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学少陵骑驴金华春,一生旅食长悲辛。
又不学浪仙骑驴长安市,凄凉落叶秋风里。
却学雪中骑驴孟浩然,冷湿银镫敲吟鞭。
梅花溪上日来往,身迹懒散人中仙。
有时清霜松下路,松风萧萧驴耳竖。
据鞍傲兀四无人,牧子骑牛相尔汝。
劝君但骑驴,行路稳,
姑徐徐。九折畏途鞭快马,
年来曾覆几人车。
君不学少陵骑驴金华春,一生旅食长悲辛。
又不学浪仙骑驴长安市,凄凉落叶秋风里。
却学雪中骑驴孟浩然,冷湿银镫敲吟鞭。
梅花溪上日来往,身迹懒散人中仙。
有时清霜松下路,松风萧萧驴耳竖。
据鞍傲兀四无人,牧子骑牛相尔汝。
劝君但骑驴,行路稳,
姑徐徐。九折畏途鞭快马,
年来曾覆几人车。
真山民

真山民

处州丽水人。李生乔尝以为不愧其祖真德秀,故知姓真。自呼山民,因以称之。或云名桂芳。宋末进士。痛值乱亡,深自湮没。所至好题咏。有《真山民集》。 ▶ 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送君南浦。对烟柳、青青万缕。更满眼、残红吹尽,叶底黄鹂自语。甚动人、多少离情,楼头水阔山无数。记竹里题诗,花边载酒,魂断江干春暮。
送君南浦¹。对烟柳、青青万缕。更满眼、残红²吹尽,叶底黄鹂更语。甚动人、多少离情,楼头水阔山无数。记竹里题诗,花边载酒,魂断江干春暮。
译文:来到楼头送别安伯弟,对面繁多的柳树枝条映入眼帘,残花片片被风吹落,满眼是绿树成荫,藏在树叶深处的黄鹂鸟鸣唱着,由楼头极目远望,只见水天空阔,乱山无数;这离情,让人更加伤感!记得我们曾在竹林里题诗,在暮春时来到江边饮酒赏花,那是多么痛快的事情啊!
注释:薄幸:词牌名,调见《东山乐府》。双调一百八字,前段九句五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¹南浦:“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此代指送别地点和心情。²残红:落花。
都莫问功名事,白发渐、星星如许。任鸡鸣起舞,乡关何在,凭高目尽孤鸿去。漫留君住。趁酴醿香暖,持杯且醉瑶台露。相思记取,愁绝西窗夜雨。
都莫问功名事,白发渐、星星¹如许。任鸡鸣起舞²,乡关何在,凭高目尽孤鸿去。漫留君住。趁酴(tú)(mí)³香暖,持杯且醉瑶台露。相思记取,愁绝西窗夜雨。
译文:请不要再询问我关于功名利禄之事,如今我已白发渐生,虽怀着壮志,但功名却未曾成就。我定意效法祖逖,每当鸡鸣天亮之际振臂一舞,鼓舞士气,为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奋斗。乡音遥远,何时能够回去依稀难料,只能眼睁睁看着归鸿飞去。亲爱的兄弟,还请再多留片刻,趁着美酒渐渐温暖,我们再共饮一杯,此别之时,未知何时才能再次团聚。请你务必牢记,在西窗下夜雨纷飞的时刻,我内心愁苦无比。
注释:¹星星:点点。²鸡鸣起舞:东晋名将祖逖闻鸡起舞。后以此喻奋发有为的大志。³酴醿:酒名。瑶台露:对酒的美称。

  词一开头就直叙送别事。“君”乃安伯弟也,但其生平不详。“送君南浦”是江淹《别赋》里著名的句子:“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段话一直成为人们抒发惜别之情的意念载体。

  只要一提到“送君南浦”,或只提出“南浦”两字,就会使那整段话的意境全出,令读者感受到一股感伤的意味。这首词也借用了这个句子,开门见山,迅速入题。

  “对烟柳”至“叶底黄鹂自语”数句,铺叙当时景物。这里有“青青万缕”的柳条,有满眼的绿树,有藏在树叶深处鸣啭的黄鹂。它们的出现。是在“送君南浦”之后才出现的。“折柳赠别”是我国的古老传统,因而烟柳万缕就会使人产生分别的感伤的联想。而满眼绿树这一意思的表达,却是用“更满眼、残红吹尽”这样的句子,它调动人们的思维能力,去想象那残花在枝头片片被吹落的景象,以增添感伤的气氛。

  文学描写的得天独厚之处,就在于它不但能描写现实存在的实景,而且能描写这一实景在此之前的情况的虚景,以虚景来表达实景的意思;故“残红吹尽”就是绿叶成阴之意。而树叶深处的“黄鹂自语”,则是反衬别离愁绪的。此句子当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化出,黄鹂自乐而离人自苦,颇具弦外之音。一“更”字联上串下,使离愁别绪程度递增,表现得很有层次。

  “甚动人、多少离情,楼头水阔山无数。”“甚动人”,点出“离情”之“动人”——使人伤感;点出送别之地是“楼头”;由楼头极目远望,只见水天空阔,乱山无数;那么,对方此去之远,其觌面之难再,已不不言自明了。行文至此,在内容上已自成一大段落——韩元吉

  “记竹里题诗”三句,回忆两人最近的交往之乐。“春暮”点出时令,显然是在此别之前的一段时间:“载酒”、“题诗”,那是文人最常见的交往活动,以“竹里”、“花边”作背景,更增加它的韵致。“魂断”二字,是痛快之极的意思,不指悲哀;这两字不但指“江干春暮”,也兼指“竹里题诗”和“花边载酒”;三句联成一片,描写出一段欢乐的生活。以“记”字领起,说明它是保存在记忆中的已经失去的欢乐,以反衬今日别离的苦痛。这样,在抒写别恨方面,又深入一层了。

  下片开头换了个角度,通过联系各自身世和时局而大发感慨。从“都莫问”到“任鸡鸣起舞”,是慨叹空有壮志而功名未立白发渐生。这几句必须稍加解释,才能领会作者的深意。韩元吉《宋史》无传,其行实多不可考。据《南涧甲乙稿》,知道他曾做过信州幕僚、南剑州主簿、江东转运判官等职;乾道末年为吏部尚书,曾出使多国;淳熙元年(1174)以后,两知婺州,一宰建安,晚年归隐信州。从“都莫问功名事,白发渐、星星如许”来看,此词可能作于入为吏部尚书之前,那时他四十多岁,故作此语。但他的慨叹功名未立,并不完全是为了一己之私,这跟中原的恢复是有关系的。南宋的处境和东晋极为相似,故韩元吉用这个“鸡鸣起舞”的典故来策励自己。韩是河南许昌人,中原失守,“乡关何在,凭高目尽孤鸿去”。感叹乡关渺邈,有家难归,但目送归鸿而去,却也道出了爱国怀乡,建功立业之豪情。

  “漫留君住”三句,又回到惜别,劝安伯姑且再片刻,持杯痛饮,这是舍不得分别的表现。“趁酴醿香暖”句的“酴醿”是酒名。黄庭坚《见诸人唱和酴醿诗辄次韵戏咏》“名字因壶酒”句任渊注引《王立之诗话》云:“酴醿本酒名也。世所开花本以其颜色似之,故取其名。”这里的“香暖”正是说酒。此言趁酒之香且温当持杯而醉:“瑶台露”是给美酒加上高级的赞辞。最后两句,是说不知何时才能重会,相约永远思念对方。“西窗夜雨”是取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的诗意,冠以“愁绝”二字,就是说西窗下共话别后情况的机会难得了。这样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惆怅。

  韩元吉是南宋初期主战派人物之一,他和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等人都有交往,词作亦具有辛派悲壮豪放之气概。即使在这首送别词中,也不例外。

  此词气酣意足,感情深挚;叙述层次开合变化,紧凑协调。值得一提的是《薄幸》这个词牌很少人填写,这一首却写得十分工整,平仄、韵脚、句读都中可格律,堪为典范。虚字“对”、“更”、“甚”、“记”、“任”等使用得十分妥贴,处在领起的位置,又都是去声字,声律上造成一种苦涩的韵味,与词的内容情调很相称。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第1324-1325页
三万六千顷,玉壶天地寒。庾岭封的皪,淇园折琅玕。漠漠梨花烂漫,纷纷柳絮飞残。直疑潢潦惊翻,斜风溯狂澜。
三万六千顷,玉壶¹天地寒。庾岭²封的皪(lì)³,淇园折琅(láng)(gān)。漠漠梨花烂漫,纷纷柳絮(xù)飞残。直疑潢(huáng)(liáo)惊翻,斜风溯(sù)狂澜。
译文:一望无际的广袤土地,大雪纷飞使天地天地皆寒。使梅岭封住光鲜的美景,淇园翠绿的竹子都失色。似片片梨花在空中烂漫,像细小柳絮在空中纷飞。像地上流淌的雨水一样翻滚,斜风迎接着这狂澜。
注释:¹玉壶:比喻雪后天地。²庾岭:地名,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张九龄曾督属下在此筑路种植梅花,故又称梅岭。³的皪:光亮鲜明的样子。⁴淇园:周朝卫国的皇家园林,以产竹闻名。⁵琅玕:指青翠象玉一样的竹子。⁶梨花、柳絮:比喻雪花。前者因为岑参《白雪歌送吴判官归京》有云:“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来。后者因谢道韫有“柳絮因风起”而来。⁷潢潦:地上流淌的雨水。⁸溯:迎,向。
对此频胜赏,一醉饱清欢。呼䣔童翦韭,和冰先荐春盘。怕东风吹散,留尊待月,倚阑莫惜今夜看。
呼䣔(suǒ)童翦(jiǎn)¹,和冰²先荐春盘³。怕东风吹散,留尊待月,倚阑莫惜今夜看。
译文:对这样的胜景甚是赞叹,愿为这种快乐饱醉一顿。呼喊童子一起欢饮享味,附和着冰雪先祭献春盘。怕东风吹散这飞雪,停杯待月,依靠着栏杆,怕自己不舍今夜的美景。
注释:¹翦韭:古人以初春早韭为美味,故以剪春韭为食饮的谦词。²冰:这里指玉制的酒壶。³春盘:古代风俗,立春日以韭黄、果品、饼饵等簇盘为食、馈赠亲友。帝王也于立春前一日以春盘并酒赐近臣。⁴尊:同“樽“,酒杯。
此乃咏雪上乘佳作。上片,词人大手笔开篇,“三万六千顷”,漫天飞雪,摄人心魄,只使梅岭封景,淇竹失色;下片,美景当餐,词人喜雪、恋雪,呼童引酌,欢饮尽赏。一“怕”字绘尽词人之恋雪深情。
苍蝇,苍蝇,吾嗟尔之为生!既无蜂虿之毒尾,又无蚊虻之利嘴。幸不为人之畏,胡不为人之喜?尔形至眇,尔欲易盈,杯盂残沥,砧几余腥,所希杪忽,过则难胜。苦何求而不足,乃终日而营营?逐气寻香,无处不到,顷刻而集,谁相告报?其在物也虽微,其为害也至要。
苍蝇,苍蝇,吾嗟尔之为生!既无蜂虿(chài)¹之毒尾,又无蚊虻(méng)之利嘴。幸不为人之畏,胡不为人之喜?尔形至眇(miǎo)²,尔欲易盈³,杯盂(yú)残沥,砧(zhēn)几余腥(xīng),所希杪(miǎo),过则难胜。苦何求而不足,乃终日而营营?逐气寻香,无处不到,顷刻而集,谁相告报?其在物也虽微,其为害也至要。
译文:苍蝇啊,苍蝇啊,我真为你的生命感到可怜!你既没有黄蜂、蝎子的毒尾巴,又没有蚊子、牛虻尖利的嘴巴,有幸没有令人畏惧,却为什么不讨人们的喜欢?你的体型实在太小,你的欲望很容易满足,酒杯饭盂中的残汤剩菜,案板上面的一点余腥,你的欲望十分有限,太多了你还无法承受。你那点要求哪儿不能满足,为什么还要一天到晚到处钻营?追逐气味寻觅芳香,几乎没有你不到之处,片刻就能集结成群,是谁为你们通报的信息?你作为动物确实太小,可是为害却不能算小。
注释:¹蜂虿:黄蜂与蝎子。²尔形至眇:其体形十分眇小。³尔欲易盈:谓苍蝇的欲望很有限,易于满足。⁴所希杪忽:所需甚微。杪忽:微少。⁵营营:忙忙碌碌之貌。
若乃华榱广厦,珍簟方床,炎风之燠,夏日之长,神昏气蹙,流汗成浆,委四支而莫举,眊两目其茫洋。惟高枕之一觉,冀烦歊之暂忘。念于吾而见殃?寻头扑面,入袖穿裳,或集眉端,或沿眼眶,目欲瞑而复警,臂已痹而犹攘。于此之时,孔子何由见周公于仿佛,庄生安得与蝴蝶而飞扬?徒使苍头丫髻,巨扇挥,咸头垂而腕脱,每立寐而颠僵。此其为害者一也。
若乃华榱(cuī)¹广厦,珍簟方床,炎风之燠(yù),夏日之长,神昏气蹙(cù),流汗成浆,委四支而莫举,眊(mào)两目其茫洋²。惟高枕之一觉,冀烦歊(xiāo)³之暂忘。念于吾而见殃?寻头扑面,入袖穿裳(cháng),或集眉端,或沿眼眶,目欲瞑(míng)而复警,臂已痹而犹攘。于此之时,孔子何由见周公于仿佛,庄生安得与蝴蝶而飞扬?徒使苍头丫髻(jì),巨扇挥,咸头垂而腕脱,每立寐(mèi)而颠僵(jiāng)。此其为害者一也。
译文:比如在雕梁画栋的大厦里,在铺着华美竹席的大床上,闷热的风在不断熏蒸,夏日的漫长,令人头昏脑涨、喘气都难,大汗淋漓如同水浆,放松四肢难以抬举,两眼昏吒看不清东西,那时只想好好地大睡一觉,以求将烦闷炎热暂时忘在脑后。我对于你们有什么亏负,为何使我此时大受其殃?围着额头扑向脸面,钻入衣袖潜进下裳,有的汇集在眉头,有的沿着眼眶乱爬,眼睛本欲闭合而重新睁开,两臂早已无力还得用力挥动。在这个时候,即便是孔子,又怎能恍恍惚惚见到周公?即便是庄子,又怎能伴着蝴蝶自在地飞扬?白白指使丫鬟和小厮,将巨大的扇子用力挥扬,他们都已经垂下头来,腕力用尽,经常是站着就睡着、睡着便要栽倒。这是你们造成的祸害之一。
注释:¹华榱:雕饰图画的屋椽。²眊两目其茫洋:谓两眼昏昏,看东西都看不清楚。眊:昏花之貌;茫洋:又作“芒洋”,看物不清之貌。³烦歊:炎热。歊:气上升的样子。⁴每立寐而颠僵:每每扇着扇着就睡着了,或者累得跌倒在地。
又如峻宇高堂,嘉宾上客,沽酒市脯,铺筵设席。聊娱 一日之余闲,奈尔众多之莫敌!或集器皿,或屯几格。或醉醇酎,因之没溺;或投热羹,遂丧其魄。谅虽死而不悔,亦可戒夫贪得。尤忌赤头,号为景迹,一有沾污,人皆不食。奈何引类呼朋,摇头鼓翼,聚散倏忽,往来络绎。方其宾主献酬,衣冠俨饰,使吾挥手顿足,改容失色。于此之时,王衍何暇于清谈,贾谊堪为之太息!此其为害者二也。
又如峻宇高堂,嘉宾上客,沽(gū)酒市脯(fǔ),铺筵(yán)设席。聊娱 一日之余闲,奈尔众多之莫敌!或集器皿,或屯几格。或醉醇(chún)(zhòu)¹,因之没溺;或投热羹(gēng),遂丧其魄。谅虽死而不悔,亦可戒夫贪得。尤忌赤头,号为景迹²,一有沾污,人皆不食。奈何引类呼朋,摇头鼓翼,聚散倏(shū)忽,往来络绎。方其宾主献酬(chóu),衣冠俨饰,使吾挥手顿足,改容失色。于此之时,王衍(yǎn)何暇(xiá)于清谈³,贾谊堪为之太息!此其为害者二也。
译文:又比如在雄壮的屋宇高高的华堂,坐满了嘉宾贵客,买来美酒摆上肉食,铺好锦褥锦席,打算在闲暇之日极尽欢愉,怎奈你们成群结伙令人无力招架!有的集结在器皿上,有的屯聚在几案和笼子上。有的已经熏醉,有的正在畅饮,因为酒力的缘故有的大醉失常;有的掉到灼热的羹中,随即丧命。我想你们即使这样死了虽然没什么后悔,但仍旧可以给那些贪得无厌的家伙一个警示。尤其是那些红头大苍蝇,人们称之为“景迹”,一旦食物被它们沾污,所有的人都不会再吃。却为什么能够招引同类汇集成群,摇着脑袋鼓动翅膀,聚合分散往往就在瞬息之间,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当主人与宾客互相敬酒,衣冠楚楚一身齐整,此时你们使我必须挥手跺脚,脸色顿时变得不雅。在这个时候,王衍哪里还有工夫款款清谈,贾谊也会为你们深深叹息!这是你们造成的祸害之二。
注释:¹醇酎:味厚的美酒。²尤忌赤头,号为景迹:尤其是那些红头大苍蝇,人们称之为“景迹”。景迹:宋元时为盗贼所立的特殊户籍,即今所云有过前科被记录在案者的档案。凡案籍人,其居处门首立红泥粉壁,并具姓名、犯事情由,每月分上、下半月,面见官府接受督察。³王衍何暇于清谈:《晋书·王衍传》载,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事。因累居显职,故而后进之士,莫不仿效,遂成风俗,号为清谈。⁴贾谊堪为之太息:《汉书·贾谊传》载,贾谊做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鹏鸟飞入屋舍,止于坐旁。鹏鸟即猫头鹰,不祥之鸟。贾谊暗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故写《鹏鸟赋》,哀叹自己的不遇。
又如醯醢之品,酱臡之制,及时月而收藏,谨瓶罂之固济,乃众力以攻钻,极百端而窥觊。至于大胾肥牲,嘉肴美味,盖藏稍露于罅隙,守者或时而假寐,才稍怠于防严,已辄遗其种类。莫不养息蕃滋,淋漓败坏。使亲朋卒至,索尔以无欢;臧获怀忧,因之而得罪。此其为害者三也。
又如醯(xī)(hǎi)¹之品,酱臡(ní)²之制,及时月而收藏,谨瓶罂(yīng)之固济,乃众力以攻钻,极百端而窥觊(jì)。至于大胾(zì)³肥牲,嘉肴美味,盖藏稍露于罅(xià)隙,守者或时而假寐(mèi),才稍怠于防严,已辄遗其种类。莫不养息蕃滋,淋漓败坏。使亲朋卒至,索尔以无欢;臧(zāng)怀忧,因之而得罪。此其为害者三也。
译文:再比如腌制的成肉和酿制的酱酢,到了日期前来收藏,一定要把瓶瓶罐罐的开口处仔细盖紧,你们还会集中全力进攻钻营,想方设法窥探觊觎。至于那些大块的肥肉,以及佳肴美味,收藏得稍有一点空隙,或者是守护者短暂打盹,戒备刚刚有所放松,你们已经在做着繁殖后代的丑事,没有一个不是生养蕃息,对食物肆意地进行毁坏。使得亲朋好友突然到家,情绪骤然间变得很坏;奴婢小厮们也都战战兢兢,担心你们的恶行而使他们受到责罚。这是你们造成的祸害之三。
注释:¹醯醢:用鱼肉等制成的酱。醯:醋,因调制肉酱必用盐、醋等作料,故称。²酱臡:带骨的肉酱。³大胾:切成大块的肉。⁴臧获:奴仆。
是皆大者,余悉难名。呜呼!《止棘》之诗,垂之六经,于此见诗人之博物,比兴之为精。宜乎以尔刺谗人之乱国,诚可嫉而可憎!
是皆大者,余悉难名。呜呼!《止棘》之诗,垂之六经,于此见诗人之博物,比兴之为精。宜乎以尔刺谗人之乱国,诚可嫉而可憎!
译文:这些都是你们的大罪,其余小过难以遍举。啊,“止棘”的诗歌,载于圣人的六经之中,由此可见古代诗人是何等博物,比兴的手法用得相当之精。把你们比做谗害他人祸乱国家的东西真是太恰当了,你们实在是既令人恶心又令人憎恨!

  作者在文章中将苍蝇喻小人,铺叙苍蝇的三大罪孽,鞭挞小人的可恶、可憎与可畏,揭露谗言乱国的危害性。作者将深刻的思想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激愤之情表现得更为深切,使情、事、理在强烈的形象性与和谐的音乐性中自然地融为一体,在耐人寻味之中发人深省。

  《憎苍蝇赋》是一篇徘赋,篇幅不长,虽然仅五个自然段,但却将作者的爱憎情感和情绪显露明白无遗。整篇赋的结构比较简单,呈现近乎“总——分——总”的结构特点,线索也较为明确,以对苍蝇的厌恶之情为全文的发展脉络。

  赋的首段写了苍蝇是个微物,不像蜂虿那样有毒尾,也不像蚊虻那样有尖锐的嘴,易于满足,但却不招人喜欢。作者在此便提出问题,并简短根据苍蝇不讨喜的习惯“终日而营营”进行了回答:“其在物也虽微,其为害也至要”,将苍蝇的危害性质直接呈现给阅读者。文章紧接着便详细地将苍蝇的三大害处逐一铺叙开来,通过苍蝇给人们造成危害的具体描写,更进一步地将厌恶之情具体发泄出来。其一害是,在华屋广厦之下,扰人美梦,致僮仆“巨扇挥扬,咸头垂而腕脱,每立寐而颠僵”使人不得安歇。一句“孔子何由见周公于仿佛,庄生安得与蝴蝶而飞扬”,道尽了无法舒适进入梦乡的无奈。其二害是,人们在峻宇高堂之上设宴款待宾客时,因苍蝇的沾染而使众宾客无暇清谈,惊惶失措,“王衍何暇于清谈,贾谊堪为之太息”的慨叹便是由此顺然发出。其三害是,由于食物受到苍蝇的污染,致其淋漓败坏,结果妨碍了人们收藏美味佳肴,也使亲朋相聚无以为欢,只得败兴而归。这三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详细具体而又不显累赘,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文章最后讨论谗言乱国的危害性,同时正面痛斥小人之辈,指责他们说:“宜乎以尔刺谗人之乱 修国,诚可嫉而可憎!”给读者以讽喻之思,既表达了作者对那些谗言乱国之人的憎恶之情,同时也点明了全赋的主旨所在,讽刺效果非常显著。

  统而言之,全赋小中见大,通过苍蝇具体害处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对苍蝇的憎恶之情,更是体物写志,将不讨喜的苍蝇比作是祸国殃民的谗人,隐喻地表达出作者对小人的批评和憎恶,及其作者对当时朝廷现实状况的不满。从这篇赋可以看出作者辞赋在题材内容上的拓展和创新,以细小之物为赋的组织材料,而且思想含义深刻;此外,这篇赋在艺术表现上的成就,也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在辞赋上的独特风貌。作者在学习前人艺术手法的基础上,又独创出自己的特有风格,并确立了宋代散文平易自然、委婉曲折的主导风格和骈散兼行的语言模式。

参考资料:
1、 邓声国编著.欧阳修赋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144-145页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¹我所欲²也。二者不可得兼³,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生者,故不为苟(gǒu)也;死亦我所恶¹⁰,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¹¹有所不辟(bì)¹²也。如使¹³人之¹⁴所欲莫¹⁵甚于生,则¹⁶¹⁷可以得生¹⁸者何不用也¹⁹?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²⁰也?由是则生而²¹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²²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²³贤者²⁴有是²⁵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²⁶耳。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注释:¹亦:也。²欲:想要。³兼:同时具有。⁴舍:舍弃。⁵取:选取。⁶甚:超过。⁷于:比。⁸故:所以,因此。⁹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¹⁰恶:厌恶。¹¹患:祸患,灾难。¹²辟:通“避”,躲避。¹³如使:假如,假使。¹⁴之:结构助词,的。¹⁵莫:没有。¹⁶则:那么。¹⁷凡:凡是,一切。¹⁸得生:保全生命。¹⁹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²⁰为:做。²¹而:但是。²²是故:因此。²³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独:仅。²⁴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²⁵是:此,这样。²⁶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与 通 欤;乡 通 向;辟 通 避)
一箪(dān)¹食,一豆²(gēng),得之则³生,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¹⁰也。万钟¹¹则不辩¹²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¹³焉!为宫室¹⁴之美、妻妾之奉¹⁵、所识穷乏者得我¹⁶¹⁷?乡¹⁸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¹⁹乎?此之谓失其本心²⁰。(与 通 欤;乡 通 向;辟 通 避)
译文: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注释:¹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²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³则:就。⁴弗:不。⁵得:得到。⁶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⁷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⁸蹴:用脚踢。⁹而:表修饰。¹⁰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¹¹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¹²辩:同“辨”意为辨别。¹³何加:有什么益处。何,介词结构,后置。¹⁴宫室:住宅。¹⁵奉:侍奉。¹⁶得我:感激我。得:同“德”,感激。¹⁷与:同“欤”,语气助词。¹⁸乡:同“向”,先前、从前。¹⁹已:停止,放弃。²⁰本心:本心,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

  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

  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参考资料: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7-109 .

suǒ

mèng xiānqín 

     suǒ xióngzhǎng suǒ èrzhějiān shěérxióngzhǎngzhě shēng suǒ  suǒ èrzhějiān shěshēngérzhě shēngsuǒ suǒyǒushènshēngzhě wéigǒu suǒ suǒyǒushènzhě huànyōusuǒ shǐ使rénzhīsuǒshènshēng fánshēngzhěyòng shǐ使rénzhīsuǒshènzhě fánhuànzhěwéi yóushìshēngéryǒuyòng yóushìhuànéryǒuwéi shìsuǒyǒushènshēngzhě suǒyǒushènzhě fēixiánzhěyǒushìxīn rénjiēyǒuzhī xiánzhěnéngsàngěr 

    dānshí dòugēng zhīshēng  ěrérzhī xíngdàozhīrénshòu ěrérzhī rénxiè wànzhōngbiànérshòuzhī wànzhōngjiāyān wéigōngshìzhīměi qièzhīfèng suǒshíqióngzhě xiàngwéishēnérshòu jīnwéigōngshìzhīměiwéizhī xiàngwéishēnérshòu jīnwéiqièzhīfèngwéizhī xiàngwéishēnérshòu jīnwéisuǒshíqióngzhěérwéizhī shì zhīwèishīběnxīn    (tōng xiàngtōngxiàng tōng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译文: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
注释:劳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劳劳亭,在江宁府治西南。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春风知¹别苦,不遣(qiǎn)²柳条青。
译文: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注释:¹知:理解。²遣:让。

  此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单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别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却非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指出天下伤心之地是离亭,也就是说天下伤心之事莫过于离别,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说,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翻新意,另辟诗境。

  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王之涣的《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也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因古时有杨柳送别习俗,就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而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了一起。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应当说,在古代诗歌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在从折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杨巨源的《折杨柳》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也具见巧思,但与李白这两句相比,就显得巧而不奇。李白的这两句诗是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与李白的这首诗异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之一: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似惜长条。

  对照之下,两诗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但两诗的出发点相同,而结论却完全相反:李白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却先说送别之人不忍折损杨柳的枝叶,再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而不惜柳条被人攀折。这说明,同一题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写法。诗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飞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无限广阔的。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58-359 .
2、 陈邦炎 .唐人绝句鉴赏集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8 :65-67 .

láoláotíng

bái tángdài 

tiānxiàshāngxīnchù láoláosòngtíng 
chūnfēngzhībié qiǎnliǔtiáoq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