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城三洞朝真客,紫房名隶神仙籍。玉案晨餐沆瀣精,椒庭夜饮流霞液。
五城三洞朝真客,紫房名隶神仙籍。玉案晨餐沆瀣精,椒庭夜饮流霞液。
姑山绰约冰雪容,亭亭霞外脱尘踪。飙驭狂游紫贝阁,云装醉入白银宫。
姑山绰约冰雪容,亭亭霞外脱尘踪。飙驭狂游紫贝阁,云装醉入白银宫。
想陪桂父与金母,昆蓬春赏蟠桃红。愚亦放怀随澹泊,昆芝茹朮希彭朔。
想陪桂父与金母,昆蓬春赏蟠桃红。愚亦放怀随澹泊,昆芝茹朮希彭朔。
常秘六泥东灶丹,每求五色西山药。紫台久判浮丘袂,锦州绣岭三千里。
常秘六泥东灶丹,每求五色西山药。紫台久判浮丘袂,锦州绣岭三千里。
羽驾鸾骖未载逢,经年望断函关气。
羽驾鸾骖未载逢,经年望断函关气。

zènghuáqīngguānzhǔshī--wényàn

chéngsāndòngcháozhēnfángmíngshénxiānànchéncānhàngxièjīngjiāotíngyǐnliúxiá

shānchuòyuēbīngxuěróngtíngtíngxiáwàituōchénzōngbiāokuángyóubèiyúnzhuāngzuìbáiyíngōng

xiǎngpéiguìjīnkūnpéngchūnshǎngpántáohóngfàng怀huáisuídànkūnzhīshùpéngshuò

chángliùdōngzàodānměiqiú西shānyàotáijiǔpànqiūmèijǐnzhōuxiùlǐngsānqiān

jiàluáncānwèizàiféngjīngniánwàngduànhánguān

文彦博

文彦博

(1006—1097)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 ▶ 3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剪梅花万样娇。斜插梅枝,略点眉梢。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手相招。
一剪梅花万样娇。斜插疏枝,略点眉梢。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¹,拍手相招。
译文:一枝梅花风情万种的娇美。斜插在树枝上,仿佛是眉梢上的一点。在那里微笑着,风中的舞姿轻盈得飘若惊鸿,仿佛是在对酒宴上的人们拍着手招呼。
注释:一剪梅:词牌名,双调六十字。¹尊前:酒樽之前,指酒筵上。
夜渐寒深酒渐消。袖里时闻,玉钏轻敲。城头谁恁促残更,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夜渐寒深酒渐消。袖里时闻,玉钏(chuàn)¹轻敲。城头谁恁(nèn)²促残更,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译文:夜渐深、渐冷,酒意也慢慢消去了。经常可以听到美人的衣袖里玉镯敲碰的声音。城头上是谁在催促着打更,银饰的漏壶怎么样了,让明天的早晨来得更晚一些吧。
注释:¹玉钏:用玉石穿起来做成的镯子。²恁:那么,那样。
倾国倾城,非花非雾,春风十里独步。胜如西子妖绕,更比太真澹泞。铅华不御。漫道有、巫山洛浦。似恁地、标格无双,镇锁画楼深处。
倾国倾城,非花非雾,春风十里独步。胜如西子妖绕,更比太真澹泞。铅华不御。漫道有、巫山洛浦。似恁地、标格无双,镇锁画楼深处。
曾被风、容易送去。曾被月、等闲留住。似花翻使花羞,似柳任从柳妒。不教歌舞。恐化作、彩云轻举。信下蔡、阳城俱迷,看取宋玉词赋。
曾被风、容易送去。曾被月、等闲留住。似花翻使花羞,似柳任从柳妒。不教歌舞。恐化作、彩云轻举。信下蔡、阳城俱迷,看取宋玉词赋。

  “倾国”两句,点出“情”系何物。此言情之所衷,则“情人眼里出西施”,自然她定是倾国倾城貌,天下第一美女之尊号也非她莫属矣。情,似花妖艳而非花,似雾朦胧而非雾,情实是为一种发诸心端的感性表现矣。“春风”三句,承上继续发挥。言情之所衷,故心上人理应比西子妖娆,比玉环更显得宁静脱俗。她在情人心目中有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诗)的处在独步群芳的至尊地位。“铅华”两句,继续承上发挥。说在情人眼里,她虽不施脂粉,却是“清水出芙蓉”,所以即使是传说中的巫山神女,洛水宓妃也比不上她的美貌。“似恁地”两句,点明系单相思。言词人心目中这样一个标致无双,完美无缺的绝代佳人,却被人为地深藏在画楼深处,使之无缘相见,只能以单恋、梦想聊解相思耳。

  “曾被风”两句,设想“画楼”中人的生活起居。言这位佳人住在画楼中,春风却可以轻易吹拂她的面容,秋月也可以随便照亮她的倩影。这也是对己之不能一见其面,作无奈的感叹。“似花”两句,再赞其美照应上片。言这位佳人似花鲜艳而胜于花,如柳婀娜更比柳飘逸,所以花为之羞闭,柳也心生嫉妒也。“不教”两句,臆想也。言心中的美人啊千万不要叫她歌舞,恐怕她翩翩起舞时化作彩云飞升而去。“信下蔡”两句,总结其美,为她作词而歌之。“信下蔡”一句,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句意“惑阳城、迷下蔡”。“阳城、下蔡”都是楚国贵公子的封地,这里泛指纨绔子弟。“宋玉”,屈原弟子,词赋家,这里借代词人自己。词人说:情之所衷正如宋玉所说可以“惑阳城、迷下蔡”,左右一切矣。因此我且填上这首《东风第一枝》词,作为对她的歌颂吧。

dōngfēngzhī··qīngguóqīngchéng--wényīng

qīngguóqīngchéngfēihuāfēichūnfēngshíshèng西ziyāoràogèngtàizhēndànnìngqiānhuámàndàoyǒushānluòshìnènbiāoshuāngzhènsuǒhuàlóushēnchù

céngbèifēngróngsòngcéngbèiyuèděngxiánliúzhùshìhuāfān使shǐhuāxiūshìliǔrèncóngliǔjiàokǒnghuàzuòcǎiyúnqīngxìnxiàcàiyángchéngkànsòng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¹幼时即嗜(shì)²。家贫,无从致³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à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¹⁰。又患无硕(shuò)¹¹名人与游¹²,尝¹³¹⁴百里外,从乡之先达¹⁵执经叩问¹⁶。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¹⁷。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¹⁸,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duō)¹⁹,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²⁰其欣²¹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²²获有所闻。
译文: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变得缓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注释:东阳:今浙江东阳市,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¹余:我。²嗜学:爱好读书。³致:得到。⁴假借:借。⁵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录书。弗,不。之,指代抄书。⁶走:跑,这里意为“赶快”。⁷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⁸既:已经,到了。⁹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¹⁰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¹¹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¹²游:交游。¹³尝:曾。¹⁴趋:快步走。¹⁵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¹⁶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¹⁷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¹⁸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¹⁹叱咄:训斥,呵责。²⁰俟:等待。²¹欣:同“忻”。²²卒:终于。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¹(yè)(xǐ)²行深山巨谷中。穷冬³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¹⁰,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绣¹¹,戴朱缨(yīng)宝饰¹²之帽,腰白玉之环¹³,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¹⁴,烨(yè)¹⁵若神人;余则缊(yùn)¹⁶敝衣¹⁷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mào)¹⁸,未有所成,犹幸预¹⁹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zhuì)²⁰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miù)²¹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译文: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注释:¹箧:箱子。²曳屣:拖着鞋子。³穷冬:隆冬。⁴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⁵僵劲:僵硬。⁶媵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⁷持汤沃灌:指拿热水喝或拿热水浸洗。汤:热水。沃灌:浇水洗。⁸衾:被子。⁹逆旅:旅店。¹⁰日再食:每日两餐。¹¹被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的丝织品。¹²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装饰品。¹³腰白玉之环:腰间悬着白玉圈。¹⁴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¹⁵烨然:光采照人的样子。¹⁶缊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¹⁷敝衣:破衣。¹⁸耄老:年老。八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¹⁹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另译指有官位的人 。²⁰缀:这里意为“跟随”。²¹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今诸生¹学于太学²,县官³日有廪(lǐn)之供,父母岁有裘(qiú)之遗(wèi),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文: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注释:¹诸生:指太学生。²太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³县官:这里指朝廷。⁴廪稍: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⁵裘:皮衣。⁶葛:夏布衣服。⁷遗:给予,赠送。⁸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⁹非天质之卑: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予 一作:余)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¹甚称其贤。余朝²京师,生以乡人子³(yè)余,撰(zhuàn)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dǐ)¹⁰我夸际遇之盛¹¹而骄乡人¹²者,岂知予者哉!(予 一作:余)
译文:东阳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的人吗?
注释:¹流辈:同辈。²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³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⁴谒:拜见。⁵撰:写。⁶长书:长信。⁷贽:古时晚辈初次拜长辈时所赠的礼物。⁸夷:平易。⁹归见:回家探望。¹⁰诋:毁谤。¹¹际遇之盛:际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¹²骄乡人:对同乡骄傲。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内中又分四个层次。第一层从借书之难写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因家贫无书,只好借书、抄书,尽管天大寒,砚结冰,手指冻僵,也不敢稍有懈怠。第二层从求师之难,写虚心好学的必要。百里求师,恭谨小心。虽遇叱咄,终有所获。第三层从生活条件之难,写自己安于清贫,不慕富贵,因学有所得,故只觉其乐而不觉其苦,强调只要精神充实,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第四层是这一段的总结。由于自己不怕各种艰难,勤苦学习,所以终于学有所成。虽然作者谦虚地说自己“未有所成”,但一代大儒的事实,是不待自言而人都明白的。最后“况才之过于余者乎”的反诘句承前启后,内容十分丰富。首先作者用反诘的语气强调了天分稍高的人若能像自己这样勤奋,必能取得越自己的卓绝成就。同时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并不是天才,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都是勤奋苦学的结果。推而言之,人若不是天资过分低下,学无所成,就只怪自己刻苦努力不够了。从下文知道,马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他只要坚持下去,其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所以这一句话虽寥寥数字,但含义深厚,作用大,既照应了上文,又关联了下文,扣紧了赠序的主题,把自己对马生的劝诫、勉励和期望,诚恳而又不失含蓄地从容道出,表现出“雍容浑穆”的大家风度。

  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照,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日有廪稍之供”云云是与上文生活条件之苦对比,“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云云是与上文求师之难对比,“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云云,与上文借书之难对比。通过对比,人们很清楚地看出当今太学生在读书、求师、生活等几个方面,都比作者当年的求学条件优越得多,但却业有未精,德有未成。最后用一个选择句式又加一个反诘句式,强调指出:关键就在于这些太学生既不勤奋又不刻苦。这又是对上段第四层的照应。

  以上两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重要性,虽未明言是对马生的劝励,而劝励之意自明。然而文章毕竟是为马生而作的,所以至第三段便明确地写到马生,点明写序的目的,这就是“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者”。因为劝励的内容在上两段中已经写足,所以这里便只讲些推奖褒美的话,但是殷切款诚之意,马生是不难心领神会的。

  宋濂为人宽厚诚谨,谦恭下人。此文也是一如其人,写得情辞婉转,平易亲切。其实按他的声望、地位,他完全可以摆出长者的架子,正面说理大发议论,把这个青年教训一通的。然而他却不这样做。他绝口不说你们青年应当怎样怎样,而只是说“我”曾经怎样怎样,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地位上,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切身的体会去和人谈心。不仅从道理上,而且从形象上、情感上去启发影响读者,使人感到在文章深处有一种崇高的人格感召力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在不知不觉中缩短了与作者思想上的距离,赞同他的意见,并乐于照着他的意见去做。写文章要能达到这一步,决非只是一个文章技巧问题,这是需要有深厚的思想修养作基础的。

  其次,作者在说理上,也不是凭空论道,而是善于让思想、道理从事实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而在事实的叙述中,又善于将概括的述说与典型的细节描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文章具体实在,仅在行文上简练生动,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说到读书之难时,作者在概括地叙述了自己因家贫无书,不得不借书、抄书,计日以还的情形后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通过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就使人对作者当初读书的勤奋及学习条件的艰苦,有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具体感受。理在事中,而事颇感人。这也是此文使人乐于赞同并接受作者意见的又一个内在的原因。

  而且,文章浑然天成,内在结构却十分严密而紧凑。本来文章所赠送的对象是一篇之主体。然而文章却偏把主体抛在一边,先从自己谈起,从容道来,由己及人,至最后才谈及赠送的对象。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在文章的深层结构中,主宾之间有一种紧密的内在联系,时时针对着主,处处照应到主,而却避免了一般赠序文章直露生硬的缺点,使文章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在写作中又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使左右有对比,前后有照应,文章于宽闲中显示严整,“鱼鱼雅雅,自中节度”。这一点给人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的。

  本文在写法方面,下述三者都值得学习:

  一、紧扣中心,从不同角度加以阐述。本文的中心是个“学”字。作者记自己幼时如何“嗜学”,成年以后如何“慕道”,说太学诸生应专心学习,嘉许马生“善学”,及“道为学之难”以送马生等,由己及人,自始至终,无一不从“学”字着笔。写自己过去生活的清苦,今日太学条件的优越,仍然围绕着“学”字来写,只是角度不同。作者自述学习勤奋,勇于克服困难,是为现身说法,阐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使马生从作者的经历中懂得学习必须“勤且艰”的道理。列举太学的生活、师资、设备等方面的情况,是为了说明客观条件的优越有利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马生认识到应该珍惜已有的条件,像作者那样专心求学,做到业精德成。这样将与学习有关的道理,通过具体事例与实际情况的叙述,从不同角度加以说明,使马生和读者都能从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中受到启发,悟出怎样为学的道理。

  二、概叙与细叙相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记叙有概叙与细叙之分。作者通过概叙,对自己幼年以至成年刻苦学习的过程与全貌,做了粗线条的叙述;通过细叙,对典型材料、具体环境加以生动、细致的展开。两者结合,使叙述有点有面,既能使读者对作者艰苦学习的情况有整体的认识,又能对其中重点“细节”获得深刻的印象。如细叙“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这一“细节”,将作者长期“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辛勤具体地反映出来。又如“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久而乃和”这段细叙,将“尝趋百里外”从师途中的环境与艰辛反映得很为生动。再如“先达……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听;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段细叙,将“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时的尊师的神态和顽强学习的心理,真实地表现出来。此外,如同写衣着,对同舍生细加叙述,与肖像描写几乎没有区别,对自己则只用“缊袍敝衣”四字加以概叙,而对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却又用了细叙的手法。两者相辅相成,既表现了作者家境的贫寒,生活的俭朴,也反映出他的志趣的高尚。

  三、对比方法的运用,是本文写法最明显的特点。主要将太学诸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自己过去学习时的艰苦进行对比;将自己从师时生活的俭朴与同舍生的奢华进行对比。注评时已分别说明,这里不重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刘乃昌主编. 中国文学名篇鉴赏 文卷[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10.第350-351页
风云俱惨惨,原野共茫茫。
风云俱惨惨¹,原野共茫茫。
译文:天上的风云都黯淡无光,原野山林一片茫茫。
注释:¹惨惨:昏暗的样子。
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
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
译文:六瓣的雪花下了起来,冰凌仿佛九华灯映照下的珍珠。
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
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¹
译文:自己和坐骑已经变成银装素裹,仿佛在驱赶着玉开追逐银獐。
注释:¹银獐:是指白鹿。
阵云全不动,寒山无物香。
阵云全不动,寒山无物香。
译文:天空中的阴云一动不动,寒冷的山上什么也没有。
薛君一狐白,唐侯两肃霜。
薛君一狐白,唐侯两肃霜。
译文:雪又像薛君(孟尝君)的白狐裘和唐侯(春秋时的唐成公)的开一样洁白。
寒关日欲暮,披雪上河梁。
寒关日欲暮,披雪上河梁。
译文:寒关的天色将要晚了,我迎着雪走上了桥。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暮从碧山¹²,山月随人归。
译文: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一直跟随着我归来。
注释:¹碧山:指终南山。²下:下山。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却顾¹所来径²,苍苍³横翠微
译文:回头望下山的山间小路,山林苍苍茫茫一片青翠。
注释:¹却顾:回头望。²所来径:下山的小路。³苍苍:一说是指灰白色,但这里不宜作此解,而应解释苍为苍翠、苍茫,苍苍叠用是强调群山在暮色中的那种苍茫貌。⁴翠微:青翠的山坡,此处指终南山。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相携(xié)¹²田家³,童稚(zhì)开荆(jīng)(fēi)
译文:偶遇斛斯山人,携手同去其家,孩童急忙出来打开柴门。
注释:¹相携:下山时路遇斛斯山人,携手同去其家。²顾:到。³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⁴荆扉:荆条编扎的柴门。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绿竹入幽径,青萝¹拂行衣²
译文:走进竹林中的幽深小径,树枝上下垂的藤蔓拂着行人衣裳。
注释:¹青萝:攀缠在树枝上下垂的藤蔓。²行衣:行人的衣服。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欢言得所憩(qì),美酒聊共挥¹
译文:欢言笑谈得到放松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
注释:¹挥:举杯。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长歌吟松风¹,曲尽河星稀²
译文:长歌一曲松风和鸣,一曲唱罢已是星光稀微。
注释:¹松风:指古琴曲《风入松》。²河星稀:银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谓夜已深了。河星:一作“星河”。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我醉君复乐,陶然¹共忘机²
译文: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欣愉悦忘了世俗奸诈心机。
注释:¹陶然:欢乐的样子。²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机:世俗的心机。

  中国的田园诗以晋末陶潜为开山祖,他的诗,对后代影响很大。李白这首田园诗,似也有陶诗那种描写琐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风格。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前四句写诗人下山归途所见,中间四句写诗人到斛斯山人家所见,末六句写两人饮酒交欢及诗人的感慨,流露了诗人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的感情。全诗都用赋体写成,情景交融,色彩鲜明,神情飞扬,语言淳厚质朴,风格真率自然。

  从诗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山月随人归”,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月尚如此,人则可知。

  第三句“却顾所来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这里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却是情中有景。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

  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横”有笼罩意。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这四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

  诗人漫步山径,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相携”,显出情谊的密切。“童稚开荆扉”,连孩子们也开柴门来迎客了。进门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也为遇知己而高兴。因而欢言笑谈,美酒共挥。一个“挥”字写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处处绾带上文的一片苍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这就不在话下了。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是受陶潜诗的影响,然而两者诗风又有不同之处。陶潜的写景,虽未曾无情,却显得平淡恬静,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之类,既不染色,而口气又那么温缓舒徐。而李白就着意渲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神情飞扬,口气中也带有清俊之味。

  在李白的一些饮酒诗中,豪情狂气喷薄涌泄,溢于纸上,而此诗似已大为掩抑收敛了。“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可是一比起陶诗,意味还是有差别的。陶潜的“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之类,称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无可无不可的那种意味,就使人觉得李白挥酒长歌仍有一股英气,与陶潜异趣。因而,从李白此诗既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响,又可以看到两位诗人风格的不同。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22-323 .

xiàzhōngnánshānguòshānrén宿zhìjiǔ

bái tángdài 

cóngshānxià shānyuèsuírénguī 
quèsuǒláijìng cāngcānghéngcuìwēi 
xiāngxiétiánjiā tóngzhìkāijīngfēi 
绿zhúyōujìng qīngluóxíng 
huānyánsuǒ měijiǔliáogònghuī 
chángyínsōngfēng jìnxīng 
zuìjūn táorángòngwà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