澒洞知谁在,仓皇赖汝贤。壮心抛舞剑,惊胆落虚弦。
澒洞知谁在,仓皇赖汝贤。壮心抛舞剑,惊胆落虚弦。
暮雨沧江上,春风绿柳边。高歌聊自遣,世事欲茫然。
暮雨沧江上,春风绿柳边。高歌聊自遣,世事欲茫然。

zèngwángxián--

hòngdòngzhīshuízàicānghuánglàixiánzhuàngxīnpāojiànjīngdǎnluòxián

cāngjiāngshàngchūnfēng绿liǔbiāngāoliáoqiǎnshìshìmángrán

李祁

李祁

李祁(约公元1114年前后在世)字萧远(一作肃远),生卒年不祥,约宋徽宗 政和中前后在世。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少有诗名。宣和间,责监汉阳酒税。与王俊义首建正论。官至尚书郎。《乐府雅词》卷下载其词十四首。李祁的词作语言清俊婉朴,意境超逸。《南歌子》写一片寂寥秋色里词人在岳阳楼上听哀筝,眼前只见江月凄凉,败叶萧萧,更有秋风袅袅,雾雨迷蒙,真是一派悲气弥漫,袭人心扉。 ▶ 1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枫落河梁野水秋。淡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
枫落河(hé)(liáng)¹野水秋,澹烟衰草²接郊丘。醉眠小坞(wù)³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
译文:红彤彤的枫叶已经凋落了,剩下光秃秃的老树干,站在河桥上一望,野水退落,呈现出秋的寂寥。喝醉了躺在小山村里面破旧的屋子里面,睡梦中却是睡在富丽堂皇的高楼中。
注释:¹河梁:代指送别之地。²衰草:干枯的草。³小坞:小山村的客店。坞:四面高中间低的山间村落。⁴赤叶楼:周围种了枫、槭类树木的楼,这里指装修豪华的房子。赤叶:生长在我国中部的一种树叶茂密的树木。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天杳(yǎo)¹,路悠悠²。钿(diàn)³歌扇等闲休。灞(bà)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蕖(qú)叶叶愁。
译文:天是那么遥远,路是这样的悠长。和心爱的人奏乐执扇的时间已经一去不复返。灞桥边的杨柳长的依然很旺盛,但水中的荷花已经脱去华丽的外衣。看到他们这些景象,就想到了自己逝去的年华。
注释:¹杳杳:形容幽静深远的样子。²悠悠:遥远悠长。³钿筝:指奏乐。钿: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或在木器上和漆器上用螺壳镶嵌的花纹。⁴灞桥杨柳:汉人送别,在灞桥折柳,放“灞桥杨柳”意指离别。⁵鸳浦芙蕖:意指年华老去,自伤迟暮。芙蕖:荷花的别名。

  该词上阕写旅途风景、词人醉梦情景,下阕言离愁别恨,抒发怀人的感情,整首词层次清晰,语尽而意不尽。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一句写途中秋景,以“河梁”作为观景的出发点,视线遍及周围红叶掉光的枫树,枯涩干涸的“野水”,远处淡淡缭绕的烟气雾霭,连天的郊野、山丘,以及漫山遍野的衰瑟秋草。这两句,准确而传神地抓住最能表现秋月黄昏郊原景色的典型化物象,富有立体感地描绘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图景,渲染出秋的寥廓与苍凉、萧瑟,作者将触目所及的景色,浓缩在短短十四个字内,由近及远描绘出深秋的萧条气象,从而引发作者愁苦的情绪,因此下文“醉眠小坞黄茅店”一句便接续得十分自然。

  但从词意上来看,从写景直接过渡到“醉眠”,中间其实留有空白。小令因其篇幅短小,故而不可能铺排渲染情感的演变。此处景物中蕴涵的情绪,只能由读者亲自去体会。

  作者行至山中村落,进到一家茅草搭盖的陋店,饮而醉,醉而眠,眠而人梦,“梦倚高城赤叶楼”,梦见自己回到了繁华的城市,在一座遍值枫树的高楼上斜倚栏杆。词意到此戛然而止,作者并未交代他在那座“高城赤叶楼”上做了什么,但联系“醉眠”一句来看,身在陋店,梦见高楼,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十分鲜明,因而加倍表现出作者的愁深难解。梦中的“赤叶”与此前所见“枫落”相照应,笔致细密。作者因见“枫落”而生愁,以致人梦得见,景情交融的蕴藉不露,竞至于此。

  下阕由醉梦至清醒,只见“天杏杏,路悠悠”,作者仍行走在无边无际的征程之中。这一句仍是状写眼前之景,“杳杳”、“悠悠”两个叠词,余韵悠长,备显惆怅忧伤。天远路长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情绪外化的结果。因做了一场好梦,醒来之后,原本就很长的路途此时显得更长了,不知何时才能走完,也不知何时才是归期。

  作者满怀愁情,想到梦中高楼之上的美好时光,再联系现实中的冷清寥落,不由得感叹“钿筝歌扇等闲休”,那些歌舞欢笑的生涯,轻易就结束了。“等闲”二字,点出现实的无情和不由分说。紧接着,自然接出“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的伤感慨叹。

  结尾两句抒写别恨和迟暮之感。“年年”说明别恨无止无尽,暗合前面“天杳路悠”之语。“叶叶”则表示愁之深广沉重。词人浪迹天涯,到处播下相思情种,离别于他自然是时有发生的了。“鸳浦芙蓉”句,化用贺铸《踏莎行》中“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句意,言浦中的绿荷于“红衣脱尽”(即繁花凋落)后,再没有“蜂蝶”来依慕(即无人垂顾)了。灞桥杨柳年复一年的离苦别恨,水中的夏荷一经凋落,便只余荷叶,“愁”自己在秋冬来临之际,将逐渐枯老。此句既与“秋”的萧瑟相呼应,又流露出作者对自己长年羁旅在外、年老体衰的深沉喟叹。此二句以精美工整的对仗,借物言情,表达了词人哀叹流年、自伤迟暮的深沉悲慨。

参考资料:
1、 聂垚.韩国诗话《诗家点灯》唐宋诗举证研究: 吉林大学,2012年:67页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梅子¹留酸软齿牙²,芭蕉分绿³与窗纱
译文:吃过梅子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注释:¹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²软齿牙:一作溅齿牙,指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³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⁴与窗纱:《四部备要》本《诚斋集》作“上窗纱”,此据《杨万里选集》。与,给予的意思。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日长睡起无情思¹,闲看儿童捉柳花²
译文:漫长的夏日,从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好,只懒洋洋的看着儿童追逐空中飘飞的柳絮。
注释:¹无情思:没有情绪,指无所适从,不知做什么好。思,意,情绪。²捉柳花:戏捉空中飞舞的柳絮。柳花,即柳絮。

  这首诗写作者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

  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

  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软”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分”字也很传神,意蕴深厚而不粘滞;尤其是“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73-1074

xiánchūxiàshuì ·

yángwàn sòngdài 

méiliúsuānruǎnchǐ齿 jiāofēn绿chuāngshā 
chángshuìqíng xiánkànértóngzhuōliǔhuā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¹处以默²,妙机其微。
译文:朴实的生活宁静而又安逸,且把万物的精微妙机体味。
注释:¹素:朴实。²处以默:以静默朴实相处。²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饮之太和¹,独鹤与飞。
译文:随时汲取自然的太和之气,思绪像白鹤一样高翔低飞。
注释:¹饮之太和:吸入太和之气。太和,阴阳调和之气。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犹之惠风,荏苒和衣。
译文:冲淡的意境就犹如和畅舒适的春风吹拂,若有若无拂动着敞开的葛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译文:又如竹林中清风拂过,发出如天籁般的轻音,这种美妙的感受让人味之不足,直欲载之而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稀。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译文:平淡无奇的生活饶富诗意,何须刻意探究深奥的哲理淡远的境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¹有形似,握手已违²
译文:倘有文学描写逼真形似处,刚刚下笔触及,便又转瞬即逝。
注释:¹脱:倘若。²违:离别,分离。

èrshíshīpǐn ·chōngdàn

kōng tángdài 

chǔ miàowēi 
yǐnzhītài fēi 
yóuzhīhuìfēng rěnrǎnzài 
yuèyīnxiūhuáng měiyuēzàiguī 
zhīfěishēn zhī 
tuōyǒuxíng shǒuwéi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空山¹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chá)²
译文:幽深少人的山林中积雪融化,汇入小溪水位不断上涨。游客们漫步于横跨在溪上的简易木桥去到对岸。
注释:琅琊溪:在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¹空山:幽深少人的山林。²古槎:原意为古旧的木筏。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不知溪源¹来远近,但见²流出山中花。
译文: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离这儿是远是近,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从水上流出。
注释:¹溪源:溪水的源头。²但见:只看见。

  此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流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首句点题并暗示了时令已是春日,故雪融水涨。接下来点明作者是喜欢游山玩水的雅士,故看了这边的风景还要看那边的风景,这样小桥就成了两边的中介。当然临溪观水本身就是很美的景致。

  作者站在桥上,凝望着远处潺潺而来的溪水,不禁对溪水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心生疑问。这也是好游玩的人的一种好奇心的体现。而最后一句给出了一个诗意的回答:虽然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但是可以想象那是一个美丽而遥远的地方,因为从溪水中漂浮的花瓣可以推知。

  琅琊山最早在唐代被开发,即“凿石引泉,酬其流以为溪。”这条溪被命名为“琅琊溪”,可谓是“自有此山,便有此泉,不浚不刊,几万斯年”(唐独孤及《琅琊溪述》)。琅琊山历史上亦有“溪山”之称。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整首诗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首尾圆合,表达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之情和惜春之感。后两句虚实相生,富有宋诗的理趣之美。

参考资料:
1、 叶洪珍.略论欧阳修滁州诗歌[J].滁州学院学报,2012,08
2、 朱哲保.滁州山水与欧阳修的贬谪诗文[J].文化纵横,2010,09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译文:大丈夫何尝没有滔滔眼泪,只是不愿在离别时涕泗横流。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杖剑¹对尊²酒,耻为游子颜³
译文:面对离酒慷慨高歌挥舞长剑,耻如剑般游子模样满脸离愁。
注释:¹杖剑:同“仗剑”,持剑。²尊:酒器。³游子颜:游子往往因去国怀乡而心情欠佳,面带愁容。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fù)¹一螫(shì)²手,壮士即解腕³
译文:剑旦被蝮蛇螫伤手腕之后,当断手臂就断壮士决不踌躇。
注释:¹蝮蛇:一种奇毒的蛇。²螫:毒虫刺人。³解腕:斩断手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所志¹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译文:既然决心闯荡天下建功立业,离别家常便饭何须叹息怨尤。
注释:¹志:立志,志向。

  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下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真有一种“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的气势,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彩笔浓墨描画出大丈夫的壮伟形象。威武潇洒,胸怀开阔,风度不凡,气宇轩昂,仿佛是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充满着豪情。

  颈联运用成语,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观。“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作者在这里形象地体现出壮士为了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颈联如此拓开,有力地烘托出尾联揭示的中心思想。“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尾联两句,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

  此诗以议论为诗,由于诗中的议论充满感情色彩,“带情韵以行”,所以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bié

guīméng tángdài 

zhàngfēilèi biéjiān 
zhàngjiànduìzūnjiǔ chǐwéiyóuyán 
shéshìshǒu zhuàngshìjiěwàn 
suǒzhìzàigōngmíng biét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