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日观鱼坐水边,悠然独酌望青山。
尽日观鱼坐水边,悠然独酌望青山。
樽前解下渊明帢,起就东奚濯腻颜。
樽前解下渊明帢,起就东奚濯腻颜。

shàngzhuó--wényàn

jǐnguānzuòshuǐbiānyōuránzhuówàngqīngshānzūnqiánjiěxiàyuānmíngqiàjiùdōngzhuóyán

文彦博

文彦博

(1006—1097)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 ▶ 3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银烛熏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熏天 一作:朝天)
银烛¹熏天²紫陌³长,禁城春色晓苍苍。(熏天 一作:朝天)
译文:银烛朝天光照京郊路长,禁城宫阙春色拂晓苍苍。
注释:¹银烛:蜡烛,有银饰的烛台。此指百官早朝时擎的灯火。²熏天:一作“朝天”。天,代表皇帝。朝见皇帝称为“朝天”。³紫陌:紫红泥铺的路,指京城长安的路。⁴禁城:宫城。⁵晓苍苍:拂晓时暗青色的天空。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
千条弱柳¹垂青琐(suǒ)²,百啭(zhuàn)³流莺满建章
译文:千条嫩柳枝条垂拂青琐,百啭黄莺鸣叫声绕建章。
注释:¹弱柳:嫩柳。²青琐:皇宫门窗上的装饰,代指宫门。³百啭:鸣声婉转多样。⁴建章:汉代宫名,代指大明宫。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剑佩¹声随玉墀(chí)²步,衣冠身惹³御炉香。
译文:剑佩声随早朝登阶趋步,衣裳冠带身沾御炉檀香。
注释:¹剑佩:百官在朝见时必须佩带的宝剑和玉佩。²玉墀:宫殿前的石阶。亦借指朝廷。³惹:沾染。⁴御炉:御用的香炉。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共沐恩波凤池¹²,朝(zhāo)³染翰(hàn)侍君王。
译文:共受皇恩同职凤凰池上,日日执笔染墨侍候君王。
注释:¹凤池:即凤凰池,在大明宫内,中书省所在地。²上:一作“里”。³朝朝:天天;每天。⁴染翰:写文章。翰,笔。

  这是描写百官上朝场面的一首作品。这首诗的政治色彩很浓。皇宫豪华的气派以及百官上早朝时严肃隆重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

  贾至的诗第一联是描写一个“早”字。进宫去朝见皇帝的时候,天还没有亮,还得用蜡烛。到了宫城里,才是黎明。第二联写大明宫的景色:千株嫩柳挂在宫门外,飞来飞去的黄莺绕着宫殿鸣晓。第三联写百官上殿朝见的情况:穿着朝服的官员肃静无声,走上白玉的阶陛,只听得身上悬挂的剑和佩带物的声音。衣冠端正的身上,沾染着两旁香炉里散发出来的香气。第四联就是感恩效忠的话了:我们大家都在凤池中享受皇帝的恩泽,应该天天写文章侍候皇上。

  这首作品的一个特点是全诗用比较贴切的文字描写场面,虽说用到一些褒义的修辞,但是却没有出了早朝大明宫这个场面,用字很集中,并没有用使读者有更多题外思索的字眼,说白了就是意境上苍白,虽然有词藻的堆叠,可是还是落在俗套里。不过或许是场面过于宏大,诗人作为一名官员,能如此下笔已是难能可贵了。

  用紫陌形容甬道,前人的诗里就有,不新鲜;对青琐的描写,也很平常;建章殿是汉代的宫殿,这里因为避讳而代指唐朝的宫殿,走了一般的路子;大臣受皇恩而得以站于凤凰池上,这更是封建社会千年的传统;至于朝朝协助君主,古代三纲中臣以君为纲讲了好几千年了,写出来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可也是因为这首诗记载的场面在那个时代日日重演,所以诗还是有了历史见证一样的作用。

  政治色彩浓厚的诗通常因为要表达主观上的尊重及客观上的严肃,诗写出来个性却不突出在所难免。当然这不是说写宫廷生活一定不能加入个人色彩,而是说封建社会里的诗人写宫廷生活就会免不了有如此的缺憾,在当时政治局面是不允许他们那样的,和现在写诗不一样。现在讲民主,批评起时事来可以酣畅淋漓得加进自己的感情。可是那个时代写诗却是不兴这样的,一旦如此,就会被人另眼相看,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写一个宫廷生活的场面,不是为了让人躲着自己,在这里诗人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这种场面,从而了解自己也是个本分的臣子,要不然这首诗不会写得如此直白。

  读者如果能体谅贾至不能免俗的原因,那就会明白诗里那些臣子为什么亦步亦趋小心谨慎,就会较为容易得理解在那座华丽的宫殿上演出着一幕什么样的大戏。

参考资料:
1、 田文.细说活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77-178
2、 莫砺锋,《唐诗三百首》佳作解读——四首《早朝大明宫》诗的优劣[J],《文史知识》.2011,04

zǎocháomínggōngchéngliǎngshěngliáoyǒu

jiǎzhì tángdài 

yínzhúxūntiāncháng jìnchéngchūnxiǎocāngcāng  (xūntiānzuò cháotiān )
qiāntiáoruòliǔchuíqīngsuǒ bǎizhuànliúyīngmǎnjiànzhāng 
jiànpèishēngsuíchí guānshēnxiāng 
gòngēnfèngchíshàng cháocháorǎnhànshìjūnwáng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一郡(jùn)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¹是清明。
译文:一个地方官清闲的职位唯有(团练)副使,一年之中清冷的节日只是清明节。
注释:¹冷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是闲愁触处生。
译文:春去春来什么时候是尽头,闲恨闲愁所到之处就萌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yú)(jiá)斗身轻。
译文:燕子和黄鹂争相鸣叫,柳絮和树荚竞相飞扬。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脱衣换得商山¹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译文:脱去官服换来隐士所居的商山的酒,独自笑吟《离骚》中的诗句。
注释:¹商山:指商山四皓,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作者王禹偁(954—1001),北宋政治家、诗人、散文家。因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这首诗为作者被贬商州(今属陕西商洛)任团练副使时所作。

  诗题点明诗意、诗境,透露出诗人的谪宦之苦。

  首联中“唯”写出了诗人的不满与无奈,“冷”写出了清明的时令特点,都表现了诗人的谪居之感。

  颔联表面上看是恼人的春,实际上是让诗人惊心的“闲”。颈联的“夸”与“斗”两字生动传神,用拟人手法凸显春天的生趣,同时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出诗人被贬愁绪与眼前的大自然美景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了诗人希望回归自然、脱离世俗的愿望。

  尾联用了商山四皓、屈原《离骚》的典故,诗人情绪变得十分洒脱,既来之则安之,不如将满腔郁闷出之于“笑”,和着《离骚》饮酒赏春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整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在被贬愁绪中自我排遣、寻求旷达洒脱并享受隐士生活的心境,言浅情深、意味深长。

愁生山外山,恨杀树边树。
愁生山外山¹,恨杀树边树²
译文:座座山峰愁情不断,株株树木遗恨无限。
注释:¹山外山:山外之“山”,暗喻被元军占领的一片混乱的江山。²树边树:同山外山一样暗指。
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
隔断¹秋月²明,不使共一处。
译文:请隔断这秋月的光辉,宋朝的遗民与新贵们不共戴天。
注释:¹隔断:隔绝、遮断。²秋月:此处借之表达愿望,代指外边的世界。

  此诗前两句用“山外山”、“树边树”的视觉形象引发国破家亡的愁怨和遗恨;后两句诗人紧承前语,针对元代统治者发出的反抗心声,揭示出诗人自己与元朝统治者“不共戴天”的主题。全诗以浅近通俗的语言,生动质朴的比喻,率直地表示亡国之恨,字字咬牙,句句切齿,有颠倒乾坤,截断众流之气魄。

  第一、二句作者为了表现胸中的“愁和“恨”,不是采取怒发冲冠式的直接表露,而是借物寓怀,以一种环境衬托的比喻手法,巧妙地用“山外山”“树边树”的视觉形象引发国破家亡的愁怨和遗恨。这里的“山”“树”,不仅指自然的“山”“树”,更寓意元兵占领的一片浑浊世界。山、树本可使人赏心悦目,然而在亡国遗民眼中,只能勾起无限的愁和恨。

  第三、四句紧承一、二句,诗人设想,如果眼前的山和树能够隔断秋月的光明,照我就不照他,照他就不照我,使我和他“不共一处”。这样以含蓄的手法,揭示出诗人自己与元朝统治者“不共戴天”的主题。诗人虽未明言同谁“不共一处”,不过,从诗人所写“无处堪挥泪”(《书文山卷后》),“我愁无地可耕渔”(见《宋遗民录》)等句,则可以清楚地看出,正是灭宋的元代统治者,使诗人陷入“无处”“无地”的厄运,所以诗人在月色如银的秋夜,迸发出的愁恨,不能仅仅看作是个人的恩怨。确切地说,全诗乃是针对元代统治者发出的反抗心声,誓欲隔断明亮的秋月,虽然想隔断秋月的光明,事实上却是不可能的,但诗人不愿与元代新贵们“共一处”,其态度之坚决,气节之坚贞,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前人评谢翱诗曰:“所作歌诗,其称小,其指大,其辞隐,其意显,有风人之余,类唐人之卓卓者。”(《谢翱传》)此诗即可见诗人风格之一斑。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李元强,卢晋等编著,宋诗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02,第333-334页

qiū--xièáo

chóushēngshānwàishānhènshāshùbiānshù

duànqiūyuèmíng使shǐgòngchù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心逐¹南云²³,形随北雁来。
译文: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身体跟随着从北边南飞的大雁回来。
注释:扬州:这里指陈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九月九日:是指重阳节。薇山亭:亭名,所在不详。薇山:一作“微山,山名。在今山东微山县,山下有微山湖。赋韵:犹言赋诗。¹逐:追赶;追随。²南云:南去之云。³逝:往,去。⁴形:身。⁵北雁:从北边南飞的大雁。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故乡篱(lí)¹下菊,今日几花开。
译文:家乡篱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开?
注释:¹篱:篱笆。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归故乡时路过薇山亭时所作。该诗主要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恋,通过单独询问故乡篱笆下菊花抒发了诗人思乡欲归的急迫心情。全诗即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

  诗的首句就云“心逐南云近”,在这一句当中,寄寓了丰富的含义。首先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然而思念却不得归还,于是仰天长叹,奇情于南去的白云,就是陆机所说的“指南云以寄款”。但是只云去而未去,思乡之悄愈苦,只得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江总在思乡情浓时,总是仰望那南去的白云,在《遇长安使寄裴尚书》中亦云“去云目徒送,离琴手自挥”,表达的仍然是这种思乡的感情。如果说在《寄装尚书》中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情的话,那么,在这里,作者着重表现的就是一种归还家乡的焦急心情。因为此时诗人已经行走在回家的路途之上了。

  第二句是“形随北雁来”,在上句表达思乡之苦和归乡之焦急之后,这一句流露了一种来到南方的欣喜。伴随那从北而来的轻快的大雁,诗人来到了南方。因为归家乡的感望就要实现了,所以欣喜;因为心中欣喜,因而脚步也就轻快。“形随北雁来”五字显得自自在而飘逸。

  前二句加在一起,就产生了第一个波折,从对比中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从格律和用词上看,这二句对仗工整,表现出诗人语言技巧的高妙;在语势上,语句轻快急促如行云流水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归家的心情。

  后二句是“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作者通过这个问题,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这种思维过程非常符合感情发展的逻辑。篱墙下的菊花是一个具体的物像,而且是诗人在故乡时常常能见到的东西,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埋藏在诗人的潜意识当中,所以在归乡的感望就要实现的时候,它就突然从潜意识里跳了出来,诗人对故乡的印象也清晰起来。诗人这时想到了篱下菊,但并不是只想到了篱下菊,从前常常见到的物像必然附著着许多其他的事件、感情,所以想起了篱下菊,那些篱下菊上的附著物也自然就联想起来了。因此,诗人通过对一个单一而具体的物件的回忆下子唤起了对家乡的整个的印象。可见这两句诗使全诗的感情得到了深化。而此二句的语势变得缓慢,也正好村托了这种深化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 图文修订版: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09:第1095页

chángānguīhuányángzhōujiǔyuèjiǔxíngwēishāntíngyùn

jiāngzǒng nánběicháo 

xīnzhúnányúnshì xíngsuíběiyànlái 
xiāngxià jīnhuākāi 

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然。
四月深涧(jiàn)底,桃花方欲然。
译文:四月山间的河流清澈见底,山上的桃花才将要开放。
注释: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掌贡举。
宁知地势下,遂使春风偏。
宁知地势下,遂使春风偏。
译文:哪里知道桃树长在地势偏下的地方,于是春风就偏往河边吹。
此意颇堪惜,无言谁为传。
此意知(pō)(kān)¹,无言谁为传。
译文:此惺惺相惜的情谊十分值得珍惜,但这无声的情谊谁来替你们传达。
注释:¹堪惜:爱惜。
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
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
译文:过段时间若无人欣赏,就白白在这山间幽林处独自绽放。

yǒngshǒushàngshìlángwǎntáo--liúzhǎngqīng

yuèshēnjiàntáohuāfāngránníngzhīshìxiàsuì使shǐchūnfēngpiān

kānyánshuíwèichuánguòshíjūnwèishǎngkōngmèiyōulínq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