼花柳春无迹,沐浴山川雨有恩。
忆昔踏青终日醉,如今垂白几人存。
未应便作衰翁看,藉草犹堪倒一樽。
节遇中和景渐暄,自摩倦眼望前村。
雕锼花柳春无迹,沐浴山川雨有恩。
忆昔踏青终日醉,如今垂白几人存。
未应便作衰翁看,藉草犹堪倒一樽。
真山民

真山民

处州丽水人。李生乔尝以为不愧其祖真德秀,故知姓真。自呼山民,因以称之。或云名桂芳。宋末进士。痛值乱亡,深自湮没。所至好题咏。有《真山民集》。 ▶ 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¹里更伤情。
译文:走在通往城南的道路,越接近越不敢放开步子向前行走;因为到了沈园,心中思绪万千,就更加叫人痛心。
注释:¹沈家园:指沈园。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译文:多年过去梅花依然绽放,香味沾染在游客的衣袖上;别致的小桥还是静静地伫立在绿水中,景还是当年景,只是人不在了啊!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不是用情与景的和谐,而是用它们之间的矛盾,即“路近城南”反而是“已怕行”;走进沈园中却“更伤情”。这种“近”与“怕”,“进”与“更伤”之情的矛盾对立,动人地表现了一种经久未衰的爱情悲痛一触即发的心理,达到了符合人情事理的和谐。

  以上两句还通过一路上情感的渐进,逼真地描绘了人物心理的变化。从“路近城南”到“沈家园里”,路程由远至近,面人物心理由“已怕行”到“更伤情"。路近城南毕竟离唐琬的墓地还有相当距离,可是作者就“已怕行”,可见唐琬的墓地对他触动之大早在预料之中,因此早早地就有畏怯之感。到了沈园,唐琬之墓就在眼前,这种伤感之情分量如何就可想而知了。这种人物心理的变化符合一般规律,但放在八十一岁的陆游身上,更显出他对唐琬特殊的深情厚谊。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写梅花依然芬芳清香,常常有香气透进游客的衣袖,别致的小桥还是静静地泡在绿水之中,以反写正,以乐景写哀情。五十多年过去了,美景依旧,然而人却不在了,由此形成对照,加倍显出诗人当时心情的凄楚、伤感。

参考资料:
1、 张超主编. 经典情诗赏析[M].北京市:线装书局,2007 ,399-400.

shíèryuèèrmèngyóushěnshìyuántíng

yóu sòngdài 

jìnchéngnánxíng shěnjiāyuángèngshāngqíng 
xiāngchuān穿xiùméihuāzài 绿zhànqiáochūnshuǐshēng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断芦洲渚(zhǔ)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译文:江边渡口,可以看到洲渚上衰败的芦草,以及江桥上飘落的枫叶,午潮已过,送君于江畔渡口。
注释:山鸟: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又名“鸡头鹃”,它鸣叫时的声音为“泥滑滑”(滑,在这里读作“古”),南方过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山鸟自呼泥滑滑¹,行过相对马萧萧²
译文:渡口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熙熙攘攘。
注释:¹泥滑滑:山鸟鸣声。²萧萧:马鸣声。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
十年长自青衿(jīn)识,千里来非白璧(bì)¹
译文:我们两人年龄相差十岁,但亲如兄弟,初识时,都还是没有官职的学子。千里迢迢来此,并非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
注释:¹白璧招:典出“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事,即以白璧招聘。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
握手祝君能强饭¹,华簪(zān)²常得从鸡翘³
译文:握手祝君多多保重身体,将来定能美服华车,前途无量。
注释:¹强饭:努力加饭,即保重身体。²华簪:华,美也;簪,发簪。即华丽的服饰。³鸡翘: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开头两句写送别时所见的景物。首句“洲渚”是江中泥沙冲积而成的小洲,可见送别的地点是在江畔渡口。“断芦”和“落枫”点明时间是西风萧瑟的深秋季节。次句“沙长”与“午潮”密切相关,由于午潮已过,随着潮水的退落,原来被水淹没的岸边沙滩尽皆呈现眼前,显示送别的时间是过午以后。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两句记渡口所闻所见。“山鸟”是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又名“鸡头鹃”,它鸣叫时的声音为“泥滑滑”(滑,在这里读作“古”),南方人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泥滑滑”三字,是山鸡鸣叫的谐音,写得颇为有趣。第四句概括地描述了这个渡口车来马往,熙熙攘攘的情形。“萧萧马鸣”出自《诗经·车攻》;这里的“马萧萧”,源自杜甫《兵车行》中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诗句,与上句“泥滑滑”成对,也是谐音。作者运用唐代诗人的句子,熟极如流,写情写景,妙到毫瑞,却又各不相犯,足见其艺术手腕之高。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两句写与项判官的交谊以及项判官的为人。第五句包括了两个典故:“十年”用《礼记·曲礼》中的“十年以长,则兄事之”;“青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矜。”据《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这句是说,两人的年龄大约相差十岁,亲如兄弟,最初认识的时候,彼此都还是没有官职的学子。第六句“白璧招”用《韩诗外传》“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事,指项判官为官廉洁,他千里迢迢来此,并不是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两句,是临别赠言。第七句的“强饭”,用平阳公主对汉武帝卫皇后说的话。卫皇后即卫子夫,原是平阳公主家中的一名歌女。她初入官时,平阳公主拊其背说:“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愿无相忘!”(见《汉书·外戚传》)第八句的“簪”,指系发于冕的簪,“华”是形容词,言其美。“鸡翘”,是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这两句是希望项判官保重身体,努力加餐,将来一定高车大马,前途无量。

sòngxiàngpànguān--wángānshí

duànzhōuzhǔluòfēngqiáokǒushāzhǎngguòcháo

shānniǎohuáhuáxíngrénxiāngduìxiāoxiāo

shíniánzhǎngqīngjīnshíqiānláifēibáizhāo

shǒuzhùjūnnéngqiángfànhuázānchángcóngqiào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
落日欲没岘(xiàn)¹西,倒著接蓠(lí)²花下迷。
译文:落日将没于岘山之西,我戴着山公的白帽子在花下饮得醉态可掬。
注释:¹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樊市南。²倒著接蓠:用山简事。山简 (253~312年),字季伦,河内怀人,山涛第五子。生于曹魏齐王曹芳嘉平五年,卒于晋怀帝永嘉六年,终年六十岁。山简性温雅,有父风。山涛起初不知其山简的才华,山简叹道:“吾年几三十,而不为家公所知!”与嵇绍、刘谟、杨淮齐名。初为太子舍人。永嘉中,累迁至尚书左仆射,领吏部,疏广得才之路。不久出为镇南将军,镇襄阳。嗜酒,每游习家园,置酒池上便醉,名之曰高阳池。当时有儿童作歌以嘲之。洛阳陷落后(311年),迁于夏口,招纳流亡,江汉归附。卒于镇,追赠征南大将军。山简作有文集二卷,(《唐书·经籍志》)传于世,今佚。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花争唱《白铜鞮(dī)》。
译文:襄阳的小儿一起拍着手在花上拦着我高唱《白铜鞮》。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¹醉似泥。
译文:路旁之人问他们所笑何事?他们原来是笑我像山公一样烂醉如泥。
注释:¹山公:即山简。
鸬鹚杓,鹦鹉杯。
(lú)(cí)(sháo)¹,鹦鹉杯²
译文:提起鸬鹚杓把酒添得满满的,高举起鹦鹉杯开怀畅饮。
注释:¹鸬鹚杓:形如鸬鹚颈的长柄酒杓。²鹦鹉杯:用鹦鹉螺制成的酒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译文:百年共有三万六千日,我要每天都畅饮它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遥看汉水鸭头绿¹,恰似葡萄初酦(pō)(pēi)²
译文:遥看汉水像鸭头的颜色一样绿,好像是刚刚酿好还未曾滤过的绿葡萄酒。
注释:¹鸭头绿:当时染色业的术语,指一种像鸭头上的绿毛一般的颜色。²酦醅:重酿而没有滤过的酒。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lěi)¹²便筑糟(zāo)丘台³
译文:此江之水若能变为一江春酒,就在江边筑上一个舜山和酒糟台。
注释:¹垒:堆积。²曲:俗称酒母,即酿酒时所用的发酵糖化剂。³糟丘台:酒糟堆成的山丘高台。纣王沉湎于酒,以糟为丘。见《论衡·语增》。
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
千金骏马换小妾¹,醉坐雕(diāo)(ān)歌《落梅²》。
译文:学着历史上的曹彰,来一个骏马换妾的风流之举,笑坐在马上,口唱着《落梅花》。
注释:¹“千金”句:《独异志》卷中:“后魏曹彰性倜傥,偶逢骏马爱之,其主所惜也。彰曰:‘予有美妾可换,惟君所选。’马主因指一妓,彰遂换之。”²落梅:即《梅花落》,乐府横吹曲名。
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
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shēng)¹龙管²行相催。
译文:车旁再挂上一壶美酒,在一派凤笙龙管中出游行乐。
注释:¹凤笙:笙形似凤,古人常称为凤笙。²龙管:指笛,相传笛声如龙鸣,故称笛为龙管。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咸阳市中叹黄犬¹,何如月下倾金罍(léi)²
译文:那咸阳市中行将腰斩徒叹黄犬的李斯,何如我在月下自由自在地倾酒行乐?
注释:¹“咸阳”句:用秦相李斯被杀事。²罍:酒器。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
君不见晋朝羊公¹一片石²,龟³头剥落生莓苔。
译文:您不是见过在岘山上晋朝羊公的那块堕泪碑玛?驮碑的石龟头部剥落,长满了青苔。
注释:¹羊公:指羊祜。²一片石:指堕泪碑。³龟:古时碑石下的石刻动物,形状似龟。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译文:看了它我既不为之流泪,也不为之悲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译文:这山间的清风朗月,不用花钱就可任意地享用,既然喝就喝个大醉倒,如玉山自己倾倒不是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舒州杓¹,力士铛(chēng)²,李白与尔同死生。
译文:端起那舒州杓,擎起那力士铛,李白要与你们同死生。
注释:¹舒州杓:舒州(今安徽潜山县一带)出产的杓。唐时舒州以产酒器著名。²力士铛:一种温酒的器具,唐代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带)所产。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译文:楚襄王的云雨之梦哪里去了?在这静静的夜晚所能见到只有月下的江水,所听到的只有夜猿的悲啼之声。

  此诗是李白的醉歌,诗中以醉汉的心理和眼光看周围世界,实际上是以带有诗意的眼光来看待一切,思索一切。诗一开始用了晋朝山简的典故。山简镇守襄阳时,喜欢去习家花园喝酒,常常大醉骑马而回。当时的歌谣说他:“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复能骑骏马,倒着白接篱。”接篱,一种白色帽子。李白在这里是说自己像当年的山简一样,日暮归来,烂醉如泥,被儿童拦住拍手唱歌,引起满街的喧笑。

  但狂放不羁的诗人毫不在意,说什么人生百年,一共三万六千日,每天都应该往肚里倒上三百杯酒。此时,他酒意正浓,醉眼朦胧地朝四方看,远远看见襄阳城外碧绿的汉水,幻觉中就好像刚酿好的葡萄酒一样。啊,这汉江若能变作春酒,那么单是用来酿酒的酒曲,便能垒成一座糟丘台了。诗人醉骑在骏马雕鞍上,唱着《梅花落》的曲调,后面还跟着车子,车上挂着酒壶,载着乐队,奏着劝酒的乐曲。他洋洋自得,忽然觉得自己的纵酒生活,连历史上的王侯也莫能相比呢。秦丞相李斯也被秦二世杀掉了,临刑时对他儿子说:“吾欲与若(你)复牵黄犬,俱出上蔡(李斯的故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还有晋朝的羊祜,镇守襄阳时常游岘山,曾对人说:“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没无闻,使人悲伤。”祜死后,襄阳人在岘山立碑纪念。见到碑的人往往流泪,名为“堕泪碑”。但这碑到了此时已没有什么意义了。如今碑也已剥落,再无人为之堕泪了。一个生前即未得善终,一个身后虽有人为之立碑,但也难免逐渐湮没,不能有“月下倾金罍”这般快乐而现实。那清风朗月可以不花一钱尽情享用,酒醉之后,像玉山一样倒在风月中,显示出无比潇洒和适意。

  诗的尾声,诗人再次宣扬纵酒行乐,强调即使尊贵到能与巫山神女相接的楚襄王,亦早已化为子虚乌有,不及与伴自己喝酒的舒州杓、力士铛同生共死更有乐趣。

  这首诗为人们所爱读。因为诗人表现的生活作风虽然很放诞,但并不颓废,支配全诗的,是对他自己所过的浪漫生活的自我欣赏和陶醉。诗人用直率的笔调,给自己勾勒出一个天真烂漫的醉汉形象。诗里生活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而富有强烈戏剧色彩,达到了绘声绘影的程度,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中生动活泼的一面。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55-256
外道邪山千万重,真言一发尽摧峰。
外道¹邪山千万重,真言一发尽摧峰。
译文:那些不合正道的谬论如同高山一样连绵不绝,正确的言论一经发表就将那山峦般的谬论全部推翻摧毁。
注释:¹外道:泛指不合于正道的论说﹑法则等。
有时明月无人夜,独向昭潭制恶龙。
有时明月无人夜,独向昭潭制恶龙。
译文:希望未来我在某个明月高悬、人声寂静的夜晚,独自前往昭潭制服邪恶势力。
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
滔滔¹不持戒,兀(wù)²不坐禅。
译文:很多时候都不持戒,也浑沌无知不坐禅。
注释:¹滔滔:形容多。²兀兀:浑沌无知的样子。
酽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
(yàn)¹三两碗,意在镢(jué)²边。
译文:喝个两三碗浓茶,只想着拿着锄头干农活。
注释:¹酽茶:浓茶。²镢头:锄头。

  该诗刻画了一个不持戒、不坐禅,却整天饮茶、做农活的僧人,体现出了诗人学禅不拘泥于形式,而在于领会禅意的思想。这个不持戒、不坐禅,整天想着喝浓茶、干农活的僧人形象说明了什么呢。

  这个不持戒、不坐禅,整天想着喝浓茶、干农活的僧人形象说明了什么呢。还是让慧寂自己的事迹来说明吧。《五灯会元》卷九:“初谒耽源,已悟玄旨。……耽源谓师曰:‘国师当时传得六代祖师圆相,共九十七个,授与老僧。乃曰:“吾灭后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弥到来,大兴此教,次第传受,无令断绝。”吾今付汝,汝当奉持。’遂将其本过与师。师接得一览,便将火烧却。耽源一日问:‘前来诸相,甚宜秘惜。’师曰:‘当时看了便烧却也。’源曰:‘吾此法门无人能会,唯先师及诸祖师、诸大圣人方可委悉,子何得焚之?’师曰:‘慧寂一览,已知其意,但用得不可执本也。’”耽源把祖师的画像交给慧寂收藏,意味着希望他能接过衣钵,承传法统。但慧寂却将画像烧掉了,因为他认为,要承传法统,重要的是得其意,而非得其像。他所要体认的是祖师的自性,这自性,无生无灭,永远存在,而像上所画,既然能够变灭,显然就是虚幻的,非本质的。如此而来,将其烧掉,正表明他强调的是心印,而非形迹。后来临济义玄“到达磨塔头,塔主问:‘先礼佛,先礼祖?’师曰:‘祖、佛俱不礼。’主曰:‘祖、佛与长老有甚冤家?’师拂袖便出。”(《五灯会元》卷十一)这种无凡无圣,向内求佛,打破偶像的精神,与慧寂正是相通的。另外,以喝浓茶、扛镢头代替了持戒、坐禅,也反映了作者对“平常心”的追求。这蕴含其中的多义性,无疑使得全篇语意丰厚,思理深微。

  饮茶往往是僧人生活情趣的一个重要方面。《敦煌变文集》卷三载唐人《茶酒论》说:“明(名)僧大德,幽隐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沉。”《五灯会元》卷九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慧寂说自己是“酽茶三两碗”,显然也能见出这种“和尚家风”。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