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昔朋游今五纪,断金连璧附英翘。学通经史蒙三益,心类松筠见久要。
自昔朋游今五纪,断金连璧附英翘。学通经史蒙三益,心类松筠见久要。
白首郎潜甘寂寞,清时吏隐甚逍遥。年逾九九诚无慊,惟叹人亡与道消。
白首郎潜甘寂寞,清时吏隐甚逍遥。年逾九九诚无慊,惟叹人亡与道消。

zhìzhèngzhòngsǔngōngāi--wényàn

péngyóujīnduànjīnliányīngqiàoxuétōngjīngshǐméngsānxīnlèisōngyúnjiànjiǔyào

báishǒulángqiángānqīngshíyǐnshénxiāoyáoniánjiǔjiǔchéngqiànwéitànrénwángdàoxiāo

文彦博

文彦博

(1006—1097)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 ▶ 3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危冠¹广袖楚宫妆²,独步闲庭³逐夜凉。
译文:少女戴着高高的帽子,拂动着宽广的衣袖,打扮成南方贵族妇女的模样,夜晚独自在凉爽寂静的庭院中漫步。
注释:¹危冠:高冠。²楚宫妆:即南方贵族妇女式样的打扮。³闲庭:空旷的庭院。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自把玉钗(chāi)¹敲砌(qì)²,清歌一曲月如霜³
译文:自己拿着玉钗敲台阶下的竹子,打出拍子,一曲清越的歌声之后,月色显得十分皎洁。
注释:¹玉钗:一种妇女头饰。²砌竹:庭院中临阶而生的竹子。³月如霜:月光皎洁。

  传说唐代有个草场官名叫张立本,他的女儿因后院古坟中的狐妖所迷,诗人以此为据,写成此诗。

  此诗一说为张立本女作,而且伴有一个荒诞的故事。传说唐代有个草场官张立本,其女忽为后园高姓古坟中的狐妖所魅,自称高侍郎,遂吟成此诗(《全唐诗》卷八六七)。这种附会虽然颇煞风景,却也令人想到:或许正是因为这诗情韵天然,似有神助,才使当时的好事者编出这样的无稽之谈吧。

  诗的内容似无深义,却创造了一种清雅空灵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幽篁依阶低吟。清冷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在这首诗里,景色全由人物情态写出,而人物意趣又借极简炼的几笔景物点缀得到深化。由情见景,情景相生,是形成此诗佳境的显著特点。

  “危冠广袖楚宫妆”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贵族女装,这身典雅的妆束令人清楚地想见少女亭亭玉立的风姿;从“独步”可见庭院的空寂幽静和她清高脱俗的雅趣,而“闲庭”又反衬出少女漫步吟哦的悠然神情。“逐夜凉”则藉其纳凉的闲逸烘染了秋爽宜人的夜色。夜静启开了少女的慧心,秋凉催发了少女的诗思。她情不自禁地从发髻上拔下玉钗,敲着阶沿下的修竹,打着拍子,朗声吟唱起来。以钗击节大约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晏几道《浣溪沙》词有“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句,写的是一位歌女在“遏云声里送离觞”的情景,也颇妩媚,但稍嫌激烈,高适此诗中的少女,孤芳自赏,不求知音,信手击竹,对月自吟,那种心声和天籁的自然合拍似更觉曼妙动听。

  抒情的画意美和画面的抒情美融为一体,是盛唐许多名篇的共同特点。这首诗写女子而洗尽脂粉香艳气息,更觉神清音婉,兴会深长,超尘拔俗,天然淡雅,在盛唐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诗题为“听张立本女吟”,故“清歌一曲”实是吟诗一首。古诗本来能吟能唱,此处直题“清歌”二字,可见少女的长吟听来必如清朗的歌声般圆转悦耳。前三句不写月色,直到一曲吟罢,方点出“月如霜”三字,不但为开扩诗的意境添上了最精彩的一笔,也渲染了少女吟诗的音乐效果。诗人以满目如霜的月色来烘托四周的沉寂,使“霜”字与“夜凉”相应,并且此透露出少女吟罢之后心境的清冷和吟声给听者带来的莫名的惆怅,从而在结尾形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留下了无穷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94-396页 .
起犯春霜一径寒,清游乘兴约吟鞍。
起犯¹春霜一径寒,清游乘兴约吟鞍(ān)²
译文:启程时冒着遍地晨霜一路春寒,约好了骑马吟诗乘兴游览。
注释:北山:指金华(在今浙江金华北)。¹犯:冒犯。犯霜寒,不仅点明时间,也隐约表现遗民傲世的性格。²吟鞍:骑马吟诗。
眼中最恨友朋少,尘外频闻山水宽。
眼中最恨友朋少,尘外¹频闻山水宽。
译文:最遗憾的是眼前的友朋越来越少,常听说尘世外山长水宽。
注释:¹尘外:尘世之外,指隐居。
溪落旧痕枯野埠,树浮空翠湿危栏。
溪落旧痕枯野埠(bù)¹,树浮空翠湿危栏。
译文:溪水枯竭只剩旧日的痕迹和荒芜的渡口,树木飘浮在晨雾中,浓绿沾湿了楼头的栏杆。
注释:¹埠:码头,渡口。
岩头几处县冰白,已作群羊化石看。
岩头几处县¹冰白,已作群羊化石²看。
译文:崖头那几处悬挂的白冰,不正是自石化成的羊群满山?
注释:¹县:同“悬”。²群羊化石:用皇初平叱石成羊典故。据晋葛洪《神仙传》说,牧羊儿皇初平性情良谨,被遭士带到金华山石室中修道。四十余年后,哥哥找到他,问他所放的羊在何处,皇初平告诉他羊在东山,但哥哥看到的只是一片白石。于是皇初平喝一声:“羊起!”白石就变成数万头羊。后兄弟俩一起学道成仙。皇初平改字为赤松子。

  这首诗的首联写作何和友人相约出游的时间和季节。颔联写作者和友人一起游山玩水的喜悦之情。颈联写游玩路上所看到的景象以及感情变化。尾联写化石成羊这个北山的名胜胜迹。借景抒情,表达对少数民族统治政权的蔑视之情。

  起句“起犯春霜”,即点明这是严寒尚厉的正月,所以一路之上,但有寒威。“犯”字并贯“霜”寒”。隐约表现出遗民傲世的性格。第二句接承上句,似乎很平淡,然而用“乘兴”和“约”等字眼,说明他们的这次游山兴致很高,是约好前来的。这样就逗出颔联。

  颔联抒写游山的情怀。第三句的意思是表达得十分清楚的。志同道合的“友朋”,经过十年的凋谢,一天一天地“少”,这是眼前“最恨”(隐寓不甘之意)的一桩事。第四句推开,“尘外”是隐遁者常用的语言,下面连接“山水宽”,不仅点明北山的题目,而且一个“宽”字,还表露出遗民对于故国山水的向往。面对秀丽的山水,游赏者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这一联道出了作者这次游山的情怀,所以要乘兴遨游,既是因为同志不多了,也是借以追求世外广大山川之美的享受,遗民复杂的心情,无限的感慨,抒写得很充分。

  颈联写途中之景,又写景外之意。在对北山景物的描绘中,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表露出兴亡之感。“溪落旧痕”的“落”字,“枯野埠”的“枯”字,都是遗民的时移世异之后心情的写照。“树浮空翠湿危栏”的景象,也写得阴沉黯淡,远非赏心悦目的游观。这两句承上句末的“山水宽”落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是诗题的正面描写。也是衷情的自然流露。

  结尾两句是写北山著名的皇初平叱石成羊胜迹,但作者的写法却不一般。他眼里的“群羊”是岩头“县冰”,不是“化石”(由石头变化而成)。把县冰权看作石化的羊群,这不单是对叱石成羊故事的否定。而且自然会令人想到张彖的“冰山”之喻(见《开元天宝遗事》上)。石羊不过是县冰的幻影,元朝政权在遗民心目中是春来便消的冰山。这样写,既切合了化石成羊这个北山胜迹;又照应了犯寒春游诗的起首;更重要的是借景抒发,表露了遗民对于元政权的轻蔑。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548页,2015.07:第1548页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
(chuò)¹下云烟²,微收³(hào)腕鲜
译文:绰约风姿,好像天上仙子一样,从云端翩然而至,手腕的洁白如凝脂。
注释:¹绰绰:风姿绰约的样子。²下云烟:从烟雾缥缈中而来。下:可以解释为从什么地方来的意思。³微收:是写弹筝时候手腕的动作。⁴鲜:应该是嫩的意思。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夜风生¹碧柱,春水咽²红弦³
译文:似乎习习的夜风是从筝上而来,春水呜咽流动的感觉也好像是从筝是发出的。
注释:¹生:解释为生发。²咽:呜咽,指发出的声音。³碧柱和红弦:是古筝上的部件。
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
翠佩轻犹触,莺(yīng)枝涩未迁。
译文:好似玉佩轻轻敲击发出的声响,也好像留宿在枝头未飞走的黄莺的啼鸣。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chán)¹
译文:哪里还有比这更美妙的声音啊?天上一轮明月洒下清辉,无论在在何处都共同分享着同一轮明月。
注释:¹婵娟:月亮。

zhēng--zhāng

chuòchuòxiàyúnyānwēishōuhàowànxiān

fēngshēngzhùchūnshuǐyànhóngxián

cuìpèiqīngyóuchùyīngzhīwèiqiān

fāngyīngèngmiàoqīngyuègòngchánjuān

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
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
译文:碧清的美酒一杯又一杯,船上的门帘刚闭还复开。
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
好山万皱¹无人见,都被斜阳拈(niān)²来。
译文:千皱万褶的好山无人能描绘,都被斜阳的余辉一一拈出来。
注释:¹皱:皱褶。²拈出:用两指夹出。
写船行过程中欣赏斜阳映山的景色。“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这两句意态安闲从容,画出在缓缓舟行中边饮酒边观赏景色的情景。“才闭又还开”,暗示一景刚过,一景旋来,启下两句。“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中国古代山水画,常用力描绘山的皱褶,这里用“万皱”来形容“好山”,正是将画法移于诗,用画笔来表现山之美。不过,这两句着重表现的却是“斜阳”对美的发现所起的作用。在平常情况下,“好山万皱”是不易被注意的,但在斜阳映照之下,山的每一皱褶毕露无遗,它的姿态美充分显示了出来。“拈”有拈取之义,用在这里,显得新颖生动。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1159页

zhōuguòxiètánsānshǒu··sān--yángwàn

jiǔshíqīngliǎngbēichuánméncáiyòuháikāi

hǎoshānwànzhòurénjiàndōubèixiéyángniānchūlái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译文:初夏的天气盛阳,草木都已经长得茂盛。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伤怀永哀兮,汩(yù)(cú)¹南土。
译文:我怀着内心的深沉的悲哀,匆匆踏上这南国的土地。
注释:¹汩徂:疾行。
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shùn)¹兮杳杳,永静幽默。
译文:眼前一片苍茫,听不出丝毫声响。
注释:¹眴:同“瞬”,看的意思。
郁结纡轸兮,离愍而长鞠。
郁结纡(yū)(zhěn)¹兮,离愍(mǐn)²而长鞠³
译文:我九曲的回肠缠着悒郁的愁绪,我遭到患难啊,是这样地穷愁困厄。
注释:¹纡轸:委曲而痛苦。²离慜:遭忧患。³鞠:困穷。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译文:抚念我的情感,反省我的初志,又只好把难言的冤屈压抑在心底。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wán)方以为圜(yuán)¹兮,常度²未替³
译文:方正的被刻削得圆滑了,正常的法度却没有变易。
注释:¹刓方以为圜:把方的削成圆的。刓:削。圜,同“圆”。²常度:正常的法则。³替:废也。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易初¹本迪²兮,君子所鄙。
译文:如果转化初衷,改道而行,那是正直的君子所鄙弃的。
注释:¹易初:变易初心。²本迪:变道。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
¹画志²墨兮,前图未改。
译文:守绳墨而不变易,照旧地按着规矩。
注释:¹章:明也。²志:记也。
内厚质正兮,大人所晟。
内厚质正兮,大人所晟。
译文:内心充实而端正,自有那伟大的人物称善赞美。
巧陲不斵兮,孰察其揆正?
巧倕(chuí)¹不斵(zhuó)²兮,孰察其揆正?
译文:巧匠倕还没有挥动斧头,谁能看得出曲直和规矩?
注释:¹倕:人名,传说是尧时的巧匠。²斵:砍,削。
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
玄文处幽兮,蒙(méng)(sǒu)¹谓之不章²
译文:黑色的花纹放在幽暗的地方,盲人说它没有纹章。
注释:¹蒙瞍:瞎子。²章:文彩。
离娄微睇兮,瞽谓之不明。
离娄¹微睇(dì)²兮,瞽(gǔ)³谓之不明。
译文:离娄微闭着眼睛,盲者说他的目盲。
注释:¹离娄:传说中的人名,善视。²睇:微视。³瞽:瞎子。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译文:白的要说成黑,把上面的倒置下方。
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
凤皇在笯(nú)¹兮,鸡鹜²翔舞。
译文:凤凰关进笼中,鸡鸭却舞蹈翱翔。
注释:¹笯:竹笼。²鹜:鸭子。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译文:玉与石混淆在一起,有人拿来一斗而量。
夫惟党人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夫惟党人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¹
译文:那些党人就是这般地鄙陋愚固啊,他们又怎能理解我心之所善。
注释:¹臧:同“藏”。指藏于胸中之抱负。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译文:责任大,担子重,却陷于沉滞,不被重用。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怀瑾握瑜¹兮,穷不知所示。
译文:贤能的人虽然怀瑾握瑜,被逐困穷又怎能献示于人。
注释:¹瑾、瑜:均美玉。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译文:村里的狗群起而狂吠,只因为它们少见多怪。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译文:小人们非难和疑忌俊杰,是他们庸夫俗子的本性。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
译文:我举止清疏而内质朴实,他们当然不懂得我的异彩。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材朴委积¹兮,莫知余之所有。
译文:有用的材料被丢积在一边,人的才华就是这样被掩埋。
注释:¹委积:丢在一旁堆着。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
译文:我仁之又仁义之又义,忠诚老实以充实自己。
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从容!
重华不可遻(è)¹兮,孰知余之从容!
译文:舜帝已死不可再生,有谁来赏识我这样的气宇。
注释:¹遌:遇。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
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
译文:自古来,贤圣不必同时,这到底是什么缘分?
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
汤禹久远兮,邈¹而不可慕。
译文:夏禹和商汤已经远隔,就追慕也不能再世。
注释:¹邈:遥远。
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
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
译文:抑制着心中的愤恨,须求得自己的坚强。
离闵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
离闵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
译文:身遭不幸,只要我不变节,就会找到我所向往的圣人。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译文:回路北上去寻找归宿,日已昏昏,天色将暮。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¹
译文:姑且吐出我的悲哀,生命已经到了尽头。
注释:¹大故:死亡。
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乱曰:
译文:尾声:
脩路幽蔽,道远忽兮。
浩浩沅湘,分流汩(gǔ)¹兮。
译文:浩荡的沅水湘水呵,每天每日地奔流不息。
注释:¹汩:指水流疾貌,或为水的急流声。
曾唫恒悲兮,永慨叹兮。
¹路幽蔽,道远忽兮。
译文:长远的路程阴晦幽蔽,是遥远而蛮荒的旅程。
注释:¹脩:长。
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
曾唫(yín)¹恒悲兮,永慨叹兮。
译文:不断地呕吟悲伤,永远地叹息凄凉。
注释:¹唫:同“吟”。此下四句据《史记》补入。
怀质抱青,独无匹兮。
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
译文:世间上既没有知己,有何人可以商量。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怀质抱青,独无匹兮。
译文:我为人诚心诚意,但有谁为我佐证。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
伯乐既没,骥焉¹²兮。
译文:伯乐呵已经死了,千里马有谁品评?
注释:¹焉:怎么,哪里。²程:量也。
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¹兮。
译文:各人的禀赋有一定,各人的生命有所凭。
注释:¹错:同“措”,安排。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译文:我要坚定我的志趣,决不会怕死贪生。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¹伤爰(yuán)²,永叹喟兮。
译文:无休无止的悲哀,令人深长叹息。
注释:¹曾:同“增”。²爰哀:悲哀无休无止。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译文:世间混浊无人了解我,人心难测,没有人可以听我表叙。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¹兮。
译文:人生一死不可回避,但愿世上没有什么使我矜惜。
注释:¹爱:吝惜。

  一般认为此诗作于屈原临死前,是诗人的绝命词。此诗历述作者不能见容于时的原因与现状以及南行的心情,为自己遭遇的不幸发出了浩叹与歌唱,希望以自身肉体的死亡来震撼民心、激励君主。全诗语句简短有力,颇有气促情迫之感,反映了诗人的实际感受与心境,在情感与表达形式上与诗的内涵浑然一体。

  诗篇开首先刻画诗人南行时的心情,两句极度表述忧郁、哀伤心理的诗句,一下子扣住了读者的心弦:“伤怀永哀兮”、“郁结纡轸兮”,——表明诗人在初夏时节步向南方时,悲愤的情绪已达到了难以自抑的地步。客观环境对此时人物的心绪起了极好的衬托作用——“眴兮杳杳,孔静幽默”,唯此“杳杳”“无所见”、“静默”“无所闻”,才更显出“岑僻之境,昏瞀之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如果诗人在临终前的心态仅仅只停留于这种悲哀的水准上,那么,无论诗篇本身还是诗人的形象,都难以令人产生共鸣和敬慕。诗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将笔墨仅仅诉诸于个人遭遇的不幸与感伤上,而是始终同理想抱负的实现与否相联系,希冀以自身肉体的死亡来最后震撼民心、激励君主,唤起国民、国君精神上的觉醒,因而,诗篇在直抒胸臆之后,笔锋自然转到了对不能见容于时的原因与现状的叙述。

  随之出现的是一系列的形象比喻:或富理性色彩——“刓方为圜”、“章画志墨”、“巧倕不斵”——以标明自己坚持直道、不随世俗浮沉的节操;或通俗生动——“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怀瑾握瑜兮”、“邑犬之群吠兮”——用大量生活中习见的例子作譬,以显示自己崇高的志向与追求;这些比喻集中到一点,都旨在表述作者的清白、忠诚却不能见容于时,由此激发起读者的同情、理解与感慨,从而充实了作品丰厚的内在蕴含力,使之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正是由于有了上述一系列感情的铺垫,故而作者发抒临终前的慨叹便有了厚实的基础与前提,诗篇正文末段的“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人们读来也便更觉悲慨而泫然了。

  最后部分的“乱辞”,可以说是诗人情感达到高潮的表露。在前面历述现状、原因、心情等以后,诗人至此发出了浩叹与歌唱,它是全诗内容的总结与概括,也是诗人心声的集中倾诉。毫无疑问,在诗人看来,悲哀是悲哀,理想是理想,决不能因为自己行将死去而悲痛至放弃毕生追求的理想,唯有以己身之一死而殉崇高理想,才是最完美、最圆满的结局,人虽会死去,而理想却永远不会消亡。故而诗人最后唱道:“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此篇在语言上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似有别于《九章》其他篇(《橘颂》除外):全诗句子大都不长,显得简短有力,读上去颇有急促感。从首句“滔滔孟夏兮”到篇终“乱辞”,几乎大多是四言句(加“兮”字为五言),——这显然是诗人的精心设计。

  作为临终前的绝命词,诗篇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诗人的实际心境,或换言之,正因为面临自我选择的死亡,才会有气促情迫之感,而运用短促句,正是这种真切心境的实剖,既反映了此时此刻诗人的实际感受与心态,也在情感与表达形式上与诗的内涵浑然一体,从而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与匠心于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31-83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