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东隔沧溟宽,我欲游之恨无翰。崆峒西峙冰雪积,崛起万仞良难攀。
蓬莱东隔沧溟宽,我欲游之恨无翰。崆峒西峙冰雪积,崛起万仞良难攀。
不如随寓忻所惬,放逐爱此沙阳山。苍松拂云雨溜溜,古涧凿石泉潺潺。
不如随寓忻所惬,放逐爱此沙阳山。苍松拂云雨溜溜,古涧凿石泉潺潺。
远峰三叠碧玛瑙,脩竹个个青琅玕。烟霞缥缈巧妆缀,极目秀色如可餐。
远峰三叠碧玛瑙,脩竹个个青琅玕。烟霞缥缈巧妆缀,极目秀色如可餐。
就中此亭更幽绝,泠然爽气洗我肝。命名题字聊一戏,坐觉景物增清寒。
就中此亭更幽绝,泠然爽气洗我肝。命名题字聊一戏,坐觉景物增清寒。
子为胜游真得侣,纤月正挂青云端。诗篇雕琢愁肺肾,笔力渐阔生波澜。
子为胜游真得侣,纤月正挂青云端。诗篇雕琢愁肺肾,笔力渐阔生波澜。
当观佳致本来有,拈出便作一倍看。百壶何必事狂饮,一斗自足资幽欢。
当观佳致本来有,拈出便作一倍看。百壶何必事狂饮,一斗自足资幽欢。
夜乘小艇鼓归棹,平溪十里初不关。更须风露稍凄冷,相约同自亭中还。
夜乘小艇鼓归棹,平溪十里初不关。更须风露稍凄冷,相约同自亭中还。
李纲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8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
主家山第¹接云开,天子春游²动地来。
译文:公主的山中别墅对着云霞的门户打开,帝王春日巡行的队伍惊天动地地到来。
注释:应制:即应诏,奉皇帝之命写作诗文。幸:指得到皇帝的宠幸。太平公主:唐高宗女,武则天所生。初嫁薛绍,后嫁武则天侄武攸暨。唐隆元年(710),参与李隆基(唐玄宗)发动的宫廷政变,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李旦。开府置官属,把持朝政,宰相多出其门下。玄宗即位后,她阴谋政变,先天二年(713)谋泄被杀。¹主家山第:公主家的庄园,即题中说的南庄。山第,山中别墅。²春游:指帝王春日巡行。
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摇曳日边回。
羽骑(qí,旧时读jì)¹参差花外转,霓(ní)(jīng)²摇曳(yè)³日边回。
译文:羽林军的骑兵参差纵横的队列在花外巡逻,缀有五色羽毛的旗帜迎风飘扬,沿着帝王左右回宫。
注释:¹羽骑:羽林军的骑兵。²霓旌:缀有五色羽毛的旗帜,为古代帝王仪仗之一。亦借指帝王。³曳:一作“飏”。⁴日边:比喻京师附近或帝王左右。
还将石溜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
还将石溜¹调琴曲,更取²峰霞入酒杯。
译文:宴会上用岩石间的水流声来调节琴曲,又仿佛把山峰云霞的倒影倾入酒杯中。
注释:¹石溜:石头底的溪水。
銮辂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皇台。
(luán)(lù)¹已辞乌鹊渚(zhǔ)²,箫声犹绕凤皇台³
译文:皇帝的銮驾早已经离开南庄的景色之地,阵阵箫声还依然萦绕在凤凰台的周围。
注释:¹銮辂:天子王侯所乘之车。²乌鹊渚:南庄的景致。³凤皇台:指南庄。凤皇,即凤凰。

  此诗首联写唐中宗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颔联写皇帝的仪仗,颈联写宴会对酒当歌的盛况,尾联写宴后公主庄园依然沉浸在受宠若惊的氛围之中。全诗合辙押韵,讲究平仄,章法严整,起承转合自然,是一首格律规范的律诗。

  首联写事,即中宗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

  颔联荡开,写皇帝的仪仗,围绕着皇帝和长公主。

  颈联写宴会对酒当歌的盛况。

  尾联写皇帝仪仗回归后,长公主庄园依然沉浸在受宠若惊的氛围之中。第四句的“日”可能指真正的太阳,也可能指皇帝。“霞”被认为是能够使人长生的奇异食物,作者设想皇帝一群人在饮酒时把云霞在酒中的倒影也吸了进去。全诗写得优雅温和。颈联的妙语并没有妨碍诗篇的流畅,读者可以预期水声与宴会音乐和谐地混合,并熟悉于倒影的巧妙构思。结句留给读者仙乐缭绕空中的微妙感觉,及牛郎织女、弄玉箫史的主题的轻微暗示。

  这首诗在格律上几乎没有瑕疵。作者把早期宫廷诗的全部规则运用到新的七言律诗上来。全诗平仄规范,韵合十灰,为平起式首句入韵格。中二联对仗工整,其中颔联摇曳对参差,双声对双。章法严整,起承转合自然,堪称一首规范的七律。

参考资料:
1、 宇文所安.初唐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208-214
鸳鸯翡翠,小小思珍偶。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娉娉袅袅,恰近十三余,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
鸳鸯翡翠,小小思珍偶。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娉娉袅袅,恰近十三余,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
寻花载酒。肯落谁人后。只恐远归来,绿成阴、青梅如豆。心期得处,每自不由人,长亭柳。君知否。千里犹回首。
寻花载酒。肯落谁人后。只恐远归来,绿成阴、青梅如豆。心期得处,每自不由人,长亭柳。君知否。千里犹回首。

  《蓦山溪》又名《上阳春》,“赠衡阳妓陈湘”又作“别意”。这是一首赠别的词。

  上片写陈湘的天生丽质,豆蔻年华,而又柔情脉脉,春愁恹恹,使人魂飞心醉,我见犹怜。下片写词人载酒寻芳,临别伤怀,后约无期的怅惘心情。前者重绘形,故我绮语;后者重抒情,颇具风韵。全词运用铺叙的手法,层次分明。

  鸳鸯翡翠,小小思珍偶。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娉娉嫋嫋,恰似十三余,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寻花载酒,肯落谁人后。只恐远归来,绿成阴,青梅如豆。心期得处,每自不由人,长亭柳,君知否,千里犹回首?

  上片首二句先写陈湘年少怀春的内心活动。鸳鸯、翡翠,皆偶禽。雄者为鸳,雌者为鸯。《说文》:“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雄赤曰翡,雌青曰翠。

  接下来两句,以远山秋波,比喻陈湘的眉清目秀。“山明水秀”与“眉黛”、“秋波”相应,言其眉如山之明,眼如水之秀。把美人的眼比作秋波,眉比作远山,是我国古代诗文中所习见的。王观《卜算子》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即为一范例。末五句,以春花的娇嫩鲜艳,比喻陈湘的年轻貌美。妙词人不着痕迹地点染了杜牧《赠别》的“娉娉嫋嫋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含蓄而婉转地把陈湘的婀娜身段、锦绣年华勾勒了出来。又以“透”、“瘦”、“愁”三字分别写出陈湘的情窦初开、腰肢苗条和多愁善感。艳而不冶,媚而不妖,清丽纤巧,情韵兼胜,其构思之委婉曲折,低回往复,出人意表。

  片前两句写结识陈湘,唯恐不早。一种急于谋面、一倾积愫的感情,溢于言表,不言倾慕,而爱恋之情自见。接下来两句,写词人对后约无期、犹恐美人已有所属的怅惘。妙他把杜牧《叹花》诗“自是寻春去太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吹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融化里面。词人这里遥想别易会难,聚少离多,待到他们重逢的那天,恐怕是花已成泥、叶已成阴、子已满枝了。意脉上承“娉娉嫋嫋,恰近十三馀”了。感情上低回婉转,一往情深,显得更加深沉、真挚。最后五句,表现自己的着恋之深,依慕之切。“心期”,指内心深处的期望。这里是申说人生实难,事与愿违,造物是那样地捉弄人,不让人把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愿望。接着又以柳的飘拂依人,比喻自己的别情无极,依恋不已。虽千里之外,犹然频频回首,寻觅那折柳赠行者的倩影。

  语淡而情深,意浓而韵远,非有这种实际生活的体验,是不能道出此中的委婉曲折的。妥溜又恰切,庄重又活泼,非功力深厚之妙笔,亦不能表达也。

shān··zènghéngyángchénxiāng--huángtíngjiān

yuānyāngfěicuìxiǎoxiǎozhēnǒuméidàiliǎnqiūjǐnnánshānmíngshuǐxiùpīngpīngniǎoniǎoqiàjìnshísānchūnwèitòuhuāzhīshòuzhèngshìchóushíhòu

xúnhuāzàijiǔkěnluòshuírénhòuzhǐkǒngyuǎnguīlái绿chéngyīnqīngméidòuxīnchùměiyóurénzhǎngtíngliǔjūnzhīfǒuqiānyóuhuíshǒu

看垂杨连苑,杜若侵沙,愁损未归眼。信马青楼去,重帘下,娉婷人妙飞燕。翠尊共款。听艳歌、郎意先感。便携手、月地云阶里,爱良夜微暖。
看垂杨连苑,杜若¹侵沙,愁损未归眼。信马青楼²去,重帘下,娉(pīng)³人妙飞燕。翠尊共款。听艳歌、郎意先感。便携手、月地云阶里,爱良夜微暖。
译文:在那垂杨深处,高楼林立,芳草满地之处,日落西山的傍晚时分,他没有回家,竟快马加鞭直往那青楼去,进入有重重幕帘的那间房子,与那漂亮且能歌善舞的姑娘相会。一时杯声相应,艳歌响起,酒兴助歌舞,人已喝醉,两人携手沉浸在云月之间,欢乐忘了夜晚凉意。
注释:¹杜若:香草名,亦名山姜。芳草的代名词。²青楼:指豪门贵族家、娼妓住所或富贵人家闺阁。此词当有娼妓住所之意。³娉婷:指好漂亮,娇美。⁴翠尊:饰以绿玉的酒器。尊:同“樽”。
无限风流疏散。有暗藏弓履,偷寄香翰。明日闻津鼓,湘江上,催人还解春缆。乱红万点。怅断魂、烟水遥远。又争似相携,乘一舸、镇长见。
无限风流疏散。有暗藏弓履(lǚ)¹,偷寄香翰(hàn)²。明日闻津鼓³,湘江上,催人还解春缆。乱红万点。怅断魂、烟水遥远。又争似相携,乘一舸(gě)、镇长见。
译文:无限风流终有分别一刻,情难忘,暗藏绣花鞋,偷寄书信互表心意。相约明天日落时,以津鼓响起为号,再聚爱情江上,释放激情,欢乐一场。好景不长犹似花落去,这样偷情愁断魂,终是烟水不能融合,相隔遥远。还是要想方设法争取长携手,同舟共济,永远不分离。
注释:¹弓履:弓鞋,指旧时女人穿的鞋,秀鞋。²香翰:有香味的书函,代指情书。³津鼓:渡头更鼓。⁴湘江:在湖南,此处点明湘江,应在湖南,但词意当指爱情之江。⁵解春缆:解是解开,放开;缆是系船的缆绳;春缆乃是指男女情爱之激情。⁶舸:大船。⁷镇:为镇住、永远之意。

  此词上片写主人公张仲远在黄昏时到芳草之地,骑马到青楼伎馆,与美好善舞的伊人相会,尽情沉浸在酒乐之中,到了云中月里,情暖抵消夜深凉意。起笔写与情人幽会时间地点,地点在一派垂杨、园林毗连、芳草满岸之处,时间在行人欲归未归时节。接着写温馨的幽会情景,将场景由室外移向室内:两人举起玉杯相对饮酒,又听女郎唱了艳冶的情歌,主人公深受感动,两人便携手步月,深深留恋这良辰美景暖意融融的氛围。词人用“飞燕”指称女郎其人,见出她风姿俏丽,能歌善舞。

  下片写欢乐终是要散,以暗藏绣鞋,偷寄情书延续和沟通感情,并且约好在闻到津鼓声时再纵情欢乐。换头承上启下,“无限风流”总拢一句,然后具体陈述风流韵事。“明日”以下写即将分别情事:渡头更鼓偏不作美,旅船待发,催人登舟;“乱红万点”以落花渲染离情;“怅断魂”设想别后烟水阻隔、两地遥望之情景。结尾三句,再起波澜,宕开一笔,遂即收结,颇见功力。这里蕴含着这种偷情生活不能长久,好似烟水之隔,要争取长携手永不分离之意。其中“暗”字、“偷”字,颇富情趣,也略略拍合题中的“戏”字。

  此词从构思上由今天的欢乐终是散,想到明天或将来的期盼。从艺术上说是写得高雅而脱俗,把男女偷情约会写得精致,惟妙惟肖。从一次相会上升到希望永远不分离,围绕一个“情”字来写就不落入“情”中。是绯闻却没有绯闻核心内容,以欢歌纵酒为主要情节,没有俗的相拥,相吻痕迹,以期盼再相会,永远不分离的思想活动下笔,渲染再相会的后果。虽然永远不分离是一个虚幻的想象,但也提醒偷情人有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一发不可收,不能有此偷情念头,要洁身自好。难怪张仲远的妻子发怒抓损丈夫的面容,她也想阻止丈夫再次发生偷情之事。

  到此就不难看出姜夔写此词之旨:是劝戒人们要守住道德底线,偷情是一件“怅断魂”的事。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姜夔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23-25
2、 阿袁.宋词故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226-230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共庆新年笑语哗(huá),红岩¹士女²赠梅花。
译文: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笑语喧哗,十分热闹,红岩村的年青同志送来梅花,更增添了节日气氛。
注释:¹红岩:指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红岩村。²士女:青年男女。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举杯互敬屠(tú)苏酒¹,散席分梅胜利茶²
译文:大家在一起举杯互相敬酒,表达着新年的祝愿,散席后众人意犹未尽,又一起品尝这胜利茶,谈论当今时事。
注释:¹屠苏酒:酒名。此指宴会上所饮之酒。²胜利茶:当时重庆市商店出售纸包茶,名“胜利茶”,表示预祝抗日战争胜利的意思。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译文:只有精忠才能报答祖国,如今祖国正遭外侮,烽烟遍地,没有地方去寻求一家安乐。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陪都¹歌舞迎佳节,遥(yáo)祝延安景物华²
译文:我们在陪都重庆载歌载舞地欢庆新年,但不要忘了延安,让我们遥祝延安解放区繁荣昌盛。
注释:¹陪都:指重庆。国民党政府的首都本来在南京,因陷落,临时迁至重庆,故称陪都。²景物华:景物有光彩。此为祝颂延安繁荣。

  这首诗从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围坐一起共度元旦的盛况写起。“笑语哗”可以想见当时的热烈情景。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一浪盖过一浪。这“笑语哗”体现出了革命者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红岩士女赠梅花”则描述出宴会上同志们互赠梅花表达祝福的动人场景。

  梅花傲霜斗雪,绽放严冬的超凡绝俗的高贵品格,历来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就盛赞了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再者,梅花还是报春的使者。“为报春信息,不怕雪埋葬”。梅花的含笑宣告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把宴会的气氛推至高潮。宴会上大家举杯欢歌,开怀畅饮,共同表达对美好前途的祝愿。俗话说:“人逢知己干杯少。”况且平时大家都工作繁忙,难得有机会聚在一起抵掌而谈,自然要借此尽情解放一下。于是飞壶传觞,推杯换盏,喝得酒酣耳热,不亦乐乎。唯一遗憾的就是不能痛饮黄龙府。宴会结束后,大家仍然意犹未尽,一边品茗,一边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新年饮酒的风俗,含有驱除忧愁烦恼,喜迎新春之意。正如王安石诗云:“春风送暖入屠苏”。对新生活、新气象的向往都溶入这浓浓甘醴之中。屠苏酒就演变成了吉祥的象征。而胜利茶,据作者自注,也是希望的象征。

  这四句诗一面运用层层皴染法描绘出宴会的热烈氛围和乐观场面,一面运用梅花、屠苏酒和胜利茶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艺术地表现了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格调明快,发人深思。

  “只有精忠能报国”使语调由欢快转入低沉。一想起大敌当前,蒋介石不守信用,致使抗战大计不谐,诗人内心就隐隐作痛,坐卧不宁,从而影响了宴会上的欢快心情。

  “精忠报国”来自岳飞之事。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抗金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后被诬入狱,受何铸审问时,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这四字系岳母所刺,目的是激励岳飞爱国。又宋高宗曾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成锦旗,授与他。后人就用“精忠报国”来纪述岳飞的爱国精神。诗人借以表达自己献身民族大业,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愿望,同时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抗战到底决心的写照。此外,这里还是对蒋介石的婉讽,奉劝蒋不要落入汪伪和日寇设置的圈套,以免步人后尘,下场可悲。

  “更无乐土可为家”指出国家沦于敌手,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哪有可存身立命的乐土。诗人青年时代就追随革命,几十年来风风雨雨,颠沛流离,未过一天安稳日子。正如徐特立所评价的:“唯将国作家。”董必武慨天下为己任,昼夜奔波于救国救民之大计。这句诗正抒发了诗人不求一己的苟安偷生,而要解民于倒悬的豪迈胸怀。

  乐土,出自《诗经·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董老在此是反其意而用之,古人尚有乐土可去,而今天诺大的中国竟找不到一块乐土,极言民族危机的深重。抗战大计已是迫在眉睫,只有驱尽日寇,才能将中华神州变成乐土。当然仅仅赶跑日寇也还不够,还要进而推翻专制独裁,建立民主、自由的政权。这里暗示出在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下,人民怨声载道,并不比沦陷区好多少。

  末尾两句由重庆的载歌载舞引出对延安的祝福和思念。在这欢庆佳节之际,诗人想到远方的战友,相隔千山万水,只有遥祝延安日新月异了。

  诗人虽生活在重庆,但念念不忘的却是延安。重庆尽管比延安繁华,却是令人压抑的。延安尽管物质艰苦,精神上却是令人舒心的。而且重庆繁荣的背后掩盖的是一触即发的危机,地下潜伏的岩浆正汹涌运行。延安虽然遇到暂时的困难,但诗人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终会走出低谷,“为有源头活水来”,而重庆则是连生命的涟漪也已泛不出的一汪死水。而且延安群英荟萃,人才济济,云集着大批民族的精英。像柳亚子诗中所津津乐道的:“杜断房谋劳午夜,江毫丘锦各名家”。这里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希望。

  通过对延安出思念,诗人一扫情绪的压抑,重又明亮起来,使全诗在节奏明快中结束。全诗基本采用铺叙手法,写得明白如话。

参考资料:
1、 肖菡,谭好哲,王蕙莉.伟人的咏唱.济南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306-310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赵太后¹新用事²,秦急³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qiǎng)¹⁰。太后明¹¹谓左右¹²:“有复言¹³¹⁴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tuò)其面¹⁵。”
译文: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身边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注释:¹太后:帝王的母亲,这里指赵孝成王的母亲赵威后。²新用事:刚刚掌权。用事:指当权,掌管国事。³急:加紧。⁴求救于齐:向齐国求救。于:向,介词。⁵必:一定。⁶长安君:赵威后的小儿子,封于赵国的长安,封号为长安君。⁷以……为:把……作为。⁸质:人质。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⁹强:竭力,极力。¹⁰谏:古代臣对君、下对上的直言规劝。¹¹明:明白地。¹²左右:指赵威后身边的侍臣。¹³复言:再说。¹⁴令:让,使。¹⁵唾其面:朝他脸上吐唾沫。唾:吐唾沫,动词。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¹触龙言²愿见³太后。太后盛气而揖(xū)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¹⁰不能疾走¹¹,不得¹²¹³久矣。窃¹⁴自恕¹⁵,而恐太后玉体¹⁶之有所郄(xì)¹⁷也,故愿望见¹⁸太后。”太后曰:“老妇恃(shì)¹⁹(niǎn)²⁰而行。”曰:“日²¹食饮得无²²²³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²⁴²⁵不欲食,乃自强(qiǎng)²⁶,日²⁷三四里,少²⁸²⁹(shì)³⁰,和³¹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³²少解³³
译文:左师触龙对太后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了太后面前道歉说:“老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长时间没能来拜见您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也是脚有毛病,全靠坐车走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还是勉强散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点食欲,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像您那样。”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注释:¹左师:战国时赵国无实权的高级官名。²言:说,是“言于左右”的省略,“左右”承前省。“言于左右”是“对太后的侍臣说”。³见:谒见,拜见。⁴盛气:怒气冲冲。⁵揖:应为“胥”。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触龙见赵太后章》和《史记·赵世家》均作“胥”。胥:通“须”,等待。⁶入:进入殿内。⁷徐趋:用快走的姿势,慢步向前走。徐:慢慢地。趋:小步快走。古礼规定,臣见君一定要快步往前走,否则便是失礼。触龙因年老病足,不能快跑,又要做出“趋”的姿势,只好“徐趋”。⁸自谢:主动请罪。谢:道歉。⁹病足:脚有毛病。病:有病,动词。¹⁰曾:竟,副词。¹¹疾走:快跑。走:跑。疾:快。¹²不得:不能。¹³见:指拜见太后。¹⁴窃:私下,私意,表谦敬的副词。¹⁵自恕:原谅自己。恕:宽恕,原谅。¹⁶玉体:贵体,敬词。古人重玉,所以用玉来比喻太后的身体。后来,玉体一词,常被用来形容美女的体态。¹⁷有所郄:有什么毛病。所郄:是具有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郄:同“隙”,空隙,引申为毛病。¹⁸望见:这是一种表敬的说法,意思是不敢走得太近,只能在远处望望。¹⁹恃:依靠,凭借。²⁰辇:古代用两人拉的车子,秦汉以后特指皇帝坐的车子。²¹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²²得无:副词性固定结构,与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带有揣测性语气的问话,可译为为“该不会……吧”。²³衰:减少。²⁴今者:近来。者:助词,附于时间词后,使时间词由单音词变成复音词,并起提顿作用。²⁵殊:很,特别,副词。²⁶强步:勉强散散步。步:散步,步行,动词。²⁷日:每天(步行)。²⁸少:稍微,略微,副词。²⁹益:增加,动词。³⁰耆食:喜爱吃的食物。耆:同“嗜”,喜爱。³¹和:和谐,这里是舒适的意思。³²色:脸色,指赵太后的怒色。³³少解:稍微和缓了些。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¹曰:“老臣贱息²舒祺(qí)³,最少(shào),不肖(xiào);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补黑衣之数,以¹⁰卫王宫。没(mò)¹¹¹²¹³。”太后曰:“敬诺¹⁴。年几何¹⁵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¹⁶¹⁷未填沟壑(hè)¹⁸而托之¹⁹。”太后曰:“丈夫²⁰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²¹²²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²³。”对曰:“老臣窃以为²⁴(ǎo)²⁵之爱燕后²⁶贤于²⁷长安君²⁸。”曰:“君过²⁹矣!不若长安君之甚³⁰。”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³¹,则为³²之计³³深远³⁴。媪之送燕后也,持³⁵其踵(zhǒng)³⁶,为之³⁷³⁸,念悲³⁹其远⁴⁰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⁴¹思也,祭祀(sì)⁴²祝之⁴³,祝曰:‘必勿使⁴⁴⁴⁵。’岂非计久长⁴⁶,有子孙⁴⁷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译文:左师公说:“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能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禀告太后!”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妇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妇人更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也算是够爱她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注释:¹公:对人的尊称。²贱息:卑贱的儿子。这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贱子”意同。息:儿子。³舒祺:触龙幼子的名字。⁴少:年幼。⁵不肖:原意是不像先辈(那样贤明),后来泛指儿子不成材、不成器。肖:像,似。⁶怜:怜爱。文言里的“爱”和“怜”在亲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⁷令:让(他)。“令”后省略兼语“之”,指舒祺。⁸得:能够。⁹黑衣:指卫士,王宫卫士穿黑衣,所以用“黑衣”借代卫士。¹⁰以:来,连词。¹¹没死:冒着死罪。没:冒昧。¹²以:连词,来。¹³闻:使上级知道,使动用法。这里可译为“请求”。¹⁴敬诺:意为“答应”,是应答之词。敬:表示客气的副词。诺:表示答应的意思。¹⁵几何:多少。¹⁶愿:希望。¹⁷及:趁。¹⁸填沟壑: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这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壑:山沟。¹⁹托之:把他托付给(您)。²⁰丈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²¹甚:厉害,形容词。²²于:比,介词。²³异甚:特别厉害。²⁴以为:认为。²⁵媪:对老年妇女的尊称,同今之“老太太”。²⁶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²⁷贤于:胜过。²⁸君:您,对人的尊称。²⁹过:错。³⁰之甚:那样厉害。³¹子:这里泛指子女。³²为:替,介词。³³计:打算,考虑。³⁴深远:长远,作动词“计”的补语。³⁵持:握持。³⁶踵:脚后跟。燕后上了车,赵太后在车下还要握着她的脚后跟,舍不得她离去。³⁷为之:为她。³⁸泣:小声哭。³⁹念悲:惦念并伤心。⁴⁰远:远去,形容词用如动词。⁴¹非弗:不是不,都是副词。⁴²必:一定,副词。⁴³祝之:为她祈祷。祝:向神祈祷。⁴⁴使:让(她)。⁴⁵反:同“返”。古代诸侯的女儿嫁到别国,只有在被废或亡国的情况下,才能返回本国。所以赵太后为燕后祈祷:一定别让她回来。⁴⁶计久长:打算得长远。⁴⁷有子孙:(希望燕后)有子孙。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¹,至于赵之为赵²,赵王之子孙侯者³,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¹⁰必不善¹¹哉?位¹²¹³¹⁴无功,奉¹⁵厚而无劳¹⁶,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¹⁷长安君之位,而封¹⁸之以膏腴(yú)¹⁹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²⁰²¹有功于国,—旦山陵崩²²,长安君何以²³自托²⁴于赵?老臣以²⁵媪为²⁶长安君计短²⁷也,故以为其爱不若²⁸燕后。”太后曰:“诺²⁹,恣(zì)³⁰君之所使之³¹。”
译文:左师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的很高,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指派他吧!”
注释:¹“三世以前”当指他的曾祖父赵肃侯(前—前)。今三世:从现在算起上推三代。现在第一代是赵孝成王,上推第二代是他的父亲赵惠文王,上推第三代是他的祖父赵武灵王。世:代,古代父子相继为一代。²赵之为赵:赵氏家族建立赵国(的时候)。前“赵”指赵氏家族。后“赵”指赵国。之:助词,变主谓句为词组,作状语。为:成为,建立,动词。赵国国君原是晋文公大臣赵衰的后代。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韩、赵、魏三家分晋,赵烈侯山晋国一个大夫变为诸侯,正式建立赵国。³侯者:被封为侯的人。侯:封侯,活用为动词。⁴继:活用为名词,继承人。⁵在者:在侯位的人。⁶微独:不仅,不但。微:不,否定副词。独:仅,副词。⁷此:这,指代上面说的三世以前封侯的、他们的子孙没有继承侯位的这件事。⁸身:指“侯者”自身。远者及其子孙,“及”前竹略“祸”字。⁹人主:国君,诸侯。¹⁰则:就,连词。¹¹善:好。¹²位:地位。¹³尊:尊贵,高贵。¹⁴而:可是,转折连词。¹⁵奉:同“俸”,俸禄,相当现的工资待遇。¹⁶劳:功劳。¹⁷尊:使……尊贵,形容词使动用法。¹⁸封:古代帝王或诸侯把土地分给子孙或臣下作为他的食邑或领地。¹⁹膏腴:比喻土地肥沃。膏:汕脂。腴:腹下的肥肉。“以膏腴之地”是介词结构,在这里是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移到“封之”之前作状语,按“以膏腴之地封之”翻译。²⁰及今:趁现在(您在世)。²¹令:是“令(之)"的省略,让(他)。²²山陵崩:古代用以比喻国君或王后的死,表明他们的死不同寻常,犹如山陵崩塌,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这里指赵太后去世。²³何以:疑问代词。以:介词。何以:凭什么,介词宾语前置。²⁴自托:寄托自己。²⁵以:认为,动词。²⁶为:替,介词。²⁷计短:考虑得太短浅。²⁸不若:不如。²⁹诺:应答之词,表示同意,可译“对”。³⁰恣:任凭。³¹使之:支使他,派遣他。前“之”,助词,不译;后“之”,代词,代长安君。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¹百乘(shèng)²,质³于齐,齐兵乃出。
译文: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注释:¹约车:套车。约:捆缚,套。²乘:量词,古代一车四马叫“乘”。质于齐。³质:作人质,名词活用为动词。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子义¹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²不能恃无功之尊³、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译文: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做臣子的呢!”
注释:¹子义:赵国贤人。²犹:还。³尊:用作名词。指尊高的地位。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开篇就描绘了一个气氛极为紧张的局面:赵君新亡,秦兵犯赵赵求齐助,齐要长安君作人质爱子心切的赵太后不肯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严词拒绝了大臣们的强谏,并声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情况下,触龙的谏说显然要困难许多。他深知要能说服赵太后,就必须让她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然而,若从正面去讲道理,则将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自取其辱。因此,必须顺着太后溺爱长安君的心理因势利导,巧说妙谏。

  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触龙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盛气而揖之”、戒备心极强的“太后之色少解”。这样,就从感情上消除了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为进谏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接着,触龙用引诱法恳切地为自己的幼子舒棋请托,以期让太后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在她看来,触龙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怜的“知己”了。她不仅“笑曰”了,而且饶有趣味地与触龙争论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龙袒露心迹了。这就为下一步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

  触龙抓住契机,引出太后爱燕后的话题。女儿远嫁,长期不见,而出於一个君主的威严又不能提起,这是一个母亲埋在内心的隐痛。有人提起,对太后是个释放郁结的机会,当然也愿意听了。左师说起燕后远嫁,太后曾为她“泣”“哀”“思”,可每到祭祀却祝:“必勿使反。”借此提出“父母一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命题。然后把太后为燕后长远打算的爱与为長安君短浅计议的爱作比较,并由远及近的提出帝王的子孙不是都不好,而祸及其身是因为“位尊而无功,俸厚而無勞”所致。最后直指“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国。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赵。”话说到这里,太后已心服口服了。左师劝谏的使命圆满完成。他俩在長安君质齐问题上达成共识,心与心在同心点上重合了。

  触龙的谏说自始至终未有一语提及“令长安君为质”,而太后情不自禁地说出“恣君之所使之”,同样没有直接说穿派长安君入质于齐的话,与触龙的精彩说辞彼此配合,相映成趣。双方心照不宣,达成默契,丝毫不显尴尬。文末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作结,使首尾圆合,结构谨严,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喜剧色彩,彰显了触龙谏说的卓著成效。

  触龙的攻心术,使趙太后从抵触到对撞再到接纳最后到契合,始终未提長安君质齐这个话题。可听了触龙一席话后,太后主动要求触龙派遣長安君使齐为质。看似无心插柳,实是以情一动人,这就是智者的风采与魅力。

参考资料:
1、 黄亚琴,高尚义.说谏文中的双璧——《邹忌讽齐王纳谏》与《触龙说赵太后》赏析:《语文天地:高中版》,2007年第21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