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日方正中,忽见第二月。
老木盘硬枝,扶疏真桂叶。
烟云成显晦,弦望靡盈阙。
初无大小余,可以历没灭。
但能照行人,千古此山侧。
却笑天上轮,昼夜不停辙。
赫日方正中,忽见第二月。
老木盘硬枝,扶疏真桂叶。
烟云成显晦,弦望靡盈阙。
初无大小余,可以历没灭。
但能照行人,千古此山侧。
却笑天上轮,昼夜不停辙。
朱翌

朱翌

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 3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¹
译文:玉砌的台阶夜里已滋生了白露,深夜久久伫立露水便浸湿了罗袜。
注释:¹罗袜:丝织的袜子。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水晶 一作:水精)
却下¹水晶帘²,玲珑³望秋月。(水晶 一作:水精) 
译文: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那一弯秋月。
注释:¹却下:回房放下。却:还。²水晶帘:即用水晶石穿制成的帘子。³玲珑:透明貌。玲珑,一作“聆胧”。聆胧:月光也。

  李白的这首宫怨诗,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表现出人的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的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首两句是说,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前两句写女主人公无言独立玉阶,以至冰冷的露水浸湿了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三国魏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洛神赋》)的意境。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末两句是说,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乃由帘外而帘內,及至下帘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亦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是一味的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一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仇怨,实则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已夜深了,怨也深了,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下帘。帘下来以后,却更难消受这凄苦无眠之夜,与更无可奈何之中,却更去隔帘望月。此时忧思徘徊,如此情思,乃以“却下”二字出之。“却”字直贯下句,意谓:“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返复,所谓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中有“空谷传音”之法,似当如此。“玲珑”形容水晶帘之透明,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功力,以隔帘望月,衬托了人之幽怨。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乎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导读者步入诗情最幽微处,并且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得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以叙人之笔抒情,常见,易;以抒情之笔状人,罕有,难。

  在写作理论上,俄国作家契诃夫有“矜持”说,也就是说作者应该与所写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保持一定的“矜持”与冷静。这样写的好处是比较客观,无声嘶力竭之弊。本诗无一语正面写怨情,然而又似乎让人感受到漫天愁思飘然而至,不著怨意而怨意很深,在艺术上有幽邃深远之美。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孙艺秋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4-245

jiēyuàn

bái tángdài 

jiēshēngbái jiǔqīnluó 
quèxiàshuǐjīnglián línglóngwàngqiūyuè  (shuǐjīngzuò shuǐjīng )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读书无论资性¹高低,但²能勤学好问³,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gǒu)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译文:读书做学问不在于天分高低,只要能够勤奋学习,不耻下问,对所有的事情留心观察,多思索一个为什么,自然就有事理通达的那一天;立身处世,不要为自己出身低微而自卑,只要做事忠诚厚道,行为有则,没有一点马虎随意的地方,也会成为乡邻们所敬仰的人。
注释:¹资性:资质;天性。²但:只。³勤学好问: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⁴义理: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⁵苟且:这里指马虎,敷衍。⁶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
“学而不思则罔”,提问是思考的表现形式,问能解惑,增长学问。勇敢地将自己的不足暴露出来,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别人的知识,更是被自己吸收的知识。不要自恃聪明,知识的圆圈越大,未知的事物也会更多。也不要自惭形秽,羞于开口,没有交流,知识的圆圈得不到充实,又怎能扩大呢?“英雄不问出处”,在社会上做人,最重要的是信实稳重,勤恳地学习、工作,不要让毫无意好的尊卑观阻挡立业的决心。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平临云鸟八窗秋¹,壮压²西川³四十州
译文:筹边楼高耸入云窗外一片清秋,气势雄伟豪壮威震西川四十州。
注释:筹边楼:唐代名楼,位于成都西郊。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十月李德裕出镇西川节度使,次年秋为筹划边事所建,故名。¹八窗秋:凭窗远眺,可见八方秋色。²壮压:谓高楼可震慑川西四十州之广阔土地。³西川:四川西部,为唐边境。⁴四十州:一说“十四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诸将莫贪羌(qiāng)¹马,最高层处见边头²
译文:各位将领不要贪图羌族的骏马,楼的最高层可看到边塞的尽头。
注释:¹羌族:古代羌族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西部,总称西羌,以游牧为主。²边头:边塞前沿。

  诗的开首两句写楼。说“平临云鸟”,则楼之高峻可知;说“八窗秋”,则天旷气清、四望无际的情景可见。次句“壮压西川四十州”,着一“壮”字,点明筹边楼据西川首府形胜之地。两句不但写得气象雄浑,而且连李德裕当时建楼的用意,诗人百端交集的今昔之感,也都包含其中。后两句寓严正谴责于沉痛慨叹之中,便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意思是说,由于将军们的目光短浅,贪婪掠夺,召来了与羌族的战争,而他们又没有抗御的能力,以至连这西川的首府成都,都遭受战争的威胁。

  诗以“最高层处见边头”作结,这“高”,这“见”,和首句的“平临云鸟”遥相呼应;而“见边头”,则和次句的“壮压西川”是个鲜明的对照。意思是这座巍然耸立的高楼,它曾经是全蜀政治军事的心脏,成为西川制高点的象征;而此时时过境迁,登楼便能看到边地的烽火了。通过这样的对照,西川地区今昔形势的变化,朝廷用人的得失,都从这座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集中地表现了出来;而诗人感时伤事、忧深思远的心情,亦即杜甫所说“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还仗出群才”(《诸将》)之意,也就深情若诉了。再从句法上来看,“诸将”句陡然一转,与上文跳脱开来,而末句又一笔兜了回来,仍然归结到筹边楼,说的仍然是登楼眺览,真是硬语盘空,力透纸背。

  此诗前两句写景,气象万千;后两句叙事,说明时移势异。诗人的沉痛感受与前两句的壮伟大不相同,在前后对比描写之中,充分显示出女诗人心系国势盛衰的宏深器识和忧国忧民的生动形象。在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里,有议论,有感慨;有叙述,有描写;有动荡开阖,有含蓄顿挫,在中唐诗中并不多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79-780
2、 佘正松.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295-296

chóubiānlóu--xuētāo

pínglínyúnniǎochuāngqiūzhuàng西chuānshízhōuzhūjiāngtānqiāngzuìgāocéngchùjiànbiāntóu

椒宫荒宴竟无疑,倏忽山河尽入隋。
椒宫荒宴¹竟无疑,倏(shū)忽山河尽入隋(suí)²
注释:¹椒宫荒宴:陈后主贪图逸乐,甚至隋军将领韩擒虎的部队到达陈宫时,陈后主还在和妃嫔在东平苑饮酒赏乐。²倏忽山河尽入隋:指隋文帝杨坚发动的灭陈战争。
留得后庭亡国曲,至今犹与酒家吹。
留得后庭亡国曲¹,至今犹与酒家吹²
注释:¹后庭亡国曲:指南陈后主陈叔宝的作品《玉树后庭花》,后来成为亡国之音的代称。²至今犹与酒家吹:《玉树后庭花》是一首靡靡之音,在后来广泛流传于瓦肆勾栏之中。
这是一首咏古的七言绝句,作者以隋灭陈战争的历史题材为典故,辛辣的讽刺了南陈后主陈叔宝贪图逸乐导致国破家亡的昏聩。讽谏当今的统治者要勤于国政。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一山飞峙(zhì)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xuán)¹
译文:庐山凌空挺拔屹立长江岸边,在一路青翠中我驱车盘旋登临。
注释:¹跃上葱茏四百旋:葱茏,草木青翠茂盛,这里指山顶。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旋:盘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¹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²
译文: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风吹来了雨滴洒向那江面。
注释:¹冷:冷漠。²江天:江和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云横(héng)九派¹浮黄鹤,浪下三吴²起白烟。
译文:白云漂浮在九条大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
注释:¹九派:毛泽东1959年12月29日在一封信上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²浪下三吴:浪下:江水流下。古代指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的某些地区,具体说法不一。这里泛指长江下游。毛泽东在1959年12月29日同一封信上说:“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陶令¹不知何处去,桃花源²里可耕(gēng)田?
译文:昔日的陶潜已不知道去哪里了,桃花源里现在可以耕田劳动了吗?
注释:¹陶令:陶渊明。曾作彭泽令88天。²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一渔人溯着溪流而上,发现尽头处是一片桃林,将一群秦朝避难者的后代,与尘世隔绝;他们在山中过着自给自足,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

  诗开篇一“飞”字灵动异常,一“跃”字威风八面。庐山九十九座山峰蜿蜒连绵,气势雄伟,诗人却能让其“飞峙大旋边”,不仅化静为动,而且化山石为生命。奇瑰的笔墨让原本雄伟的庐山瞬间又拥有了一层神奇的色彩。然而正是这奇崛雄伟、郁郁葱葱的高山,诗人却能一“跃”而过“四百旋”的山弯立于高巅,俯视旋湖山川、纵览人间风云,大有成竹在胸、跃跃欲试、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这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

  登上山顶,立于山巅,万千气象,都来眼底。成竹在胸的诗人面对眼前诡谲苍茫的云雾之海,想到的是“小小寰球”舞台上正演绎着的对中国的孤立、封锁与背叛,不觉以大鹏蔑视蓬间雀般的眼神报之以一瞥。其时的中国,先有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孤立与封锁,近有苏联单方面宣布与中国签订的核协议无效的信义背叛(1959年6月),诗人领导下的国家处境艰难。然而,这样的“世界风雨”在诗人眼中不过是一场小小的闹剧。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事业,人间真正的希望在这里。诗人之所以有“冷眼向洋”的豪迈与自信,一是性格使然,二是国家近十年的迅速发展,三是眼下神州劲吹的人民公社“热风”。政治家的魄力、诗人的激情、个人的禀性让立于庐山云雾之上、峻岭之巅的毛泽东不可能不发出此等声音。

  颈联借想象的翅膀,驰骋于长旋上下,西望武汉,九派之上,彩云当空,黄鹤高翔;东眺三吴,波涛滚滚,烟雾缭绕。尾联以幽默的设问来否定没有阶级斗争的桃花源存在,要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耕田只能是幻想。

  庐山为文人荟萃之地,登临歌咏之诗层出不穷,其中佳作迭出,令后人望而却步,岂敢再发吟哦,一试身手。但一代大诗家毛泽东就要以他的生活、经验、才识、豪气登临高歌一曲《登庐山》。

  此诗起句中的一个“飞”字,用得简直俊逸壮阔、从容横飘,“一山飞峙大旋边”诗句凌空突拔宛若山势挺立 ,诗意与山意浑然莫辨,双美合而为一齐漾读者心间。诗人一起笔就与过往诗人不同,一来就以独有的大气魄烘托庐山凌空欲飞的英姿。

  接着从正面写出脱颖而出,另写进山登临的路线,那路线盘旋环绕,荡气回肠,一路上青翠迎接、相伴、引领朝上,清风送爽的夏日,苍茫幽深的佳景倍添登临之趣。接着“冷眼向洋看世界”,诗人直抒胸臆及现实处境,在高山之巅冷漠而不动声色地看着世界上的一切反动派所形成的反华包围圈。都予以“横眉冷对”,因为诗人之一生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确太多了,但从未被压垮过。

  “热风吹雨洒旋天”,诗人又把目光从国际(向洋)拉回了国内(旋天)。这里的“热风”虽是实写夏日之风,但可引申为热情之风,热烈之风,再往前就可引申为那时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大干快上,力争上游,加紧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巨大情怀。这股巨大的“热风”已从这里,从诗人屹立的庐山之巅洒向祖国万里旋天。诗人的巨大热情也在感召着祖国,感召着亿万人民同心协力创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而这个世界又是通过“多、快、好、省”的“热风”旋起来的,在空中若骄阳朗照神州大地。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这两句工仗、典丽,“横、浮、下、起”连环动感,虚实相间,形成立体画面。而且诗人也对这二句比较满意,他在1959年9月7日给胡乔木的信中谈到对这两句的看法,认为这两句较好一些。同时还谈到写诗之难,“经历者如鱼饮水,冰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最后两行使诗歌出现了深刻的寓意。诗人在这里妙用了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这篇千古传颂的美文。通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桃花源”已附添了许多象征意义,但它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指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种子虚乌有的社会只有告慰心灵,而在人世间却永远无法见到。

参考资料:
1、 《毛主席诗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换新天》战斗队编1969年5月出版
2、 毛润之.《毛泽东选集》.邯郸创建的晋察冀日报社印刷:人民出版社,1944年
3、 王玉孝 等.《毛泽东诗词》.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